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架设计的安全性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汽车吸能区的改进分析。当前, 安全气囊的
安装已必不可少。另外, 随着对行人保护意识的逐渐 增强, 车外安全气囊的安装也指日可待, 在这种情况
下, 车体前端刚度过大问题已不能漠视, 为了确保安
全气囊的顺利匹配, 有必要对吸能区刚度较大的车 体结构进行必要的改进。下面是对 J 型车的吸能区 的结构进行改进, 并进行了试验。
D- 13kph 8. 2 8. 7
微型车 J- 13kph 34. 1 34. 7
K- 13kph 42. 5 35. 3
中央通道
18. 8 18. 6 11. 2 10. 4 44. 4 50. 9
E CU 上
18. 6 18. 3 10. 5 10. 6 44. 1
46
18. 5 19. 2 10. 8 10. 5 44. 4 48. 9
图 1 J 型车及其改进后 ECU 位置加速度 波形图比较
1. 2 从车体前端刚度过小角度分析
在整车碰撞试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 某些车型
的车身特性曲线的加速度峰值过高, 造成的原因不
是前纵梁过硬, 而是前纵梁过软, 在碰撞时几乎不能 有效吸收碰撞能, 而碰撞能主要由发动机、变速箱及
Biblioteka Baidu
副车架与中央通道及前地板、前围板的碰撞与摩擦
从以上几种算法可以看出, ECU 处加速度波形 对安全气囊的起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 对于
微型面包车来说, 低速碰撞时其 ECU 处加速度峰 值本身就过高, 不利于电子式安全气囊的匹配。因
为, ECU 点火的阀值很难设定, 勉强装配, 很容易造 成在比较低的碰撞过程中, 安全气囊也点火起爆, 甚
角度出发, 对大量的车体前端刚度过大的车型, 极有 必要减小车体前端的刚度, 尤其微型车, 但也不能减
得过小。车体前端的刚度主要来自于纵梁。轿车的
纵梁通常为由 1 m m 厚的钢板围成的 70 mm ×130
mm 矩形口( 前端局部) , 而微型车的则明显大于此, 对于 J 型车 而言, 其纵梁前端为 80 m m ×260 mm 倒 “目”形结构, 所以其刚度明显大于其它车, 其 13
a 收稿日期: 2005-03-01 基金项目: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20031084) 作者简介: 王若愚( 1973-) , 男, 辽宁凌源人, 实验师。
第4期
王若愚等 : 汽车车架设计的安全性分析
2 33
其工作原理为: 传感器感受汽车碰撞强度并将其传 给控制器, 控制器接收并处理传感器的信号, 当控制
器判断有必要打开气袋时, 立即发出点火信号触发 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点火, 产生气体展开气袋。
对于电子式安全气袋来说, 其控制器为 ECU ( 电控
单元) , 它接收并处理的信号, 来自于与其安装在一 起的传感器。目前, 气袋点爆控制算法主要有以下几
种:
加速度峰值法: 通过测量汽车上的加速度信号, 当加速度达到预定的阈值时就点爆气袋; 速度变量
将两根 1 寸钢管在 J 型车的纵梁前端与保险杠 之间并排放置, 固定好后进行 13 kph 的碰撞试验。
试验结果见表 2, 与改进前的加速度波形比较见图
1.
为了便于进一步的分析, 对 J 型车做了 8 kph 的碰撞试验。试验结果见表 2. 从表 2 和图 1 中可以 看出, J 型车改进后的 13 kph 正面碰撞试验, 加速 度幅值已得到明显改善, 已接近 8 kph 正面碰撞试 验的结果。该改进为电子式安全气囊的安装提供了 可能, 即基本上可以确保安全气囊在低速碰撞下不 点火起爆, 在高速碰撞下一定点火起爆。
∑ 轿 / 9 = 43. 3, ∑ 微 / 5 = 76. 0
微型车的平均幅值基本上是轿车的平均 幅值的二 倍。如此也造成了事故中微型车中的乘员受伤机率
23 4
辽宁工学院学报
第 25 卷
普遍高于轿车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微型车的车体前
端的刚度与轿车相比过大这个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 从事故中的主动保护
来吸收, 因此造成前围板向内侵入量过大, 也不适宜
安全气囊的匹配。
表 2 J 型 车改进前后碰撞加速度峰值比较
车型
J - 13k ph J 改- 13k ph
J - 8k ph
B柱 左 右 34. 1 34. 7 21. 1 20. 3 20. 7 22. 7
中央通道
44. 4 22. 2 24. 1
Key words: passive safet y; act iv e saf et y ; fram e; airbag ; absorbing energy Abstract: T he st ruct ure of fr am e and st iff ness o f body have assignable influence upon aut om obile saf et y . Based on analy sis o f lot s of v ehicle cr ash t est result s f or car and m icro - bus, a new design w ay t o f rame desig n w as bro ug ht for war d f rom t w o aspect s. One w as passiv e saf et y — mat ch of airbag , t he ot her w as act ive saf ety — deg ree of body absor bing ener gy .
身受到的相对冲击有 F= ma, 考虑到车体质量通常
为 1 000 kg , 选取 m = 1 000 kg, 从安全角度考虑, 选
取 a= 50 g.
选择许用应力: [ R] = Rs / ns , 考虑到必须压馈变
形吸能, 取 ns = 1, 即[ R] = Rs, 当材质为优质碳素结
构钢时, 选 Rs= 340 M pa.
则有
R = F / s > [ R] = Rs
s < F/ Rs = ma/ Rs = 1 000 × 50 × 9. 8/ 340 = 1 441
除掉外围板相关截面面积, 就可初步确定纵梁前端
的布局。 吸能段长度的选择: 从碰撞波形中可以看出, 峰值所在峰历时很短,
另外, 变形区的长度通常为 420 mm - 520 mm , 所 以, 吸能段的长度可以初步在 50 mm - 100 mm 之 间进行选择。 2. 3 进行碰撞有限元建模及计算分析车体前端的 刚度
在汽车的设计中, 车架的功用是支承连接汽车 的各零部件, 并承受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对于车 架的结构形式, 要求: 满足车身总布置的要求, 即汽 车在复杂多变的行驶过程中, 固定在车架上的各总 成和部件之间不应发生干涉; 车架应具有足够的强 度和适当的刚度; 车架的质量尽可能轻; 车架应布置 得离地面近一些。可见对于在碰撞过程中, 车架应起 的作用并没有考虑。
但事实上, 车架的结构及车体刚度对汽车的安 全性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如前端刚度过大, 会造成 在碰撞中加速度幅值( 绝对值) 相对过大, 对低速碰 撞而言, 不便于电子式安全气囊的装配; 对高速碰撞 而言, 则大大加强了对乘员的伤害程度; 如果前端刚 度过小, 高速碰撞下, 会造成前围板向内侵入量过
Saf ety Anal ysis of Frame Design
WA NG Ruo-yu1, SH ANG En-yi2, CHEN Yong1
( 1. A ut omobile & T raf f ic En gineering C ollege, Liaoning Ins t itu te of T echnology, Jinz hou 121001, China; 2. Jin zhou J inheng A ut omot ive Safet y S yst em Co. , Lt d, Jinzh ou 121007, Chin a)
大, 也不适合安全气囊的匹配。
1 安全气囊的匹配与车架的设计
1. 1 从车体前端刚度过大角度分析 ( 1) 汽车低速碰撞试验中部分车型的加速度峰
值的统计。本文对所做的一些车型的低速碰撞的部 分结果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从表中可 以看出, 在低速碰撞过程中, 轿车前端的吸能效果明 显好于微型面包车, 其以 18 kph 的速度碰撞时的刚 度甚至优于面包车的 13 kph 碰撞时的刚度。轿车的 这一优势, 保证了被动保护装置- 电子式安全气囊 的顺利匹配。 ( 2) 电子式安全气囊的匹配分析。安全气囊系统 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气体发生器和气袋等组成。
摘 要: 车架的结构及车体刚度对汽车的安全性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对轿车及微型车的大量实车碰撞 试验结果的分析, 从事故中的被动安全- 安全气囊的匹配及 主动安全- 碰撞过程 中车体自身的吸能 程度两方面对 汽车车架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被动安全; 主动安全; 车架; 安全气囊; 吸能 中图分类号: U 467. 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1090( 2005) 04-0232-03
下: ( 1) 在保险杠内和纵梁前加吸能块或吸能管; ( 2)
在纵梁前局部做成瓶颈式缓冲吸能段或滑块式缓冲
块; ( 3) 在车身重新设计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延长纵
梁, 延长段为吸能段, 做成瓶颈式或塔式。
表 3 中央通道位置的加速度幅值统计
车 型 a峰 ( g′) 轿车 A B C D E F G H I
法: 通过对加速度信号进行积分运算得到碰撞过程 中的速度变化量, 当速度变化量大于预先设定的阈
值时就发出点火信号; 加速度坡度法: 对加速度信号
进行求导, 用得到的加速度变化量作为点火判断指 标; 比功率法: 对碰撞试验过程中的动能进行二次求 导得到比功率: dP ( t ) = v ( t ) J ( t ) + a2( t ) ( 其中: J ( t ) = da( t ) / d( t) ) , 之后使用比功率作为指标量进行 点火条件判断。
至出现碰撞过程本身对乘员没有造成伤害, 而气袋
打出过程中却对乘员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发生。对
轿车而言, 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表 1 汽 车低速碰撞试验中各加速度峰值比较表
车型
B柱 左 右
轿车 A- 18kp h 18. 3 20. 7
B- 18kph 20. 5 15. 6
C- 15kph 12. 5 10. 4
kph 正面碰撞的幅值甚至高于一些轿车的 48 kph 正面碰撞的幅值。所以说, 当前, 对于需要减小车体
前端刚度的机车, 当从减小纵梁前端的刚度入手。考
虑到不破坏当前车体结构及性能, 应在比较软的保
险杠和比较硬的纵梁之间增加相对软区, 低速碰撞 不起作用, 高速碰撞在中央通道加速度值接近 50 g 时发生馈变, 把受冲击幅度降下来。具体改进方案如
ECU 上
44. 1 26. 8
24
2 高速碰撞中乘员安全的车身纵梁设 计
2. 1 部分车型的加速度峰值的统计分析 车体上, 中央通道位于驾驶员与乘员座椅之间,
该位置的加速度幅值基本上反映出碰撞事故中车上 乘员的受伤程度。表 3 是对一些车型在 48 kph 正面 碰撞试验中的中央通道位置的加速度幅值进行的统 计结果。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轿车的中央通道的加速度 幅值普遍小于微型车的, 且有
第 25卷 第 4期 2 0 0 5年 8月
辽宁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Liaoning Inst it ut e of T echnolog y
V ol. 25, N o. 4 A ug. 2 0 0 5
汽车车架设计的安全性分析
王若愚1, 商恩义2, 陈 勇1
( 1. 辽宁工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2.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辽宁 锦州 121007)
62 50. 1 35 41. 7 44 40. 2 43. 1 33. 6 39. 8 微型车 J K L M N
102. 5 80 64. 1 51. 8 81. 5
2. 2 车体纵梁结构改进的方向性分析
现就第( 3) 种方案的纵梁截面尺寸进行方向性 分析。压馈面积的选择分析:
在碰撞过程中, 由于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