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和严重危害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后紫癜
定义:输血后紫癜是一种免疫反应,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红细胞的抗体,再次输血时会引 起过敏反应。
症状:皮肤出现紫癜、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有呼吸窘迫、休克等症状。
预防:通过检测抗体和交叉配血,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避免使用有反应史的血液。
治疗:使用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抢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致热源物质引起的反应, 如细菌、病毒等存在于血液制品 中
处理: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 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过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
定义: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发生机制:与受血者体内已存在的IgE抗体有关,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
症状:除了皮肤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症状
建立严格的献血者筛选机制,对献血者 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 合评估,确保献血者符合标准要求。
对献血者进行心理评估,排除存在心理障 碍或精神疾病的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无 虞。
规范输血操作流程
严格筛选供血者: 确保血液来源安 全可靠
规范采血流程: 确保血液采集、 运输、储存过程 中的质量与安全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空气栓塞、血块形成、输血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进而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03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确保其健 康状况良好,无传染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血 型、血红蛋白、转氨酶等方面的检测,确 保血液质量安全可靠。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建立应急预案: 医院应建立输血 不良反应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 生输血不良反应 时能够迅速采取 有效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
02
01
03
原因
血型不合、血液保存不当等
症状
寒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碱化尿液、利尿等,严重者可考虑换血 治疗
细菌污染反应
原因
01
血液保存不当、采血或输血过程中污染等
症状
02
高热、寒战、败血症等
处理措施
03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等
其他少见反应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选择合适 的血液制品和输血方式;在输血前进行充分的受血者和供血者 评估,确保血液安全;在输血过程中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发 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重要性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 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输血不良 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02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原因
免疫反应、细菌污染等
症状
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
处理措施
减慢输血速度、物理降温、使用解热镇痛药等
过敏反应
原因
IgA或IgM抗体与供血者相应抗 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等
症状
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 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 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原因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等
症状
呼吸困难、皮疹、腹泻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治疗、支持治疗等,严 重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03
处理措施及流程
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I目的为加强临床输血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责任感,提高输血风险的防范意识,保证工作质量。
II范围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和体征,而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输血反应。
III标准和措施一、溶血性输血反应(一)定义: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原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活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即神经内分泌、补体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l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分类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外溶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
ABo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内溶血,抗体为IgM类,可导致即发性输血反应,为临床上最危险的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外溶血,抗体为IgG类抗体,导致迟发性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一般较轻。
(四)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反应多见,多由于输入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非免疫性反应少见,由输注低渗液体、冰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引起。
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输入血量有关。
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
多在输血过程初期,输入数10毫升后发病。
表现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起病症状也可以轻微,只感到不适或腰痛;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胀、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
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
在全身麻醉下,多数症状表现不出来。
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日内消退。
2024版9个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4
定义与分类
2024/1/24
定义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了与输 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包括发热、过敏、溶血、细菌 污染等。
分类
根据发生时间和机制的不同,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发反应和 迟发反应两大类。其中即发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 血反应等;迟发反应包括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等。
17
临床表现及诊断
症状
诊断依据
寒战、高热、腰背酸痛、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尿、黄疸、乳酸脱氢酶升高 等。
2024/1/24
18
治疗措施与预防
立即停止输血
抗休克治疗
碱化尿液
透析治疗
预防措施
一旦发现溶血反应,应立 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进行紧急处理。
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
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诊断依据
根据输血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检测供血者特异性抗体等。
34
治疗措施与预防
停止输血
立即停止输血,去除病因。
免疫抑制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 抑制免疫反应。 2024/1/24
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供血者,避免使用有免 疫活性的血液成分;对受血者进 行输血前评估,减少不必要的输
血。 35
09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2024/1/24
36
紫癜性输血反应
原因
紫癜性输血反应可能是由于血小板抗体或血小板 聚集抑制剂等引起的。
症状
患者在输血后可能出现皮肤紫癜、黏膜出血等症 状。
2024版输血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及应对措施
哪些及应对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概述•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表现•应对措施与建议•监测与评估方法目录•持续改进计划制定与实施输血不良反应概述01定义与分类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输血反应两大类。
急性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迟发性输血反应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等。
发生率及危害程度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输血人群、血液制品种类、输注方式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血液制品质量的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降低。
危害程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危害程度因反应类型和个体差异而不同。
轻微的输血反应可能仅表现为发热、皮疹等症状,而严重的输血反应可能导致休克、溶血、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影响因素分析血液制品因素01血液制品的质量、保存条件、保存时间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过期或保存不当的血液制品可能含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输血后感染等不良反应。
患者因素02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状态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老年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输注方式因素03输注速度、输注温度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快速输注大量冷藏血液可能导致低体温和心脏负荷过重等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表现02体温升高,一般超过38℃。
肌肉颤抖,产生热量。
伴随体温升高可能出现的症状。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解热镇痛药物,观察病情变化。
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应对措施皮疹、瘙痒呼吸困难休克应对措施01020304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随瘙痒。
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痉挛导致。
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寒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应对措施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导致。
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响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响严重创伤、心血管大手术或脏器移植手术时因大量失血而需要大量输血。
所谓大量输血指的是一次输血量大于 2500ml,或 24 小时内的输血量到达或超过 5000ml.保存在 1~6℃含有枸橼酸的血液,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引起血液中钾离子浓度升高、 pH 下降、红细胞内 ATP、2,3-DPG含量降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破坏等变化,因此大量输血除下一节中提到的并发症外,还能引起病人代谢状况的显著改变,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一〕低体温大量快速输入冷藏血液可引起严重的低体温,对开胸或开腹手术的病人尤其严重。
低体温增加了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损害血小板的功能,当深部体温低于 34℃时血液失去其凝固性。
如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血,当导管尖端接近窦房结时可导致致命的心律紊乱。
〔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由于库血中钾离子浓度升高,大量快速输血在理论上可引起高钾血症。
但临床上很少真正发生高钾血症,除非输血速度超过 l00~150ml/min.通常情况下病人因失血性休克等需快速输血时,体内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增加,因此,如无肾功能不全,往往导致低钾血症。
由于抗凝剂枸橼酸钠转化成碳酸氢钠,大量输血可引起碱中毒。
碱中毒时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其对组织摄氧的影响视碱中毒的程度而不同。
轻度碱中毒时,由于其同时促进糖酵解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2,3-DPG浓度,抵消了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增加的不良作用。
严重碱中毒时那么因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显著增加,可导致组织缺氧。
当输入大量库血时,因血浆的酸度和钾离子浓度增高,可引起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假设机体代偿功能良好,可迅速自行纠正,否那么酸中毒可持续开展。
大量快速输血时,不同的病情可产生不同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正确的判断有赖于及时的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
〔三〕枸橼酸中毒当病人在低体温、肝功能障碍和休克时,机体对枸橼酸的代谢减慢,在输人大量含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血液或血浆时可发生枸橼酸中毒,其毒性主要是离子钙被过分结合所致。
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输血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严重疾病治疗的方法,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抗原抗体反应和血液成分的变化,不良反应是难以避免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1.向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过敏原反应:①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遭受过敏原(如其中一种抗体)的刺激,导致出现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发热、发痒、皮疹、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或休克。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类药物)。
在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避免输注可能引起过敏的血液成分。
②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发生体温升高,多见于输血结束后1-6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8℃。
发生发热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输血液体悬浮物引起的白介素或肥大细胞释放的热原,或由于输血液存储不当导致的菌血症。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反应,首先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感染、药物反应等。
如果确认与输血相关,则停止输血,及时评估患者的体征及病情,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治疗。
同时,对于输血侧标本应尽快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有无菌血症。
2.凝血异常及血型不合反应:①凝血异常:输血后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等。
这些凝血异常可能是由于输血时抗凝药物过量、血液成分存储不当所导致。
处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进行调整,必要时给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②血型不合反应:输血时,如果输入的血型与受血者的血型不匹配,会导致血型不合反应。
这种反应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应答,导致红细胞溶解、免疫复合物形成等病理改变。
处理方法:如果发现血型不合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对于暂时无法确定血型的受血者,可先使用红细胞预备血的O型负型。
同时,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输血血型的准确性。
3.其他不良反应:低血压:输血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血容量增加和循环负荷增加,引起低血压。
输血风险的内容
输血风险的内容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当操作不当或者个人体质特殊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
输血一般是指异体输血,即安全输入与受血者血型相同的他人提供的血液或血液成分。
输血的危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制品中如果存在致热原,输血后患者体内可能会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受血者可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等症状。
2. 过敏反应:当出现受血者对血液中蛋白物质过敏,或者输入血液中携带过敏抗体等情况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腹泻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以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3. 溶血反应:由于免疫原因或非免疫等原因,使受血者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产生异常破坏,从而诱发输血的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4. 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是常见的风险之一,因为有很多传染病的病毒都是通过血液来进行传播的,因此在输血的时候就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不过目前对于输血的控制已经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献血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情况已经在明显减少。
5. 加重病情:并不是所有的贫血情况都可以通过输血来进行治疗,比如一些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就不可以采取输血治疗的方法,因为溶血性贫血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的话可能会使溶血症状进一步加重。
6. 加重心脏负担:如果大量输血或者输血速度过快的话,会影响到正常的循环系统,这样也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很多时候输血都需要保持匀速进行,即便是贫血严重的患者,也只能缓慢输血。
7. 其他反应:输血还可能发生细菌污染、肺水肿、空气栓塞等情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规范,因此受血者也不必过于恐惧输血治疗。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严重危害输血反应报告制度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严重危害输血反应报告制度
第一条一般输血反应报告处理
1.反应类型:发热、过敏、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荨麻疹、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同种(异体)免疫、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空气栓塞、枸橼酸钠中毒、血栓性静脉炎、输血相关性疾病等。
2.报告处理:报告当班医生,减慢输血滴速或停止输血,对症处理。
第二条溶血性和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报告处理(严重危害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处理-立即通知输血科、医务处-由输血科通知血站人员到场-保管好输血袋-抽病人血和血袋内血进行血培养和检查(注意无菌操作)-无菌保存血袋,做好所有记录。
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输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中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第三条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输血严重危害方案处置
输血严重危害方案处置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然而,输血并非没有风险,不合理的输血方式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对于输血的严重危害需要进行方案的处置。
输血的危害输血虽然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失的血液成分,但是它仍然存在很多潜在的危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输血危害:1.血源性疾病传染:输血可能传染病毒和细菌等血源性疾病,例如HIV、乙肝、丙肝等。
2.器官损伤:输血时不合理的输液速率和输液压力可能导致器官损伤和浸润,尤其是心肺和肾脏系统比较脆弱的患者,需要更加注意。
3.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可能对输血的血液成分过敏,产生出汗、皮疹、呼吸困难等现象。
4.免疫反应:输血后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使得患者产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置方案鉴于输血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对于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方式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适当的处置。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严格的血液筛查和选择血液筛查可以有效地减少输血后遭受血源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对于输血血液成分的挑选和检测应该进行标准化的程序和操作,以确保所选的血液成分在药学上和生物学上是安全的。
2. 合理的输血量和速度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合理性可以减少器官损伤的发生。
3.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肝功能、肾功能等,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出现的问题。
4. 对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预防和处置应对输血后产生的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需要进行预防和及时的处置。
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在输血前需要注意日常身体状况和过敏史,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预处理。
5. 注意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病人,应该根据其个体差异,进行输血处理的个性化操作。
不同的病人需要做出不同的输血处理,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论输血虽然可以为病人提供所需的血液成分,但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危害,在输血前应该进行一系列的严格筛查和选择。
此外,合理的输液速率和输液量,以及对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病人在输血后的不适感。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PPT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等药物治疗,同时严密 监测生命体征。
过敏反应
总结词
01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02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方法
03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
疗,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
免疫反应
受血者可能产生针对供血 者血细胞的抗体,再次输 血时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 反应或溶血反应。
血型不符
ABO血型不符是最常见的 免疫因素之一,可能导致 溶血反应。
血液成分问题
血液成分不纯
血液中可能含有细菌、病 毒、药物等杂质,导致输 血不良反应。
血液保存不当
过期或保存不当的血液可 能导致血液成分变质,引 发不良反应。
溶血反应胞破裂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 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由于血液中存在细菌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 呕吐等症状。
溶血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 ,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并尽快排出体内剩余的输注血 液,同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等治疗措施,以 保护肾功能,严重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细菌污染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细菌污染反应是指输注的血液中含有 细菌,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 校准和维护,确保其 正常运行。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二) 过敏反应
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是血浆蛋白)后可发生过敏反应。轻 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比较多见);重者可发生会 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比较少见);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对 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体, 这些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目前认为输血后产生的抗IgA抗体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某些受 血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时,发生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三) 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者约占1/3,死亡率高达36%,应积极组织抢
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较缓和,严重者少见,只要及时诊断 并作出相应处理多能转危为安。 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重视血液标本、坚持正反定型、做好抗体筛 选及严格交叉配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严格交叉配血是输血前检查 程序中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安全岗”。所谓“严格交叉配血” 是指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之外的,有临床意 义的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虽然盐水法配血最为简便、快速、成 本低,但有局限性,它不能检出IgG抗体(如Rh系统的抗体)。欧美国 家常用抗球蛋白法检测IgG抗体,我国适合应用凝聚胺法,因为凝聚胺 对Rh系统特别敏感。我国以Rh系统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反应最为常 见。因此,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联合应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进行 交叉配血试验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如有条件可采用微柱凝胶试 验(又称卡式配血)则更为安全、可靠。
5. 输血前病人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
输血严重危害的定义及预防
输血严重危害的定义及预防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危害,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血液输注无效和输血不良事件(误输血等)。
SHOT的定义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超负荷及细菌污染反应。
2、输血传染疾病:指受血者输入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或血制品后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血液输注无效的定义是指血液制品输入人体以后未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称之血液输注无效。
4、输血不良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例如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反应的输血事件。
SHOT的预防1、三查八对永不过时,严格落实输血全流程核查制度。
2、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与无菌技术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材,核对在有效期内。
3、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完善输血护理记录单(关键时刻可以作为证据保护自己)。
合理调整滴速(输血起始与15分钟滴速调整原则)。
心肺代偿功能减退、尤其是老年人、贫血及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控制输血量及速度。
4、预防溶血(1)输同型血,禁忌过期血。
(2)专用取血箱取血,轻拿轻放,避免震荡。
(3)取回的血应30分钟内尽快输用。
一袋红细胞应4小时内输完,冷沉淀、血浆、血小板应尽快输完。
(4)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血袋及输血管道不能随意加温,确需加温时,需使用恒温加热器,并遵循使用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治疗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率很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休克、 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所以在治疗上,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DIC、急 性肾功能衰竭是抢救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功与否的关键。
(1)发现和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路,密 切观察受血者临床体征。立即采集受血者血样标本(抗凝和不抗凝), 连同所剩的剩余血送输血科(血厍)进行复查。
肺微血管栓塞
迟发反应 (24小时后) 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 输血后紫癜
血细胞或血浆蛋白同种 异体免疫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血栓性静脉炎
某些输血相关疾病
发热原因
( 1)非免疫性反应: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 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等
(2)免疫反应: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不相合 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抗体
素),超过肝胆红素的代。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诊断
在输血的过程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 受血者即可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潮红、 尿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 手术全麻状态下受血者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 手术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 应的可能。
血压多无变化;
治疗
①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 对症治疗;
②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 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③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 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
预防
采、输血器具和血液成分制剂的制备过程要做到 无热原;
采血和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 对反复发生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受血者,再 次输血时要选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输血不良反应及自体输血
沙洋人民医院输血科 王笑石
输血不良反应
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 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分类 免疫性反应
非免疫性反应
即发反应 (24小时内)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细菌污染反应 循环超负荷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构橼酸中毒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电解质紊乱
①对有过敏史的献血者进行筛除; ②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 胺药物; ③IgA缺乏者需要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
输血不良反应
1.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2.迟发性溶血性输血 3.非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 5.输血肺损伤 6.肺微血管栓塞 7.输血传染病感染 8.输血性败血症 9.循环超负荷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实验室检查
(1)核对血型。 (2)立即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溶血后游离血红蛋白立即 升高,1~2小时达高峰。 (3)输血前、后ABO及RhD血型复查、抗体筛查,并分别与血袋内剩余 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 (4)测定输血后第一次尿游离血红蛋白及尿胆原。 (5)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与间接胆红素。 (6)测定溶血反应后5~7小时血清胆红素。 (7)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8)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
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①过敏体质的受血者,; ②献血者对某些物质过敏,并已产生抗体;
或献血者血液含有高效价的HLA抗体; ③多次输血使IgA缺乏的受血者对献血者血浆 的IgA产生类特异性抗-IgA,当再次输血时可引 起严重的过敏。
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症状
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 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常见为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一般不发热; 较重者可有发热,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和眼 睑结膜充血,口唇增厚感;喉头粘膜水肿导致呼吸 困难;发生过敏性休克者。
IgA缺乏者如有高效价抗-IgA存在,仅输入4-8ml血 液,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治疗
①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用抗组胺类药 物即可消退;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2.机制 急性溶血发生后,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和红细胞机
制经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可引起该系统的 阻滞和功能下降,使受血者易于合并各种感染。 溶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红细胞基质具有凝血活酶 样作用,可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使体内形成高凝状 态,并可出现静脉血栓和微小血管血栓,严重者可 激发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受血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 种抗体的献血者血浆,使献血者红细胞或/和自身 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1.原因 由于输入不相容的全血或红细胞或血浆时,红细
胞与相应的抗体结合,直接激活补体,使大量红细 胞在血管内凝集、破坏、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与血 浆中结合珠蛋白结合后,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 并降解,造成血浆中结合珠蛋白降低或消失,超过 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的游离血红蛋白,从肾小球 滤出,形成血红蛋白尿。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3.危害 由于抗原抗体反映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溶血导致
的局部微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引起肾皮质缺血 、缺氧,导致肾小管缺血坏死及上皮细胞脱落堵塞 肾小管,发生急性肾衰竭。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4.症状 溶血时血红急蛋性免白疫性的溶降血性解输血产反应物发游生的离主要胆原红因和素机制(间接胆红
②反应严重者需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1%肾上 腺素0.5ml;
③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抢救,包括使用肾上腺素、升 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液等。如发生严重喉部水 肿致呼吸困难,须施行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
④IgA缺乏者输血过敏反应虽很少见,但这种反应 发生迅速而严重,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
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预防
(3)其他反应的早期症状: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 菌污染输血反应等早期或轻症也可表现为发热,要 加以鉴别。
临床症状
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30分钟至2小 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出现畏 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 病解释;
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 悸和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