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质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人群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

中国人群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

中国人群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通常使用腰围和体质指数(BMI)来评估。

以下是一般的诊断标准:
1. 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被认为是腹型肥胖的风险因素。

2. BMI:BMI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标准,BMI在24.0至27.9之间被认为是超重,BMI大于或等于28.0被认为是肥胖。

综合考虑腰围和BMI,如果一个人的腰围超过上述标准,并且BMI超过24.0,那么他们可能被诊断为腹型肥胖。

然而,这只是一般的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如体脂肪含量和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的意见。

1。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一、肥胖的定义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

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

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

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

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概述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

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早在1948年就被WHO列入疾病分类名单(ICD编码E66),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到流行的程度。

在2005年WHO工作报告中估计全球大约有16亿成人(15岁以上)超重,肥胖的成人至少有4亿。

同时WHO预计到2015年,全球成年人口中将有23亿人超重,7亿人口达到肥胖水平。

资料还显示2005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有2000万人肥胖。

肥胖不仅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在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在城市)超重和肥胖人口的增加更加引人瞩目。

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危害在于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而且随着体重指数(BMI)的上升这些危险呈上升趋势。

与BMI增加有关的主要慢性疾病包括:(1)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头号致死原因,每年有l700万人因上述疾病死亡。

(2)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

WHO估计在未来10年中,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死亡将增加50%。

(3)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炎。

(4)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肠癌的发病与肥胖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疾病的“双重负担”:即在面临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挑战的同时,也正在经历诸如肥胖和超重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迅速增加的窘境,这种现象在城市尤为突出。

营养不良和肥胖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甚至于同一个家庭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种疾病双重负担常常表现为出生前或者婴幼儿期间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继而暴露于富含高脂高热量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食物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的环境中,现有的证据表明上述过程是促使青春期或成年期肥胖和发生多种疾病的原因。

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基本原因是摄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肥胖症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中国肥胖的标准

中国肥胖的标准

中国肥胖的标准体重指数BM1是常用来衡量肥胖的指标,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的公斤数÷身高米数的平方,例如身高1.6m、体重50kg的人,其体重指数BM1是50+162=19.5。

我国成人居民BMI的衡量标准是<18.4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腰围228为肥胖。

还有一个衡量中心型肥胖的指标是腰围,中国成年男性腰围的正常值为V85cm,85-90Cm是中心型肥胖前期,腰围>90Cm为中心型肥胖。

女性腰围正常值为V80cm,80-85Cin为中心型肥胖前期,腰围>85Cn1为中心型肥胖。

临床判断是否肥胖,指标是按照BM1来评判,BM1的计算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体重是按公斤来计算,身高以米来计算。

BM1指数计算:体重(kg)/身高平方(m)2o比如患者是70公斤,身高是1米65,他的BMI就是70除以1.65再除以1.65o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2.9;小于18.5为体重过低;大于等于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前期;25〜29.9为I度肥胖;大于等于30为II度肥胖。

除了BMI指数来评判肥胖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计算方法可以来借鉴,具体如下:1、腰臀比:分别测量肋骨下缘至骼前上棘之间的中点的径线即腰围与股骨粗隆水平的径线即臀围,再算出其比值。

正常成人腰臀比男性小于0.90,女性小于0.85,超过此值为中央性肥胖。

2、理想体重计算:理想体重等于身高减105,或等于身高减100后再乘以0.9(男性)或0.85(女性)。

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者为肥胖;超过理想体重10%又不到20%者为超重。

3、其他方法:可用X线和B超测定各部位皮下脂肪厚度,或通过磁共振MRKCT扫描或双能X线吸收测量体脂分布,或应用13/14的CT或MRI扫描来计算内脏的脂肪面积。

脂肪面积大于130cm2与代谢性疾病相关,小于IIOCn12则危险性低。

肥胖是一种状态,而肥胖的状态很容易伴发有血脂、血糖、血压和尿酸的异常,所以如果有肥胖的情况,建议从健康饮食以及合理运动方面进行积极的干预。

中国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中国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中国的肥胖症诊断标准主要参考了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和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IOTF)的标准。

具体来说,中国肥胖症的诊断主要基于体重指数(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等指标。

1. 根据体重指数(BMI):成年人的肥胖症诊断标准通常为BMI≥28,而24≤BMI<28为超重。

然而,由于人种和地域的差异,中国北方和南方的肥胖标准可能略有不同。

2. 根据腰围(WC):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3. 根据腰臀比(WHR):男性WHR≥0.9,女性WHR≥0.85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绝对,实际诊断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此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症诊断,还需要参考年龄和性别的特定标准。

人体的体重指数及肥胖的标准

人体的体重指数及肥胖的标准

人体的体重指数及肥胖的标准人体体重指数计算公式为人体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

根据2000年WHO西太平洋地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人体重分级建议:BMI 18.6~22.9kg/m2为正常体重,BMI 23.0~24.9kg/m2为超重,BMI 25.0~29.9kg/m2为Ⅰ度肥胖(中度),≥30kg/m2为Ⅱ度肥胖(重度)的标准进行计算。

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 kg/m2)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为肥胖。

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与人群体重指数差异相平行。

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

腹型肥胖: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年人随着腰围增大,”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OR值显著增高;腹部脂肪聚集和危险因素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切点,检出”代谢综合征”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相对较低。

我国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BMI≥28kg/m2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

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患病尿病的危险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为正常体重的4倍以上。

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代谢综合征”有关腹型肥胖的标准是中国人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有关腹部肥胖的腰围目前暂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的标准,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可同时参考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

有关中国腹部肥胖的腰围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我国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

我国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

我国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
一、体质指数(BMI)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国常用的BMI判断标准如下:
正常范围:BMI在18.5-23.9之间。

超重:BMI≥24。

肥胖:BMI≥28。

计算公式:BMI=体重(千克)/身高(米)²
二、腰围与臀围比值(WHR)
腰围与臀围比值(WHR)是衡量腰部肥胖程度的指标。

我国常用的WHR判断标准如下:
正常范围:男性WHR<0.9,女性WHR<0.8。

肥胖:男性WHR≥0.9,女性WHR≥0.8。

三、腰臀比(WHR)
腰臀比(WHR)也是衡量腰部肥胖程度的指标。

我国常用的WHR 判断标准如下:
正常范围:男性WHR<0.9,女性WHR<0.85。

肥胖:男性WHR≥0.9,女性WHR≥0.85。

四、体脂率
体脂率是衡量人体脂肪含量的指标。

我国常用的体脂率判断标准如下:
正常范围:男性体脂率在15%-20%之间,女性体脂率在20%-25%
之间。

超重或肥胖:体脂率超过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判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判断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同时,超重和肥胖会增加患病风险,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的体重范围。

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第26卷第1期营养学报Vol.26,No. 1 2004 年2 月ACTA NUTRIMENTA SINICA Feb. , 20041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并认为是心血管病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个省地区人群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等24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男性腰围女性腰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于2003年3月正式公布供参考1 kcal =4.18 kJÂÔ又译为或体质指数m2)ÊÜÊÔÕßÓ¦µ±¿Õ¸¹Ö»´©ÇᱡµÄÒ·þÊÜÊÔÕßÖ±Á¢²¢½«Á½¼ç¼°Íβ¿Ò²Ìù½üÁ¿³ßʹֱ½ÇµÄÁ½¸ö±ßÒ»±ß¿¿½ôÁ¿³ßÁíÒ»±ß½Ó½üÊÜÊÔÕßµÄͷƤ׼ȷÖÁ1 mmÊÜÊÔÕßÈ«Éí·ÅËɲâÁ¿ÈËÔ±¶ÁÈ¡¸Ü¸Ë³ÓÉϵÄÓαêλÖÃ研究表明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计算的BMI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般大于男性同时测定体脂百分含量(体脂%)会有助于判断肥胖程度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WC大于界值)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WC的测量力法是让受试者直立40 cm最小刻度为1mm的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½ôÌù¶ø²»Ñ¹ÆÈƤ·ô¶ÁÊý׼ȷÖÁ1 mm¹ú¼ÊÉÏͨ³£ÓÃÊÀ½çÎÀÉú×éÖ¯(WHO)制定的BMI界限值29.9为超重30为肥胖及结合WC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BMIBMI=18.5的3»¼ÌÇÄò²¡µÄΣÏÕÊÇÌåÖØÕý³£ÕßµÄ2¾ßÓÐ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主要的5个危险因素包括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高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BMI2 营养学报 26卷 表1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腰围 分类体重指数男85女80男80-90男95女95体重过低**体重指数超重肥胖23.924.028增高高高极高极高*相关疾病指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女性WC达到或超过80 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WC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危险约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以上略略很多城市而谷类食物减少已有研究证明含脂肪多而其他营养素密度低的膳食因此限制总能量和脂肪摄入量是控制体重的基本措施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和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我国的膳食指南提出一般早会使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而其构成却比较单调并有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可能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喜欢零食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经常性体力活动或运动不仅可增加能量消耗有利于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由于中被氧化的脂肪总量比高强度剧烈运动多应强调多进行有氧的中如走路扫雪另外在进行同等能量消耗的运动时更有利于预防超重和肥胖超过10 kg则相关疾病危险将增加随着家庭成员减少食品生产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随着妇女更广泛地进入各行各业加上家庭收入增加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宴会聚餐常常进食过量新闻媒体对膳食选择和体力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5 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6 肥胖症的干预首先应树立正确观念某些遗传因素也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抗衡从儿童从1期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3预防超重入手l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包括改变膳食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低脂肪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二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入能量过低而下降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产生更多l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不可急于求成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略略以达到减少能量摄入的目的少食油炸食品尽量减少吃点心和加餐七分饱即可煨烤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适当减少饮用含糖饮料进食应有规律不要一餐过饱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适量优质蛋白质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即选择体积较大而所含能量相对低一些的食物又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平衡膳食中碳水化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和25谷类中的淀粉是复杂的碳水化物不致使进食后血糖升高太快低血糖会导致饥饿感而使进食的食物量加大对降低血脂和预防癌症也有一定好处也要相应减少谷类主食量限制和减少摄入应以减少脂肪为主内脏适当注意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蛋白和豆类)的食物适量优质蛋白质可以与谷类等植物蛋白质的氨基酸起互补作用在能量负平衡时超重和肥胖症的应以限制和调配饮食为基础减重的程度和持续效果均不易达到满意的程度使体重逐渐缓慢地降低到目标水平最好使其每天膳食中的热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l这是达到每周能降低体重0.5 kg的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2 000 kcal男性为l 200 d500 kcal如有需要在用低能量饮食时应适量摄入含维生素A B6Ìú¿ÉÒÔ°´ÕÕÍƼöµÄÿÈÕÓªÑøËØÉãÈëÁ¿Éè¼ÆÌí¼Ó»ìºÏÓªÑøËز¹³ä¼ÁÓÃÉÏÊöÖеȵÍÄÜÁ¿ÉÅʳ1年后降低体重的效果甚至更好6.4.2 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增加体力活动与适当控制膳食总能量和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相结合是世界公认的减重良方而机体的氧消耗量增加表明运动可以增加能量代谢故没有必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减肥其总体效益优于单独限4 营 养 学 报 26卷 表2 设计低能量膳食时选择各类食物的参考量及其可提供的主要营养素含量能量 食物量(g) 主要营养素含量(g)(Kcal)谷类 肉禽 蛋类 豆腐干* 蔬菜 水果 牛乳 植物油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物1100 150 70 40 40 400 100 250 10 54.0 40 149 1300 200 80 50 50 400 100 250 14 64.4 48 187 1500 240 90 50 60 400 100 250 16 72.4 53 217 1700 280 90 50 60 500 100 250 18 77.8 55 250 1900 320 90 50 60 500 100 250 20 82.2 58 280 2000 350 90 50 60 500 100 250 20 85.5 59 302* 其它豆制品按水分含量折算素什锦50 g 南豆腐120 g制饮食1Ò»¶¨³Ì¶ÈµØ¸Ä±äÿÌìµÄÉú»îÏ°¹ßÀýÈç¹ÄÀøÈËÃÇÔÚl km距离内步行替代坐车提前一站下车而后步行到目的地根据设计的减体重目标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女分别为4.85.1 kcal而低强度活动则分别是1.93.2 kcal如用心率来区分120低强度活动时则为80min¶ÔÓÚÐèÒª¿÷¿ÕµÄÄÜÁ¿ÆäÖÐ50)应该由增加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来解决可由减少饮食总能量和减少脂肪的摄入量以达到需要亏空的总能量3¶ÔÓÚ³¬ÖغͷÊÅÖÕßӦѡÔñÓÐÑõÔ˶¯45 min 可消耗能量100是一种可行而安全的运动处方看书玩电脑游戏等)的时间对运动量和持续时间安排要恰当以减肥为目的的运动时间应延长些由小运动量开始待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至所应达到的目标60 min甚至更多时间的活动不要求一定是连续的但每次活动时间最好不少于10 minÓ¦Á¢¼´Í£Ö¹Ô˶¯ÐÄÂɲ»ÆëÐÄÂÊ¿ì¶øºóͻȻ±äÂýµÈÉϱۻòÑÊºí²¿ÌÛÍ´»ò³ÁÖظÐÒâʶÎÉÂÒÑÏÖØÆø¶ÌһʱÐÔʧÃ÷»òʧÓïÿ²Í²»¹ý±¥×¢ÒâÌôÑ¡Ö¬·¾º¬Á¿µÍµÄʳÎï×ÔÎÒÏÞÖƽøʳÁ¿²Íºó¼ÓµãË®¹û¿ÉÂú×ã½øʳÓûÍû½Ì»áÐèÒª¼õ·ÊµÄ¶ÔÏó½øÐÐ×ÔÎÒ¼à²âÁ¿ºÍÉãÈëʱ¼äʹÓÃÄÄЩҩÎï¾-³£Á¿ÌåÖضԳ¤ÆÚ±£³ÖÊʵ±ÌåÖØÊǷdz£ÖØÒªµÄ略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作者: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作者单位:刊名:营养学报英文刊名:ACTA NUTRIMENTA SINICA年,卷(期):2004,26(1)被引用次数:123次1.康维明.马志强.于健春.KANG Wei-ming.MA Zhi-qiang.YU Jian-chun肥胖症减重手术术式及其相关问题[期刊论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1)2.武阳丰.马冠生.胡永华.李艳平.李贤.崔朝辉.陈春明.孔灵芝.WU Yang-feng.MA Guan-sheng.HU Yong-hua.LI Yan-ping.LI Xian. CUI Zhao-hui.CHEN Chun-ming.KONG Ling-zhi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1.高仙.张华明.卢立新.张世伟.王培玉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及肥胖超重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学校卫生 2012(1)2.张前进.窦攀.王学美.富宏糖调节受损与中医体质相关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1)3.段穗萍.刘建磊.林圣纳701例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46)4.周明.王丽.蒋美玲.周超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减体重行为现状[期刊论文]-中国学校卫生 2011(3)5.郭素青91例鼾症患者5年随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1(11)6.张晓铭.张美仙.侯冬青.刘军廷.梁亚军.米杰出生体重对儿童期和成年期高血压影响的队列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3)7.孙宇.李智贤.莫曾南.丁雪明.郭蔷.田桂湘.陈力.张海英.杨晓波.高勇防城港市成年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11(4)8.邹忠.施晓芬.宗蕾社区中医综合干预单纯性肥胖症60例[期刊论文]-中医外治杂志 2011(1)9.薛甜.朱向明.李国杰.张青陵.吴晶晶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超重人群心脏结构、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3)10.纪永水.吴桂云.林宏岳某部飞行员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及相关因素调查[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 2011(3)11.刁丽萍.张毅.孟祥贵4 305名中小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11(2)12.叶静萍.冯媼.赵思文.吴君洁健康体检230例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流变结果分析[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7)13.毕桂芝.仝小林.段军.段裕.董柳.甄仲辛香疏络胶囊减肥瘦身临床疗效评价[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8)14.庞声航.黄东挺.何川.王革.王小平.钟立新.朱云群.李昌凤.周庆华.庞进宝.曾博广西博白县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内科 2010(4)15.陈从发.姜华东明县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9)16.刘兰香.马润兵.王建英.张永莉.刘彩霞.罗慧娟.郭枫某单位不同年龄段三年间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5)17.董会敏.高秋菊.闫玉英.冯素青.马新颜.信云.姜彩肖.李正光.王书江体重指数、腰围预测成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的危险度及交互作用分析[期刊论文]-河北医药 2010(6)18.陈涛.李军.朱晔涵.张秀琴.黄建安鼾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0(3)19.王冠合并内科疾病的妇科患者一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10(17)20.周诗晶.杨波肥胖对卡托普利降压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10(15)21.李珊.王苏英.叶小丽女性体质量指数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实用医学 2010(10)22.应秋霞.华金中低能量平衡膳食结合运动在肥胖症患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 2010(6)23.陈虹.王文军.陈玉珍.麦美琪.欧阳能勇.陈静华.庹平体重指数和年龄对非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体外受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5)24.郭艳英.王坤.赵蕾.何秉贤新疆博尔塔拉地区多民族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伴随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3)25.刘鹏举.马方.楼慧萍.杜春炜.陶鑫老年2型糖尿病并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体成分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2)26.朱乔志.杜冰.苏小军.蔡培职业人群1617名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 2010(18)27.陆维.王燕萍体质指数对血压、血糖、血脂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3)28.陈红.周玲南京市某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校医 2010(9)29.王新宜.汪毓诚.林钟芳.吴琦.何毓箐.王建英.张莲成人腰围、体重指数与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3)30.秦其荣.袁红梅.季晓红.陈博文马鞍山市雨山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现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8)31.陈莉莉.宋辉.强艳.杨惠芳.陈楠.陶秀娟宁夏回族自治区职工体重与血压血糖血脂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10(3)32.刘娜在职公务员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情况之比较[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24)33.胡静莹.沈君.丁忠祥.徐健.王振乳腺内外斜位投照角度与体重指数关系的探讨[期刊论文]-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4)34.韩启定.李继红.赵月萍云南省大理市职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期刊论文]-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9(6)35.韩启定.庄杰.赵月萍.李继红超重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 2009(10)36.姚雪芬.王瑞淦.蒋育男7219例人群超重及其相关异常的关系调查[期刊论文]-浙江临床医学 2009(4)37.孙楷.梁宗安.王茂筠.雷飞OSAHS患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9(4)38.刘海燕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肥胖超重及相关疾病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卒中杂志 2009(3)39.左辉.袁宝君.戴月.史祖民江苏省居民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江苏预防医学 2009(1)40.王从华.邹红梅.李小云.廖全全.廖月红.沈薏超重及肥胖患者臀部肌内注射深度的探讨[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9(6)41.刘安楠.朱玲.张铁梅.马兰军.赵艳燕北京地区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9(6)42.张誉文.王建华.职心乐.刘新民.朱红天津市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11)43.刘红.高志东.陈大方.胡永华BMI及血脂与原发性高血压基因多态性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9(4)44.Yingmei WANG.Fengxia XUE.Russell R. BROADDUS.Xia TAO.Susu XIE.Yanbin ZHU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Lynch Syndrome in China[期刊论文]-中国肺癌杂志 2009(6)45.顾善儒.吴向红.李运权.蒋维江.王均琴.刘光连.马艳.许永杰射阳县农村居民高血压健康教育综合干预策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10)46.窦洁通心络对高血压病肥胖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1)47.梁斌苗.王茂筠.饶志勇.王佑娟成人超重和肥胖症与哮喘的关系[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9(19)48.阳艳.张学思.杜红宇.李红颜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对肥胖者减重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9(8)49.张凤凤.王淑娥.李心河.王惠敏.赵长峰血脂异常患者膳食摄入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50.赵俊50例鼾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期刊论文]-青海医药杂志 2009(8)51.刘红.胡永华瘦素受体基因和抵抗素基因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5)52.宗琴.沈源.常双超军队疗养员腰身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疗养医学 2008(12)53.吴秀仙.饶和平.汪苏亚.李胜琴.邱惠萍.陈月卿高职各专业大学生肥胖状况与对策[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8(18)54.郭斐.左平国.孙桂菊南京市310名体检者血脂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医学 2008(6)55.马燕.吴永金复配式粗杂粮对社区慢性病的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社区医学杂志 2008(17)56.陈民.吴浩.孙英贤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人群体重指数与血脂及血压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6)57.李巧先.林恒宇.张继芳.关明杰包头钢铁公司职工超重肥胖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2)58.王小雪.王舒然.孙长颢.陈文华.刘丽.赵丹.赵秀娟成年后肥胖和超重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8(17)59.王玉华.孙伟景.朱淑敏.韩凌45岁以下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筛查和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8(6)60.石建辉.刘秀荣.李玉青.韩梅.郭秀花北京市城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8(5)61.王小雪.刘丽.王骋.赵丹.郑薇薇.孙长颢母乳喂养与成人肥胖及超重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8(7)62.张新定.吴华.张庭华女大学生对肥胖认知状况及减肥行为[期刊论文]中国妇幼保健 2008(21)63.周兴兰.张安仁.赖书杰.庞日朝综合行为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南军医 2008(3)64.邹忠.施晓芬.宗蕾社区中医综合干预单纯性肥胖症60例[期刊论文]-中医外治杂志 2011(1)65.毕正晓.徐华南.王增亚.毕秀玲体重指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学 2008(7)66.庄一义关注代谢综合征[期刊论文]-临床检验杂志 2008(4)67.李志平.钟韵.黄建强.郭禹标.唐可京.罗益锋OSAS患者体重指数与呼吸暂停低通气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临床肺科杂志2008(8)68.李恒涛.陈建萍.杨波.许芳明.郜芳丽.张乾两种评价方法对3912例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的比较[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2008(6)69.黄欣.袁岳沙.邓德明.李会廷.张晓方.李茂坤荆州市高三学生肥胖现况及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学校卫生2008(2)70.丁异熠.王成.薛小红.李茗香.林萍.刘晓燕.Praveen Kumar.胡春艳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与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急救医学 2008(2)71.关绯绯.吴荣秀.刘伟饮食干预结合运动对超重者血脂血糖血压的作用[期刊论文]-营养学报 2008(1)72.向泽林.赵景波.许加亮.王丛菊.王付曼.杨利婷.凌梨梨.李素洁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与高血压、高血糖的关系及三者对高血压、高血糖的预测价值[期刊论文]-疾病控制杂志 2008(3)73.蒙晓宇.黄佟.陈娜萦.耿文奎广西城乡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期刊论文]-应用预防医学 2008(2)74.王英丽.刘华平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护理学报 2008(2)75.巫国辉.李小林瘦素自分泌调节及瘦素抵抗[期刊论文]-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8(1)76.张晓方.黄建始成人肥胖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期刊论文]-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2)77.王莞尔.朱广卿.张继东.李嵘.王嫣嫣.张玉珍.刘菊琴.何权瀛男性飞行人员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期刊论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9)78.WANG Wan-er.王青青.XIE Man-hong.崔丽.朱广卿.刘春霞.徐先荣.张扬.刘菊琴肥胖和年龄对飞行人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8(1)79.陈之琦.万燕萍.张晓敏.吴颖洁.陆丽萍.宋艳艳.王思岳.夏强肝移植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及其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3)80.姜绮霞.袁洪.黄志军.姚远.李莹美托洛尔对CYP2D6和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型一致的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8(9)81.李浙成.杨德业.徐永远.胡智星.童跃锋.赖长春超重和肥胖成人心外膜脂肪组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4)82.李小林.赵锋.巫国辉.袁铿高浓度瘦素自分泌诱导脂肪细胞瘦素抵抗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 2007(12)83.谭玉婷.高玉堂.刘大可.杨工.舒晓鸥.郑苇.项永兵上海市区中老年女性人群的体力活动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4)84.姚远.黄志军.袁洪.林玲.邢晓为.闾宏伟.阳国平肥胖、糖脂代谢障碍对美托洛尔降压疗效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3)85.胡世红.贾卫鸿.王柳宁.韦春凌男性两种腰围切点对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影响[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7(4)86.谭玉婷.高玉堂.刘大可.杨工.舒晓鸥.郑苇.项永兵中老年女性家务劳动与恶性肿瘤关系的横断面研究[期刊论文]-肿瘤 2007(6)87.陈利群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味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体重指数、降压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 2007(6)88.李珊.王苏英.季康玉.叶小丽.曾春来.韦铁民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期刊论文]-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7(2)89.马立芳.郭红卫.何霭娜.付珩.徐洁.周建军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危害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7(4)90.宁波.沈薇减肥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7(4)91.刘莉莉.李晓玲.Janet sit成都市武侯区中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期刊论文]-华西医学 2007(3)92.刘岭.郭晓荣.郁会莲.常峰.徐增康.张颖.张少白陕西省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状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2)93.刘奕男.黄俊.苏华林.赵琬上海市闵行区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和肥胖情况调查[期刊论文]-上海预防医学 2007(4)94.王虹剑.李卫菊.王虎.傅春燕.孙凯.石毅.杨旭.甄一松.宋晓东.杨晓敏.惠汝太核糖体蛋白S6激酶1基因C19012T多态性与农村超重人群血脂水平相关[期刊论文]-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6)95.徐永芳.李萍.周吉南宁市部分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期刊论文]-应用预防医学 2007(2)96.胡洁.张杰.黄倩.陈启东.金民.董可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支架植入对改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初步观察[期刊论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12)97.姚远.黄志军.袁洪肥胖、糖脂代谢障碍对美托洛尔降压疗效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师杂志 2007(3)98.高良.周慧.朱敏.高雅文.王红珍.刘岚.王琳肥胖对中老年男性糖耐量、胰岛素、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8)99.殷堰.刘国柱.黄秋圆.李丽君.张健胜.黄晓红某社区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8) 100.闵新文.李东锋.汤天军.陈欣.赵黎炳.杨汉东代谢综合征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变化的探讨[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06(9) 101.陈彤宇.庄玉红.梁立军.黄丽英.咸红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现况调查[期刊论文]-社区医学杂志 2006(23)102.李东锋.闵新文.赵黎炳.汤天军.许浩.杨汉东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变化的探讨[期刊论文]-临床内科杂志2006(9)103.许寿生.王艳.王若燕.王正珍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身体成分和肝脏声像图的影响[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9) 104.蒋红.李群肥胖症的饮食治疗[期刊论文]-江苏医药 2006(7)105.黄欣.袁岳沙.邓德明.李会廷.张晓方.李茂坤荆州市城区高中青少年肥胖现状调查[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C(自然科学版)2006(3)106.周玮.乔磊.张丽艳.张辉北京市东城区494名超重和肥胖成人健康状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期刊论文]-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2)107.李清梅饮食指导、运动和耳穴贴压减肥法[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 2006(1)108.李迎春.胡传来.蒋建华.张宝.肖永康.查涛某高校高级知识份子2型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2006(1)109.蒙晓宇.陈娜萦.韦波.耿文奎广西城市中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研究[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6(1)110.李东锋.闵新文.杨汉东.汤天军.赵黎炳.何培根代谢综合征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 2006(9)111.杨正雄.赵文华.翟屹.陈春明人群体重指数均值作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预测指标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7) 112.李东锋.闵新文.杨汉东.汤天军.赵黎炳.何培根代谢综合征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21)113.黄志坚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4.黄志坚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5.周晓伟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6.马立芳社区成人膳食营养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关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7.马立芳社区成人膳食营养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关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8.李东锋.杨汉东.杨波.汤天军.闵新文.陈欣.赵黎炳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与血脂、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05(17)119.李毅.陈章孝.杨胜久.李东锋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特性分析[期刊论文]-微循环学杂志 2005(4)120.李东锋.杨波.杨汉东.汤天军.闽新文.李毅.张宾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血脂、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医学 2005(2)121.王凌航.左力.王梅生物电阻抗频谱分析法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期刊论文]-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5(3)122.柳胜生.戴俊明.朱美英.傅东波.傅华上海市九亭社区部分慢性病流行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上海预防医学 2005(3) 123.马冠生.李艳平.武阳丰.翟凤英.崔朝辉.胡小琪.栾德春.胡永华.杨晓光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期刊论文]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5)124.武阳丰.马冠生.胡永华.李艳平.李贤.崔朝辉.陈春明.孔灵芝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5)125.蒋建华.秦芳.刘金萍2型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4(4)。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卫生部疾控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卫生部疾控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前言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

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 肥胖者为3.01%, 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召开了中国肥胖问题研讨班,邀请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就国内外肥胖症的流行趋势、肥胖症与疾病关系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

在与会者的呼吁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支持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 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次此提出推荐意见。

工作组同意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经充分讨论,工作组的推荐意见获得一致认可。

同时,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即着手编写《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七次修改,形成指南终稿。

希望本指南能够为推动中国肥胖防治工作,控制慢性疾病,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年3月10日《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主编:陈春明孔灵芝成员:闻芝梅周北凡陈吉棣李光伟王文绢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员史轶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春明主任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周北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流病室陈君石教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杨哓光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吉棣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黄建生副主任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孔灵芝处长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李光伟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傅祖植教授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内分泌科贾伟平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武阳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吴兆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柳启沛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慧副研究员广东省卫生防疫站蔡威教授上海市新华医院丁宗一教授北京儿科研究所营养室张志强副研究员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季成叶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赵熙和研究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秘书* 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支持, 特此致谢。

成年人体脂率与体重指数腰围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成年人体脂率与体重指数腰围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成年人的身体脂肪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体脂率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例如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皮褶厚度、电阻抗法等。

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另一个常用的评估体重和身体脂肪含量的方法,它是用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得出的指数。

身体脂肪含量与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一般来说,当体脂率较高时,体重也会相应增加,而BMI指数也会升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体重指数与体脂率之间存在绝对的线性关系,因为体重指数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的含量。

同样的BMI值可能对应不同的体脂率,有的人可能身体肌肉较多,体脂率较低,而有的人则可能脂肪含量较高,体脂率较高。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体脂肪含量的指标,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相关。

腰围较大通常意味着体脂率较高,血脂、血糖和尿酸水平也可能升高。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腰围与这些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腰围与体脂率、BMI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腰围增加通常伴随着体脂率和BMI的增加。

血脂(血液中的脂质)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等。

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体脂率的增加与血脂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

当体脂率增加时,机体脂肪氧化和清除脂质的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导致血脂水平升高。

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在体能活动、进食、饥饿以及胰岛素水平的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体脂率的增加与血糖水平升高呈正相关。

这是因为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储存和释放过程对胰岛素和葡萄糖代谢有重要影响,体脂率的增加会干扰胰岛素作用,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尿酸是人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之一,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尿酸和痛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脂率的增加与尿酸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这是因为脂肪组织中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可以干扰尿酸的排泄,从而导致尿酸水平的升高。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_节录_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_节录_

第26卷第1期 营 养 学 报 Vol.26,No. 1 2004 年 2 月 ACTA NUTRIMENTA SINICA Feb. , 20041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编者按: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入疾病名单,并认为是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呈流行趋势,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肥胖者为3.01%,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24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此提出“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 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工作组又编写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于2003年3月正式公布。

现将与营养有关的内容节录如下,供参考。

文中能量单位 kcal 应用kJ 换算,1 kcal =4.18 kJ ,请注意。

) 1 引言(略) 2 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2.1 体重指数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

又译为或体质指数。

是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即 BMI=体重/身高2(kg/m2)。

 在测量时,受试者应当空腹、脱鞋、只穿轻薄的衣服。

测量身高的量尺(最小刻度为1 mm)应与地面垂直固定或贴在墙上。

受试者直立、两脚后跟并拢靠近量尺,并将两肩及臀部也贴近量尺。

测量人员用一根直角尺放在受试者的头顶,使直角的两个边一边靠紧量尺另一边接近受试者的头皮,读取量尺上的读数,准确至1 mm。

称量体重最好用经过校正的杠杆型体重秤,受试者全身放松,直立在秤底盘的中部。

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标准

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标准

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标准
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标准可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通用标准来制定。

根据WHO的定义,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超重和肥胖的常用指标。

根据我国的肥胖症状和疾病的现状,以下是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标准:
1. 超重:BMI在24.0至27.9之间。

2. 肥胖:BMI大于或等于28.0。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根据普遍情况下的标准,每个人的体型和健康状况可能存在个
体差异,在评估超重或肥胖时,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体脂肪百分比、腰围、血糖水平、血压等。

对于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BMI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为有效预防和管理超重和肥胖症状,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摄入的卡路
里和脂肪含量,增加体力活动,注重均衡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的食物,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营养师,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
引导。

15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15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一、肥胖的定义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 计算)的平方(BMI=kg/m2)。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

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

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

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

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专业技能》健康监测题库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专业技能》健康监测题库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专业技能》健康监测题库1[单选题]()(江南博哥)不是评价体重状况的方法。

A.身高组别体重B.年龄组别体重C.体质指数D.健康体重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评价体重状况有年龄组别体重、身高组别体重、体质指数三种方法。

年龄组别体重主要用于0~6岁儿童,身高组别体重主要用于0~6岁儿童,体质指数是一种计算身高组别体重的指数。

2[单选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一种计算身高组别体重的指数。

BMl计算公式为()。

A.BMI=体重(kg)/[身高(m)]²B.BMI=体重(kg)/身高(m)C.BMI=[身高(m)]²/体重(kg)D.BMI=身高(m)/体重(Kg)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一种计算身高组别体重的指数。

BMI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

3[单选题]BMI是评价()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

它不仅对反映体型胖瘦程度较为敏感,而且与皮褶厚度、上臂围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较高。

A.14B.16C.18D.2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BMI是评价18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

它不仅对反映体型胖瘦程度较为敏感,而且与皮褶厚度、上臂围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较高。

4[单选题]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中,界限值BMI<18.5kg/㎡为()。

A.体重过低B.超重C.正常体重范围D.肥胖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BMI<18.5kg/㎡为体重过低;l8.5≤BMI<24kg/㎡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kg/㎡为超重;BMI≥28kg /㎡为肥胖。

5[单选题]BMI是判断成人群体营养状况指标,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中,界限值24≤BMI<28kg/㎡为()。

A.体重过低B.超重C.正常体重范围D.肥胖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BMI<18.5kg/㎡为体重过低;l8.5≤BMI<24kg/㎡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kg/㎡为超重;BMI≥28kg /㎡为肥胖。

BMI及腰围

BMI及腰围

体质指数(BMI)【定义】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轻体重:BMI<18.5健康体重:18.5≤BMI<24超重:24≤BMI<28肥胖:28≤BMI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意义】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分析表明:体重指数增高,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也会随之上升,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体重指数每增加2,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分别增加15.4%、6.1%和18.8%。

一旦体重指数达到或超过24时,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让BMI值处在正常阶段,健康饮食和有规律的锻炼都是很必要的。

控制体重,让它达到健康范围就是最完美的了。

在生活中,注意让BMI值处于正常阶段,还可以使血压、血脂和血糖保持在相对稳定、正常的范围。

要强调的是,不是每个人都适用BMI的,如果属于以下的情况,那么BMI的指数便不适用:未满18岁、是运动员、正在做重量训练、怀孕或哺乳中、身体虚弱或久坐不动的老人。

腰围【定义】腰围(WC)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

【测量办法】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至30厘米,体重均匀分配。

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

将测量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厘米。

根据腰围检测肥胖症,很少发生错误。

【标准腰围计算方法】男性:身高(cm)÷2-11(cm),女性:身高(cm)÷2-14(cm),±5%为正常范围。

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为肥胖,女性腰围≥80厘米为肥胖。

【肥胖的危害】1.2型糖尿病:肥胖者多具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受损,因此肥胖与2型糖病关系密切,被形容为是一对“孪生兄弟”。

2.高血压:据统计,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3.3倍,体内脂肪每增加10%,收缩压增加6毫米汞柱,舒张压增加4毫米汞柱。

体质健康检测标准

体质健康检测标准

体质健康检测标准体质健康检测是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测量来评估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

根据不同的指标和标准,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是否健康,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健康建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体质健康检测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是衡量一个人体重相对于身高的标准。

通常使用以下的BMI标准来判断体重状况:- 低体重:BMI < 18.5- 正常体重:18.5 ≤ BMI < 24.9- 超重:25.0 ≤ BMI < 29.9- 肥胖:BMI ≥ 302. 腰围:腰围可以反映一个人身体的脂肪分布情况,尤其是腹部脂肪。

一般来说,男性腰围大于94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可能与肥胖相关,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3. 血压:血压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常使用以下血压标准来判断高血压的程度:- 正常血压:收缩压 < 120毫米汞柱,舒张压 < 80毫米汞柱- 正常高值:120 ≤ 收缩压 < 130毫米汞柱,80 ≤ 舒张压 < 85毫米汞柱- 轻度高血压:130 ≤ 收缩压 < 140毫米汞柱,85 ≤ 舒张压 < 90毫米汞柱- 中度高血压:140 ≤ 收缩压 < 160毫米汞柱,90 ≤ 舒张压 < 100毫米汞柱- 重度高血压:收缩压≥ 160毫米汞柱,舒张压≥ 100毫米汞柱4. 血脂:血脂是衡量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指标。

常见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用的血脂标准:- 总胆固醇:理想值应低于200毫克/分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理想值应高于40毫克/分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理想值应低于100毫克/分升5. 血糖:血糖是评估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血糖的标准:- 空腹血糖:理想值应低于100毫克/分升- 餐后两小时血糖:理想值应低于140毫克/分升6. 骨密度:骨密度是衡量骨骼健康的指标。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卫生部疾控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卫生部疾控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前言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

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 肥胖者为3.01%, 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召开了中国肥胖问题研讨班,邀请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就国内外肥胖症的流行趋势、肥胖症与疾病关系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

在与会者的呼吁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支持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 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次此提出推荐意见。

工作组同意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经充分讨论,工作组的推荐意见获得一致认可。

同时,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即着手编写《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七次修改,形成指南终稿。

希望本指南能够为推动中国肥胖防治工作,控制慢性疾病,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年3月10日《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主编:陈春明孔灵芝成员:闻芝梅周北凡陈吉棣李光伟王文绢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员史轶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春明主任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周北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流病室陈君石教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杨哓光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吉棣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黄建生副主任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孔灵芝处长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李光伟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傅祖植教授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内分泌科贾伟平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武阳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吴兆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柳启沛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慧副研究员广东省卫生防疫站蔡威教授上海市新华医院丁宗一教授北京儿科研究所营养室张志强副研究员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季成叶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赵熙和研究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秘书* 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支持, 特此致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