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

佛罗里达能像下一个佛罗里达吗?

当隐喻比较无法使用

Sam Glucksberg 和Catrinel Haught

普林斯顿大学

---------------------------------------------------------------------

摘要:我们往往会通过两种方法来理解隐喻:一个是通过比较的加工过程,另一个是通过分类的加工方式。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使用哪个加工过程呢?根据最近的一个比较理论的变体,新奇隐喻必然是以比较的形式加工的;只有规约隐喻能够以归类的方式加工。

我们认为,加工方式的选择不是由惯例来决定的,而是隐喻本身的语义及指示道具来决定的,比起分类过程,实际上有一种能以比较的方式加工更快的隐喻,我们就将之定义为新奇隐喻。然后我们会形成这类隐喻的变体来加大比较的难度,这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新的新奇隐喻更如果以分类的方式加工,将会更快被理解,而不是用比较的方式。所以我们便得出结论:隐喻从一开始可能以分类的方式加工,这取决于他们语义及指示道具。

隐喻在谈话中无处不在。Pollio,Barlow,Fine,和Pollio (1977)估计,每周演讲者会创造出3,000个新奇隐喻。而Den Boer (1998)发现,在

内容从诗歌至科普的样本文章中,有19%的单词是隐喻。而在他的科普类文章样本中,整整有25%的单词是带隐喻性的。明显地,对于任何一个语言理解的理论以及来说,明白“隐喻如何被理解”非常重要,当然,对计算模型和机器语言处理系统的发展来说同样如此(cf. Kintsch, 2000)。那么哪种理论是最有用的呢?

隐喻理解的理论分为两大类:比较理论和分类理论。从比较理论来看,

我们是根据他们相应的明喻来理解隐喻的。因此,诸如“我的律师是一个鲨鱼”的隐喻是依照“我的律师像一个鲨鱼”而来的。从分类理论来看,隐喻和明喻都是独立被理解的(“understood in their own right”原文第935页右半,第五行)。隐喻是作为分类的断言(assertion),明喻是作为比拟的断言(Glucksberg, 2001; Glucksberg & Keysar, 1990)。比如说,根据分类理论的观点,在“律师鲨鱼”的隐喻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包括在鲨鱼,即邪恶的攻击性食肉生物的范畴中的。“我的律师”就这样获得了鲨鱼的隐喻性范畴的特点。在明喻的形式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比作字面上的海洋生物——鲨鱼。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与这个差异一致的。他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比明喻来得更快,并且对这两者会生成不同的解释,然后会用隐喻生产出比明喻更多的突发特征(emergent feature),比如“残酷”(Bowdle & Gentner, 2005; Glucksberg & Haught, 2006; Utsumi, 2005)。

最近,Bowdle 和Gentner (2005) 综合了这两个观点,在这个框架中,新奇隐喻总是以比较的方式加工,然而久而久之,当隐喻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他们规范化时就会有一个从比较到分类的转换。”不理解有问题

这个转换构成了隐喻的进行过程,分类的初始行为……导致了规约隐喻的分类。(p. 197).

为了支持他们的说法,Bowdle 和Gentner (2005)报告了三组实验。在她们第一个实验中,人们评估他们对新奇隐喻的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的偏好,等级的范围是由1至10,即用1来表达我对比较方式的偏好,用10来表达我对分类方式的偏好。新奇隐喻等级为2.81(Novel metaphors were rated 2.81原文第935页右半,倒数第三行)表明对比较形式有着强烈偏好,约规隐喻等级值更高,为4.35。Bowdle 和Gentner第二次实验是对新奇和约规这两种隐喻语法形式上的测量。比起约规隐喻,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新奇隐喻(参阅Blasko & Connine,1993)。更重要的是,用比较方式来理解的新奇隐喻比用分类方式来得更快;然而对约规隐喻来说,情况恰好相反。最后,在Bowdle和Gentner第三个实验中,会给被试新奇明喻,且每一个都带有不同的主题,然后要求被试再提供第三个合适的主题。举个例子,在“(请填空) ______________ 像一只蝴蝶.”后,是“杂技演员像一只蝴蝶,花样运动员像一只蝴蝶”,在体验完像这样的三组新奇明喻之后,被试对于新奇明喻的语法形式上的偏好转为分类。从一个为3.52的基线等级到3.87的实验后等级(from a baseline rating of 3.52 to a postexperience rating of 3.87原文第936页左半,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保守但有效的效果。Bowdle 和Gentner推断说,这个实验性的经历产生了最小限度的惯例化形式(form of conventionalization).那么惯例化怎么让分类以一个加工方式使用呢?细想,首先,为什么大

多隐喻能以比较或分类进行加工呢?由于隐喻工具的双重参考功能,所以隐喻能改述为明喻,反之亦然。隐喻工具可以有多种解释,他们在两种语法形式里会有不同的参考对象。举个例子,明喻中说X像一个鲨鱼,工具项——鲨鱼是文字概念(一个叫鲨鱼的海洋生物);隐喻中说,X是个鲨鱼,它是指的是一个抽象的、隐喻性的范畴(叫“鲨鱼”),从后者看来,鲨鱼指的是任何一种具有邪恶的、食肉的、具攻击性等特点的生物,当然这也包括一些例示这个特定范畴的律师以及字面意义的鲨鱼。因此,惯例化导致的一个结果有可能确立了双重参考:比较断言的字面指示对象,也是分类断言的比喻指示对象。这条推理线表明,一些诸如Bowdle和Gentner(2005)使用的新奇隐喻可能在最初没有比喻指示对象。比如说,任何一个杂技演员做的事或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做的事的特定范畴,是不能让作为隐喻工具的“蝴蝶”清楚地例证的。如果提供被试两个不同主题的明喻,然后让他们形成第三个新主题明喻,这样就双重参考(dual reference)的能力便能建立——事物的文字范畴(杂技演员和花样运动员做的事情)和比喻范畴(描述为蝴蝶)。

这个分析引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新可能性。至今为止,经过深入考虑,我们得到这样两个隐喻:他们有着双重参考;他们要么以比较的方式进行加工,要么以分类的方式进行加工;且如果只伴随文字指示对象,便只能以比较的方式进行加工。原则上也存在只有一个指示物的第三类隐喻,但它是比喻性的而不是文学性的。这样的隐喻如果存在的话,他们应该是以分类而不是比较的方式加工,甚至是新奇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