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画”与“诗”“一律”,“诗”与“画”“一律”。
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
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践行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例看,画与诗的题材都是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自然景物。
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
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
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
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
【甲】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
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
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
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
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
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
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
【乙】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陕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陕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数字贸易迅速发展。
作为新型贸易模式,数字贸易极大减少了贸易成本和时间,不仅使新的贸易产品不断涌现,而且正在改变几乎所有行业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规模,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从消费者视角看,数字贸易可直接或间接增加贸易品的种类和数量,提升消费者福利。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不断与金融、娱乐、教育、医疗、零售等众多行业深度融合,数字贸易将渗入几乎所有行业的诸多部门,并推动大多数传统贸易产品转型升级。
此外,数字贸易能使交易成本下降,有利于贸易企业推动新产品研发,间接增加贸易品种类,促使贸易品价格下降。
从生产者视角看,数字贸易能有效提供全球价值链发展新动力。
经过几十年发展,全球生产分工的价值链链条越来越长,协调成本越来越高,有些分工所需的成本已大于收益,这也是近年来全球生产分工深化放缓的重要原因。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已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还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产品全球价值链。
从市场效率视角看,数字贸易能降低贸易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程度。
数字贸易的直接效应是增加市场信息,促进市场主体间互动,改善市场效率。
数字贸易集约化、无界化和平台化发展趋势将促使贸易参与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
从贸易发展新动力视角看,数字贸易能够助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数字贸易本质上是服务的交换及其价值的实现,这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数字贸易产品中,也蕴含在电子商务和平台企业的服务中。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受数字技术和数字贸易的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速比商品贸易增速高60%,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超传统贸易统计所能涵盖的范围。
在数字贸易产生显著经济效应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数字贸易的生产和交换属性使其发展面临诸多规则方面的约束。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角(jiǎo)落木圭 (guī) 混 (hùn) 沌一丘之貉 (hé) B. 豆豉 (chǐ) 应届 (yīng) 应届考生既往不咎 (jiū) C. 洗马蓦 (mù)然遏(jié)制暴虎冯 (píng)河 D. 肄 (yì)业筵 (yán)席言简意赅 (g āi) 戛 (jiá)然而止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已经走出传统模式,但是仍然受到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B. 这次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8次飞行。
C.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破解病毒这一难题,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D. 通过查找、筛选、分类、整理,使我们建立起可信可靠的中华辞赋数据库,这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福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季怀属马,母亲王氏属羊,在旧时婚配习俗中,他们理所当然的被街坊四邻认为是“绊马索”和“大羊小羊”。
B. 我们看过很多网络小说,听过很多创业传奇,但这一段不期而遇的创业历程,却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一番遭遇。
C.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红楼梦》里贾母提到的“千红一窟”吗?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就在我们一张张小小的课桌上。
D. 从《乌兰牧骑的孩子》里我们感受到了那些灵魂闪光的时刻,也找到了编造弥天大谎时的良苦用心,而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则更让人啼笑皆非。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象昇,字建斗,宜兴人。
天启二年进士,崇祯七年迁御史。
八年巡按浙江,不久遭母丧归。
象昇虽文士,而廉知民间疾苦。
九年遭父丧归。
语文高考模拟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碧血丹心B. 恍若隔世瞬息万变C. 风驰电掣色厉内荏D. 精卫填海水滴石穿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但这也给人们的视力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B.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还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堪称一代宗师。
B. 她貌美如花,才情出众,堪称女中豪杰。
C. 他的演讲生动有趣,引得听众哈哈大笑,掌声不断。
D. 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公认的道德楷模。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写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论文。
改句:关于环保,他写了一篇论文。
B. 原句:这本书是他送给我的。
改句:这本书是他送给我的。
C. 原句:她每天早上都会去跑步。
改句:每天早上,她都会去跑步。
D. 原句:他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
改句:这个任务,他已经完成了。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这座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面对困难,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勇敢面对。
以下是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文章。
勇敢面对困难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奔跑。
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然而,勇敢面对困难,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认识困难困难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
困难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工作中的难题。
认识困难,是勇敢面对困难的第一步。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张艺谋曾经拍过一个电影《英雄》,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那年我坐在电影院,看到陈道明演的秦始皇嘴里蹦出“天下”两个字的时候,就忍不住笑了。
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而“天下”呢,是儒家的理想。
迷信法家的秦始皇只知道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哪里会有“天下”这个观念!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他的书里说,“天下”在中国人观念当中,既是一个价值体,又是一个权力体。
我觉得很有道理。
先来看作为价值体的“天下”。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说,“亡国”和“亡天下”不一样: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意味着文明不存在,大家都不讲仁义道德,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就告诉我们,可以没有王朝,但万万不能没有道德伦理秩序。
顾炎武还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说的“天下”,就是作为价值体的“天下”,是值得追求的普世文明秩序。
这是中华文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儒家也好,道家、墨家也好,先秦的孔子、老庄和墨子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都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乃至天下普世文明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主义的,它的基因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世界主义的。
那么,一套抽象的价值体“天下”,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呢?这就需要把理想的“天下”秩序,落实到一个制度的肉身,这就是作为权力体的“天下”。
所谓权力体的“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等级化的“天下”秩序,也就是我在政治结构里讲过的大一统的秩序。
中国的大一统架构,就是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天下”的普遍文明制度。
作为权力体的“天下”,是古代中国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古代中国的边界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们以中华文明照耀到的地方来定义中国的边界。
古人并没有疆域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只有“王朝”和“天下”。
“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普遍秩序。
而“中国”呢?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贯穿于历朝历代背后的一条文明的线。
语文模拟高考试卷答案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剥削(bō xiāo)稀释(shì suí)恶搞(è gǎo)B. 气氛(qì fēn)荒诞(huāng dàn)招摇过市(zhāo yáo guò shì)C. 悲怆(bēi chuàng)纤尘不染(xiān chén bù rǎn)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D. 毅力(yì lì)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比比皆是(bǐ bǐ jì sh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决定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B.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他非常聪明,而且非常勤奋。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英勇顽强,力挽狂澜,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B. 她为人正直,公正无私,深受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
C. 那个画家技艺高超,他的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D. 他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4.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B. 《红楼梦》共有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作。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 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
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
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
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
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
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
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
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
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
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
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
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
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
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
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
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
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
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材料二: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
高考语文新课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谦逊(qiān xùn)惊愕(jīng è)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B. 璀璨(cuǐ càn)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C. 蔑视(miè shì)谬论(miù lùn)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D. 恍若(huǎng ruò)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持之以恒(chí yǐ zhī hé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从以前的步行、骑马到现在的汽车、高铁,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B. 近期,我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敢面对,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去。
D. 这场篮球比赛非常精彩,双方队员都发挥得非常出色,最终以1分之差决出了胜负。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终究未能与她相守一生。
B. 翻山越岭,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心情无比激动。
C.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努力。
D. 她的演讲非常感人,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书籍,因为它们能让我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B. 小明很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弹钢琴,经常参加学校的音乐会。
C. 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听讲,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D.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科学发展的书,书中提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新课标卷】2024届高考押题卷-语文(1)

2024年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卷01(新课标卷专用)(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
张庆善指出,早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鹗著”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了。
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不符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
请看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了。
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传的时代。
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鹗帮助修订整理,高鹗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就是程伟元、高鹗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
天津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天津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选择题组(共9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
人们____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
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
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身不由己蓬头垢面停滞失色B.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重C.不由自主不修边幅停止失重D.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色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B.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C.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新课标语文高考模拟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2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恪尽职守(kè)B. 璀璨夺目(cuǐ)C. 恣意妄为(zì)D. 惊心动魄(p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
B.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必须努力奋斗。
C. 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好,但他非常努力。
D. 通过这次旅行,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得很快,到处议论纷纷。
B. 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C. 恍若隔世:形容时间久远,好像隔了一个时代。
D. 一挥而就:形容写作或画画速度很快。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他严肃地说。
B. 他曾经去过很多地方,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C. 她擅长唱歌、跳舞、画画,样样都拿手。
D. 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所以我决定去调查一下。
二、现代文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服务,人工智能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如何做出决策?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误诊率如何控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同时,学术界、企业界也在积极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解决方案。
【乙】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监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其次,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在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充分考虑伦理问题。
最后,公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的伦理素养,理性对待人工智能。
以下是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几点思考:1. 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应该透明,让公众了解其背后的算法和逻辑。
新课标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B. 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C.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振臂高呼(zhèn bì gāo hū)D. 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拔苗助长(bá miáo zhù zhǎ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严禁乱砍滥伐、加强森林防火等。
B. 这位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C.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
D. 他的演讲富有激情,语言生动,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春天的阳光,像慈母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
B. 她的歌声,如泉水般清脆,如山泉般甘甜。
C. 父亲的背影,像一座山,永远屹立在我心中。
D. 他的目光,如闪电般刺眼,如利剑般锋利。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看,这朵花多美啊!”她高兴地说,“这是我精心培育的。
”B. “你知道吗?”他问,“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C. “你们知道吗?”她问,“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D. “你看,这朵花多美啊!”她高兴地说:“这是我精心培育的。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风声鹤唳”中的“鹤唳”指鹤鸣声。
B. “波光粼粼”中的“粼粼”指水波闪烁。
2023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精校版)附参考答案及作文范文

2023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精校版)附参考答案及作文范文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欢迎关注“应鸣阅读与写作”,近十三万粉丝)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般地说,从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来区分,古代散文可大体简括为两类:应用散文和创造散文。
应用散文要求内容切实,不能虚构;创造散文则恣意为文,有意虛构。
知人论文,具体分析,是分析一篇古代散文作品的一般方法。
那么,具体地说,作品读懂后从哪里入手分析呢?从分析结构入手。
古代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
所谓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哪种文体。
自从魏武帝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的四科八体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
中唐以后,骈散分道,宋代应用文体已多达几十种,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则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
古代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所以我们分析作品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
古代散文的题目,有自拟的,也有后人代拟的,但都表明文体。
例如元结《右溪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曾巩《墨池记》,都是“记”体。
按照“记”体的格式,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等,这三篇记对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达到了的。
它们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和影响,最后说明作记缘由等等。
可见文体格式是根据这一文体的应用需要而确定的,实质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结构形式,对应写的内容具有框架作用。
文体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会在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结构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谋篇”。
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
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yǎn)雅俗共赏(yǎ)B. 恣意妄为(zì)豁然开朗(huò)C. 遥不可及(jí)美轮美奂(huán)D. 炽热如火(chì)碧波荡漾(dà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C.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D. 他的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被认为是一篇有价值的作品。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堪称楷模。
B. 这个方案太复杂了,难以实施。
C. 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骄傲。
D. 他的想法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变换后:他的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
B. 原句: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变换后: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发扬。
C. 原句: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
变换后:我最喜欢的这本书。
D. 原句: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变换后:他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走进教室,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
(逗号)B. 我喜欢读《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
(顿号)C. 这本书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让人百读不厌。
(分号)D. 他的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冒号)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甲】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有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孩。
他从小失去了双亲,由奶奶抚养长大。
尽管生活艰辛,小明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是村里的骄傲。
一天,小明听说城里有一所著名的中学,决定去那里求学。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
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
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
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
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
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 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
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
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
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
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
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
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
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
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
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上海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上海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小题,共2.0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在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经历了从观望、研读向体验、领会的转变。
广大网民赋予这一领域充分的动态和活力。
历史类网络文学创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与想象的双向贯通,赋予网络小说向更高精神境界开拓的动力。
①不再一味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②强调情感和逻辑真实③而是以虚构空间为广阔创作天地④摆脱了早期的英雄梦⑤并逐渐演化出戏谑与平实双峰并立的幻想共同体A.②⑤④①③B.②④①③⑤C.④②③①⑤D.④①③②⑤9小题,共32.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AI新闻写作的逻辑特征①如今,我国人工智能在自动化新闻等新闻生产领域已有所应用。
Dreamwriter作为国内首个成功应用于自动化新闻的写稿机器人,能在一秒钟内完成摘要提取、自动配图、自动剪辑等工作,每年大约写50万篇稿子。
②新闻报道中的逻辑性与深度是评价新闻表达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思维能力、主体性的指标之一。
选取相同主题的AI报道和人工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的逻辑层级进行编码与测量,能够得出AI报道的优劣特征以及人工写作的独特价值。
③整体数据表明,AI写作有两个特点。
一是逻辑程式固定。
AI报道中同类报道语言模板的相似度极高,所包含的逻辑元素具有一致性,不同报道之间的差别在于概念和数据的替换。
天气预报均由时间、地点、天气、穿衣建议、温馨提示五部分构成,天气为阴晴、多云、风力的简单判断,据此归纳体感舒适度和穿衣建议。
财经报道为基金净值、涨跌趋势、基金介绍,不存在推理。
二是逻辑元素有限,每类报道中判断和推理的种类较少。
这与机器人擅长撰写涉及大量数据的结构化稿件有关。
④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AI报道有以下优势。
⑤一是概念正确、基础数据详实,这可阻断逻辑谬误的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作者:————————————————————————————————日期:2013年新课标版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一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 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
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拜住,安童孙也。
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
遣使召之,欲与语。
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
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
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从之。
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
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
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上悟,夺其官。
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相:辅助B.以金谷细务责之责:责罚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引:推荐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视:观察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⑤遣使赴上都告变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
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
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
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0分)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5分)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大地,_________。
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铁圈〔俄〕索洛杜布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