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书院的发展
(四)清代的书院
1、清初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 2、多样化趋势:诂经精舍;学海堂 3、清末将现有书院资源改为新式学堂
三、书院教学的特点
来自百度文库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二)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三)实行门户开放、自由讲学 (四)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五)师生关系融洽
四、书院管理的特点
书院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行政管理、 经费、教育规章等方面都比较正规。 (一)教育条件(场所、设备)规模化 (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三)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五、书院的教育意义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 教育组织形式。 (一)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 (二)促进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备和发展
第四部分
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理学基本范畴)
3、朱熹:全面总结和发挥,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元、明、清三
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二)朱熹简介
1、学术:程学真传,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 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2、仕途:18岁中进士担任地方官职;宁宗入朝 兼任侍讲,免职,被列入伪学逆党,去世九年后 才得以翻案,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3、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撰写 《白鹿洞书院揭示》 4、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两汉之后,儒家经学学术旨趣越来越 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 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尽管韩
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
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这
一发展在宋朝实现,即理学的产生。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一)理学之发展
1、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理学本体论) 2、张载、程颢、程颐:理与气、道与器、
二、书院的发展
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唐朝末年, 兴盛于宋朝,历元、明、清三代一千余年, 直至清末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成为封建 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书院的发展
(一)宋初六大书院
1、白鹿洞书院 2、岳麓书院 3、应天府书院 4、嵩阳书院
5、石鼓书院
6、茅山书院
二、书院的发展
(二)南宋书院的复兴
一、宋朝科举制度的强化
(二)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
1、宋初:与唐大体相同,二三十人 2、宋太宗:大量增加录取名额,维持在 三四百名的录取规模(特奏名)
3、影响: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稳定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唐朝后期,主考官、推荐者和门生、 同年在仕途上相互照应提携,结成朋党造 成吏治腐败。针对此现象,宋朝从强化中 央集权的目标出发,在科举制度上采取了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 础之上。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 因素构成的 。
理:精神性范畴,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
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人伦) 气:物质性范畴,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
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一)教育目的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与此 相应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与天命之性相 联的是道心,即是天理,是至善的;与气 质之性相联的是人心,是有善有恶的。教 育的任务则是“存天理、灭人欲”。
第二部分
宋朝的科举制度
一、宋朝科举制度的强化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在沿袭唐制的基 础上有许多新的变化。科举制度渐趋成熟
和完善,成为各级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发生了重要影响。
一、宋朝科举制度的强化
(一)科举地位的提高
1、唐朝:取士名额少;吏部考核做官资 格 2、宋朝:科举及第直接授官且升迁快; 科举成为做官的正途,官僚权贵子弟也热 衷于应举
(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三)尊孔崇儒
二、教育制度
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三次兴学过 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总的格局仍大体 沿用唐制,形成以国子监、太学为核心的 中央官学和州县学校为主体的地方官学两 大系统。
二、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宋朝的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太学、 辟雍、四门学、广文馆以及包括武、律、 医、算、书、画学在内的专科学校,还有
一、书院的产生
(二)私学传统,朝廷鼓励
1、私学是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宋初提倡文治,但朝廷一时无力大量 创办官学,故鼓励民间办学,对书院给予 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是宋初书院兴盛的 直接动因之一。
一、书院的产生
(三)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为书院藏书创造了条件, 也为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书籍不 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 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 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南宋书院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 幅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 恢复和重建;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 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备。南宋
书院的兴盛,与朱熹在修复白鹿洞书院制
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有重要的关系。
二、书院的发展
(三)明代的书院
1、书院讲学:湛若水;王阳明 2、朝廷四次下令禁毁书院 3、东林书院
本义。
四、朱子读书法
(五)著紧用力
1、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
“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 不进则退
2、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 ,考虑到 熟读精思的高标准需要,总的读书期限不能安排 得过于紧凑。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 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四、朱子读书法
三、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二)大学教育
1、教育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 饰”,即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在小学“教事”的基础上 “教理”,主要就是“四书”、“五经” 3、教育方法:重视自学(书用你自去读, 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 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 已);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2、“涵泳”
读书要反复咀嚼,深刻地体会书中的
精华和滋味。
四、朱子读书法
(四)切己体察
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 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 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 体现。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
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也就丧失了
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的贵胄学校。
二、教育制度
(二)地方官学
1、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2、采用“三舍法” 3、拨给学田,保证经费 4、少数民族请建番学;开创了外国人入 地方官学的先例
二、教育制度
(三)宋朝官学制度的特点
1、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 2、官学类型多样化 3、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4、确立了学田制度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唐末以后一种重 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 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
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
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取鉴。
一、书院的产生
(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军阀割据 的局面,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 芽的直接原因。 2、宋初官学低迷而科举取士规模扩大, 书院应运而生填补了官学的空白。
四、朱子读书法
(二)熟读精思
1、熟读是精思的基础
(1)“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精于思考
(1)“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四、朱子读书法
(三)虚心涵泳
1、“虚心” 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二)教育作用
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 质”。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这种 善性是本然之性。本然之性是自然合于天 理的,“性即理也”,然而人又受“气质” 的偏蔽,使本然之性不能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通过先觉者的教育,变化其气质,去 蔽明善,使受到偏蔽的善性得以明复。
三、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六)居敬持志
1、居敬
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做
专静纯一、持之以恒
2、持志
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 以顽强的毅力求其实现
四、朱子读书法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
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
明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
面也要外求,认真学习,体认客观事物。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他有关读书 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
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四、朱子读书法
(一)循序渐进
1、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 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2、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 恒的治学精神 3、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要 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 于后”,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一)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二)实行殿试制度 (三)改善考官任用制度 (四)设置“别头试”
(五)建立弥封誊录制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六)扩大及第名额 (七)确定考试周期 (八)确定考试阶段 (九)确定殿试待遇
(十)改革考试内容
第三部分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宋朝文化教育政策
2.了解金、辽、元民族学校的 设立及推行“汉化”的政策 3.掌握宋朝的兴学运动 4.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宋朝统治者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统治,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 国策。
(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小
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
系统论述。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
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 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
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三、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一)小学教育
1、教育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2、教育内容:学“事”,所谓事就是封 建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守,爱亲、 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3、教育方法: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形 象生动,激发兴趣;首创以《须知》、 《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