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

合集下载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课后习题详解(第12讲子博弈及完美性)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课后习题详解(第12讲子博弈及完美性)

4n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 12讲 子博弈与完美性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 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 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 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 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 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在Bertrand 价格博弈中,假定有n 个生产企业,需求函数为p Q a Q ,其中p 是m a ci4n考虑时期t 企业i 的选择,给定其他企业按照垄断条件生产,若企业仍遵守垄断定价, 那么它从t 期开始的利润的现值为:那么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就是:由一阶条件得:Q i , t厂商i 相应的利润为:2 2n 1 a ci ,t2 ---------------16n又因为在t 期,企业i 不遵守垄断定价规则,所以从 t 1期开始,它的利润就恒为零。

市场价格,Q 是n 个生产企业的总供给量。

假定博弈重复无穷多次, 每次的价格都立即被观测到,企业使用“触发策略”(一旦某个企业选择垄断价格,则执行“冷酷策略”)。

求使垄断价格可以作为完美均衡结果出现的最低贴现因子解:(1)①当n 个企业合谋时: 假设该行业中任一企业的边际成本恒为?解释与n 的关系。

n 个生产企业的总利润函数为:pQ cQcQ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此时垄断价格为:d dQ2QQ m从而垄断的总利润和每个厂商的利润分别为:解得垄断总产出为Qm节。

2c 42-,i 1, 2 ,卅,n4n 1②当有企业背叛时:给定其他企业按照垄断条件生产,即Q ; tn 1 a 2nc 。

若企业i 选择背离垄断价格,max Q i,tQi,tQ m i,tcQi ,t因此i b i,t,其中b代表背叛垄断定价。

为了使垄断价格可以作为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结果出现,那么合谋时企业利润的现值就不应当低于背叛时的现值,即i m i b,从而解得贴现因子的最小值为:22min 1n 1(2)因为min关于n单调递增,这就意味着:n越大,即行业中的企业越多时,不遵守垄断规则,图一时好处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只有通过更高的折现率来提高未来收益在利润中的权重,才能保持厂商遵守垄断规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习题库含答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习题库含答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89题,每题1分,共89分)1.以下不属于职业价值观的是()?A、利他主义B、成就感C、自信程度D、人际关系正确答案:C2.()是人们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表现为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

A、兴趣B、性格C、能力D、价值观正确答案:B3.生涯彩虹图是谁提出的?A、舒伯B、帕森斯C、霍兰德D、罗伊正确答案:A4.SWOT法中的T是指()。

A、机会B、弱势C、威胁D、优势正确答案:C5.“如果你说好,我就好。

”这是哪一种决策类型?A、直觉型B、麻痹型C、宿命型D、服从型正确答案:D6.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

未来的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需要不断系统地重新学习和规划,由此说明了职业能力提升的哪一重要策略?A、翻译能力B、终身学习C、整合能力D、转移能力正确答案:B7.下列选项属于内职业生涯的是:A、小王最近升职了B、小王工作最近经常出差C、小王工资每月8000元D、小王工作三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正确答案:D8.小张业余时间最喜欢做模型,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兴趣?A、喜欢处理数据B、喜欢跟人打交道C、喜欢跟物打交道D、喜欢处理观念正确答案:C9.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人格的特性?A、具体表现不受环境影响B、独特性C、稳定性D、持久性正确答案:A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最低层次的需求是A、生理需求B、尊重需求C、安全需求D、自我实现的需求正确答案:A11.下列哪个是形容可迁移技能的词汇A、正直B、慎重C、诚实D、演讲正确答案:D12.目前来看,以下职业中,属于夕阳职业的是()。

A、IT编程人员B、公交车售票员C、职业生涯指导师D、市场营销经理正确答案:B13.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在哪个年龄段A、25-44岁B、45-64岁C、15-24岁D、0-14岁正确答案:C14.美国学者辛迪·楚和理查德·鲍尔的理论,任何职业能力都可以拆分成A、知识、情感、才干B、知识、技能、兴趣C、知识、技能、情感D、知识、技能、才干正确答案:D15.“急什么?明天再说”属于哪一类决策者类型?()A、延迟型B、直觉型C、麻痹型D、宿命型正确答案:A16.喜欢与人交往、善言谈,热情、善于合作、乐于奉献,善良,有耐心,关心社会问题,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符合哪种兴趣类型的特点?A、企业型B、实用型C、社会型D、艺术型正确答案:C17.与R职业兴趣类型相近的是A、IB、AC、SD、E正确答案:A18.如果一个人喜欢说服他人或者支配他人,通过领导、劝说他人或推销自己的观念、产品而达到个人或者组织的目标,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你认为哪一个职业比较适合他A、作家B、木匠C、律师D、园艺师正确答案:C19.修正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A、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B、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家庭因素C、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他人因素D、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正确答案:D20.下列职业能力属于才干的是:A、沟通B、真诚C、演讲D、分析正确答案:B21.小丁专科临近毕业时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积极找工作,他认为他还没有准备好工作,因此决定先专升本,小丁的决策风格属于:A、宿命型B、延迟性C、直觉型D、冲动型正确答案:B22.以下哪项不属于当代职业发展的演变趋势?A、职业的种类大大增强B、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以旧代新C、第三产业发展异军突起D、职业的流动性减弱正确答案:D23.如果一个人的霍兰德代码为SER,那么他最强的职业兴趣是以下哪种类型?A、艺术型B、企业型C、社会型D、实际型正确答案:C24.会计、文书、税务员等一般具有什么类型的职业兴趣?A、企业型B、实用型C、艺术型D、常规型正确答案:D25.MBTI类型量表在荣格个性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哪个维度?A、外向E-内向IB、感觉S-直觉NC、思考T-情感FD、判断J-知觉P正确答案:D26.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A、社会活动范围由宽变窄B、学校管理由松散型变封闭型C、人际交往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D、日常生活从独立自主变成父母包办正确答案:C27.根据个体完成任务而采取的行动方式,有关知觉型的人表述错误的是。

心理博弈测试题库答案及解析

心理博弈测试题库答案及解析

心理博弈测试题库答案及解析在进行心理博弈测试时,解析答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揭示我们在心理博弈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博弈测试题目以及它们的答案和解析。

题目一:A和B两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他们将获得一笔奖金作为回报。

奖金的大小将由他们的合作表现来决定。

如果A和B都合作,则奖金将平均分配给他们;如果其中一人选择不合作而另一人选择合作,则不合作的人将获得全部奖金,而合作的人将一无所得。

如果两人都选择不合作,则他们都将一无所获。

答案及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

理性的选择是不合作,因为不合作确保了至少能获得全部奖金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合作需要对另一人也选择合作的行为做出假设。

在这种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是不合作。

题目二:A和B两人被告知他们将进行一场竞争性的考试,考试将评选出一个得分最高的人。

然而,如果A和B的得分相同,则他们将获得相等的奖励。

这时你是A还是B?答案及解析:这个问题考察的是人们在竞争中的态度。

如果你选择A,那你可能更加倾向于领先和胜利。

反之,如果你选择B,那你可能更加倾向于平等和公平。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而是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题目三:A和B两人面临一个合作的机会,他们可以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任务,并共享奖励。

然而,如果其中一人决定放弃任务,另一个人将独自承担任务和相应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合作还是放弃?答案及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合作与自利之间的权衡。

如果你选择合作,那你可能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利益。

反之,如果你选择放弃,那你可能更注重个人的风险和利益。

同样地,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而是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通过解析这些心理博弈测试题目的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博弈,了解自己的偏好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以上是心理博弈测试题库的答案及解析。

突破非选择题的几个设问模型与答题模板--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突破非选择题的几个设问模型与答题模板--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突破非选择题的几个设问模型与答题模板–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前言高考的历史科目中,非选择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几个突破非选择题的设问模型以及答题模板,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2022届高考历史科目的非选择题。

设问模型分析事件的影响在历史非选择题中,我们经常要分析一个事件的影响,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设问模型。

通常,这个模型包含以下三个阶段:1.事件发生前的背景分析在这个阶段,通常我们需要通过描述历史时期的背景,以及相关事件的起因和现状,来给读者展示出这个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或者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发生的偶然性。

2.事件的具体内容和后果分析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详细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事件在当时以及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3.针对事件的结论与评价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需要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结果,来进行评价和总结,以达到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评价。

对比事物的异同对比事物的异同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历史题型。

针对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事物整体对比法通过分析两个事物的整体部分的相似和不同,来得出结论。

2.特殊对比法针对两个事物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对比,来得出结论。

考察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设问模型通常是针对热点话题或者是经典问题的考察。

通常,这个模型包含以下两个阶段:1.对问题的深度分析通过深入的研究问题、搜集材料、寻找证据等方式,给出关于问题的深度分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2.对问题的广度分析通过对问题进行扩展分析,探究问题的背景、历史脉络、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

答题模板在回答非选择题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点:1.引言在回答任何非选择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给出一定的背景介绍。

这可以帮助我们引出问题,并且给读者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2.详细解释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尽量详细地解释清楚问题的细节和问题的关联性。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参考相关的历史事件、背景、人物等等,从而还原历史真相。

无限理性还是有限理性? ———齐当别抉择模型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

无限理性还是有限理性? ———齐当别抉择模型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

李纾1毕研玲1,2梁竹苑1孙彦1,2汪祚军1,2郑蕊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长期以来以期望价值为核心的主流决策理论秉承无限理性的基本假设。

有别于传统“最大化”规则模型,齐当别抉择模型遵循有限理性假设,对主流决策理论提出一系列挑战。

文章以实例介绍了齐当别抉择模型对不同领域决策问题的解释,如一般性违背决策公理或原则现象(独立性原则、不变性原则、偏爱反转)、博弈问题、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及时间折扣问题。

文章并从决策的双系统理论及与其他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比较的角度,对齐当别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冀为风险决策提供更好的预测和解释模型。

关键词:风险决策;有限理性;齐当别抉择模型;期望效用理论;预期理论无限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齐当别抉择模型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收稿日期:2007-09-01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KSCX2-YW-R-1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0671099;70701036)。

作者简介:李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毕研玲、孙彦、汪祚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梁竹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博士;郑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通讯作者:梁竹苑决策是对行为的选择———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之一。

风险决策特指决策者在对未来情况不完全确定、但是确知各种决策后果以及各种后果出现概率情况下的决策。

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一直是经济学和心理学非常关心的未解之谜。

百年来对风险决策所做的研究已对心理学、经济学、法律、医学、政治学、哲学以及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其研究意义正如美国国家科学院(Research Briefing ,1986)指出的:“没有哪一项基础科学的研究目标能比‘了解人类是如何思维、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并且如何改进我们解决问题和制定政策的能力’这一研究目标更有前景、更为重要。

信息经济学课件机制设计理论

信息经济学课件机制设计理论
如公司招聘雇员和雇主之间的信息传递。
信息甄别模型
在存在逆向选择情况下,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 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条约选择自己的行动。
如保险公司通过设计多种保险合同对投保者做出信息甄别。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
在签约之后,代理人选择自己的行动,并且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一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和 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于,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却不能直接观测其行动本身。
大学生就业市场也是一个“柠檬市场”。因为这个市场上同样存在着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存在着逆向选择。
学生知道自己的水平,但不知道在市场上的转化为工资的水平。而招聘者不知道具体的 学生的水平,在购买之前无法观察到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
如何使招聘者认识到你比别人适合这份工作
三、信号传递
假定信号传递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求职者先行动,决定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并传递给雇主,求职者支付相应的信号传 递或示意成本。 其次,雇主行动,观察到求职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并根据受教育程度与实际能力之间 相关程度的概率判断,来决定给予雇员的工资水平。
为避免破产,保险公司是否可以提高保险费(购买保险的价格)呢?
当保险费提高后,那些驾驶技术熟练、不会饮酒、从不疲劳驾驶的人因面临的风险小,觉得保 险费过高,退出保险市场,留下的恰恰是李四这种玩命的人——保险公司选择的总是那些最能 使自己破产的人
2.银行贷款业务 信贷市场上,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还款人的概率两个方面。
信息经济学课件机制设计理 论
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 应用空间。有观点认为,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假设人 们的行为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 则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最接近那个社会目标。

博弈模型解决方案

博弈模型解决方案

博弈模型解决方案
《博弈模型解决方案》
博弈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决策制定和竞争情景的数学工具。

在许多领域,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和生物学中,博弈模型都被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各方的利益和策略选择,博弈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佳的决策。

博弈模型解决方案是一种利用博弈论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博弈模型中,各方的利益和对策都会被建模,并且通过计算和分析来找到最优的策略。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例如竞争策略、投资决策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中。

在博弈模型解决方案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纳什均衡、博弈树和博弈矩阵等。

纳什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各方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并且在互相了解对方策略的情况下不会改变。

博弈树是一种图形化工具,用于描述博弈过程和各方的决策路径。

博弈矩阵则用来清晰地展示各种情景下各方的策略选择和最终结果。

通过这些方法,博弈模型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分析和理解各种竞争和决策情景。

通过对各方利益和策略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并且减少风险。

因此,博弈模型解决方案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决策和竞争情景。

有限理性的_占优启发式_和_齐当别_决策模_省略__当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了

有限理性的_占优启发式_和_齐当别_决策模_省略__当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了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4):682~68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682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的作为——当Allais 悖论杠杆撬动了期望效用理论*毕研玲1,2李 纾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 要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

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 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

Simon 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

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 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

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关键词 有限理性,占优启发式,“齐当别”模型。

分类号 B849:C931 Allais 悖论的提出与两大阵营的对立早期的决策模型将决策者当成“理性人”来看待,认为决策者能做出符合理性原则的决策。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对这样的局面:要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知识去收集所有的信息来进行决策,要么收集信息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可能受到时间和知识的双重限制。

比如,在股票市场中,恐怕没有哪个投资者会有时间收集所有的相关信息,将各种可能性全面分析后再做决策;上街去买件衣服,也不会将所有的店面都看过后才决定买哪件衣服。

人们在决策中常常会面临这些风险与不确定的情况,那么该如何对人类的决策行为进行解释?人类决策的心理过程是怎么样的?应用于风险状态下决策的第一个标准化的理论是期望值(Expected Value )理论[1],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同时考虑收益和收益的概率,选取二者的乘积值较大的方案。

寻找理性边界,打开决策黑箱———评《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寻找理性边界,打开决策黑箱———评《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书评寻找理性边界,打开决策黑箱———评《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张书维李纾(2016).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共637页.决断实则藏奥秘,策略尽在显满意。

齐差求辨达真理,当仁不让纾难题。

. All Rights Reserved.别出心裁悟禅机。

恩格斯(1981)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赞道:“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因为它散发出理性的熠熠光辉。

所谓“理性”(Rationality)是指运用理智获得最大价值,而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能够主宰甚至改变地球,倚仗的正是在几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所练就的理性(王晓田、陆静怡,2016)。

这份理性表现在人类所拥有的一项“独门绝技”上———做出好的决策。

关于决策(Decision-Making),有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一个人驻足于岔路口,为达到渴望的目标,就要对不同路线进行准确的优劣判断,进而做出最佳选择(李纾等,2012)。

可见,决策是一个从判断(Judgment)到选择(Choice)的全过程。

理性决策所包含的心理机制一直被视为神秘的“黑箱”(BlackBox),于是乎,“打开黑箱一窥真相”就成了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如美国科学院(ResearchBriefing,1986)报告所言:“没有哪一项基础科学的研究目标能比‘了解人类如何思维、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如何改进我们解决问题和制定政策的能力’这一研究目标更有前景、更为重要”(转引自:李张书维,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301170)。

纾,2016:1)。

“人类如何进行决策”是20世纪以来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长期以来,一统决策理论“江湖”的是规范性模型(NormativeModel)———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赋偏好以理性,规定了如何才是正确、最优的决策。

博弈论耶鲁考试题及答案

博弈论耶鲁考试题及答案

博弈论耶鲁考试题及答案1. 定义博弈论,并简述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答案:博弈论是研究具有冲突和合作特征的决策者之间的战略互动的数学理论。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被用来分析市场参与者如何在竞争和合作中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如何设定价格,或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如何制定关税政策。

2. 描述纳什均衡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经典的例子。

答案: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选择了最优策略,前提是其他参与者的策略是已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囚徒困境,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分别审讯,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他们将获得较轻的刑罚;但如果一人背叛而另一人保持沉默,则背叛者将获得自由而沉默者将受到重罚;如果两人都互相背叛,则都会受到较重的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两人合作(都保持沉默)对双方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但纳什均衡却是两人都选择背叛。

3. 解释什么是零和博弈,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收益总和为零的博弈。

在这种博弈中,一个参与者的收益必然以另一个参与者的损失为代价。

一个例子是赌博,比如扑克牌游戏中,赢家赢得的金额正好等于输家输掉的金额,因此游戏的总收益为零。

4. 描述博弈论中的混合策略,并解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答案:混合策略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不同的纯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混合策略可以增加策略的不可预测性,从而提高博弈的复杂性。

例如,在拍卖中,参与者可能会以一定的概率出不同的价格,以迷惑对手并提高自己获胜的机会。

5. 简述博弈论中的动态博弈与静态博弈的区别。

答案:动态博弈是指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可以多次做出决策,并且每个决策都可能基于之前博弈的结果。

静态博弈则是指参与者只做出一次决策,且决策不受之前博弈结果的影响。

动态博弈的一个例子是重复囚徒困境,参与者在每一轮中选择合作或背叛,并根据之前轮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策略。

阿莱悖论

阿莱悖论

阿莱悖论百科名片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是决策论中的一个悖论。

出现阿莱悖论的原因是确定效应(Certai n effect),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目录[隐藏]阿莱悖论概述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另释实质实验阿莱悖论概述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是决策论中的一个悖论。

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对100人测试所设计的赌局: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

即赌局A的期望值(100万元)虽然小于赌局B的期望值(139万元),但是A的效用值大于B的效用值,即1.00U(1m) > 0.89U(1m) + 0.01U(0) + 0.1U(5m)。

【1】然后阿莱使用新赌局对这些人继续进行测试,赌局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C。

即赌局C的期望值(11万元)小于赌局D的期望值(50万元),而且C的效用值也小于D的效用值,即0.89U(0) + 0.11U(1 m) < 0.9U(0)阿莱悖论+ 0.1U(5m)。

【2】而由【2】式得0.11U(1m) < 0.01U(0) + 0.1U(5m)1.00U(1m) - 0.89U(1m) < 0.01U(0) + 0.1U(5m)1.00U(1m) < 0.89U(1m) + 0.01U(0) + 0.1U(5m)与【1】式矛盾,即阿莱悖论。

阿莱悖论的另一种表述是:按照期望效用理论,风险厌恶者应该选择A和C;而风险喜好者应该选择B和D。

然而实验中的大多数人选择A和D。

阿莱悖论的解释:出现阿莱悖论的原因是确定效应(Certain effect),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微观经济学博弈模型求解

微观经济学博弈模型求解

微观经济学博弈模型求解在微观经济学中,博弈理论是一种研究决策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决策情况。

博弈模型是描述参与者策略和其结果的数学工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博弈模型的基本概念、求解方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给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博弈模型的基本概念。

博弈模型由博弈参与者、策略和支付函数组成。

博弈参与者是指参与博弈的个体或团体,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来做出决策。

策略是参与者为实现目标而选择的行为方式,也是决策者做出决策的方式。

支付函数是衡量参与者在特定策略下所获得的利益或效用的函数。

博弈模型的求解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纳什均衡和博弈树。

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都是最优的,而且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对其最优选择没有影响。

博弈树则是通过建立一个决策树来表示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不同的决策路径来确定最优策略。

博弈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领域,博弈模型被用来分析市场竞争、价格战和企业行为等问题。

例如,在一场价格战中,每家企业必须根据其他企业的价格策略来决定自己的定价策略,从而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博弈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最优的定价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在政治领域,博弈模型被用来分析候选人之间的策略选择。

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需要考虑其他候选人的策略,以制定自己的竞选策略。

博弈模型可以帮助候选人找到获胜的最佳策略,例如确定何时攻击对手、何时采取守势等,以获得选民的支持。

此外,博弈模型还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和军事领域。

国家之间的博弈可以影响各方的决策,从而影响国际关系和军事行动。

博弈模型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策略选择,从而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

总结起来,博弈模型在微观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支付函数,我们可以预测和解释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现象。

在实践中,博弈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通过制定最优策略来实现个人、企业和国家的最大利益。

霍布森选择名词解释

霍布森选择名词解释

霍布森选择名词解释霍布森选择是指一种与普通抉择不同的决策方式。

它是经济学家和决策学者约翰霍布森创立的一种选择模型,它可以用来说明决策者如何在两个或多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

它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可以帮助决策者指出最佳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模型最初有两个核心部分最大化法和最小化法。

最大化法中,决策者会选择获得最大利益的选择,即使其他选择也可能产生某种利益。

最小化法中,决策者会选择获得最小损失的选项,即使其他选择也可能产生某种损失。

霍布森选择模型还包括其他方法,如等权重法,贝叶斯法,经济法和投票法。

现在,霍布森选择模型是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的重要框架。

它主要用于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考虑经济效果、社会影响和科学技术因素来指导决策过程,使决策者能够选择最佳的方案。

霍布森选择模型的实施可以帮助决策者在给定条件下准确地实现目标,并且可以保证最佳方案被实施。

例如,某商业公司可以采用霍布森选择模型来决定投资产品,它可以评估产品的经济效益、市场需求、技术难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并且可以进行相关的金融风险评估,以便选择最佳的投资建议,并且可以在投资时期内进行监督,以确保投资确实导致最大化投资回报。

同样,在发展新产品时,一个公司也可以采用霍布森选择模型,以定位新产品的发展思路,评估产品周期、经济性、技术难度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并且可以采取拟定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方案,以保证新产品的发展创造最大的价值。

另外,霍布森选择模型还可以用于提高组织的决策能力,帮助组织消除主观偏见,促进理性决策,避免决策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经过计算,可以确定在各种条件下的最佳选择,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

此外,霍布森选择模型还可以帮助组织制定整体开发计划,指导组织在发展背景下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计划,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最后,霍布森选择模型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因为它可以让组织更好地认知和评估自身所处的环境,并且可以帮助组织反应灵敏,对于可能对其造成潜在风险的因素能够及时应对。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国家1⽣产某种商品的成本低于国家2⽣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这种情形就称国家1在⽣产该商品上对国家2具有绝对优势。

2、会计成本:真实⽀出加上资本设备的折旧。

3、实际报酬:资本产⽣的实际报酬。

4、公平保费:保费等于期望⽀出时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失灵的⼀种形式。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价格出售,结果导致市场上出现太多的低质量产品⽽较少的⾼质量产品。

⼴告的需求弹性:⼴告⽀出增加1%导致需求量变动的百分⽐。

⼴告对销售的⽐率:企业的⼴告⽀出与其销售额之⽐。

代理⼈:受委托⼈雇佣以完成委托⼈⽬标的个⼈。

摊销:把⼀次性⽀出在⼏年分摊的成本处理⽅法。

锚定效应:⼈们制定决策时,常常过度依赖⼀些预先的(建议的)信息⽚段。

反托拉斯法:禁⽌那些限制竞争或者可能会限制竞争的⾏为的法律或规则。

套利:在⼀个地⽅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个地⽅⾼价卖出的⾏为。

需求的弧弹性:在某⼀个价格区间上计算的价格弹性。

资产:能给所有者带来收⼊流或服务流的物质。

资产β值:衡量资产的报酬率对市场变动敏感度的常数,也就是衡量该资产的不可分散风险的常数值。

不对称信息:在⼀项交易中,买房和卖⽅拥有不同信息的情形。

拍卖市场:通过正式竞标过程实现买卖产品的市场。

平均⽀出曲线:表⽰⼚商为每单位商品或投⼊要素⽀付的价格的供给曲线。

平均⽀出:买者所⽀付的单位价格。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出⽔平。

平均产量:每⼀单位某特定投⼊品的产出。

平均总成本:企业的总成本除以产出⽔平。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出⽔平。

厌恶品:越少越好⽽不是越多越好的商品。

攀⽐效应:⼀种正的⽹络外部性,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种商品部分是因为其他⼈也购买了该种商品。

进⼊壁垒:阻⽌新竞争者进⼊某⼀市场的条件。

伯特蓝模型:⼀种寡头垄断模型,每个⼚商⽣产同质产品,各⼚商都把其余竞争者的价格视为给定,并且所有⼚商同时决定价格。

双边垄断:只有⼀个买⽅和⼀个卖⽅的市场。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习题详解(第17章 信息不对称市场)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习题详解(第17章 信息不对称市场)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第17章信息不对称市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质量不确定性和“柠檬”市场(1)旧车市场:柠檬问题阿克洛夫在1970年提出的分析旧车市场的“柠檬”(次货或二手货)模型,拉开了信息不对称在商品市场上应用的序幕,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在旧车市场上,只有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而在一辆旧车的任一价格上,那些最差的次品车的主人最急于将他们的车出手;当买主把这些次品买回家后,才会逐渐发现它的缺陷;一段时间后,买主能够接受的旧车的平均价格会下降,那些持有缺陷最少的车的车主这时会认为还是将车留着自己用更为合算;这意味着,那些还留在市场上出售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

因此说,随着价格的下降,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才会进入市场。

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信息时,柠檬市场可能出现,使低质量商品驱逐高质量商品。

(2)不对称信息的含义不对称信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包括两种情况:有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有这种情况;有些市场买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卖方,保险与信用市场上有这种情况。

当购买者或者出售者交易时没有充分的信息来确定产品的真实质量,从而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出售时,逆向选择就出现了。

结果,市场上就有太多的低质量产品和太少的高质量产品出售。

高等心理学同济第七版第2章习题解答

高等心理学同济第七版第2章习题解答

高等心理学同济第七版第2章习题解答问题1:问题描述: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使用样本进行研究,而不能直接研究整个人群?解答: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样本进行研究有以下几个原因:1. 经济性: 研究整个人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资源。

通过使用样本,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代表性的信息,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研究。

经济性: 研究整个人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资源。

通过使用样本,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代表性的信息,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研究。

2. 可行性: 面对庞大的人群,直接研究可能变得不可行。

样本研究可以通过选择代表性的样本,得出针对整个人群的推论。

这样可以简化研究的实施步骤。

可行性: 面对庞大的人群,直接研究可能变得不可行。

样本研究可以通过选择代表性的样本,得出针对整个人群的推论。

这样可以大大简化研究的实施步骤。

3. 精确性: 在研究中,通过使用样本,可以对人群进行推论和概括。

合理选择样本可以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性的同时减少浪费。

精确性: 在研究中,通过使用样本,可以对人群进行推论和概括。

合理选择样本可以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性的同时减少浪费。

4. 随机性: 通过合理的随机抽样方式选择样本,可以尽量减小抽样误差,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随机性: 通过合理的随机抽样方式选择样本,可以尽量减小抽样误差,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使用样本进行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是常见且必要的。

通过适当地选择样本,可以在保证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获取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并进行人群推论。

问题2:问题描述:心理学研究中,什么是"属性"和"变量"?请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解答:在心理学研究中,"属性"和"变量"是常用的术语,它们有以下区别:1. 属性:属性是描述人群或物体的固有特征或品质。

它们描述了研究对象的个别特征,例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

bertrand博弈模型

bertrand博弈模型

bertrand博弈模型(实用版)目录1.Bertrand 博弈模型的概述2.Bertrand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3.Bertrand 博弈模型的类型4.Bertrand 博弈模型的应用5.Bertrand 博弈模型的局限性正文【1.Bertrand 博弈模型的概述】Bertrand 博弈模型是一种由法国数学家 Bertrand 提出的用于解决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竞争问题的博弈模型。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只有几家企业控制着整个市场的供给,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和销售量。

Bertrand 博弈模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分析企业间的竞争行为,来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

【2.Bertrand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Bertrand 博弈模型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假设:(1)市场上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每个企业都知道其他企业的存在和生产能力;(2)市场上的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企业会选择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价格和产量;(3)市场上的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和退出,没有任何进入和退出壁垒。

【3.Bertrand 博弈模型的类型】根据企业产品的替代性和企业的市场力量,Bertrand 博弈模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Cournot 模型和 Bertrand 模型。

(1)Cournot 模型:该模型假设企业产品是相互替代的,因此企业的最佳策略是设置低于市场需求的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Bertrand 模型:该模型假设企业产品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企业的最佳策略是设置等于市场需求的价格,以最大化销售量。

【4.Bertrand 博弈模型的应用】Bertrand 博弈模型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预测市场价格:通过分析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可以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为企业制定价格策略提供参考;(2)分析企业行为:Bertrand 博弈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行为,以便制定相应的策略;(3)政策制定:Bertrand 博弈模型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运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政策。

科林格里奇困境 名词解释

科林格里奇困境 名词解释

科林格里奇困境名词解释科林格里奇困境是指在博弈论中的一种情况,即当两个玩家都采取自己的最优策略时,却无法达到最优结果的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非合作博弈中,即每个玩家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其他玩家的利益。

科林格里奇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问题之一,其对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科林格里奇困境最早由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斯·科林格里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他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的企业,它们都需要投资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如果只有其中一个企业投资,那么它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另一个企业则会受到损失。

因此,两个企业都会选择不投资,而导致市场份额和利润都无法提高。

在博弈论中,科林格里奇困境可以用一个矩阵来表示。

假设有两个玩家,分别为A和B,他们可以选择合作或者背叛。

如果两个玩家都选择合作,则两个人都会得到3分;如果A选择背叛而B选择合作,则A将得到5分,而B只能得到1分;如果两个玩家都选择背叛,则两个人都只能得到2分。

这个矩阵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 A选择合作 | A选择背叛 ||---------|-----------|-----------|| B选择合作 | 3,3 | 1,5 || B选择背叛 | 5,1 | 2,2 |在这个矩阵中,左边的数字表示A的收益,右边的数字表示B的收益。

例如,如果A选择合作,B选择背叛,那么A将得到1分,B将得到5分。

如果两个玩家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都会选择背叛,因为这样他们的收益最高。

但是,如果两个玩家都选择背叛,那么他们的收益都只有2分,而如果两个玩家都选择合作,那么他们的收益将会达到最大值3分。

因此,如果两个玩家都采取最优策略,那么他们会陷入困境,无法达到最优结果。

如何解决科林格里奇困境是博弈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有许多解决方法被提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囚徒困境”的合作解决方案。

囚徒困境是另一种博弈论问题,其中两个罪犯被捕,他们可以选择合作或者背叛。

Linda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

Linda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5):735~74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Linda 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刘立秋 陆 勇(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

Tversky 和Kahneman (1983)使用Linda 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

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 (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 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关键词 主观概率,逻辑推断,合取谬误,齐当别模型。

分类号 B842;C93大量有关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概率推断任务中系统地表现出与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概率公理(probability axioms )和贝叶斯定理(Bayes’s Theorem )不一致的现象,例如违反合取事件概率判断规则、忽略基本比率等[1~6],从而引起了研究者对于人类理性程度的强烈质疑和关注。

在传统的理性定义下,人们的决策应该遵循一系列推断逻辑、概率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规则,然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归因判断显示出混乱以及系统违反标准理论的现象,合取谬误现象的发现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合取谬误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在推理过程中缺乏信息或认知过载,而是人们在认知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错误所致,因而更加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

1 合取谬误现象1.1合取谬误的提出根据概率理论的结合性法则,对于两个事件A 和B ,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发生概率与当事件A 为真时事件B 发生概率的乘积,即P(A B)=P(A)P(B|A)∩×[7]。

抉择考试题及答案

抉择考试题及答案

抉择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抉择是指在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的过程,以下哪项不是抉择的特点?A. 选择性B. 多样性C. 唯一性D. 必然性答案:C2. 在面临抉择时,以下哪项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A. 个人偏好B. 社会影响C. 经济成本D. 无关信息答案:D3. 抉择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心理现象?A. 风险规避B. 损失厌恶C. 从众心理D. 逆反心理答案:D4. 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抉择策略?A. 列出利弊B. 咨询他人C. 冲动决策D. 收集信息答案:C5. 在抉择时,以下哪项不是评估选项的方法?A. 成本效益分析B. 决策树分析C. 直觉判断D. 随机选择答案:D6. 以下哪项不是抉择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A. 后悔B. 满足C. 焦虑D. 无动于衷答案:D7. 抉择时,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决策误区?A. 确认偏误B. 锚定效应C. 群体思维D. 创新思维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抉择的外部因素?A. 社会压力B. 经济状况C. 个人能力D. 政治环境答案:C9. 在抉择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决策辅助工具?A. 概率论B. 统计分析C. 直觉判断D. 随机数生成器答案:D10. 以下哪项不是抉择后可能采取的行动?A. 执行决策B. 重新评估C. 放弃选择D. 坚持原决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抉择过程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决策?A. 情绪状态B. 个人价值观C. 社会文化背景D. 信息的可获得性答案:ABCD12. 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以下哪些行为可以帮助个人做出更好的决策?A. 收集相关信息B. 咨询专家意见C. 进行模拟演练D. 完全依赖直觉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是有效的抉择后评估方法?A. 反思决策过程B. 与他人讨论结果C. 忽视所有反馈D. 评估结果与预期的差距答案:ABD14. 以下哪些是抉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A. 恐惧失败B. 过度自信C. 决策疲劳D. 信息过载答案:ABCD15. 在抉择时,以下哪些是常见的决策陷阱?A. 沉没成本谬误B. 代表性启发C. 框架效应D. 风险中立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抉择是一个完全理性的过程,不受任何情感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5):735~74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Linda 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刘立秋 陆 勇(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

Tversky 和Kahneman (1983)使用Linda 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

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 (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 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关键词 主观概率,逻辑推断,合取谬误,齐当别模型。

分类号 B842;C93大量有关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概率推断任务中系统地表现出与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概率公理(probability axioms )和贝叶斯定理(Bayes’s Theorem )不一致的现象,例如违反合取事件概率判断规则、忽略基本比率等[1~6],从而引起了研究者对于人类理性程度的强烈质疑和关注。

在传统的理性定义下,人们的决策应该遵循一系列推断逻辑、概率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规则,然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归因判断显示出混乱以及系统违反标准理论的现象,合取谬误现象的发现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合取谬误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在推理过程中缺乏信息或认知过载,而是人们在认知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错误所致,因而更加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

1 合取谬误现象1.1合取谬误的提出根据概率理论的结合性法则,对于两个事件A 和B ,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发生概率与当事件A 为真时事件B 发生概率的乘积,即P(A B)=P(A)P(B|A)∩×[7]。

当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时,上式简化为:P(A ∩B)=P(A)×P(B)。

标准概率理论合取规则要求合取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大于任何组成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即P(A B)∩≤ P(A),以及P(A ∩B)P(B)。

≤735收稿日期:2007-01-01通讯作者:刘立秋,E-mail: lliqiu@然而,人们有时候会赋予合取事件发生的概率值高于其组成的单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值,即认为P S (A ∩B)>P S (A)或者P S (A ∩B)>P S (B),其中下标“S ”表示主观概率判断。

Tversky 和Kahneman 最先提出了这种人们在主观概率判断上与标准概率公理不一致的现象,并称之为合取谬误*(the conjunction fallacy )[5]。

倘若人们判断P S (A B)> P ∩S (A)并且P S (A ∩B)>P S (B),称之为双重合取谬误(the dual conjunction fallacy )。

概率公理的合取法则、合取谬误以及双重合取谬误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Tversky 和Kahneman 的其中一项著名研究中,首先呈现给被试关于一个叫做Linda 的人物特征及活动情况的描述如下:“Linda 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直率并且非常聪明。

在大学期间,她主修哲学,对种族歧视问题和社会偏见非常关注,同时也参加过反核示威游行”。

然后要求被试对包括以下事件在内的8个关于人物Linda 的事件进行概率判断:Linda 是一名女权主义者(F ); Linda 是一名银行出纳员(T );* Scholz 将谬误(fallacy )定义为“基于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下的认知过程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决策。

谬误可能是由于人们应用不适当的模型从而导致偏离的方案代替了(可能)已存在的确定正式方案,或者人们应用粗糙的推断规则(例如,利用直觉进行估计)作为标准决策理论的替代从而系统地导致不适当的或者不正确的方案而组成”[8]。

-73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Linda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和银行出纳员(F∩T)。

合取法则合取谬误双重合取谬误图1 合取法则、合取谬误和双重合取谬误大多数被试判断P S(F∩T)>P S(T),因而违反了概率理论的合取规则。

为了验证人们在判断中不使用合取规则这一假设,Tversky和Kahneman要求142名被试只在事件(T)和(F T)中选择哪一个更有可能发生,可是仍然有85%的被试产生合取谬误∩[5]。

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表明,当评估两个合取事件概率时,大多数被试都系统地违反合取规则,合取谬误比率从11%至87%不等[4,5]。

一般而言,根据被试样本的来源、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类型、反应模式(response mode)、问题的反馈或暗示以及金融刺激等条件的不同,合取谬误发生的比率也不尽相同。

例如,Tversky和Kahneman 认为判断问题的任务类型显著地影响人们解决问题时运用的判断启发式:当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生动的意义时,由于人们被其内容深深地吸引,从而没有将注意力集中于使用标准概率规则判断,因而导致合取谬误[5];Yates和Carlson给被试呈现类似于概率理论教学中从袋子里抽取不同颜色球的判断材料,减少了问题的生动性,结果合取谬误比率显著降低[9];Moutier和Houde发现在合取事件概率判断任务中的训练效应(training effect)[10];Fisk,Bury 和Holden研究了10岁以内儿童理解概率概念的能力,结果表明无论9~10岁之间还是4~5岁之间的儿童均违反了合取法则[11],但是Fisk没有发现不同年龄被试在贝叶斯推断任务中的差异[12]。

此外,Stanovich和West发现,具有高认知能力的人能够避免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和合取谬误的发生[13],Kemp,Chua,McKenna和David发现情感因素注入决策问题中容易产生谬误与归因错误[14]。

1.2合取谬误现象的解释模型关于合取谬误的研究,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这种违反逻辑推理现象的不同解释模型。

从提出的角度不同出发,我们将这些解释模型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M→A程式图2 用于检验合取规则的两种实验范式示意图(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因果关系模型M与基本目标事件B和附加事件A之间正向和负向的联结)注:引自Tversky和Kahneman(1983)图11.2.1启发式观点Tversky和Kahneman、Wells使用代表性启发式(the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观点解释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5,15]。

他们认为,当被试采用代表性启发式进行判断时是基于因果关系模型M与一个与M的代表性程度较低的基本目标事件B和一个与M的代表性程度较高的附加事件A之间相互匹配(代表性)程度进行判断的,Tversky和Kahneman称之为“M A程式”,如图2(a)所示。

在Linda问题中,M为人物Linda的人格特征,事件(F)与M具有高→(a) (b)A→B程式第15卷第5期 Linda 问题:“齐当别”抉择模型的解释 -737-度代表性,而事件(T )与M 具有低度代表性。

根据代表性启发式观点,由于合取事件(F ∩T )中包含了与M 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事件(F ),因而合取事件(F T )的代表性程度就有可能被赋予比其组成事件(T )的代表性程度更高。

倘若被试试图将基本目标事件(T )和附加事件(F )分别与因果关系模型M 之间的代表性程度作为概率大小的依据进行判断,并没有按照合取规则进行判断,那么被试就有可能判断合取事件(F ∩∩T )的概率高于事件(T )的概率,即P S (T F)> P ∩S (T),发生合取谬误现象。

另外,在因果推断任务中也有可能产生合取谬误,Tversky 和Kahneman 称之为“A B 程式”,如图2(b )所示。

根据这一程式,被试有可能判断单个原因事件(A )或结果事件(B )的概率比合取事件(A B )的概率更低。

例如,单个结果事件“美国石油消费将下降30%”的概率就可能被赋予比合取事件“美国石油价格有较大幅度提高,并且美国石油消费将下降30%”更低→∩[5]。

Legrenzi 和Johnson-Laird 的实验也证实了被试判断合取事件——原因和由原因导致的结果组成的合取事件概率值高于原因事件的概率值[16]。

然而由于代表性启发式对于合取谬误的解释过于模糊,因此也遭到了以下一些学者的批评。

德国适应性行为与认知中心(Center for Adaptive Behavior and Cognition )的学者Gigerenzer 反对将“概率”概念应用于单个事件的判断,并认为Tversky 和Kahneman 提出的类如在合取谬误现象中的Linda 问题等单个事件与概率理论没有任何联系,当“概率”指单个事件时毫无意义可言[17]。

由于大多数人感到使用频率比使用概率或百分比运算更加容易进行判断,并且当问题中使用单个事件概率或者条件概率进行表述时容易迷惑被试,而使用频率则不会。

为此,Gigerenzer 从“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 )和频率学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频率启发式观点,并对合取谬误现象的产生提出了质疑。

Gigerenzer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问题以数字或绝对频率形式的表述代替概率形式的表述时,有时能极大程度地削弱合取谬误的发生。

例如,当Linda 问题采用以下频率形式进行判断时:如果有100个人符合Linda 的描述特征,那么其中有多少人符合以下描述:Linda 是一名银行出纳员:(T )Linda 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和银行出纳员:(F ∩T )所谓的合取谬误由80%~90%下降为10%~20%[18,19]。

1.2.2语义理解错误观点Tversky 和Kahneman 、Morier 和Borgida 、Politzer 和Noveck 以及Sides ,Osherson 和Bonini 等都提出了被试对事件语义理解与主试要求不一致的假设解释合取谬误的发生。

例如,对于Linda 问题而言被试容易将事件(T )在语义上理解为合取事件(T ∩F )(Linda 是一名银行出纳员,但不是一名女权主义者)。

那么,当P(F)>0.5时,P(T ∩F) < P(T ∩F),从而在这种理解下的判断并未产生概率推断错误。

在他们的研究中通过增加其它事件或改变语义,尝试澄清不同事件的含意,试图揭示是否由于被试对判断事件的语义理解与主试的要求不一致而造成合取谬误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