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 郭沫若






译文: 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轻率。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永远的知己。 内善外美而不淫,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做我为人的榜样啊。






(二)抗战时期其他历史剧的创作 1、抗战期间的六部历史剧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 离》、《孔雀胆》、《南冠草》 2、六部历史剧的共同点: (1) 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 ( 2 )共同的主题: 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 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颂赞爱国爱民, 主张团结御侮,高扬坚守气节。 ( 3 )贯穿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突出 的浪漫主义艺术个性。

四川乐山大佛
嘉州小三峡
少年郭沫若
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张琼华
郭沫若的第二个妻子 佐藤富子(安娜)
1924年前后与安娜及孩子们
郭沫若与于立群及5个孩子
郭沫若
历史剧《屈原》公演时的海报
《橘颂》

屈原
原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郭沫若

郭沫若

作业(任选一题):
1、结合《孤独者》、《潘先生在难中》,比较分析鲁 迅、叶绍钧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异同。 2、以《沉沦》、《迟桂花》为例,比较分析郁达夫小 说创作前后期的异同。 3、结合胡适、郭沫若、闻一多等的创作,谈谈中国现 代新诗流变的过程及意义。 要求: 1、方格稿纸书写,首页上方写明姓名、班级、学号。 2、有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7个)。 3、正文不少于3000字。 4、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每段开始列关键句。 5、引文注释不少与3个。 6、参考文献不少于5个。
《女神》的意义和贡献:
意义和贡献: 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 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 加强 创作形式自由多变 不足 :夹用英文偏多,有些“过于欧化”,有 些诗作也稍嫌粗糙、散漫、太直露。
4、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目光不 局限于中国,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 类。
其胸襟、眼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前无古 人。
5、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诗 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 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三、《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 与形式
四、作品赏析:《天狗》
《天狗》鲜明地表达冲决一切藩篱的个性解放 思想和狂飚突进的精神,创造了异乎寻常的奇 特形象和天风海涛般不拘一格的形式。 《天狗》中“大我”的奇特形象是基于五四时 代生活的土壤并熔铸着诗人世界观的复杂内涵。 天狗自噬其身并进一步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表 达了贯穿《女神》的又一重要思想——解剖自 己,向自己精神世界的阴暗面进行剔除和清理 的思想。 《天狗》风格上呈现出强烈的爆炸力和磅礴的 气势。诗的感情表达如火山熔岩突然喷发、奔 突,又如瀑布飞悬,一泻到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1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 .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_________ .4,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论述文学革命的理论文章是:_________ .5,《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是:_________ .6,提出“三大主义”为文学革命的目标的理论文章是:_________ .7,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外因是_________ .8,《人的文学》的作者是_________ .9,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社团是_________ .10,特别重视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的社团是_________ .11,以爱情诗创作闻名的社团是_________ .12,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文研会2,创造社3,新月社4,语丝社三,简答题:1,简答文学革命发生的大致过程2,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情况3,简答《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内容4,简答《文学革命论》的思想内容5,简答文学革命时期的创作特色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二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__________.2,鲁迅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3,鲁迅的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4,鲁迅的散文集是__________.5,鲁迅的杂文集有(举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鲁迅提出“首在立人”观点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迅的学术著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8,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9,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发表白话小说的刊物是__________.10,鲁迅小说的主要题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11,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__________.12,鲁迅唯一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13,《药》《孔乙己》《故乡》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4,《祥林嫂》《伤逝》出自__________. (小说集)15,阿Q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16,鲁迅著作中最“个人化”的集子是__________.17,鲁迅作品中具有“闲话风”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18,鲁迅作品中具有“独语体”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狂人日记》2,“祥林嫂”3,《故事新编》4,《伤逝》5,《药》三、简答题1,简答阿Q的形象特征2,简答《阿Q正传》的意义3,简答《野草》的写作特点4,简答《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5,简答《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四、论述题:1 、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标志?2、论述《呐喊》和《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郭沫若)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郭沫若)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郭沫若)这一章讲授4课时,主要内容为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2、《女神》一、关于郭沫若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

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从母亲那里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有比较广泛的涉猎。

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1913年年底,郭沫若(21岁)赴日留学。

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同样希望将来能对国家社会有切实的贡献。

此时正值袁世凯卖国求荣,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21条丧权辱国的条约,激起一切爱国者的愤怒。

个人与民族的苦闷一起郁积于心,使他产生了难以排遣的痛苦。

同时,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庄子、王阳明、泰戈尔、海涅、歌德、惠特曼、斯宾诺莎等的哲学思想、文艺观和创作,都对他发生影响,他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

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

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郭沫若

郭沫若
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对于“五四”以 后的祖国的热情赞颂,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 的殷切期望,是郭呈现给五四运动的最美好的诗 情,也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精神。在爱国精神支配 下,《女神》塑造了一个强烈追求个性解放,并 与万物结合的自我抒情形象,表现出彻底地破坏 和大胆地创造的精神,寄托了诗人朦胧的革命追 求;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诗人对大自然怀 着深情,进而赞颂劳动、劳动大众、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领袖,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这一切都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201始 第
一 回
退 前
进 最
后 返
回 帮

退
24

《凤凰涅槃》
郭沫若以诗人特殊的敏感,感受到在五四时代风雨 洗礼下古老的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从“死灰中 更生”的过程。长诗《凤凰涅槃》便用凤凰做她的象征。 在凤凰身上,体现了诗人的形象和祖国形象的统一,诗人 和祖国“一样悲欢”,体现了焚毁旧的祖国和旧的自我, 重生新的祖国和新的自我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诗 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 质疑和否定,情绪忧愤,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 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旧我决绝 的反抗行动,烈火中更生的凤凰则象征着新中国、新我的 再生;更生后的凤凰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 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郭沫若
2013年5月26日10时35分
主菜单

始 第
一 回
退 前
进 最
后 返
回 帮

退
26

《炉中煤》
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通篇比喻, 形象地抒发感情。以煤自比,把自己炽热的 爱国激情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五四以 后焕发青春的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我” 的恋人,通过我向恋人倾诉衷肠,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表达出对祖国难以抑制的爱慕思 量。格调优美而奇特,富有恋歌的深婉含蓄、 婉约缠绵,与《凤凰涅槃》的热情奔放不同, 意境雄奇中见细腻、热烈和深沉。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   郭沫若

郭沫若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 年参加北伐, 年参加北伐 年蒋介石清党后, 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 年蒋介石清党后 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 年 月因被国民党 政府通缉,流亡日本, 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 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 年抗日战争 爆发后回国, 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 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 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年后, 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 年后 在民主运动前列, 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 的革命旗帜. 的革命旗帜.
第二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月出版) 一,《女神》(1921年8月出版) 女神》 年 月出版 女神》 五四"精神(个性精神) 二,《女神》"五四"精神(个性精神)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点(主观, 三,《女神》的浪漫主义特点(主观, 奇特的想象,语言华赡丰美) 奇特的想象,语言华赡丰美) 女神》与文学传统(屈原《天问》 四,《女神》与文学传统(屈原《天问》 的影响.)天问.doc天狗 .)天问 天狗.doc 的影响.)天问 天狗
《王昭君》 王昭君》
《王昭君》本于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本于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 但其思想锋芒所向不仅在于"出嫁从夫" 但其思想锋芒所向不仅在于"出嫁从夫"的 旧道德,而且更在于对王权和暴政的反抗. 旧道德,而且更在于对王权和暴政的反抗. 郭沫若是想通过" 郭沫若是想通过"王昭君反抗元帝的意旨自 愿下嫁匈奴" 愿下嫁匈奴","把王昭君写成一个女叛徒 她是彻底反抗王权,而且成了一个' ,她是彻底反抗王权,而且成了一个'出嫁 不必从夫'的标本" 不必从夫'的标本"

5郭沫若

5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三个泛神论者
我爱我国的庄子,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因为我爱他是靠打草鞋吃饭的人。 我爱荷兰的Spinoza,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因为我爱他是靠磨镜片吃饭的人。 我爱印度的Kabir,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 因为我爱他是靠编鱼网吃饭的人。



第一节《女神》 第二节 《星空》《瓶》《前茅》《恢复》 第三节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第四节 早期小说创作
作家简介
1918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到1920年上半年开始在《时事新 报》副刊《学灯》发表新诗,显示出惊人的浪漫主义诗才。 1921年出版诗集代表作《女神》蜚声新诗坛。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在日本组成创造社。 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倡导革命文学,后投笔 从戎。 1927年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 1928年旅居日本。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并创作了《屈 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郭沫若是主观抒情的文学天才,代表的是热情、冲动、富有 创造精神的一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


《前茅》:
1928年出版,大部分写于1923年,艺术风 格上,仍部分保留《女神》和《星空》中 那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更多的诗篇 则有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严谨。在思想内容 上,社会主义意识贯穿了全诗。诗人称这 是:“革命时代的前茅”。


《恢复》:
1928年出版,是中国无产阶级第一部诗集, 收入诗歌24首,标志着郭沫若世界观由自由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由泛神论向马克思 主义的转变。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五章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五章郭沫若

第一节《女神》中的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简析郭沫若《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一、“开辟鸿荒的大我”(一)“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凤凰涅槃》伟大的中华民族正经历着涅槃,“死灰中更生”。

在“凤歌”与“凰歌”中结束了中华民族历的黑暗,“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炉中煤》祖国成了“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二)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1、彻底破坏《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

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

《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2、大胆创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晨安》《光海》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

(三)追求个性解放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我崇拜我”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的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便是我呀”“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价值得到尊重,人的尊严得到肯定,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二、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1、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地袒露自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女神》追求个性解放真实地反映了郭沫若热情奔放、胸襟开阔乐观的个性;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表现了郭沫若的反抗性格,以及易走极端的个性2、《女神》展现了一个骚动的充满矛盾的内心肯定着“自己”,又否定着“自己” 《天狗》“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的我要爆了”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第二节《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女神》的艺术特色概述郭沫若“女神体”的特点。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  郭沫若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 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 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 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 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 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 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 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 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 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 烧毁了吧!
——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
从《女神》中看: ◆ 现代人的崛起: 反叛+爱国+进取——独立的人格与思想 (狂吠的天狗、浴死而生的火凤凰)
◆ 泛神论:— 泛我论;我就是神;神就是我 (破除偶像;气吞山河日月:五四“人的觉醒” 这一时代精神演绎到淋漓尽致)
2、诗体大解放:绝端的自由
(1) 成熟的白话文; (2) 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3) 豪放之风:词藻丰富、想象独特 ——时代呐喊的最强音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
(选自郭沫若《星空》)
三、《屈原》与郭沫若的历史剧
——“将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
屈原/婵娟:热爱祖国、反抗侵略、光明无私、 正直磊落
南后/靳尚:影射国民党反动势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雷电颂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 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尽力咆哮的 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 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 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 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 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 劈开,劈开!

06现代文学史-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冯志)

06现代文学史-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冯志)

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尝试集》1920;郭沫若《女神》1921;湖畔诗人《湖畔》1922;汪静之《蕙的风》1922;湖畔诗人《春的歌集》1923;冰心《繁星》《春水》1923;宗白华《流云小诗》1923;冯至《昨日之歌》1925 一、白话诗运动(一)“五四”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1.新诗的主张: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

“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2.诗的经验主义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二)胡适胡适: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白话诗、话剧等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他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

独幕剧《终身大事》是现代第一部创作话剧。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

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

文学考研郭沫若专题复习

文学考研郭沫若专题复习

第五章郭沫若重点:1、郭沫若的思想发展2、《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郭沫若的生平与思想发展一、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

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  郭沫若

天色昏黄了, 香木集高了, 凤已飞倦了, 凰已飞倦了, 他们的死期将近了。 凤啄香木, 一星星的火点迸飞。 凰扇火星, 一缕缕的香烟上腾。
夜色已深了, 香木已燃了, 凤已啄倦了, 凰已扇倦了, 他们的死期已近了。 啊啊! 哀哀的凤凰! 凤起舞,低昂! 凰唱歌,悲壮! 凤又舞, 凰又唱, 一群的凡鸟, 自天外飞来观葬。
《冬夜之公园》俞平伯
“哑!哑!哑!” 队队的归鸦,相和相答。 淡茫茫的冷月, 衬着那翠迭迭的浓林, 越显得枝柯老态如画。 两行柏树,夹着蜿蜒石路, 竟不见半个人影。 抬头看月色, 似烟似雾朦胧的罩着。 远近几星灯火, 忽黄忽白不定的闪烁:—— 格外觉得清冷。 鸦都睡了;满园悄悄无声。 惟有一个突地里惊醒, 这枝飞到那枝, 不止为甚的叫得这般凄紧? 听它仿佛说道, “归呀!归呀!”
5、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咏大自然
二、艺术特色:
《女神》以诗体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创造。它的直抒胸 臆、浪漫想象、充满“泛神论”色彩,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1、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
A、情感的宣泄
《消沉的古伽蓝》冯乃超
一 树林的幽语,嗡嗡; 暮霭的氛氲,朦胧; 远寺的古塔,峙空; 沉潜的残照,暗红; 飘零的游心,哀痛; 片片的乡愁,晚钟。 二 消沉的情绪,苍苍; 天空的美丽,凄怆; 祷堂的幽寂,渺茫; 黄昏的气息,颓唐; 万籁的律动,衰亡; 消沉的古寺,深藏。 三 万古的飞翔,沉沦; 夜静的信仰,身殉; 无言的缄默,巡逡; 苍茫的怀古,无尽; 传奇的情热,灰烬; 墓坟的纪念,青春。
自我的形象,不仅有作者的影子,又具有民族和大众的情 感,他对黑暗社会、陈规陋习、旧的势力有着强烈的不满, 对祖国和民族有着深切的爱,对劳动人民充满真挚的敬意。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郭沫若一、生平及文学活动郭沫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才华曾博得许多人赞扬;他的学术观点又曾引起种种不同看法,在达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中,他惹人注目的表现,也激起过褒贬不一的议论。

其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特殊环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性。

1、童年时期郭沫若1892.11.6出生于四川乐山沫水、若水相交汇处的沙湾镇,故笔名“沫若”。

在家排行第八,称“八儿”,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郭开贞”。

父亲郭朝沛,是精明的商人,善于经营、思想开明。

母亲杜邀贞乃“零落的官家之女”,聪慧贤淑,擅长刺绣,偏爱诗歌,培养了郭沫若的诗趣。

“影响我最深的当然是我的母亲。

……假使我也算得一个诗人,那这个遗传分子确也是从我母亲来的了。

”(《三叶集》)1897年春,郭沫若入私塾,1906年,考入乐山县高小,1907年秋升入嘉州中学,打下坚实丰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在学期间,接触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对旧民主主义制度产生了热切向往。

又因不满于黑暗现实、参加反清、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因而三次被校方开除或斥退。

2、留学日本1914年夏,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日语。

次年,转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预科,1918年毕业后升入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拟以医道“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切实贡献”,1923年3月毕业回国,在日共逗留10年。

1922年,与安娜的长子“和夫”出生。

留日生活对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影响:(1)广泛接触各国文艺(2)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的主要观点——“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泛神论其实是披着“泛神”外衣的“无神论”思想。

郭的“泛神论”吸收了“万物皆神”的观点和张扬自我、大胆破坏、敢于否定偶像的精神,被周扬称为“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是个性主义之诗的夸张。

”3、20年代文学活动和《女神》的诞生诗歌创作的爆发期(1919—1920年)五四时期,身处异国的郭沫若感到“个人的淤积,民族的淤积,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女神》的基本主题 第一,冲破一切封建束缚,毁坏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 第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三,对祖国的兴情眷恋,对美好明天的 无限憧憬,构成了诗集的主旋律。
《女神之再生》以古喻今,用古讽今 开篇诗人引用了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 中结尾的诗句,其中以“永恒之女性,领 导我们走”。其中诗人以“永恒之女性” 象征自由和真理。而在《女神之再生》中 诗人也是有同样的寓意。 “我要去创造些光明,不能再在这壁龛之 中做神 !”
旧时风采
张琼华和富子(安娜)
创造社三人
》初版于 1921年,共分为三辑:序 诗、第一辑包括《女神之 再生》、《湘累》、《棠 棣之花》。第二辑也分为 三部分,分别为《凤凰涅 磐之什》、《泛神论者之 什》、《太阳礼赞之什》 共30篇。第三辑中包括 《爱神之什》、《春蚕之 什》、《归国吟》也是共 30篇诗文。
第五章、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一、生平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 1912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 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 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27年参加 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 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 会研究》、《甲骨文研究》。
《凤凰涅磐》 通过对比手法,凸现凤凰精神的可贵。 《天狗》 以豪迈的激情歌颂了自我,对个体的赞扬, 强调个人的伟大力量 。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 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 了。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 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 量!
三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 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 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 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3、《女神》的艺术特征 其一,创造了“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的 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新诗,真正实现了 诗体大解放; 其二,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三,表现出与五四精神相一致的雄健壮 阔的艺术风格。
郭沫若一生留下千余万字的著作,经郭沫 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郭沫 若全集》历史编8卷、考古编12卷、文学编 20卷 。 诗歌代表作:诗集《女神》,尤以《女神 之再生》、《凤凰涅磐》、《天狗》著名 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 符》、《高渐离》 等。
学术论文:《屈原研究》、《青铜时代》、 《奴隶制时代》、《管子集校》、《李白 与杜甫》 、《蔡文姬》、《武则天》 。 还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国史稿》等 书稿 。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 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 篇《战声集》。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 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 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日友 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 世,终年86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