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疾病分类 感冒 头痛 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分型 风寒、风热、风湿等 升降失调、气血不足等 脾胃虚弱、湿热积滞等
治疗方法 汤药、针灸、拔罐 穴位按摩、草药 调理饮食、中药调理
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1 全面治疗
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 重要性,以及它在治 疗疾病时提供的全面 治疗方法。
2 个体化医疗
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 个体化特点,为病人 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 务。
3 文化传承
强调学习中医辨证论 治对于中医药文化传 承的重要性,以保护 和发展传统医学。
中医辨证论治的误区和挑战
科学验证
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 性与主观性的平衡,以及 对现代科学验证的需求。
医学教育
讨论在医学教育中如何更 好地传授和推广中医辨证 论治的知识和技能。
多元医疗
研究中医辨证论治与其他 医疗模式的结合,以提升 综合医疗服务的效果。
总结和展望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展望未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和挑 战。
《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辨别病人的病因和病机,来确 定治疗方法,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的概述
传统疗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气血调和
解释中医辨证论治的目标是通过调整气血 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整体观念
强调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之处,以整体 观念对待疾病和健康。
辨证分型
4
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详细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分型 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断
技术。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诊所
了解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 所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传统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1. 什么是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诊等方式,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得出病因病机以及辨识疾病的方法。
2.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四诊: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辨别患者的疾病情况。
2.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气息、声音等,来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的部位、发作频率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4.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经络、腧穴等,来探测患者的体质和病机。
•四诊合参:根据四诊所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轻重、适应症等。
•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从整体上治疗疾病,包括采取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煎煮等手段。
3. 中医辨证的特点•整体观念:中医辨证是从整体上观察人体,将疾病看作一个系统,不仅关注症状,还注重人体的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等因素。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动态观察:中医辨证强调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观察,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合疗法: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综合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煎煮等手段,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中医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通过辨证施治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对于判断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方向以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辨证在平衡患者的气血平衡、调整脏腑功能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等方式,从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动态观察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来辨别和治疗疾病。
它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5. 中医辨证的步骤中医辨证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以及部位、形状、颜色等特征,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
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辨证论治是一种独特的诊疗方法,旨在从整体角度考虑和治疗患者的身体不适。
辨证论治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秉持着“辨证论治”和“治疗个体”两大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包括内外环境、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
在辨证论治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整体的角度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针对病情的不同表现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为核心,即通过分析症状和体征的异同来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学根据体质、经络、脏腑、气血等理论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通过辨别患者的病情,可以进行对应的辨证论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辨证论治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等。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如体味、口臭等,来了解身体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疼痛部位等信息,来获取更多关于病情的线索。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气血运行的情况,包括脉象的强弱、速度、节律等。
通过以上步骤,医生可以将辨证结果与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对照,从而得出患者的辨证分类。
根据分类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在许多常见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感冒的治疗中,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如寒热、头痛、发热等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从而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另外,辨证论治也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调理高血压患者时,中医辨证可以从患者的体质、脉象等方面入手,判断高血压的病因,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而言之,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是一种重视整体观察和治疗的方法,强调个体差异和平衡。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内容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的基本内容:1.望: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目光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比如面色苍白可见气血不足,舌苔有黄色时可见湿热等。
2.闻: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比如咳嗽音响亮可见肺气通畅,声音嘶哑可见声音困难等。
3.问: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状况、病史、病情变化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询问病因、病程、症状变化、舌苔、排泄情况等。
4.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肉、骨头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检查舌脉、脉象、脉率、脉力等。
二、辨证的基本步骤:1.整体观察:首先需要整体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神色、言谈举止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2.面诊:观察患者的面部状况,包括面色苍白、发黄、发红等情况,面部有无斑点、瘀点等。
3.舌诊: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状况,包括舌体颜色、形态、舌苔颜色、厚薄等。
4.询问:通过与患者详细询问病情、症状、病因等,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与疾病的发展情况。
5.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气机运行情况。
6.触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肉、骨头等,以了解患者的脉象、脉力、脉率等。
7.辨证归纳:根据患者的整体观察、面诊、舌诊、询问、闻诊和触诊的结果,进行辨证归纳,看出患者的病机、病因等。
8.诊断:根据辨证归纳的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包括疾病的名称、病机、病因等。
9.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10.随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整体观察、面诊、舌诊、询问、闻诊和触诊等步骤,了解患者的症状、病情和病因,从而进行辨证归纳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辨证的过程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基础中医学-辨证
辨证八纲辨证表证与里证的鉴别: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虚证与实证的鉴别:气血津夜辨证1气虚元气虚神疲乏力;宗气虚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脉虚;卫气虚自汗易感冒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肺气虚:咳喘无力、易于感冒、痰白清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肾气虚:二便、胎元、精关、经带不固,呼多吸少2血虚(一黄五白加病位)面色萎黄五白: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 + 脉细无力头目失养,头晕眼花;筋失所养,手足麻木;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冲任不足月经少、闭经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 + 血虚证肝血虚(筋脉目爪失养+血虚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3阴虚瘦-形体消瘦;红-颧红,唇红,舌红少苔;热-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盗汗;干-口燥咽干,便秘溲黄,舌苔少津;数-脉细数心阴虚:心血虚(心悸怔忡)+阴虚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阴虚内热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内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胸胁灼痛,手足蠕动,脉弦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闭经或见崩漏4阳虚气虚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 + 寒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溏,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胸痛,脉弱或结代,+ 阳虚证•脾阳虚:寒象 + 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腹痛喜温喜按、•肾阳虚:性机能减退阳痿、宫寒不孕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为甚等虚寒之象脏腑辨证心病辨证生理功能•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2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A心病的常见症状1心脏本身:心悸、怔忡、心痛、胸闷; 2血:面色无华、暗晦;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4舌:舌尖红、绛、起刺、舌疮;5脉:细微、结代或促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2坠入阴囊:疝气。
中医学基础8(辨证)
(2)审证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及气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
阳虚证。 心阳暴脱: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
现。
77
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临床表现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
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 色淡白、脉细弱。
78
心阴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 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11
(1)常见的表证:风寒表证、风热 表证、风湿表证、风燥表证、暑湿 表证等。
(2)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涕、 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等。
12
2、里证:是指病邪深入脏腑、气血、 骨髓所致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 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13
(1)常见的里证:里寒证、里热证、 里实证、里虚证。
临床证候,一般都可归纳属于阴或阳 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 证大法。
27
1、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 所表现的证候。
28
(1)常见的阳证:如兴奋、躁动、 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 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 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 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
29
50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甚 则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等。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等。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吐等。
51
(二)血病辨证:包括血虚及相应功 能减退,血液运行失常所形成的证候。
1、血虚证:即血液不足,滋润和濡 养机体的功能减退所形成的证候。
52
(1)常见的血虚证:心血虚证、肝 血虚证。
64
主要临床表现 有形之痰饮:咳喘、咯痰、呕吐痰涎等。 无形之痰饮:眩晕、梅核气、癫、狂、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通过辨识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对中医学辨证论治进行解释说明。
辨证。
辨证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和与患者交流,准确地辨别疾病的本质特点和病情表现。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在内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下的结果,反映了人体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异常的状态。
因此,通过辨证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机理,并进一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咳嗽声音、呼吸声音、腹鸣等,了解疾病的症状和表现。
问诊则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程、病史以及疾病的感受和症状。
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经络、穴位的按摩、触诊等手法,辨识患者脉搏的变化,获取有关疾病的信息。
辨证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几个症状判断疾病,而是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环境、病程等多方面因素,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辨证结论。
辨证的目的在于找出病因,识别病症,为下一步的论治提供基础。
论治。
论治是指中医师根据辨证结果,根据综合辨证分析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中,治疗的核心在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动。
因此,论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进行调理。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配制成煎剂、丸剂、散剂等剂型,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中药大致可以分为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病情进行选用。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气血流动。
针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常用的针灸方法有刺入、温针、电针等。
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还常常使用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中药包热敷、吸痧等。
中医药学概论-辨证
(一)寒证
临床表现: • 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踡卧——阳 虚阴寒内盛或外感寒证,形体失去温煦; • 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苔白而润滑——寒不消水,津液未 伤; • 面色白,舌淡,脉迟或紧——寒致血脉收缩, 阳虚不能运血。
(二)热证
• 概念: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 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 分类: 1)实热证:外感火热之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 体内阳热过盛,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2)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盛, 即阴虚证。 3)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 4)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所致。
第二节
表 里 虚 实 寒 热 阴 阳 表证 —— 表虚 表实 表寒 表热 —— —— 表
八纲基本证候
里证 里虚 里实 里寒 里热 —— —— 里
虚证 —— 虚寒 虚热 阴虚 阳虚 虚
实证 实寒 实热 —— —— 实
寒证 —— —— —— 寒
热证 —— 阴证 —— —— 阳证 热 阴 阳
一、表里辨证
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病情性质的两个纲领。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反映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或属阳;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寒者热之”;
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热者寒之”。
(一)寒证
• 概念: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 候。 • 分类: 1)实寒证:外感阴寒邪气,或过服生冷寒凉, 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2)虚寒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致使阴寒偏 盛者,即阳虚证。 3)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 4)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脏腑阳气亏虚。
第六章 辨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阴虚证
实质: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 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常见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 治疗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 圣真要大论》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嫩,脉沉迟、微弱、细。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阳证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表现: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 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5、中医诊断学—辩证
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 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六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
淫 、 疫
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 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
疠
证
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
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二)寒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证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候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9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一)表证(寒热并见!)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热寒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一)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特点: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苔润,口不渴静——脉迟,蜷卧病位:(二)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特点: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稠——痰、涕稠,小便短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动——脉数,烦躁不宁病位:寒证热证鉴别要点:三、虚实辨证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中医学基础电子书第九章 辩证
第九章辩证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
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
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
中医辨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体征等信息,确定患者病证的性质和归属,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下面将从基本内容和步骤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辨别病证的性质是指确定患者身体的异常变化是病还是证的表现。
中医认为病是指患者身体的实际病变,具有独立存在的实质性,如器质性病变;证是指患者身体的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信息的总和,反映病理性变化的系统整体特征。
通过辨别病证的性质,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严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辨别病证的归属是指确定患者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信息所反映的病证归于何种范畴。
中医将病证归属为表里虚实、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八纲,并根据相应的病机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辨别病证的归属,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把握患者的病情,避免盲目治疗。
辨别病证的特点是指通过分析患者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信息,找出病证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从而进一步明确病机和辨证要点。
中医辨证的特点主要包括辨证层次逐渐深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分析病情等。
通过辨别病证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患者的病情和病机,避免误诊和误治。
观察是指通过病人的外貌、状态、皮肤色泽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信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盛衰、气血运行的状况。
闻是指通过病人的呼吸、语音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通过聆听病人的呼吸声音、言语声音,以判断病证的类型和特点。
切是指医生通过对病人脉搏的触诊,来判断病情。
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经络脉络的运行情况,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
以上就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的详细介绍,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辩证—六经辨证(中医学课件)
CONTENTS
目
壹 太阳病证 肆 太阴病证
贰 阳明病证 伍 少阴病证
录 叁 少阳病证 陆 厥阴病证
壹 太阳病证
(一)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白,脉浮缓。
壹 太阳病证
(二)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陆 厥阴病证
(一)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乃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形成上热下寒、胃 热肠寒的证候。
证候
口渴饮水不止,气上冲心,胸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四肢厥冷,下利呕吐。
小结
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证候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 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肆 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为脾阳虚、寒湿内盛的里虚寒证
证候
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发, 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 迟缓。
肆 太阴病证
形成有两个因素
1
阳经传变而来,多由 三阳病失治、误治, 以致里虚,而邪传太 阴;
2
证候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秘结,腹满 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 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叁 少阳病证
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的阶 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 腑之首,与肝脏相表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 表里之间的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半表半里证”。
中医学基础——第十一单元 辩证
中医学基础——第十一单元辩证细目一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要点一表里辨证(一)表证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苔薄,脉浮;或见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痒痛,头身疼痛,微有咳嗽、气喘等。
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二)里证临床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以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舌红苔黄或苔白厚腻,脉沉病位深、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四)表里同病既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表证出现,同时又兼见便秘、尿赤等里证表现。
辨表里小结要点二寒热辨证(一)寒证:表寒、里寒、虚寒、实寒。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肢冷蜷卧,冷痛,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清稀、白、脉紧或迟(二)热证: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临床表现:实热: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虚热:口唇干燥,五心烦热,昼轻夜重,潮热盗汗,脉虚数等。
辨证要点:实热:热、红、黄、数虚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虚数(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鉴别项目寒证热证寒热恶寒喜温恶热喜凉四肢冷热大便稀溏秘结小便清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润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四)寒热真假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寒:四肢厥冷,甚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热: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息粗,口渴饮冷,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胸腹灼热、四肢厥冷2.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热:自觉烘热,面色浮红如妆,神躁不宁,口渴咽痛,脉象浮大;寒: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口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疲乏无力,脉虽浮大但按之无力,面色虽时有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
辨证要点:胸腹无灼热,自觉烘热,面红如妆寒热辨证小结要点三虚实辨证(―)实证临床表现:高热面赤,烦躁,甚至神昏谵语,渴喜冷饮,痰多气粗,腹痛拒按,肿块坚硬,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大滑实等。
《中医学》辨证
共同症状
不同症状
机理
气 面色苍白,声音低微,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脉虚无 某 一 脏 腑 机
虚 自汗,神疲乏力
力
能衰退
阳 懒言,饮食不化,舌 怕冷,四肢湿冷,小便清长 虚 淡苔白
阳气不足
血 形体消瘦,头昏眼花, 面睑舌唇甲淡白,手足麻木, 血 液 不 足 ,
虚 心悸失眠,舌质淡 皮肤干燥,妇女月经少,色淡 不 能 濡 养 脏
阳痿,遗精,夜尿多,两尺脉弱
以肾阳虚为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腰膝失于 温养,故见腰膝酸冷。肾居下焦,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故 形寒肢冷,且以下肢发冷尤甚;阳虚气血温运无力,面失所 荣,故面色白;若肾阳虚惫,阴寒内盛,则呈本脏之色而黧 黑;阳虚不能鼓舞精神,则神疲乏力。肾主生殖,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见阳萎,早泄、精冷,女 子则见宫寒不孕。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故见小 便频多,夜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 力,尺脉尤甚,为肾阳不足之象。
分析: * 胃脘闷胀、痛势剧烈,伴口苦,大便干燥难行……..是否热结胃脘、 腑气不通? *痛剧而无热感,且冬季易发,遇劳加剧,舌淡红而暗,苔白不黄,脉沉 细无力,当是寒证可知。 *乃因寒凝胃脘,气机不通,久而不散,气滞血瘀,寒淤交阻,气机凝滞, 故痛剧。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肾关不固,固疼时小便自遗。寒凝气 机不通加之阳虚不温,便行迟滞,故大便结而难行。寒凝胃脘,胃气不降, 浊阴上犯,而作呃逆。 *治宜温中散寒化淤止痛,方用乌头桂枝汤化裁,3剂后痛减,大便得通, 守方加减服30余剂,30年之顽固疼痛顿消。
弱、结代 ③ 血液妄行——吐血、衄血
2. 神志病变: 轻则如失眠、多梦、心烦、健忘 重则如神志错乱、神昏、谵语、癫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李中梓医案 社友韩茂远伤寒,九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
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 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 遂与大承气汤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故 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绝之证耶?
(三)喻昌医案 徐国桢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 异常大躁,将门扉洞开,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 入井。一医汹汹急欲以承气汤服。余诊其脉,洪大而 重按无力,曰:“此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何认 为下证耶?于是予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 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以重棉和头覆之,缩 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 退而安。
第六章
辨证
一、辨证概论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 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 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 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 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 诊断的过程。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二、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 三焦辨证
口不渴,便溏,尿清长
身热面赤,精神烦躁, 舌红绛, 脉 洪
阳 证 气壮声高,口渴喜饮, 苔黄 呼吸气粗,大便秘结,
滑实
小便短赤
病例分析
(一)许叔微医案 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 四五日,见医者治大黄、芒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稍 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予曰: 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何遂便下?大抵仲 景之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 为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汗出, 大便亦通而解。
实证 热邪盛 实热证 无形之邪侵袭 寒邪盛 实寒证
痰饮、瘀血、饮食、虫积可形成不同病证 (有形之邪停聚体内)
虚实鉴别表
症状 病 体 形 态 疼 二
证 程质
痛便
舌
脉
象
象
虚 久 虚 精神委靡 隐痛 大便稀溏 舌淡嫩 细弱 身体乏力 喜按 小便清长 少苔
症 病 弱 气弱懒言
实 新 壮 精神兴奋 疼痛 大便短赤 苔厚腻 实而
(二)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虚症
共同症状
不同症状
机理
气 面色苍白,声音低微,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脉虚无 某 一 脏 腑 机
虚 自汗,神疲乏力
力
能衰退
阳 懒言,饮食不化,舌 怕冷,四肢湿冷,小便清长 虚 淡苔白
阳气不足
血 形体消瘦,头昏眼花, 面睑舌唇甲淡白,手足麻木, 血 液 不 足 ,
虚 心悸失眠,舌质淡 皮肤干燥,妇女月经少,色淡 不 能 濡 养 脏
表证
表寒 表虚证
表实证 表热 (风热表证)
里证——无表证,脉不浮,舌象有变化
里证
里寒 里热 里虚 里实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①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位深浅 ②恶寒与发热 ③脉浮与沉 ④舌质有无变化
二、寒证与热证
(一)寒与热的概念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
腑
阴 脉细数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 阴 液 亏 少 ,
虚
燥,遗精,舌红无苔脉细数 热从内生
气虚+寒象
阳虚(不仅有机能不
足之虚证,还有热能不足之寒证)
血虚+热象 阴虚
实证
由于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 因此临床症状不一样。一般常见的有 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 胁腹胀满,疼痛拒按,舌厚脉实有力。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其他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也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
(一)表里的概念
表里是辨别疾病内外、病势深浅和 病情轻重的两个纲领。 皮毛、肌肉、筋骨——在外属表 脏腑、气血、骨髓——在内属里
(二)表证与里证的含义
(四)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①面色 ②寒热喜恶 ③四肢冷暖 ④口渴与否 ⑤大小便 ⑥舌脉
寒证、热证鉴别表
症 面四 寒
状 证
色肢 热
口 大小 渴 便便
舌脉
象
象
寒 苍 清 怕 不渴 稀 清 舌淡苔白 迟
证 白 凉 冷 或热 溏 长 红苔黄 数 证 赤 热 热 喜冷 结 赤 干
(二)寒证与热证的含义
寒证——凡由寒邪引起,或因阳气虚弱、阴气 过盛而导致机体机能衰退所产生的证候。 热证——凡由热邪引起,或因人体阴液不足, 或因阳气太盛而致机体机能亢进所产生的证候。
从上述定义中可看到寒证与热证均有虚实之分。
阴盛则寒——实寒 阳虚则寒——虚寒 阳盛则热——实热 阴虚则热——虚热
症 病 实 声高气粗 拒按 大便秘结
有力
四、阴 阳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 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 的分析。
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三 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 阴。
二、阴阳鉴别表
症状
症状
舌象 脉象
证
精神萎靡,面色苍白, 舌淡胖嫩 脉迟 弱 阴 证 畏寒肢冷,气短声低, 苔白
(三)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寒证——面白唇紫,恶寒喜热,肢冷绻卧, 口 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 苔润,脉迟。 冷、白、绻、迟、润(由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所致)
热证——发热喜凉,面红目赤,烦 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 热、 红、数、干、乱(由热为阳邪,其 性炎上,热伤津液所致)
饮
三、虚证与实证
(一)虚实的概念
1.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 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所谓虚实是由 邪气和正气相互斗争所决定的。“邪 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虚证与实证的含义 虚证——正气不足(但邪气也不太盛,矛 盾主要方面是正气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表 现的证候。 实证——邪气亢盛(但正气也未衰,矛盾 主要方面是邪气盛)脏腑功能活动亢进所 表现的证候。
表证——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肌体,正气抗 邪与肌表浅层,临床以恶寒、发热、脉浮苔薄为主 要症状的一类证候的概括。
里证——凡病邪侵犯人体深层而使脏腑气血致病而 反应出来的证候或脏腑本身功能紊乱(如情志失调) 所表现的证候。
(三)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 舌淡苔薄、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