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及本体论思维的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点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及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点看法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本体论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家形成了对“本体”的不同的看法,唯心主义有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唯物主义有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作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它的本体论是什么?该不该用本体论思维去看待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本文试图结合现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对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作一初步分析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如下三点理解,并使其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一、“本体”在“本原”的意义上使用时,和唯心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二、“本体”在“本质”的意义上使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这一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一、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它所指向的存在是一个总体性的存在,它研究的是存在的总体性本质和规律。存在的总体性特征只有在人的统摄中才能显现出来。人类的出现使原本一体的存在分化为两个特征各异的存在,即属人存在和自在存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要求属人存在和自在存在之间的分化在更高的基点上达到圆融同一。人类的实践是使这两者弥合的根本途径。实践具有双重性,它在使自在存在转化为属人存在的同时,也使自在存在不断的扩展,从而加深和属人存在之间的分化。人类对统一性和完美性的渴望和终极关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所不能完全满足的,因此,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总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只有哲学理性才能给人类提供一幅有关“存在的统一性和完美性”的总体图景。哲学本体论就是这种理想图景的理论表述和最终确认。从真正的哲学意义上来讲,本体论所追求的“统一性和完美性的存在”并不存在于现实领域,而只是存在于可能性领域之中,是人类奋斗的理想。

哲学本体论关注的是关于存在的终极性或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些根本性或终极性问题的回答在总体上是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科学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的。因此,每个哲学本体论承诺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我们把它称为本体论的三种不同理论形态:一是始基论或本原论。认为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基元或本原。“万物产生于它最后又归复于它”(亚里士多德语)。中外的古代哲学家都有把“水”、“火”、“气”、“土”等作为万物的始基或本原,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存在及其变化。二是基础论。认为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构成要素或基本单位或存在基础。古代的“数”的哲学、“四元素说”、“原子论”,近代的“单子论”等都体现了这种思维倾向。三是本质说。认为本体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共相等等。这三种理论形态基本上说明了哲学对本体论的基本规定:本原性、基础性、本质性。如果说基础性和本原性意义接近的话,那么,本体就具有本原和本质两种含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和唯心主义相对时,我们说它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其物质本体论的本体是在“本原”意义上使用的;当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时,我们说它坚持的是实践本体论,其实践本体论的本体是在“本质”意义上使用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坚持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称为唯物主义,而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则称为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上帝、精神或绝对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是精神的延伸或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因此,唯心主义哲学坚持的是精神本体论,而且其本体是在“本原”意义上使用的。而作为和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主义,它坚持的是物质本体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始基归为各种各样具有理性抽象色彩的感性具体的个别的物质形态,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管仲的“精气”等等。作为朴素唯物论的物质本体论,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猜测、感性、直观的缺陷,但却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捍卫了唯物主义阵地。

近代唯物主义特别是法国的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近代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虽然把被黑格尔颠倒过去的又颠倒了过来,但其在历史领域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又回到了唯心主义的怀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马克思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的一种机能。而人类首先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本原的意义上来讲,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质而不可能是精神或任何别的东西。所谓的精神和绝对观念等都只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没有人类就不可能产生。而上帝只不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虚幻的反映。相对于人类而言,客观世界有其先在性,人类历史相对于地球或宇宙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精神何以能成为物质世界的本原。相对于旧唯物主义者把物质规定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注:《列宁全集》第二版,第18卷,第18页。)“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5月版(下同),第三卷,第556页。)因此更具有科学性。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坚定地站在物质是世界本原的立场上。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划分只是在其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对立这一点上才是绝对的。在马克思的哲学之前,以物质为本体的旧唯物主义和以精神为本体的唯心主义哲学,在长期的争论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结局呢?旧唯物主义以物质为精神的本原,把精神还原为自然,以物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据,以此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以精神为物质的本原,把物质还原为精神,以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的全部行为根据,抹杀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从被动适应的观点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由于抹杀了物质的客观性,所以只是从主观臆想的观点去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就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

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18—19,18,48,49—50,19,9,15,15,47,48,4

0,31,41页。)物质和精神相互排斥,互不联系,不仅使物质和精神得不到统一,相反

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唯物主义经验论归宿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的

唯理论则归宿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和莱布尼茨的客观唯心主义。在随后的德国古典哲

学中,黑格尔干脆就取消了物质,以概念本体论极端地发展了精神本体论;费尔巴哈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