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_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的故事

合集下载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中国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天。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庆祝新年的到来。

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它的由来与习俗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下面将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相传夸父追日的传说给了我们春节的由来。

夸父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为了追赶太阳,不断奔跑。

但是,太阳永远也追不上,最后夸父疲倦而死。

为了纪念他的奋斗和付出,人们遂将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定为夸父节,后来就成为了春节。

二、春节的习俗春节有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餐饮活动之一。

在农历除夕的晚上,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

年夜饭的菜肴丰富多样,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和祥和。

一般来说,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因为它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财运;而鱼则象征着年年有余。

2. 写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用红色的纸条上写上吉祥的寓意。

春联一般由对联和横批组成,对联放在门上,横批则贴在大门两侧的柱子上。

写春联的过程充满了喜庆和创造力,也是一种祈求新年平安的方式。

3.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习俗中最喧嚣的环节之一。

中国人相信,鞭炮能够驱走邪恶的神灵,并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此外,放鞭炮还能迎接新年的到来,增添喜庆的氛围。

4. 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活动之一。

人们互相拜访,亲手送上新年的祝福。

年长的人通常会发红包给年幼的孩子,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象征着对孩子的祝福和保佑。

5.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活动。

人们穿上五颜六色的狮子或龙的服装,舞动身躯,伴着锣鼓声和鞭炮声,表演出灵动、热烈的场面。

这个传统活动寓意着驱邪除恶,辟邪招福,为新年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三、春节的意义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远的意义。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些资料。

一、起源与历史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岁首。

春节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岁首祭祀活动,后来逐渐与农事活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具有祭祀、祈福意义的节日。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那时称为"正月节",到了周代演变为"春节",直到现代已经流传了数千年。

二、传统习俗1.贴春联:在春节前后,家家户户会在大门两边贴上对联,对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以祈求新年顺利、吉祥如意。

2.扫尘:人们将房间清理干净,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充满新的希望和机会。

3.年夜饭:除夕夜,全家团聚共进年夜饭。

年夜饭一般有鱼、鸡、肉等许多美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4.守岁:新年除夕夜,家家户户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家中祈福、燃放鞭炮,直到庆祝活动结束。

5.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晚辈以及子女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三、民间祭祀1.祭天: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天地和顺、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2.祭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去家族的坟墓扫墓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3.祭典: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庙会、神像游行等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参与者。

四、民间艺术1.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舞龙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舞狮则象征着祈求平安和驱邪。

2.踩高跷: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喜欢踩高跷,表演各种技艺,包括翻跟头、跳绳等,展示身手和智慧。

3.京剧表演: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春节期间,人们会举办京剧表演,欣赏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

五、民间传说与故事1.年兽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凶兽,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没,袭击人们。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和声音,于是年夜晚上贴红对联、燃放鞭炮,以此驱赶年兽。

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最新

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最新

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最新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春节的习俗文化1、过小年农历腊月廿三日(南方是廿四日),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

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

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民间认为,过了二十三,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

2、迎春扫尘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称扫尘日,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备年货蒸年糕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经常准备的食物,一是腌腊肉,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这种食品存放时间较长,不易变质。

二是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4、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5、传统座次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团聚、祈福、祭祖的传统文化,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民间传说。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展示这个重要节日的魅力。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的对象是古代的神佛以及祖先。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年末。

据《淮南子》记载,春节最早是由帝尧“兼祭春,用安社稷”。

在农历年末,人们常常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也祈求来年收成丰盛、家庭安康。

二、传统习俗1.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是春节的开端,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人们将做年俗饭菜,如“年糕”、“饺子”等,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同时,为了驱除邪气和获得好运,人们在家中放鞭炮和炸竹,以及贴春联、挂灯笼等。

2.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长辈会给晚辈们压岁钱,以祝福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同时,人们也会给长辈们磕头行礼,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3.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一项传统而重要的活动。

相传古时有怪兽名叫“年”,会在除夕夜出现,吃掉庄稼和村庄的人。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火光和恶臭,于是人们用红灯笼、红布剪纸和炸竹来驱除“年”。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人们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寓意着赶走邪恶。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舞龙舞狮表演生动有趣,通常在街头巷尾、庙会等地方进行。

这个习俗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吸纳吉祥和祝福。

5.吃汤圆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吃汤圆。

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完整,因为它的形状和音节与“团圆”谐音。

除了作为一种传统食物,汤圆还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家庭和睦的向往。

6.观花灯观花灯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各地都会举办各种花灯展览。

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灯艺术作品,如彩灯、灯笼等。

观花灯也有传说中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的寓意。

结语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各具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

春节的十大民俗故事

春节的十大民俗故事

春节的十大民俗故事春节的十大民俗故事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关于春节有许多传说,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春节过年的春节的十大民俗故事。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的传说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

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关于春节的习俗小故事

关于春节的习俗小故事

关于春节的习俗小故事春节的到来,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日子了,春节界有很多习俗,那么你知道关于春节的习俗小故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关于春节的习俗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春节的习俗小故事篇一“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

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

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

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

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

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

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

关于春节的习俗小故事篇二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

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

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春节,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由来以及一些常见的习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的节日。

一、春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

传说,古代中国的一位叫做年的凶兽,每年在除夕这一天爬出洞穴,伤害人民和动物。

为了自保,人们开始在除夕时放鞭炮、张贴红色春联,以及贴满红纸的窗户。

他们相信噪音和红色可以驱赶年兽,保护家人和财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春节习俗。

二、春节的习俗1.贴春联和挂红灯笼:在春节来临前,人们会张贴对联和挂红灯笼。

对联是由一对上下行的对称的对联组成,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下部。

这些对联通常写有吉祥如意的祝福语,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同时,红灯笼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寓意着光明和温暖。

2.年夜饭:除夕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庆新年。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其中一些菜肴的名称还与美好的祝愿相关,如“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

饭后,家人还会一起观看春晚等各种春节联欢晚会,享受欢乐的时刻。

3.压岁钱: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未成年的子女或晚辈一些压岁钱。

压岁钱通常放在红包里,寓意着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压岁钱也是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4.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表演舞龙舞狮。

舞龙是表演者在一条长龙的身后舞动,象征着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舞狮则是几个人穿着狮子服装,模仿狮子的动作,以驱赶邪恶的力量和带来好运。

5.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赶走不祥之气,带来好运。

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限制或禁止放鞭炮。

6.拜年和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向亲朋好友致以新年祝福。

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表达友情和亲情的一种方式。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庆活动。

它不仅是团圆和欢庆的时刻,更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新年希望的展望。

以下将介绍春节的来历和一些常见的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做"Nian"的恶兽,它喜欢在除夕夜出来伤害人们和动物。

人们发现"Nian"畏惧火光和红色,于是在除夕夜点燃爆竹、贴对联和挂红灯笼,以期震慑"Nian"。

成功后,人们就开始将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标志,于是春节就这样形成了。

二、过年准备春节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是忙碌而热闹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洁房屋:人们认为春节前要将家里彻底的打扫干净,以驱赶走旧年的不顺和霉运,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2. 贴春联:春联是贴在门上的对联,用红色纸张写上对仗工整的对联,通常上联写在门上,下联写在门槛上,横批写在对联的正中央。

这些春联常常写有吉利的祝福语,如"福禄寿新"、"和谐幸福"等。

3. 购买年货:购买年货是准备过年的重要环节,人们会购买大量的食品、饮料和糖果等供家人和亲友享用。

此外,也会购买面点、蔬菜以及肉类等用于备饭。

4. 准备红包:过年时,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里装有一定金额的钱,寓意着给予晚辈更多的祝福和关爱。

三、习俗介绍春节有众多传统习俗,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1. 守岁: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待在家中,守岁到新年的第一天。

"守岁"意味着辞旧迎新,家人继续团聚,共同欢度新的一年。

在守岁期间,家人会观看春晚、吃团圆饭、玩游戏等。

2. 放鞭炮:放鞭炮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放鞭炮能驱走恶灵和带来好运。

然而,现代城市对鞭炮放限制较多,因此很多地方已经禁止放鞭炮。

3. 新年拜访: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友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或者正月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神的风俗,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今的传统习俗。

春节通常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始,为期15天,其中有许多令人兴奋且具有独特意义的习俗。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来历以及其中一些重要的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据史书记载,春节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时期。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它每到农历年底都会出来祸害人们。

人们通过放鞭炮、贴窗花和挂红灯等方式来驱赶这个怪兽,并且还加入了其他许多传统习俗,使得年怪兽终于被压制住了。

从此,这些习俗就代代相传,成为了庆祝春节的一部分。

二、春节的重要习俗1.贴春联与挂窗花一到春节,人们就会在门上贴上一对对联,这对联由两句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寓意着吉祥如意。

同时,还会在窗户上挂上精美的窗花,窗花多以红纸剪纸手工制作,形状五花八门,代表着幸福和美好的祝愿。

2.走亲访友春节是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光。

同时也会走亲访友,拜访亲戚朋友,互相道贺和祝福,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3.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通常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刻。

饭菜种类繁多,有鱼、肉、蔬菜等各种丰盛的美食,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4.红包与拜年春节期间,家长、长辈会给年幼的孩子发放红包,红包里装有一定金额的钱,代表祝福和好运。

此外,人们也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5.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活动。

人们穿着龙、狮子的服装,在鼓乐声中表演各种动作,寓意着驱邪和祈福。

6.放烟花爆竹放烟花爆竹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在除夕夜点燃烟花和爆竹,璀璨夺目的焰火绽放在夜空中,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逐霉运和带来好运。

7.观看春晚春节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场大型文艺晚会,包括歌曲、舞蹈、相声、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吸引了亿万观众收看,成为了春节之夜的重要活动。

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

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

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包括春节的起源、贴春联、放鞭炮、年画、舞龙舞狮、压岁钱和吃团圆饭等方面。

一、春节起源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的历史悠久,从虞舜兴起,从虞舜兴起,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春联也被称为门对、对联等,是用纸、布或竹、木制成的写着吉祥祝福话语的装饰品,挂在门框上或贴在门板上,以增添节日气氛。

春联的文字通常是由富有哲理和文学韵味的诗句组成,表达着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幸福。

三、放鞭炮放鞭炮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鞭炮是一种用纸或竹制成的筒状物,内装有火药、硫磺等物质,点燃后可以发出响声和烟雾。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口、院子里、街道上燃放鞭炮,以驱逐不祥之气和迎接新的一年。

放鞭炮的习俗源于古代的驱邪避邪习俗,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和烟雾可以驱赶邪灵和瘟疫,带来好运和平安。

四、年画年画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年画是用纸或布制成的一种彩色画片,通常以吉祥图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主题,用以装饰房间和祭祀神灵。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贴上年画,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幸福。

年画的图案和色彩都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色彩,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种表演形式,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舞龙舞狮表演通常是在街头巷尾或者公共场所进行,由专门从事舞龙舞狮表演的艺人进行表演。

舞龙舞狮表演形式多样,有时是单独的舞蹈表演,有时是配合音乐和锣鼓进行的舞蹈表演。

春节的传说及传统习俗故事

春节的传说及传统习俗故事

春节的传说及传统习俗故事春节的传说及传统习俗故事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传说及传统习俗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传说有一年,世上大乱。

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

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

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

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

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

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

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春节美食饺子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

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1. 春节的由来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年终祭祀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在腊月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形式,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 春节的时间春节是根据农历计算的,通常在公历的1月或2月份之间举行。

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固定,但一般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春节期间,人们会放假多天,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3. 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的心情。

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赏灯笼、舞狮子、放鞭炮等。

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代代相传,成为了春节文化的一部分。

4. 春节的装饰物品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用各种装饰物品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常见的装饰物品包括红色灯笼、福字、剪纸、年画等。

这些装饰物品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被视为带来好运的象征。

5.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年糕等象征团圆和幸福的食物;南方人则偏爱年糕煮汤圆,寓意团圆和团结。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拜年、交换红包,并进行祭祖等仪式。

6. 春节的传统美食春节期间,人们会烹饪一些传统的美食来招待亲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美食是饺子,由面粉皮包裹各种馅料而成,象征着团圆和满足。

此外,糖果、糕点、年糕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食品。

7. 春节的民俗活动除了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外,春节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比如,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人们穿着龙或狮子的服装,在街上表演舞蹈,以辟邪驱疫,祈求平安和好运。

8. 春联和窗花春联和窗花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品,它们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春联是一种由对联组成的横幅,通常贴在门口或墙壁上,用于迎接新年;而窗花则是一种用剪纸制作的窗户装饰,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春节来龙去脉

春节来龙去脉

春节来龙去脉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一、起源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古代的一次年兽肆虐时,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声音和火光。

于是,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挂红灯、放鞭炮来驱赶年兽。

这个传统的起源,被认为是春节庆祝的起点。

二、习俗1.除夕夜: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日子。

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享团圆。

午夜时分,放鞭炮和观赏焰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或红包作为祝福和吉祥的象征。

这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寓意着好运和财富的到来。

3.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身穿狮子或龙的服装,表演舞狮或舞龙的动作和技巧,带来喜庆和吉祥的氛围。

4.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上祝福和祝愿。

年长者通常会接受晚辈的拜年,并给予红包作为回赠。

5.灯笼:灯笼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装饰精美的灯笼,以吉祥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意义春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对新年的热爱和期盼。

它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中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体现。

春节让人们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传承着亲情和友情。

春节是庆祝新年的开始,也是对旧年的告别。

它代表着希望、繁荣和好运。

在春节期间,人们以欢乐齐聚的方式,互相祝福、分享快乐。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集体记忆的象征。

总结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家庭团聚和人际交流的机会。

它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充满着喜庆和温馨。

春节让人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一年,希望能够迎来繁荣、幸福和好运。

春节的传统故事

春节的传统故事

春节的传统故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而又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人们常常聚在一起分享传统的故事,这些故事代表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通过这些传统故事,人们传承了价值观念和智慧,同时也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1. 《年》《年》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

传说,有一个凶猛的怪兽赶走了所有的人,并且每年在农历的最后一天出现。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贴红纸、点燃爆竹、穿戴红色衣物以及在门前放置灯笼。

然后,一个勇敢的小男孩跳出来,对怪兽大声喊叫,将其吓跑。

从那以后,每个春节,人们都庆祝胜利并迎来新的一年。

2. 《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一个古老而又经典的故事。

传说,在创世之初,天空和地球之间只有一座巍峨的大山,人类无法自由活动,生活在黑暗和混沌之中。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女娲用五彩石将大山敲碎,用碎片插入大地,形成了山川和水流。

她还用黄土塑造了人类,并为人类点燃了火种。

这个故事象征着女娲的伟大智慧和对人类的关爱。

3.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关于一位孤独的孔雀的故事。

这只孔雀一直生活在寒冷的雪地中,并渴望看到温暖的东南风。

它决定踏上一段旅程,寻找东南飞的方向。

途中,它遇到了不同的动物,通过与它们的互动,孔雀逐渐学会了勇气、耐心和坚持。

最终,它终于找到了东南风,融入了温暖的春天。

这个故事鼓励人们要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4.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为中国的“七夕节”。

传说,在银河上有一条天河,天河两岸生活着牛郎织女。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只有这一天,牛郎织女才能相会一次。

他们用自己的爱情之河,搭起了一座在天空连接两人的“鹊桥”,彼此渡过。

这个故事弘扬了爱情的美好和令人感动的奉献精神。

5. 《董永与七仙女》《董永与七仙女》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传说,董永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渔夫,有一天他救了七个正在玩耍的仙女,仙女们非常感激,其中一个仙女相中了董永并嫁给了他。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篇1一、春节的由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春节有哪些习俗_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有哪些习俗_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有哪些习俗_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

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视人们能够无视千万里的距离一定要回家国家。

那么你知道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一、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节的民间习俗与神话故事

春节的民间习俗与神话故事

春节的民间习俗与神话故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习惯和神话传说,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贴春联与门神春联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一种传统装饰品。

它通常由一对对联组成,写有吉祥的词句,如“福禄寿喜”、“家春景祥”等。

人们将春联贴在家门上,寓意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此外,门神也是不可或缺的春节贴饰。

门神是神话故事中的护门神祇,用于驱邪避凶,保佑家庭平安。

二、舞狮与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也是为了祈求好运与吉祥。

舞狮的表演通常由一组人扮演,其中有一个人扮成狮子头,其他人扮演狮子身体。

他们舞动身躯,以模仿狮子的动作表演,旨在驱逐邪灵和带来好运。

舞龙类似于舞狮,但参与者扮演的是龙。

人们手持长条,舞动起来,模拟龙的起伏奔腾,象征着祈求丰收和幸福。

三、放鞭炮与爆竹放鞭炮和爆竹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庆祝活动。

传统上,人们认为鞭炮和爆竹的声音可以驱逐恶灵瘟疫,迎来吉祥与平安。

踩炮火、放爆竹是传统习俗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春节喜庆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城市中,由于对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的考虑,一些地方已经禁止了放鞭炮和爆竹的行为。

四、年夜饭与拜年年夜饭是春节期间家庭团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人会齐聚一堂,共享一顿丰盛的晚餐。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具有特殊寓意,比如“年年有鱼”寓意着连年有余,“团圆饭”象征家庭团聚。

而春节拜年更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人们穿上新衣服,拜访亲友,互相致以新年的祝福,并收到红包作为祝福与吉利的象征。

五、神话故事与传说春节期间的民俗习惯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

例如,“年兽故事”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在传说中,年兽会在除夕夜袭击村庄,吃掉人们和牲畜。

为了抵御年兽,人们会张贴红色的春联、放鞭炮和爆竹,舞狮与舞龙等。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人们相信在一年中的第15天晚上,嫦娥会变成仙女,飞上月亮。

总而言之,春节的民间习俗与神话故事丰富多样,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它不仅代表着农历的正月初一,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团聚。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关于春节的起源以及一些传统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传说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农历年末出现,吃掉村庄里的人和动物。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畏惧红色和火,于是大家在村庄四周放鞭炮、挂灯笼,以驱赶“年”怪兽,并且燃放烟火祈求平安。

这就是中国人过春节的由来。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 除夕夜守岁:除夕夜是春节的最重要的时刻,家人齐聚一堂,共度年夜饭,并在晚上守岁。

守岁是指在午夜时分,全家人一起祈福、欢庆新年的到来,并在家中燃放烟花爆竹以驱赶邪恶之气。

2. 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必备的饰品之一。

人们在家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春联上的对联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幸福安康。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用“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语相互祝福。

尤其是小孩子会去拜年求红包,而长辈则会赏赐一些压岁钱给孩子。

4. 传统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艺术,代表着中国人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心愿。

人们会用彩绸和竹杆制成的巨龙和狮子,穿梭在人群中舞动。

5. 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元素之一。

长辈会给孩子和未婚青年赏赐一些装有现金的红包,寓意着给他们带来好运和祝福。

6. 春节联欢晚会:每年春节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会举办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和明星表演,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以上是关于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介绍。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喜庆和祥和的节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一次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的机会。

通过庆祝春节,我们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增强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谊。

春节文化内涵和中华民俗知识_春节

春节文化内涵和中华民俗知识_春节

春节文化内涵和中华民俗知识过春节就要了解春节才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春节文化内涵和中华民俗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谁知道春节文化内涵和中华民俗知识啊相传在古代,那时还没有季节时令的具体划分,因此庄稼人无法准确的推算节气来帮助农务,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境贫寒以打柴为生,心想把节令定准,有一次他打柴观察树的影子,受到启发制作了一个日晷,来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遇到雨雪天气往往会影响测量结果。

后来他上山采药的途中发现泉水滴答的响着,回到家便做了一个五层漏壶,从此他望日冕,观漏水,一天又一天,渐渐的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来一遍,最短的一天就是冬至。

那个时候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令他非常着急,命众官商议,节令官叫阿衡,他并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边推说是人们行事不慎得罪了天神,祖乙命令百姓虔诚跪拜,斋戒沐浴,以得到上天的宽恕。

但是时间长了并不见效。

这时候万年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日晷个漏壶去见祖乙。

万年向祖乙详细说明自己的发现,得到祖乙的认可,命人建起了日月阁,并拨给他几名仆役一同观察记录,此事被阿衡得知,嫉妒下便起杀心,他雇用刺客去日月阁刺杀万年,但是由于距离太远,只是伤到了万年,祖乙听闻此事大怒,命人将阿衡收监,随后便去日月阁探望万年,万年遥望星空感慨道:现在已是午夜十二点,日月如梭,稍纵即逝,冬天要过去了。

祖乙也赞同道:是呀,辞旧迎新,春天乃是四季的开始,也应该有个节气,让天下百姓明白,好好珍惜呀。

就叫“春节”吧。

后来万年伤愈后,又推算出闰月闰年编出太阳历,他死后祖乙便名人改作“万年历”以纪念万年。

所以民间也称“春年”为“过年”以纪念万年。

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_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的故事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一>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传统饮食习俗腊八粥“腊八腊八粥节”。

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

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而且在北方吃饺子还寓意这一家人来年团团圆圆。

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春节传统节日民谣有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太原的《避债谣》:“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在豫东则有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的故事<二>春节习俗-祭灶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

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

据占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或说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五皇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

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东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谣云:“二十三,糖瓜粘。

”这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

又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一年中这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手,由他掌握处置。

因此,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祭灶。

祭灶多在黄昏人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

焚香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和草料,在院子里点火焚烧。

全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此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又回到了人间。

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晶,在灶龛前焚香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又开始的监护工作。

春节习俗-贴春联春联,又名对联、门对,源于“桃符”。

古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许多自然灾害不理解,以为是鬼神作怪。

过年时要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挂于门旁,以避邪鬼。

到了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联语。

据家》介绍,后蜀主孟昶919叫65以为不工,自提笔书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改称春联。

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不仅观赏春联,还亲自题写春联。

据说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便去询问,得知这是一家阉猪的,尚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便自告奋勇,为那阉猪人写了一幅春联:“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意贴切、幽默、风趣。

经明太祖一提倡,许多文人学士便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便蔚然成风。

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汜·春联》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白人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巾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结合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特点,更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性。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创作了许多富有生气的春联,如2021年鸡年春节,一位老先生拟的春联:“春之华,迎春归,春暖花繁,唤醒金鸡驱魍魉;民为本,顺民意,民殷国富,莫使墨吏误苍生”,横额为:“公正和谐”。

此联对仗工稳,富有反腐倡廉、以民为本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联有关的,还有倒贴“福”字,这一风俗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春牌”就是写福”者,福气、福运、幸福之谓也。

“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民间为了更好地表达这层意思,干脆将“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

这样,朱元璋就不好杀人了。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倒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