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与过渡教材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三单元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长度单位”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认识线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根据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对原来的一些探究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比如对“统一长度单位”的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新知识的呈现更具逻辑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并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再引进线段概念之前,安排了“一段线的直观图”,接着介绍“黑板便、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为教学提供了自然、明了的思路,并使抽象的线段概念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

另外教学内容增加了例8,有些习题也作了改动。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实验教材一样,这部分的编排还是将加、减法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情境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不再单独安排加、减法估算,只在练习中初步渗透。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笔算算理算法的教学。

一方面仍采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让学生经历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过程。

例如,在“加法”小节的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笔算,例题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思路:例1的教学要点是竖式的写法,例2的教学要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例3的教学要点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内容,呈现教学过程。

教材细节上的变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追求的是恰当与合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研究——以2019年(新)和2010年(旧)为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研究——以2019年(新)和2010年(旧)为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研究——以
2019年(新)和2010年(旧)为例
由于新教材重独具版式,不仅设计到高考知识、考点,而且在模块结构上更
加紧凑精致,深入浅出,风格新颖,布局引人入胜,当然课堂上学生们也获益良多。

而旧教材往往是运用传统的知识讲解模式,语言比较呆板,字量较大,在承担新知识的教学量上显得很吃力,当然学生们的参与度也偏低。

新教材突出了物理技能和专业教学,增加了实验及模拟评价,着重研究思考
型学科,加强了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培养。

同时,在教材原版编写者的协助下,学校仍可以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只要
形式不变,教学内容不可调整,仍可以保持教材变化的无缝对接。

在思想和重点上,新旧两种教材都没有明显的出入,任然聚焦于高中物理三
大主要模块,即热力学、电磁学和光学中的物理知识,这些产品也专注描述理论、计算实验、实验与模拟联系。

但是新教材在结构上加入了“情景填料”部分,强调实践性和科技创新,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成效,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新教材和旧教材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很多不同,虽然都可以掌握物理知识,但新教材更加注重实践性的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对历史材的认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相比较于旧教材,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材的课文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每课的体例包括导语、正文、资料、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等研究栏目,使教材变成了有利于学生研究的“学本”。

其次,材倡导探究性研究方式。

为了改变学生过于强调接受性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同时每个研究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研究过程之中。

最后,材注重图表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消除了“难、繁、偏、旧”现象,使其适应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每个单元都有清晰的历史主题和研究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题目涵盖了几个朝代的特点,而八年级上册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条理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的课程体系为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也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完善人格。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有所改变。

教师现在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们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

一些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些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现在的历史课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除了复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很多课都采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等。

这些形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快地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与分析(1)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与分析(1)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与分析(第一部分七年级上、下册)一.新教材总体介绍:1.新教材修订的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研究的依据“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之生物学科分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之生物学科分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之生物学科分课题◆教材实验的依据2. 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服务。

(2).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要求,遵循修订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4).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编制的有益经验,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

3.新教材修订的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全面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教材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新课标下“人教版”与“沪教版”教材的比较初探

新课标下“人教版”与“沪教版”教材的比较初探

新课标下“人教版”与“沪教版”教材的比较初探作者:韦叶平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7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从“人教版”和“沪教版”两种物理教材中的部分具体内容出发,对它们的异同性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得出了一些对教师的工作能进行有效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教材;共性;相异性;启示: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1(S)-0027-32005年,江苏省进入了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并将于2008年迎来新课标下的新高考。

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人教版”教材进行了仔细深入的研究,同时注意把它和“沪教版”教材进行了比较,从两种教材在宏观结构、章节内容以及对微观知识点处理上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更全面地把握新课标的精髓,更有效地指导高中物理的教学。

1 两版教材的共性1.1 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两版教材都十分注重物理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从身边的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乐于探究的习惯。

如,教材在“传感器”的处理上,“人教版”在7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陈述、演绎和归纳。

在传感器的应用方面也举了7个实例:有力传感器——电子秤;有温度传感器——电饭锅、测温仪;光传感器——鼠标器、火灾报警器等。

这些实例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沪教版”以生活中的传感器——光声控延时开关为背景,通过3个探究实验,步步深入地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使学生以问题串的形式感性地接受新知识。

在“信息时代离不开传感器”一节中介绍了丰富人们生活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随处可见的红外测温仪、酒精浓度测试仪,高科技的智能传感器、微型传感器,遥测与遥感等。

两种版本的教材共介绍了近20种传感器。

1.2 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的比较(精华版)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的比较(精华版)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的比较作者:王祝敖( 高中物理河北衡水物理一班)评论数/ 浏览数: 2 / 117 发表日期:2021-07-22 10:31:30从20XX年9 月河北省一般高中高一同学全面使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作为老师最需要适应新课程,重新学习,懂得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方法,重新备课,制作课件;由于新课改要求一般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实行学分制,并且国家训练部批准全国各地60 套普通高中试验教材编写立项,因此,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为了能较好把握这次课改的理念,下面就经全国中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即将投入使用的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与之对应的20XX 年版的旧教材内容加以比较;1 教材学问结构编排的比较在学问结构编排上,与03 年版旧教材就存在较大差异:在详细的每节内容编排上,两本教材各具特点;表 1 列出两本教材在新教材必修 1 中的对应内容的详细编排说明;从表中的结构上看,旧教材先讲“力”,再讲“直线运动”,然后讲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牛顿运动定律”,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是从“力”跳动到好像毫无关系的“直线运动”中去,这种割裂的排列次序忽略了同学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同学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新教材就从与中学学问连接紧密的“运动”讲起,引入争论问题的科学方法,逐步过渡到难度稍大的“匀变速运动”,之后才讲解“力”,最终争论“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上有先分后总的感觉,结构比较科学,并且探究性强,突出了对同学争论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培育;从新教材的详细学问结构编排看,人教版具有从一般到特别,从整体到局部的特点;比如: 先讲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讲其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先讲基本作用力,后讲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力,先依次讲解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后,再详细分析受力与运动情形的关系;这种编排有利于同学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特点,并在对详细问题的分析中加以应用;在力的部分,是由探究弹力,争论摩擦力等再过渡到争论各种受力的方法上,在牛顿运动定律的部分,是由伽利略的抱负试验动身,去寻求力和运动的关系,获得科学规律;这种支配就是从生活角度动身,从详细的形象思新教材03 年版旧教材章节章节力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重力时间和位移弹力运动的描述力速度摩擦力试验测速度力的合成加速度力的分解机械运动试验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位移和时间匀变速线运动能研究直线运动加速度速度与时间运动规律位移与时间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争论牛顿第肯定律重力与基本相互作用运动状态转变弹力牛顿其次定律摩擦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相互作用力的合成力学单位制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力的分解惯性系学问定律适用范畴牛顿第肯定律共点力的平稳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共点力的平稳条件应用牛顿其次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稳力学单位制有固定转轴的物体的平稳牛顿第三定律受力与运动情形关系分析力矩平稳条件的应用共点力的平稳条件,超重与失重维到抽象的特点概括和规律应用,从易到难,降低了以往的教学中一个规律的实例变成同学学习的难点的可能性,有利于同学调适认知;新教材在学问结构编排上都力求防止对学问连贯性的割裂,在次序上表达了不同的认知特点;2 教材出现形式的比较新教材不仅在学问结构编排上与旧教材有很大差异,而且在出现形式上也更新奇活泼,富有剧烈的吸引力;第一,在版式设计上,两本教材都留有批注空间,突出重点;所不同的是,人教版新教材的暖色调就给人比较亲切的感觉,各种淡彩的印刷,就给入耳目一新的清爽感,更显活泼;老师使用教材时,可以适当考虑颜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指导同学利用好教材;再者,在插图设计上,新旧教材也各不相同;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插图能突破时空的局限,把古今中外,宏观与微观,过去与现在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学问和科技成果生动形象地层现在同学面前;旧教材中照片较少,多是绘制插图,虽然可以把抽象内容直观化,但缺乏真实性,同学学习时简单产生纸上谈兵的感觉;而两本新教材的照片都比较多,有很强的真实感,特别对同学,更增加一份亲切的吸引力;而漫画的加入,就是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好玩的漫画人物,场景和对话,能充分吸引同学的留意力,激发学习的爱好,增加奇怪心和动手实践的欲望;因此,在新教材的使用中,老师假如能结合所选用的新教材插图的不同特色,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物理现象,来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信任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3 教材功能的比较随着训练理念的不断进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也在不断的更新;教材的内容支配和出现形式的转变,都是为教材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服务的;现代物理教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在传授物理学问,培育同学智能的同时,帮忙同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将同学培育成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高素养的人才;03 年版的旧教材已经开头融合STS 的内容,开头留意科技与社会的结合,新教材就更好地融合了相关内容;比如:人教版开设的“科学闲逛”栏目,就是结合教材学问点,来介绍最新的科技进展,仍有“桥梁的争论”课题的提出,让同学利用所学的力学学问对身边的各种桥梁进行分析和争论;开设“实践和拓展”栏目,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生产生活,去丰富和实践自己所学的学问;另外,仍在课后配套练习的编制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大量实际问题,让同学去摸索和争论;并且,为了更好地培育符合现代社会进展需要的高素养的人才,新教材都增加学科专业英语的基础内容,对物理的专业术语都有英语对比便利老师实行双语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目的也由传统的“授之以鱼”而逐步转为授之以渔”,新教材在讲解学问点时都具备明显的探究性,都期望让同学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学问的学习,仍能从中锤炼自己的才能,形成现代人才应当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相比较而言,人教版新教材的说理性更强,各种争论和试验的仪器要求不高,利于普遍推广;新教材中学问点的学习多从观看摸索,试验探究开头,在争论沟通,实践拓展和网络资料查询指引中终止,结合较为先进的仪器和手段,进行各种现象及科学学问的争论,这种编排更有利于对同学争论问题的方法的培养;。

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答案
解析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这 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 )
①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②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屹 立于世界的东方 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④为国家民主政 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答案
解析 由材料中地点(北平)及“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努力 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 1949 年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选 C 项。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后来转移到浙江 嘉兴)召开,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参加这次大会,A 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是 在西柏坡召开的,B 项错误;1954 年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排除 D 项。
解析
8.《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
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
解析
3.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答案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
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过渡时期属于新民主
主义社会,B 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解析
6.“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剩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变化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变化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变化记得去年暑假时,语文界很多同仁在预测说教材有变化,刚从初三下来马上要进行新一轮教学的我很是激动。

结果,开学时发的语文教材依然是老版本。

不过科学、数学这些已是新版本的。

于是,有人说下一年会换语文教材的。

暑假又到了。

教材果然要换,不过听说依然是过渡版本,应该是2002版本的第二次修改本。

第一次修改大致是2008年前后,当时只是非常小范围的调整,比如七上,换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为小思的《蝉》和席慕蓉的《贝壳》,两文并为《短文两篇》,换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为梁衡的《夏感》,换冰心的《纸船》为《荷叶母亲》。

七下,换冯骥才的《珍珠鸟》为郑振铎的《猫》,八下换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中的《刷子李》为《好嘴杨巴》。

据大家的推断,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前者多为小学时的课文,只是为了不重复而已,人教版只是不想和自己打架而已。

今天因编写《课时特训》的原因,拿到了人教版语文七上教材的复印稿,体例上注明是2013年5月第3版,继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换了8篇文章,单元序列及组合变动较大。

看来,颠覆式的变化要么可能性不大,要么还得假以时日了。

第一单元的课文主要为原版本第五单元的课文,分别是莫怀戚的《散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继续组合为《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依然是《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

我们发现鲁迅的《风筝》不见了,虽换位深得人心的《秋天的怀念》,再加上《散步》出现在第一课,还是难度有点大,不知是惯性思维的缘故还是其他,我还是希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放在第一课好,新生刚报到,没事干,读读诗,多有感觉啊。

第二单元几乎是新课文的天地,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是两篇全新的课文,后者我根本就没有听过。

魏巍的《我的老师》又复活了,也就是那位让人感到亲切的蔡芸芝老师时隔多年后又要与广大师生见面了。

这次将原来八年级的《再塑生命》改造成《再塑生命的人》来到了这个单元。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旧教材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旧教材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旧教材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人教版新课标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

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

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在大多数城市学校已经使用,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高年级目前使用的还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为了配合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在过渡的旧教材教学中如何承接旧教材中的精华,并且渗透和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是对每位担任第一线教学教师一次考验和挑战!下面就结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我们数学老师大多数习惯了拿着教材教,习惯了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习惯了把概念、定义、定理和重要例题背来背去。

教材成了限制数学教师自由发挥的桎梏,教参成了诱导老师不用动脑故步自封的鸦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

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利用,灵活利用。

完全可以大胆地对旧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再编排,也可以适当采纳一些当地社会生活的实例或添加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每一位数学教师要明确认识:我们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要渗透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不够,这对于一个班组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位学生。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旧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引起注意:(1)旧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旧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旧教材为基石,改变旧教材为新教材,不仅可以更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旧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高中高一人教版生物2019版必修一新教材与旧版分章节不同点总结

高中高一人教版生物2019版必修一新教材与旧版分章节不同点总结

第1章走进细胞第1节1、原标题“从生物圈到细胞”现标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问题探讨原“SARS病毒”现“大熊猫和冷箭竹”。

3、①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由原教材第二节改为新教材第一节②增添细胞学说意义③增添科学方法归纳法4、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资料分析材料删除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人的生殖和发育,只留缩手反射。

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增加植物的结构层次(冷箭竹),动物由乌龟变为熊猫。

6、思考与讨论问题改变。

7、课后练习题增加病毒模式图。

第2节1、蓝藻改名为蓝细菌,蓝球藻改为色球蓝细菌等。

2、增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3、练习题增加支原体结构模式图。

4、复习提高增加眼虫、衣藻、变形虫、草履虫、酵母菌结构图。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章节顺序改变:原顺序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无机物,现在顺序元素和化合物、无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第1节1、本节聚焦问题细胞中的主要元素改为细胞中的常见元素。

2、增加了一个关于人体细胞与玉米细胞的思考讨论。

3、删除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干鲜重的百分比的文字描述及组成人体主要元素的干鲜重百分比的饼状图。

4、删除C、H、O、N四种元素含量最多,C是最基本元素。

5、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导图没有了,列表式的含量变为圆饼状,后面增添文字对数据的分析(比如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6、①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原理中去掉了淀粉遇碘变蓝。

②实验材料多了葡糖原浆、白萝卜原浆、鸡蛋清稀释液,少了花生种子匀浆。

③方法步骤中少了记录表格。

④脂肪的检测只有切片显微镜观察法,删除了组织液观察法。

⑤实验多了色彩图,便于了解颜色反应变化。

第2节少了幼儿与老人、水母的图。

增添了水的化学性质介绍,无机盐的例子增加了。

第3节1、问题探讨改为葡萄糖对细胞培养的作用。

2、本届聚焦多了一个对健康生活的帮助。

3、二糖少了几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

4、多糖对了几丁质。

202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

202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

202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本文旨在比较202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材与旧教材的区别。

以下是对两个版本之间的一些主要差异的简要概述:教材内容- 材强调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新教材强调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 旧教材更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语法规则的应用。

旧教材更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语法规则的应用。

语言技能- 材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新教材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 旧教材偏重于语法知识的传授,对于实际语言运用的探索较少。

旧教材偏重于语法知识的传授,对于实际语言运用的探索较少。

研究方式- 材引入了更多的互动研究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新教材引入了更多的互动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旧教材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

旧教材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

文化意识- 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介绍不同文化背景的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介绍不同文化背景的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 旧教材文化背景的介绍相对较少,更侧重于语言知识的研究。

旧教材文化背景的介绍相对较少,更侧重于语言知识的学习。

评价方式- 材引入了更多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口语表达、写作与听力理解等综合能力的考察。

新教材引入了更多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口语表达、写作与听力理解等综合能力的考察。

- 旧教材多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多角度的考察较少。

旧教材多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多角度的考察较少。

综上所述,202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材相较于旧教材更加注重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采用更加互动的研究方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1年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

2021年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

高中数学新教材改版之后的详细对比(彭凤海2018.08.18)2019年5月9日,新教材正式发布!新版教材将于2019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使用,具体消息等待各地官方通知为准。

1.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其实与改革前的内容与顺序基本一致,必修第一册将原版人教A版教材中的必修一、必修四的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以及必修五不等式部分合在一起,还将命题、常用逻辑用语原先出自选修的内容合并成第一册的内容。

2.必修第二册的内容也融合了原先人教A版中必修四的向量部分、必修二的立体几何初步以及必修三的统计与概率部分,同时还加入了原先在选修出现的复数部分,从新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原先三视图以及程序框图部分已经彻底删掉,现在只是给大家介绍直观图的概念。

3.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可以明显感受到,新教材的编写者将有关坐标系以及解析几何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且这一册的难点和重点为计算,难度相对必修内容,难度有所上升。

4.必修第二册内容相对少一些,只有两章,所对应的内容是数列与导数的相关知识,这一改革还是很重大的,将原本必修五的数列部分直接划入选修模块,并且和导数合并为一册。

原先选修中的数学归纳法证明也合并到数列模块中。

5.选修最后一册主要内容是计数原理与概率,还有一小部分是线性回归方程,其实总体的要求是想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在之前一直宣传的数学建模,也在选择性必修第三册中出现,说明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

总结通过对新教材每一本书的介绍,可以发现改革之后的教材与现阶段的教材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整合知识点相较于原版教材,新版教材的知识点与体系更加集中,模块之间分类清晰,这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和练习。

2.难度区分明显改革之后的教材,将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定义为基础练习,让学生在必修阶段完成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练习,并且帮助学生从高一开始,完成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衔接与转化,但是同时,学生的压力逐渐平移到选修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教材与过渡教材(必修加选修)对比
新教材的编写在课程目标上有三点:
1、使学生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注意“基础”两字,所以在教学上我们应该重视典型代表物,在有限的36课时内紧紧抓住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展开教学,把握好“基础”知识,对教材的内容有加强、有取舍,才能好完成教学任务。

2、使学生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
新教材对实验更加重视。

旧教材的实验都是用装置图表示,新教材的实验装置基本上都是用物照片,而且更加注重实验的严谨性,对可能产生的干扰都作了除杂质的处理。

对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是大地加强了。

一方面加深了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手段介绍,如高一学习过的蒸馏、萃取等实验操作及重结晶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等。

另一方面增加了一些现代仪器方法,如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实验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这一角度出发,对重要的实验一定要做好,在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写贴近生活,强调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旧教材中有些内容新教材这一模块中可能没有体现,并不等于说这些内容就不学了,可能是体现在其他模块中,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例如有不少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是体现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

可以说,把新教材的几个模块综合起来,有机化学的内容比过渡教材大地增加了。

至于哪些内容是否一定要补充,关键还是看它否属于“基础”的内容。

新教材的内容体系以两条主线来贯穿:一是以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为主线来认识有机化合物(按有机化合物分类、命名、分子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来编写),先介绍烃和卤代烃,再介绍烃的含氧衍生物(一般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最后介绍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一是以科学方法逻辑发展为主线来认识有机化合物,先介绍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再介绍有机合成,最后介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新教材在编写上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注重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效地形成,因为现代有机化学合成的竞争不是仪器的竞争,而是实验手段的竞争,能够熟练地运用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条件,才能在竞争中占有有利的位置。

在内容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比较多的阅读内容(科学视野和资料卡片),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关心科技发展,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理解,对有机化学的一些难点问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上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评介中可不作为评价要求。

从总体内容选择上,两本教材章节知识和技能的内容编排大致上相同。

为了便于学生加强对有机的组成和结构的系统认识,新教材增加了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同时由于学生
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对几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代表物的性质进行了学习,所以新教材《有机化学基础》是建立在高一的基础上,但难度和要求比高一必修2提高了很多,此外过渡教材对有机物的学习是在高二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基本上只需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展开教学就可以了。

但新教材有机物的知识体系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对重要的烃和烃的衍生物的重要代表物放在高一必修2学习;第二部分在《有机化学基础》这本书中主要是在高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对各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的演绎学习,同时补充了高一阶段没有学习的炔烃、苯酚、酯的性质等内容。

也就是教学的要求在螺旋上升。

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反复应用,最后提高到课标所期望的要求,如对核磁共振氢谱图的学习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每一种代表物都有核磁共振氢谱图,通过反复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核磁共振氢谱图的认识。

在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一节中新教材与过渡教材内容对比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过渡教材第一节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介,介绍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基本性质,溶解性、热塑性、电绝缘性等。

第三节功能高分子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