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机制研究宋慧宇
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作弊问题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它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诚信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术水平。
本文将分析大学考试作弊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大学考试作弊问题的存在与以下原因密切相关:1.竞争压力过大。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每年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被大学录取,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学生选择作弊来获取更高的分数。
对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作弊手段。
2.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
当前的考试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笔试和结构化面试上,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估。
这使得一些学生认为通过作弊可以轻松获得高分。
对策:改革评价制度,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实践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估,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3.缺乏道德教育。
在一些学校中,道德教育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引导和培养。
这使得一些学生对作弊行为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尊重。
对策:将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中,并通过讲座、讨论会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针对大学考试作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监考制度。
建立健全的监考机制,监控考场,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
监考人员应熟悉作弊手段,并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2.推行信息技术防作弊措施。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加强对考场环境的监控,减少作弊的机会。
3.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通过开展诚信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识,弘扬诚信精神,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考试规则的意识。
4.加大对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发现作弊行为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公示处理结果,向全校师生树立一个严肃的惩戒案例。
5.改进评价方式。
考试评价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6.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共同维护考试的公正性和诚信性,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围。
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深刻。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考试作弊问题也日益严重,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品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解决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大学考试作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这一现状。
一、大学考试作弊问题的原因1. 社会竞争压力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学生会因为害怕失败而采取作弊的手段来获取好成绩。
2. 教育制度存在缺陷。
当前的教育制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使得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而采取作弊行为。
3. 学生道德观念缺失。
一些学生把取得好成绩看作是一切的目的,忽视了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过程。
他们的道德观念缺失,导致作弊现象的持续存在。
1. 影响教育质量。
大学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使得真正懂得本领的人难以脱颖而出,而一些不努力不诚实的学生却能通过作弊获得好成绩。
2. 损害学术诚信。
大学考试作弊现象损害了学术诚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不良示范,容易导致道德沦丧。
3. 影响社会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品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如果大学生的素质出现问题,将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策建议1. 完善教育制度。
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2. 增强道德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作弊的后果。
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严格考试管理,减少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4. 加强监督管理。
学校应加强对考试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作弊的机会。
建立起完善的作弊检测机制,对作弊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考试作弊行为分析与预防研究
考试作弊行为分析与预防研究近年来,随着考试的日益普及和竞争的加剧,考试作弊行为也日渐增多,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正性与质量。
本文将从考试作弊行为的分析和预防两方面展开探讨,探寻考试作弊背后的原因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
首先,考试作弊行为的分析是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考试作弊行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传统的抄袭、替考以及现代的科技作弊。
有数据显示,大部分考试作弊者是学生自身产生的,但也存在一部分人是在外界的诱导下从事作弊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考试作弊的动机主要有三点:得高分、避免惩罚和节省时间。
得高分是很多学生的目标,他们相信通过作弊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而高分也意味着竞争力的提升。
避免惩罚是一些不自信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作弊的主要动机,他们害怕面对失败和惩罚。
节省时间是一些懒散者的心声,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而选择作弊。
此外,家庭环境、学校文化和社会压力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作弊行为产生影响。
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其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长不重视道德教育,或者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学生可能容易选择作弊。
学校文化也会对学生的作弊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如果学校倡导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忽视全面发展,学生们更容易采取作弊措施来迎合这种环境。
而社会压力也是学生作弊的重要因素,社会对学生的高分和升学压力巨大,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有些学生不得不通过作弊来逃避压力。
其次,针对考试作弊行为,我们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教育机构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学校应重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以以德育人为根本,而非只看中分数。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面对失败,以免他们选择作弊逃避困难。
其次,考试过程中的监控和防范也是预防考试作弊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加强对考场的管理,确保考试过程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可以提前安排考场,将同一考试的学生错开时间考试,减少作弊的机会。
浅析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应对策略[5篇范例]
浅析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应对策略[5篇范例]第一篇:浅析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浅析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中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
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那么我们给予学生的就不是理智的爱,则无数的人才资源将被悄悄损毁,更不用说一系列更可怕的后果。
要让年轻一代的中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作为教师,就必须对青少年中学时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培养健康心理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考试作弊是存在于中学生学习上的一种不良行为,考试上的作弊行为,不仅助长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而且败坏了学风、考风,对学生思想品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对待考试,建立良好的考风,本文想对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作心理分析,谈谈如何进行心理辅导,寻找理想对策的做法和体会:一、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如果我现在学习成绩不好的话,将来就不能考入大学,那么我就会被社会淘汰……”。
“当时我心理做了极大的斗争,到底是写还是不写?写了是帮助别人作弊,不写,大家都是同学……”。
“虽然我知道作弊是不对的,但分数给我的压力和威胁太大……”。
“我本不想作弊,但是家长给我许多压力,还有老师也告诉我们这次考试很重要,关系到我们以后的升学、分流……”。
“ 这次作弊主要原因,还是想让自己的成绩提高一点,让家长高兴……”。
“ 我作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过分的友谊和义气;希望成绩公布后让人刮目相看;不考虑考试作弊的后果;学习的态度不好……”。
以上是部分学生考试作弊时的想法以及事情发生后的说法,根据这些内容分析,造成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心理因素,大体有以下几种:(1)虚荣心理:由于学校教育中有竞争机制,因此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往往影响着学生升学、三好学生的评定等,甚至影响到能否加入共青团组织。
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考试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的考试方式中的利弊,结合我校的自身实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作弊成因考试管理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人数骤增,这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增加了新的难度,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严格考试管理,抓好教风、学风以及考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考风考纪,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当前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们在考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弊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屡禁不止,且有上升趋势。
如何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提高考试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这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考试作弊的原因入手,寻找遏制考试作弊的对策建议。
一、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1.学习态度不端据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群体中对作弊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认为判断作弊这种行为是否道德,要与考试科目、考试规模、考试性质结合起来考虑。
有些作弊行为是不可容忍的、不道德的,但有些作弊行为却是可以理解的。
有学生表示公共课可以作弊,专业课不可以作弊;小型考试如校内期末考试可以作弊,大型考试如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可以作弊;反对不复习存心作弊的人,赞同复习了但没把握的同学作弊。
2.考试动机不正据调查表明,作弊的动机主要有四种:一是为考试过关;二是“提高”学习成绩,获得奖学金;三是心理失衡,别人作弊,我不作弊我吃亏;四是同学义气,碍于面子,将作弊变成培养感情的方式。
3.考试监管不严尽管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考试制度,但监考教师对有关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着漏洞。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一直是困扰各个高校教学管理的难题。
考风建设关系到校风和学风建设,同时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干扰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之一,文章从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对考试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进而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作弊原因考试作弊也许不是当前教育工作中最严重的问题,但绝对是历史最悠久的问题之一。
有考试就必有作弊,大学生亦不例外。
如何有效防范考试作弊几乎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1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1.1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人生当中,大学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学生存在思想认识的局限性,缺乏诚信意识,以及受到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进而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将作弊当作取得好成绩的捷径,对于考试作弊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甚至将作弊成功作为炫耀的资本,而忘记了作弊的可耻,进而助长了大学生考试作弊。
1.2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受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足够的兴趣,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是认识不清,进一步使得自己对所学课程难以产生兴趣,并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所学专业存在很大的落差,甚至产生悲观厌世、学非所用的念头。
由于,对学习缺少兴趣,进而将精力转移到社会活动、谈恋爱等事情上去,为了应对考试只能作弊。
1.3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一些高等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与市场的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另外,课程进度缺乏合理性,学校为了凑学分赶进度,将需要进行深入学习的专业课,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大学生难以适应。
大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较深的课程,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作弊成了唯一的途径。
1.4考试管理不到位。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检测过程中要突出重点。
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大学考试作弊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选择了作弊行为。
作弊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正性和学业的真实性,也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观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作弊的成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分析作弊的成因1. 竞争压力: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竞争压力是导致作弊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同学、家长、社会的各种压力,希望通过取得好成绩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出路。
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学生选择作弊以达到取得好成绩的目的。
2. 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缺乏内在的自主学习意识。
他们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不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去学习,而选择作弊。
3. 考试制度不合理:当前大学考试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在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时只重视一次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
这种考试制度容易加重学生的考试焦虑,导致一些学生选择作弊以获取好成绩。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为了获得好成绩。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改善考试制度:学校可以通过改变考试形式和方式来减少作弊的机会。
可以采用开卷考试、论文写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发挥。
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仅依靠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3. 加强监考力度:学校应该加强对考场的监管和监考力度,提高对作弊行为的查处力度。
要加强对考试的安全管理,减少作弊工具的进入和使用。
4. 教育诚信意识: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作弊行为的不道德性和后果。
可以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宣誓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
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防范对策(一)
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防范对策(一)【摘要】作弊现象的存在是对考试公平公正的严峻挑战,近年来考试作弊呈现普遍化、主体多元化、手段现代化和团体职业化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考生本人考试动机不纯、诚信教育缺失、社会负面因素影响、考试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几个方面,防范考试作弊必须注重诚信教育,强化考试全过程管理,加快考试立法。
【关键词】考试作弊成因对策我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成绩是评价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作弊现象的存在是对考试公平公正的严峻挑战。
《汉语大词典》对“作弊”一词的解释是:“作弊,指用欺骗的手法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作弊现象也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考试作弊已经像一个毒瘤,蚕食着各类教育赖以生存的支柱,对全社会道德诚信构成严峻的考验,是社会为之蒙羞的伤痛。
1 近年来考试作弊的特点(1)作弊现象的普遍化。
首先是作弊人数不断上升。
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偷偷摸摸的考试作弊,现阶段作弊现象已发展到集体作弊、团伙作弊、内外勾结作弊。
其次是作弊行为的大众化。
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成人的考试,都有作弊现象存在。
第三是对作弊行为认识的淡漠化。
作弊是违纪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和唾弃,但现在人们普遍对作弊行为见怪不怪。
学生在新新人类的旗号下,出现认识偏差,不以作弊为耻,反而以作弊成功而沾沾自喜、公然夸耀,旁观者不但不予批评,反而给予支持与鼓励。
(2)作弊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的考试作弊,仅仅是个别考生的个体行为,而现阶段的作弊,除了考生个体以外,往往伴随着考生集体作弊、监考教师帮助作弊、阅卷教师作弊,甚至是考试的组织者也参与作弊。
近年来的高考作弊案中,作弊的主体已经不仅仅是考生本人了。
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3)作弊手段的现代化。
早期的作弊,是“夹带”、传纸条、偷看等行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
纸条由手写改为小7号字的缩印件,iPod录音、作弊笔、透明纸印刷、耳机、手机信息等,作弊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缩微技术、反侦察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一一在此领域展露自己的本事。
对我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对我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目前,考试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试形式,他对帮助和督促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检查教学效果。
其实作弊现象在其背后隐藏的是学生心理,大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及格就能毕业,分高分低无所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麻痹思想。
在高等教育中,考试作弊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及对学生能力的评价的公平性,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更影响社会的公平诚信的建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弊对于作弊本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
除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难以及格的学生企图通过“作弊来蒙混过关”外,还有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想通过作弊来取得高分。
考试作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如何整治考风,最后要影响学风,减少以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面临解决的问题。
1 作弊现象分析目前,各高校对考试作弊有许多严厉的处罚措施,如警告、记过、留校察看有的高校甚至还和学位的授予挂钩,只要作弊就取消授予学位,但是就是这样的严厉处罚,仍然不能控制住学生作弊现象这一洪流,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作弊者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及格和高分不惜铤而走险。
造成如此这样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1 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采取的是宽进严出政策,虽然使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国家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有限,使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捉襟见肘,管理学生放松。
在学生上则表现为学生逃课人数增加,课堂纪律混乱,在课堂上开小差,睡觉、看小说、玩游戏、吃东西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这部分学生凭自己的学习成绩很难考试及格,于是要想考试及格,作弊就成了唯一选择的方法。
1.2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称其为学生,在其他场所又有其他身份,当在其他场所又难免会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即考试及格或者高分而采取的不正当手段。
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现象与措施分析
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现象与措施分析作弊是一种缺乏诚信、虚假弥补自己能力的表现,而在大学生课程考试中出现的作弊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需要制定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从作弊的原因、现象和解决措施入手,分析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作弊的原因1、学生眼中的高分加好处许多学生相信,高分是他们获得好成绩、进入理想职业、获得好收入等方面的必要条件。
高考分数也是报考高校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因此,许多学生会选择作弊来获取好成绩。
2、学业负担加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
学生必须应对大量的课程作业和考试,并认为投入大量时间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
因此,一些学生会寻找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案,他们会选择作弊来应对困难。
3、制度性问题一些人认为,作弊是高考和考试制度的产物。
因为在许多考试中没有规则保护考生的考试权利。
一些考生认为,只有通过作弊才能保护他们的利益。
二、作弊的现象1、抄袭抄袭是一种抄袭他人作品的行为。
$\mathrm{D1}$、$\mathrm{D2}$和$\mathrm{D3}$作为大学生,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想因为低成绩而失去在竞争中的优势,所以他们会选择从已有的作品中抄袭。
2、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课程考试中最常见的作弊行为。
考试作弊有许多形式,例如使用通信设备、暗示答案等。
3、替考替考是一种违反考试规则的行为。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无法参加测试时,他们可以找到无关联的人替代自己。
三、解决措施1、建立完善的考试制度对于现有的考试制度,我们应该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考试制度。
考试前全面检查,谈话和机场安全检查一样,通过检查学生的物品和检测器,将威慑作弊和阻挡作弊行为。
考试时官方人员应该坐在前面的班级,扫描考试考场,并随时监管。
2、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注意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作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他们应该始终记住,良好的道德和职业道德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过程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过程分析及对策研究在当前社会,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过程分析1. 组织压力:大学生在考试时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升学”压力、“竞争”压力以及“被淘汰”的危机感,这些压力都会让学生感到焦虑不安,从而想要通过作弊来应对这些压力。
2. 成功动机:考试中的大学生想要通过作弊来获得更高的成绩,一方面是为了升学,另一方面是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我承认”。
3. 利益诱惑:作弊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比如奖学金、名次等,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研究1. 加强考试监管:学校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试规则,加强对考场的监管,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防止作弊行为。
2. 提高考试诚信意识:学校应加强考前宣传工作,落实教育教导、信用考试等相关政策,提高大学生的考试诚信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
3. 转变教育理念: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从完整的知识体系上抓起,通过注重知识的应用,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4. 增强教育实效:学校应该重视实践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减少作弊的可能性。
5. 推动考试创新:考试方式的创新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减少作弊的动机和可能性。
比如,可以采用开放性考试、作品展示和口试等方式进行考试。
综上所述,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既是心理过程的产物,也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只有重视教育、加强监管,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实践教育,推动考试创新,才能减少作弊行为的发生。
考试舞弊防治中的博弈分析
考试舞弊防治中的博弈分析
陈琳;郭朝晖
【期刊名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本文采用KMWR声誉模型,建立了学生考试舞弊的博弈模型。
在考生与监考老师重复博弈中引入不完全信息,证明了N 阶段博弈的序贯均衡为:如果δ足够大(δ>X),监考老师始终松监考,直到当n=i时,考生是认真型的先验概率为
Pi<[(Z—Y)/Z] N+1=i,i=1,2k,N。
投机型的考生在博弈的前i-1个阶段有激励建立声誉而不作弊,此后N+1-i阶段开始有可能选择。
【总页数】2页(P157-158)
【作者】陈琳;郭朝晖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7;江西南昌33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4
【相关文献】
1.考试舞弊防治中的博弈分析 [J], 陶春峰;谌贻庆
2.净化考试环境防治高考舞弊的博弈分析 [J], 李小艳
3.对高校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的博弈分析 [J], 金明
4.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博弈分析 [J], 任礼姝
5.某例典型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场舞弊案的博弈分析 [J], 王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试作弊行为分析与抵制
对于发现的考试作弊行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起到震慑作用。同时, 应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管,采用技术手段如监控、信号屏蔽等措施,防范作弊行为的发生 。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预防与减少考试作弊的措施
建立诚信档案与记录
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包括 考试成绩、学术诚信等方面。
严格处理作弊行为
一旦发现学生有作弊行为,应立即给 予严肃处理,并记录在诚信档案中, 作为未来评优、升学等方面的参考依 据。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堂、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自我调 节能力。
03 建立作弊档案
对作弊学生建立档案,记录其作弊行为,作为未 来评优、升学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01
02
03
多元化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 ,引入课堂表现、作业、 项目等多种评价方式。
重视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 非仅仅关注考试成绩,鼓 励学生全面发展。
减轻考试压力
通过减轻考试压力,降低 学生对作弊的依赖,让他 们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 积累。
对未来的展望:构建诚信教育与评价体系
深化诚信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开展 主题班会、诚信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诚信 品质。
完善评价体系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实验、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降 低对单一考试的依赖。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以全面、客观地反映 学生的真实水平。
论群体性考试舞弊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
论群体性考试舞弊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
柴永生
【期刊名称】《中国考试》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群体性考试舞弊是考试舞弊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其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危害程度高,给考试的组织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重点探讨群体性考试舞弊者的动机及成因,并提出正负两方面的干预措施.深化公众对群体性考试舞弊的认识,为考试管理机构防范和处置群体性舞弊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柴永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南京21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5
【相关文献】
1.大学生考试舞弊心理原因分析及干预机制构建 [J], 毛晔
2.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 [J], 汪小琴
3.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机制研究 [J], 宋慧宇
4.职校学生对校园时尚文化认知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 [J], 汪清华;颜苏勤
5.学困生学业拖延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 [J], 霍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作者:曾慧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0期【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屡见不鲜,虽然各校都采取了果断措施予以严惩,但屡禁不鲜。
对此,笔者拟从分析学生作弊的外在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塑造诚信人格;明确学习目标,注意平时积累,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做好考试期间的心理保健,从而有效地消减、抵制、预防作弊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与对策近年来,考试作弊屡见不鲜,个别地区和学校甚至出现了大规模集体舞弊。
这不仅是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还是一个国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对此,笔者作出如下分析及对策。
1 作弊现象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作弊手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外在表象仍有规律可寻。
笔者认为,学生作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1 长期性作弊并不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学生作弊古亦有之,古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案的处罚力度远比今日高校纪律要严厉得多,但始终无法根绝。
1.2 普遍性一是,作弊考生的普遍性;二是,作弊课目的普遍性;三是,考试作弊地域的广泛性,不仅局限在某地区某城市,在国外,学生作弊现象也时有发生。
1.3 发展性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监督技术的不断提高,考生的作弊手段也不断提高,其辅助工具变得更为先进。
监督技术越高的考试,作弊科技含量越高,呈“魔道共进”的发展趋势。
1.4 群发性现在作弊已演变为有组织、有系统、有分工的互助式。
1.5 社会性现阶段有一股较强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枪手招聘、网络明码、工具销售、信息传播,几乎发展为较为完善的作弊产业。
1.6 屡禁不止高校对作弊考生向来严惩不贷,对处分结果都广为公布,希望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仍然有许多学生前赴后继,作弊不断。
2 作弊动机分析有因必有果,作弊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行为,是什么心理动机引发的呢?2.1 侥幸心理是指已经意识到行为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但自信能够避免。
即认为被监考人员抓获的机率很小,被抓机率好比买彩票中奖一样低。
论群体性考试舞弊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论)
无法想象的。并且,网络还给人们提供了自由言论 的平台,他们对事件的任何评论,都将影响对事件 的认识,正确认 识。这种影响需要考试机构、教育部门、政府和社 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消除。
近年来,考试作弊团体逐渐专业化并发展成一 个行业,出现了专门组织为人替考的“职业枪手”队 伍,形成了联络、接头、见面、谈价、付钱、代考等“一 条龙”服务,体现了群体性舞弊的组织化特征。以 这种组织化方式作弊增大了作弊的成功率,是群体 性舞弊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1.2.3舞弊方式公开化
近年来,协助考生在考试中作弊的“助考公 司”、“中介机构”等不法组织越来越多,这些组织在 考前通过网络、短信、海报、宣传页等媒介发布考试 作弊的广告,就连部分考点学校的大门上都明目张 胆地张贴着舞弊广告,甚至有学校教师专门组织销 售舞弊器材,还有电话直接打到考生家里推销舞弊 工具。这种半公开化或公开化的考试舞弊行为,是 对考试管理及有关部门的极大挑衅。 1.2.4舞弊影响深远化
强诚信考试宣传教育 构建诚信品质是考风建设的灵魂之所在,加强 诚信教育是考风建设的措施,健全诚信制度是考风 建设的保障。在没有建立起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督 制度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道德建设在舞 弊防范中的重要性。考试舞弊行为也是一种社会
44 I中国考试 万方数据
::2013年第10期
习得行为,可以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把发挥 替代性强化作用、提高考生自我效能水平、培养考 生自我调节能力等措施作为当前社会考风治理的 切入点,促使考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不敢”与“不 必”作弊走向“不屑”作弊,将考风治理工作导人倒 良性循环的状态。在建立诚信考试宣传教育机制 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3.1.1分析考生群体,进行分类宣传
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防范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防范的调查研究
王立娜; 王颖; 桑晓
【期刊名称】《《财讯》》
【年(卷),期】2016(000)036
【摘要】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考试作弊却使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出现严重偏差,大学生考试作弊在当今大学校园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管理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以探寻有效减少作弊行为的对策就显得尤为紧迫.
【总页数】1页(P73-73)
【作者】王立娜; 王颖; 桑晓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Z1
【相关文献】
1.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原因及防范措施优化分析 [J], 李小丽;周灏
2.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防范的调查研究 [J], 王立娜;王颖;桑晓
3.略论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防范对策 [J], 王成
4.浅谈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J], 王仕勋
5.略论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防范对策 [J], 王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8期)Total No .278收稿日期:2011—09—25作者简介:宋慧宇(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机制研究宋慧宇(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摘要:利益趋动、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权力的异化和扭曲、考试制度和管理本身的缺陷造成了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蔓延,遏制群体性考试舞弊需要好的制度设计,从考试舞弊行为的防范和惩治两方面制定遏制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群体性;舞弊行为;防治机制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05—05考试舞弊作为一种特定和普遍的现象已经呈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之势,2000年广东省电白高考舞弊案,2004年湖南省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件,2008年甘肃天水高考舞弊案,2009年吉林省松原高考舞弊案,直至2011年贵州省二级运动员高考加分舞弊事件等,整个考试舞弊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呈现出动机商业化、人员群体化、手段科技化、舞弊方式公开化、多样化、有组织化等特征。
这种群体性考试舞弊现象之风严重冲击了统一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已经在全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使人们对教育领域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和学生素质产生了质疑,对考试招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合法权益直接或间接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
因此,探讨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防范和惩治机制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问题的提出:考试舞弊缘何屡禁不止近几年针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监督和查处一直在进行,不乏大案被揭出,但舞弊现象仍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蔓延,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冲击着社会稳定、考试制度和应试人员,其中原因引人深思。
(一)利益趋动激发了群体性舞弊行为的产生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本身就负载着极其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也就是说这一制度本身就存在舞弊的诱因。
考试制度本意是考察考生德才、学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状况的一种手段,兼具评价功能、推动功能和选拔功能。
但当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考试作为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手段被无限放大,恰恰忽视了以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体功能,使考试制度整体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功利色彩,当考试结果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职业资格的门槛、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时,已经没有人仅仅想通过考试得到对自身学习和知识的肯定和检验,“人们也形成了对考试制度新的价值认识:考试成为社会进行利益分配和应试者拥有、享受各种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
”[1]考试舞弊行为除了牵涉到考生的前途命运,那些策划、组织、协助考生舞弊,或直接参与偷题、泄题、传递信息和答案、贩售器材等作弊行为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家长、学校和老师、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不法分子等各类主体的各种利益,正是社会通过考试制度施加给个人的巨大压力和利益激发了舞弊行为的猖獗。
(二)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纵容了舞弊行为的猖獗理性经济人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机,人们是否选择某种行为在于其所获得利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异。
现在的考试制度(无论是高考、考研、各种考级、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基本上是“一考定输赢”,舞弊行为对考生来讲意味着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501获得更高级的教育、更好的人生发展前途、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对学校来讲意味着名誉和教育实绩,对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讲意味着由“升学政绩”反映的工作业绩,对参与的社会不法分子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等等,这就是收益。
但舞弊是有成本和风险的,即舞弊者所支付的金钱成本和舞弊行为被发现而失去一切可能获得的收益。
而实际上目前这种成本和风险相对于收益来说却很小,高科技手段在舞弊行为中的使用以及监管者的监督不力使得舞弊者被发现的概率很低,即使被发现,相对于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学生舞弊受到制裁的可能性和严厉性相对较低,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当舞弊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群体性行为,选择公平竞争而不舞弊的人就会感觉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损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当考生选择舞弊还是公平竞争只要对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当舞弊行为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时,理性的经济主体会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抱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在超额利益的趋动下,道德诚信、个人信念和社会舆论根本起不了作用。
(三)权力的异化和扭曲助长了考试舞弊的不正之风舞弊行为在某些地域的猖獗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纵容考试舞弊的土壤。
公权力本是群体、社会或国家意志的表达,但公权力的形式主体(具体任职者)是特定的,当公权力游离于公职职务时,它便成为形式主体自己的权力,一种个体的私权力,将权力变为自己的消费物或交换物。
[2]当地方教育和升学状况直接决定当地学校和政府的政绩,进而决定官员的升迁和声誉的时候,很难让涉考单位对舞弊行为进行严厉监管,权力的不作为也成了理所当然,于是便出现高考监考的老师对考场上的舞弊行为,称“不敢太深管”,害怕明目张胆的报复;异地监考老师上交的作弊学生的材料,被当地学校的一些主考瞒报;暗访的记者报警后居然被贩售舞弊器材者喝出姓名和职业。
更有甚者,一些官员更是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参与舞弊充当保护伞,使教育成为新的腐败灾区。
2009年有媒体公布了某市连续3年10位以省级优秀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家长均为领导干部;湖南省邵东县公安局政委利用手中职权为女儿运作盗用他人身份上大学。
“任何一种腐败行为都是一种将权力作为资本运用(使用、消耗、积累、增值)的过程。
”[3]正是公权力的对舞弊行为的监管乏力甚至以权谋私参与舞弊助长了教育腐败和舞弊的不正之风,“分析人士更是尖锐地指出,在利益与权力的双重驱使下,高考舞弊之风愈演愈烈屡禁不止,甚至‘走向产业化与黑恶化’。
”[4](四)考试制度和管理本身的缺陷难以遏制考试舞弊行为首先,考试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决定了考试成为当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试制度成为公民在社会阶层流动和区域流动的重要方式,一些重大考试甚至决定个人的命运。
但由于经济状况和地位等级的差距也会使得教育资源在同一地区的不均等分配,这种知识资源的差距和无序竞争使得教育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处于弱势地区的群体为了追求升学和出人头地,舞弊成为争取公平的机会、同等的待遇、谋取个人利益的最佳捷径。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身仍然存在僵化和滞后,忽视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多样性和合理性,将考试和升学当作衡量和规范一切教育活动和学生素质的标尺。
而各类考试在社会中出现日渐频繁,其承担的评价、选拔和淘汰功能更加显著和明确,加剧了整个社会(包括在校学生和各种社会人员)人们之间通过考试参与的竞争。
这些都是整个社会通过考试制度施加给个人的巨大压力。
在这种重压之下,相当一部分应试者期望通过舞弊行为来获得考试成功,同时社会公平与正义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成为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追求,使道德约束形同虚设。
总之,受各种类型考试本身所负载的极其复杂的利益关系所驱动,加之外在教育体制、社会风气、法制环境、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消极因素都在促使舞弊行为的发生。
这些因素集中爆发并反映在新的舞弊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与考场组织和管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管理方式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二、遏制群体性考试舞弊需要好的制度设计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严峻性迫切需要进行有效遏制,但道德约束的弱化、单一主体力量的无力以及地方权力的干扰决定了更加良好和完善的制度设计无疑是最佳选择。
(一)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群体性考试舞弊现象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消极影响。
首先,考试舞弊行为破坏了正常的考试制度和社会秩序。
考试制度本身具有评价、鉴定、选拔人才的功能,这就要求考试应当尽可能精准地测试人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行为,加强自身实施的合理性、601科学性和完善性,以公平为核心规范运转。
而考试舞弊行为破坏了这种公平性,使得真实反馈应试者这一功能失去了意义。
其次,考试制度具有以社会的流动性来稳定社会的功能,一个流动率越高的社会就越稳定,考试制度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底层的人员上下流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手段,而舞弊行为则破坏了这种流动的平台,阻碍社会阶层的正常合理流动,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形成了潜在的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已经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社会流弊和顽疾。
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支配人们的行为,当前舞弊行为已经不限于单个考生的行为,围绕利益形成聚合的群体性行为更是助长了舞弊行为的蔓延。
当所有这些个体以追求考试舞弊产生的利益为目的形成一种整体心理,尽管是暂时的,它仍然使群体中的个人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缺乏理性,形成人多势众、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也就是俗话中的法不责众,这些心理进一步强化了外在的行为,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此失去了效力,而且在群体中,这种感觉和行为都会有传染性,[5]致使相互效仿,引起舞弊之风蔓延。
(二)遏制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与公共利益的困境尽管群体性舞弊行为的遏制是促进整个考试制度的公平,是维护所有应试者共同利益所在,但是,对公平竞争渴望的客观存在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主体间合作来共同抵制对公共利益的破坏。
原因在于,这种公共秩序维护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无法指望参与其中的个体成员积极主动去生产和购买,个体在没有强迫压力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不会采取合作性的集体行动去避免公共资源的无度利用,而“搭便车”心态是造成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源,此时公共管理和制度规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就成为必要。
因此,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遏制单靠个体的诚信或道德约束,社会力量和舆论的推动根本无法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具有强制力的制度设计和实施以加强监管是遏制群体性考试舞弊的有效措施。
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有效机制的应用与实践。
遏制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涉及整个社会性生态环境和全国性体制改革的改进无法一蹴而就,仅仅依靠法律条文级别的提升来遏制舞弊行为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而且由于区域差异的因素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和贯彻落实,而在一定区域内制定的措施和对策往往能够具可操作性、有针对性、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这种区域的防治机制需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各地高考舞弊案件也带给我们一个警示:措施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不能由同一部门或地方承担,公开透明、分权制衡和有效监督是制度落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