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视野下河南民歌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河南民歌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在把握近年来民族音乐学定义发生的变化之基础上,来深入探讨河南民歌所特具的历史悠久,蕴藏丰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手法简洁,语言精练以及河南民歌受方言影响较为深远,并直接反映了河南人的性格等特征。

关键词:河南民歌;民族音乐学;题材;风格;方言;性格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也随着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丰富而不断变化。无论是起初的比较音乐学、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还是现在的音乐民族学,无一例外都与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一民族文化或区域性文化中的历史、地理、人种、语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们如何影响该民族、该地区的音乐,又产生怎样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其特征,探索其规律,这就是民族音乐学。从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来看,音乐是超越了词语功能的精神文化。因此,我们也同样把声乐演唱看作是语言的升华。语言和音乐同样都是以声音为载体的成系统的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原来只注重文献典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民族音乐学的出现开始将音乐与文化习俗、社会环境、人文背景等因素及其相互影响也纳入研究范畴,并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观察探讨。就拿歌曲的研究来说,特别是地方的民歌,民族音乐学在民歌研究中的应用民族音乐学是通过研究各民族

所处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将人类的音乐文化置于文化的个别性和普遍性之中,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是一门复合型、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在对民歌的音乐本体分析和阐述所解释不清时,多借鉴此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弥补以上的缺陷。以我们所处的中原地区为例,河南地区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人口稠密。从民俗特征来看,地处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当地的礼仪、婚嫁、丧葬祭祀等社会民俗中的风俗,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与音乐共存甚至是可以代替音乐的称呼。每一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是风俗音乐,任何民间音乐都不可能脱离当地的”土风民俗”而独立生存和传播。看似没有什么文化特色的中原地区,却是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最深的一个地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地区一直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长久的存在着。

河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音乐类型,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我们把其放在不断演化至今的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分析,不难发现整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文献表明,从传说中的黄帝《弹歌》等原始民歌到今天,5000余年间,民歌作为社会大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未中断,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从本世纪开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采录活动,音乐家们记下了数以万计的民歌作品。据1979年以来开展的”中国民歌集成”编撰工作统计,河南在普查中记录的曲目约在20000首左右。而实际收入正式

出版的曲目,也有1200多首,这可以说是河南民歌蕴藏的一个直接体现。尽管它们是从生活于20世纪的歌手口中采录的,但我们深信它们之中有不少是明清之际或更为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这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中所积累的传统底蕴。

第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河南地处中原,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过后则是空前的民族大融合,由此在河南这片土地上聚集了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河南民歌中也就难免会吸收外来民族或外部区域的民歌,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民歌题材也就十分丰富了。除了号子、田歌、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以外,实际上还有儿歌、摇儿歌、风俗歌、秧歌、灯调、牧歌、船歌、渔歌、叫卖调、宗教祭祀歌、礼仪歌等等。总之,凡现实生活中有某种生产或生活方式需要歌唱,那么,广大民众也就会创造出相应的体裁来满足这种需求。同样,由于地理、物候环境的深刻影响,河南自古以来就逐步形成了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统一且又有鲜明地方传统的地域文化。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产物,不仅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更与不同的语言、方言音调相融合,因此,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几乎与生俱来,异常突出。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如作深入分析,则每个民族的不同聚居区,每一个处于不同生活方式下面的社区,几乎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歌风格。

第三:手法简洁,语言精练。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

锤炼中,日益精练、成熟。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们口传的反复推敲。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中,歌手们所遵从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精练。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所谓简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民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怯则保持一致。在河南民歌音调中,有仅用”商一羽”

(re-la)两个音构成的”二音歌”,更有用”羽一宫一商”、”微一宫一商”、”羽一宫一角”、”宫一角一微”或”羽一宫一商一角”、”微一羽一宫一商”等构成的”王声腔”、”四音歌”、它们的音列材料如此简单,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和创造的音乐形象,却丰富而又准确。再以曲体结构而论,大多数中国民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但正是运用这种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两句体或建立在”起、承、转、合”逻辑关系上的”四句头”,千千万万首山歌、小调不知咏唱了多少人间真情,并一次不同于一次地揭示了这种结构的形式美。

第四:河南人的方言和民歌有直接的关系,河南人的方言和民歌反映河南人的性格。河南人说话字正腔圆,每个字都发音到位,庄重其事。因为它是中国传统发源的正宗之地。孔子当年到河南去学”雅言”(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河南的民歌重音、节奏都

与当地的方言一脉相承。诸位可以试一下,把任何当地话加以抑扬顿挫、节奏控制都象唱当地歌一样。中国民歌都是把作词者放在前,作曲者放在后,也正是因为作曲可以把说词的节奏、音调强化一下就可以(在此绝无贬低曲作者的意思)。反过来,你把任何一地的民歌节奏和重音强调一下,读出来,就是当地的方言。歌曲《编花篮》和我们耳熟能详的豫剧(如《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都是河南人这种性格自然流露出的语言、乐曲和审美情趣。言为心声,歌为言之补充。歌与言都是当地人的心声,即性格的真流露。河南人率直朴实,做任何事都舍得铺下身子干,所以说话和唱歌都似中锋运笔,绝不懈怠。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刁艳.中国民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3]胡晔.河南豫西民歌的种类与艺术特色[j].肇庆学院学报,2005,(6).

[4]于立刚.河南信阳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分析[j].乐府新

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4).

[5]徐琼.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特点[j].音乐大观,2011,(12). 作者简介:付劲草,女,河南平舆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