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回流动因计量的中国人才外流问题研究_杨玉杰
我国人才回流动因分析的论文
写一篇我国人才回流动因分析的论文,600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才出国留学潮不断,海外华人学者及其在国外受到的良好教育培养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但也使得国内相关产业部门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现象。
因而,我国近几年实施的“千人计划”、“联合创新中心”和其他类似的人才回流计划等,旨在有效利用海外华人学者的智力资源,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繁荣。
首先,海外华人学者多年的留学经历及其优质的教育培养使其具备了较强的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回流后可以把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海外华人学者在国外接触新兴技术,引进国外科研理念,提升我国的高新技术人才水平,帮助我国更快的与世界接轨,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助力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
其次,政府对归国人才的激励条件及政策都得到了优化,政府为归国人才提供支持,包括减税、住房补贴、项目支持和经济贴息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归国人才的就业率,而且也令急需人才的企业能够精准招聘,从而减少了招聘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最后,对外留学和海外回流人才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归国人才构筑起了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也为国家改造出优秀的科研团队,从而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我国人才回流动因有多方面,其中包括:海外华人
学者具备优质教育培养和学术能力;政府提供的激励条件及支持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
虽然归国人才回归不容易,但通过有效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的改善,我国明显改善了回流人才的职业就业环境,使得回流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
中国人才区域流淌问题探究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步的重要资源,其流淌对于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作为人口浩繁的国家,人才区域流淌问题对于国家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人才区域流淌问题,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潜在解决方法。
一、中国人才流淌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进步,中国的人才流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起首,人才流淌呈现出集聚现象,即大多数人才流向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
其次,高端人才流淌明显,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更容易流淌到相对发达的地区。
再次,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面临人才流失问题,这导致这些地区的进步受到限制。
最后,人才流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流淌的不稳定性、人才的流淌限制等。
二、人才区域流淌问题的原因1. 经济因素: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好的进步机遇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此外,支持创新和创业的政策也使得一些人才决定离开自己的原居地。
2. 教育资源: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发达,更有利于人才的培育和进步,这也是人才倾向于流向这些地区的原因之一。
3. 就业机会:进步相对较好的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殊是在高薪名望和高科技领域,这也是吸引人才流向发达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城市环境:发达地区的城市环境较好,有更多的文化和生活资源,这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三、人才区域流淌问题的影响1. 人才流失: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严峻,这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进步逆境。
同时,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才集聚效应也可能使得其他地区的进步受到限制。
2. 区域进步不平衡:人才流淌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地区的进步不平衡。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得到了更多的进步机会,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进步相对滞后。
3. 损失知识人才:由于人才的流淌,原居地可能会失去一些珍贵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这对于这些地区的进步是一种损失。
4. 人才争夺:由于人才流淌的集中现象,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可能会出现激烈的人才竞争,这也会对社会和企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人才流动及人才回流研究现状
r n ii an an i e lz yu gu l
型 !璺
人 力 管理 实践
人才流动及人才 回流研 究现状
王玉婷 ( 西安建筑科 技大学 陕西西安 7 0 5 1 5) 0
【 摘要 】本文从 国内外 学者对人 才流 动及人 才回流等问题 的研 究现状进行 了综述 , 为以后对人 才流动 问题 的研 究提 供 了 论支持 , 理 有助 于对人 才流 动及人 才回流 问题进 行深 入研 究 , 高研 究的科 学性 、合理 性 。 提 【 关键词】人 才流动 人 才回流 理论 【 中图分 类号 】 c96 【 献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编号】 1 7 — 0 (0 ) o - 1 8 9 2 I o 一o 4 o 63 2 o 7 8 人才是 兴 国之源 ,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 化加 速发展 , 科学技术 突飞猛 进 , 知识 经济 兴起 , 高 新技 术产 业及知 识创新 为核心 的综 合国 力的 竞争 日益激 烈 。 目前 世界各 国都在 加紧 制定 和调 整本国科技和经济发展 战略 , 大高层次 加 人才 的 引进 。 因此研究 人才流 动及 人才 回流 问题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的价值 的实现和增值 , 往往要通过劳 动力的流 动 来完 成。 奥德弗的 E G理论 。美 国耶鲁 大学的组 R 织行为学 教授 奥德弗 , 人的需要趔 为三个 将 汾 层 次 : 存需 要( xi t 1c ) 生 E e" e 、关 系需 要 s 1 ( e t n;成长需要( rwt) Rl i )l ao  ̄ G o h 。如果人们在 个环境 中一直得不到需要 的满 足 , 从另外 而 个环境 可以得到满足时 , 人们就会追求后 一 种环境 , 以求得需 要的满足 。 职业 生涯 理论 。理论 界通 常认为 职业 生 涯发 展经 历 了四个 阶段 : 探索 阶 段、 立业 阶 段、 维持阶段 、离职阶 段。每个职业生涯发展 都有不同的开发 任务 、开发活动和 开发关 系。 勒温的场 论美国心理学家勒温( L w n K. e i ) 的场论 认为 , 一个 人所 创造 的绩效 , 仅与能 不 力和素 质有关 , 且还与他所处 的环境 有着密 而 切 的关系 。如果一 个人处 于不 良的环境 中 , 例 如 专业 不对 口、人际 关系恶劣等 , 则很难发挥 其聪 明才智 , 从而 也很难取得应 有的绩效 。 卡 兹 的 组 织 寿 命 理 论 。美 国学 者 卡 兹 ( a z在研 究科研组织时 , K r) 通过大量的调查 统 计绘 制 出一条组织 寿命 曲线 即卡兹 曲线 。卡 兹 曲线表 明 , 一个科研组织 的成 员在一起工作
我国人才回流动因分析
我国人才回流动因分析引言近年来,我国人才回流现象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
人才回流对我国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了解人才回流的动因,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国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将分析我国人才回流的主要动因,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
1. 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人才回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既受到个人自身的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因素影响。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对祖国的情感、家庭因素、事业发展等。
外部因素则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前景、创业环境等。
人才回流的决策是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过程,下面将详细分析其中的主要动因。
2. 个人因素2.1 对祖国的情感对祖国的情感是大多数人才回流的首要动因。
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回国意味着能够回报祖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许多人才回流的内在动力。
2.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人才回流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许多人才回流是由于家庭团聚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才来说。
他们希望能够回到祖国与家人共度美好的时光,享受更好的家庭生活。
2.3 事业发展机会事业发展机会是人才回流的又一重要动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机会诞生,给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许多留学人员看到了回国发展的机会,希望能够在祖国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
3. 外部因素3.1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政策对人才回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人才回流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发展。
政策的支持为人才回流提供了保障,使很多人才更愿意回国。
3.2 经济发展前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才回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相比于外国,中国的市场更大,机会更多,许多人才看到了在我国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因此选择回国发展。
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
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引言:我们应该用全面的、长远的、动态的、辩证的和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评估所谓人才流失问题。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扩展秩序中,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落后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向更有利于其价值实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这种人往高处走的流动情况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有其自身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面对它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和问题,理性的、正确的态度只能是顺应它、因势利导地运用它、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它和积极地去应对它;如果不能正视它、不明就理地逆它而行,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得不偿失,把问题越搞越糟、矛盾越搞越激化,最后使自己陷于越来越被动的困境不能自拔。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争夺与反争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方面,只要国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人才流动就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只要坚持对外开放,只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人才外流现象就会缓解,海外人才回归就可能变成现实。
而如何解决人才外流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
人才外流的特点是由低到高,由不发达到发达,由传统观念到现代意识的转变,是人类社会行为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国际社会不平衡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我国人才外流的特点、影响及原因分析我国向海外移民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后到清代中期。
这一时期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和人们对外部世界知之不多,移民主要去往东南亚国家;第二阶段从清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前。
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的入侵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国民大开眼界,这一时期移民去往世界各地的都有;第三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1949—1979)。
由于第二次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两大阵营的形成,相互间交流的减少,这时期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成后基本都回到了国内,从大陆往外移民较少;第四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
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
我国人才外流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引言:我们应该用全面的、长远的、动态的、辩证的和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评估所谓人才流失问题。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扩展秩序中,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落后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向更有利于其价值实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这种人往高处走的流动情况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有其自身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面对它所带来的现实困境和问题,理性的、正确的态度只能是顺应它、因势利导地运用它、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它和积极地去应对它;如果不能正视它、不明就理地逆它而行,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得不偿失,把问题越搞越糟、矛盾越搞越激化,最后使自己陷于越来越被动的困境不能自拔。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争夺与反争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构成了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方面,只要国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人才流动就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只要坚持对外开放,只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人才外流现象就会缓解,海外人才回归就可能变成现实。
而如何解决人才外流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
人才外流的特点是由低到高,由不发达到发达,由传统观念到现代意识的转变,是人类社会行为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国际社会不平衡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我国人才外流的特点、影响及原因分析我国向海外移民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后到清代中期。
这一时期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和人们对外部世界知之不多,移民主要去往东南亚国家;第二阶段从清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前。
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的入侵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国民大开眼界,这一时期移民去往世界各地的都有;第三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1949—1979)。
由于第二次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两大阵营的形成,相互间交流的减少,这时期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成后基本都回到了国内,从大陆往外移民较少;第四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
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人才流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流失:由于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中国的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到了国外,造成了国内的人才流失问题。
2.人才集聚:由于某些城市、地区、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优势,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聚集到了这些地方,造成了人才的集聚现象。
3.人才分散:一些地方或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优秀人才离开,造成人才分散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人才政策:通过加强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降低人才流失率。
2.推动城市协同发展:通过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城市间的平衡发展,减少人才集聚和分散问题。
3.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从而提高留住人才的能力。
4.提高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优化企业和地方的管理环境,加强人才吸引和留住工作环境的建设,提高人才稳定性。
总之,通过加强人才政策、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中国人才流动问题,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针对人才流失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政策:加强薪酬待遇: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的薪酬投入。
同时,企业也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薪酬方案,对优秀人才给予更多的奖励。
1.提高职业发展空间:人才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教育和进修机会,帮助人才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质,增加职业晋升的机会。
2.加强福利保障:提供稳定的福利保障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另一种方式。
政府可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独特的福利待遇,比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
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人才流动问题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人才流动的现状、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中国的人才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人才流动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人才流动的规模、趋势和主要特点。
在此基础上,将深入探讨人才流动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促进知识传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人才流失、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用人成本上升等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中国人才流动问题的成因。
这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宏观因素,也包括人才政策不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的原因等微观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成因,我们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流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提出针对中国人才流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这些对策将围绕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市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展开。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我们期望能够有效缓解人才流动带来的问题,推动中国人才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中国人才流动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才流动在中国社会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流动不仅体现在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更体现在流动方式和方向的多元化。
然而,与此中国的人才流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从数量上看,中国的人才流动规模逐年扩大。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开始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职业机会,导致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流动日益频繁。
从流动方式来看,人才流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
除了传统的全职工作转换,现在的人才流动还包括了兼职、咨询、自由职业等多种形式。
国内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综述页眉文字国内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综述[摘要] 人才流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在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该主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现状,探讨了各家理论的意义与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本评价,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人才流动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评价一、国外人才流动理论的研究现状综述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人口流动理论。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分析时,对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动力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在他们看来,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
列宁也分析了社会分工和劳动社会化对人口流动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他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单独的和独立的生产部门的数量增加……也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
”2.个体层面人才流动的理论研究。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人力资本形成具体包括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和劳动力迁徙投资几个方面。
其中劳动力迁徙投资,用于发展劳动页脚文字页眉文字力市场行情调研机构,以提供有关信息,并协助劳动力流动,促进解决劳动力余缺调剂和专长发挥。
通过医疗保健和教育投资等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往往要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完成。
人才资源载体在迁徙投资的结果,不但会影响人才资源载体的收益,而且会对其它方面产生影响。
(2)奥德弗的ERG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德弗,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ion)和成长需要(Growth)。
如果人们在一个环境中一直得不到需要的满足,而从另外一个环境可以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后一种环境,以求得需要的满足。
(3)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生涯即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界通常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探索阶段、立业阶段、(职业)维持阶段、离职阶段。
我国人才集聚动因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我国人才集聚动因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人才集聚动因的实证分析
背景: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资源,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才集聚对于推动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却存在人才流失、分散等问题。
因此,探究我国人才集聚的动因,有助于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国家发展。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人才集聚的动因,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什么因素对于人才集聚的影响最为显著?
2. 不同人才类型对于人才集聚的影响有何差异?
3. 如何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集聚?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和调研数据,探究影响我国人才集聚的各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和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
主
要研究内容包括:
1. 国内外文献综述,对人才集聚的动因进行梳理和总结;
2. 数据来源和处理,通过数据采集和预处理,获得可供分析的数据集;
3. 实证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各种因素对于人才集聚的影响,并寻找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
4. 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人才集聚。
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对我国的人才集聚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和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为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本研究的实证分
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对于其他领域的实证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人才流动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人才流动的比较研究人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资源,成功的产业和创新的成果依靠的是人才的智慧和勤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人才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高等学府等,都在竞争中争夺人才,从政府到企业,都注重自己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计划。
下面通过国内外人才流动的比较研究,探究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人才流动的现状国家人才流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才不断涌入大城市,创造了优秀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地区却因缺乏创新人才而受到影响。
这些地区如果能够有效地吸引人才,才能推动其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发展。
因此,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在争夺人才,通过引进、培训、保留等多种手段来实现人才的流动。
对于国内的人才流动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才流动呈现出不断增多、不断升级、不断多样化的趋势。
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一些城市的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为了吸引人才,不断创新和提升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加强人才学习和培训等做出了很多努力。
二、国外人才流动的现状国外人才流动是世界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呈现出不同特征。
国外人才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对外交流学习以及文化交流和体验。
在大量的科技专家、人文学者以及各类人才云集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之下,国外人才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水平更加稳定和良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前往海外。
同时,各国政府对国际人才的吸引也越来越重视,如美国的“全球人才招聘计划”、日本的“外国人才招聘计划”、澳大利亚的“全球人才项目”等,这些政策都是为了更好地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人才。
三、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国内和国外的人才流动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1.政策利好: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如税收、住房、奖金和发展机会等。
2.工作机会:工作机会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资待遇,就会有更多的人才前来。
中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5类项目人才履历追踪的实证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2021年第3期管理经略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0ZD025。
收稿日期:2020-11-06作者简介:徐娟(1984—),女,山东滨州人,教育学博士,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学术职业研究;王建平(1998—),女,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学术职业研究;烟台,264011。
Email:bzxujuan@163 com。
中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5类项目人才履历追踪的实证研究徐 娟 王建平摘 要:为探讨中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8个核心变量,通过对5类项目人才履历的追踪进行实证研究。
回归结果显示,机构声望、学术环境、学术绩效、收入水平、性别、年龄、地域和海外经历对我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的影响与西方已有结论存在部分差异。
性别影响的弱化意味着西方学界所主张的性别收入惩罚、家庭责任制约等观点并非我国大学女性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性偏低的主因;机构声望、地域等因素间的抵消效应为普通高校和不发达地区利用补偿策略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了思路;可适度强调我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中存在的资历惩罚现象,以此作为驱动学术人才流动的新突破口。
关键词: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学术流动;影响因素;项目人才;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1)03-0078-10 流动性已成为当今学术职业竞争力与成熟度的关键表征。
“相对于专利或授权,人才流动是更重要的知识传播机制”。
[1]欧盟(EuropeanUnion)提出“建设流动欧洲”的发展目标,将鼓励年轻人自由流动作为保证未来欧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其推出的“欧盟目的地计划”“伊拉斯谟计划”“居里夫人行动计划”等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内部学术人才的流动。
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国际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国际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
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才涌向海外,其中不
乏高端人才和国际知名学者。
尽管海外生活可能更舒适,但“回流”已
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国内的技术和产业环境也在快速发展,需要人才的
支持。
海外人才的回流不仅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国内
的科技进步和知识溢出。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海外人才的回流对于我们
理解国家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海外人才的回流对国际知识溢出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研究将分析海外人才回流的现状和趋势、国内产业和科技环境的变化,以及回流人才对国家经济和技术的贡献。
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
收集包括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回归分析解释
其对国内科技和产业的促进作用。
此外,采用文献分析法,重点关注海
外人才的回流和国际知识溢出的学术研究,分析已有研究的缺陷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
预期结果和贡献:
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分析中国海外人才的回流对国际知识溢出和技
术进步的影响,理解其在驱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未来的
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此外,该研究也将为海外人才回流政策的制定提供
参考,并为国家未来科技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人才外流分析
谢谢
• 或用颁发补助金的方式。如法国。法国医 学基金会从2019年开始设立了鼓励高级研 究人员回国补助金制度,很快得到许多人 的申请。
结语
• 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应适时 完善自身,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改革机 制,改善人才的待遇,营造重视人才、尊 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 这样,一方面留住人才,防止或减少本国 人才外流;另一方面吸引人才回流并引进 外国优秀人才,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激烈 竞争,化挑战为机遇。
二、中国人才外流状况
中国留学生的回归率 60
50
净回归率(%)
40
பைடு நூலகம்30
净回归率(%)
20
10
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年份
2000
2005
201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各年度)
三、中国人才外流特点
• 1.人才流向 • 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2.5万多人,人才外流的主
一客观原因有75停留国外的人认为国内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1国外较高国外较高的生活水平的生活水平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投入及科研条件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22国外良好的国外良好的教育科研条件教育科研条件国内在人才的评价上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倾向在一定范围内还比较明显尚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
要国家是美国。同时,中国前往其它发达国家的留学人员 也相当可观。中国留学英国的人数在3年内增长了近4倍, 总数突破了1万人。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 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 • 2.人才流动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 • 人才通过公派留学、自费留学、跨国公司经营、访问学者、 科学旅游、合作研究、技术移民等方式从国内流向国外。 • 3.人才外流的层次较高 • 中国外流人员中占绝对多数的还是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本 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2019年北京大学共有600名 本科毕业生申请自费出国留学,分别占物理系、化学系、 生物系本科毕业生的50%、35%、32%。因此,人们戏称 北大是“为国外办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ategic thought and experience of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 author provides some rational recommendations.
关 键 词 :人才外流;回流动因;社会影响;计量分析
流,不仅教育支出无法得到补偿,还降低了我国在科技发展和国际
t=(31.9473)(-4.070007)
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力。
从模型的各项参数来看,方程拟合程度较好,而且教育环境与
1.2.2 人才外流对中国带来的正面影响 首先,由于高技术工人 回国人数的相关系数比 GDP 与回国人数的相关系数还要高,达到
后果入手,总结其教训来维护我国人才安全和实施人才强国的战 日本等发达国家,是这些人的首选国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
略[6]。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人才问题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 一步深化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发展,人才流动变得越来越容易。而
研究存在如下特点和不足:①观点不一,角度不一。每位学者从不 且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流动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些质的变
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国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才 点与不足,本文借鉴三国时期的历史经验和当前中国人才回流的
外流严重,很多中国学生选择出国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 动因计量分析,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人才外流问题,通过近期智
《2007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超过 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 力回流的趋势,分析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为我国人才的合理性流
数的近 20%,有 711 人去了美国,占出国人数的近 87%。这些国内的 NUM 为自变量,回国人数为因变量做一元回归,得回归模型:
精英人才利用自身资源为流入国提供生产性服务,提高了流入国的
Y =2.362744NUM -2405.787 其 中 拟 合 优 度 R2 =0.979839,F =
生产力水平,促进了流入国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则由于高层人才外 1020.630
Value Engineering
· 21 ·
基于人才回流动因计量的中国人才外流问题研究
A Study of China’s Brain Drain Based on Talent Backflow Driver Measurement
杨玉杰 Yang Yujie;朱建军 Zhu Jianju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0,China)
同的角度看待中国人才外流问题,提出的建议往往存在较大分歧, 化。很多人基于个人政治倾向、个人全面发展、追逐经济利益的要求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严重外流的问题,而且从研究方法来看,现 而选择向发达国家迁移,这就造成了国际人才流动的复杂性。所以,
有研究多是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一些对策措施缺乏理论依据,说 服力和可信性较差;②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挖掘不够。在我国历史 上,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各集团争夺人才的战略思想与经验 教训对当前我国吸引人才回流依然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从文献上 来看,这部分的经验总结和挖掘研究较少。③很多对策建议来源于 — —— —— —— —— —— —— —— —— —— —— —— 项 目 基 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01017)。 作 者 简 介 :杨玉杰(1989-),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才绩
目,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据统计,2000~2006 39.67087
年北京留学创业园内企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为 110 亿元,累计
t=(6.298482)(-4.323424)
实现利润约 6 亿元,累计上缴税费 4.5 亿元。同时,对外合作的加强
Key words: brain drain;reason of brain gain;social influence;economic analysis
中 图 分 类 号 :C9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4311(2010)26-0021-03
0 引言
国外的发展经验,但是国情的差异加大了经验获取的难度。每个国
了促使我国人才合理流动的措施。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ree movement of person is beneficial to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social
其次,中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到
· 22 ·
价值工程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旨在培养高等人才。而这些高等人才的 献度已居于第一位,达到 19.2%。同时我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世
外流,相当于把中国的教育投资都带到国外。报告指出,选择出国或 界各国无不看好中国的发展形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海外人才为
效评价、公共政策管理等;朱建军(1976-),男,江苏丹阳人,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群决策理论方法、公共政策管理。
全面客观的分析人才大量外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必要。 1.2 人才外流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1.2.1 人才外流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中国的人才市场
不是完全竞争的,而是供大于求,近于买方垄断的,这样这些专业高 级人才所创造出来的边际生产力会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收入。所 以,当这些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出中国时,流出国所损失的产出 能力将大于所节约的收入支出。郑道文根据 2002 年的数据估算,在 仅考虑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失的情况下,我国当年的国 内生产总值因人才外流就损失约 92.2 亿元[7]。
resources. While, as China, a developing country, massive brain drain will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brain gain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elucid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of tale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humanistic
失,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应当政策留人、环境留人和 授奥德弗,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三个 感情留人[3]。雷虹、李锋亮主要分析了人才迁移的促成因素、人才输 层次,当一个人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会到另一环境中求
出国和接受国在经济上的成本和收益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4]。李宝 得需求的满足。由于中国对人才的重视度不够,高技术人才往往因
其次,留居海外的人才都很愿意为我国对外合作搭建桥梁。比
2.3 人均收入与人才回流的关系分析 以国内人均收入 W 为
如很多人为国内一些公司推销产品来拓宽国际市场,有的人则帮助 自变量,回国人数为因变量做一元回归,得回归模型:
引进外资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还有些人从国外带回来高新技术项
Y =3.759526W -11568.29 其 中 拟 合 优 度 R2 =0.830315,F =
力人力资本的个人投资会起到相当的拉动作用,从而提高全社会 的国际性迁移活动。三国时期,张松、法正、孟达背刘璋而事刘备;许
攸、张颌、高览离袁绍而投曹操;赵云弃公孙瓒而追随刘备;徐庶别 的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的发展[1]。李桂娥对人才外流对中国经 荆州而入新野。其他如甘宁归吴,王平投蜀等等,不论是静中等待,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our country can fundamentally attract talents returning by promoting
economic booming, improving education level, increasing national income by capita and building up research fund input. Furthermore, drawing on
摘 要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自由流动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外流则会产生严重
的后果。本文基于中国近几年人才回流的计量分析,研究了人才回流与经济发展、人文与科研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得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升
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吸引人才回流的结论。同时借鉴三国时期吸引人才的思想与经验,提出
大量移居国外,使留在国内的技术工人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致人力资源供不应 0.9894,大于 0.9758,说明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人文科技环境的
求,根据供求原理,技术工人的工资提高,这样国内与国外的收入差 改善对吸引海外人才回归非常重要,这种教育人文环境是科研人才
距减小,抑制了一部分人才的外流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回流。 赖以发展和提高的土壤,美国之所以能吸引众多人才,也是在于美
并且,由于理性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人们会加大自身的教育支 国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如今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在国内同样能够
出,使自己成为高技术人才,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是一个良性循 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学习、提升的需求,那么海
环,并最终提升中国人力资源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