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研究

合集下载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位作家的散文风格独特,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西风情为背景,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为主要描写对象,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情感;而汪曾祺的散文则更多地世俗生活,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绘为主,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入手,分析他们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探究他们对自然与人文的不同侧重以及各自的创作思路。

沈从文的散文犹如一幅幅湘西风情画,将自然风景与民族风情完美融合。

他笔下的湘西,自然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沈从文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传达出他对湘西故土的深厚感情。

在表现手法上,沈从文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和感性的文字,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文字既淳朴又华美,在质朴的描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考。

例如,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表现了湘西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同时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与沈从文不同,汪曾祺的散文更注重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尤其是对日常生活情趣的。

他的作品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为主,通过幽默风趣的笔触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从生活中的琐事入手,以小见大,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在表现手法上,汪曾祺的文字平实中见真情,用词简练却意蕴深远。

他擅长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反映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同时也不避讳人性的阴暗面。

例如,在《胡同文化》中,他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绘,展示了胡同文化中的喜怒哀乐,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思考。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散文各有特色,但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沈从文的散文主要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的描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汪曾祺则更注重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摘要】: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最高成就应属以湘西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的创作,然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同样是很有成就的。

尤其是他的早期散文,更是比同期小说备受青睐,一经发表就获得林宰平、徐志摩等老一辈学者的肯定与赞赏,而其中的“魇“系列散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模式代表了其散文领域的独特阶段。

并以作品的独到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泅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而又深感自我迷失的生命个体形象。

【关键词】:浅析;“魇”;系列;散文;艺术魅力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成就显著的小说,或是退而居其次的散文,从广义的方面来讲,应归属于“乡土系列”。

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乡土小说或散文相比,却又有着其富于个性的一面。

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作品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

其实从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纵向发展轨迹来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是以其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别类的。

具体说来,就是二十、三十以及四十年代三个时期,但其中有一条线索却始终如一的贯穿于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即一种对生命的原初意义的终极探究。

而在这里,我所要选取的论题内容就为沈从文先生于四十年代所创作的“魇”系列散文,在我看来,这些散文应是最能体现沈从文先生的生命本质的,因它集中体现了一种融合于他内心的惯常的“哀情”与“苦闷”。

同时,“魇”系列散文亦是他于抗战爆发后,寄居云南时所作,是作者本人民族危机感的“感同身受”以及个人内心焦虑相冲突而产生精神无所皈依的产物。

所以对这类散文,我们称之为“抽象的抒情”。

而这与其后期的散文相比,如《湘行散记》、《湘西》等写实记闻的散文,它却并不以对地方自然与人生风貌的描写取胜,而是由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内心的烛照。

但是它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对其内心的精神实质及全新的艺术探索方式有一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此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散文概括

沈从文散文概括

沈从文散文概括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本文将概括沈从文的散文特点和主题。

首先,沈从文的散文具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结构。

他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形象,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散文篇章结构合理,段落衔接自然流畅,读起来令人愉悦。

其次,沈从文的散文着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他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展示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往往以真挚的感情和细腻的描写打动读者,引发共鸣。

第三,沈从文的散文主题广泛而深入。

他不仅关注个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还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探讨。

他的散文作品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历史、文化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深入的主题,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感受和思考的世界。

无论是他的早期的《边城》还是后来的《围城》,都展示了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杰出才华,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沈从文的《菜园》是一篇以家庭为主要背景的散文,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在菜园里感受到的生活情趣和意境。

这篇散文把作者在菜园中所体验到的美妙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沈从文的《菜园》的写作意境。

一、自然的美妙意境《菜园》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的美妙意境。

在菜园这个大自然的庇护下,作者们能够尽情地感受自然的气息和苍生的风调雨顺,感受到了春、夏、秋、冬、各有其独特的生命气息。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绘了那些种植于菜园中的蒜、姜、葱、豆、麦、花椒等,让读者似乎置身于菜园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豆籽长了,做了蔸(当地一种蒸制食品),它就不是种子了,它就因为做了蔸,起了一个新名字叫‘蔸豆’。

葱爬出了地面,却被我们折下来做青葱拌豆腐吃了。

豆腐是我们从酸汁中得来的,把花豆磨成的豆浆提上细腥,在酸汁中慢慢地变成了豆腐。

这个过程,虽说很啰唆,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份无穷的欣喜。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在菜园中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家庭的情趣意境《菜园》中的家庭情趣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意境。

作者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将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趣和气氛充满了生命力和温暖,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菜园》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十分鲜明,像是春天里婀娜多姿的小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插着两支烟,提着盛满了半壶开水的五斗橱,引着我来到了七婆婆的家。

我们敲了几下门,那边总算有人应声。

七婆婆拄着拐杖走出来,屋中的阴暗猛地一亮,我们发觉她的身形是如此的诙谐,她招呼我们进了屋,说她正在自己做的咸鱼,就算是亲儿子也拿不出去,现在特地拿给我们一尝。

”在这段文字中,不仅展现了母亲与儿子在菜园间的交流,还将七婆婆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引言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文化学者,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民俗的美好和特色,通过描绘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以沈从文的民俗散文为主题,探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沈从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散文作品通常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生活场景和人物,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再现。

沈从文通过散文形式,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

他对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民俗散文的风格特点沈从文的民俗散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描绘具体生活场景沈从文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生活的细节和场景。

他常常选取民间习俗和节日等话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2. 强调情感和人性沈从文的民俗散文中,情感和人性是重要的表达对象。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情感变化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依恋。

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通过温情的笔调将读者带入到作品中。

3. 探索民俗的意义沈从文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民俗的描绘,更是对民俗背后意义的探索。

他思考民俗的来源、发展和传承等问题,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示了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他通过对民俗的深入研究,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沈从文的经典作品沈从文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民俗散文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品的介绍:《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民俗散文方面的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以中国古代边疆城镇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故事。

小说中通过对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描绘,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世故和人性的复杂性。

由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看其理想文化人格

由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看其理想文化人格

由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看其理想文化人格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西题材系列最具代表性,他在《湘行散记》和《湘西》中向我们展示了湘西一带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和人情面貌。

沅水两岸自然景观千变万化,崇山峻岭中绵延着深涧大河,孕育着古老的民族,这里的人们泛神崇拜、擅施巫术,却自然淳朴,在千百年的休养生息中形成了这一地域独特的民族文化。

沈从文所写的湘西题材散文重在将沅水两岸的自然地理景观与人文环境做一个真实的还原,其散文中所叙述的湘西一带的人与事一方面放映出沈从文的文艺风格与人格,另一发面也折射出沈从文由“自然性”与“自主性”构成的理想文化人格。

一、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然性”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然性”首先表现在其散文中體现出的他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湘西题材的散文中,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沅水两岸的自然景观,清晨泊在滩上的船只、沿河错落的明黄的吊脚楼、夹江高矗的青黛石壁……他在这里生长了20年,这些自然景观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他面对这些景观时早己不仅是眷恋,而成为一种膜拜,即使写这一带的人与事,也是要表现与这里的自然相融合的淳朴的美的人性。

他在大自然面前,善于通过想象、幻想与情感的指使,把自我伸张在自然里,从而冲破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隔阂。

当他面对故乡山水的动人风光时,感到“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

”他崇拜、讴歌自然,其实质是在崇拜、讴歌自己所追求、信奉的接近自然的理想人格,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契合统一的理想境界。

沈从文在其湘西题材的散文中记录了舟子水手、妓女老鸨、山贼土匪等不同身份的人,但是他们都是湘西那块沃土哺育出的纯洁的自然之子,青山碧水给他们以透明无暇的灵魂,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

率真朴实、热情善良的舟子水手,如《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三个水手,他们收入微薄,“掌舵的八分钱一天;栏头的一角三分一天;小伙计一分二厘一天。

在这个数目下,不问天气如何,这些人莫不皆得从天明起始到天黑为止,做他应分做的事情。

简析散文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和五的叙述特点

简析散文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和五的叙述特点

简析散文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和五的叙述特点《太阳下的风景》是沈从文和五先生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

他们的叙述特点各有不同,但都以人类视角进行写作,富有情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沈从文的叙述特点主要表现在他对细节的描写和感受的表达上。

他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他所描绘的场景中,让读者感受到太阳下的风景。

例如他在文章中写道:“太阳下的风景,光与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句话将太阳光和色彩融为一体,形象地描述了阳光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此外,沈从文还通过对光影变化的描写,展现了太阳下风景的变幻之美。

他写道:“太阳的光芒洒在大地上,一片金黄,一片金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这种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太阳光的温暖和大地的瑰丽。

而五先生的叙述特点则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上。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感受,展现了太阳下的风景对人的影响。

他写道:“太阳下的风景让我感到宁静和安慰,仿佛一切烦恼和忧虑都离我远去。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太阳下风景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以及人在大自然中的放松和舒缓。

此外,五先生还通过对人物的内心独白的描写,展示了太阳下风景对人的启示和思考。

他写道:“太阳下的风景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

”这种深刻的思考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沈从文和五先生在《太阳下的风景》这篇散文中的叙述特点各有不同,但都以人类视角进行写作,富有情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沈从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感受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太阳下的风景的美丽和变幻之美;而五先生则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感受,展示了太阳下的风景对人的影响和启示。

他们的叙述方式独特,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20世纪中期,中国发生了巨变,沈从文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位非凡的文学家,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集“中国的精神”,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地传达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

此次文章,将重点关注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探讨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一方面反映出激烈的危机意识,沈作品中的语言象征性而强烈,以强烈的社会讽刺和谴责,勾勒出一幅唉声叹气的世界社会态势。

他在《草草》一文中,痛责中国当时的腐朽制度,批判当局的腐败和无能:“中国究竟有救吗?当腐败的政府,贪婪的官僚,险恶的宗教还在这里统治,中国将永远无法振作。

它将徒劳地继续沉沦,而我们必须慢慢见证它的毁灭!”沈从文对中国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露,以及对未来的危机意识,都被贯彻在他的散文当中。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反映了中国精神时代的矛盾,以及学子艰苦生活的深刻情怀。

在《今夜》一文中,他在描写站街的情景时,以细腻的语言,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街上的行人早已散去,一切都很安静,除了那缓缓而来的寒风,轻轻地拂过萧条的街,似乎带着学子心中的悲哀。

”此外,沈从文还勇于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失去理想的状况,因为他们失去了理想,而这些人们以理想来定义生活的意义,他希望大家能够重拾弃绝的理想:“让我们以年轻的热情,以革命的气息,以追求真理的意志,一起展开这样的旅程,走向光明,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是当时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学子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追求上的精神态度。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批判中国社会的失败,同时他对理想的追求也被深刻地表达出来。

沈从文以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所创作的散文,留下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精神遗产。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引言 (2)一、散文中展现的理想化的湘西世界 (2)(一)山水秀美奇绝,景致如诗如画 (2)(二)人性美、人情美 (2)二、湘西世界 (3)三作者深沉的忧思 (4)四、沈从文散文区域特色的文化土壤 (5)(一)自然风光、湘西人与楚文化 (5)(二)独特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化 (6)参考文献 (8)摘要沈从文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关于湘西神奇瑰丽的长卷。

在这一长卷中,作者一方面延续了其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其中既渗透着作者对湘西复杂人生形态的关照,又表现了其对湘西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湘西Abstract:Shen cong-wen's prose for readers opened a picture of the xiangxi magical hand.painting magnificent. In this scroll, the authors on one hand lasted the novels of constructing the idealized xiangxi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o the reader a reality real xiangxi world, which is the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complex life in ca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te of the western hunan deep reflection.Key words: in shen congwen's prose引言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可以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他远离社会矛盾的中心,始终坚守着“湘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神性的土地,抒写着自己这个“乡下人”对故乡、对人性的某种朦胧感受和认识。

【doc】时间——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外壳——读沈从文散文《时间》

【doc】时间——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外壳——读沈从文散文《时间》

时间——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外壳——读沈从文散文《时间》诗文赏析日寸间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外壳读沈从文散文《时闻》口王淦生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是时间.但生命的价值恰恰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时间不过是包裹生命的一种物质外壳.而体现生命价值的乃是留给后世的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时问》一文中以其独特的朴素而形象的语言向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文章以"时问"为话题,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第一到第三段以常人的眼光.讲述了时间之于生命的意义.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铺垫,文章真正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是从第四段展开的.第四段中说"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其原因正在于"聪明人"不安于现状.他们"理解生活"乃是为了改造生活.进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愚蠢人"满足于生活.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只是简单地适应,习惯生活.不安于现状的人因为要追求新的更美好的生活.常常会举步维艰处境艰难,所以他们也就成了常人眼中的"蠢家伙":而安于现状满足于生活的人往往生活安逸而如意.故成了常人眼中的"聪明人".这种本质意义和世俗意义上的巨大反差正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所致.这样的论述非常深刻.但未必为常人所接受.于是第五,第六两段作者通过具体而典型的事例阐述了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第六段中,作者以释迦,孔子,耶稣,屈原等历史巨人为例.归纳出这些人"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的特点.这里的"愚蠢",指的是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追求心中的远大的理想.因而人生坎坷处境艰难.甚至最终语文天地2010年第0期成为"殉道者"这种"愚蠢"是世俗眼光中的'愚蠢"而非真正的愚蠢:这里的"伟大"指的是他们的不朽的人格魅力和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而"不受时间限制的人生"才是作者所真正渴慕所崇仰的人生.第七段是对第四段到第六段理论上的总结.其中"时间……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 取证"这一句特别值得玩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过"事事物物".又能有什么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所以.生命的意义乃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最后两段文章宕开一笔.借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出历史上那些追求人生价值,想改变这个世界的人的一种寂寞的心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表现出的是一种"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从人生观这一角度来看.则表现出的是一种"知音难觅"的悲哀."人生苦短.知音难觅"酿成了清醒追求者内心那种难耐的寂寞.古来清醒者皆寂寞——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数千年来难得进步的重要原因吧透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先生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着一种"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念.今天我们这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青少年读起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旧作.应当明白:时间可以衡量生命的长短,却无法衡量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现实的改造.在于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在于给后诗文赏析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珍惜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也包括自己)向上向前的跳跃附原文:时.『司沈从文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 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 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 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 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江苏:盐城市景山中"~(224001)语文天地2010年第7D期。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1902年-1988年),湖南津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月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之父”。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文学才情,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崛起时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风貌,同时也对后世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早期写作、新月派鼎盛期以及晚年回归传统三个阶段。

早期的沈从文以古文为主,通过写作古文来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的早期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语言华丽而雄浑,深受许多文艺青年的追捧。

新月派是一支充满激情和创新的文学运动,它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文化为主要特点,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新月派作家追求写作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痛斥封建礼教和封建意识形态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沈从文是新月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沈从文的晚年是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学观和写作风格,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传达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熟虑。

他的晚年作品如《边城》、《围城》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的创作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文学作品,还涉及到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深刻洞察。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堪称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沈从文的创作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逐一剖析,从中发掘他的独特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其次,我们可以对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受读者喜爱和赞赏。

本论文旨在对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意义。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日战争前和抗日战争后。

抗日战争前,他以写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许多小说,如《背影》、《边城》、《白草原》等,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巧妙融合,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人类的悲欢离合。

而抗日战争后,他开始走向更加抒情的文学风格,创作了许多散文、诗歌和戏剧,如《木兰诗》、《尚方宝剑赋》、《茶馆》等,表现出他的独具匠心和文学造诣。

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散文。

沈从文的散文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其笔触细腻却不失沉重,表达出的情感深刻而自然,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学魅力。

比如在《边城》中,沈从文以瑰丽的语言写出了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迷惑,表现出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

而在《尚方宝剑赋》中,他用豪放的文字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与深邃,赋予了文学以超凡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沈从文的诗歌和戏剧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品味。

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类之间的感情和情感,如《木兰诗》便表达了女性坚强、勇敢、和尚武精神的主题。

而他的戏剧则更为丰富多彩,揉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了他的多元文化视野和深邃的思想世界。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体现了文化多元和文学开放的特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其艺术特色和意义,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的深邃内涵。

沈从文散文《时间流逝》

沈从文散文《时间流逝》

沈从文散文《时间流逝》
本文是沈从文所写的一篇散文,探讨了时间流逝的主题。

散文
以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思考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
语言,表达出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散文开篇作者描述了时间的流逝,以河水奔流不息的景象引入,将时间比喻为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

作者将时间和人生联系在一起,认为时间在推动着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和冲刷着一切。

接着,作者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岁月如梭”,表达了时间的飞
逝和生命的短暂。

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夕阳如金”、“深山之后,美哉哉的秋天”的描绘,使得读者更加
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散文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他认为时
间是一把无情的刀子,不留情地将一切都带走。

然而,作者也提出
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时间,而在于如何使得时间有意义的
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珍惜时间,抓住当下,让每一刻都有价值。

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和思考,沈从文在散文中传递出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宝贵的思考。

他用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语言,让读者深入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意义。

散文以简洁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展现了沈从文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写作才华。

总之,沈从文散文《时间流逝》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宝贵的思考。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语言,让读者深入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意义。

论沈从文1930年代的叙事散文文体实验

论沈从文1930年代的叙事散文文体实验

论沈从文1930年代的叙事散文文体实验【摘要】: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三部长篇叙事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在这三部作品中,他均试图运用以往的小说写作经验,创造出某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实验性文体。

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这三部实验性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既分析实验的起因、文本中的叙事模式与叙事技巧,也分析这些技巧造成的修辞效果,及其背后隐藏的创作心理,同时将它们与沈从文的早期小说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借此观察1930年前后沈从文创作观念、创作能力发生的变化。

第一章主要探讨沈从文为何会进行这样的散文文体实验。

客观因素是经济状况的改善、写作环境的变化等等。

更重要的是,沈从文早期的小说因为不符合一般小说的创作规范而遭到严重批评,这使他对小说的“规则”产生一种强烈敌意。

这种敌意隐含着沈从文的小说观念与时代主流观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尝试进行创作实验时,他便倾向于避开“小说”这一体裁,而选择形式更加自由的散文,或在当时还没有形成文学传统和明确创作成规的现代传记,并在其中使用小说技法,以兼取二者之长。

沈从文的文体实验也来自他对于小说反映现实能力的焦虑。

在涉及到现实问题时,他总是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文体、风格杂糅,力图表达得更加充分。

但他在40年代的失败作品证明,这种“综合”的写作模式很难实现其最初目的。

第二章对《从文自传》展开全面、系统的“叙事诗学”研究。

首先,《从文自传》并不是一部非常完善统一的长篇叙事作品,它内部的不同篇章有不同风格,更像是一部作品集;其次,就算将《从文自传》当作一本完整的自传,因为沈从文在创作时的种种顾虑,有些段落闪烁其辞,损害了整体叙事的完整性;最后,《从文自传》大幅度地借鉴了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话语与叙事技巧,并有所发展变化。

另外,在40年代和80年代,沈从文对《从文自传》进行了两次主要修改。

这两次修改破坏了原有的实验意图,扰乱了原来较为单纯的叙事声音,从叙事美学的角度来看,是失败的。

经典散文赏析—沈从文《常德的船》

经典散文赏析—沈从文《常德的船》

经典散文赏析—沈从文《常德的船》原文:常德的船常德就是武陵,陶潜的《续搜神记》①上《桃花源记》说的渔人老家,应当摆在这个地方。

德山在对河下游,离城市二十余里,可说是当地唯一的山。

汽车也许停德山站,也许停县城对河另一站。

汽车不必过河,车上人却不妨过河,看看这个城市的一切。

地理书上告给人说这里是湘西一个大码头,是交换出口货与入口货的地方。

桐油、木料、牛皮、猪肠子和猪鬃毛、烟草和水银、五棓子和鸦片烟,由川东、黔东、湘西各地用各色各样的船只,装载到来,这些东西是全得由这里转口,再运往长沙、武汉的。

子盐、花纱、布匹、洋货、煤油、药品、面粉、白糖,以及各种轻工业日用消耗品和必需品,又由下江轮驳运到,也得从这里改装,再用那些大小不一的船只,分别运往沅水各支流上游大小码头去卸货的。

市上多的是各种庄号②。

各种庄号上的坐庄人③,便在这种情形下成天如一个磨盘,一种机械,为职务来回忙。

邮政局的包裹处,这种人进出最多。

长途电话的营业处,这种坐庄人是最大主顾。

酒席馆和妓女的生意,靠这种坐庄人来维持。

除了这种繁荣市面的商人,此外便是一些寄生于湖田的小地主,作过知县的小绅士,各县来的男女中学生,以及外省来的参加这个市面繁荣的掌柜、伙计、乌龟、王八。

全市人口过十万,街道延长近十里,一个过路人到了这个城市中时,便会明白这个湘西的咽喉,真如所传闻,地方并不小。

可是却想不到这咽喉除吐纳货物和原料以外,还有些什么东西。

作这种吐纳工作,责任大,工作忙,性质杂,又是些什么人。

假若一旦没有了他们,这城市会不会忽然成为河边一个废墟? 这种人照例触目可见,水上城里无一不可以碰头,却又最容易为旅行者所疏忽。

我想说的是真正在控制这个咽喉支配沅水流域的几万船户。

这个码头真正值得注意令人惊奇处,实在也无过于船户和他所操纵的水上工具了。

要认识湘西,不能不对他们先有一种认识。

要欣赏湘西地方民族特殊性,船户是最有价值材料之一种。

一个旅行者理想中的武陵,渔船应当极多。

新时期以来沈从文散文研究述评

新时期以来沈从文散文研究述评

新时期以来沈从文散文研究述评摘要:梳理沈从文散文研究过程可以发现,自新时期至今,学界对沈从文的散文(主要是湘西题材的散文)的评价和研究经历了从注重分析思想内容到探究艺术特色,再到阐释其人类学意义和辨析其哲学价值等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叉立体式的复杂过程。

从这个复杂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散文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多重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创作艺术特色哲学价值20世纪三十年代,是沈从文创作的一个高峰阶段。

他在创作让他享誉文坛的小说《边城》、《长河》的同时,还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一系列同样赢得文坛认可、首肯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后来结集出版,它们分别是《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多部散文长卷。

这其中《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三部散文集是沈从文散文创作最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

这三部散文集均以湘西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为描写、叙述的中心,通过写实、抒情、感悟、散记的表现手法,并或现或隐地融进了作者对人生的谙察与思考,在纷乱世事、永恒自然和短暂人生难舍彼此的纠葛中,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大山、碧川、河畔、丛林间的湘西民众,尤其是下层人民既可歌可泣、可叹可哀,又悠然自得、无奈清苦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形式。

这三部散文集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华丽彩章。

就像凭借《边城》、《长河》等小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家一样,沈从文也倚仗这几部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蕴含着特定时代精神内涵并具有普遍性历史品味和审美意蕴的散文集子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地位。

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性内涵和历史意识的艺术世界。

这样一种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作家博大的人文情怀的艺术实践和相应的审美世界,自然会成为人们长久评论、研究的对象。

自这些散文问世起,敏感的评论家就开始了对它们的解读与阐释。

但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沈从文坚持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学理念和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创作道路,他始终是一个“独异”的存在。

沈从文散文研究

沈从文散文研究

沈从文散文研究沈从文散文研究―――试论沈从文散文的人性美(邱劲松)[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独具魅力。

他的作品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建构人性庙宇, 展示自然、健康的人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在生命”的美学理念, 创作上以热烈的笔调肯定和赞扬了“湘西”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 揭示了原生状态下生命内涵的美,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沈从文散文生命人性作家的创作总是与一定时代的民族地域生活密切关联, 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说,“作品的一些主要特色都反映着时代与民族的主要特色”。

对出生于湘西凤凰苗乡的沈从文来说, 他所熟悉的故乡湘西及其周边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域生活便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母体。

一、异样的成长道路沈从文的家乡在湘黔交界苗汉土家族杂居的边境山城―――湖南凤凰县(原镇) 。

1902年他出生于一个带有苗族血统的家庭,祖父曾为满清王朝的提督,父亲也做过军官。

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家庭变故,不得不停学寻找生活出路,到湘西土著部队当兵,辗转于沅水流域乡村,同化在下层人民生死忧乐的生活之中。

20 岁为逃避家乡给自己规定的生活,抱着求知欲望到北京,处境十分艰难。

社会剥夺了他进校读书的权利,把他变成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乡下人”。

人的社会存在和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内容。

沈从文的上述人生经验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使他同当时上流社会完全割断了联系,获得了下层人民的感情和立场,他“发现自己”是个十分固执的乡下人,他说他这个“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情和哀乐,自有独特式样,与城市人截然不同。

这样,沈从文获得了最可宝贵的创造品格,站在广大下层人民立场,具有深厚的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紧紧贴着湘西的人民和土地,在作品中渗透着自己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独特感受,有着独特的表现式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的散文有何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有何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有何特色?
1.叙述上,条理明晰。

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糅合,浑然而为一体,避免了架空的议论与借景抒情的套路。

这一特点即是这两本散文集的整体叙事风格。

2.文体上,糅合了游记、散文、小说诸种文体因素。

沈从文的散文是小说家的散文,习惯在具体作品中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往往形成小说的情节性与情景氛围。

3.抒情上,呈现出多种多样姿态。

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有时出于忌讳,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4.结构上,构制宏大,整散有致。

《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展开一幅幅湘西风情画;《湘西》则以地理方位的迁移——由边缘向纵深转换为叙述线,将常德、沉陵、辰州直至湘西腹地凤凰连成一体。

5.语言上,继承传统,雅俗共赏。

沈从文的语言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简练流畅,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处。

语言简洁而澄明,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

《湘西》中9篇作品,几乎无一笔空疏,言简义丰。

论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诗性特质的开题报告

论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诗性特质的开题报告

论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诗性特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流派之一的“巴金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不少散文作品。

而他的散文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边城》和《湘西散记》这两部作品。

尤其是《湘西散记》,被称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是以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为案例,对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诗性特质进行探究,以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对沈从文及其湘西散文创作的理解。

二、研究目的沈从文的湘西散文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诗性元素又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质。

本文旨在通过对《湘西散记》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性特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沈从文作为一位文学家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特色,同时也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湘西散记》中体现出来的诗性特质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文化底蕴、文学观念等方面,对其湘西散文的创作特质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四、预期研究结果本文的预期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沈从文的湘西散文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作为文学家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文化传承以及文学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揭示沈从文湘西散文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性特质,阐释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3.通过对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诗性特质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五、研究进程论文研究计划如下:第一阶段:资料收集(2021年8月-2021年9月)1.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沈从文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相关研究文献等。

2.详细阅读《湘西散记》的文本,纵观全文的情感、人物、环境等特征,以及诗性元素和艺术特征的呈现。

第二阶段:文献综述和初步撰写(2021年10月-2021年11月)1.在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沈从文湘西散文的诗性特质》的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散文研究沈从文散文研究―――试论沈从文散文的人性美(邱劲松)[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独具魅力。

他的作品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建构人性庙宇, 展示自然、健康的人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在生命”的美学理念, 创作上以热烈的笔调肯定和赞扬了“湘西”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 揭示了原生状态下生命内涵的美,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沈从文散文生命人性作家的创作总是与一定时代的民族地域生活密切关联, 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说,“作品的一些主要特色都反映着时代与民族的主要特色”。

对出生于湘西凤凰苗乡的沈从文来说, 他所熟悉的故乡湘西及其周边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域生活便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母体。

一、异样的成长道路沈从文的家乡在湘黔交界苗汉土家族杂居的边境山城―――湖南凤凰县(原镇) 。

1902年他出生于一个带有苗族血统的家庭,祖父曾为满清王朝的提督,父亲也做过军官。

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家庭变故,不得不停学寻找生活出路,到湘西土著部队当兵,辗转于沅水流域乡村,同化在下层人民生死忧乐的生活之中。

20 岁为逃避家乡给自己规定的生活,抱着求知欲望到北京,处境十分艰难。

社会剥夺了他进校读书的权利,把他变成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乡下人”。

人的社会存在和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内容。

沈从文的上述人生经验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使他同当时上流社会完全割断了联系,获得了下层人民的感情和立场,他“发现自己”是个十分固执的乡下人,他说他这个“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情和哀乐,自有独特式样,与城市人截然不同。

这样,沈从文获得了最可宝贵的创造品格,站在广大下层人民立场,具有深厚的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紧紧贴着湘西的人民和土地,在作品中渗透着自己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独特感受,有着独特的表现式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湘西文化的巨大魅力,是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内在文化动因。

湘西人对故土深沉执着的爱,决定了沈从文散文特有的审美意韵与深沉的忧患意识。

湘西文化是湘西的苗族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

湘西民族崇尚祖先、敬鬼神、神人合一、信神守法、知足常乐是他们世代相承的文化心理特征。

挚爱故土、善良勤劳、朴实单纯,是他们的本性,同时,他们又具有强旺的生命意识,自强不息、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民族气质。

由于长期处于与自然融合、人人敬天畏神、有贫富无贵贱、与外境少接触的环境中所培植出的民性淳厚、不市侩、不欺诈、人人助人的社会风尚,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无不成为湘西人恋旧怀乡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就生长、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沈从文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人性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怀着强烈的不满。

于是,他想从一种原始民风里找到渴望的人性美。

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向善的情感和道德,才是人性的本来。

他创作中对人性美的探索,到这里才达到了终点。

沈从文抛开了意识深处的民族依恋情结,演绎了“湘西”世界深藏的先天不足和致命弱点,表达了对生命停滞乃至衰退的恐慌和焦虑。

基于他对湘西社会到处呈现着“人性美”但又充满生活苦难这一现实的清醒认识,他说:“美丽总是使人忧愁。

”他认为,农村所保持的和平静穆,慢慢的正在消失。

他不能忘记故乡土地笼罩着的阴影和令人恐怖的气氛。

以金钱为核心的都市文明日夜侵蚀着。

湘西乡村古朴的乡风民情,这使他在描绘湘西人民的美好品性的同时,又饱含泪水,哀怜这种美好品性的丧失,流露出一种沉郁隐痛,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三、彰显人性, 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基本特征。

这是沈从文为湘西土著民族寻求外部世界理解、同情乃至认同的重要途径。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醉心于人性之美,他的作品关注的是人性。

他说:“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写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烛虚》、《水云》、《绿魇》、《黑魇》、《白魇》等,组成沈从文充满人生哲理思辨的散文系列。

其中,呈现出沈从文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生观――“美在生命”的基本脉络。

在沈从文看来,人生表现为“生活”与“生命”的二元对立。

所谓“生活”是指衣、食、男女等人的基本需求。

人需要“生活”,但如果只有“生活”,便与动物无异,是一种生物学上的“退化现象”。

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全在“生命”。

所谓“生命”,则是超越“生活”层面的属于人生高尚理想与情操的活动。

按一般的词义理解,生活是指人的一切活动(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生命则是有生物存在的所有特征。

由于人的存在的所有特征,是通过人的一切活动获得显示的,因而,这两个概念是人的存在现象从不同角度的两种表述,其内涵可说是二而一的。

沈从文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加以分割重组,并分别成为沈从文人生观中两个内涵截然不同的范畴。

正是在“生命”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中,引入了沈从文的人性观。

沈从文认为,如果人囿于“生活”,而“生活”的必需条件,又是靠不义的行为或坐享其成维持,就必然导致“人性的扭曲”。

“生命”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换言之,“生命”内涵的种种,即人性的主要存在方式。

然而,所有的“生命”形态又并非等同一律的,而是表现为不同的等秩。

因而,人性的表现形态也具有不同的等秩。

“生命”的原始形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契合”,这种契合并非动物式的本能反应,而是不受现代社会存在的秩序和观念的束缚,作出人之为人的应对。

这是“生命”或人性在第一个层次上的表现。

美在一切有生之中,与自然相契合不违人性的人的生命是美的。

但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生命”或人性,“虽不为人生琐细所激发, 无失亦无得”,却“其生若浮,其死方休”,虽近生命本来,单调又终若不可忍受。

沈从文在其湘西世界中,酣畅淋漓地颂扬了湘西山民的单纯、雄强、热情及原始的生命张力;热烈地肯定了湘民的生命意义以及一个作为长期受异族压迫的民族的生存意志。

如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放纵、荒唐与风雅,虎雏的雄强,造反矿工的勇毅与智慧,游侠田三怒、龙云飞的仗义和蛮悍,吊脚楼妓女与水手的露水恩情,貌似老托尔斯泰的纤夫的矫健与执著,以及无数生死任其自然的水手和妓女如同日升月落般的悠然岁月。

在这里生命是孱弱的寂寞的悲戚的,同时又是顽强的热烈的壮观的。

作为自在的生命无时不涌动着生命内涵的美,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这种生命和自由的印象却正是美的概念的基础。

”这种美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存的内驱力,同被物欲异化的“生活”有着质的不同。

“生命”或人性在第二个层次上,表现为从自在走向自为,即人类个体具有认识人我的理性,既不在“生活”中迷失自我,又能摆脱对环境的依附,取得人生的独立与自由,并进而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但这仍不是“生命”或人性的最高形式。

只有将自我与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民族乃至人类的独立、自由与完善而努力,即“时时刻刻能把自己一点力量,粘附到整个民族向上努力中”,“为人类远景凝眸”。

这才是“生命”―――人性的最高形式。

到了这个阶段,“生命”便具有了神性。

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观照并没有停留在“生命”内涵的第一个层次即自在生命的层面上。

作家主体越过对现象世界的直观把握而上升至理性层面,对笔下喧嚣的现象世界作冷静思辨。

以议论、独白的手法客观地剖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上演着的一幕幕悲喜剧。

自在的生命有着素朴自然的美,然而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崇高的理想的美,质言之,自在的生命有待于上升为自为的生命,也只有上升为自为的生命,生命活动才可能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命本质所蕴含的美才能得以充分全面地展现。

基于这一认识,作家抛开了来自意识深处的民族依恋情结,以独到敏锐的思想诠释出湘西世界深藏的先天不足和致命的弱点,从而使文本散发出一种不可抑制的“乡土悲悯感”。

贯串于《烛虚》等散文中的“生命”―――人性的思辨脉动,正是沈从文对“生命”―――人性原始形态的“假设的、有条件的推理”。

出现在作品中的男女对爱情的选择,没有现代社会有形秩序与无形观念的束缚,不以”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为条件,经由难题考验确证的真挚、热情、智慧、忠诚乃至逾越生死的勇敢,这些源于“生命”―――人性本来的人格特征,构成男女之间情爱不可或缺的前提。

但沈从文不只是一个原始的“生命”―――人性的浪漫歌者, 他看到了这种原始的“生命”―――人性形态在现代生存环境中的自在状态。

出现在他诸多作品中的人物,如虎雏、柏子等,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存环境钳制着他们的人身自由,同时他们也无从摆脱对环境的依附;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理性的缺失,依旧保留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对爱的憧憬、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军人职责的忠诚以及生命强力等等,也总是与原始、野蛮、混沌、粗陋乃至于近乎本能的反应缠杂在一起。

基于对处于自在状态的“生命”―――人性的反思,沈从文对“生命”―――人性的发现与张扬,奏响了一曲自为的生命之歌。

[参考文献]1、凌宇. 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李瑞山. 沈从文代表作黄河文艺出版社,3、朱光潜,张兆和等. 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岳麓书社4、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 卷)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5、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6、凌宇. 沈从文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PAGE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