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八阵图》高考诗歌鉴赏
八阵图诗词鉴赏
八阵图诗词鉴赏八阵图诗词鉴赏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翻译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解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创作背景诗文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诗词鉴赏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八阵图》杜甫古诗意向解析
《八阵图》杜甫古诗意向解析一、原文呈现《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逐句解析与意向阐述“功盖三分国”此句以极为简洁的笔触,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在三国鼎立时期所建立的盖世奇功。
“三分国”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诸葛亮的智谋和战略贡献,使得蜀汉在三国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里的“功盖”二字,充分彰显了诸葛亮功勋的卓越和无可比拟。
在杜甫的笔下,诸葛亮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智慧和力量的代表。
意向阐述:此句通过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如同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其功勋和智慧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创造的一种兵法阵图,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变化无穷,可挡十万精兵。
此句进一步突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成就。
“名成”二字表明,诸葛亮的英名不仅因其政治和外交才能而著称,更因其军事上的卓越成就而名垂青史。
意向阐述:此句通过对“八阵图”的提及,展现了诸葛亮在军事领域的杰出贡献。
他的智慧和才能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外交上,更在军事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江流石不转”此句字面意思是江水东流不息,而布阵的石头却岿然不动。
这里的“江流”暗喻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长河,“石不转”则象征诸葛亮的八阵图和其智谋永恒不变。
这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了诸葛亮智谋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
意向阐述:此句以江流和石头的对比为意象,传达了一种对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及其智慧的敬仰之情。
诸葛亮的智谋如同那岿然不动的石头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冲刷。
“遗恨失吞吴”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成功吞并东吴的遗憾之情。
“遗恨”二字凝聚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和对历史命运的无奈感慨。
“失吞吴”则具体指诸葛亮北伐中原、意图一统天下的壮志未酬之事。
意向阐述:此句通过对诸葛亮历史遗憾的提及,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出处】唐·杜甫《八阵图》。
【译注】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杜甫以此诗极力赞美诸葛亮的功业。
功盖:功业盖世。
八阵图:诸葛亮曾排下一座有名的八阵图。
诸葛亮的盖事功业,远超过三国时代的任何人; 他所排下的八阵图,也因此而大为有名。
【全诗】《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全诗鉴赏】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
首二句系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功劳盖世,无与伦比。
“名成八阵图”是写诸葛亮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说他创制的八阵图成就了他世代不朽的名声。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这是诸葛亮在作战布阵上的一种创造,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屡战屡胜的奇迹。
这二句对仗工稳,言简意赅,乃警辟、凝练之笔。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
据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5尺,60围,纵横棋布,排列为64堆,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即使夏季被洪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石出,八阵图之石堆依然如故,600年来岿然不动。
这两句诗的前一句,首先是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具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其次“石不转”三字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坚如磐石之心的象征。
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正道出这终天之恨的具体指向,其意是说先主刘备失策于吞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方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八阵图唐朝: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八阵图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赏析古诗《八阵图》唐 杜甫
《 艺八 术阵 特图 色》
的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八阵图》的韵律:整首诗的韵律是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韵律严谨,节奏明快。
《八阵图》的节奏:每句诗的节奏明快,有强烈的韵律感,如 “八阵图”三个字的发音,都有强烈的节奏感。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整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非常和谐,使得整首 诗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历史的变迁
柳树:象征着诗 3 人对故乡的思念
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八阵图的描绘,表达 了诗人对古代军事战术的理 解和崇敬之情。
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表 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和人性 扭曲的反思和批判之情。
通过对战后和平景象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和珍惜之情。
《八阵图》的韵律和节奏:通过韵律和节奏的运用,使得诗歌 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的修辞手法
01
运用对仗修辞,使诗歌语 言整齐、优美
02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八阵图的 壮丽景象
03
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增强诗歌的气势和力度
04
运用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唐赏
析
古
诗
杜
《 八
阵
甫图
演 讲 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八阵图》的创作背 《八阵图》的主题内 《八阵图》的艺术特 《八阵图》的影响和
景
容
色
评价
《 创八 作阵 背图 景》
的
诗人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唐 1 代著名诗人,被誉 为“诗圣”
赏析唐诗《八阵图》
赏析唐诗《八阵图》《八阵图》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诸葛亮的敬仰和对他才能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简述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为蜀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八阵图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阵法,被誉为“八阵之冠”,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
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统一中国的遗憾。
诸葛亮曾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但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诗中,杜甫通过描写江水和石头的静止,来表达诸葛亮对历史的遗憾和对自己才能的骄傲。
最后两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总的来说,《八阵图》是一首赞美诸葛亮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对他未竟事业的遗憾。
《八阵图》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蜀国名将诸葛亮的英雄气概和卓越才华。
以下是《八阵图》的续篇。
回望历史,遥想那风华绝代的三国时代,英雄豪杰并起,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擅长治国理政、精通音乐、书法等领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才。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英雄总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
诸葛亮虽然创造了八阵图这一伟大的军事阵法,但仍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
他对自己未能实现统一的遗恨,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诸葛亮的一生依然留下了辉煌的业绩。
他运筹帷幄、以智谋著称,为蜀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道永恒的光,照耀着历史的长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杰出的英雄们虽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
如今,我们更应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继续传承诸葛亮的英雄气概,以他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八阵图》杜甫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是大历元年(766),初至夔州时作。
按《东坡志林》:“诸葛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
..”又《成都图经》:
“武侯八阵有三。
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
在弥牟镇者,二十有八,当
头阵法也。
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
”又《刘宾客嘉话录》:
“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
聚石分布,宛然犹存。
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波涛汹涌冲击)。
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
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
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
”
这些都说明八阵图的确存在,行列依然。
前人大率皆以吞吴失计之恨,与武侯失于谏止之恨,而不从八阵图之徒然存在,成为千古之恨迹上理解。
“ 功盖三分国”,是对孔明功绩的大力肯定,而孔明之心力也尽显于这五字。
“ 名成八阵图”,指孔明设此阵隐以制止东吴寇蜀之路。
东和孙权,北拒曹魏,乃是孔明三分胜算,而关羽却奋其一朝之勇,先主刘备又逞其一击之忿,三分胜算化作泡影。
“ 江流石不转”,是指诗人目击阵图,见大江日夜奔流,而八阵图至今屹然不动。
赞颂八阵图实是赞美诸葛孔明。
“遗恨”承“石不转”生出。
八阵石图不被江流所转,千载屹立。
不亲吴而欲吞吴,反为吴所败,失掉设立阵图之本意而空存阵图之名,实为孔明留下的遗恨。
全诗雄深浑涵,奇警精湛。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翻译及赏析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翻译及赏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翻译及赏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前言】《八阵图》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翻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八阵图古诗的诗意解释
八阵图古诗的诗意解释八阵图古诗的诗意解释《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杜甫拼音版bā zhèn tú八阵图dù fǔ杜甫gōng gài sān fèn guó功盖三分国,míng chéng bā zhèn tú名成八阵图。
jiāng liú shí bù zhuǎn江流石不转,qiǎn hèn shī tūn wú遣恨失吞吴。
八阵图古诗的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生命。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近体诗之杜甫的《八阵图》注释及其赏析
近体诗之杜甫的《八阵图》注释及其赏析近体诗之杜甫的《八阵图》注释及其赏析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杜甫《八阵图》赏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深思
杜甫《八阵图》赏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深思杜甫的《八阵图》是一首咏怀历史的佳作,通过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颂扬与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深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吞吴失策。
2、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四、作品赏析1、总体概述《八阵图》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初到要州时所作。
州有武侯庙,江边有传说中的诸葛亮所设的八阵图遗迹,这触动了杜甫对历史的感慨,于是写下此诗。
全诗以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和八阵图的神奇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历史遗憾的感慨。
2、整体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八阵图(杜甫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标签哲理、唐诗三百首、写人、怀古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八阵图(杜甫)原文及赏析
八阵图(杜甫)原文及赏析八阵图(杜甫)原文及赏析八阵图楚狂接骑奇遁波,西出都门百余坡。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过。
谁怜九月露华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八阵图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描述了他心中的壮游之志以及对名山胜景的向往之情。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诗中的第一部分。
“楚狂接骑奇遁波,西出都门百余坡。
”这里的“楚狂”指的是舌战群儒的楚辞大师屈原。
“接骑奇遁波”则是指屈原乘船东行,以避免与亲友分离。
“西出都门百余坡”揭示了诗人自己的远行之志,他渴望超越尘世的束缚,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接下来是诗中的第二部分。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过。
”五岳指的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寻仙是指追求长生不老的仙术。
杜甫表达了他对修身养性的向往之情,他不畏困难地去寻求名山胜地,希望能在此过上一生。
紧接着是诗中的第三部分。
“谁怜九月露华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的“九月露华浓”指的是秋季的草地上的花朵,含有秋露的滋润。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高楼,遥望天涯辽阔的景象。
这里除了表达杜甫的孤独感,也体现了他在追求志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和困扰。
最后是诗中的结尾。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里的“彩笺”和“尺素”是古代文人通信的文具,“欲寄”则是表达了诗人寄托心意的愿望。
而“山长水阔知何处?”则是诗人对追求的方向和目标的迷茫。
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在追寻壮游之路上的迷惘和无奈,他不知道应该向哪里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总的来说,杜甫的《八阵图》是一首表达诗人壮游之志和对名山胜景向往之情的作品。
诗中以意象的形式表露了诗人心中对追求卓越、追求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在追寻壮游之路上的迷茫和无奈。
这首诗以其准确的表达和流畅的文辞,展现了杜甫卓越的才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句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八阵图原文赏析和诗意解说 八阵图古诗的意思
八阵图原文赏析和诗意解说八阵图古诗的意思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今天复习杜甫的《八阵图》,原文如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的大意是:诸葛亮的功劳,是建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诸葛亮的名声,是创造了用来指挥军队作战的八阵图。
江水日夜流逝,但镌刻着八阵图的石块屹立不动,此功名永存。
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吞并东吴方面严重失策,不应急于求成。
杜甫在54岁那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这首《八阵图》便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其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杜甫的这首《八阵图》,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似在凭吊,实则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抱负和人生的感慨。
全首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厚,给人一种余韵未尽的感觉,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整体来看,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同样,这首《八阵图》与其前期创作的《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与此同时,也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感遗憾。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他本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杜甫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2)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2)
刘锡《嘉话录》: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
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涌漾,大木十围,枯百丈,随波而下。
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今不动。
《成都图经》:武侯八阵有三:在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
在弥牟镇者,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
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
永嘉氏云,武侯之国,可见者三,一在阳之高平旧垒,一在广都之八阵乡,一在鱼复永安宫南江滩水上。
在高平者,自郦道元已言倾难识。
在广都者,隆土为基,魁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人成行,两阵俱立,阵周四百七十二步,其魁百有二十。
在鱼复者,因江为势,积石凭流,前蔽壁门,后依却月,纵横皆八,魁间二丈,偃月内面,九六鳞差。
广都旧无闻焉,惟见于李《益州记》。
其言魁行皆八,财举其半。
赵《成都记》称看老之说云:为江石兵数魁,应六十四卦,则知两阵二首之意,以体乾坤门户,法象之所由生也。
然其阵居平地,束于门壁,营阵之法具,而奇正之道蕴。
鱼复阵于江路,因水成形,七八以为经。
九六以为纬,体方于八阵,形圆于却月。
壁门可以观营阵之势,却月可以识奇正之变。
故虽长江东注,夏流湍驶。
轰雷奔马,不足以拟其势;回山卷石,不足以言其怒。
峨峨八阵,实激其冲,历年千数,未尝回挠。
故桓温以为常山之蛇,杜甫伟其江流而不转也。
王曰:阵势八:二革二金为天,三革三全为地,二革三金为风,三革二金为云,四革三金为龙,三革四金为虎,四革五金为鸟,五革四金为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八阵图》鉴赏
古诗鉴赏
0203 0839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
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吴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