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风格四点特征

解构主义风格四点特征

解构主义风格四点特征解构主义风格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建筑设计风格,它通常会打破传统的建筑模式,多次重组并重新排列空间,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下面是解构主义风格的四个特征。

1. 非线性与异质性解构主义风格的设计通常是在非线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意味着设计师不会照搬传统的直线和四方形格式,而是会尝试打破规则,或沿用规则,但是以重新排列的方式来呈现。

此外,解构主义设计常常使用异质性元素来组合空间,如圆形物体和不同形状的线条,这些元素以非常独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建筑带有特殊的魅力。

2. 反传统与反对称解构主义设计通常反对传统设计思想,尤其是对称布局。

一些解构主义建筑可能看起来不合乎逻辑,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们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例如,一个以传统对称设计为基础的建筑物,设计师可能会打破传统的对称形式,通过使用不对称的线条和面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3. 超现实与戏剧性解构主义风格的设计常常会具有超现实和戏剧性的特点。

设计师会使用戏剧性的元素,如大尺度的门厅、宽阔的折线和巨型元素,来展现建筑的重要性。

建筑物中可能还会有发散式的视角和分裂效果,以更好地展示空间和视觉效果。

这种设计风格通常具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外观,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

4. 技术性与现代性解构主义设计还强调技术性和现代性。

设计师通常会使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来构建建筑物,以实现更高的设计要求。

这种风格通常较为前卫,跟上了当下先进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能够让建筑物具有更高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综上四个特征,解构主义风格因其非传统和大胆的特点而成为设计师的宠儿。

它的设计常常是真正的艺术,囊括了系统的内在意义和外部效应。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 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 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 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 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因为之 前的结构主义时语言是禁锢的,有一套 成型的语言体系)
五月法国 五月风暴
解构主义的产生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 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 以追溯到1967年。 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 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 义”的理论。
简单小结
解构主义建筑是一个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它的特 点是把整体破碎化(解构)。主要想法是对外观的处理,通过非线性 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 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大厦完成后的视觉外观产生的各 种解构“样式”以刺激性的不可预测性和可控的混乱为特征。
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1929出生于加拿大。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获得建筑 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城市规划。1962年建 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后移民美国。 立他自己的公司并随着巴黎著名建筑师见习。曾担任助理 教授以及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评论师。现为耶鲁大学 1954年毕业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 1957 建筑系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盖里被认为 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1962 年在洛杉矶 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号称解构主义建 建立事务所。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筑之父。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 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 值”。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 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 质疑理性、颠覆传统(富有跨时 代的意味)的思潮,尼采哲学成 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解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设计风格,源于哲学上的解构
主义思想。

解构主义设计常常追求不规则造型,破坏传统的构图,打
破一切规则,突破常规思维,从而达到独特的视觉效果。

解构主义的设计原则是“扭曲、重叠、不规则、错位、突兀”,
这些原则的运用使得设计更加具有震撼力、激情和视觉冲击力。

解构
主义设计创造了一种混乱和不稳定的感觉,使人感到惊奇和不安。


很多解构主义建筑中,许多建筑元素不仅被放大和缩小,还会被扭曲,重叠和错位,以显得不规则和突兀。

解构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中仍然广泛应用。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常常用不同大小的砖块、石头或木头制作不规
则的墙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而在平面设计中,解构主
义的设计元素常常在品牌形象设计、海报设计、书籍封面设计中得到
广泛运用。

总之,解构主义设计风格通过不规则的造型、破坏性的构图和突
出性的视觉效果,使人们对设计产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和视觉体验。


当今多元化的设计环境中,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要懂得一门语 言,必须掌握 那种语言的词 汇、语法、 遵 守语言的规则
当结构主义者把语言的系统性、规则性原则运用到文学研究,
就特别注重在同一类文学的传统与格局中来理解一部作品。在 这儿,单部的作品就好比语言中的言语,它必须遵从同一类文 学的传统与规则。 索绪尔最重要的观点是“语言是一个符号体系,把一个音 响形象和一个概念统一起来。音响形象称为能指(signifier), 概念称为所指(signified),两者合起来就构成一个表义的 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和约定俗成。 eg. 《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朱丽叶的台词: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
意义通过言语传达出来
3、语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
古代人认为,说话者和倾听者直接在场,彼此最为靠近的 时候才最利于理解。反之,如果说话人和倾听者之间存在着 时间或空间的距离,那么就会使意义产生误解。 语音比文字能更直接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将声音(口头 语)看做最接近思想的媒介,而把文字仅仅看成对语言进行 记录的符号。
1、关于存在的本体论 2、关于灵魂的心理学 3、关于世界的宇宙论 4、关于上帝的神学
2、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 P105
“Logocentrism” =古希腊语“λoγos”(言语、逻辑、理性、法则、神言) + “centrism”(中心场所) eg. god、reason、being、truth
四、耶鲁学派
一、前言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 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倡导的 一种反传统思潮。 应该说,解构不是“主义”,而是一种质疑传 统形而上学的思辨策略,利用传统所提供的概念 工具反对传统。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的由来
解构主义 是本世纪6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J·
德里达为代表所提出的哲学观念,是对本世纪前期欧 美盛行的结构主义和理论思想传统的质疑和批判,建 筑和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派对传统古典、构图规律 等均采取否定的态度,强调不受历史文化和传统理性 的约束,是一种貌似结构构成解体,突破传统形式构 图,用材粗放的流派。 颠覆日常、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秩序,解构主义 一直在各界执着创新着。
意大利帕多瓦市尼宫Salone
今年10月,在意大利帕 多瓦市尼宫Salone,扎哈· 哈迪德将展出她最好的作品 。对扎哈· 哈迪德而言,由 于历史品质,尼宫自身就是 一个有力的设计挑战。 目标是既尊重空间/环 境特性,又参与空间之中。 这个起伏的街区,由连续和 断裂为准则分布,包括6个 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区定义 了扎哈展会概念的概念形态 ,即,1、连线/捆绑/网络 ,2、波/外壳/茧,3、集 合/架构/拼图,4、广场, 5、景观&地形,6、参数主 义。
主义应对的办法是什么呢?
主义应对的办法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他们”各部件” 一 词的精妙所在. ”部件”一词,不但通过去除主观性和自我 意识跟存在主义彻底划清了立场,又消解了结构主义的整 体观,真可谓一词两得,一词双雕.然而解构主义之所以 能够发展出比存在主义等其它主义更为系统,普遍并独特 的美学形式,则很大程度是因为建筑学理论家伯纳德.屈 米,埃曼森和德里达的跨界交流(前者以解构主义哲学为 其建筑学理论的出发点,后两者更是保持了相当长的通信 关系),为解构主义建筑设计和应用奠定下了深厚的理论 基础.于是,Frank Gehry, Bernard Tschumi, Peter Eisenman, Zaha Hadid, Daniel Liberskind, Coop Himmelblau等等建筑设计师一个个呼啸而出,为世界建 筑带来了解构主义的视觉奇观,而位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 主义之间的他们得以惊艳四方所用的绝技其实不是不能被 一语道破-----那就是用几何来代替装饰.(“几何”对于解 构主义,就如同”装饰”对于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

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

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学科研究方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和解读框架。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一、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构主义作为二十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哲学观点,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进行解析和分解。

它反对事物的固有意义和单一解释,主张揭示事物的多重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多样性来理解世界的本质。

它打破传统的思维和理论框架,挑战固有的概念和观念。

例如,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主张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探索其中隐藏的复杂性和多层次的意义。

它强调文本中的矛盾和矛盾,并试图颠覆传统的叙述结构和意义。

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二元对立和隐含的意义,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多面性。

二、相对主义的观点及应用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科学观点,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它否认任何固定的绝对真理,主张观念和观念是有条件和相对的。

相对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普遍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和时空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和评判标准会有所差异。

在社会科学领域,相对主义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强调文化相对性和多元性,试图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

相对主义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多样性。

三、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关联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在思维方式和研究领域上存在着密切关联。

两者都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对固定的解释和绝对的真理。

解构主义通过研究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矛盾,揭示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的意义,而相对主义则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并针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进行研究。

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解构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结合使用,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解释方式。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对于人们对于现实和意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式,通过将事物逐步分解和解构,揭示潜在的意义和结构。

在本文中,我将对解构主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首先,解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相对性和复杂性。

它认为人们普遍的认知和理解是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事物是绝对对立的。

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而模糊的。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来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于传统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

传统的研究方法常常有着固定的结构和预设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结果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这种方法是片面和偏执的,不利于真实世界的理解。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并通过解构的手段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解构主义主张关注权力和主导结构。

它认为现实世界的权力结构是面向特定利益和偏见的,人们在这样的结构下往往无法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权力结构的深层次逻辑,并提出批判性的观点和多元的解释,以挑战主导结构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第四,解构主义在文化、语言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批评,并试图打破传统的界限和限制。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的观点推动了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例如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和后结构主义艺术。

这些艺术形式试图解构现实和意义,挑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和理解。

最后,解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批判性和不断反思的态度。

解构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存在一种绝对的真理。

因此,它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反思和质疑已有的知识和权力结构,并寻求新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反思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揭示事物的潜在意义和结构。

解构主义批评课件

解构主义批评课件
19
第七章 解构主义文论
具体方法为,找出一个关键词的意义, 追溯它的认识论根源。这样,就使这个 词脱离封闭的系统,失去稳定性,进入 一个不断变化、往返交织的迷宫。从而 揭示出不可穷尽的种种解释的可能。
20
解构主义文论
一、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德里达:“解构”不是哲学、诗、神
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术语。而是牵涉到 意义、惯例、法律、权威、价值等等最 终有没有可能的问题。 突出表现出反权威、反传统和反理性 倾向。
1
第七章 解构主义文论
1、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学家德里达。 1966:在美国做《人类科学话语中的
17
第七章 解构主义文论
对卢梭《忏悔录》的解构: A、卢梭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以达到其自
辩的目的。 B、认为自传不是和小说不同的文类,
而是一种写作的修辞格。从而打破了自 传是最富有真实性文本的神话。
18
第七章 解构主义文论
3、米勒的词源性解构批评 一切文本都是关于话语的话语,每一
个话语都是一个历史上形成的意义系统, 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于不同符号意义系统 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过程中。 解构方法: 采用挖掘词源意义的方法来解构文本。
(3)文本理论 A、写作是误写。 传统观念:文本反映作者的意图。 解构:文本是作者留下的“踪迹”
(“写作就是隐退”)——文本的意义 是在延异中产生。
11
第七章 解构主义文论
B、阅读是误读。 传统观念:阅读是可理解的,把握作
者的意图。 解构:文本结构的可拆解性、写作话
语嬉戏的自由性、意义的不确定性,使 得阅读活动和批评活动就成为放逐文本 的游戏活动。
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著名演讲,是解 构主义的奠基之作。 1967:《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 和《语音与现象》出版,系统提出了自 己的解构主义思想。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一、解构主义的含义:什么是解构主义?德里达在接受张宁的访谈中这样说:“在某个既定的时刻,我曾说过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

”又说:“解构一直都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

”解构主义拒绝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

二、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可惜它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脚镣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三、德里达的解构策略1 反对“语音中心论”德里达解构主义首先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批判开始的。

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西方哲学中的如下倾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总是存在着一种二元的等级划分,比如本源与事物、逻各斯与事物、理念与摹本、本体与现象、原子与虚空、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语言与在者、理解与解释、所指与能指等等,在这诸多的二元划分中,前者总是更根本的、更基础的,前者拥有普遍性与稳定性,而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是不断变动的、暂时性的存在。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它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固定结构,并突破这些结构的限制,以探索隐含在其中的多样性和矛盾。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构建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流动性,批判单一的意义和正义观念。

解构主义批评方法的核心是“解构”,即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二义性、矛盾和冲突。

解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者的名义观点是“一切都是文本”,这意味着任何事物——包括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政治和历史事件等——都可以被视为语言结构的表达。

通过揭示这些结构中的矛盾和隐含的意义,解构主义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并推动社会变革。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在德里达的著作中有明确表达。

例如,“德丽”的名词解释,这个词是由“德丽”和“美”两个字组成的,德立的名词解释是“没有美丽的女人”。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强调了语言的图像性和多义性。

德里达提倡的解构主义方法在学术研究、文学批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它对传统的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原则主义提出了挑战,并试图打破这些固有的结构,以期达到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化的理解。

然而,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的方法过于抽象和复杂,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

此外,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有时被认为过分强调矛盾和多义性,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中固定结构的矛盾和多义性。

它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以推动社会变革。

虽然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受到争议,但它在学术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其兴起始于法国。

解构主义将传统的哲学和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概念和主要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文学和哲学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关系之上的,而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往往存在隐含的偏见和权力关系。

他认为,通过对文本和语言的解构,可以揭示出这些偏见和权力关系,并批判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间断性”和“漂移性”。

它认为,任何语言和思维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起来的,而解构主义则试图打破这种对立关系的稳定性,揭示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二元对立关系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并推动社会变革。

二、解构主义的观点与思考方式1. 关于意义的批判解构主义对传统意义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漂移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和不断重新解释意义,将文本和语言从固定的定义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对传统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2. 对权力关系的挑战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这种权力关系往往体现在二元对立关系中。

它通过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揭示和批判,拆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展示了这些观念中的偏见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解构主义试图从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3. 文本和语言的超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意义和信息的工具,它们本身有着超越意义和信息的特点。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和语言的边界性和不稳定性,并超越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源于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思想。

它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解构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试图揭示固有概念和观念的不稳定性,挑战二元对立和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解构主义的前提是一种对固定二元对立的怀疑态度。

传统上,人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好与坏、男与女、黑与白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这种二元对立实际上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事物是完全固定的或绝对的。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进行建构的。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固定性的虚假性,并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和文本的批判性阐释方式。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和“延迟”。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中,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另一方的存在。

然而,在解构主义的观点下,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区别来确定。

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延迟是解构主义的关注点。

差异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延迟是指在差异的基础上推迟决定或识别事物的边界。

通过扩大差异和延迟边界的认定,解构主义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限制,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文本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和结构,在读者阅读时传达给读者。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样和动态的,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决定的。

解构主义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差异性和模棱两可的部分,试图展现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事实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自己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阐释。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试图挑战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观赏方式。

传统上,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和象征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主题或观念。

然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艺术的固定意义和结构,主张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常常用来确认在场的连续性 (如潜能、实在、真实等)。
它构筑起的承诺:人最终可 以与作为是体现存在的现实 相遇而不需要任何介质,有 关世界的总体知识完全可以 被获得。
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是
关于每件事物的规定性的本 真说明。它的词根是希腊语 中的logos,意义是“语言” 或“定义”。强调在万物背 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 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
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 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却拜倒在逻各 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 逻辑,而它是永恒不变的。 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二 背景及形成原因
1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等叛 逆思想 2 1968年法国和欧洲的学生造 反运动 3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 尤其①提出语言第一的观点
3 向慕汉字
德里达为寻求西方哲学乃至语言 观念的出路,他把目光转向了东 方,尤其是中国文字的文化。 他发现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意文 字,它同样也能表音。在言语\ 文字这个二元对立被颠倒过来了。
在结构上,表意胜过表音,始终 居于主导地位。
4 “德里达式”术语
Ⅰ最有名的是异言(diffe`rance) 法语中它与“差异”只有第七个 字母a和e一处只差。含义可理解 为异言是一种原型差异,它渗入
④原型文字 他认为文字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
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 的解构
德里达发现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 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模式,且双 方并不平等;往往“其中一项在逻 辑、价值等方面统治着另一方”。 他的基本解构策略:“便是在一 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
颠倒过来,诸如真理\谬误、理性\ 感性、语言\文字、自然\文化等, 其先项的所谓本原意义都是形迹 可疑的 ”。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喜剧电影,一直是备受大众青睐的一个剧种,往往给人一种延续不断的幸福感,回忆起喜剧电影里头某些桥段,心情自然而然就愉悦起来,心中的阴霾也能一扫而空,就像看完《渣男的100种死法》,看完之后我真的面对渣男的阴霾是一扫而空了。

它以自身独特的幽默方式缓解着人们疲惫的身心。

近几年,解构主义作为喜剧电影一种形式被人们所频繁使用,通过解构其他电影的人物和情节,来增加喜剧电影元素,从而博得观众一笑。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这一概念的产生最初是源自文学领域。

所谓解构,简单地说就是“废止”、“破坏”与“颠覆”,就是消解与解释,如同嬉皮士一样,是对正统观点的反抗与否定。

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 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1]。

解构主义,可以提供一种多样性和异质性,其突出特点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和颠覆,提供给文学批评和鉴赏一条崭新的思维模式。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解构主义也被很好地融入了电影中,而且有了两个新的通俗的名字:无厘头和恶搞。

二、解构主义喜剧电影的特点其实,喜剧电影的“笑点”往往不在喜剧自身,而是来自它所“扭曲”的那个正常世界的层面。

当一部电影中出现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逻辑、语言,能够产生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氛围,那么观众就会认为这部剧有喜剧成分了。

在解构主义的喜剧电影世界中,喜剧性正是来自于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对传统或经典情节、形象的改变。

一般传统或经典情节、形象所代表的就是古典、正统、理性。

而喜剧的成分则与普通人所身处和感受到的世界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与冲突,因而它常常以一种戏谑嘲讽的姿态和奇异怪诞的风格通向“异域”,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电影效果。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当代建筑思潮分析——解构主义1 前言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1哲学起源2.2 解构主义建筑起源3建筑的解构主义浪潮4 解构主义建筑问题及发展5结语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非线性彼得埃森曼1前言20世纪是各种风格与主义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比以往任何世纪都多,从构成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到新的粗野主义、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这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流派思潮对建筑观念的挑战和探索,如芝加哥学派、维也纳学派、未来学派、风格派、包豪斯学派等。

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垄断时期,70年代到现在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产生后现代风格的土壤是后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个性思潮也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争相现世,解构主义大师如彼得.埃森曼,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等也纷纷活跃在世界各地,引领了解构主义世界的潮流。

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1哲学起源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哲学得到了发展空间,其主要代表流派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

其中结构主义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发展过程中吸取语言符号学的方法,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结构主义哲学受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方法的推动,为以后语言学的解构主义的诞生促使解构哲学的产生并影响到解构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

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定,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之后便作为一种批评类型被理论家们用于对众多研究领域方法问题的探讨。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线系统
• 第二层为线性体系,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它由两条长廊、 几条笔直的种有悬铃木的林荫道、中央跨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 一条称为“电影式散步道”的流线型园路组成。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 条长廊将公园的主入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起来, 作为公园的轴 线,同时强调了运河景观。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动感,打破 了轴线的僵硬感。长达2km的流线型园路蜿蜒于园中,成为了联系主题 花园的链条。园路的边缘还设有坐凳、照明等设施小品, 两侧伴有 10~30m 宽度不等的种植带,以规整式的乔、灌木种植起到联系并统 一全园的作用。 (删这张ppt)
藤架园
水园
竹园
丹 尼 尔 · 里 伯 斯

里伯斯金被看做是解构主义的重要人物。
“吸引我去探索的,总是那些被叫做空洞的东西, 那是当一个社会被消灭,或个人的自由被践踏,当生命 的进程被粗暴地中断,生命的结构被永远地扭曲变异, 存在的那种压倒一切的虚无感。”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丹尼尔· 里伯斯金
背景
公园概况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
音乐城
圣德尼运河
市场大厅
公园平面图
解构主义
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解析的方法,将传统结构分解成一系列要素并重新组合,组
合的原则却不再遵循传统的均衡与稳定,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和随机性。
公园内建筑
公园结构
继承传统: 建筑师屈米就是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 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一步 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叠加成拉 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构。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 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统。这一结构并 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而是要做到城市里 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和建筑。

解构主义派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派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派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起源于法国的文化运动,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

解构主义的领袖是雅克·德里达,他对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质疑和挑战提出了重要观点。

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对结构的反感,强调符号和语言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它主张在理解事物的意义和存在时,应该关注个体和微观层面的细节,而不仅仅是整体和宏观的结构。

解构主义对单一的中心和固定的真理观持怀疑态度,认为真理和意义是多样而相对的。

在设计方面,解构主义探索了突破传统设计规范和原则的可能性。

它以分解、叠加、重组等手法打破传统的统一性和确定性,创造出破碎、不确定的设计形式。

解构主义设计强调个体元素的重要性,追求与传统观念的对立和创新。

总体来说,解构主义是一种对传统观念和秩序进行批判和颠覆的理论和设计风格。

它强调相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试图打破传统固化的观念和结构,并提出新的看待世界和艺术设计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词条名:解构主义英文词条名:(解构主义的英文写法)在德里达看来,西方哲学一直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史的框架“就是在整体意义上把存在确定为在场。

可以列举出许多专有名词,它们与基础、原则或中心密切相关,常常用来确认在场的连续性:如理念、起源、目的、潜能、实在(本质、存在、实体、主体)、真实、超验性、意识、良知、上帝、人,等等”。

所谓将存在确定为在场,就是指传统形而上学假定真理是超出语言之外的事实,它们呈现在言说者的面前,并且能在言说中传达出来,换言之,这些真理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是现时的、“在场”的,言语则是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

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和“声音中心主义”的结合体。

由此,所谓的描述或分析只不过是:在观念中“策略地”回归被认为是简约、完整、正规、纯洁、标准、不言自明的某种本源或先在的使命,以便接着来观照衍生、繁化、蜕变、意外等。

德里达认为,虽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这一体系,但至少可以通过关注它所压制的那些问题来说明它强加了哪些思维条件;虽然我们无法设想并实现形而上学的终结,但还是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它所确立的等级体系,从内部对形而上学进行清理。

由此,德里达提出解构这一概念。

解构的策略有四:第一,在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

解构一个命题,从根本上说,便是在一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第二,必须通过一种双重姿态、双重科学、双重文学,在实践中颠覆经典的二元对立命题,全面转换这个系统。

为此,解构将全面介入为它所批驳的对立命题领域。

换言之,解构在该系统的内部进行操作,目的却是要打破这个系统。

第三,解构的理路因此也即是用最为谨慎和内在的方法,通盘考查其概念的结构谱系,同时从它无以命名或描述的某一外在角度,确证这段历史在通过这一与它利害悠关的抑制来构筑自身使为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遮蔽了什么,排斥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第四,解构一段话语,即通过在文本中识认出产生了据说是论点、中心概念或前提的修辞活动,运用话语本身的逻辑将其推到极端,就能看到所谓的论点、中心概念或前提是一种非常模糊、自相矛盾的东西,并没有一种完整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就被消解了。

解构实际上就是对形而上学的解构。

解构一个二元对立命题,诸如呈现/非现、言语/文字、哲学/文学、字面义/隐喻义、中心/边缘等,不是摧毁前者,留下后者,而是取消对立,转移它的位置,置之于不同的背景之上。

由此可以发现,所谓自我/非我、理性/癫狂、文化/自然等对立的事物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有时是如何互相转化和毁灭自己的,或者是如何把那些会给它们带来极大麻烦的细枝末节驱逐到文本的边缘地带的。

在对卢梭、黑格尔、尼采、索绪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文本的解读中,德里达往往抓住作品中某个明显无关宏旨的东西,诸如一个注解、一个反复出现的次要术语或形象、一个随便写出的隐喻,精心地加以发挥,以至它极有可能瓦解那些使文本成为一个整体的对立物。

例如,卢梭认为教育是自然的增补,这在赋予自然以优先地位的同时,也表明了自然内在的缺陷乃至于缺席,由此,我们可以说,教育不仅是自然外在的、附属的东西,而且是使自然成为自然的本质条件。

这种增补性逻辑提示我们,正是边缘为人们考虑的中心对象作出规定。

解构的任务就是消解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使得人们找不到所谓永恒的本质和中心。

但解构并不能终结形而上学,因为要动摇形而上学而不用形而上学的概念是不可能的,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正是在从形而上学继承而来的概念中进行工作的,而且,这些概念不是个别的成分或原子,它们是从一种句法和一个系统中取来的,每一次特定的借用都带来了全套的形而上学。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摧毁者能够互相摧毁。

德里达强调说:“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

认为解构就是否定,其实是在一个内在的形而上学过程中简单地重新铭写。

”显然,解构不是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明文本,即不打算把握一个统一的内容或主题。

它是立足于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论辩来探究它们的动作,探究如卢梭的增补游戏那样的喻象和关系怎样产生一种双重的、疑义丛生的逻辑。

德里达曾对比了两种解释观念:一种是回顾性解释,力求重新构筑本原的意义和真理;另一种是前瞻性解释,明确宣扬意义的不明确性。

尽管他指出我们很难在这两种观念之间作出选择,人们仍普遍认为他倾向于后者,更愿意去倡导一种“自由游戏”。

德里达的“播撒”概念,就是指在摆脱概念的控制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形成一种蕴涵比较丰富的语言或文本。

播撒不同于含糊,含糊概念并不排除枚举和控制意义的可能性,播撒则是由从未受到完全控制的秩序或类似中产生出来的,并由此呈现一种语言上的散布状态,总是不断地瓦解本文,揭露本文的零乱、松散和重复。

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一步步“撤退”的过程,让作品独自去表白,因而,作品不再是通过简单记录作者的思想而获得意义,相反,它自身具有自主的生成能力,亦即一系列的能指互相转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

对解构的批评之一是认为解构仅仅是一种文本或话语的分析,它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解剖。

实则不然。

我们知道,政治、经济、法律等建制都是靠语言来表达的,而这套语言又都是建立在一种文化逻辑之上,因此,摧毁这种特定的逻辑体系就比直接批判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要有力与有效得多。

否则,人们只能用二元对立的语言去攻击二元对立,其结果往往是强化二元对立。

在此意义上,我们或可理解德里达的坦言:“解构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话语、哲学陈述或概念以及语义学的分析;它必须向制度、向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

”伊格尔顿通过对解构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的阐释,也曾指出解构理论“完全是一种政治实践,是摧毁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以及它背后的那种一整套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逻辑”;德里达“并非荒谬地试图否认相对确定的真理、意义、特性、意图、历史的连续性这些东西的存在,而是试图把它看作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一段历史的发展结果,即语言、无意识、社会制度和实践的发展结果”。

对于解构的另一批评是认为解构导致了虚无主义。

其实,与其说虚无主义是解构主义的特征,不如说虚无主义恰恰是隐藏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系统中的潜在的幽灵;与其说解构造成了虚无主义,不如说它揭示了“在场的形而上学”的内在秘密和历史命运。

虚无主义的根源就是柏拉图以降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解构主义所做的工作正是通过细读文本来清理虚无主义源出的形而上学内涵和形而上学隐含的虚无主义内涵。

这项工作在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就已经开始了。

德里达不无激愤地指出:“30年来我一直在尝试,清晰地和不厌倦地尝试反对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解构决不是什么虚无主义或怀疑主义,对此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还常常这样认为——尽管20多年来有那么多文本明确地从主题上作了相反的说明?为什么只要别人就理性及其形式、历史、演变提个问题,就被说成是反理性主义?刚就人的本质和人的概念的结构提个问题就被斥为反人道主义……这些人怕的是什么?他们想吓唬谁?他们想用这堤坝保护什么样的同质性?他们以共识的名义,总之以其…号令‟的名义想不让谁说话?这些老话连篇、凶险可怖的惩戒委员会究竟要我们遵守什么秩序?仅仅是让人感到厌恶的秩序?我担心事情更为严重”。

对解构的批评之三是认为解构无所作为。

依据德里达的解构概念,形而上学的前提和批判的前提是相互共存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前提从属于同一种语言系统,我们无法设想一种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言学。

而且,解构的条件本身就处于需要解构的文本之内,它甚至参与建构它同时威胁要解构的东西。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德里达有力地揭示了意义和真理是如何“构造”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什么有待发现的本体的优先存在,由此,他彻底地摈弃了“本原”、“中心”、“结构”、“自治的主体”、“总体性”等传统概念。

也正是由于德里达对特殊与普遍、中心与边缘等二元对立关系的崭新解说,使女性批评、黑人批评、后殖民批评等以特殊性、边缘性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理论重新获得生机。

依据解构的理路,所有这些代表边缘性的词汇,诸如女人、黑人、第三世界等,都是“社会”的产物,而不具有“自然”的意义,这些术语都只存在于谈论它的人的话语之中,对这些术语的界定也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

由此,文化研究本身拥有了明朗的思想解放和社会革命的色彩,成为当代激进主义历史叙事的主要构成。

认同和批评解构的人都倾向于认为,解构宣扬或导致了“哲学的终结”。

这也许是对解构的最大误解。

早在解构主义初创时期,德里达就指出:“越出哲学的路子并不是把哲学这一页翻过去而已(这样做常常沦为拙劣地卖弄大道理),而是继续以一定的方式来阅读哲学”。

在德里达看来,哲学与文学都是符号的系统,只不过文学承认自身植根于隐喻和修辞,哲学家则自以为超越了文本的隐喻结构,生产出一种净化了的语言,而且总是想把哲学的文本磨光、去色,不留痕迹,把意义印记去掉,在白色的空白纸上写下纯粹的语言、严谨的表述,自我在场,没有意义回味和分延。

这样,哲学与文学就建立起一系列等级对立:隐喻的/字面的、虚构/真理、认真/不认真。

然而尼采提示我们:“真理是什么?一大堆变化不定的隐喻、转喻、拟人化。

”既然真理是其虚构性已被忘却的虚构,那么文学就不再是语言的一种寄生的、离轨的例子,相反,其他话语均可被视作一种原型文学的不同状态,哲学也是如此。

例如,黑格尔重逻辑轻修辞的风格只有依靠修辞才能维持,重理智轻想象的风格只有通过想象才能维持。

所以,人们可以把哲学文本当作文学来读,也可以把文学文本当作哲学来读,使得这些话语相互沟通。

在1983年的一次访谈中,德里达说:“我不清楚现在是否可以撰写哲学的终结之书的时代,也不知道这是否可能或可以奢望。

”到90年代,德里达针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指出,终结论的末世学主题在50年代即已为人们熟知,它一方面是对那些可以戏称为终结论的经典作品的阅读分析,另一方面,有关历史终结和“最后的人”的流行话语的传媒展览看起来常常就像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年代错误。

德里达还转述了布朗肖特《哲学的终结》中的一段话:“哲学自身一直在宣告或实现它自己的终结,不论它把那终结理解为是绝对知识的完成,是与它的实际实现相联系的理论的压制以及所有的价值被卷入的虚无主义的运动,还是最终通过形而上学的终结以及还没有一个名称的另一种可能性的预兆来告示的。

因此,这将是从今以后伴随着每一位思想家的日落,是一种奇妙的葬礼时刻,哲学精神将在一种提升中为此而欢呼……它引导着它的葬礼队伍缓缓前行,在这期间,它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期待着获得它的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