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5):735~74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Linda 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
刘立秋 陆 勇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摘 要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Tversky 和Kahneman (1983)使用Linda 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 (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 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关键词 主观概率,逻辑推断,合取谬误,齐当别模型。 分类号 B842;C93
大量有关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概率推断任务中系统地表现出与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概率公理(probability axioms )和贝叶斯定理(Bayes’s Theorem )不一致的现象,例如违反合取事件概率判断规则、忽略基本比率等
[1~6]
,从而引起
了研究者对于人类理性程度的强烈质疑和关注。在传统的理性定义下,人们的决策应该遵循一系列推断逻辑、概率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规则,然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归因判断显示出混乱以及系统违反标准理论的现象,合取谬误现象的发现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合取谬误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在推理过程中缺乏信息或认知过载,而是人们在认知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错误所致,因而更加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
1 合取谬误现象
1.1合取谬误的提出
根据概率理论的结合性法则,对于两个事件A 和B ,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发生概率与当事件A 为真时事件B 发生概率的乘积,即P(A B)=P(A)P(B|A)∩×[7]。当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时,上式简化为:P(A ∩B)=P(A)×P(B)。标准概率理论合取规则要求合取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大于任何组成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即P(A B)∩≤ P(A),以及P(A ∩B)P(B)。
≤735
收稿日期:2007-01-01
通讯作者:刘立秋,E-mail: lliqiu@
然而,人们有时候会赋予合取事件发生的概率值高于其组成的单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值,即认为P S (A ∩B)>P S (A)或者P S (A ∩B)>P S (B),其中下标“S ”表示主观概率判断。Tversky 和Kahneman 最先提出了这种人们在主观概率判断上与标准概率公理不一致的现象,并称之为合取谬误*(the conjunction fallacy )[5]。倘若人们判断P S (A B)> P ∩S (A)并且P S (A ∩B)>P S (B),称之为双重合取谬误(the dual conjunction fallacy )。概率公理的合取法则、合取谬误以及双重合取谬误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Tversky 和Kahneman 的其中一项著名研究中,首先呈现给被试关于一个叫做Linda 的人物特征及活动情况的描述如下:
“Linda 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直率并且非常聪明。在大学期间,她主修哲学,对种族歧视问题和社会偏见非常关注,同时也参加过反核示威游行”。
然后要求被试对包括以下事件在内的8个关于人物Linda 的事件进行概率判断:
Linda 是一名女权主义者(F ); Linda 是一名银行出纳员(T );
* Scholz 将谬误(fallacy )定义为“基于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下的认知过程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决策。谬误可能是由于人们应用不适当的模型从而导致偏离的方案代替了(可能)已存在的确定正式方案,或者人们应用粗糙的推断规则(例如,利用直觉进行估计)作为标准决策理论的替代从而系统地导致不适当的或者不正确的方案而组成”[8]。
-73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Linda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和银行出纳员(F∩T)。
合取法则合取谬误双重合取谬误
图1 合取法则、合取谬误和双重合取谬误
大多数被试判断P S(F∩T)>P S(T),因而违反了概率理论的合取规则。为了验证人们在判断中不使用合取规则这一假设,Tversky和Kahneman要求142名被试只在事件(T)和(F T)中选择哪一个更有可能发生,可是仍然有85%的被试产生合取谬误
∩
[5]。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表明,当评估两个合取事件概率时,大多数被试都系统地违反合取规则,合取谬误比率从11%至87%不等[4,5]。
一般而言,根据被试样本的来源、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类型、反应模式(response mode)、问题的反馈或暗示以及金融刺激等条件的不同,合取谬误发生的比率也不尽相同。例如,Tversky和Kahneman 认为判断问题的任务类型显著地影响人们解决问题时运用的判断启发式:当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生动的意义时,由于人们被其内容深深地吸引,从而没有将注意力集中于使用标准概率规则判断,因而导致合取谬误[5];Yates和Carlson给被试呈现类似于概率理论教学中从袋子里抽取不同颜色球的判断材料,减少了问题的生动性,结果合取谬误比率显著降低[9];Moutier和Houde发现在合取事件概率判断任务中的训练效应(training effect)[10];Fisk,Bury 和Holden研究了10岁以内儿童理解概率概念的能力,结果表明无论9~10岁之间还是4~5岁之间的儿童均违反了合取法则[11],但是Fisk没有发现不同年龄被试在贝叶斯推断任务中的差异[12]。此外,Stanovich和West发现,具有高认知能力的人能够避免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和合取谬误的发生[13],Kemp,Chua,McKenna和David发现情感因素注入决策问题中容易产生谬误与归因错误[14]。
1.2合取谬误现象的解释模型
关于合取谬误的研究,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这种违反逻辑推理现象的不同解释模型。从提出的角度不同出发,我们将这些解释模型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M→A程式
图2 用于检验合取规则的两种实验范式示意图
(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因果关系模型M与基本目标事件B和附加事件A之间正向和负向的联结)
注:引自Tversky和Kahneman(1983)图1
1.2.1启发式观点
Tversky和Kahneman、Wells使用代表性启发式(the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观点解释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5,15]。他们认为,当被试采用代表性启发式进行判断时是基于因果关系模型M与一个与M的代表性程度较低的基本目标事件B和一个与M的代表性程度较高的附加事件A之间相互匹配(代表性)程度进行判断的,Tversky和Kahneman称之为“M A程式”,如图2(a)所示。在Linda问题中,M为人物Linda的人格特征,事件(F)与M具有高→
(a) (b)
A→B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