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隧道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金刚石针尖制成以SiO2膜或Si3N4膜悬 臂梁(其横向截面尺寸为100μm×1μm,弹性系 数为0.1~1N/m),梁上有激光镜面反射镜。当 针尖金刚石的原子与样品的表面原子间距离足够 小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悬臂梁在垂直表面 方向上产生位移偏转,使入射激光的反射光束发 生偏转,被光电位移传感器灵敏地探测出来。原 子力显微镜对导体和绝缘体样品都适用,且其分 辨力达到0.01mm(0.1A),可以测出原子间的 微作用力,实现原子级表面观测。
由上式可知,隧道电流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 间距非常敏感,如果距离 S 减小0.1nm,隧道电流 I 将 增加一个数量级,因此,利用电子反馈线路控制隧道电 流的恒定,并用压电陶瓷材料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的扫 描,则探针在垂直于样品方向上高低的变化就反映出了 样品表面的起伏 。将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运动的轨迹 直接在荧光屏或记录纸上显示出来,就得到了样品表面 态密度的分布或原子排列的图象。这种扫描方式可用于 观察表面形貌起伏较大的样品,且可通过加在 z 向驱动 器上的电压值推算表面起伏高度的数值,这是一种常用 的扫描模式。对于起伏不大的样品表面,可以控制针尖 高度守恒扫描,通过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亦可得到表面 态密度的分布。这种扫描方式的特点是扫描速度快,能 够减少噪音和热漂移对信号的影响,但一般不能用于观 察表面起伏大于1nm的样品。
谢 谢 观 看!
物理学院 0710249 檀洪伟 0710247 孙希鹏
半导体
隧道效应──微观粒子能透入按经典力学规律它不可能进入的势垒区, 是反映微观粒子的波动性的一种基本效应。可以把半导体(或绝缘体)中 的电子迁移现象理解为在外电场下,束缚在一个原子中的电子,通过隧道 穿透势垒,到另一个原子中。不过,通常说的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指的不 是这种对原子势场的量子隧道效应。而是指电子对半导体中宏观势垒的穿 透,这个宏观势垒是半导体的禁带造成的。 C.曾讷在1934年最先提出,在外电场下,固体的能带在空间上变成图 1[曾讷击穿]所示的倾斜情况,价带的电子可以穿过禁带进入导带。在禁带中 电子波函数指数衰减(波矢是复数的),就和穿过势垒时相似;曾讷认为 这是强场下半导体(或绝缘体)电击穿的一种原因。但实验表明,通常半导 体电击穿过程中,这种原因(称曾讷击穿)只起很次要的作用。只有在某 些特殊类型的PN结的反向击穿中,才有以曾讷击穿为主的情况。这种类型 的PN结称曾讷二极管,或按其用途叫稳压二极管。通常是硅二极管。
1957年江崎玲於奈发明了隧道二极 管。它是高掺杂半导体形成的窄的PN结; 隧道二极管正向伏安 当它加上前向偏压时,N区电子可以通过 特性中有一段负阻区,而 隧道效应,穿过禁带进入P区中价带的 且它还是一种多数载流子 空状态。随所加的偏压增大,开始时隧 效应,没有渡越时间的限 道电流变大(可以进入的空状态增多); 制,所以隧道二极管可用 作低噪声的放大器、振荡 随后到达极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可以进 器或高速开关器件,频率 入的空状态减少),最后下降到零(可 可达毫米波段。它作为器 以进入的空状态没有了)。
AFM工作原理
隧 道 巨 磁 电 阻 效 应
4.2K低温下,磁电阻变化率高达30%,室温下 达18%。在这种结构中如果两铁磁层的磁化方向平 行,一个铁磁层中多数自旋子带的电子将进入另一 个电极中的多数自旋子带的空态,同时少数自旋子 带的电子也从一电极进入另一电极的少数自旋子带 的空态;如果两电极的磁化方向反平行,则一个电 极中的多数子带的自旋与另一个电极的少数自旋子 带电子的自旋平行,这样,隧道电导过程中一个电 极中多数自旋子带的电子必须在另一个电极中寻找 少数自旋子带的空态,因而其隧道电导必须与两极 的磁化方向平行时的电导有所差别,将隧道电导与 铁磁电极的磁化方向相关ຫໍສະໝຸດ Baidu现象称为磁隧道阀效应 (magneticvalveeffect)。 理论上假定电子穿越绝缘体势垒时保持其自旋 方向不变,在实际制备过程中由于氧化层生成时难 免导致相邻铁磁层氧化,致使反铁磁性的氧化薄层 的出现影响磁电电阻效应。所以实验的结果比理论 上的预计要小。
隧道效应 产生原因
隧道效应-主要用途
隧道效应本质上是量子 跃迁,电子迅速穿越势垒。 隧道效应有很多用途。如制 成分辨力为0.1nm(1A)量 级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 观察到Si的(111)面上的 大元胞。但它适用于半导体 样品的观察,不适于绝缘体 样品的观测。在扫描隧道显 微镜(STM)的启发下, 1986年开发了原子力显微镜 (AFM)
件的缺点是功率容量太小。 隧道过程中,常常有电子 -声子相互作用或电子杂质相互作用参加。从隧 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上可 分析出参与隧道过程的某 些声子的频率。在势垒区 中的光吸收或发射中,隧 道效应也起着作用,这称 夫兰克-凯尔德什效应。 杂质的束缚电子态和能带 中电子态之间的隧道也观 察到。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论中的 隧道效应 。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 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 于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 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 。这种现象即是隧道效应。隧道 电流 I 是电子波函数重叠的量度,与针尖和样品之间距离 S 和平均功函数 Φ 有关: Vb 是加在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偏置电压,平均功函数 ,分 别为针尖和样品的功函数,A 为常数,在真空条件下约等 于1。扫描探针一般采用直径小于1mm的细金属丝,如钨 丝、铂―铱丝等;被观测样品应具有一定导电性才可以产 生隧道电流。
经典物理学认为,物体越过 势垒,有一阈值能量;粒子能量 小于此能量则不能越过,大于此 能量则可以越过。例如骑自行车 过小坡,先用力骑,如果坡很低, 不蹬自行车也能靠惯性过去。如 果坡很高,不蹬自行车,车到一 半就停住,然后退回去。量子力 学则认为,即使粒子能量小于阈 值能量,很多粒子冲向势垒,一 部分粒子反弹,还会有一些粒子 能过去,好像有一个隧道,故名 隧道效应(quantumtunneling)。 可见,宏观上的确定性在微观上 往往就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在通 常的情况下,隧道效应并不影响 经典的宏观效应,因为隧穿几率 极小,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宏 观的隧道效应也会出现。
扫描模式示意图 (a)恒电流模式;(b)恒高度模式 S 为针尖与样品间距,I、Vb 为隧道电流和偏置电压,Vz为控制针 尖在 z 方向高度的反馈电压。
从式可知,在Vb和 I 保持不变的扫描过程中, 如果功函数随样品表面的位置而异,也同样会引起 探针与样品表面间距 S 的变化,因而也引起控制 针尖高度的电压Vz的变化。如样品表面原子种类 不同,或样品表面吸附有原子、分子时,由于不同 种类的原子或分子团等具有不同的电子态密度和功 函数,此时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给出的等电子态 密度轮廓不再对应于样品表面原子的起伏,而是表 面原子起伏与不同原子和各自态密度组合后的综合 效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不能区分这两个因素, 但用扫描隧道谱(STS)方法却能区分。利用表面 功函数、偏置电压与隧道电流之间的关系,可以得 到表面电子态和化学特性的有关信息。
量 子 隧 道 效 应
隧道效应的发现
1957年,受雇于索尼公司的 江崎玲於奈(LeoEsaki,1940~) 在改良高频晶体管2T7的过程中发 现,当增加PN结两端的电压时电 流反而减少,江崎玲於奈将这种反 常的负电阻现象解释为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基本简介
在势垒一边平动的粒子,当动能小于势垒高度时,按 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穿过势垒的。对于微观粒子,量 子力学却证明它仍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势垒,实际也正是如 此,这种现象称为隧道效应。 对于谐振子,按经典力学,由核间距所决定的位能决 不可能超过总能量。量子力学却证明这种核间距仍有一定 的概率存在,此现象也是一种隧道效应。隧道效应是理解 许多自然现象的基础。在两层金属导体之间夹一薄绝缘层, 就构成一个电子的隧道结。实验发现电子可以通过隧道结, 即电子可以穿过绝缘层,这便是隧道效应。使电子从金属 中逸出需要逸出功,这说明金属中电子势能比空气或绝缘 层中低.于是电子隧道结对电子的作用可用一个势垒来表 示,为了简化运算,把势垒简化成一个一维方势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