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64自考唐宋词研究必考要点重点
广东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7564唐宋词研究》试题含答案
2024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试卷(课程代码0756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领序存答卡(纸)指定位置作答,答在试券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从词体命名的先后顺序来看,下列词的异称中最后出现的是A.曲子B.诗馀C.长短句D.倚声2.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词人数量仅次于浙江的是A.江苏B.福建C.江西D.湖北3.集中表述“词心词境”之说的词论著作是A.况周颐《蕙风词话》B.沈雄《古今词话》C.沈祥龙《论词随笔》D.《陈廷焯《白雨斋词话》》4.正式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并举的词家是A.张炎B.张先C.张敞D.张綖5.下列哪一曲调是李隆基的自度曲A.《好时光》B.《忆秦娥》C.《菩萨蛮》D.《忆江南》6.词的意境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近似的是韦庄的A.《女冠子》(四月十七)B.《思帝乡》(春日游)C.《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D.《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7.据苏轼在《如梦令》(水垢何曾)中所言,《如梦令》调名改自词调A.《忆仙姿》B.《女冠子》C.《思帝乡》D.《采莲子》8.书写边塞风光,开北宋边塞词先声的词作是A.《摘得新》(酌一卮)B.《甘州遍》(秋风紧)C.《生查子》(春山烟欲收)D.《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9.被陆游称赞“殆可追配刘梦得《竹枝》”的是A.和凝《江城子》B.牛希济《生查子》C.欧阳炯《南乡子》D.孙光宪《酒泉子》10.詹安秦认为,与温庭筠、韦庄堪称鼎足三立的花间词人是A.牛希济B.毛文锡C.欧阳炯D.孙光宪11.冯延巳的词集是A.《阳春集》B.《琼瑶集》C.《尊前集》D.《乐章集》12.柳永词集中最长的一首词是A.《雨霖铃》B.《八声甘州-》C.《戚氏》D.《夜半乐》13.名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作者是A.柳永B.晏殊C.张先D.欧阳修14.晏殊《山亭柳》(家住西秦)赠予的对象是A.友人B.歌妓C.兄弟D.儿子15.被冯煦评为“疏隽开子野,深婉开少游”的词人是A.宋祁B.晏殊C.范仲淹D.欧阳修16.下列词作中,描写了娇俏温柔的新婚少妇形象的是A.《南歌子》(凤髻金泥带)B.《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C.《生查子》(去年元夜时)D.《浪淘沙》(把酒祝东风)17.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出自A.《水龙吟》B.《水调歌头》C.《念奴娇》D.《定风波》18.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涉及到的节日是A.上元节B.中元节C.重阳节D.端午节19.被沈谦《填词杂说》评为“昵狎温柔,魂销意尽”的辛弃疾词作是A.《青玉案·元夕》B.《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D.《祝英台近·晚春》20.除了清真词、白石词之外,被陈廷焯并称为“词坛三绝”的还有A.漱玉词B.碧山词C.稼轩词D.玉田词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第二节课 词名释例
二、长短句
• 在略显随意的长短句歌诗的基础上,增加了词牌、燕乐等形式因素,遂将一 般意义上的长短句,变成了有一定规范的长短句。
• 王力的《王力词律学》说:“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于近体诗的。” 近体诗的格律是针对五、七言两种句式而立的,借鉴格律与借鉴句式应该是 同步的。作为词体的长短句,其对作为歌诗的长短句在句式上的借鉴是昭然 可见的。
• 《碧鸡漫志序》开篇就是“或问歌曲所起”,其所探讨的正是词的起源问题。 又说:“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卷一)“今曲子” 其实就是说的“当代的词”而已。至其论各人作词,多写“制曲”或“作曲” 等等,可以看出“曲子”在词体发展过程中的强势地位。
一、曲子
• 一些词集也以曲子为名,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柳永的《乐章集续添 曲子》等等。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二、长短句
• 长短句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长短句”之称实际上标志着词已逐渐摆 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特点。
• 作为乐府的一种,词伴随着燕乐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燕乐的发展而发展, 当词乐渐行消亡,词的演唱功能逐渐失传之后,“长短句”这一称呼就曾 经一度流行开来。施蛰存在《词学名词释义》中甚至认为在北宋时期,长短 句是词的“本名”。
• 按照施蛰存在《词学名词释义》中的说法,长短句在成为词的本名之前在中、 晚唐时期,还曾是诗体的名称。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 称为短句。
• 中、晚唐时产生了一种将五、七言混杂在一起的诗体,即被时人称为“长短 句”。韩偓《香奁集》中就将这一类句式混杂的歌诗编入长短句一类,但这 类长短句既无固定之格式,也无特定词牌来限定诗歌的长短,也不是配会 藏乐来演唱的作品,所以并非词体的代称。
自考专升本《(广东)唐宋词研究》知识点汇总(拼音版)
第一编词学论略【客观题】★1.作为一种介于诗与曲之间的文体,“词”这一名称是直到北宋中叶才逐步稳定下来的,词的异称有曲子、长短句、诗馀。
2.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3.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南宋时期词名已通行。
★4.“长短句”之称实际上标志着词已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特点。
称词为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
5. 诗馀的名称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就已经出现。
6. 作为后起的声诗--词,在各种名称之中,倚声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的一种称号。
7.“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其时与后来词体关系不大,只是言说一种创作方式而已。
北宋中后期,“倚声”一词运用渐广。
8. 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代表人物苏轼。
苏轼是词史上大力开拓词心词境的重要人物。
他的以诗为词,初步改变了词为小道的传统看法。
他将词定位为“诗之苗裔”。
9.诗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于《诗经》。
代表人物张鑙 ( 锱zi)★10.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代表人物:王灼、朱熹、胡仔。
★11.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考察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特别是齐梁的乐府诗。
此说也以音乐演唱为考察轨迹打包不局限于燕乐。
吴梅认为词体的形成与乐府的流变有密切关系。
12.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本色风格而溯源至六朝。
依据是六朝乐府风格与传统词风的相似。
朱弁的《曲洧旧闻》也认为“六朝风华靡丽之语,后来词家之所本也。
”13. 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14.词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起源于民间,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词的前身是胡夷里巷之曲,的“胡夷”指的是边疆和国外,主要是西域一带。
“里巷”指的是中国民间。
5. 倚声填词的功臣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一帮文人。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一、唐宋词的发展脉络1、初唐:词的起源和萌芽。
代表作品:李白《菩萨蛮》等。
2、中唐:词的兴起和成熟。
代表作品:温庭筠《花间集》等。
3、北宋:词的繁荣和兴盛。
代表作品:柳永《乐章集》、苏轼《东坡乐府》等。
4、南宋:词的深化和创新。
代表作品: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李清照《易安居士文集》等。
二、唐宋词的主要风格1、婉约派:细腻、柔美、含蓄。
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欧阳修等。
2、豪放派:豪放、奔放、雄浑。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3、田园派:清新、自然、淡雅。
代表人物: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
4、闺怨派:哀怨、缠绵、柔情。
代表人物:李清照、朱淑真等。
三、唐宋词的常用意象1、自然意象:月、风、花、雪、雨等。
2、人物意象:美人、才子、佳人等。
3、情感意象:愁、恨、思乡等。
4、象征意象:雁、蝉、柳等。
四、唐宋词的著名词牌1、《菩萨蛮》:起源于唐代,是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广寒枝》等,起源于唐代教坊曲名。
3、《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浪淘沙令》等。
4、《渔家傲》: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吴门柳》、《天仙子》等。
5、《虞美人》: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等。
6、《生查子》: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陌上郎》、《绿罗裙》等。
7、《蝶恋花》: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等。
8、《水调歌头》: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元会曲》、《凯歌》等。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4一、考试目标本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考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唐宋词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唐宋词的主要风格及表现手法,培养考生对唐宋词的鉴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考试内容1、唐宋词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a.唐宋词的定义与起源b.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点2、唐宋词的主要流派a.豪放派b.婉约派c.清真派d.江西诗派e.格律派3、唐宋词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柳永e.李清照f.辛弃疾g.陆游h.其他重要词人及其作品4、唐宋词的主要风格及表现手法a.唐宋词的主要风格:清新、雄浑、缠绵、豪放等b.唐宋词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铺陈等5、唐宋词的鉴赏与研究方向a.鉴赏方法与技巧b.研究角度与深度c.唐宋词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与影响三、考试形式与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自考唐宋词研究(一)
自考唐宋词研究1. 研究背景- 唐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自考唐宋词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对唐宋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考唐宋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唐宋词的艺术魅力,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价值的结合。
2. 研究内容- 自考唐宋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 唐宋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 自考唐宋词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3.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唐宋词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唐宋词的历史演变和文学特点。
- 比较研究法: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唐宋词作品,找出其异同之处,探讨唐宋词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唐宋词的数量、主题、风格等信息,揭示唐宋词的发展趋势和特色。
4. 研究成果- 对唐宋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唐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分析了唐宋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揭示了唐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意义。
- 探讨了自考唐宋词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为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价值的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5. 研究展望- 自考唐宋词研究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待深入探讨的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 未来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等,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唐宋词研究,推动唐宋词的传承和创新。
- 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音乐学、艺术学等,探讨唐宋词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和价值。
通过以上对自考唐宋词研究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唐宋词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与现代价值的结合作出更大的贡献。
唐宋词研究_自学考试复习资料_07564
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结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最新-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20195642 精品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篇一:考场专用自考笔记07564唐宋词研究自考资料自考自考小抄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
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为尊词王灼、朱以乐府为中心,认为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广东202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7564唐宋词研究》试题含答案
2024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试卷(课程代码0756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领序存答卡(纸)指定位置作答,答在试券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A.长短句B.诗馀C.曲子D.倚声2.北宋最早的词话是A.《时贤本事曲子集》B.《云谣集杂曲子》C.《苕溪渔隐丛话》D.《草堂诗馀》3.《词学名词释义》的作者是A.胡云翼B.施蛰存C.唐圭璋D.王国维4.王灼的著作是A.《词源》B.《碧鸡漫志》C.《人间词话》D.《乐府指迷》A.音乐B.句式C.价值判断D.体式特点6.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A.《人间词话》B.《白雨斋词话》C.《灵芬馆词话》D.《蕙风词话》7.就《全宋词》的使用频率来说,使用最多的词调是A.《水调歌头》B.《菩萨蛮》C.《浣溪沙》D.《鹧鸪天》8.《文体明辨》的作者是A.徐师曾B.周济C.张炎D.王世祯9.“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词牌名是A.《忆江南》B.《渔歌子》C.《菩萨蛮》D.《浣溪沙》10.冯延巳词集名为A.《阳春集》B.《乐章集》C.《珠玉集》D.《片玉集》11.李璟字A.同叔B.子野C.伯玉D.重光A.皇甫松B.薛昭蕴C.李珣D.欧阳炯13.《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的作者是A.范仲淹B.张先C.白居易D.欧阳修A.李煜B.晏殊C.苏轼D.张先15.毛晋在《姑溪词跋》中以“长于淡语、景语、情语”评价的词人是A.欧阳修B.李之仪C.范仲淹D.秦观16.自号“北宗狂客”的词人是A.姜夔B.黄庭坚C.苏轼D.贺铸17.下列词作被王国维评价为“此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的是A.《苏幕遮》(燎沉香)B.《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C.《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D.《暗香》(旧时月色)18.李清照的词集是A.《珠玉词》B.《片玉词》C.《漱玉词》D.《玉田词》19.吴文英的词风是A.质实密丽B.清空骚雅C.清丽婉转D.沉雄悲壮20.提倡“清空”“雅正”之说的著作是A.《白雨斋词话》B.《人间词话》C.《词论》D.《词源》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一、唐宋词概述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唐诗、宋词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瑰宝,两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
故名唐宋词。
其艺术形式多样,有单调与双调之分,字数句式多样,包括长短句等形式。
最初的词是用来配合音乐的,多是用来娱乐或抒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词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心境。
从婉约细腻到豪放磅礴,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验。
在复习唐宋词时,首先要了解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唐代是词的初创期,以抒情为主,形式较为简单。
宋代则是词的成熟期,出现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如豪放派、婉约派等。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的词作多表达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婉约派则以李清照等为代表,注重情感细腻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还需了解唐宋词人的生平背景、文学风格和代表作等。
复习唐宋词时,不仅要了解基本知识和背景知识,更要深入领会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如意象的运用、音韵的和谐等。
也要关注唐宋词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理解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宋词的魅力所在。
1. 唐宋词的起源与发展源于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表现。
它以民歌曲调的短小歌词为主要形式出现,最早的词作多为民间创作,内容多反映日常生活和民间风情。
随着历史的推进,文人开始介入词的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唐代是词的初创期,经历了从“初唐盛世”到“中晚唐文艺自觉的时代”,词的创作也呈现出日渐丰富的态势。
唐代的李白和杜甫虽然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但在词的艺术领域,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已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白居易等人的创作则更加注重词的抒情功能,开启了词的新篇章。
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宋代文人雅士对词的热爱和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词逐渐脱离了音乐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通关宝典|唐宋词研究|07564】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精编版by洞天
【通关宝典|唐宋词研究|07564】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精编版】目录第一编词学论略 (1)第一部分词名释例 (1)➢曲子 (1)➢长短句 (2)➢诗馀 (3)➢倚声 (4)第二部分词的词源 (5)➢诗词同源说 (5)➢词源《诗经》说 (5)➢隋代初唐说 (6)➢六朝乐府说 (6)➢六朝浮艳说 (7)第三部分词的体性 (7)➢胡夷里巷之曲 (7)➢词为艳科 (8)➢要眇宜修 (10)➢词心与词境 (10)第四部分词的体制 (13)➢小令、中调、长调 (14)➢令、引、近、慢 (14)➢词调与结构 (14)第五部分词的风格 (15)➢本色与非本色 (15)➢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 (15)➢从风格到流派 (16)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 (16)◆李隆基 (16)◆李白 (17)➢作品一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17)➢作品二忆秦娥(箫声咽) (18)◆张志和 (19)◆刘禹锡 (20)◆白居易 (21)◆温庭筠 (22)➢作品一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2)➢作品二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23)➢作品三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23)➢作品四更漏子(玉炉香) (24)➢作品五更漏子(柳丝长) (25)➢作品六梦江南(千万恨) (25)➢作品七梦江南(梳洗罢) (25)◆皇甫松 (26)➢作品一摘得新(酌一卮) (26)➢作品二梦江南(兰烬落、楼上寝) (27)➢作品三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船动湖光滟滟秋) (27)◆韦庄 (28)➢作品一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8)➢作品二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29)➢作品三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29)➢作品四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 (30)➢作品五思帝乡(春日游) (31)◆李存勗 (31)◆薛昭蕴 (32)◆毛文锡 (32)◆牛希济 (33)◆欧阳炯 (33)➢作品一南乡子(画舸停桡) (34)➢作品二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34)◆和凝 (34)◆顾敻 (35)◆孙光宪 (35)➢作品一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36)➢作品二谒金门(留不得) (36)➢作品三酒泉子(空碛无边) (37)◆李珣 (37)➢作品一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37)➢作品二南乡子(归路近) (38)➢作品三酒泉子(秋雨联绵) (38)◆冯延巳 (39)➢作品一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39)➢作品二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 (40)➢作品三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40)➢作品四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 (41)➢作品五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41)➢作品六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42)➢作品七清平乐(雨晴烟晚) (42)➢作品八谒金门(风乍起) (43)➢作品九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43)◆李璟 (44)➢作品一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44)➢作品二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44)◆十李煜 (45)➢作品一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45)➢作品二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46)➢作品三捣练子令(深院静) (46)➢作品四清平乐(别来春半) (47)➢作品五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47)➢作品六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47)➢作品七望江南(多少恨) (48)➢作品八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48)➢作品九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49)➢作品十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49)➢作品十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0)第三编北宋名家词 (51)◆潘阆 (51)◆寇准 (52)◆林逋 (53)◆柳永 (54)➢作品一雨霖铃(寒蝉凄切) (54)➢作品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55)➢作品三定风波(自春来) (56)➢作品四迷仙引(才过笄年) (57)➢作品五戚氏(晚秋天) (57)➢作品六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58)➢作品七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59)➢作品八望海潮(东南形胜) (59)➢作品九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60)◆范仲淹 (61)➢作品一苏幕遮(碧云天) (61)➢作品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61)➢作品三剔银灯(昨夜因看蜀志) (62)◆张先 (63)➢作品一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63)➢作品二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64)➢作品三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 (64)➢作品四谢池春慢(缭墙重院) (65)◆晏殊 (65)➢作品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66)➢作品二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66)➢作品三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66)➢作品四踏莎行(小径红稀) (67)➢作品五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67)➢作品六山亭柳(家住西秦) (68)◆宋祁 (68)◆欧阳修 (69)➢作品一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69)➢作品二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70)➢作品三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 (71)➢作品四踏莎行(候馆梅残) (71)➢作品五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72)➢作品六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72)➢作品七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73)➢作品八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73)➢作品九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74)◆王安石 (75)◆晏几道 (75)➢作品一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76)➢作品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76)➢作品三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76)➢作品四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77)➢作品五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77)➢作品六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78)◆苏轼 (78)➢作品一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79)➢作品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9)➢作品三念奴娇(大江东去) (80)➢作品四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81)➢作品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81)➢作品六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82)➢作品七洞仙歌(冰肌玉骨) (83)➢作品八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83)➢作品九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84)➢作品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84)➢作品十一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85)➢作品十二行香子(清夜无尘) (85)➢作品十三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86)◆黄庭坚 (86)➢作品一念奴娇(断虹霁雨) (86)➢作品二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 (87)➢作品三清平乐(春归何处) (88)➢作品四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 (88)◆李之仪 (89)◆秦观 (89)➢作品一望海潮(梅英疏淡) (89)➢作品二满庭芳(山抹微云) (90)➢作品三鹊桥仙(纤云弄巧) (90)➢作品四踏莎行(雾失楼台) (91)➢作品五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91)◆贺铸 (92)➢作品一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92)➢作品二芳心苦(杨柳回塘) (93)➢作品三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93)◆晁补之 (94)◆周邦彦 (95)➢作品一瑞龙吟(章台路) (95)➢作品二满庭芳(风老莺雏) (96)➢作品三苏幕遮(燎沉香) (96)➢作品四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 (97)➢作品五少年游(并刀如水) (98)➢作品六六丑(正单衣试酒) (98)➢作品七兰陵王(柳阴直) (99)◆曹组 (99)第四编南宋名家词 (100)◆朱敦儒 (100)◆李清照 (100)➢作品一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01)➢作品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01)➢作品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102)➢作品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2)➢作品五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03)➢作品六永遇乐(落日熔金) (103)➢作品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04)➢作品八声声慢(寻寻觅觅) (105)◆张元干 (106)◆岳飞 (106)◆朱淑真 (107)◆陆游 (107)➢作品一钗头凤(红酥手) (108)➢作品二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108)➢作品三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 (109)➢作品四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09)◆杨万里 (110)◆张孝祥 (110)➢作品一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110)➢作品二念奴娇(洞庭青草) (111)◆辛弃疾 (112)➢作品一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12)➢作品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13)➢作品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114)➢作品四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114)➢作品五祝英台近(宝钗分) (115)➢作品六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15)➢作品七清平乐(茅檐低小) (116)➢作品八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116)➢作品九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17)➢作品十永遇乐(千古江山) (117)◆陈亮 (118)◆刘过 (119)◆姜夔 (119)➢作品一点绛唇(燕雁无心) (120)➢作品二扬州慢(淮左名都) (120)➢作品三暗香(旧时月色) (121)◆史达祖 (122)◆刘克庄 (122)◆吴文英 (123)➢作品一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123)➢作品二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124)◆王沂孙 (124)➢作品一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 (124)➢作品二眉妩(渐新痕悬柳) (125)◆张炎 (126)➢作品一解连环(楚江空晚) (126)➢作品二高阳台(接叶巢莺) (126)◆蒋捷 (127)第一编词学论略第一部分词名释例诗与词是古代韵文的两种重要体式。
07564自考唐宋词研究必考要点重点
第一编词学论略第一章词名释例一、曲子1、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二、长短句1、长短句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3、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诗馀1、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角度看)四、倚声1、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第二章词的起源1、词的起源: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2、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种说法。
第三章词的体性一、胡夷里巷之曲1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二、词为艳科1、“词为艳科”是1926年胡云翼提出的一个概念。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三、要眇宜修1、“要眇宜修”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福建、江苏。
自考 唐宋词研究 考纲 重点(完美排版,直接打印 )
唐宋词考纲第一编第一章词名释例识记:词:诗与词是古代韵文的两种重要体式,词这一,名称直到北宋中叶才逐步稳定下来。
有各种异称,如曲子、乐章、长短句、诗馀、倚声。
识记:曲子: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长短句: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诗馀: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诗馀”的四种解释:1、以余力做余事,表示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
2、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
“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诗馀名义缘起,始见于宋人王灼《碧鸡漫志》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已经出现。
“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强调音乐的本体地位。
“倚声”一词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领会:曲子与音乐的关系:曲子是歌词,音乐是乐谱。
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简单应用: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第二章词的起源识记: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于《诗经》。
.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郭茂倩、任二北持这种说法。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考察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特别是齐梁的乐府诗。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王灼把曲子的始兴定在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型。
任二北的《敦煌曲初探》在支持王灼、郭茂倩诸说的基础上,进而将词的起源具体化,他认为隋仁寿元年牛弘等所制的《上寿歌辞》和隋炀帝与王胄所作《纪辽东》,可以视作早期词的雏形。
07564唐宋词研究
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
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 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为尊词王灼、朱以乐府为中心,认为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 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
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蕙心词话》。
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 合反映。
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 词往往被称为“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 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 张炎的“清空”貌,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词学论略第一章词名释例一、曲子1、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二、长短句1、长短句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3、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诗馀1、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角度看)四、倚声1、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第二章词的起源1、词的起源: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2、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种说法。
第三章词的体性一、胡夷里巷之曲1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二、词为艳科1、“词为艳科”是1926年胡云翼提出的一个概念。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三、要眇宜修1、“要眇宜修”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福建、江苏。
四、词心与词境1、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的《蕙风词话》。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
2、张炎所谓“清空”是指能摄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蕴含着骚雅的意趣的,传达出词人的冲和淡泊的胸襟。
第四章词的体制任中敏《词曲通义》列词体为寻常散词、联章者、大遍、成套者、杂剧词五大类。
一、小令、中调、长调1、目前,通常按每首词的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2、明代中叶,顾从敬刻分调本《类编草堂诗余》始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编排。
二、令、引、近、慢1、令、引、近、慢本为音乐上之分类。
现存文献中,最早将令、引、近、慢四者并称的是王灼。
2宋末张炎《词源》称引、近、慢三者为“小唱”。
三、词调与结构1、词调初制的时候,调名往往即是题名。
就《全宋词》的使用频率来说,使用最多的词调是《浣溪沙》。
2、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上、下两片(或称“阕”)。
上片的最后一韵一般称为歇拍,下片开头的一韵,多称为过片、过变,如果过片的句式与上片开头句式不同,则过片也称为换头。
第五章词的风格一、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1、婉约的原意是指人的言说态度谦和、宛转和简约。
“豪放”最初也是用来描写人物个性的,形容为人的自由自在,不拘成规。
2、以“豪放”论词,很可能源于苏轼。
3、宋末张炎虽粗分“豪放词”与“雅词”两种。
二、从风格到流派1、正式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并举的是明代的张綖的《诗馀图谱?凡例》。
2、清初王士祯易张綖之“体”为“派”,依据词风的不同,百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
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李隆基1、《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为李隆基自度曲。
主题是劝女及时嫁夫。
二、李白1、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萧声咽)两首最为著名,被宋代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大约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
3、《忆秦娥》(萧声咽)①“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末二句痛极而返,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把秦娥一人一时之所感,骤然扩展到千秋万世众人之命运。
王国维评此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三、张志和1、仅存《渔歌子》五首。
2、《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中的渔父,实是遁迹江湖的作者自况。
3、张志和《渔父》词当时曾传入日本,遂开日本国填词风气之先。
四、刘禹锡1、忆江南(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这是文学史上倚声填词的最早记录,与诗友白居易酬唱之作。
五、白居易忆江南(三首)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B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C忆江南,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①白居易青年时曾漫游江南,其后又在苏、杭等地任职,故晚年对苏、杭风情别具情愫。
此三首词时作者闲居洛阳。
《忆江南》三首是一组专咏江南的词,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含苏、杭,以“江南好”三字总绾三章,第一首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旖旎春色。
第二、第三首分别选择了杭州的寻桂、看潮和苏州的饮酒、观舞为描写对象,各有侧重地展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画面,并以感叹作结,表露其身在洛阳、神驰江南的无限深情。
②艺术特色:三章之间,首尾各具,互有照应,脉络贯通,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六、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源祁人。
是晚唐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张惠言认为其词全祖《离骚》,深美闳约。
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①张惠言、谭献等将此词认为是“感士不遇”之作,张惠言更直言此词“照花”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
”②艺术特点:此词艺术上在温庭筠的作品中也有代表性,“小山”、“鬓云”等多写感性印象,语言富丽精致,词风香软,而且章法极密,层次极清,以一线贯串,但中间暗寓转折。
2、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①名句:“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两句的写景特色:写的是江上晨景;境界开阔,合天地于一体;动静结合,柳的安静与雁的高飞形成对比;景象朦胧,以烟月构成总体背景。
3、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写作特色:对环境和心情的直接渲染,极写女子孤独、凄苦的心境,笔法或古或今,意象浑厚而不失跳跃之致。
陈廷焯评道:“此种词,第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
”4、更漏子(玉炉香)宋代胡仔、近人李冰若均视此词为温词之冠。
5、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①主题:其一认为此词描写困居华屋的女子凌晨梦醒后的惆怅,可以归入闺怨词一类;其二认为此词是“思君”,是“托于弃妇,以自写哀怨”。
②此词写法颇有特点:上下阕俱用对比手法。
6、梦江南(千万恨)“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的写作特色:“山月”以下三句转为空灵,既写“天涯”景色,又以山月、水风的无知衬写游子的孤寂。
末句情景相生,写碧云飘荡摇曳,适足以形象地表现出游子飘泊无依的生存状态,低徊深婉。
7、梦江南(梳洗罢)①创作主题: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颙望这一侧面,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七、皇甫松1、摘得新(酌一卮)主题:此词写对人生的感慨,抒发了繁华消歇、盛筵难再的深层感喟和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2、梦江南(二首)(兰烬落,楼上寝)知作者名创作特色:两词都以梦中的欢情反衬眼前的孤寂,语言形象生动而饶有诗情画意,是梦境,也是诗境画境。
3、采莲子(二首)(菡萏香连十顷陂,船动湖光滟滟秋)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举棹”、“年少”就是相和之声,作者选取采莲过程中的几个细节描写,如贪戏弄水、脱裙裹鸭、贪看少年、融水抛莲等,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采莲女子形象。
八、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有《浣花词》。
1、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①名句:“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②今昔对照和今昔之感:上阕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写江南景色之好,下阕则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容江南人物之美。
末两句笔锋陡转,由江南而束归现实,不禁悲从中来,盖江南虽好,终是异乡,而中原板荡,又无法还乡。
故前面愈写江南风景、人物之美,愈能映衬出作者思归而不能的痛苦心理。
2、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创伤主题:通过对昔日羁旅不南可乐之事的追忆,反衬了今日白头飘泊、境况堪嗟的悲哀。
3、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
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拥。
惆怅晓莺残月。
相别。
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
相见更无因。
①写一段萍水相逢的情感。
②分析此词的叙事特色?此词叙事性较强,主要体现在结构谨严上,由“那年”而“从此”至“如今”,时间段落非常清晰。
大凡初识谢娘的时间、地点,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可见作者印象之深以及感情投入之真。
语言一任白描,句句落实,鲜有隐约闪烁之词。
4、女冠子(二首)(四月十七,昨夜夜半)韦庄《女冠子》二首属联章词。
5、思帝乡(春日游)塑造了一个怎样女性形象?抒写了一位女子在婚姻生活上要求自由选择对象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女子对待爱情狂热而大胆、无所顾忌的精神。
下接“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乃是在一见钟情基础上作出的大胆决定,且妾、将、嫁都是舌齿音,须用力才能发出,故也显示出这位女子的决心。
末二句是转折,是在狂热之后的短暂冷静,然也不能改变初衷。
可见这位女子执意追求的是两情相悦的过程,而非最终结果。
九、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知作者名词的主题也有两说:一说认为是歌咏本事,描写了刘晨、阮肇和仙女的宴舞和离别情景;一说是唐庄宗自咏其情。
十、薛昭蕴,李冰若评论其风格特征是“清绮精艳”。
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余)知作者名这是一首咏古词,作者通过对西施离合经历的凭吊,抒发了对吴越兴亡深沉的历史感喟。
十一、毛文锡,与欧阳炯、鹿虔扆、韩琮、阎选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人称“五鬼”。
甘州遍(秋风紧)知作者名边塞词先声:作者对边塞的荒寒景象和战争的酷烈场面作了交叉描写,表现了边塞将士复杂的心理状态。
为北宋范仲淹等边塞词人导乎先路。
十二、牛希济,其《临江仙》七首,分咏七个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故事。
生查子(春日烟欲收)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的写作特色:这是一首别情词。
上阕描写离别时清晓的景象,而景染情韵。
下阕由景入情,语言朴实温厚,如同口出。
十三、欧阳炯,《花间集序》1、南乡子(画舸停桡)创作主题:大都描写南方的风土人情。
这里选录的是第二首,描写了船上游人和沙上少女互相搭话并暗生情意的情景。
2、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主题:抚今追昔,对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消歇,表现了莫名的悲凉情绪,感喟时世而归于空灵。
十四、和凝,被称为“曲子相公”江城子(竹里风生月上门)创作主题:和凝《江城子》词五首,属联章体,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描写了一位女子在与情人相约时,从期待到担忧最后到抱怨的心理变化历程。
十五、顾瓊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名句“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三句的写作特色:清代王士祯曾评之为“透骨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