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难点突破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因将物理公式数学化来理解造成的难点,一是要强调公 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之间的因 果关系、决定关系。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加公式的物 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物理意义上的分析,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 量关系。三是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哪些是相关因 素,哪些量是无关因素,获得科学的认知。 如:铁的密度,不管一个铁块怎么分割,其质量和体积都会 发生变化,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变,此比值即密度也就不会发 生变化。
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 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有关的预备知识,用 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 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例如学习电压引入电压时 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水压来类比电压,这样学生会 由水压联想到电压,就不再会有难学、难于接受的 感觉。
例如浮力一章在研究物体所 受的浮力大小和浮沉条件时, 就需要联系和综合运用前面学 过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涉及到的知识有密度的概念, 重力 ,二力平衡和平衡条件, 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 的计算等。学生在计算物体所 受的浮力时,常常由于前面某 个环节上的知识没有很好的理 解和掌握,使浮力的学习受到 了阻碍,从而形成难点。
物理学内容本身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 也是一环扣一环的。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有一定的系统性, 前面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后续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 的教学效果。如果对这一点注意不够,往往就会造成教学上 的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 技能、态度和方法等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起消 极的干扰作用,使后继的学习产生了困难,这种现 象叫负迁移。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只注意知识 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使学 生对相近、相似知识的辩别越来越困难。
例如:液体压强公式与浮力公 式,两个公式形式相似,不易 区分;压强公式 与功的公式 , 两个公式字母相同,容易混淆; 象热能与热量等,概念非常相 似,意义不同,这些形式相似 的公式和概念,对于刚学物理 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总是 容易弄错。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内涵或外延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不 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常常被表面上某些相似或联系 迷惑,造成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影响到后续课的学习,形 成教学难点。 例如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浮=ρgV排,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为P=ρg h,两个计算公式很相似,容易混淆。 而且浮力和液体压强有某种联系(即浮力大小等于物体上下表 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差),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的学生常 常用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来计算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而且总是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又如对重力和压力的关系理解不透,学生往往认为物体 对支持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认知能力是学生心理的重要部分,与积累知识 有直接的关系。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 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是将来生活和学 习所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
学习新知识时要有许 多基础知识的,可是有些 基础知识学生从来没有学 过,例如:初三学生在学 习电压时,由于学生没有 基础,很难理解,很多学 生会提出到底什么是电压 的问பைடு நூலகம்,在学生中会形成 难学的印象,这样就形成 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阶段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 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多数 只是简单介绍,并不是严格的定义。例 如:教材中对于电流只是简单地说说, 有电流通过灯时,灯会发光,没有电流 通过时,灯会熄灭;对于电压则是:要 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 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 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可见并没有严格 的定义,如果我们要是象普通物理中那 样去定义电流、电压的话,会使学生更 难接受,更加糊涂,会使教学难度更大。
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难以 接受、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 而这些难点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 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 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要 克服难点,必须先找出形成难点的原因,方能" 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
再如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误 观念,即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 越大,惯性越大。这个错误观念在学生学习物理以前 就已经形成,尽管学物理时再三告诉他惯性是物体的 固有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但是在具体问题, 学生的思维定势仍然在起作用。从而使许多学生很难 真正理解惯性的概念。
例如课本中先讲固体压强,并学习了压强公式P=F/S,后 讲液体压强,学习了公式:P=ρg h,再讲气体的压强,学生往 往认为P=F/S公式只适用于固体压强计算,而不适用于液体、气 体。由于受重力知识的影响,学生往往把重力、压力、质量等 同。又如,受温度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把热量和温度混为一 谈。此外,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也要产生负迁移。如学生受数 学知识的影响,对密度公式ρ=m/v往往理解为密度与质量、体 积有关;对比热公式:C=Q/m△t也理解为比热与物体吸收的热 量、质量以及升高的温度都有关;对于公式R=v/I,也认为导体 的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而决定的。
思维定势,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 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 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思维 定势反映的不是现象的本质,它会对学生接受科学的物理知识 造成一些障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经验和 体验,在学习物理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于所讲的知识会感到难于理解,简直 不可思议。例如: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 路面行走200米时,人不做功。生活经验 表明,提着一桶水走路会累得筋疲力尽, 但从物理角度表明这种情况,根本不做 功,学生很难理解;再如:人用力推大 木箱,虽然很用力,但没推动,多数学 生会认为是推力小于阻力造成的,但是 实际情况却是推力等于阻力的,这样的 情形很多,学生理解的不好,便会产生 物理太难的感觉。
例如初中物理关于静电学的初步知识,学生对摩擦 起电的现象比较熟悉,但对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的得 失难以理解,其原因是电荷太小,学生没有看见。由 于对电荷概念难以接受,导致对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 向移动更难理解。还有初中物理中的磁场,原子结构、 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等更是觉得虚无缥缈, 不好理解了。
对于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适当 降低教学要求,初中学生刚学物理,对很多内容都只 是初步了解,针对这样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 理知识时,重点应在引导学生猜想,引导学生探究, 进一步由探究而掌握现象、规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 程中,要注重基础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要求 掌握的内容学好,切勿感情用事,认为初中物理内容 简单,胡乱增加一些不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使 学生感到物理难学,以致于厌学物理。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 有的概念比较简单,学生又有实践经验或体会,容易 接受,有的概念很抽象,再加上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 认识,难以理解和接受。
物理中有些概念和 规律,学生往往缺乏 “亲身体验”和“亲眼 所见”而持怀疑态度, 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 如在讲电磁学时,对于 磁场的存在,讲电学时 电流的存在,由于看不 见、摸不着 ,更没有感 觉过,学生对其存在持 怀疑态度。
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来增强规律 和概念的可信度。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否真正存在,通 过一个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几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 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让小磁针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后, 便会看到小磁针静止时,南北极方向发生偏转,不再指向原 来的南北方向,而且有一定的规则。学生看后,再引导学生 分析,没有条形磁体时,小磁针自由转动以后,总是南极指 南,北极指北,现在情况不同,说明小磁针一定受到了力的 作用,这一定是条形磁体产生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便是 通过磁场产生的。这样学生才会打消怀疑,这样用实验的直 观性可以突破知识的难点。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 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新课标中要求的一项重 要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物理问题时,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 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假思索的死套公 式,从而造成思维的障碍 。
例如密度公式ρ=m/v,学生往往 理解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 成反比,而实际上密度是物质的一 种特性,它的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 状态和温度有关,而与其质量和体 积无关;类似的还有比热公式: C=Q/m△t、电阻公式R=U/I、匀速 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等等。
针对这种概念相似,形式相似形成的难点,教师讲解时要进行透彻的分 析,重点讲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1)相似的公式要理解 意义,每一个物理公式表示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不仅仅是字母的单纯 关系,如:P=ρg h表示密度为ρ ,深度为h的液体产生的压强; F浮=ρgV排则 表示物体浸在密度为ρ 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为V时,物体受到的浮 力。 P=F/S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压强;而 P=F●S则表示力和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样才能使学生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记住公式,不再混淆。(2)相通的概念要注意区别: 象热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要分清它们,就要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热能即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热量是在热 传递的过程中,转移的内能的多少,也就是说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 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样对概念指出了区 别,才能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初中学生刚学物理时,由于新鲜、好奇, 多数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知识的加 深,爱学物理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少。物理难学 是一个共性问题,主要原因是:物理是一门全 新的学科,学生直接接触的不多,学生学习新 知识时有些衔接不上,在认识上会出现障碍, 对学生来说物理存在着难点,这样便会产生难 学的感觉。为了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我们物 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好的途径,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 信心。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 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这些难点。例如:在 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严格定义,关键词 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 离的乘积。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 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 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 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 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 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 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 由于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 自己也会认识到真的错了。
例如,在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学生从一些日常生 活经验观察到,一辆静止的车子,用力推它以后就动 了,停止施力,车子就会停下来。于是学生便认为物 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表面现象严重干扰了学 生对物理学中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的学习。 又如,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轮 船、木块、皮球等物体能浮在水面上,从而认识到物 体受到浮力,而对在水中下沉的石头、铁块也受到浮 力就不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