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论述观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论述观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介绍在中国的国情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旨在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1.doc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论文题目: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学生姓名:赵丽娟学生学号:00918147院系专业:数学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所在年级:2010级任课教师:赵丽华完成日期:2011年6月5日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内容提要:民族区域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对我国民族和社会产生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论述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地方自治权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客观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
新中国之所以作出这一重大历史选择是主要基于我国国情的。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二)我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为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我国长期形成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四)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大,需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五)我国的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际斗争的形势,决定了我国民族宜合不宜分,和则俱利,分则俱损。
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总之,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情况;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来的影响;既有政治基础,也有历史条件;既有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也有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必然性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必然性
易清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源是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长期存在,空间要素是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政治基础是共同的革命斗争,核心力量是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易清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政治理论课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J], 买胡布拜·艾莎;迪丽达·叶克奔
2.浅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J], 何蕊;程娟娟
3.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J], 迪丽达·叶克奔;买胡布拜·艾莎
4.浅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J], 何蕊;程娟娟;
5.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J], 迪丽达·叶克奔;买胡布拜·艾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论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在国家宪法的基础上,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及其成就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途径和形式,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并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摘要: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不同层面的治理活动主要体现为“自治”。
以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等为基本特征的各类自治模式体现在世界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中。
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的两种基本形式。
而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及迄今取得的成效,因学力有限,不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必要途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在国家宪法的基础上,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聚居区域基础上的,不同于“空中楼阁”的“民族文化自治”。
马克思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为了建立民族平等的真正的民主国家,就是为了根据民族和地区特点加速发展民族的经济文化,使各民族都得到发展和繁荣,使各民族间团结得到加强,使统一的国家得到巩固和振兴。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及其成就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途径和形式。
一、世界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概况在美国,实行的是以地方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制,即一个自治实体(州)与整体共治相互共生的制度结构:在共治的层面,各州尊重和维护联邦的权威和权力,同时各州也会有相同的机会参与联邦层面的政治过程,通过各州和联邦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联邦政府也会受到各州的限制。
但同时各州如果不损害联邦利益和联邦权力,各行其责,联邦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宪法对各州进行制约。
西班牙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形成了自治与共治相辅相成的结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
这一制度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新华社发表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自治决议》),奠定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自此之后,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逐步成熟和完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将自治制度制度正式立法化,并对自治地区的自治权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定,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现实、切实可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是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语言、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障各个民族的合法权益,并就地取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运而生。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肯定。
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消除民族间的矛盾和纷争,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具体来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一、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了自治地区的居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权利,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与交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和认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
三、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自治区政府和自治县政府能更好地解决民族间的矛盾和纷争,加强对不同民族的统战工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论证历史的必然性并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民族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历史必然性;国家结构形式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萌芽期: 1921 年—1937 年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从联邦制和民族自决向民族区域自治转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权力。
”1 1936 年,中国共产党在宁夏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变为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制定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期: 1937 年—1945 年
1938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各民族团结抗日的思想主张,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
”1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提出是在1941 年。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作者:迪丽达·叶克奔买胡布拜·艾莎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3期摘要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政策、制度是由观念和制度的、历史和现实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是合乎历史逻辑而产生,又是适应新时代现实需要应运而生,是势之使然,势所必然。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解放,为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而奋斗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必然性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特定的、历史的、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继续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因社会剧烈变动而出现的“百家争鸣” 及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公元前21年,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建立起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此,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虽曾几度由统一歧向分裂,但每次分裂对峙都为向更高度和更广泛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几朝的努力,到了清朝前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幅员广阔、国势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从总的趋势看,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即使是在短暂的分裂时期,社会内部仍然潜伏和积聚着统一的力量,一旦条件成熟便又走向统一,而且是更大的统一。
两千多年来,不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也不管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基本上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存在于世界。
特别在近几个世纪,国家的统一已经达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原理及运作机制,分析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可以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部分:引言背景和意义: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源背景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原理、运作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二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理1. 多民族国家的特殊性:解释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出现提供背景和理论支持。
2. 民族平等与团结: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的民族平等原则和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重要意义。
3. 民族自决的原则: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即各民族自愿自治,独立决定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第三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机制1. 区域自治的实现: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通过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特殊行政区域,实现少数民族自治的目标。
2. 民族自治的权力范围: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力范围,包括自决权、自治权、自立权和自治权等。
3.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作: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协作关系,以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四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与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如解决民族矛盾和促进国家统一进程的稳定与和谐。
2. 促进民族团结: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各少数民族的团结和互信、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3. 保障少数民族发展: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为少数民族的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do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制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
它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 ..9/vie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现实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民族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解决民族问题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
事实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中国国情,顺应民族意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并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
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经过几千年的民族沉淀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各民族之间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格局。
这无形中促成了各民族间只适宜互助合作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的形式。
2.这是中国人民长期战争的经验总结。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命运和使命。
尤其在共产党的领导的长期的为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御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使各民族间建立了休戚与共友好亲密的关系,并形成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政治认同,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
这就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坚实而强有力的政治基储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矗3.这是新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
发展的前提是稳定,稳定的基础是尊重。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民族间习俗、信仰等各不相同,只有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民族内部的事情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为了五十六朵奇葩争奇斗艳,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佳之眩4.这是各族人民意愿的真实体现,管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
浅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何
摘 要
蕊
程娟娟
(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 乌鲁木齐 8 3 0 0 4 6 )
中国的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民族 问题理论与中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解决 中国民族
问题 的基本政策。 本文从政 治、 经济、 文化的角度和例举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的事实来 浅显分析 了我国实行民族 区域 自
2 . 2 人才建设方 面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新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 充分保障少数 民族群众 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 让少数 民 族管理本民族 的事务,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 民族 干部队伍, 少数 民族 同胞倍感祖 国大家庭的温 暖。 1 9 5 0 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 3 0 0 0 人, 1 9 5 5年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成立 时, 少数 民族干部仅有 4 . 6 万人。 目前 , 新疆少数 民族干部已达 3 6 万人, 占全区干部总数 的 5 1 %, 是2 O世纪 5 0 年代初少数 民族干部总数的 1 0 0多倍 。少数 民族干部已成为 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 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 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据统计 , 新疆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 5 万人, 占全区 专业技术人员的 5 6 %, 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 的6 6 %以上 。一大批政治上坚定、 工作. 卜 有本事、 作风一 I : 过得 硬、 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2 . 3经济发展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 了长足发展 , 国民经 济 以年均增长 1 0 . 3 %的速度 向前 发展: 工业生产从无到有, 形 成 了以矿产 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_ T为主的完备的T业体 系。2 0 0 8年 , 工业增加值达 1 7 9 0 . 7亿元, 比1 9 6 . 6 倍 。原油产量 2 7 2 2 万吨 , 成为我 国 第 二大原油产区。“ 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成就显著 , 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 0 0 8 年, 自治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1 0 0 0 万吨, 比1 9 4 9 年增长 l 1 倍, 比1 9 7 8年增长 1 . 8 倍, 人均 粮食 占有量超过全 国平均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 , 旅游产 品 更加丰富 , 形成 了以“ 丝绸之路” 为主线, 以喀纳斯湖生态旅游 区, 天池、 赛里木湖和博斯腾湖风景旅游区, 吐鲁番 、 库车的古 文化遗址旅游 区, 喀什 的民俗风情旅游区, 伊犁 的塞外江南风 光旅游 区为重点的“ 五区三线” 发展格局。 综上 , 我 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 只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民族问题的凸显和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模式,旨在解决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保障各民族的权益,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法律基础、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确立了多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
无论是宪法还是地方自治法,都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制度安排。
根据法律规定,各民族都享有自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自治条例和政策。
这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多民族国家存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种族矛盾和冲突的源头。
通过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以在法律框架内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可以在各级政府中设立专门的民族事务机构,如民族委员会等,也可以在地方设立自治机构,如自治区、自治州。
这些机构既可以代表各民族的利益,也可以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实现民族团结。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不同民族区域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通过自治机构的合理安排和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经济开发和建设。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通过自治制度,可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然而,在实践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或地理因素,一些地方民族的自治实践较为复杂和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民族自治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祖国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这一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能够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共同决定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重大事务。
这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国家也会给予民族地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帮助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再者,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可以自主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得到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这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框架下,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充分尊重了历史。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对我国民族和社会产生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论述其重大意义。
[关键字] 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战乱频繁的中国,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
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现实情况来说,首先,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与其经济、政治条件相称的不同规模的自治地方,才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论证历史的必然性并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民族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历史必然性;国家结构形式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萌芽期: 1921 年—1937 年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从联邦制和民族自决向民族区域自治转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权力。
”1 1936 年,中国共产党在宁夏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变为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制定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期: 1937 年—1945 年1938 年1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各民族团结抗日的思想主张,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
”1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提出是在1941 年5 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3根据这规定,成立了城川蒙民自治区和5个回民自治乡,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进行了实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期: 1946 年—1949 年1947 年4 月27 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5 月1 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熟。
试论当今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试论当今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贡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丰贵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情同手足,互助友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提出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绝非偶然,它是基于我国历史与现实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中国各民族居住的界限并不分明,处于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如何处理这种多民族混杂相处的民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自治不是把少数民族孤立起来,而是扩大自治区域,让不同民族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自治又考虑到了特殊地区的民族统一问题。
中国革命包含着对于被压迫民族的深刻同情,没有这个基础,新生的共和国就会像原先的王朝一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中,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他们都提出过汉族人民应多做牺牲和贡献,避免大汉族主义,指出:无论是对大汉族主义的批评,还是对地方性民族主义的批评,都必须具体地讲,否则也会扭曲事实,造成民族对立和分裂。
事实上,经过中国革命的洗礼和社会主义时期有关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影响,各族人民总体上并不处于歧视性的关系之中,即便是所谓“民族矛盾”,也主要产生于区域差别和贫富分化,以及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平等地位,而不是族群对立。
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的时期,民族问题依然复杂,民族工作的任务依然繁重。
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旧社会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
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 这种 民族 区域 自治 , 是 民族 自治与 区域 自治的正 确结 合 , 是 经济 因 素和政 治 因素 的正确结合 , 不 仅使 聚居 区的民族 能够享 受到 自治 权 利, 而且 使杂居 的 民族也 能够享受 到 自治权 利 。
3 、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是新 中国建设 的现 实需要
发 展极 不平衡 , 民族 间习俗 、 信仰 等各 不相 同 , 只有让 少数 民族 自己 管理 民族 内部 的事情 才能 实现各 民族共 同发 展和 国家 的繁荣 昌盛 。 为 了我 们 的共 同 目标 , 为 了五 十六 朵奇 葩争 奇 斗艳 , 实 现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是最佳之选 。
和教育 的发展 。 二、 我 国 实行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的历史 必然 1 、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是历 史的必 然选择 ( 1 ) 从我 国历 史进程来 分析
愈 密切 的接 触 , 建立 了密 切不 可分 割 的联 系 , 形成 一股 强 大 的内 聚 力。 这 就是我 国历史上 民族关 系的主流 。 我 国人 口 、 资源分 布和文化
特点 , 发展 社会 经济 文化 事业 , 促进 民族 发展繁 荣 , 巩 固祖 国 的统一 和社会 区域 自治 制度取得 的成 就
民族平 等是马 克思主 义在 民族问题上 的一项 基本原 则 。 1 9 2 1 年
( 1 ) 解 决民族 问题 , 实现稳 定发展
族 关 系, 巩 固国防, 促 进 少数 民族 地 区的 经济 文化 建设 和社会 发展 方 面, 也起 到 了重要 的作 用。 文 中通过 阐述 民族 自治制度 的 内容 和 实施
过程. 分析 了我 国实行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的历 史必然性
( 1 ) 对 马列主义关 于 民族 区域 自治理 论 的实 践 民族 区域 自治是 马列 主义解决 民族 问题 的一个 重要原 则 , 是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问题研究》范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旨在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这一制度自实施以来,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及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一项政治制度,其背景是我国多民族、多文化的国情。
这一制度旨在通过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利,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
自实施以来,这一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 自治权行使不够充分尽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了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自治权的行使往往不够充分。
这表现在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意愿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体现。
2. 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这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3.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执行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政策时,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
这表现在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政策效果不明显等方面。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少数民族的自治权范围和行使方式,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同时,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2. 加强区域合作与发展应加强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区域合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
( 一 )国家 的 长 期 统 一
立 了包括少数 民族 地区在内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走农 村包围 城市 的道路 , 最后 取得 了中国人 民革命的胜利 。在共 同的革 命斗争 中,我 国各 民族 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 ,结成 了牢不可 破的兄弟情谊 。正是 我 国各族人 民前仆后继 的团结 联合 、共 同战斗 ,才使新 民主主义革命取得 了伟大 的胜 利 ,实现了大 统一 ,创建 了统一 的多 民族社会 主义共 和国。 二、 中国实行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的现 实因素
青 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李 言 毛 莉
乌鲁木 齐 8 3 0 0 4 6 ) ( 新 疆大学 政 治与公 共管理学院 ,新疆
【 摘 要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 治制度,是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 大创造,是坚
持马 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的指导原 则 ,同时又是 由 自己的历 史和现 实条件所 决定的 ,适应 了中 国历 史发展 的必然规律和现 实社
( 二 )马 克 思列 宁主 义理 论 的 指 导
从我 国历代民族政策来看 ,尽管历代 中央王朝 都无一例 外地施行 民族征 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但他们 的某些措施 ,在 客观上又对各 民族之间 的交往 、 联系提供 了若干有利 的条件 。 历代封 建王朝 的这些 民族 政策虽 然是为 巩固其统 治服务 的 , 在 旧的社会制度 下各民族之间不可能形成 现代 意义上的平等 关系 ,民族 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 、冲突甚 至战争 ,但是 中国历史 上统 一多 民族 国家 的长期存在 ,极 大地促进了各 民 族之 间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 ,不 断增进 民族对中央政权 的向心力 和认 同感 。 ( 三 )大杂居 、小聚居 的 民族格局 “ 大杂 居”是指 中国各民族的居住形态不是 区划 整齐的 , 是相互介 入的 。不仅在汉族 和少数 民族 之间 ,少数 民族之 间 也 同样存 在这种情 况 。所谓 “ 小聚居 ” ,是指 各 民族 在全 国 的民族 大格局 中大都拥有各 自 不 同规模 的聚居 区,各 民族都 以或大或 小的聚居 区与汉族地 区或其 他民族地 区交错穿 插 , 构成 全国多 民族大杂居格局 的重 要组成部分 。我 国各 民族 的 分布是大分散 中有小集 中 ,大杂居中有小聚居 。在散居状 态 中又有相对的小集 聚。我 国各 民族这种分布情况 ,是我 国实 行 民族 区域 自治的空间要素 。
论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论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王艺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3(000)016
【摘要】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不同层面的治理活动主要体现为“自治”。
以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等为基本特征的各类自治模式体现在世界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中。
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的两种基本形式。
而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及迄今取得的成效,因学力有限,不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
【总页数】2页(P2-2,4)
【作者】王艺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进一步实施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J], 司马义·艾买提
2.坚持宪法基本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纪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周年 [J], 桑杰;袁承东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巨大效力——云南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纪实 [J], 云南省民委政法处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变化--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二十周年 [J], 田烨
5.贯彻《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J], 金炳镐;田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摘要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政策、制度是由观念和制度的、历史和现实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是合乎历史逻辑而产生,又是适应新时代现实需要应运而生,是势之使然,势所必然。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解放,为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而奋斗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形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特定的、历史的、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继续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因社会剧烈变动而出现的“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公元前21年,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建立起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此,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虽曾几度由统一歧向分裂,但每次分裂对峙都为向更高度
和更广泛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几朝的努力,到了清朝前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幅员广阔、国势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从总的趋势看,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即使是在短暂的分裂时期,社会内部仍然潜伏和积聚着统一的力量,一旦条件成熟便又走向统一,而且是更大的统一。
两千多年来,不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也不管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基本上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存在于世界。
特别在近几个世纪,国家的统一已经达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
中国自秦汉开始的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的过程,到清代已告完成。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固有的逻辑,也是我国今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源。
1.2从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来看
自秦汉以来,随着我国统一规模不断加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相互接近、相互吸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交往频繁密切。
各民族的频繁流动、交相穿插,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犬牙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
特别到了近现代,我国各民族杂居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和显著,以致一个民族完全集中单独居住在一个地方的绝少,全国已不大可能准确地绘出一张民族分布全图。
1.3从我国历代民族政策来看
尽管历代中央王朝都无一例外地施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但他们的某些措施,在客观上又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提供
了若干有利的条件。
始于西汉终于清代的和亲政策,通过统治者之间的和解,缓和了民族间的紧张局势,对减少民族间的战争,促使祖国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促进民族融合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唐、宋、明各代王朝在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羁摩政策,遵循一条所谓“守在四方,羁摩不绝”的原则,因俗设政,保存少数民族固有的政治制度,按传统的形式由少数民族统治者管理内部事务;元、明、清各代王朝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土司政策,“以土官治土民”,土司除对中央王朝负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发以外,在辖区内依然保存传统的统治机构和权力。
这种统治方式一方面是边疆各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另一方面是中央政权承认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少数民族的内政。
这些政策的实施和沿续,加强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
历代封建王朝的这些民族政策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就少数民族管理本地方事务这一点来说,对我国今天民族政策的形成不无启发意义。
中国共产党正是深刻认识到“怀柔与羁摩和老办法是行不通了的”,才制定了现行的民族政策。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观方面的因素
2.1中国的各民族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是趋于凝聚还是趋于分散,是趋于向心还是离心,一向是关系民族间相互关系的大势,也决定着国家的统一与安定的基本走向。
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
结成了密切的、友好的关系,尽管在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也有压迫与被压迫,甚至还有兵戎相见,但相互的密切联系和友好交往终归是主流。
这种在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尽管在近代以前还不为各民族所自觉,但却是已经真实地存在了。
2.2中国各民族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通过长时期的历史磨合和现代理性的选择,各民族早晚都可能建立起平等的、友好的关系。
事实上,现代的一些多民族的国家正在为此做出努力,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如果把一个多民族国家内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情同手足、亲密无间、谁也离不开谁的程度,就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每个多民族国家在现实都能够做到的,而中国基本上可以说做到了。
由此可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制度,适应了我国历史发展、革命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特点。
这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做出的符合历史逻辑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杨顺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必然性[j].贵州民族研究,1989(4).
[3] 宋才发.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厅.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z].2008-2-28.
[5] 王尚仁.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j].新疆社会经济,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