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
七年级地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降水充沛,无明显季 节变化。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旱季降 水稀少。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降水较少。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亚热带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夏季炎热潮湿,冬季 温和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
特点
全年温度极低,降水稀少, 风力强劲。冰川广布,地 表覆盖着厚厚的冰层。
植被
几乎无植被覆盖,仅有少 量藻类和地衣生长在冰缝 中。
05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 特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逊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如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且均匀分布,夏季凉爽 湿润,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冬季寒 冷干燥。
Hale Waihona Puke 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如印度 的季风气候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在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如美国东海 岸和地中海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的西海 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如中国的季风 气候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如俄罗斯的西 伯利亚地区。
纬度
纬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太阳辐射 的强度,从而影响温度和降水。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包括季风、洋流等, 对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带与气候型
三、我国学者将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 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为若干气候型。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
全球气候的 三个纬度带 陆地中纬度气候带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
10/121
2、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赤道多雨气候 洋性气候
3/121
Chapter 7
Climate zones and types
第一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 zones and types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 Koppen’s classification 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 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的。 他首先把全球气候分为A、B、C、D、E五个气 候带,其中A、C、D、E为湿润气候,B带为干 旱气候,各带之中又划分为若干气候型,如表 4/121
60/121
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 ~60ºN的地区,南 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ºN以南地区, 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 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 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 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 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37/121
热带季风气候
• 分布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 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 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
38/121
热带季风气候
海 南 岛
39/121
热带季风气候
40/121
热带季风气候
41/121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本区水气充足,全年 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 均温超过20 ℃,最冷月 平均温一般在18 ℃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集 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 在。 植被土壤: 自然植被为热带季 雨林。
气候带知识点总结
气候带知识点总结气候带是地球表面根据不同经纬度和纬度角度分布不同的气候类型。
地球的赤道附近气温高,阳光直射,所以气候炎热,属于热带气候,集中在赤道两侧的30°以内。
而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下降,气候也随之变化。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方位,通常将气候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三种。
这三个气候带覆盖了地球的范围,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
1. 热带气候带热带气候带是地球上距赤道30°以内的地区,包括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这些地区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多为常绿植被。
由于热带气候带的地理位置,降水量比较充沛,温度高,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植被生长,因此热带气候带的植被种类和茂盛度相对来说是非常丰富的。
而在相对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主要以草原植被为主,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部、北美的大平原、南美的拉普拉塔平原、澳大利亚的大澳洲盆地和南美的巴西高原等地。
2. 温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是地球上从赤道30°到60°左右地区的气候带。
这个区域的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是种植谷物蔬菜的理想气候。
而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干燥,植被逐渐减少。
3. 寒带气候带寒带气候带是地球上纬度较高的地区,包括北极冰川和南极冰川。
这些地区气温极低,多年冰雪覆盖,植被稀疏,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
气候带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太阳辐射的特点来划分的,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运动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和气温分布。
一般来说,在赤道附近的太阳照射辐射大,气温高,而在极地附近太阳照射小,气温低。
由此导致了不同地区气候的显著差异。
此外,气候类型的划分还受到海洋陆地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地处沿海的地区由于受到海洋的调节,气候较为温和,而内陆地区由于大气环流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初中地理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
初中地理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理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地球的一门重要学科。
而气候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是地理学中关于气候分布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从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入手,探讨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一、低纬度气候带低纬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带和热带草原气候带。
1. 热带雨林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充沛。
气温较为稳定,多在摄氏25度左右。
降雨通常分布均匀,全年湿润。
热带雨林气候带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2. 热带草原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年温差较大,日温差较小,降雨量明显少于热带雨林气候带。
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气温适宜,气候干燥。
热带草原气候带适合发展农牧业。
二、中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包括地中海型气候带、温带季风气候带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带。
1. 地中海型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潮湿、冷凉。
年降水量较为充沛,冬季降水量较大。
地中海型气候带适合种植柑橘类水果、葡萄和橄榄等作物。
2. 温带季风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较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温带季风气候带适合发展农业,如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3. 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较小,日照时间较长。
温带大陆性气候带适合发展作物和畜牧业。
三、高纬度气候带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寒带地区,包括亚寒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1. 亚寒带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寒冷、干燥,年温差大。
降水量较少,多为积雪。
亚寒带气候带适合发展矿产资源。
2. 寒带气候带:该气候带的特点是极寒、干燥,全年气温极低。
降水量很少,多为冰雹或雪。
寒带气候带的植被稀疏,适合发展林木资源。
以上是全球气候带与气候类型的基本介绍。
地理学家通过对气候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还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好呀,咱们今天聊聊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这可是个大话题,可能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其实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先说说气候带,简单来说,它就是把地球分成了几大块儿,每一块儿的天气和气温都有自己的脾气,绝对是个性十足。
你看看热带,那可是阳光普照、雨水充沛,简直就像个热情洋溢的朋友,总是给你带来温暖。
再看看寒带,哎呀,那真是冷得让人瑟瑟发抖,像极了那个不太爱说话的朋友,平时沉默寡言,一到冬天就让你感到无比寒冷。
气候带的划分其实是根据纬度来的,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高得让人想去海滩晒太阳,而往两极一走,温度就急剧下降,雪花飞舞。
热带雨林、沙漠、温带、寒带,这些都是气候带里的大咖。
你知道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那是让人惊叹的,五彩斑斓的动物和植物,真是大自然的调色板。
而沙漠就像个干巴巴的笑话,广袤无垠,白天热得像蒸炉,晚上又冷得要命,真是个极端的地方。
再说气候型,这个就更有趣了。
气候型是根据气候特征分的,像热带气候、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等等,各有各的风格。
热带气候可是一年四季都像在度假,雨水频繁,植物茂盛,真是个生机勃勃的地方。
而干旱气候就像一位脾气古怪的艺术家,少雨的日子让它显得有些孤独,但在这孤独中,它又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景,像沙丘、岩石,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温带海洋气候呢,简直是气候中的老好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真是让人舒服。
春天花开、夏天阳光灿烂、秋天落叶缤纷、冬天白雪皑皑,真是一幅四季变幻的美丽画卷。
而极地气候就更是了不起,冰天雪地,北极熊、企鹅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仿佛走进了冰雪奇缘的童话世界。
说到气候的分布规律,那就更加有趣了。
大致上,气候带从赤道开始向两极延伸,像是一条大大的纽带。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真的是让人一目了然。
再加上海洋的影响,海洋气候和陆地气候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
海洋带来的湿气让沿海地区更加温和,而内陆地区往往干燥,气温波动大,简直是极端的反差。
当然了,气候变化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地球变暖、冰川融化,真让人心急如焚。
《地理教案气候类型与气候带》
《地理教案气候类型与气候带》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类型与气候带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世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划分方式;3.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4.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特点和差异。
二、教学重点1.气候类型与气候带的定义和特点;2.世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划分方式;3.各种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不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划分依据和特点;2.各种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它们是如何划分的?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气候类型和气候带呢?”2.学习内容(1)气候类型与气候带的概念和特点气候是指一些地区长期的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要素。
气候类型是根据其中一地区气候的特点和要素特征进行划分的,反映了该地区气候的基本特点。
而气候带是指地球表面根据纬度不同而出现的气候带状分布区域,通常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2)世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划分方式根据温度、降水和气候季节性等因素,世界上的气候主要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大类型。
而根据地理位置和特点,气候带可细分为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极地气候带。
(3)各种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气候季节性不明显;温带气候带分布在两极之间,气温适中、降水适中、气候季节性明显;寒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季节性显著。
不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分布特点主要受纬度、地形、海洋运动、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3.拓展应用可以通过对世界各大洲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带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各地气候的特点和差异。
同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气候类型与气候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不同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特点和差异,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特征
0℃以下
400-800mm
温带落叶阔叶林(色棕壤和灰棕壤)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
冬冷夏热,干燥少雨
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
0℃以下及其左右
干旱气候:<250mm
半干旱气候:250~500mm
温带荒漠土与温带草原栗钙土
亚热带湿润气候
北美大陆东部25-35度
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4~10℃
300-1000mm
常绿硬叶林,褐色土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亚热带大陆的内部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湿润水汽难以到达
5℃以上
荒漠草原,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陆地
高纬
度气
候
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德陆地寒带
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天。降水少
极地气团与冰洋气团的影响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0℃以下
小于250㎜
高地气候
高大的高原山地地区
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气温和干湿度随海拔增高而变化
北纬50-70之间,北纬60-7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
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
极地长寒气候
北纬70°~75°之间
全年皆冬降水稀少
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10—0℃
200~300mm
苔藓,地衣
极地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
全年严寒,降水极少,常见暴风雪,有巨厚冰原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带分类
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重点:1.柯本、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原则及优缺点.2.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3.能利用所给资料或气温、降水分布图判别气候类型。
§7-1气候分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熟练掌握柯本、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原则及优缺点.2. 掌握气候带、气候型的概念,及上述两种分类法的五带十二型.二、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指标判断气候类型2、教学重点:1、柯本分类法及适用范围(老师引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2、两分类法的比较教学难点:青藏高原对气温的影响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学时教学设计:[复习导入]地球上可以根据纬度划分成几个气候相对均匀的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带。
在同一气候带内,又因环流、下垫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气候特征相对均匀的地区,称为气候型。
在气候带和气候型概念确定之后,就可以把全球各地的气候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将特点相似的气候归为一种气候类型,把不同的气候类型归纳在同一系统之中,这就是气候分类。
一、气候分类法简介:(一)纬度带分类法:1、代表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太阳气候》一书中提到此分类法2、划分原则:①以纬度为重要依据②划分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③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将地球划分出五带——天文气候带(二)温度带分类法:1、苏本分类法:苏本——奥地利气候学家,1879年首先提出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依据①代表的等温线:年平均温度20℃,是椰子树、棕榈树的南北界线,最热月的平均温度10℃,是针叶林的南北界线②分界:热带:年平均温度大于20℃温带:在年平均温度20℃和最热月的平均温度10℃之间寒带: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小于10℃,长年积雪,生长苔藓地衣的低等植物2、柯本分类法:柯本是著名的俄国气候学家,生于俄国(1846—1940年),成名于德国,他的分类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884年:用日平均温度20℃、10℃在一年中的持续时间划分五带②1918年:除了1884年的温度指标外,还考虑到了降水③1953年:由柯本的学生盖格尔和波根据柯本的理论及自己的研究,得出柯本—盖格尔—波气候分类法,简称“柯本分类法”。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地形地貌和海洋影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特征为全年高温、高湿、降水充沛。
常见的热带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2. 温带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特征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常见的温带气候有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3. 寒带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特征为寒冷、干燥,气温极低。
常见的寒带气候有苔原气候和冰川气候。
4. 高原气候:位于高海拔地区,特征为气温低、气压低、氧气稀薄。
常见的高原气候有高山气候和高原草原气候。
5. 沿海气候:位于沿海地区,特征为潮湿、温和,受海洋影响较大。
常见的沿海气候有海洋性气候和季风性气候。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也出现,如热带沙漠气候和人工气候等。
总体来说,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由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形成的,而各个气候类型的特征则是由地形地貌、海洋和气候要素(如温度、降水、湿度等)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
和特征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和相似性。
农业气象学气候与农业气候
洋流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拉尼娜”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 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 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 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 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 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 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2. 热带气候带(tropical ~) 10-23.5 N(S)
赤道无风带与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区。我国在台中广州-南宁以南为这一气候带。其特点有:
• 气温年较差较大;
• 分热、雨、凉三季,最热月高于赤道带,冷季 可有霜;
• 年雨量1000-1500mm,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 如 : 柬 埔 寨 旱 季 雨 量 < 50mm/ 月 , 雨 季 > 200mm/月)
③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 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 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④ 在 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 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Nhomakorabea 3. 地形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地形对自身气候的影响:
2. 环流的输送方式
大型涡旋 即移动性的气旋和反气旋
经圈环流 指具有南北分量的气流
三.下垫面
由于大气的热量、水汽都主要来源于下垫面,因此一地 的气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受到下垫面的影响。
1.海陆分布 海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① 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气温的日年较
差大;海上相反。因这一差异,行星风带、气压带分裂为 几个大的活动中心,形成季风、海陆风。
2.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标准
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及主要过程。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温度、蒸发面性质(冰面与水面、溶液的浓度)、蒸发面的形状(大小水滴)等因素。
2.大气的三相变化与大气中水热输送之间的关系。
3.大气水分相变的主要途径。强调近地面与大气水分相变途径存在的差异。
一、有关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一)气象学:
1、定义: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的一切物理现象(如风、云、雨、雪、雹、冷暖、干湿、光、电、声等)和物理过程(如寒潮爆发、台风登陆、增温、冷却、蒸发、凝结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应用于实践的科学。
2、研究对象:大气圈。
(二)天气学:
1、定义:研究地球条件下不同的区域内所产生的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成
一、气候变化的史实。分不同的时间尺度进行讨论(包括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及近代气候变化)。
二、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下垫面特性、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或大二的上学期。课时计划约74学时,授课约60学时,实验课约14学时,各章的课时大致安排见下表。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与实践内容。本课程教学以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讲授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结合课程内容,提供声像材料供课堂讨论,把课程的理论与实时发生的大气现象与气象灾害、天气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随时关注天气气候变化和关注灾害性天气的习惯。
三、大气运动中所受的力及其基本的运动方式
1、大气中所受的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等的大小与方向)
2、大气运动与气压场的关系——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一节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第二节低纬度气候带第三节中纬度气候带第四节高纬度气候带第五节高地气候[主要内容]本章主要讨论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方法,分析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高纬度气候带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自然景观。
[填空]1、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类实验分类法和成因分类法。
2、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的。
全球的气候分为A、B、C、D、E五个气候带,其中A、C、D、E为湿润气候,_B_为干旱气候。
3、斯杳勒气候分类法是根据_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和他们的季节变将全球气候分为三大带,再用桑斯维特计算可能蒸散量(或称需水量Ep)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午总可能蒸散量(Ep), 土壤缺水量(D), 土壤储水量(S)和土壤多余水量等项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
年总可能蒸散量EP为130cm这条等值线是低纬度气候带和中纬度气候带的分界线,年总可能蒸散量EP为52.5cm这条等值线_ 是高纬度气候带和中纬度气候带的分界线,土壤年总缺水量(D) 15 cm等值线是干旱气候和湿润气候的分界线。
4、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5、中纬度气候主要存在于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
6、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气团,在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
7、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干旱气候(夏热型),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气候类型是_极地冰原气候。
[问答题]1、试分析柯本气候分类法、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优缺点。
柯本气候分类法优缺点:A.优点: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气温或雨量界限,易于分辨;符号简单,便于应用,便于借助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和检索;所用的气温和降水量指标是经过大量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与自然景观森林、草原、沙漠、苔原等对照比较符合;分类所依据的资料,易于获得,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各种气候特征用各级字母来代表,易于在图上表示。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免费下载】气象学与气候学考研大纲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一、 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二、 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三、 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面地变化 四、 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二、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 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一、 气温的水平分布 二、 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 基本知识 二、 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一、 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 地面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7.1 气候分类的基本原理§7.2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7.3 世界气候分布§7.1气候分类的基本原理l气候分类气候分类法l自然地理规律(道库恰耶夫,19世纪20年代)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规律地理地带性规律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规律的基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与“外界”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自然地理系统。
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受其他要素的制约。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l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气候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呈水平带状分布的规律l其原因是热量条件的东西趋同和南北差异l全球分为若干个气候特征和成因相似的近东西向带状分布的区域,即气候带l气候带的划分主要是考虑热量特征——天文气候带——热量带——温度带——根据环流特征划分二、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是指非地带性因子对气候地带性规律的破坏作用使气候带发生变形位移,或者与气候带斜交或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规律。
1、海陆差异和大地形当它们的作用方向与地带性因子斜交或垂直时,使气候带中的气候现象和过程发生东西方向的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如当它们的作用方向和地带性因子相同或相反时,使气候带位移或中断。
2、海拔高度气候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是指山地气候现象和过程随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带状分异的规律。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相似与不同: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
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
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的垂直差异为决定因素。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
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其一例。
§7.2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l实验分类法根据反映气候影响最敏锐的自然现象来区分气候的一种分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春高原多雪,则华南夏季降水偏多, 冬春积雪日数与华南6月降水为正相关
3、 冰雪覆盖面积对降水的影响还可涉及到遥远的地 区: 据研究,南极冰雪状况与我国梅雨亦有密切关系。 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当南极海冰面积扩展的年份, 其后期南极大陆极地反气旋加强, 绕极低压带向低纬扩展,整个行星风带向北推进, 从而使赤道辐合带北移,并导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 压亦相应地北移。
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成因分类法)
斯查勒自1958年至1978年,先后几次提出修 改后的分类法。
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 征和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所 支配。 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 置和它们的季节变化将全球气候分为三大带。
P203图7· 3:
阴影部分代表大陆,虚线为气候带界线。 第一带:低纬度气候带,约30°N~30°S, 这里是热带气团(包括热带海洋气团 T m和 热带大陆气团T c)与赤道气团(E )的源地, 虽然极地空气有时会侵入热带,但这里主 要是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占绝对优势。 影响天气气候最主要的因子是赤道低压槽 的季节移动和热带气旋的活动。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实验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从1884年至1953年柯本与其 学生盖格尔等经几十年的反复修改提出的。
是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 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的。 他首先把全球气候分为A、B、C、D、E五个 气候带, 其中A、C、D、E为湿润气候,B带为干旱气 候,各带之中又划分为若干气候型。
2、就雪面本身温度和雪面对其上方空气温 度而言是降温的:
教材P197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很强(平均 60%), 它本身又是良好的长波辐射体(相对辐射率: 99.5%),因而雪面的辐射差额常为负值。 雪面的温度低于无积雪的下垫面温度,也低 于雪覆盖下土壤表面温度和它上方的空气温 度。
பைடு நூலகம்
亚洲东海岸外的鄂霍茨克海在初夏期间是同 纬度地带中最寒冷的地区(5、6、7月), 比亚洲内地寒极附近的雅库次克还要寒冷, 其差值在6、7两月最显著,而这两月正是我 国长江流域的梅雨期。 梅雨实质上是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同北方来 的寒冷空气在长江流域一带持续冲突影响的 结果。 鄂霍茨克海表面的寒冷使得该海区成为向南 移动的主要冷空气源地之一,在梅雨的形成 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4、冰雪覆盖面积和厚度的变化还影 响海平面的高低 在寒冷时期,降雪多而融化少,海洋 的水分支出多,收入少,海平面下降。
在温暖时期,大陆上的积雪融化,海 洋的水分收入多,支出少,海平面上 升。
第七章 气候带和气候 型
世界各地区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严格地说, 世界上没有两个地方的气候是完全相同的。
鄂霍茨克海冰的形成与西伯利亚内陆 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 整个冬半年寒冷的空气顺着西风气流到 达鄂霍茨克海区,使这里温度降低,并 逐渐冰冻。
这一寒冷效应一直贮存到初夏,发挥它 的冷源作用。
在对梅雨的长期预报时,必须考虑鄂霍 茨克海年初的冰雪覆盖面积。
2、青藏高原冬春的积雪与我国华南5— 6月的降水有很好的相关。 P199图6· 39。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
地面对长波辐射多为灰体,而雪盖则几乎与黑体相 似,其长波辐射能力很强, 这就使得雪盖表面由于反射率加大而产生的净辐射 亏损进一步加大,增强反射率造成的正反馈效应, 使雪面愈益变冷。
(二)冰雪—大气间的能量 交换和水分交换特性
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能力很微弱。 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 当冰雪厚度达到50cm时,地表与大气之间的 热量交换基本上被切断。 在北极,海冰的厚度平均为3m,在南极,海 冰的厚度为1m,大陆冰原的厚度更大。因此 大气就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 特别是海冰的隔离效应,有效地削弱海洋向 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这又是一个致冷因 素。
5个气候带,12个气候型 气候型的特征:有明确的气温或雨量 界限
为了再详细地区分副型,再加上第三、 四个字母。P204表7· 2
•P202图: •柯本—盖格尔—波耳
Af、Am:赤道附近 Aw: Af 、Am的外侧, 10°~20°N、S,自 西岸至内陆 B:穿过A、C、D三 个带,自西岸至内陆, BS在BW的外围 C:Cs在大陆西岸(30 °~40°N、S),Cw 在大陆东岸(20 °~40°N、S), Cf 在大陆西岸(40 °~50°N、S) D: 50 °~70°N E:70°N以北
在图6· 38中,全球平均的1月气温远低于7月。 根据近年日地距离的情况看来,1月接近近日 点,1月的天文辐射量比7月约高7%(见P154表 6· 1)。
全球平均气温出现上述情况,显然与冰雪覆 盖面积有关。 在图中还可见到北半球和南半球各自的月平 均气温均与冰雪覆盖面积呈反相关关系,冰 雪面积大,平均气温低。 冰雪表面的致冷效应由下列因素造成:
成因分类法是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 气候型。
一般是先从辐射和环流来划分气候带; 然后再就大陆东西岸位置、海陆影响、 地形等因子与环流相结合来确定气候型。 这一派的学者很多,最著名的有阿里索 夫、弗隆、特尔真和斯查勒等。
注意:
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限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某一气候带或某一种气候型是逐渐转变为另一 气候带或气候型的,两者之间的分界是渐变的过渡 带,不能截然划清。 所以地图上画的气候界限是相对的气候过渡带,而 不是绝对的界限,但这个界线还是必要的。 另外,一地的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各个气候带 和气候型的特征,仅仅是其近代气候的平衡状态。 围绕着平衡状态的扰动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注意其气候距平和气候异常,特别是大气环流 的变化,在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遥相关型’’,如 厄尔尼诺现象即其一例。
但是从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特点来分 析,可以舍小异,取大同,把全世界分成若干气候 带和气候型。 这样就可以使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系统化,便于研 究、比较与了解各地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形成规律, 有利于对气候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
本章首先论述世界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原则和 方法,然后分低、中、高纬度带扼要说明各气候型 的气候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三、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冰雪覆盖使气温降低,在冰雪未全部融化 之前,附近下垫面和气温都不可能显著高 于冰点温度。 因此冰雪又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使寒冷气候 在春夏继续维持稳定的作用。它往往成为 冷源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 复杂,举例
1、鄂霍茨克海冰与梅雨:P198表6· 18
P201表7· 1:
A、C、D—林木气候;B、E—无林木气候
A C D E
最冷月平均气温18℃等温线
最冷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
18℃:最适宜人类活动,且是热带经济作物的界限温度; 0℃:冬季雪盖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最高温度,是积雪温度; 10℃:是森林生长界限。
B与A、C、D的界线:
r/(t+α)=2或r=2(t+α) r—年降水量,cm;t—年平均气温,℃。 B带:r <2 ( t + α ) A、C、D带:r >2 ( t + α ) 年雨区(f ): α= 7 夏雨区(w):α= 14 冬雨区(s): α= 0
植被:
A:高大的热带植物(Af—雨林、 Aw—疏林 草原、 Am—季雨林) B: Bs—草原、 Bw—沙漠 C: Cs—常绿灌木林、 Cw—夏绿阔叶林、 Cf—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 E: ET—苔藓、地衣
这种形势不利于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交 绥, 因此是年梅雨季短、量少,为枯梅年。
相反,1969年: 南极冰雪量少,行星风带位置偏南, 北半球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位置比1972 年偏南约15个纬距(在160°E以西),
副热带高压西伸,且偏南,我国大陆东 部有明显的西风槽,利于锋区在此滞留, 这一年梅雨期长,梅雨量高达2800mm, 约为1972年的三倍。
第一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概括 起来可分实验分类法和成因分类法两大类。 实验分类法是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 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 来与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 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相对照来划分气候 带和气候型。 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和杜库洽夫 等分别为这一大类的代表。
此外,当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时, 融冰化雪还需消耗大量热能。 在春季无风的天气下,融雪地区的气温往往 比附近无积雪覆盖区的气温低数十度。 综合上述诸因素的作用,冰雪表面使气温降 低的效应是十分显著的。 而气温降低又有利于冰面积的扩大和持久。 冰雪和气温之间有明显的正反馈关系: 冰雪覆盖范围扩大→反射率加大→反射太阳 辐射增多→温度降低→冰雪覆盖范围进一步 扩大
又由于南极冰况分布有明显的偏心现象,最冷 中心偏在东半球(70°~90°E),由此向北呈螺 旋状扩展至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向北推进的 冷空气势力更强,因此对北太平洋西部环流的 影响更大。
1972年:
这年南极冰雪量正距平值甚大,自南半 球跨越赤道而来的西南气流势力甚强。 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位置偏东、偏北, 副热带高压弱而偏东,东亚沿岸西风槽 很不明显,而在80°E附近却有低槽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