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的哲学基础:现代中医有三个哲学观(相似分形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学对人体的形态和生命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与方法萌发的土壤。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体悟之积累的基础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相结合,再进一步抽象、纯化而形成。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

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其较高层次;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具体的方法,是其较低层次。

较低层次的思维方法一般都由较高层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将重点介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并从中概括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而将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融入其中来阐述。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二节
阴 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 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 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阴阳交感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中阴阳二气的交感有两种形式:
Hale Waihona Puke • 一是在上之气(阳气)的下降,在下之气 (阴气)的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协调。 如心肾相交,龙虎回环。以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为喻,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为理论依据。 • 二是在内之气(阴气)向外运行,在外 之气(阳气)向内运行,阴阳二气协调。 如经气的运行, 营卫出入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 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 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 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若事物 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 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 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 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 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一)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 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 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 《类经附翼 .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 •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 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 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 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精气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精气学说
02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 生理病理变化,注重调和人体内 部各部分的平衡与协调,以达到 防治疾病的目的。
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之中,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不例外 。
中医学注重观察和掌握人体在各种运 动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强调因时、因 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诊断和治疗 方法。
04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与脏腑
精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脏腑依靠精气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脏腑 的功能状态。
脏腑化生精气
人体各脏腑通过自身的生理功能,不断地化生和补充精气。保持精气的充盈是维护脏腑 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
精气与经络
经络是精气运行的通道
经络是中医学中精气运行的通道,负责将精 气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精气失调与经络病变
当精气出现失调时,可能会导致经络的堵塞 或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通过对经 络的调理,可以调和精气,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精气与疾病防治
调养精气以防治疾病
中医学认为,保持精气的充盈和平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 措施。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和锻炼等方式,可以调养 精气,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 法-精气学说
目录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学说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0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整体观念
0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 一,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不可分割。
精气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自然界 表现 举例 人 体
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阳长阴消 用相连。 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阴长阳消 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阴随阳长 随着秋冬气候的逐渐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阴随阳消 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阳长阴消 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也由兴奋转向抑制——阴长阳消 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阳随阴消 补充营养物质,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阳随阴长 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基础 10
(二)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 即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在的前 提和条件。 含义 阴 互用—— 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 ①阴阳是对 立统一的 ,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 ,才能维持事物的生成、发展 和变化。 意义 互 ②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 ,事物就失去了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在人体则导致种 种疾病。 根 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随之 增长 ——雨水增多 阳生阴长 自然界 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 ——降水减少 阳杀阴藏 互 用 表现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 生理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 养气。 举例 人体 互根失常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 病理 互用失常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
二、阴阳的概念
中医哲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演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背日者为阴 化 → 温热、明亮者为阳——如白昼、春夏、火等。 逐步引申——两类属性事物的代表 形 寒凉、晦暗者为阴——如黑夜、秋冬、水等。 →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 成 扩大形成——自然界某些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面的代表 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四)阴阳消长平衡
1、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 2、阴阳皆消与阴阳皆长。 3、阴阳平衡。 4、阴阳消长与平衡的关系。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 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 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变 为属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重 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⑴自然界无形之气中的精华或精粹 部分。 ⑵泛指自然界中的无形之气。此精 即气,又称“精气” 。 ⑶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有形物质, 如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和津液等。 此乃“广义之精”。 ⑷专指肾所藏之精,即肾精,亦即 中医学精气神学说中所指之精。
2、神的几种不同含义
⑴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 内在规律。 ⑵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⑶指人看生物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 现,亦即诊断学中所指的“神气” ⑷专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 括心理活动。 ⑵、⑶、⑷三种含义与中医关系密 切。
中医学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 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 官、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 并以“取象比类”或“推演络绎”的 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形态、性质和 作用,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 水“五行”之中,用以阐释人体脏腑 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 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即 “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 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即是“形 化气”的气化过程。此即说明无形之 气与有形之万物是相互转化的。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由无形之气聚合生成的有形之物, 在气的推动激发下,相互之间还可以 发生转化。
3、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土、金、水五行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克关系 中,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克我” 和“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 称为“所胜”与“所不胜”。克我者 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故五行相 克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 所胜一行的制约与克制。

中医学哲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哲学基础ppt课件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状态。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PPT课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ຫໍສະໝຸດ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
(1)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
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
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 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 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 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 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 一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 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 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 阳和大阳含小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变化的过程。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阴阳的概念:#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符号系统。

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

例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疾病。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

气是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物质,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状态表现出来。

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变化,气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原则。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主要探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深入探讨,为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注重分析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全面考虑病因、病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疾病。

整体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五、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原则,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治疗。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02
腑,运行气血
脏腑功能:脏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
03
互协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经络作用: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04
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的概念:气血津液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气血津液的生成 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气血津液的运行 依赖于经络的运行和调节
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02
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养生注重五行相生 相克,认为五行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03
气血津液:中医养生强调气血津液的调
和,认为气血津液的失调是疾病的原因
04
经络穴位:中医养生注重经络穴位的调
理,认为经络穴位的通畅是健康的关键
疾病治疗
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
01
体,治疗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 辩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
3
寿命
中医康复调理的基本原则:
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人
为本
康复调理的方法:针灸、推
2
拿、拔罐、中药、食疗等
谢谢
阴阳五行学说认 为,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阴 阳五行之间存在 着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的关系。
4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由于阴阳五行失 调引起的,治疗疾 病就是要调整阴阳 五行的平衡。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
01
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连接脏
02
辨证施治包括望、闻、 问、切四诊,通过观 察、询问、切脉等方
式了解患者的病情
03
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 念,将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治疗时不仅关 注局部症状,更关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潘毅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中医的哲学基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讨论自然社会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它的关键词是“规律”。

中国人讲规律只有一个字“道”, 哲学是外来词汇, 对于中国人而言, 哲学基本上属于“道”的范畴。

哲学事实上是论道之学。

道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世界的本源, 二是天地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解决规律问题。

一阴一阳之谓道, 意思是天地自然之道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阴阳的变化。

“道”听起来觉得玄乎, 有点像凌空倒叙, 不能落到实处的感觉。

其实不是, 中医讲的道是要落到实处, 不落到实处毫无意义。

古人有以天道推人事的欲望, 医学是人事, 假如天道自然规律把握好了, 医学的人事就能推出来。

规定道, 就要先寻找规律。

怎么寻找?科学史的发展, 基本上是以天文学为先驱, 以数学为基础。

特别中国是农业大国, 她对天文地理的依赖限度更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发达, 古人通过对太阳系的观测, 发现对地球影响最大就是太阳和月亮, 相对而言, 太阳对地球影响比月亮更大, 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还是受太阳的影响的结果, 所以, 宇宙对地球的影响重要归结于日地运动, 日地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天地自然之道。

日地运动产生什么后果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这就是规律。

一天之中, 昼夜晨昏还是周而复始, 还是规律。

天地呈现出规律, 人就要遵循规律。

这就是古人的原始思维: 找到天地的自然规律, 人就要服从规律, 这就叫顺应自然, 或者叫道法自然。

中国版图之大, 当然也会带来南北的差异, 这种差异呈现出一个空间。

但是, 刚才讲的昼夜晨昏、春夏秋冬、一年24节律周而复始, 感觉是时间的规律性强于空间的规律性。

尚有空间是有形的, 时间是无形的, 空间可以截断, 时间则是截不断的。

如此看来, 时间与道的本质更加接近。

道看不见摸不着,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道是连续的, 时间是连续的;道有规律, 时间有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气一元论1 气[基本概念]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

[注意] 气作为宇宙的本原,称之为“元气”,也称“原气”。

由于气是极其精微的无形的精粹物质,故又可称为“精气”。

2 气一元论[基本内容]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本为一,分为阴阳,其气之轻清为阳者,生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天宇;气质重浊为阴者,降而凝聚为有形的大地。

|| 气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 气机①含义: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②基本形式:升、降、出、入③注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在正常情况下升与降、出与入虽是对立的,但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 气化①含义: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②形气的转化:有形之质可散而为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可聚而成有形之质;气与气之间可互生互化;不同形质之物的互相转化,或有形实体自身的可不断更新变化。

|| 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感应指事物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对中医学的影响]| 说明人体生命的物质性:天地自然的物质性,决定着人体生命过程的物质性;人是天地精气交感的产物,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 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实现的。

气对于全身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作用,而气血互化、精气互化、津血互化、精血互化等物质代谢则是气化作用在人体的实现。

| 说明人体的病理关系:人体的不少病理变化实质上是气机失调与气化失常的结果。

| 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指导养生与康复: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

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者的关系是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神能统驭精与气。

其目的是聚精以养气,养气以存神。

二阴阳学说1 阴阳[概念] 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 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 日光则为阴。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 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 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 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 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 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 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 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 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气化的形式主要 有以下几种: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 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 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 定、有序、协调。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 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 (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 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五行归类:取象比类
推演络绎法:
已知五行归属 相关的事物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五行归类表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湿


五方



西

五季


长夏


五行






五脏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体





五官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阴阳,则背为阳,腹 为阴。言人身中之藏腑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 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
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
同“非” 干
概念发展
春,陨石于宋,陨星也。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 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 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候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 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左传·僖公十六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





五志





五声






五变





五液





二、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一)五行生克制化胜复
“生我” “我生”

“母子”

“克我”“我克”
“所胜”“所不胜”

相生
相克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
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

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 消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 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 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
否 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阴阳互藏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阴损及阳:阴虚 阳损及阴:阳虚
虚甚 虚甚
阳虚 阴虚
补阳兼滋阴 滋阴兼补阳
(三)阴阳交感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 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否泰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
太极、两仪
四象
八卦图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是绝对的 既对立又统一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阴阳盛衰图



阳阳
阴阴

盛偏
盛偏

则盛
则盛











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 偏盛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阴盛则寒) 阳虚(阴盛则阳病)
实热证(阳盛则热) 阴虚(阳盛则阴病)
(五)指导治疗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1)确定治疗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五味:酸甘苦辛咸 四气:温热寒凉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尚书正义》: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 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
阴,脾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
为阴,数者为阳。
--《素问·阴阳别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健康? 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阳化气,阴成形。
体阴而用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平阳泌,精神乃治”
(四)指导诊断
(1)分析四诊的资料 (2)概括疾病证候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主讲人: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阴阳概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 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 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 阴阳。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一、阴阳的概念
《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 也,与阴相对也”
滋润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诗经·小雅·黍苗》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诗经·七月》
地窖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七月》 湛湛露斯,匪阳不睎。――《诗经·小雅·湛露》
《尚书大传·周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 之所兴作也;土 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二)五行特性
◘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 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 ◘ 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清洁。 ◘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含义 阴阳消长原因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消彼消 此长彼长
(五)阴阳转化
条件
方式
形式
上九 九五 九四 九三 九二 初九

亢龍有悔 飛龍在天
見龍在田 潛龍勿用
(六)阴阳自和
此长彼消 此消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自然 人体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体内、下部、腹部、筋骨、五脏、肝肾 阳:体表、上部、背部、皮肤、六腑、心肺
--《管子·形势解》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子·知北游》
事物阴阳属性
阳:火、热、明、上、高、动、腑、背、表、天、男、左 阴:水、寒、暗、下、低、静、脏、腹、里、地、女、右
阴阳属性划分特点
阴阳的绝对性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是比较而言的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周易•系辞上》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
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国语·越语下》
哲学阴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子·知北游》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 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寒者热之 补阳
热者寒之 滋阴
阴阳 偏衰
阴虚 阳虚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虚热证(阴虚则热) 虚寒证(阳虚则寒)
滋阴清虚热 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属性划分时 事物发展变化--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相互转化
正常--物质与功能之内与之间的互根互用 失常--阴阳互损、阴阳离决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