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如何认定案件事实

合集下载

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诉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就是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障公正性和合法性。

一、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在行政诉讼中,事实认定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行政诉讼案件之所以会发生纠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事实认定上的不当。

因此,确立事实是行政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事实认定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对案件中的事实存有争议,需要经过法院审理查明、确认的审查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法院需要进行事实认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 证据的收集和审核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法院需要搜集、审查、认定相关证据,来判断事实的真实性。

例如,法院可以利用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手段来查明事实。

2. 程序推定法这是指法院可以根据已经确认的事实,然后推定出其他可能存在的事实。

例如,法院利用相关规则、程序等来推定未能得到证实的情况。

3. 反推法这是指法院可以通过推断法令或事实,推断出应有的事实。

例如,法院推断出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违法性如何等等。

二、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除了事实认定之外,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律适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恰当明确的法律适用,是行政诉讼判决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恰当适用法律,才能使行政诉讼案件的裁决合法、公正,这样才能够遵循审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律适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法律适用是基于事实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事实认定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在法律适用上,法院需要慎重对待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问题在法律适用时,要首先考虑行政机关是否符合规范,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2.制度问题在法律适用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关制度,例如诉讼时效、管辖权、仲裁等制度问题。

3.特殊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中,例如国有资产处置、土地征用等,还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证据法学概论第十二章 事实认定

证据法学概论第十二章  事实认定

第三节 证明标准与证明度
一、证明、证明标准与证明度的意义
证明;证明标准;证明度。
证明标准与证明度都是法律适用问题,不是事实认定问 题;证明标准是法律的应然性,证明度是事实证明的实 然性,只有实然性达到或超过应然性时,事实即获得证 明。
根据证明标准与证明度法理,证明度达到或超过证明标 准时,事实即获得证明,承担证明负担的当事人即最终 卸除该负担,获得有利的裁判结果,反之,如果法院 (法官)根据法庭调查与辩论全旨,其心证确信程度 (证明度)仍未达到或超过证明标准时,该待证事实仍 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法院即会根据证明负担分配原理, 判决由承担证明负担的一方当事人承担此不利裁判后果。
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诉讼上不得为与自己先 前行为不一致的行为,或行为与言语相左,若其 为之,应不受法律的保护。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信用原则 为之,这是从古罗马法以来即有的原则。该原则 要求当事人在诉讼中,一方面,应为真实陈述, 即真实陈述义务;另一方面,不为有害于相对人 诉讼行为的行为,而应以公平、正义、效率为理 念,并以之为诉讼行为的准则,即诉讼促进义务。
第十二章 事实认定
事实认定也属法官自由心证事项,法官在事实认定过程 中,如果发生证明妨碍事项、表见证明事项,法官不得 再以自由心证为由而拒绝此类法则的适用。证明妨碍, 即是法官根据法律的规定,令不承担举证负担的当事人 一方提出某证据,而该方当事人拒绝提出时,应如何认 定案件事实的一项事实认定法律制度。而表面证明,则 是法官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在某一事实存在时,根据定 型事象的经过,必然会产生另一情事,法官据此认定案 件事实的一种事实认定法律制度。在事实认定过程中, 法官“一肩挑两头”,一头是法律的具体规定,即证明 标准,另一头则是当事人的证明程度即证明度。事实认 定是指法官以有证据能力的证据之证据力为基础,根据 法庭调查、辩论全旨,基于经验法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理法则以及法 律的具体规定,对案件诉争事实自由作出判断与认定的 一种裁判行为。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是指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根据证据的收集、审查和鉴定,对案件发生的经过和情节进行确认的一种方法。

它是判决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果。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理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鉴定案件事实的认定首先需要收集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法院可以通过传唤、传讯、征询、询问等方式获取证人证言,通过勘验、鉴定、检验等手段获取物证并征询专家鉴定意见。

其中,书证是指通过法律途径取得的与案件有关的书面材料,如合同、票据、书信等;物证是指与案件事实有关的物体、痕迹、录像等;证人证言是指自愿提供与案件有关的作证材料的人所陈述的话;鉴定意见是指经过专门机构或专人鉴定后得出的结论。

在证据收集的基础上,法院还需要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可信度进行鉴定。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所鉴定的证据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准确、权威的鉴定意见。

法院在审理中会鉴别证据的真实性,排除伪造证据和非法证据的干扰,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以保证案件事实的认定准确性。

二、审理过程中的审查与辩论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析、审查。

通过审查,可以发现证据之间的矛盾和不一致之处,查清事实情况。

在审查的过程中,法院还会依法传唤当事人、证人和专家进行审讯,提问当事人、证人和专家,了解情况,澄清疑点。

同时,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还会开展充分的辩论。

辩论是当事人在法庭上对自己的主张进行陈述和证明的过程。

当事人可以通过辩论来申述事实、陈述理由、驳斥对方的观点和证据。

辩论的内容要与案件事实认定相关,并依法进行。

三、法官的调查权利和义务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有权对案件事实及疑点进行调查,并有义务积极行使这一权利。

法官可以通过调取相关机关和个人的证据资料,进行调查取证,以便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案件事实。

此外,法官还可以对案件事实进行重点调查,即对案件中最具争议性和关键性的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和澄清,帮助法庭确认事实真相。

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角色与权利

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角色与权利

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角色与权利在民事诉讼中,法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熟知法律条文和相关法规,还要坚守公正、公平、独立的原则,确保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和司法的公信力。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中法官的角色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权利。

一、法官的角色1.1 决定案件受理与调解在民事诉讼中,法官首先承担的角色是决定案件的受理与调解。

他们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对诉讼请求的符合性、管辖权和诉讼条件等进行初步审查。

如果满足受理条件,法官将受理案件并组织调解,力求实现当事人的公平合理解决。

1.2 确立事实与质证证据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需对事实进行核实与认定。

他们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质证证人,并可以进行现场勘验、调取相关资料等手段来查明案件的真相。

法官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公正的仲裁者”,确保公正客观。

1.3 解释与适用法律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准确解释并适用法律。

他们对于争议法律问题的权威性解释,可以使案件能够依法得到审理和裁决。

法官在这个角色中要做到客观审慎、维护法律公正。

1.4 作出判决与裁定在案件审理完毕后,法官需要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判例,对案件进行依法认定并作出适用的判决或裁定。

他们的判决应当是公正、合法,确保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法官的权利2.1 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有权独立行使审判权。

这意味着他们不受其他权力干涉,只依据法律和事实进行裁决。

法官的独立性是保证司法公正的核心,使当事人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接受审判。

2.2 调查与处置权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权进行调查与处置。

他们可以要求各方提供证据材料、进行调取证人出庭作证,并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

此外,法官还有权依法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

2.3 处理程序性问题的权利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权处理与程序相关的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对申请和回应进行审查,调解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并决定是否开庭审理。

法官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了对诉讼程序的控制权,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顺利进行。

法院是以证据为准还是以事实为准?

法院是以证据为准还是以事实为准?

法院是以证据为准还是以事实为准?很高兴能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关于你提出法院是以证据为准还是以事实为准的问题进行讨论,所提观点系个人之愚见,谨供你参考。

《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一个法律原则,也是法官进行审判活动的准则。

首先,我们要认识清楚,什么是证据?根据法律规定,能够真实、客观地反应案件事实的依据,就是证据。

如果用于证明案件事实,证据的认定还包括三性,客观、合法、关联。

也就是说当事人呈现给法院的依据必须是客观真实、来源合法(来源不合法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且提交的证据必须与本案具有关联性,与本案无关联的依据不能作为本案定性的证据。

关于事实的问题:事实分为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

客观事实是指事物存在的时间、空间等。

法律事实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行为设立、变更、终止的行为。

如何认定客观事实或是法律事实?法官通过案件的审理,把当事人呈交给法庭的各种证据,结合本案的法律事实,认定哪些证据有关联,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案件真实性,便认定为有效证据,其他无关证据即被排除。

这里所讲的以事实为依据,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行为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

例如,某人在六岁时其母外出不知下落,该人在三十五岁时死于非命,在法院起诉请求赔偿时,其亲戚委托的代理律师举出了该母在原籍未注销的户口,以此来证明其母还活着。

虽然这是一个客观证据,但是否与本案有关联,还必须举证证明其母还活着,是否婚姻,如果举不出相关证据,并不能证明其母与本案的真实性。

法院对这种证据将不会认定,原因有二,(1)如果其母早己去逝,就与本案没有关联了,(2)如果其母还活着,而且又再婚,婚后又生育二子女,其赔偿部分应当减轻责任。

所以,人们常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就在于此。

案件的基本事实法律事实(3篇)

案件的基本事实法律事实(3篇)

第1篇在法律实践中,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法律事实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判断案件性质、适用法律以及作出公正裁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定义、区别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事实基本事实,又称客观事实,是指案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真实、客观的事件。

基本事实是法律事实的基础,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查明基本事实是判断案件性质、适用法律的关键。

1. 基本事实的特征(1)客观性:基本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

(2)真实性:基本事实是真实发生的,而非虚构的。

(3)关联性:基本事实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 基本事实的种类(1)案件事实: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动机、手段、过程、结果等。

(2)证据事实:包括证据的来源、证明对象、证明力等。

(3)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

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又称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

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与客观事实相结合的产物,是法律适用的重要依据。

1. 法律事实的特征(1)规范性: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

(2)客观性:法律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

(3)关联性: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 法律事实的种类(1)法律事件: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

(2)法律行为:包括法律主体在法律规范调整下所实施的行为。

三、基本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别1. 形成基础不同:基本事实是案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真实、客观的事件,是法律事实的基础;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

2. 内容不同:基本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案件事实、证据事实等;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包括法律事件、法律行为等。

3. 功能不同:基本事实是法律事实的基础,是判断案件性质、适用法律的前提;法律事实是法律适用的重要依据,是作出公正裁决的依据。

法院工作中的案件分析和判断准则

法院工作中的案件分析和判断准则

法院工作中的案件分析和判断准则在法院工作中,案件分析和判断准则是法官们必备的重要技能。

法官需要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案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裁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院工作中的案件分析和判断准则。

一、法律依据和法律解释在案件分析中,法律依据和法律解释是法官们首要考虑的因素。

法官需要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条文,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同时,法官还需要借助先例和判例,对类似案件的处理方式进行参考。

法律依据和法律解释为法官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使他们能够对案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事实调查和证据分析案件分析还需要对事实调查和证据分析进行深入研究。

法官需要仔细审查案件材料,收集和整理相关证据。

事实调查和证据分析是法官了解案件真相的重要手段。

法官需要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在充分了解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法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法理和道义考量在案件分析和判断中,法理和道义考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但有时法律的规定可能无法完全适应具体案件的特殊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需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结合道义和公平的考量,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法理和道义考量的结合,使法官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更好地解决案件。

四、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法官作为专业人士,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素养。

法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法官才能在案件分析和判断中游刃有余。

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法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必经之路。

五、公正和独立原则公正和独立是法院工作的核心原则。

法官需要在案件分析和判断中始终坚持公正和独立的原则。

他们不能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只能根据法律和事实来做出判断。

公正和独立的原则保证了法官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使他们能够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

六、与当事人的沟通和调解在案件分析和判断中,与当事人的沟通和调解也是重要的环节。

“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

“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

“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广东省四会市张氏夫妇因举证不能,在一起民事欠款纠纷案件中败诉,被判还款1万元。

这对老夫妇对判决难以接受,在法院门口喝农药自杀。

不久,审判这起案件的法官莫兆军被捕,涉嫌玩忽职守罪。

“莫兆军事件”在法学界乃至全国引起震动(参见《人民法院报》20XX年12月27日《正义周刊》)。

在讨论法官莫兆军审理这起案件是否存在过错时,一些法学家认为:由于被告张氏夫妇举证不能,根据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原则和证据规则,应承担相应的诉讼后果,“莫法官的行为不存在过错”;而有人则认为“莫兆军的审理存在过错是十分明显的”,理由是“法官的法定义务是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查清案件事实”,而在原、被告对案件事实存在原则分歧时,法官没有深入进行调查、询问和审查,草率作出判决。

显而易见,在这场讨论中,争论的焦点是:法官应当如何认定案件事实?笔者认为,依照我国诉讼法规定的原则和证据规则,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应当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基本准则。

一、“以证据为基础”反映和体现了审判工作的客观规律从本质上讲,法官审理案件,一是认定事实,二是适用法律。

客观或比较客观地认定案件事实是准确适用法律的前提。

而借以认定事实的根据则是证据。

大家知道,诉讼所涉及或争议的事实,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事实。

审理该案件的法官不可能事先介入或见证(如果法官事先介入或见证该案件,该法官就成为该案件的当事人或证人,不能参加该案件的审理工作),更不得事后凭空推断,只能而且必须凭借能够证明当时客观事实的一切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当事人的陈述等)来认定事实。

以民事审判为例,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主要应由双方当事人提供。

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以及举证责任,向法庭举证并进行质证。

法官基于行使审判权的职能,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证据规则,进行法庭调查,发现、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资料,以尽可能地查清客观事实,为适用法律和作出裁判做好准备。

法官如何审核与认定证据

法官如何审核与认定证据

法官如何审核与认定证据法官如何审核与认定证据认证是对证据的审核与认定,是认定事实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法官裁判案件的必经程序。

从裁判文书的角度看,认证也是裁判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可以认为,该条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制度。

由于理论研究缺乏及法官不重视认证等原因,认证不规范现象较普遍地存在,尤其是认证部分内容已成为裁判文书中的“短板”,因此对法官如何认证进行研究和反思,尤为必要。

一、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民事诉讼实务中,法官在认证程序中存在颇多问题,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证对象方面1.脱离待证事实认证。

证据必须依赖证明对象而存在,离开了证明对象,证据将无法发挥其效力。

一份证据或一组证据有证明力,是指证据对待证事实具有证明价值。

这里所称的待证事实,必须是针对特定的案件,具体而明确的案件事实。

离开特定的案件事实,证据的证明力将受影响甚至没有证明力。

例如,合同文本对于合同成立具有证明力,但对于违约的事实并没有任何证明作用;房产证对于证明房屋现在的登记情况具有完全的证明价值,但对于房屋产权的来源没有证明价值。

实务中,有的当事人或律师在提供的证据清单中,不列明待证事实,或者笼统地将“本案事实”作为待证事实,这会导致法官认证时“无的放矢”。

2.混淆证明对象与认证对象。

证明对象是指证明主体的证明活动所指向的客体,在诉讼中,有必要予以证明的对象通常是事实,但有时候经验法则及法规也存在着证明的必要性。

认证对象是指法官认证活动的对象,它是证据本身而不是案件事实。

认证对象既包括证据的证据能力(资格),也包括证据的证明力。

实务中,有的法官在认证时,直接对证据所指向的事实予以认定,甚至对民事责任作出认定,{1}这不符合证据法原理。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事实认定是司法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审判活动的基础。

事实认定是刑事诉讼法律程序的核心,是裁判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证据的认定是法官的核心职责,法官应当及时、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查、评价证据,确保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保证司法裁决的公正合理。

在法庭上,事实认定是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证据文件,分析和判断案件的事实,确定案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事实认定包括确定案件的基本事实、争议事实等,在审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是指将案件事实的认定过程按照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构,以确保认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案件事实的对象。

在审判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案件事实认定的对象是什么,即需要认定哪些事实,这是事实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步,收集、整理证据。

在认定案件事实之前,法官需要通过合法途径收集、整理案件相关的证据文件,包括书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以保证案件事实的客观真实性。

第三步,分析、研究证据。

在收集到充足的证据后,法官需要对这些证据文件进行分析、研究,检验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排除不实证据,保留真实证据。

第四步,进行证据综合分析。

在证据分析的基础上,法官需要对不同证据文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证据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关联性,以确定案件的真相和真实性。

第五步,形成事实认定结论。

法官根据对证据的综合分析,形成最终的事实认定结论,对案件事实进行最终的判断和确定,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客观和合法性。

事实认定的逻辑解构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保证案件事实的客观真实性,还可以确保司法裁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法官在进行案件事实认定时,应当严格按照逻辑解构的原则进行思考和判断,以保证案件的公正裁决和司法正义的实现。

第二篇示例:事实认定是刑事审判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司法裁判的基础。

正确的事实认定是罪刑裁量的基础,错误的事实认定将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如何认定民事案件事实

如何认定民事案件事实

如何认定民事案件事实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法,在法律中更是如此。

那么在民事案件中,如何认定案件事实呢,下⾯店铺的⼩编已经整理了⼀些内容来为⼤家解答这个问题,相信看完⼀定能够对⼤家有⼀定的了解,关于民事案件的事实的认定⽅法下⾯也会讲到哦!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法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能够确认当事⼈证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依据法院所确认的证据对事实作出⼀个判断,这适⽤于简单的民事案件,⽐如简单的离婚纠纷、借贷纠纷。

在部分复杂的案件,没有⾜够的、真实可信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就要结合经验法则和逻辑法则来综合认定案件事实。

2.经验法则经验法则是⼈们在长期⽣产⽣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常态联系的⼀般性知识或法则,是⼈类长期⽣产⽣活实践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不成⽂法则。

司法审判上的经验法则是社会⽇常经验法则的⼀个必要⽽特殊的组成部分。

10但是经验法则的运⽤对法官素质的要求很⾼,不仅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还应有丰富的社会⽣活经验,⽽且还应有很⾼的道德素质,从⽽做到不偏不倚,从⽽作出⼀个相对客观的认定。

但为了避免经验所导致的事实认定错误,在诉讼程序上,要对推定和司法认知这些与经验法则相关的事实认定⽅式设置⼀种质疑机制,如允许当事⼈质疑和补充相关证据从⽽证明经验之外的例外情况的存在。

3.逻辑法则案件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运⽤逻辑法则在认定事实进⾏推理,以当事⼈所提交的或者法院所调取的证据为基础,对案件事实作出符合逻辑的⼀种判断,这种判断多少也受经验的影响,但更多地是结合证据,客观的推论,从⽽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

事实推理作为⼀种法律⽅法,在法官认定事实过程中是⾮常重要的⼀种⽅法,但是这就要求法官具备较⾼的逻辑思维能⼒和司法判断⽔平,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官在认定事实中⼀定要慎⽤推理⽅法,推理过程要⾮常严谨,与经验法则相关,推理结论也应当允许被其他证据反驳或推翻。

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证明标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排除⼀切合理怀疑”标准3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张明楷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

张明楷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2011-03-08 作者:jingxiaofei 浏览次数:36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张明楷大体而言,定罪是一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

刑法规范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如果二者相符合,便可以作出相应的判决。

具体地说,法官必须把应当判决的、具体的个案与规定犯罪构成要件、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刑法规范联系起来;刑法规范与案件事实是法官思维的两个界限;法官要从案件到规范,又从规范到案件,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权衡。

对于案件事实,要以可能适用的刑法规范为指导进行分析;反之,对于刑法规范,要通过特定个案或者案件类型进行解释;刑法规范与案件事实的比较者就是事物的本质、规范的目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形成构成要件与案例事实的彼此对应。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将案件事实向刑法规范拉近,另一方面要将刑法规范问案件事实拉近。

不难看出,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构成要件,需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对构成要件的解释,二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三是对案件事实与构成要件的符合性的判断。

如果法官不能妥当解释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就会将抢劫事实认定为其他犯罪;同样,如果法官虽然妥当解释了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但将抢劫事实认定为抢夺或者盗窃性质,也会导致将抢劫事实认定为其他犯罪。

事实上,在案件发生之前,或者说即使没有发生任何案件,学者与司法工作人员也可能事先对犯罪构成要件做出一般性解释。

但是,案件事实是在案件发生后才能认定的,而案件事实总是千差万别,从不同的侧面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事实上,许多案件之所以定性不准,是因为人们对案件事实认定有误。

因此,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成为适用刑法的关键2-。

在某种意义上说,“法律人的才能主要不在认识制定法,而正是在于有能力能够在法律的——规范的观点之下分析生活事实。

”本文拟联系司法实践,就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提出以下意见:一、不能先确定案件事实的性质,后寻找可能适用的《刑法》条文,而应以构成要件为指导归纳、认定案件事实犯罪构成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的惟一法律依据;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意味着所认定的案件事实符合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

法官调查取证规定

法官调查取证规定

法官调查取证规定法官调查取证规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为了查明事实真相,保障公正裁判,必须进行调查取证工作。

下面是法官调查取证的一般规定:1. 取证目的:法官调查取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案件的真实情况和相关的证据,确保裁判的公正和权威性。

2. 取证范围:法官应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在审理过程中产生的争议,确定适当的取证范围。

一般可以取证的范围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和勘验等。

3. 取证程序:法官在调查取证时,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首先要进行口头询问,然后要通知当事人提供证据、出庭并陈述意见。

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张提供书证、所陈述的事实、请证人作证等。

同时,法官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决定对案件事实进行鉴定或勘验。

4. 书证取证:法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文件、书面材料作为证据。

当事人应提供已出具的书面文件,并在必要时进行鉴定。

5. 物证取证:法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物品作为证据,通过物证来查明事实。

物证的保存、鉴定和保管应由法庭负责,以保障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6. 证人证言:法官可以传唤有关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证明案件中的事实。

证人应按时到庭,并如实陈述自己所知的事实,不得作伪证。

法官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和质证,以查明事实真相。

7. 鉴定和勘验: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需要,决定对特定的物品或现场进行鉴定或勘验。

鉴定和勘验由专业人士进行,以便得出准确和可信的结论。

8. 证据保全:法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应对证据进行妥善保存,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法官有权责令保全机构或当事人对证据进行保护,防止证据灭失或伪造。

9. 利害关系人参与:在某些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书证、证人或鉴定请求,并可以提供自己的证据意见。

法官应充分听取其意见,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认定和质证。

总之,法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依法进行询问、鉴定、勘验和审查,以确保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法官应秉持公正和中立的原则,对证据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形成准确和公正的裁判结果。

证据与事实

证据与事实

证据、事实事实、事实、真实性及优势证据规则,法官的审判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查清。

事实而进行的。

法院的判决是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来的,案件事实本身是客观的,但它需要通过法官的主观认知判断和确认。

因此,可以说审判活动主要是对案件事实认知、判断和确认的过程。

如何判断和确认事实对法官判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正确地判断和确认案件事实,首先需要对事实进行分析。

事实可分为客观事实、证据事实和法律事实。

客观事实是指案件事实本身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

不论是否被人们作为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发生过的,是即往的。

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都是对即往事实的追述。

证据事实是指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有效证据证是法官根据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按照证据判断规则,在有效证据的基础上确认的事实,它是经过了法官的主观认知、判断过程而得出的据事实是依据有效证据证明的事实,它是建立在有效证据基础上的。

而有效证据是法官依据即定的规则作出的判断,有效证据具有合法性和法律真实性,并不一定都具有客观真实性,因而,建立在有效证据基础上的证据事实,并不一定与客观事实相一致,它和客观事实之间可能存在着差距。

法律事实是指被合议庭确认的用来确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的事实。

它具有法定性特征。

某一事实被合议庭确认为法律事实,该事实就被赋予某种法律效力,即产生既判力的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就具有拘束力。

客观事实、证是案件客观事实的反映,也可能不是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但它具有正当性。

法律事实则是在证据事实的范围内,对确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由于不同类型的事实反映了案件事实的不同情况,法官在对事实的判断和确认上就有个取舍,那么如何取舍?《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判决。

这就明确界定了以证据事实作为判决的依据,而非依客观事实为依据。

这就要求法官要改变司法观念,变追求客观事实为追求证而不是凭自己对案件的认识,觉得案件事实应该是什么,然后依据自己对案件事实状态的判断,撇开现有证据,穷尽一切办法去寻找事实。

民事诉讼中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

民事诉讼中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

民事诉讼中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在民事诉讼中,准确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确保公正裁判的关键。

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案件的最终结果。

认定事实是民事诉讼的基础。

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证据和方法,确定案件中所涉及的具体情况和真实发生的事件。

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陈述,而是需要对各种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和整合。

首先,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

当事人需要提供各类证据,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

这些证据应当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

合法性意味着证据的获取方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

关联性则要求证据与案件的争议焦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能够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起到证明或反驳的作用。

真实性更是不言而喻,虚假的证据不仅不能被采纳,还可能导致提供证据的一方承担不利后果。

在审查证据时,法官会运用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

逻辑推理能够帮助判断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是否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而经验法则则基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认知和常识。

例如,在一个交通事故案件中,如果现场有刹车痕迹、碰撞痕迹以及目击者的描述相互印证,就更有可能认定事故的发生经过。

然而,证据并不总是清晰明确的,有时会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这时,就需要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在一些民事纠纷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但结合其他相关情况,仍然可以对事实有一个大致的认定。

适用法律则是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案件作出裁决。

这要求法官对法律条文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法律的适用并非机械地套用条文,而是要考虑法律的目的和精神。

有些法律条文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此时就需要结合立法背景、法律体系的整体架构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同时,法律的适用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如果同一案件可以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就需要根据这些原则选择最恰当的法律条文。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可能会出现,法律条文可能存在滞后性。

案件事实的认定标准和方法

案件事实的认定标准和方法

案件事实的认定标准和方法法官行使审判权,运用法律裁判案件,把法律适用于个案,首要问题就是认定事实。

如何认定事实,非业外人员所视举手之事,实乃为经专业训练的法官运用法律和逻辑思维,通过对证据进行分析判断以确定案件事实的复杂过程。

其训练亦非一日之功,为累年磨砺的结果。

一、案件事实是法律事实不是生活事实。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就要相互交往、接触,从而形成社会关系。

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同时,人和自然进行能量交换,进行劳动生产以维系、延续生命。

人的行为和自然界发生的事件,就是生活事实。

如;草长莺飞,月落乌啼,是自然事实;商贾贸易,赁居税屋,就是人的行为。

这些生活事实,有些为法律所规范,有些为道德所规范,有些只是习惯。

只有为法律规范的事实才是法律事实。

例如邀朋友吃饭,共同散步,不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即不产生法律强制力,因此不是法律事实而是生活事实。

又如,竹木越界为自然事实,房屋租赁为人的行为,此两者均为法律所调整,因而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能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事实,而有些生活事实不发生法律效果。

例如;邀请某人参加宴会而爽约,就不会发生法律上的效果,如果与某人定立了合同而爽约不履行合同义务就应承担法律上的责任。

换言之,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这一法律事实出现后,接踵而来的产生承担违约的法律后果。

作为法律事实它[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果。

从价值论角度讲,法律效果就是把保护的利益置于国家强制力作用之下,而其他事实中的利益则不为国家强制力所作用,即不发生法律效果。

案件事实,是当事人系争的事实,它是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事实,是为实体法调整的法律事实。

通常为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事实。

法律事实寓于生活事实之中,只有生活事实充分了法律构成要件,从生活事实中析滤出来,才成为法律事实。

然而案件事实与法律构成要件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是,法律构成要件是实体规范,具有规范性,而案件事实是符合实体法规范构成要件的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法律构成要件具有普遍性而案件事实则有特殊性;法律构成要件是抽象的,概括性的,而案件事实是具体的,是具有特定内容的事实。

案件事实属于法律事实(3篇)

案件事实属于法律事实(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

在法律实践中,案件事实作为法律事实的一种,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案件事实的认定,不仅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更关乎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本文将从案件事实的定义、特征、类型以及与法律事实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法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件事实的定义案件事实,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涉及的各种事实,包括但不限于案件背景、案件经过、案件结果等。

案件事实是案件审理的基础,是法官进行裁判的依据。

三、案件事实的特征1. 客观性:案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基于客观事实,排除主观臆断。

2. 事实性:案件事实是具体、明确的,而非抽象、模糊的。

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准确无误,避免以偏概全。

3. 相关性:案件事实与案件审理的目的和结果具有密切联系。

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与案件审理的需要相符合。

4. 独立性:案件事实是独立的,不受其他案件事实的影响。

在审理案件中,法官应独立判断案件事实,避免相互干扰。

四、案件事实的类型1. 事实性案件事实:指案件涉及的事实,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

2. 法律事实性案件事实:指涉及法律关系的案件事实,如法律行为、法律事件等。

3. 证据事实: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五、案件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1. 案件事实是法律事实的基础。

法律事实是案件事实的法律意义,而案件事实是法律事实的物质基础。

2. 案件事实与法律事实相互关联。

案件事实的认定,直接影响到法律事实的认定。

3. 案件事实与法律事实相互转化。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案件事实与法律事实不断转化,最终形成裁判结果。

六、案件事实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1. 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案件事实的认定,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审理。

2. 维护法律的权威。

案件事实的认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3. 促进法律实践的发展。

案件事实的认定,有助于积累法律实践经验,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借鉴。

法官判案的依据,是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证据为依据

法官判案的依据,是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证据为依据

法官判案的依据,是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证据为依据法官判案的依据,是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证据为依据一、《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刑事诉讼法规定》规定:第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二、因此所说的情形,法官判案的依据,是以事实为依据。

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证据为依据?以事实为依据,而证据是事实的表象和反映,因此这两种说法其实是同一意思。

法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是以什么事实为依据?应提供有证据证明的事实依据。

什么叫"以事实为依据"?我想:事实就应该是和这个案子有关的所有事情的真相.采纳哦哪个什么叫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为根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决定提起刑事诉讼、采取具体的诉讼措施以推进刑事诉讼的进程和最终定案处理时,必须以业已查明的案件客观事实为基础。

它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必须依法收集证据,尽可能地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使案件的实体问题或程序问题的解决都奠定在证据能够证明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而不允许把主观想象、推测、怀疑作为处理案件的根据。

为此,《刑事诉讼法》第 44 条进一步规定:"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于事实真相。

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的,应当追究责任。

" 为了保证公安司法机关能够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刑事诉讼法》对拘留、逮捕等强制性措施的适用条件以及立案、侦查终结、决定起诉和判决的事实条件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具体规定了证据的种类、证人的资格、收集证据的一般原则和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

凡事要以事实为依据啥意思?就是一切行动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客观事实说话,并不是我们想成什么样就成什么样,那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了。

民事案件二审法官裁判认定事实法律研究

民事案件二审法官裁判认定事实法律研究

民事案件二审法官裁判认定事实法律研究民事案件二审法官裁判认定事实法律研究民事案件二审法官裁判认定事实的路径障碍及其完善二审法官对一审认定案件事实如何取舍、判断,关涉重大。

尤其是当二审法官通过审理认为一审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存有"不清"与"错误"的时候,因为这两种情形是站在"清楚"的反面,阐述案件事实未能符合裁判的法定规则。

而这两种情形,基于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规范裁判案件的对立面,在实践中通常是通过再审或上诉等下一诉讼程序予以纠错的,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惩戒后果。

一、二审法官准确裁判认定案件事实的路径障碍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或裁定书送达之日起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后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并视具体案情作出维持、撤销、发回、改判或变更等。

从法条规定可以看出,二审法官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进行审查(适用法律问题本文暂不予探讨),而其采取何种途径及程序对一审认定的案件事实进行审查、取舍及判断,不仅仅影响到裁判结果的判定,更极大地关涉司法公正以及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合法保护。

(一)司法裁判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1、"案多人少事杂"的客观现实压力。

当前,人民法院民事审判部门普遍面临着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

以笔者所在民事审判第一庭为例,人均办案数都在一百多件,而且新收案件数量持续增多,审理案件难度逐渐加大。

虽然通过诉前调解化解了一部分矛盾纠纷,不过,通常只是过滤掉了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件,诸多较为疑难复杂的案件尤其是一审未妥善化解的案件不断涌入到二审法院。

可以说,日常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相对单薄的人力之间的矛盾十分严重。

实践中,司法审判的延伸职能同时也被过于强调。

具体突出表现在:除了开庭审理、调解、裁判案件之外,还需要参加庭务活动、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秩序维稳、和谐共建等等,这些繁杂而极其重要的工作都离不开办案法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

法律基本知识刑事案件中的犯罪事实认定方法有哪些

法律基本知识刑事案件中的犯罪事实认定方法有哪些

法律基本知识刑事案件中的犯罪事实认定方法有哪些在刑事案件中,为了正确认定被告是否犯有罪行,法院会运用不同的犯罪事实认定方法。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收集证据、审查案件事实、分析证据可信度和采纳法律规定来确定被告是否有罪。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犯罪事实认定方法。

一、直接证据认定方法直接证据认定方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听觉等方式获取的能够直接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

这些证据能够直接表明被告实施了犯罪行为,例如目击证人的证词、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

直接证据认定方法常用于证明被告是否犯罪,因为这些证据与犯罪事实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具有较高的证明力和可信度。

然而,直接证据并非始终可得,而且在一些案件中可能存在证据不完整或者证据造假的情况。

二、间接证据认定方法间接证据认定方法是指通过推理、结合其他已知事实、线索和相关证据的方式推断被告是否犯罪。

在一些情况下,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被告实施犯罪行为,但是通过间接证据的推断可以得出被告有罪的结论。

间接证据认定方法需要法院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来确定被告是否有罪。

这种方法更加依赖于法官的主观判断和法院的审查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争议。

三、认罪认定方法认罪认定方法是指被告在庭审过程中主动承认自己犯有罪行的情况。

被告在法院询问过程中公开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且愿意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

认罪认定方法通常需要法官确认被告的认罪是否真实、自愿且有依据。

一旦被认定为有效认罪,法院则会根据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判决,而无需进一步审查其他证据。

然而,在部分案件中,被告可能出于某种压力、轻信他人或其他原因而做出虚假的认罪。

因此,法院在采纳认罪认定方法时需要谨慎权衡和审查。

四、推定认定方法推定认定方法是指法院基于一定的推定规则和法定假设,根据已掌握的证据及相关事实推断被告是否犯罪。

推定认定方法在刑事案件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获取直接证据的案件中。

法院根据逻辑和生活经验,合理推断被告的犯罪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官如何认定案件事实(一)---不需要通过证明手段就可以认定的案件事实
发表时间:2006-11-25 12:06:00 阅读次数:731 所属分类:审判工作
法官裁判案件无非是做两项工作,一是认定案件事实,二是适用法律。

一个案件中,原告所说的是真的,还是被告所说的是真的呢?这就需要对事实作出认定。

认定事实谁说了算?当然是法官!但法官不能凭空认定,要根据程序法规定的证明手段,通过证明手段和方法来查明案件事实的真相。

是不是所有的案件事实都需要证明手段来查明呢?肯定不是!如果将案件事实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不需要审查就可直接采纳的事实和必须审查认定的事实。

其中不需要审查就可直接认定的事实又可分为不争执的事实和自认事实;必须审查认定的事实又可分为靠法官的知识经验足以认定的事实和必须通过证明手段才能认定的事实。

不争执的事实、自认事实和靠法官的知识经验足以认定的事实就是不需要通过证明手段就可以认定的案件事实。

不争执的事实。

双方没有争议的事实就是不争执的事实。

如离婚案中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生了几个小孩等,合同履行纠纷案件中有关合同成立的事实等,交通事故赔偿案中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车辆相撞等等,一般没有争议。

任何一个案件都有不争执的事实,这些事实对双方主张的权益并没有利害冲突,它们与有利害冲突的案件事实相连接,完完整整地构成全案的案情事实。

所以本人称这些事实为案件基础事实,当然不一定准确,名称上有待商榷,但有人将这类事实划归到自认事实中,我就不赞同这种观点。

自认事实。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某个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给予认可,这一事实就是自认事实。

但是涉及身份关系的事实,不能通过自认形式来认定。

最高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67条、《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8条就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这里边要注意的是,认可的是对自己不利的事实才是自认事实,对没有利益不冲突的事实的认可,不是自认事实,而是不争执的事实。

因此,本人赞同将这两类事实区别开来。

靠法官的知识经验就足以认定的事实。

这个定义严格地讲,并不准确。

按照最高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68条,应当称为法庭可以直接认定的事实。

这些事实在《行政诉讼证
据规定》第68条、《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9条里边有具体的规定,主要是指:(1)众所周知的事实;(2)自然规律及定理;(3)根据法律或者说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另一事实;(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确认的事实;(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6)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等等。

当然上述第(1)(3)(4)(5)(6)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以上三类事实就是不需要特别收集资料(证据),通过程序法上的证明手段即可认定的案件事实。

我们在审判实践中一般称作没有争议的事实。

确认没有争议的事实就是庭前证据交换的主要任务之一(简易程序不进行庭前证据交换除外)。

这些事实经庭前证据交换确认下来,在法庭调查时,由法官直接宣布,不再查证以节药诉讼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层法院审判实践中,个别法官没有很好的把握庭前证据交换与法庭调查的关系。

要么将庭前证据交换走过场,并没有确认好没有争议的事实,或者虽已确认,在法庭调查时又对这些事实进行查证;要么将双方有争议的事实也在庭前证据交换中进行举证、质证和认证,造成法庭调查走过场或重复劳动。

这两种作法都不妥当。

正确把握庭前证据交换与法庭调查的关系,必须明确庭前证据交换的目的和任务。

我认为庭前证据交换至少要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的:(1)确认没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这些事实法庭调查中不再查证。

(2)对双方有争议的证据确定下来,留作法庭调查进行举证、质证、认证,防止当事人搞证据突袭。

(3)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确定该案有哪些是必须要查清的,而这些事实又是双方所争执的,也就是常说的争议事实,以便于当事人在法庭调查阶段围绕争议事实进行举证、质证,要注意争议事实与争议焦点的区别,争议事实和争执观点等一起构成争议焦点。

(4)为了查清争议事实,当事人是否要申请延长举证期限重新举证,是否申请法院调查取证或者法院有哪些证据需要主动调取。

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