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2015

合集下载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素质养成二、课程定位《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五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经济头脑为主线,阐述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时,只涉及初等数学知识;用语通俗,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知识性、趣味性并重。

(二)职业技能目标本书各章后专门设立了结合各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的能力训练模块,通过具体实践,强化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方法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形成符合逻辑的解释,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理论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

本书的理论阐述多结合鲜活的现实案例展开,不论是导入案例还是相关阅读资料,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当前实际,与社会发展保持零距离,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反映了现实发展。

全书在体系和内容的安排上,既考虑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需要,还考虑了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造奠定基础的要求。

五、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生产一线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高技能岗位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能力目标二、主要内容与理论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三、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一)实践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使其更深入地领会和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共19课时)1、基本要求(1)、掌握应用Excel制作图表的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图形仿真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决策。

(3)、通过模拟实验,将乘数与加速数结合起来说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政府投资的作用。

(4)、根据给出数据,建立某经济体系的IS-LM 模型,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及IS-LM 曲线的建模方法。

2、实训内容本课程由7个实训组成:实训一: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2课时)实训二: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3课时)实训三:各种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与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图形仿真(3课时)实训四:微观经济学比较静态分析(2课时)实训五: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3课时)实训六:产品与货币市场IS-LM 的均衡(2课时)实训七:某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4课时)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1.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本课程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参观实习报告、小组项目作业。

这些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一并计入考核成绩中。

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

2.考核比例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20%。

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计分(2)课程实训占20%。

分实训项目视完成情况记成绩。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进行笔试。

1 导论

1 导论
2015/12/28
第二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1、微观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国内经济问题
3、国际经济学
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2015/12/28
按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等不同进行划分
1、微观经济学(虫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宏观经济学(鸟瞰)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2015/12/28
微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单个市场)的经 济行为。

2015/12/28
市场价格均衡
微观经济学-企业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 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另外一般均衡 理论和福利经济学,都是以单个消费者的行为 和单个厂商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来考察社会经 济行为,因而也归为微观经济学。


学 基 础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2015/12/28
教材及学习要求


教材: 西方经济学/王爱红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平时听课占70%: 抽查提问,没有答对减5分,一次不到 扣10分。 完成作业。 检查笔记。
2015/12/28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臵目的是使学生全 面系统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为财经类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具 备分析常见经济现象与热点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在一学期内共用58学时讲授经济 学的基本内容,在结合经济学基本理论、专 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 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学时,详见下表:
人的欲望(需求)的层次性


指在无限的需要中,各种需要有轻、 重、缓、急的区别。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适用阶段:高职一、前言(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后续学习《企业运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新创业》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基于高职教育的层次与特点,充分考虑满足学习相关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围绕企业决策者这一职业岗位群的决策需要这个中心,组织和构建课程内容。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常识,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培养大局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一)知识目标1.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2.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认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2.运用经济学理论及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经济学基础》课程按照企业决策者这一岗位职业群的决策需要,同时考虑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高职教育的特点及经济师考试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教学项目划分及课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四、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建议教师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参考经济师考试大纲,以企业决策者这一职业岗位群的决策需要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形式上应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述要深入浅出,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讨论法、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采集案例。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2.课程英文名称:Eeconomics Foundation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

2. 第二章供求与局部均衡(3学时)教学内容:需求和供给,局部均衡的决定,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弹性概念、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他弹性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的概念,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3.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教学内容: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4:《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撰写人:唐树伶《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授课单位:财经系学时:68 (理论44,实践24)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唐树伶学分:3.5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要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实例、图表、微课、视频、动画等资源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用在哪。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经济学基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先修课程,如《经济数学》。

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课程主要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实务》《金融市场》《市场营销学》等。

我们在课程进度的安排中充分考虑了先导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得课程之间衔接紧密,相得益彰。

1.2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出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1.3课程设计思路1.3.1寻求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性的设计了“互动训练”“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单元外,我们突破性的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单元,并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具体做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容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也成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管理类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经济学是全日制专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此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一是在了解经济学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二是了解和掌握修读专业课必须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国内外经济领域内存在的重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三)要求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

(四)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五)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表2.5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凡注上*号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或任课教师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讲授。

四、理论教学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了解经济学的学习内容和目的。

二、了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三、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学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三、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五、经济理论研究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一、理解并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及供求定理的内容。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1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1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授课单位: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定位:《经济学》是教育部(原为国家教委)列作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传统的《经济学基础》(或《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之上,结合高职层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营销策划专业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有《经济数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 后续课程有《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会计学》和《市场营销》等等。

1.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掌握市场上商品的供求规律及均衡价格的形成原理;(2)能够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解决消费决策问题;(3)能够进行生产者行为与决策分析;(4)运用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解决不同市场类型的收益与利润问题;(5)学会运用分配理论分析社会收入分配问题;(6)学会运用信息不对称原理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2.2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3)能够初步对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规定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2.3素养目标(1)通过完成项目和小组作业增强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对周围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增强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完成课外阅读、资料查找和分析任务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3.1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3.2学习情境描述4、课程实施4.1教学条件4.1.1软硬件条件目前学校大部分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经贸系共有2个实践室可供学生实践教学,机房160台电脑可供学生使用。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完全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表、数据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经济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全)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全)

《经济学基础》课程概述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

课程内容课程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需求与供给、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宏观经济指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课程地位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

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01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03能够进行基本的经济计算和图表分析。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和决策能力。

参考书目《微观经济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现代经济学原理》(作者:XXX ,出版社:XXX )《宏观经济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教材:《经济学基础》(作者:XXX ,出版社:XXX )教材及参考书目0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供给定理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需求与供给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01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02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无差异曲线03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 学年第一学期)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 )理解IS —LM模型(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能力目标(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3 )能够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2 •课程教学活动设计2. 1课程内容设计三、教学材料(1)黄泽民《经济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 )参考书目及资料: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网络和报刊资料新闻视频四、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授课、小组讨论、案例讨论、课堂练习五、考核方案(一)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课堂出勤10%2、讨论发言情况10%3、个人书面作业20%4、课堂笔记10%(二)期末卷面成绩60%六、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1 •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课程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

2•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的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经济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课程类别:职业技术课课程编码:207101038学分:4适用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学时:60编写执笔人(含企业人员):编写日期:2015.05.25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负责人签字):审定日期:2015.05.30一、前言(一)课程性质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开设于第二学期,本课程是经贸类专业的先期课程,其后续课程为《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课程。

(二)课程定位《经济学基础》课程是三年(两年)制高职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金融、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财务管理等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管理类类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进行经济论文等材料的写作与阅读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具体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和建筑行业中的经济关系教学,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性教学,是需要结合各专业领域的经营运作进行的,结合各专业中的房地产估价、物业财务管理、工程成本会计及成本控制,利用工作报表、建筑项目沙盘来进行。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

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此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注重学生对经济关系的分析能力,强调联系建筑行业经济生产运作的重要性,主要培养学生认知、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微观与宏观两部分,是对本课程理论框架熟悉,准确理解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宏观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产品市场均衡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系统归纳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相对性,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归纳相应的关系模型。

逻辑推理主要表现在经济模型的正确使用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等方面。

本课程共开设60学时,其中实践20学时。

二、课程基本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市场上商品的供求规律及均衡价格的形成原理;(2)能够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解决消费决策问题;(3)能够进行生产者行为与决策分析;(4)运用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解决收益与利润分析问题;(5)掌握四种市场类型及每种市场结构中厂商均衡分析;(6)学会运用分配理论分析社会收入分配问题;(7)学会国民收入指标核算指标的运用与核算方法;(8)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基本的宏观经济理论;(9)学会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调控时的应用及其配合使用;(10)掌握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1)掌握300个左右专业词汇和短语。

(二)技术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5)具有一定的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 通过指定学习内容和课外阅读,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作业等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完成各类项目任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并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三、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课程主要围绕农业项目开展教学:农业项目管理、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农业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整体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课程安排于第四学期,以一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知的基础上,共30课时,周课时3;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教学内容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模式建议结合本课程特点,开展“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类教学模式: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构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实施,做到“教、学、做”三统一。

为提高学生适应岗位能力,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驱动形式来设计,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完成该任务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完成工作任务的6个步骤: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校内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情境相融合。

将课程学习任务与物流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实训室、技能大赛实验室都是课堂,创设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点的传授,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习任务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2.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今后学生岗位发展要求,本课程主要采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互动,边做边学,教师在实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实习,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3.课程考核评价建议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具体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以技能考核为主。

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结果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

过程评价以学习态度、操作能力、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为考核要素,以学习阶段、学习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考核。

五、课程教学资源(一)课程资源基本要求1.参考教材(1)《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课程资源库网站。

正在积极准备将课程相关教学资料在网络上公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实训实习项目、课程标准、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在线测试等。

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资源,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声光电并用,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仓库与配送中心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操作方法等,使教学过程更加充满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与设备条件建设基本要求1.校内实训条件以ERP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和营销综合实训室为依托,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考虑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实训、专业实践的难题,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和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步伐,达到锻炼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2. 校外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以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为依托,重点实训学院自产商品和旅游类产品的销售。

此外,南京苏宁电器、南京炫动数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盐城天邦饲料有限公司、徐州唐人物资供销有限公司、上海丰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市永平皮服厂、江苏明欣医药、九州通医药等知名企业也是重要的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学习南京苏宁客户服务、盐城天邦饲料销售、扬州市永平皮服厂网上营销、上海丰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国际业务处理等技能与专业发展。

(三)课程教学团队基本要求本课程实施“双元双师”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培养和遴选,形成专任教师队伍和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并且所有专任教师均取得双师资格,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行业兼职教师具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3年以上,并且能够把基本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案例培养学生的物流规划能力。

能够进行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学习任务的设计、校内外实训教学等,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能够胜任该课程的教学。

课程教学团队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际货运代理准职业人。

教学团队应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勇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活跃。

团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应合理。

同时,授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与服务,并不断将一些最新成果和实践操作引入教学,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