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8 《天工开物》两则1-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

《天工开物》两则

教学目标:

1扫清文言障碍,理解文意,将文章脉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仔细研读重点段落,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科学思想,尤其注重比较相关联的几种因素。

3.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字记录文明,文明在文化经典中传承。

教学重点:

文言理解,文意、文意梳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科学思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研读的中国文化经典是明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书传到西方之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其中记载有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

二、文脉梳理、文意理解

1.展示学生前置性学习情况,与学生研讨。

学生研讨后明确:比较核心关键词的选择,《天工开物》和《稻》是从属、包含关系。

1.序8.中篇第七陶埏15.下篇第十四五金

22.附录论气2.上篇第一乃粒9.中篇第八冶铸16.下篇第十五佳兵

23.附录谈天3.上篇第二乃服10.中篇第九舟车17.下篇第十六丹青

24.附录《天工开物》的传播4.上篇第三彰施11.中篇第十锤锻18.下篇第十七曲糵

25.附录宋应星的哲学思想5.上篇第四粹精12.中篇第十一燔石19.下篇第十八珠玉

26.附录《天工开物》著作版本

6.上篇第五作咸13.中篇第十二膏液20.附录宋应星生平

7.上篇第六甘嗜14.中篇第十三杀青21.附录野议《天工开物》目录:

2.根据《天工开物》目录,引导学生思考:

《乃粒》位于上篇第一,《珠玉》位于下篇第十八(《天工开物》共18部分内容),能体现作者宋应星怎样的思想?

引导学生明确:贵五谷轻金玉。结合67页注解:《尚书 益稷》烝民

乃粒,万邦作乂,可以看出作者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思想。尤其是《稻》部分,稻在五谷(小麦、大麦、黍、稷、麻、豆等)之后,却满足当时民用口粮的十分之七。

“天工开物”一词取自《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意为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可见宋应星对农业、手工业的推崇,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3.研讨学生预习作业

请a同学梳理:第一段的内容,从粘性、功用、形状和颜色来给稻分类。

提问:正文中间括号部分内容为作者原注,有什么作用?

同学研讨后明确:夹注对正文做了补充说明,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语言生动有趣,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比如对粳、糯的分类更加细致,稻的功用为酒为粥的不同,尤其是婺源光、浏阳早、吉安早更能体现出稻谷种植普遍,竞相争胜,各秀一域。

请b同学梳理,第二段从程序角度出发,可以将稻的种植分浸种、播种、分秧(此处引导b同学将“生芽后分栽’进一步调整成2个字),

再加上第三段内容收获。

请c同学分享湿种时间:春分、清明,提问解释社种。补充说明社日。推出结论:农业生产中天时因素的重要性。

请d同学分享香稻、旱稻、晚糯排序为什么与第四段内容不一致。研讨后明确:作者对香稻的客观实录能反映出作者崇尚实用、追求实学的科学思想。

教师点评e同学,“对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等的记载,是之前科学著作中从没有记录过的,可见其价值和意义。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解说,恰恰是这项技术得以流传后世并运用在实践

中的原因。

教师点评f同学梳理非常立体;g同学结合手绘做了创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补充介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配了123幅图生动形象地辅以说明;h同学最为详尽,巨细并举。并指导同学们分小组研讨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以求有进步和完善。

4.提出疑问,指导学生细读文本。

指出:f同学将“冬种夏收”放在“早熟”、“晚熟”之后,归在“熟”这一内容中,而h同学则将“冬种夏收”和“夏种秋收”并列,哪一种分类更符合文意呢?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

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

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

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指导学生细读节选段后明确:第一句为总体介绍,分说最早和最迟者。接着分述第一种情况“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广南稻是一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稻。并紧接着介绍第二种情况,先预先说明“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接着说“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后面介绍湖滨稻。h同学理解准确。

追问:虽然作者是客观记录稻的种植过程,但你可以读出种植稻的过程,需要哪些因素吗?哪个是最重要的呢?

明确:土地(地势高低)、水分(湿度)、时间(天气、气候、温度等)、

原材料(谷种)、人(规律是人发现、实施者是人)等。宋应星对种植稻的过程的忠实细致的记录,恰好反映了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的思想,也是在《三字经》中就曾经提到过的“天”、“地”、“人”这三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人对天时规律的总结及判断,根据地理环境采取的应对之策(因地制宜),是尤为可贵的。教师补充说明救公饥、喉下急、金包银等民间方言土语所包含的对早稻救荒的感恩和珍惜。古代人们对粮食的尊重,民以食为天。

学生集体朗读。

5.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请同学分享完成这一语言活动后的方法。

明确:要明确话语身份、说话对象,有称谓、总起等的开头内容。教师追问原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6.指导学生文本细读。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