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045dceff00bed5b8f31db6.png)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100首(含答案)1. 约客①赵师秀黄梅时节②家家雨③,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④。
注释: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发挥你的想像,用自己的语善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赏析名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3. 【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乙】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②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登金陵凤凰台》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第1页,共114页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②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
③日:帝王的象征。
【乙】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是“愁”,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在“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杜甫诗两首〖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https://img.taocdn.com/s3/m/f32785f9ec3a87c24028c4a2.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7835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0.png)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一)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万枝,XXX掩映XXX迟。
我想起你,你的心像西江水,日夜流淌不停。
1、XXX和万枝对应的是枫叶,重复的“枝”字加强了枫叶的形象,表达出枫叶茂盛的景象。
2、江桥掩映XXX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边夕阳下的景色,令人想象江水和帆船的缓慢流动。
二)渡汉江(唐)XXX岭外音书断,经XXX。
离家久了,音信断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冬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到故乡,我却有些害怕见到亲人,不敢主动询问他们的消息。
1、外、断、复三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远离家乡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
2、作者不敢主动询问来人,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既渴望家人,又害怕失望和伤心。
三)闺怨(唐)XXX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XXX都飞走了,我写信寄不出去,愁绪纷杂,梦境也难成真。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我希望自己能像孤月一样,照亮伏波营的黑暗。
1、孤字可以理解为寂寞、孤独,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独立,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和个性特点。
2、通过描绘思妇的心情递进,表达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XXXXXX接水为乡,君去XXX正渺茫。
我和XXX一起生活在荆州和吴县之间的水乡,现在他离开了,漫长的XXX在他面前无边无际。
日暮征帆何处泊?XXX一望断人肠。
夕阳西下,他的帆船驶向何处?他的离去让我感到无尽的伤痛。
1、以XXX之口,表达了他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不舍。
2、XXX渺茫,与XXX的离去相呼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寒冷的灯光下无法入眠,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故乡今夜思千里,XXX明朝又一年。
今夜,我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我的白发在明天又要增加一年。
1、XXX形成对比,加强了孤独的感觉。
2、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古诗词鉴赏100首
![古诗词鉴赏100首](https://img.taocdn.com/s3/m/57bdd7a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6.png)
古诗词鉴赏100首1. 《登鹳雀楼》——王之涣2.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3. 《出塞》——王昌龄4.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5. 《闺怨》——王昌龄6. 《送柴侍御》——王昌龄7. 《鹿柴》——王维8. 《竹里馆》——王维9. 《送别》——王维10. 《相思》——王维11.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13.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14. 《山中》——王维15. 《静夜思》——李白16. 《望庐山瀑布》——李白17. 《早发白帝城》——李白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19. 《赠汪伦》——李白20. 《望天门山》——李白2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2. 《峨眉山月歌》——李白23. 《军行》——李白24.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25. 《绝句二首》——杜甫26. 《绝句四首》——杜甫27. 《八阵图》——杜甫28.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29. 《漫兴九首·其五》——杜甫30. 《赠花卿》——杜甫31. 《春望》——杜甫(此为五绝变体)32. 《逢入京使》——岑参3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34. 《碛中作》——岑参35. 《题都城南庄》——崔护36. 《滁州西涧》——韦应物37.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38. 《塞下曲六首·其三》——卢纶39.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40.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41.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42. 《乌衣巷》——刘禹锡43. 《石头城》——刘禹锡44. 《秋风引》——刘禹锡45. 《望洞庭》——刘禹锡46.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47. 《问刘十九》——白居易48. 《宫词》——张祜49. 《题金陵渡》——张祜50. 《清明》——杜牧51. 《山行》——杜牧52. 《江南春》——杜牧53. 《泊秦淮》——杜牧54.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55. 《赤壁》——杜牧56. 《贾生》——李商隐57. 《夜雨寄北》——李商隐58. 《嫦娥》——李商隐59. 《登乐游原》——李商隐60. 《隋宫》——李商隐61. 《寻隐者不遇》——贾岛62. 《剑客》——贾岛63. 《题李凝幽居》——贾岛64.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65.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66. 《江雪》——柳宗元67. 《渔翁》——柳宗元68. 《过分水岭》——温庭筠69. 《瑶瑟怨》——温庭筠70.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此为五绝变体)71.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72. 《咏柳》——贺知章(此为五绝变体)73. 《宿建德江》——孟浩然74. 《春晓》——孟浩然75.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76. 《早梅》——张谓7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78. 《听弹琴》——刘长卿79.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80. 《春怨》——金昌绪81. 《渡汉江》——宋之问82. 《山中问答》——李白(也有版本作《山中答俗人问》)83.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84. 《观祈雨》——李约85. 《三衢道中》——曾几86. 《约客》——赵师秀87.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88.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89.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90.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91. 《游园不值》——叶绍翁92. 《夜书所见》——叶绍翁93. 《乡村四月》——翁卷94. 《墨梅》——王冕95. 《石灰吟》——于谦96. 《竹石》——郑燮97.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龚自珍98. 《夏日绝句》——李清照99. 《示儿》——陆游10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1)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01d7100476eeaeaad0f33007.png)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花犯·苔梅①王沂孙②古婵娟③,苍鬟素屬,盈盈瞰流水。
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
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④聊自倚。
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
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
”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
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
③婵娟:形态美好。
④琅玕:翠竹。
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
半蟾,弯月。
幺风,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
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2)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53322cba1aa8114431d9a3.png)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阅读理解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②当户理红妆()第①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了什么?木兰代父从军的事例,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___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______ 的意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古诗词鉴赏:宋词鉴赏100例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宋词鉴赏100例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f196533186bceb19e8bbbc.png)
2020古诗词鉴赏:宋词鉴赏100例及答案目录1.郑域《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2.侯寘《四犯令》(月破轻云天淡注)3.姜夔《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雁怯重云不肯啼)4.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5.周邦彦《荔枝香近》(照水残红零乱)6.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7.柳永《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8.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9.刘克庄《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10.刘克庄《一剪梅》(束緼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裳)11.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白苎新袍入嫩凉)12.辛弃疾《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13.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14.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15.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16.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17.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18.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19.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20.黄庭坚《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21.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22.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23.张孝祥《江月·题溧阳三塔寺》(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24.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25.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26.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27.蒋捷《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28.蒋捷《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29.向子諲《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30.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31.王安石《千秋岁引》(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32.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33.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34.张先《青门引·春思》(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35.张炎《浪淘沙•秋江》(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36.张炎《浪淘沙·题陈汝朝白鹭画卷》(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37.万俟咏《长相思·雨》(一声声,一更更)38.万俟咏《诉衷情》(一鞭清晓喜还家)39.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40.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41.陈亮《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42.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43.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44.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离恨做成春夜雨)45.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46.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47.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48.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49.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谪宦江城无屋买)50.晁补之《汉宫春·梅》(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51.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52.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53.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54.曹组《卜算子》(松竹翠萝寒)55.张元干《渔家傲题玄真子图》(钓笠披云青嶂绕)56.张元干《临江仙·送王叔济》(玉立清标消晚暑)57.刘辰翁①《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58.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黛云远澹)59.史达祖《鹧鸪天》(雁足无书古塞幽)60.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故人溪上,挂愁无奈)61.吴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采幽香,巡古苑)62.吴文英《玉楼春•和吴见山韵》(阑干独倚天涯客)63.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64.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65.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66.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67.仲殊《南柯子·忆旧》(十里青山远)68.仲殊《望江南》(成都好,蚕市趁遨游)69.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70.林逋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71.汪藻《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72.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73.寇准《阳关引》(塞草烟光阔)74.寇准《踏莎行•春暮》(春色将阑)75.李冠《蝶恋花·春暮》(遥夜亭皋闲信步)76.李冠《六州歌头·项羽庙》(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77.杨万里《好事近》(月未到诚斋)78.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79.黄裳《渔家傲·斜月》(已送清歌归去后)80.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81.王以宁《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大别我知友)82.王以宁《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归来峰下霜如水)83.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84.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85.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86.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87.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88.苏庠《菩萨蛮·宜兴作》(北风振野云平屋)89.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90.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91.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92.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93.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94.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95.林逋《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96.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97.王诜(shēn)《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98.王诜《人月圆》(小桃枝上春来早)99.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100.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坠叶飘香砌)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71227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4.png)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啥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明白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实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明白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终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终一句,讲出全诗寄托了作者啥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啥修辞或写作办法,写出来啥内容,表达了啥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顾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日子疾苦,寄托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托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尽管不过些小小的州县官吏,然而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尽管不过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解答此题,明白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日子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干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降尽见流莺。
古诗鉴赏30首(附参考答案)
![古诗鉴赏30首(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a2ab68a98271fe910ef9ac.png)
古诗鉴赏30首(附参考答案)1.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答:.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2、从军行塞上听吹笛王昌龄高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①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
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①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答:②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
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3c5b2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58.png)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陆游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
②疏钟:稀疏的钟声。
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
④寐(yì):呓语。
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
“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1. A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
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00628763231126fdb111b.png)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1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709313d43323968001c9209.png)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https://img.taocdn.com/s3/m/1e87b959bcd126fff7050b86.png)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 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 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
“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
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9f46d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c.png)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第一篇: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eebe571da38376bae1fae4d.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 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192e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c.png)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一)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
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因遭弹劾被罢官回归故里之时。
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故地重游,从“自悠悠”可见诗人心境悠然自得。
B.颔联中“沧波”言水之澄碧;“浩荡”言水面广阔壮大,“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 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 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3.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 这首诗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B.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城中),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精校WORD版--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精校WORD版--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https://img.taocdn.com/s3/m/dc6b18d789eb172ded63b757.png)
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流莺,即莺。
流,谓其鸣声婉转。
请用优美的语言,并展开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小题2】思乡之情,暮春时节的惜春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要注意不是翻译句子。
本题要抓住“杨柳”“细雨”“残花”“流莺”等景物特点,结合语境而知,诗歌一、二句写了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的情感体验能力。
对诗歌的情感鉴赏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根据诗歌三、四句,结合主题可以得出答案: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①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西南。
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③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古人写诗很讲究练字,诗中的“隔”和“问”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分析。
这首绝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
【答案】【小题1】“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
(或:隔着野烟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小题2】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
“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点绛唇北宋.魏夫人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
渐消残酒,独自凭栏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①漏②。
——选自《宋词》①芜(wú)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
曾在战乱中荒芜,鲍照为之作《芜城赋》,故称芜城。
这里指游人所去的地方。
②漏:指更漏,古代的报时器。
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小题1】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
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小题2】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如: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
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这些内容足以证明“诗中有画”。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阅读文本可知: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
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费心悦目的。
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
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
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⑴第一句话中,“酒尽”、“风生”和等词,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⑵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对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1)鼓喧帆乱(2)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抓住诗句中“酒尽”“风生”“鼓喧”“帆乱”等,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周围景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诗人学古不泥古,营造的意境又自己的特色:茫远迷蒙、凄婉苍凉。
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7.[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中写了哪些秋景?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小题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小题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意境。
解答此类题目要正确领会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诗人的生平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传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曲中写了这些秋景: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
在做答中要注意,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氛围、景物特征、写作的背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