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政府机构改革

合集下载

浅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浅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浅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中国从1982年到2003年,一共进行了五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从100个工作部门,精简到现在的28个。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这一表述最早揭开了我国第六次行政机构改革的端倪和方向,一时间引发外界的各种猜测和想像。

我认为引发人们对机构改革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政府体制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要求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呼吁日趋强烈;二是政府现有体制和工作机制已进入发展瓶颈时期,不能妥善解决日常矛盾,其合法性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急切需要调整管理职能,重树政府形象;三是公民社会逐步形成,公民日益关注并采取各种手段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如网络监督政府,这一变化实质上是公民社会的利益诉求逐步逼宫政府职能,强烈要求政府让出某些权力,合理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这也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政府机构改革为何不能跳出怪圈?历观前五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都没能走出“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国家很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都对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作出过深入探讨,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即转型期政府不同程度地将职能权限等同于机构设臵,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人员精减上,而不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调整政府职能。

这一结论是比较客观中肯的,但我认为仅仅讲客观中肯还不够,还达不到可以医治政府机构改革跳出怪圈的效用。

首先,任何行政组织都具有一种自我扩张的倾向。

从历史发展事实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行政权力都具有这种特性:行政权力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组织规模、人员与编制和地位级别,总是尽可能多地储存人力资源和权力资源。

其次,中国行政管理的人治特征,造成政府机构设臵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历次机构改革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出台机构改革方案时总体规划是科学的,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中国特有的人治特征(主要体现在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将人脉情结与工作严重混为一谈,造成减人不减职、继续变相支配权力等畸形变革产物,大大削弱了机构改革的效用。

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原则与路径曲延春刘启营摘要:当前,乡镇机构改革问题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乡镇机构改革应该首先确立改革的原则,即以事权为中心。

在乡镇政府具有大量事权的情况下,乡镇政府的存在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合理性。

乡镇机构改革应设计合理的路径是,当前目标为职能转变,长远出路为乡镇自治。

同时,应改革财政体制,这是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乡镇机构改革;事权;职能转变;乡镇自治一当前的研究(一)当前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观点当前关于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有三种思路。

第一,加强乡镇权力。

李昌平认为,乡镇政府将长期存在下去,乡镇权力要加强,不能削弱。

[1]吴理财、朱红萱认为,从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实际来看,乡镇这一级组织在近期内还不能轻言撤消。

下一步乡镇改革的重心应切实转向转变政府职能上来,使之真正成为一级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组织。

[2]第二,变乡镇政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徐勇提出了“县政、乡派、村治”的观点,县政即县为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直接对本县政务和人民负责;县以下的乡由基层行政单位改为准行政单位,设置乡镇公所或成为县的派出机构,接受县政府的委派,专事县政府委托的任务。

乡的财政开支由县政府编制预算,由县财政开支。

乡公所的主要职能一是完成政府任务;二是指导村民自治活动。

村继续实行基层群众自治。

[3]赵树凯也主张,将乡镇政府彻底改为派出机构。

[4]第三,实行乡镇自治。

如何实现乡镇自治,主要有两种观点。

党国英认为,乡镇机构改革归根到底还是要走民主自治的道路,不仅要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还要逐步创造条件把自治制度推进到乡镇一级。

乡镇机构改革不能把撤消乡镇作为目标,他认为,有人提出要取消乡镇一级政府是令人怀疑的。

公共权威机构的派出制已经被世界政治经验所否定,我们不能走回头路。

[5]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要把乡镇变为自治政府。

于建嵘虽然也主张乡镇自治,但与党国英的观点不同,他主张乡镇不设政府,恢复村民自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 [2011·安徽卷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安徽卷] 安徽卷 五年规划纲要》 简称《纲要》 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 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 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 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 其中。( 。(12分 其中。( 分) • ★目标解读 •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 家出示了下表: 家出示了下表: • 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2015 年目标年均增长、 年目标年均增长、财政民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观点评说 • 同学乙说:“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安徽的发 同学乙说: 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 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 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许多与百姓利益攸关的 事要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事要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 结合材料,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启示。 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 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国情感的表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 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 选择, 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 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材料2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

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

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

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

这里指的不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

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

请回答:(1)结合材料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2)结合材料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拿事实来说话”的依据;当一些人对党的政策开始不理解时,“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3)“拿事实来说话”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18.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平均主义是一种产品的分配关系。

在我国改革之前,产品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生产、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严重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对发展生产力的阻碍。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拿事实来说话”,就是用实践的结果即事实来证明党的政策的正确与价值,所以这一名言的依据就是实践标准。

实践检验真理和价值是一个过程,实践对政策的真理性和价值的检验同样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同样是一个过程,所以应当允许对政策的不同观点的存在。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010宜宾学院函授(高县点)行管班—彭阳松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是历届政府改革内容的重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

1982年、199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5年开始一场调整或者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干部年轻化”时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背景:“文革”后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时期。

国务院机构数量达到100个,有些部门副部长达到20来个。

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这解决了“文革”期间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但这又产生新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达到历史最高峰。

过程: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这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结果: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第二次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时间:1988年背景:改革到了1987年时机构和人员已经迅速回潮,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轨,物资部门和流通部门开始通过双轨制改革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为机构精简提供了职能转变的空间。

过程: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经济改革,与组织人员精简一样成为机构改革的主要手段。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019-07-01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以来,政府进⾏了多次机构改⾰。

1978年改⾰开放后⼜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进⾏了三次机构改⾰。

始于1998年的第四轮改⾰正在进⾏之中。

从以往机构改⾰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着五个⽅⾯的问题。

⼀、政府机构设置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是有迹可寻的,基本上是在三个层⾯进⾏周期性循环:从政府职能上看,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政府、政府与企业经济管理权⼒之间的配置上进⾏权⼒下放与上收之间的循环;任何政府机构的设置都以职能为核⼼,职能的变化直接导致另外两个层⾯的变化——在政府机构设置上进⾏分开与合并、撤销与增加之间的循环;在机构内部⼯作⼈员的数量上进⾏精简与膨胀之间的循环。

在1978年前后两个时期导致政府机构出现有规律变化的原因有所不同。

此前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运⾏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此后则是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造成的。

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政⼒量来配置资源和主宰经济活动,本应由市场和企业承担的种种经济职能被集中到政府中来[1],它客观上要求⼀个规模庞⼤、复杂完备的政府机构以便承担和实现这些职能,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政机构——主要是经济管理机构的不断细分和不断膨胀。

就是说,计划经济体制是巨型政府的经济基础[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49年发表的演讲《⼤步进⼊社会主义》中对此有过论述:⼏乎不可能设想,这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即由国家当局控制⽣产资料、决定怎样⽣产、⽣产什么以及谁该得到什么的那种社会组织)可以没有庞⼤的官僚机构来管理⽣产和分配过程。

1949年政务院(即国务院的前⾝)成⽴时,设⽴政法、财经、⽂教、⼈民监察四个委员会,分管35个部门,机构⽐较精简。

1953年,由于第⼀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加强了中央计划指导,中央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开始向直接、微观⽅⾯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分化为专业管理部门,如重⼯业部进⼀步细分为⼀机部、⼆机部、建筑⼯程部和地质部;从财政部中分出了粮⾷部;贸易部⼀分为⼆,变成商业部和对外贸易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2008政府机构改革详细说明

2008政府机构改革详细说明

2008政府机构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组成部门:外交部、国防部、教育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共四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新华通讯社、社会科学院、气象局、地震局、工程院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信访局、粮食局、能源局、烟草专卖局、公务员局2、回顾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但是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

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

第5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政治方面(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

(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清康熙帝:清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抗击沙俄势力,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发展农耕经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局面。

但大兴文字狱,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选修4)经济方面(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2)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地发展。

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为何会陷入“精减—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为何会陷入“精减—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三、政府规模理念的偏失
政府规模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和科学量度, 过大或过小都是不足取的。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级层和不同 时期的政府而言,其规模与当时、当地的不 同情境相称,即使是同一个政府,在不同的 时期也应有不同的规模。
四、人大预算监督的乏力。
政府:理性经济人 预算最大化趋势 没有充分重视人民代表大会所享有的预算表 决和预算监督的权力 对于预算监督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规定仍过 于笼统,可操作性仍待
中国22年宏观改革的路径选择基本上的增量改革而 非存量改革,是政策调整而非制度创新。 绕开原有旧体制中的国有经济、公有制度、城乡二 元格局、权利经济等旧体制和旧矛盾,进行体制外 渐进政策调整的政策,通过不断的政策调整和政策 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
从行政的角度看,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 法制化程度不高。 不按形式、规章办事 ,变化的随意性很大 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人治色彩 浓厚
六、政府职能长期不明确
政府职能问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决 定着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 1957~1978 以阶级斗争为主 1978年以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控制政府公务员的膨胀
• 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的模式.公务员 分配的合理性,把握好数量比例 •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减少行 政审批,控制公务员的数量 • 重质为先
其他
• 按岗设权,限制政府官员权利 • 党政分离
遏止“预算最大化趋势”
• 重视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的预算表决和 预算 监督的权力,增强监督的力度 • 加强审计的功能,对政府预算收支及其使 用情况进行有效审计
提高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 制化程度
• 一、制定完备的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 • 二、形成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制约机 制 • 三、以岗设权,限制政府官员权力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吴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的二十年内要抓紧四件工作,头一件就是进行机构改革,并作出了"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著名论断。

自此后的二十余年里,我们党在连续五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提出了机构改革的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于第五届和第七、八、九、十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曾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可以说,二十年来差不多每一届政府,都以新的一轮机构改革拉开新政府的序幕。

尽管每一次改革目标都各有侧重,每一次改革成果都会给政府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进步。

但是与其他改革效果所不同的是,每次机构改革的成果很难持久巩固,总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轨迹。

诚然,每次机构改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精简--膨胀"的循环而否认其改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应该看到,二十年的机构改革历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迈向二十一世纪,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公共行政,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一、决定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是选择好目标定位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机构改革始终具有特定的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又涉及到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相关内容;既有对旧体制弊端的改造,又有对新体制新机制的创新。

因此,历次机构改革的目标都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如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领导体制问题,但同时又必须考虑领导班子的老化问题。

这就要求机构改革同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提高工作效率,需要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年轻化问题;三是要针对机关干部知识素质和专业管理水平不适应的状况,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

高二政治试卷

高二政治试卷

高二政治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xxx分钟;出题人:xxx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1.右侧的漫画《亏了》警示我们要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B.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念看问题C.认识具有反作用,要尊重权威,尊重书本知识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2.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在从民间热词变为官方标准后,“PM2.5"也首度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报告指出,我们要用行动昭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A.加强立法,确保城市建设有法可依B.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严格执法C.求真务实,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D.依法执政,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3.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在给莫言致授奖词中说:“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存在本身,他是一位卓越的自然雕刻者。

”对于想象力,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进步B.想象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往往是凭空产生的C.想象力不拘泥于客观实际,具有主动创造性D.想象力凸显了人类的本质能力,具有直接现实性4.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民族性 D.具有地域性5.丝绸之路是重要的贸易之路,凡是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充当交换物的货币,都可称为丝绸之路钱币。

它不仅具有货币的职能,其本身所展示的文化艺术也为世界人民所熟识、模仿,甚至不自觉地将之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丝绸之路钱币文化,不仅带动了国际商贸发展,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表明①人口迁徙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商贸活动是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④商品交换中也蕴含着文化交流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6.“苍蝇妈妈”是对那些过分关注孩子的家长的称谓,这类家长试图时刻走在孩子前面,提前为他们扫清障碍。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一、行政体制的基本问题: 回答一切问题的基本思路只有先回答了行政体制所包含的基本问题, 才能更好地回答一切有关行政体制的问题。

概而言之,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围绕行政而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组织与行政领导体制、行政运作机制等诸方面的制度构成。

这么说来, 行政体制改革其实就是在处理政府职能范围(市场还是计划)、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社会管理的重点、调整政府机构的设置、数量等方面的。

因此, 回答本题目可以基本上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认识历史和现状以及趋势的基础显然, “改革”必须有个对象, 改谁的革?对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而言, 其实一直处于变革的过程中。

因为随着时代的不同、随着具体历史任务以及高层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不同, 我们的行政体制一直在变。

不过, 就本题目而言, 改革的对象指的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 我们在这里先简单谈谈中国行政管个体制的这个背景——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

(一)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几个依据第一, 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党的领导理论都在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中有所体现。

尤其是党的领导理论体现的最为明显。

这种特征本无可厚非。

不过需要指出: 党的“事无巨细”的领导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变成了“党政不分”, 遏制了行政积极性。

第二, 计划性行政体制产生的经验基础1: 革命政权中的行政实践如, 延安时期、江苏瑞金时期等革命政府在根据地开展的行政管理都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经验。

需要指出, 由于革命时期情况特殊, 行政管理体制的“集中性”较强, 而民主性相对较弱。

第三, 计划性行政体制产生的经验基础2: 苏联模式这一点最好理解,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管理体制与苏联的“一大二公”性的管理体制几乎无二致。

剖析政府机构改革典型案例

剖析政府机构改革典型案例

剖析政府机构改革典型案例——随州市“大部制”改革之路王洁盛宏伟张中华朱丹王志鑫①摘要: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已进行半年了,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开始部门改革。

随州市“大部制”改革自2000年开始已有8年历史,通过研究随州“大部制”改革,可以为地方各级政府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随州“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强势部门“改不动”,内外部压力重重,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等问题。

调研结果给我们的思考是:一、改革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改革过程中要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三、职权集中后要解决好权利监督问题;四、机构合并、设立要有科学论证、决策过程。

关键词:随州大部制权利利益监督Abstract: The “big system” reform of the State Council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a half year, and all levels of Local authority will also start the department reform. T he “big system” re form of Suizhou started from 2000 and already has a history of 8 years. The research of Suizhou “big system” reform will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lesson for all level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 we found that in the reform process some strong department “remain unchanged”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pile up, and there isn’t any perfect safeguard system. What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result gives us is: the reform is a process,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get it done at a stroke. And in the reform process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among departments. What’s more, after the authority centralism we must solve the right surveillance problem. Above all, the merger and setting up of ①王洁,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0601班;盛宏伟,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0502班;张中华,法学院法学0605班;朱丹,公安学院治安0602班;王志鑫,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0502班。

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法学思考论文

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法学思考论文

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法学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了数次机构改革,在十七大会议上我国又提出政府机构向着大部制方向改革,这次改革是否会发生历次改革后行政机构依然再膨胀的情况,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审视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法律体系对推动和稳固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组织法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绩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阶段。

在社会分工和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下,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上已经进行过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是1982年改革,此次改革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并使一批年轻有高文化程度的行政官进入领导岗位,但是针对政府机构与人员编制没有进行改革,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因此在以后数年政府机构与人员数量又出现了膨胀。

第二次是1988年改革,这次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了政府对于经济管理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但是后来的实践上还是因为职能的转变没有到位,精简机构又膨胀起来。

第三次是1993年改革。

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这次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政府职能不能马上转变到位,因此改革成就不是很显著。

第四次是1998年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截至2002年6月,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这算是一场比较大的精简政府机构改革,但是在对于某些部门的强化与削弱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商榷。

第五次是2003年改革,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

这次改革按照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其重点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六次改革议程是在党十七大报告上提出的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试论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一)

试论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一)

试论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一)邓小平指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

近年来我国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过程使人们真正感觉到这句话的份量。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过多次行政机构的改革。

对于每次改革,中央都下了很大的决心,进行过巨大的努力,精心设计过许多方案,并且在理论上和政策是也日臻成熟。

在每次改革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确实也都出现过一些新气象。

少数单位也能较好地巩固改革的成果。

但就总的情况来说,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

而且膨胀得越来越严重。

不但对于我们所进行的两个战略转变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而且也到了国家财政再也负担不起的地步了。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一个动力问题。

这也是很自然的。

因为机构改革既然是一场革命,那么革命的动力就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考察机构改革的动力时,我们会发现,机构改革的社会动力是很强大的。

这个动力便是来自两个战略转变。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彻底摆脱行政部门的微观控制。

为此,必须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等等。

这种来自两个战略转变的要求是很强烈的,因为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以改革、开放来实现现代化的不归路,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而要继续前进,没有机构改革以至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无论如何不行的。

来自行政权力的各种弊端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障碍了。

来自社会的这个动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当我们不能满足它的要求时,便要受到它的严重惩罚,而惩罚的方式便是经济和社会危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对“行政”概念的历史考察

对“行政”概念的历史考察

行政概念的历史考察
1、早期行政的萌芽
1、早期行政的萌芽
在古代社会,行政就已经开始萌芽。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行政就已经成为 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官制,出现了“百官” 之称,而商周时期则进一步发展出了“六卿”、“五官”等官制。这些官员负责 处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出 现了类似的行政机构和官员,负责城邦和帝国的日常管理。
内容摘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概念的演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挑战和解决方案。 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共概念强调了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种 参与方式为城邦的繁荣与稳定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城邦的衰落和外敌的入侵, 公民参与逐渐减少,公共概念的实践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内容摘要
在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下,公共概念的实践面临着权力分散和封建割据的挑 战,这种封建割据状态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公共利益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欧洲各国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以维护公共利 益和社会稳定。
二、服务行政模式
1.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服务行政模式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注重服务质量、推 动政府与公众互动合作、坚持公平与公正等。这些原则要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 不仅自身的管理,还要民众的需求和权益,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运行机制
2.运行机制
服务行政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服务平台、整合公共资源、优化服 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等。这些机制旨在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公共 服务的高效供给。
结论
结论
通过对行政概念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行政概念在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 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行政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以适应新的社会 需求和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 理解行政概念的本质与内涵,不断地推动行政学的发展和应用,为国家、政府和 社会的管理实践提供更加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历史沿革(二)

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历史沿革(二)

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历史沿革(二)引言概述: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是该市政府机构自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了解该市行政管理体系演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的重要节点和发展阶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市政府的演变历程。

正文:1. 大点1:初期组织与职能调整- 小点1:市人民政府的成立背景和主要任务- 小点2:组织结构初步构建及调整- 小点3:市政府职能的初步定位和职责范围- 小点4:政府机构的人员设置和管理补充2. 大点2:市政府体制改革与机构重组- 小点1:市政府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小点2:政府机构的重组与职能优化- 小点3: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与创新- 小点4:市政府与下属机构的关系重构3. 大点3:市政府服务能力与效能提升- 小点1: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 小点2:市政府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小点3:政府服务流程的优化与创新- 小点4: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增强4. 大点4:市政府改革创新与改革成果- 小点1:政府架构调整和机构改革成果- 小点2: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与实践- 小点3:市政府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小点4:市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探索与成果5. 大点5:未来发展与市政府角色定位- 小点1: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小点2: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小点3: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责任- 小点4: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与突破总结: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化的过程,经历了初期组织与职能调整、体制改革与机构重组、服务能力与效能提升、改革创新与改革成果等多个阶段。

随着市政府角色定位的不断调整,未来发展中的市政府将继续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市民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的兵制
• 均田制为支撑的府兵制 •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
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 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 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 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 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 抵御边患---募兵制转向节度使制-----演变成藩镇 割据

行省制----委托代理模型 元---行省制 委托代理模型 行省制
国土辽阔,如何管 理???? 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 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 制──中书省,以中书 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 部为其所属。 地方实行行省制

明朝那些事儿---专制主义新高潮 明朝那些事儿 专制主义新高潮
结果

新中国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 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 五、 2003年 2003年
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目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 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目标:逐步形 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 管理体制。
财政权 人事权 地方 中央

引起改革的原因
阶级内部利益调整 •王权相权的制衡 王权相权的制衡
破坏这一动态平衡会易引发政局动荡
总结前人经验 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改革 •每次重大历史时间后的政局调整 每次重大历史时间后的政局调整
判断的正误对今后的政治状况至关重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的调整 •政府机构改革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反应 政府机构改革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反应
所谓大部门体制,即性质类同的部门进行合并,把密切相关 的职能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这样可以减少部门之 间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处理公务的手续和环节,有利 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等。 。
• 汉武帝为加强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 • 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 “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 员受到重用。 • 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 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 • 外戚干政、十常侍(就是太监)乱政

隋唐—三省六部 隋唐 三省六部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 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 心的三省六部制。 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 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 封驳,尚书主奉行” 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 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 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 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 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 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

唐---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朱 温 灭


公 郭

-----
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安史之乱

文官时代的来临 宋--文官时代的来临 分权制衡 文官时代的来临--分权制衡
如何分权制衡???? 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 兵部权归枢密院。转运使司、铁 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 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 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 弱 地方知州、通判相互牵制 军事强干弱枝,禁军轮调制
结果

新中国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二、 1988年 年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 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 的关键”这一命题。

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 刘邦总结历史 • 郡县制与封国制 • 七王之乱

汉武大帝----大一统 汉武大帝 大一统

汉武帝---中朝制(内外朝) 汉武帝 中朝制(内外朝) 中朝制

总理衙门---外交部 总理衙门 外交部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后,清廷为适应外 国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封建政权 的需要,进行官制改革和机构 调整 洋务运动时总理衙门的设立 标志着近代外交的开端 标志着近代外交的开端 最终是列强渗透、控制满清 最终是列强渗透、控制满清 王朝的有力工具 王朝的有力工具
废丞相,直统六部 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 府 责任内阁????设内阁容。 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 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 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 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掌实权。 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 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明——特务制 特务制
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 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 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 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 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 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开篇——秦朝
秦 王 嬴 政 统
中 央 集 权 的 建 立 义 主 制 专
一 六 国

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
• • •

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 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 政长官: (1)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 礼仪及文化教育;(2)郎中令 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 官;(3)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 (4)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 国马政;(5)廷尉为中央最高 司法长官;6典客掌民族事务及 朝聘;7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 8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 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9少府掌 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 以供应皇室。 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 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 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 内廷服务。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 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 的国家计委。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 ,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 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结果

新中国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三、 1993年 年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 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需要。 的需要。
从历史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改革改革
主讲人: 主讲人:谢新友
历史分析法----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历史分析法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时间为轴 从横向研究(中央各部间的关系) 从横向研究(中央各部间的关系) 从纵向研究(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 从纵向研究(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

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 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 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 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 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 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 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 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 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在享受这个成果 。
结果

新中国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六、 2008年 年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 部门体制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说,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说,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 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报告还提出“抓紧制定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结果

新中国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四、 1998年 年 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 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 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 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 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 府机构改革。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中华民国—向西方学习 中华民国 向西方学习
国父— 国父—孙中山

古代经验总结
无论是秦汉的三公九卿,还是唐宋的三省六部 无论是秦汉的三公九卿 还是唐宋的三省六部, 还是唐宋的三省六部 或者明清的内阁军机,大多不过十来个政权机构 或者明清的内阁军机 大多不过十来个政权机构 负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运行.除了 负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运行 除了 在民意与国体上与现代宪政国家不同,政府机构 在民意与国体上与现代宪政国家不同 政府机构 的简略与运行效能不能不说是当今国家机构的 楷模! 楷模 制 约 王权 相权
魏忠贤生祠 九千岁—魏忠贤 东林书院
特务制:东厂、西厂、锦衣卫 长期的宦官专权

终点or起点 清----终点 起点? 终点 起点?

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点 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点
清初由八旗旗主和议 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 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 繁,为及时商议军务, 设军机处。成为由皇帝 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 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 特点为:办事效率高、 速度快和保密。 扼杀下属创造力,体 制僵化
经济决定政治
不深究其因, 不深究其因,不可能真的懂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