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

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

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如数据等。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

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

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

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

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

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

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

现实却并非如此。

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

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

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

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

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

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

2024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三模联考试卷2024.04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的“自我加肥”的作用。

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

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

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

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

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

正是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成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

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

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

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

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

“森林一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鞋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表、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旁,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观古今于须灾,抚四海于一瞬”。

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

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

2024年5月广西地区高三语文高考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5月广西地区高三语文高考三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5月广西地区高三语文高考三模联考试卷(考试用时 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

一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有余香,令人神清气爽。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

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

从文学的根本性质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

而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的。

这些形式因素间接唤起感性的艺术形象(想象的而非视觉的形象)。

其次,文学的美不同于某些艺术美(如装饰图案等),不是“纯粹美”,而是一种“依存美”。

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特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折光。

最后,历史的内容不是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作家的审美感受世界的过滤、催化和再生的过程。

因此它渗透着人类心灵的甘泉,涂满作家个性心理的色彩。

它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心理、哲理内涵,而这种内涵是深藏不露的意蕴。

在文学欣赏中,它像涓涓的细流悄悄流进读者的心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读者的深层心理。

这种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它使作品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目中成为象征的形式而被吸收和改造,读者即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和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苏北七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和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

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

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

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

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

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

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

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

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

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

2024年太原市高三语文5月三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太原市高三语文5月三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5月太原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国不同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质”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把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对立起来,也不是一味发展新兴产业而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先立后破”,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传统产业一般指纺织、服装、食品、钢铁等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带动效应强、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等特征。

相较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对稳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通过创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一方面,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

另一方面,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只有依靠高科技、高效能、绿色化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

实践中,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将其应用于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弥补传统产业的发展短板,通过融合激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新”前行。

新质生产力并不简单等同于新发明和新技术,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结合地方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技术应用到具体产业,不断创造新价值。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惴惴不安药到病除B. 比翼双飞碧空如洗眉开眼笑C. 谈笑风生轻歌曼舞指点江山D. 胸无点墨一落千丈一鼓作气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B. 老师耐心地教导,使得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C. 他的书法作品在这次展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D.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B. “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C. 我国在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D. 我国在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4.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他擅长与人沟通,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C. 他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才华横溢,被誉为“诗坛新星”。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涉及了多个领域。

C. 他的讲话言辞激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D. 他的作品独具匠心,深受读者喜爱。

二、填空题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为背景,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7.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它以()为背景,讲述了梁山好汉的故事。

8.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为背景,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艰辛历程。

9.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以()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0. 《骆驼祥子》是我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祥子的悲惨命运。

三、阅读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最终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选项D“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与文章内容相符。

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可知“漫不经心”表示不认真、不在意的样子。

选项C“表示不认真、不在意的样子”与词语的含义相符。

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根据文学常识,可知《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选项B“《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与文学常识相符。

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根据句子中的比喻,可知“人生如梦”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选项A“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符。

5.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意思,可知“此其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应该断句为“此/其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项C“此/其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正确的断句相符。

二、非选择题6. 答案:(1)开头:直抒胸臆,点明中心,抒发对老师无尽的感激之情。

(2)中间:回忆老师关爱自己的往事,表现老师的高尚品质。

(3)结尾: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文的审题和构思。

根据题目要求,作文应以“感恩”为主题,围绕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展开。

开头要直接点明中心,中间部分要回忆老师关爱自己的往事,表现老师的高尚品质,结尾要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7. 答案:(1)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2)人物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3)情节安排: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展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赏析的能力。

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奇观电影作为一种符号,自然要制造具有景观效应的炫酷场面,除此以外,生产者一定还会赋予它们有别于其他电影产品的“符号价值”和“文化内涵”,而“科学”作为与奇观电影最具亲和力的元素,常被用来构建叙事线索、支撑叙事时空,从而形成我们现在较为常见的“科幻奇观影片”。

这类影片的“文化内涵”直观地表现在它们的题材与内容均会展现出当前人类的高端前沿科学技术,虽具幻想的成分,但却是对真实科学的部分反映。

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消费的不只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还在于其“符号价值”以及它的具有意义指涉的某种关系结构。

对于进入影院消费“科幻奇观影片”的大部分观众/粉丝而言,这种“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首先,这些影片片长在150分钟左右,具有高质量视听品质,情节饱满合理,叙事节奏较快,想象力丰富,拥有明星阵容,观众认为它们值得“进影院消费”,并将其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消解自我焦虑和现实压力的有效手段;其次,观看这类影片较易获得诸如“时尚、年轻”“接受新事物”等具有个体辨识度的标签;第三,观众/粉丝们通常会在观影后展开对诸如“虫洞”“量子力学”等科学理论的探讨,获得一种富有“科学与思辨精神”的观影体验,满足其个性化的心理需求;第四,粉丝们通过是否能够采纳影片中所崇尚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来完成身份认同。

早在20世纪初,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与乔治·威尔士就分别在自己的作品里对人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乐观与悲观两种不同的态度,这种对科学既期冀又质疑的复杂心态,不断被后人艺术化地呈现在电影之中。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解析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选项A、B、D都是正确的,但与题目无关。

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因为它是关于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正确描述。

3.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选项B、C、D都存在对句子结构的误解,而A项正确解释了句子的含义。

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选项A、C、D都存在对诗歌情感和意象的误解,而B项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文章主旨的误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主观题解析1. 【答案】(1)主题: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意象:碧空、流水、青山、白云等。

(3)情感: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鉴赏。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2. 【答案】(1)A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海浪比作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2)B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海浪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海浪的激昂与豪迈。

(3)C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海浪的巨大声势,渲染了壮阔的海洋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赏析。

通过对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3. 【答案】(1)通过对比,突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的凄凉孤独。

(2)运用叠词,如“凄凄惨惨戚戚”,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3)运用拟人手法,将“愁”人格化,使愁情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

通过对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4. 【答案】(1)通过描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2)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试卷答案

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10分)1. C2. D3. B4. ①作者通过对“我”的描述,展现了“我”的纯真、善良和勇敢。

②通过“我”与父亲、母亲的互动,体现了家庭和睦、亲情温暖的主题。

5. ①文章以“我”的视角展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

②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

③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表达,贴近生活,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15分)6. (1)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夜半钟声到客船。

(2)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 (1)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景色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壮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三、古诗文默写(共10分)8.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9.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作文(共60分)10. 【作文题目】与时间赛跑答案:时间,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无情地流逝着。

我们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与时间赛跑,首先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古人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这句话警示我们,时间宝贵,不容浪费。

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按时完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与时间赛跑,还要学会把握时机。

时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我们要善于发现时机,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勇往直前。

正如古人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贮蓄蓄势待发资本主义B. 精神矍铄矜持自由自在C. 震耳欲聋拈轻怕重鸡飞蛋打D. 喜闻乐见调和混沌初开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生活的质量。

B. 由于这次会议的及时召开,使许多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C.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D. 为了这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月亮升起来了,好像一个大圆盘。

B. 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我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

C. 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

D. 他们的笑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师您好,您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B. 哥们儿,这事儿你得好好想想,别冲动。

C. 这件衣服真好看,我给你买一件吧。

D. 你看,那个女孩儿多漂亮啊,简直就是个仙女。

5.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涉及)B.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要虚度年华。

(虚度)C.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这次考试却一落千丈。

(名列前茅)D. 这个城市的夜景非常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B. 由于这次会议的及时召开,使许多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C.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D. 为了这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师您好,您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B. 哥们儿,这事儿你得好好想想,别冲动。

C. 这件衣服真好看,我给你买一件吧。

2024届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⑥所谓孝道双元,意指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孝道观念开始从过去的权威关系一元逐渐转向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一个维度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子女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这可以称为“权威性孝道”;另一个强调了亲子之间自然而然的情感和亲和状态。子女因为这种情感基础的存在而自发地表现出对父母的关心,这可以称为“相互性孝道”。不同的孝道观念可以产生不同的孝道行为。例如,胡安宁基于经验数据发现,权威性孝道更加倾向于促使个人向父母提供经济类支持,而相互性孝道则与情感性支持相关。
[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错。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把“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
【摘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 ______ 社会学 仁 孝 忠
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⑤以家庭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中,“仁”的直接表现即为“孝”。“孝”之变迁在于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传统孝道观念对子女提出了比较高的伦理要求,凸显了代际之间的某种权威关系上的差异。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这样传统意义的孝道观念已经难以为继,一些新的孝道元素开始逐渐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孝道双元模型。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C2. B3. D4. C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强调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这一主题。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选项B正确。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中的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不断寻找机会。

选项D正确。

4.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证明观点。

选项C正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

文章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选项B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1. C2. D3. B4. A5. D【解析】1.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知诗人通过描写江水绕过芳甸,月光照耀花林,营造出一种美丽、宁静的意境。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知“卷不去”和“拂还来”都是用来形容月光无法离开诗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

3.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表达技巧的理解。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月亮的明亮和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

选项B正确。

4.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

5.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了解。

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D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答案】1. B2. C3. D4. A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作者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选项B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文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可知“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智慧。

福建省漳州市2024年高三三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漳州市2024年高三三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漳州市2024年高三三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

大约从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间,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

“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审美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活动,通过“清”与“乐”前所未有的结合,宋人将审美愉悦和其他可能包含有功利目的的“乐”明晰地区分开来。

清乐之所以是审美愉悦,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这种精神愉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

《诗经》的《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

到仁哲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第一是孔颜之乐;第二是舞雩之乐;第三是观化之乐。

孔颜之乐源于孔门弟子颜回在安贫乐道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贫寒的生活中颜回的精神却处在一种愉悦之中,这是为什么?颜回所乐何事?宋明理学关于孔颜之乐的阐释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线条:乐的起点是“道”,孔颜之乐,是在“乐道”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在安仁与安贫的基础上心泰,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

这种愉悦具有一种非功利性,或者说,它不是来自功利性的满足,而是来自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时的自得与自乐。

这种由“诚”与“泰”决定的泰然任之的心灵状态,以及物各得其所的和谐感与自由感,成为孔颜之乐的本源。

舞雩之乐源于《论语·先进》中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给出的他的人生理想,而孔夫子非常认同—“吾与点也”!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

上海市高中名校2024届高考三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共三套)

上海市高中名校2024届高考三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共三套)

上海市高中名校2024届高考三模考试试卷(一)语 文一 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 ,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 》)(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青年担负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勉。

2.按要求作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2分) 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 。

, ,。

靠传统征订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全新赛道只用了几个小时便超额完成。

①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②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③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④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A.②④①③B.④③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②④③(2)以下是小浦高三毕业之际写给老师的感谢信,画线句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够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3分)(A)尊师在上,感激涕零。

栽培之情,铭记于心。

(B)幸得您传道受业,解惑答疑。

您的教诲,字字珠玑,句句入心,激励我奋发向前!三年里(C)我们相濡以沫,朝夕相处。

真诚感谢您辛勤付出、无私奉献,(D)衷心祝愿您桃李满园,芬芳四溢!您的学生:小浦2024年5月7日 不得体的一项是 ,修改为: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5分)①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参与甚至主导的内容生产,已扩展到新闻资讯、知识、文学及其他艺术作品创作等各个领域。

智能机器在定制化内容生产、 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智能生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生成的机制等,会影响人们对公共信息环境的认知,甚至会强化人的被动性。

②现在,算法推荐已成为智能时代内容分发的重要机制,特别是个性化算法推荐。

智能机器的定制化生产不仅使用户的需求成为内容生产的目标,也可完成内容的多重加工,以往人们需要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进行信息的整合、再加工,但很多时候人们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加工也不一定成功,机器在这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Ⅰ卷(36分)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A.崔嵬(wéi)泾(jīng)渭分明元凶胡子B.勒(lē)索乍暖还(huán)寒揽胜攻城略地C.孜(zǐ)然徇(xùn)私枉法弩钝见危受命D.供(gōng)给龇(cī)牙咧嘴温火勠力同心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________,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________,化为明日黄花。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________,未老而先亡。

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A.物换星移抱残守缺白驹B.物换星移坚如磐石昙花C.时过境迁坚如磐石白驹D.时过境迁抱残守缺昙花一现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知名民校“横空出世”,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C.2017最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首播时,凭借17.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D.出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4.《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是哪一个节日的情形()(3分)A.清明节B.上巳节C.寒食节D.上二、(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

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

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

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

“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

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

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

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

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

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

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

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7.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3分)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

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叶嘉传叶嘉①,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

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可。

”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

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遂引而宴之。

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

嘉谓也。

”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

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

上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

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

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

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B.吾久饫.卿名饫:饱。

指所闻已多C.计欲倾.之倾:倾慕D.颜色..不变颜色:脸色9.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我试哉②必槌提顿挫之可③嘉谓也④上不见嘉月余A.其以之乃B.其乃之以C.以乃以之D.以其乃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3分)A.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B.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C.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D.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11.下列语句,全都直接表现叶嘉美德的一组是()(3分)①养高不仕,好游名山②容貌如铁,资质刚劲③粉身碎骨,臣不辞也④为之起立,颜色不变⑤其气飘然,若浮云矣⑥劳于万机,神苶思困A.①③B.③④C.④⑥D. ③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

因品行出众为陆羽所重,后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

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第Ⅱ卷(114分)四、(21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⑴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分)⑵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2分)⑶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3分)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春阴朱弁①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⑴诗中的金国之春有怎样的特征?(2分)⑵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