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与集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视眼的远点是在眼前的有限距离内一点 。如为近视5.0D远点在20cm,
• 如患者20岁,其调节程度为l0D,则此眼的 调节近点为6.7cm(100/10+5=6.7cm)。 调节范围:20-6.7=13.3 cm。
屈光不正—远视眼的调节
• 例如5.0D的远视,在注视无限远时,需用5 .0D的调节。
测试步骤
• 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 ,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
者的调节幅度为

2.25+2.5=4.75D。
测试步骤
• (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处的视标,说明 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2.5D,此时在眼前增 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 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 于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 增加的正镜度数。
•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 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测试步骤
•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
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 糊 •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 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 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 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 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 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 +1.75D , NRA=+2.00D , PRA=-2.50D , 则 患 者 最 后 处 方 为 +1.75+ ( -0.25 ) =+1.50D
•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
保视标清晰
测试步骤
• (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 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 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 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 调节(NRA)的量
• 负相对调节是指被检者双眼在看近处某一物体时,同时 接受正球镜刺激后所放松的调节。用NRA表示。
屈光不正—正视眼的调节
• 正视眼的远点的无限远处.注视远点处物 体时,不用任何调节。
• 如其近点在10cm, 眼的调节为10D,则其 调节范围为∞→10cm.其调节程度为10-0 =10.0D。
屈光不正—近视眼的调节
则 A=P+(±R)
如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0cm,P=100/10= 10D,调节幅度 A= 10+(1/∞)=10D。远视眼(+ 2D的远视 眼),测其近点也为 10cm,
A= 10+(+ 2D)= 12D。
(6)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
在调节范围内注视物体时,由于物体距离不同, 所使用 的调节力也不同。在看近物时所使用的调 节力成为显性调节力。但该眼所具有的调节力并不仅 限于此,其没有使用使用或者剩余的调节力则成为隐 性调节力。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的总合即为调节 幅度。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m)
(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 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 (m)-1/远点距离(m)
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 改变为: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上屈光不正度) 设A为调 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
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 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 或减小的能力。NRA/PRA的测定有助于双眼 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 加光的方法之一。
测试步骤
•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 近用处方
•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 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
• 物理性调节:纯粹是晶状体的物理性变形 ,它以屈光度来测量,单位为D。
• 生理性调节:即睫状体的肌张力增加,用 “肌度”来表示。(1肌度,即晶状体的屈 光力量增加1屈光度所需要的肌张力。)
调节时的联动-近反射
• 原理: (1)成像模糊;
(2)刺激视中枢形成视-动;
(3)刺激第三对脑神经支配的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眼内直肌产生兴奋;
调节幅度
移近法(Push up method)
•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
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 标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
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
(4)如果患者未达到标准值,则移走偏振 镜和偏振视标,遮住患者的左眼,重复第 三步,记录结果;然后遮盖右眼,重复第 三步,记录
标准值
(双眼) 6岁: 3.0cpm 7岁: 3.5cpm 8- 12岁: 5.0cpm 13- 30岁: 8.0 cpm 30-40岁: 9.0cpm
(单眼) 5.5cpm 6.5cpm 7.0cpm 11.0cpm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近用灯
,保证良好的照度。 (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 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
测试步骤
(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 2.5D,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 缓慢增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 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 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 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
• 集合功能的测试 第三节、
• 调节与集合的关系 第四节、
• 集合功能的异常
调节示意图
调节的概念
A

F’ F’ 视网膜
调节的概念
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 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 (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给像于视网膜后(A’),遂 看不清;人眼乃通过改变晶状体曲源自文库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 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 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广度(D) 14 10 7 4.5 2.5 1
Hofstetter 公式
•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 由于年龄的增加,调节幅度降低,患者 通常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调节近点 远移
调节灵敏度
• 目的:评估调节 的灵敏度
调节的机制
睫状体
悬韧带
晶状体
调节的机制:Helmholtz提出的调节机制
模糊的视网膜物像 睫状体
悬韧带 晶状体
调节的机制
睫状体
悬韧带 晶状体
睫状体
调节的机制
调节的机制
调节放松状态 调节状态
调节的机制
视网膜的模糊成像 —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的张力松驰—晶状体借本身 的弹性向前凸而变厚,后面凸度稍增(玻璃体阻 碍 )—屈光力增大(瞳孔区屈光力增强最为显著 )—视网膜成像清晰
调节的机制
调节的机制
参与调节的组织
• 睫状体(ciliary body) • 悬韧带(zonule fibers) • 晶状体(lens)
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至今虽在争论,但一致认为在此过程中 晶状体曲率增加,从而使其屈光力大大增强,参 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肌、悬 韧带。三者关系异常密切,当睫状肌静止时,是 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调节 休止,又回眼的静止状态;但当睫状肌收缩,睫 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遂藉其 固有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自动加强,此即眼 的调节状态
晶状体前表面弯曲度增加是调节的主要特征
相关概念
• (1) 调节远点: 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 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 (2)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 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 (3)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 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 (4) 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 力,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测试步骤
• (6)结果分析: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 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 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 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 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 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 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 。
正相对调节(PRA)及 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
测试步骤
(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 -(6)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
(8)打开双眼,重复(4)-(6)步, 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 注意: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 近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 法高大约2D。
Donder’s表
年龄 10 20 30 40 50 60
近点(CM) 7 10 14 22 40 100
• 如该患者20岁,其调节程度为10.0D,因 此其调节近点为20cm(100/10-5=20)。调 节范围为∞→20cm。
例子
1、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D,则正视眼、1.00D的近视眼、+1.00D的远视眼的调节近 点分别为多少?(20CM、17CM、25CM)
2、一位屈光不正患者,其调节幅度为1.00D ,经戴远用矫正镜后远用视力达1.0.如配下 架光2.00D的双焦镜,请问明视范围?(眼 前1M至无限远和眼前33.3CM—50CM)
调节与集合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调节
第二部分:集合
第一节、
• 调节的概念 • 调节的机制 • 调节相关概念 • 各种屈光不正的调节 • 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 • 调节时的联动-近反射 第二节、
• 调节内容的测试 • 调节功能的异常
第一节、
• 集合定义 • 集合作用 • 集合相关概念 • 集合的表示方法 • 集合的分类 第二节、
(4)形成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的三位一体联合运动 。
• 益处: (1)调节使像清晰;
(2)集合使像落在黄斑上;
(3)缩瞳减少球面差及眼内光强度。
第二节 调节功能的测试
调节测试的内容
• 调节幅度
• 调节灵敏度
–+/-2.00的翻转拍
• 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 定
• 移近法 • 镜片法 • 查表法 • 公式法
测试步骤
•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 (2)患者配戴偏振眼镜看Bernel#9 Vectogram视
标(偏振视标),视标放置在40厘米处 • (3)确定双眼未被遮盖,令患者通过+2.00DS的
镜片,开始计时,一清楚时即翻转至—2.00DS, 记录60秒内翻转的环数和有困难的镜片,一环包 括+2.00和—2.00。
测试方法
正常值
调节广度
移近法
18-1/3年龄
镜片法
比移近法少2D
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翻转拍)
6岁
5.5cpm
7岁
6.5cpm
8-12岁
7.0cpm
13-30岁
11.0cpm
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
6岁
3.0cpm
7岁
3.5cpm
8-12岁
5.0cpm
13-30岁
8.0cpm
30-40岁
9.0cpm
(7)、调节反应
• 调节反应指患者对某调节刺激所作出的实际调节量 。 调节超前 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调节滞后 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
A 40cm
b
ac
18
(8)、相对调节
• 相对调节是指在集合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单独运用的 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
• 正相对调节是指被检者双眼在看近处某一物体时,同时 接受负球镜刺激后所产生的调节。用PRA表示。
(5)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幅度(例如,在眼 前10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 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步,检 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 调节广度 记录:OD:( )OS:( )OU:( )
镜 片法
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 或刺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
MEM检影
+0.50
FCC实验
+0.50
NRA
+2.00
PRA
-2.37
标准差
±2D
±2.5 cpm ±2.0 cpm ±2.5 cpm ±5.0 cpm
±2.5 cpm ±2.5 cpm ±2.5 cpm ±5.0 cpm ±5.0 cpm ±0.25 cpm ±5.0 ±5.0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