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治疗预后分析
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心电图改变与预后分析
心功能及预后好 。结论
能状 态和 预 后 。
【 关键 词 】 急性心肌梗 塞 ;溶栓 ; 心电 图;预后
急性心肌梗 塞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的严 重疾病 ,
缓解 ,相关 导联 ∑ S E回降≥ 5 % 0 后 E T 0 ,2 d F率 ≥
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濒死 的缺血 心肌 , 改善患者的 7 %心功 能得 到较 好保护 ,其中 4例出现频发室 早、 0 1 ,无 1 例住院期 间死亡 ;2 例 ∑ S E 8 T 预后 。 已有研究表 明溶栓后抬高的s 段恢复情况是临 左 心衰 ,占 1 % T 床用来判断血 管再通 的一项 重要 间接指标 。 下降幅度 < 5 % 0 ,当中患者 胸痛无 明显缓解 ,双肺底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 可 闻罗音 ,2 d后 E 0 F率 < 5 % O ,心功 能受损较重 , 且有 2 例 出现频 发室早、气促、左心衰 ,占比 7% 2 1,
9 2 6 4 、1 、1 、2 h至 1 w内每 3 d测 1 。 次 死亡率为 1% 4 ,表 明用心 电图监测 A I M 溶栓后 S 段的 T
变化是一种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简便而可
12 4 心功能测定及评 价:根据患者有无呼吸困难、 靠 的 方 法 。 .. 双肺底湿罗音、 咳粉红色泡沫痰及2 d 0 后超声心动 图中 左室射血分数 E F率判定左 心功能 。 1 2 5 冠脉再通指 标n ( )胸痛 明显减轻或缓 .. ] 1 解 ;( )上抬 的 S 段在 2 2 T h内回复 5 %以上 ;( )心 0 3 肌酶 峰值提前:在发病后 1 h 4 内出现 ( ) 4 出现再灌注
外合并束支阻滞、心室肥 厚、心肌炎或预激综合征病
例 。 12 研 究方 法 .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高传发;马礼坤;李家保;宋宇【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40岁)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
方法选择年龄≤40岁的年轻心肌梗死患者22例作为年轻组,随机选取同期年龄>40岁且完成冠脉造影的心梗患者46例为对照组。
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
结果年轻组患者严重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照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年轻组患者(P<0.05)。
年轻心梗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而多支受累者在对照组患者中多见(P<0.01)。
年轻组患者心肌梗死发作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明确诱因、典型胸痛症状及STEMI心电图征象。
与对照组相比,年轻患者严重心脏事件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是年轻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心梗具有更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且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佳。
【总页数】3页(P2163-2164,2165)【作者】高传发;马礼坤;李家保;宋宇【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总医院,安徽定远 233200;安徽省定远县总医院,安徽定远 233200;安徽省定远县总医院,安徽定远 233200;安徽省定远县总医院,安徽定远 2332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J], 于海燕;张新2.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J], 于海燕;张新;3.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J], 朱玉丽4.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J], 曹兰琴;黎欣;张怡;李新国;王前5.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J], 周碧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及急救措施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及急救措施突发急性心梗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急性心肌梗塞失去生命。
急性心肌梗塞的时候要怎么应急处理呢?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及急救措施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1.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
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
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
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
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
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因此,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
(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
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
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
因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
(2)溶栓治疗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及对策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及对策发表时间:2016-03-30T13:22:49.8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作者:吴雪刘玉平楚娟黄玉晶孙龙全[导读] 鸡西市中医医院急性心梗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患者年龄越轻、就诊时间越短、慢性病史的危险因素越少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
鸡西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并总结其临床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均采取积极治疗,根据其疾病结局,最终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最终存活患者作为存活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验指标等,总结急性心梗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就诊时间越短,预后越好;前间壁梗死病死率最高为57.1%,预后最差。
另外,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是导致AMI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结论:急性心梗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患者年龄越轻、就诊时间越短、慢性病史的危险因素越少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影响因素;预防对策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患者增多,人们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易突发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已成为近年来临床常见急重症,是冠心病患者致死的首要原因,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且趋于年轻化。
AMI一旦发生,病情危急,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1]。
尽管目前临床溶栓、支架等治疗可以挽救绝大部分患者的生命,但临床死亡率仍较高。
故其早期诊断、治疗及用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病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并总结其临床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45例,患者年龄46-71岁,中位年龄62.8岁。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较早期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及其预后意义
预后意义进行对 比研究分析 。现将本 次研究的结果及 内容 报道 如下。
1资 料与 方法 1 . 1一 般资 料 :选 取我 院收治 的4 8 例 急性 心 肌梗 死患 者 为观 察组 ,
2 . 2 在对心率 变异性2 4 h 中进行逐个小时的分析 ,对照组具有 显著 的昼
2 4 h 中H R V曲线表现均为平坦 。 2 . 3 住 院期间严重心脏事件与H R V: 无论时域及频域分析在 1 O 例严重心脏
事 件的发生中其s D N N 指标为 ( 5 0 . 0 4 ±1 . 4 6 )m s ,无严重心脏事件 发生
组患者4 8 例 ,其 中男 性2 8 例 ,女性 2 0 例 ,年龄在4 6  ̄ 7 8 岁 ,平均年 龄
栓不成功接 收急诊 经皮球囊冠状 动脉成形 术的手术治疗 ,行冠状动 脉
造影有2 3 例患者 。
患者S D N N指标 明显低于对 照组 ,从2 4 率变异性变化 时,S D N N指
夜节律性变化 ,在夜 间H R V曲线具 有较高 的范 围,在 凌晨觉醒前达 到
高值 ,待 觉醒 后骤然 下 降 ,在 白昼 则表 现较为 平坦 。观察 组 患者在
其 中男性 患者 3 O 例 ,女 性 患者 1 8 例 ,年龄 在4 2 ~ 8 6 岁 ,平均 年龄 在
( 6 5 . 8 4 士5 . 6 8 )岁 ,其 中有2 3 例前壁梗死 ,2 5 例为 非前壁梗死 。对 照
急性 心肌 梗死 患者 在 发生 心肌 梗死 后 ,其 心脏迷 走 神经 活动 降
的显 示 中总体 标准 差S D N N指标 在 白昼 时为 ( 3 6 . 8 4 交感 神经活动 增强 ,是 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较 为容 易发生 室性心律 失常 的主要 原因之一 】 。近几 年随着心率 变异性 测定心 脏 自主 神经活 动的无创性 指标 的利用 ,对急 性心肌梗死 患者的预后进 行评估取得 了 较好的进展 。本文选取 我院收治 的4 8 例急性 心肌梗死患 者及4 8 例健 康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本文参考大量文献,概述了急性心肌梗塞有关病史、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再灌注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据此,尽可能的及时给予干预,有助治疗效果的改善。
标签:AMI;预后;ECG;实验检查;再灌注近20年来,由于加強监护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出院后的死亡率仍较高且逐年递增。
因此,提高AMI的预后判断,尽可能的予以相应的干预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1有关病史对AMI预后的影响1.1年龄、性别隨年龄增长病死率增加,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差,急性期死亡危险明显高于男性,但也有报道在排除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死亡率未达统计学意义[1]。
1.2生活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
因此,吸烟是导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吸烟者AMI严重程度较不吸烟者重,易引起猝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2]。
其他如突然寒冷刺激、用力过猛、便秘者排便时过分用力、夜间快速下床、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睡眠不足、急躁暴怒、不良嗜好如酗酒、噪音干扰等均可促进AMI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1.3合并症①糖尿病发生AMI患者,不典型及无痛性者较非糖尿病者多,易引起误诊影响预后,糖尿病原有心脏广泛微血管病变和心肌损伤,故一旦发生发AMI其梗塞范围大,侧支循环及再灌注建立条件不利,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病死率高。
所以,糖尿病发生AMI是病情严重和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之一[3]。
AMI合并高血压加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其发生休克、肾衰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②心率增快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就AMI来看,入院时心率过快是住院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隨心率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増高。
王栋等研究显示[4]:患者心率越高,其心功能越低,发病到入院时间越长,溶栓率越低,未通率升高且死亡率增加。
因此,早期对AMI患者进行干预,及时将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可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病及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对预后的评价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对预后的评价
覃世坚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心电图ST段下降对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塞(AMI)6h内静脉溶栓88例,将溶栓前基础心电图和溶栓后2h心电图,根据ΣST抬高恢复情况相对于早期ST段抬高情况按百分比评估分为三组:显效组(>70%,n=29);有效组(30%~70%,n=30);无效组(<30%,n=29).结果无效组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病发生率、吸烟率、病死率、胸痛及溶栓后CPK-MB峰时、CPK-MB峰值含量明显高于显效组及有效组(P<0.01或0.05).结论 AMI溶栓后ST段恢复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可作为早期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总页数】2页(P478-479)
【作者】覃世坚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骨伤医院,广西,南宁,5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J], 薛洋洋
2.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J], 袁佩芬;陈云峰;赵可
安
3.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后3小时ST段回复程度对预后的评估意义 [J], 罗林杰
4.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 [J], 黄邹琴
5.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ST段变化对预后的评价 [J], 白小涓;于雅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预后心电图ST-T演变的临床意义分析
收稿 日期 :2017一l1—17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预后
心电图 ST—T演变的临床意义分析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 的临床最佳救治 时间较短 ,其 临床治疗
效果 对时间具有依赖性 .因而 ,尽 早 的开通受 阻 的血管 对挽
潘伟 业 ,李坚
遂 溪县 人 民 医院 (广 东 遂 溪 524300)
时间 .保证 患者能够及早的接受规范化 的溶栓 治疗 ]。
别在 1个 月和 6个月后进行 随访 。结 果显 示 ,观 察 组患 者在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 患者抢救 成功 率与 死亡 率方 面 ,观 第 1个 月、第 6个 月的 左心 室射 血 分数 、左 心 室舒 张末 期 内 察组均显著优 于对 照组 (P<0.05),在 各个 环节 所需 时 间方 径 恢 复 情 况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差异 具 有 统 计 学意 义 (P<
组别例数静 间淼
观察组 47 56.32+11.26 76.42 ̄10.25 73.23 ̄10.12
对照组 47 102.71 ̄12.65 107.83 ̄13.47 84.92 ̄11.54
t
7.024
8.216
8.043
P
<O.05
<O.05
<O.05
2.3 对 比分 析组 间 治 疗 效 果 的 差 异 对 比分 析治疗 有效 率发 现 ,观察 组 为 93.62% ,显 著 高
面 ,观察组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在患者 溶栓效 果 方面 ,观察组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充分表 明 该救治模式 的临床 应用 价值与优势 。
综上所述 ,在急性脑梗 死患者 的溶 栓治 疗 中 ,选 择 院前 院 内一体化救 治模 式能够 显著提 高患 者的溶 栓效 果与成 功 率 ,值得广泛开展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治疗及预后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治疗及预后
张二亮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1997(003)009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AMI)以往的治疗方法采用卧床1月休息,因为休息能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但是,长期卧床势必有很多并发症,如体力减退、肌肉萎缩、关节僵直、肺部感染、褥疮等。
【总页数】2页(P432-433)
【作者】张二亮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相关文献】
1.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应用 [J], 李霞
2.冠心病相关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分析 [J], 侯剑
3.3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早期康复的护理 [J], 闫改荣
4.3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早期康复的护理 [J], 闫改荣
5.冠心病相关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探讨 [J], 王文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治疗方法
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治疗方法
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治疗:包括急救抢救措施,例如进行心肺复苏、给予氧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尽可能恢复心肌的血流。
2.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一般指发作后的前几天至几周。
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梗塞区域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疗法、心脏导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损伤。
3. 长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用于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以及预防再发心肌梗塞。
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量锻炼和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
4. 康复训练: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是改善心肌梗塞患者心肌功能、促进恢复的重要环节。
包括逐渐增加日常活动、进行心肌锻炼、心理支持等,以提高患者的心肌代谢和功能。
总之,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及时接受治疗、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心肌梗塞
的预后,减少再发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早期溶栓14 例的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早期溶栓14例的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早期溶栓心室颤动(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出现在起病后2 h内[1,2],经心肺复苏术(CPR)成功后的AMI患者能否尽早安全地溶栓,目前对此仍有争议。
分析2002年—2009年14 例AMI患者CPR后溶栓成功案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4 例中男12 例,女2 例,年龄36~68 岁,就诊后突发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波。
1.2 诊断及治疗CPR前后心电图已明确诊断为AMI,14 例均在抢救室实施抢救,序贯或同时进行初级心肺复苏术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液体支持。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14 例患者在CPR前后心电图明确诊断为AMI,梗死部位:广泛前壁3 例,下壁4 例,前壁4 例,前间壁1 例,复合壁2 例。
1.3 溶栓溶栓距发病时间(125±63) min,溶栓药物:尿激酶,剂量100~200万U,其中150万U 12 例,200万U 1 例,100万U 1 例;溶栓前4 例(28.5%),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均经静脉溶栓,其中12 例在溶栓2 h内抬高的ST段均回降>50%以上,10 例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血清CK MB峰值<14 h 11 例(78.5%),峰值>14 h 3 例(21.5%),2 h内出现再灌注严重心律失常:心室颤动3 例,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 例。
预后14 例均痊愈出院,10 例行冠脉支架植入术,1 例行心脏搭桥术,3 例未予进一步治疗,随访14 例,11 例可正常地工作、生活,1 例心功能2级,1 例心功能1级,1 例死亡。
2 讨论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资料表明心脏骤停患者中75%为AMI,Schmermund等通过尸检发现,在50 岁以下猝死患者中80%以上存在冠状动脉血栓[3]。
急性心肌梗死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观察概述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所致,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
当心肌梗死早期接受治疗时,尿激酶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尿激酶治疗的机制尿激酶是一种蛋白酶,它可以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血液流动。
在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经过静脉注射后进入循环系统,在血管中搜索血栓并使其分解。
大约在溶栓治疗的2小时后,血流就能恢复到缺血的心肌区域,心肌细胞也能逐渐得到恢复。
疗效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迅速地恢复了心肌的血液供应,以保证下一步的治疗。
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应用尿激酶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区域的血流灌注并且降低30天死亡风险,有效促进康复。
在治疗方面,尿激酶的推荐剂量是按照患者体重进行计算的,通常情况下标准剂量是每分钟1.5万~2.4万单位、120分钟内总剂量为300万~480万单位,不应超过5万单位/kg/t。
预后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梗死后重心形成否则会导致心肌肥厚和瘢痕形成,从而改善心肌收缩功能,防止了心肌结构发生相应的病理性变化。
但需要前往医院接受权威的专业医生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心血管中心的急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不仅仅需要尿激酶溶栓治疗,还需要在治疗期间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以及心电图动态监测。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者尿激酶治疗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能够很好地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提高生存率。
然而,使用尿激酶时应当注意剂量的控制及严格地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和其他的心血管监测。
最后,仍然需要在权威医院进行专业及合理的治疗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
心梗患者能活多久
心梗患者能活多久心梗患者能活多久?心肌梗死(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心肌缺血区域的坏死,严重危害心脏功能。
心梗患者的预后与个体差异,治疗措施的适时有效性、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和遵循医护人员的注意事项有关。
一般来说,心梗患者的生存率与年龄、早期治疗和身体情况等有关,如果能从事生活方式快速转型,而且遵守医嘱,那么心梗患者的生存率会大大提高。
以下是关于心梗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心梗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早期治疗是心梗患者存活的关键。
一旦出现心梗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如心绞痛、劳累后气促、胸痛、胸闷等。
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认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迹象。
对于确诊的心梗患者,医生会进行膜蛋白酶抑制剂和抗凝血治疗,这有助于预防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心梗发生后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急性治疗和长期治疗。
(1) 急性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法。
溶栓治疗旨在通过溶解血栓缓解心肌缺血,血流回到心肌缺血部位,从而减轻疼痛和改善预后。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技术,在心脏直接进行治疗,如在心脏植入支架以加强动脉的支撑力,消除支架留下的狭窄及其他动脉。
(2) 长期治疗:长期治疗是指心梗后的治疗,包括降低胆固醇、控制血压、改变饮食习惯、戒烟、戒酒等。
其中,服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聚集剂则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最常用方法。
如果有心率失常,还需用药控制心律,如β受体拮抗剂等。
需要注意的事项1. 药物治疗要规律、长期坚持,不能中断,更不能随意停药。
定期检查各项指标以及药物的合适性,并且密切监测药物对患者的反应。
2. 界定和避免诱发心梗的风险因素。
例如心梗龈铳敶浇纫谋芡甘?体内胆固醇含量的增加等。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大力支持并鼓励患者积极活跃.总的来说,心梗患者能活多久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患者的身体情况、治疗时机和方法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心梗的预后评估与
心梗的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法心梗的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法心梗(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或缺血性坏死。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对于心梗患者来说,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心梗的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法。
一、心梗的预后评估心梗后的预后评估对于决定治疗方式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预后评估指标。
1.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梗后的心肌损伤情况。
在心梗发作后,心电图上会出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这些改变可以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反映了心肌的损伤程度和预后。
通过分析心电图,医生可以确定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2.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心梗后的心肌损伤程度和预后。
常用的指标包括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这些指标在心梗发作后会升高,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损伤的程度相关。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和预后。
3. 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心肌功能和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通过心脏超声,医生可以观察心肌收缩和舒张的情况,评估心室功能和心肌梗死范围。
同时,可以检查冠状动脉是否狭窄或闭塞,以便制定治疗计划。
二、心梗的治疗方法心梗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梗治疗的基础,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症状,减轻心肌负荷,降低心肌梗死范围和改善预后。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负荷和控制血脂水平,从而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心梗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如支架置入)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黄邹琴【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29)008【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初发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7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h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溶栓治疗后1 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分为≥50%组(49例)和ST段回落<50%组(23例);24 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T 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52例)和T波未倒置组(20例).观察4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期间4组患者LEVF分别为53.6±7.6、48.7±8.5、52.9±8.2和49.2±5.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30.6%、60.9%、30.8%和65.0%.ST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EVF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溶栓1 h ST段回落≥50%及24 h T波倒置提示较好的临床预后.【总页数】2页(P1759-1760)【作者】黄邹琴【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广东,广州,5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变化临床意义探讨 [J], 张友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1小时心电图ST段改变对早期预后的评价 [J], 杜松强3.瘦素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变化的关系探讨 [J], 徐彤彤;戴玲4.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 [J], 狄巨岚;呼东波;高秀梅;宋丽琴;李付强5.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J], 焦丽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新进展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危害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群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几项最新的护理进展,旨在提高AMI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早期干预和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中,早期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已有研究表明,早期开展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护士应做好早期干预的准备工作,加强对PCI技术的了解和使用。
另外,抗血小板治疗也是急性心肌梗塞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近期的研究显示,使用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如依达普坦、普拉格雷等,能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提高AMI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康复护理的个体化和综合性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非常重要。
传统的康复护理主要以身体恢复和药物治疗为主,而现在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综合性的康复护理。
个体化康复护理包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包括心理护理、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方面。
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饮食调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和血脂水平,运动锻炼帮助患者增强心肌功能和体力。
综合性康复护理涉及到多学科的合作。
护士、医生、心理学家、营养师、体育教练等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护理服务,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三、远程健康管理和智能化监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健康管理成为了心脏疾病护理的新趋势。
通过远程监测设备,护士可以实时获取AMI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数据,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
智能化监测技术为AMI护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精确性。
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对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预警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级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分析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级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分析陈冬生;杨跃进;栾献亭;杨进刚;王志杰;李卫;王杨;许海燕;高晓津;伏蕊【摘要】目的:评价不同Killip分级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
方法:选择2013-01至2014-09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入选的在AMI发作7天之内25044例患者,包括18831例(75.2%)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6213例(24.8%)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Killip分级。
比较KillipⅠ~Ⅳ级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院内预后的差异。
结果: Killip I~IV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74.2%、16.8%、4.9%和4.1%。
与Killip I级患者相比,KillipⅡ~Ⅳ级患者中,女性、糖尿病、高血压、NSTEMI和射血分数<40%、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比例较高,年龄较大,就诊时心率较快,有典型胸痛症状的比例较低(P均<0.0001);KillipⅠ~Ⅳ级患者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分别为39.2%、28.6%、13.2%和26.8%;Killip III级使用直接PCI的比例最低(P<0.001)。
Killip级别较高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他汀药、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等药物治疗的比例较低(P均<0.001)。
KillipⅠ~Ⅳ级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4.0%、9.2%、17.6%和35.1%。
多因素分析显示,与Killip I级患者相比,KillipⅢ级[优势比(OR):1.721,95%可信区间(CI):1.132~2.617]和KillipⅣ级(OR=3.604,95%CI:2.485~5.226)的院内死亡率明显升高。
结论:中国AMI患者中,Killip分级≥Ⅱ级的患者约占四分之一。
64例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64例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结果64例患者中达到冠脉再通标准的有51例,再通率为7968%;13例患者未达再通标准。
发病6小时内溶栓治疗的成功率(8667%)明显高于6-12h的再通成功(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再通成功率,减少再次梗死发生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尿激酶;急性期;心肌梗死;静脉溶栓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3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52-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多发病,是因年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90%以上是由冠状动脉粥样梗化所致。
溶栓疗法可使病变血管内血栓溶解再通,早期行再灌注治疗是早期临床治疗最关键的手段。
溶栓越早,心肌坏死面积越小,再通率越高,病死率也越低。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了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就治急性心梗死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52例,女12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93±24)岁。
急性下壁梗死28例,高侧壁心肌梗塞5例,广泛前壁梗死22例,右室梗死9例。
临床表现为:患者持久性胸部闷痛、恶心、呕吐、气短、面色苍白、常并发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
12溶栓治疗方法121溶栓前做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肌钙蛋白iv及心肌酶谱检测。
122溶栓前嚼服阿司匹林300mg,2日后改为100mg/d,并长期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治疗与预后分析【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13-02我院自1996年3月至2001年9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27例。
自从2000年4月参加了国际瞩目的第二项中国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研究(ccs-2)以来,规范了ami的治疗方法,使ami 的临床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病死率由原来的40%下降至8.3%。
现结合临床探讨早期正确的治疗与预后的关系,以提高ami生存率及远、近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系我院1996年3月至2001年9月住院患者。
ami诊断符合who标准。
有ami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
根据入院时间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为2000年4月以后入院的病例共12例,包括入选ccs-2研究方案的5例,对照组为1996年3月至2000年4月以前的15例。
1.1.1治疗组:12例(包括入选ccs-2 5例),男11例,女1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62。
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13小时,平均5小时。
广泛前壁心梗4例,前间壁心梗1例,下壁心梗5例,下壁、正后壁2例。
既往有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5例,吸烟8例。
并发急性左心衰竭5例,killip心功能iii级3例,ii级2例,并三度传导房室阻滞,频发室早1例。
1.1.2对照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65、2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2-24小时(仅1例24小时,余均2-13小时),平均6小时,前壁心梗3例,下壁心梗8例,下壁、右室梗塞2例,下壁、心内膜下心梗1例,前间壁1例,既往有高血压8例,高脂血症6例,咽烟8例,并发心源性休克3例,急性左心衰竭6例,kllip心功能iv级3例,iii级4例,ii级2例,并三度传导房室阻滞,频发室性早搏1例。
1.2 方法:1.2.1 治疗组:〈1〉、常规治疗方法:硝酸甘油2-10,mg,加入5%葡萄糖200-500ml,以15-100ug/min速度给药,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及胸痛程度调节滴速,持续72小时后,第四天起1次/d,持续2周。
对于血压略低者,加多巴酚丁胺静滴,如血压低于90/55mmhg,则不用硝酸甘油,12例中有9例用硝酸甘油,2例用硝酸甘油合用多巴酚丁胺。
1例因血压低未用硝酸甘油。
加镁激化液:10%葡萄糖500ml .氧化纳10-15ml。
普通胰岛素8-12单位,25%硫酸镁6-10ml。
静脉点滴。
1次/d,12例全部使用,果糖二磷酸纳5g,2次/d ,12例全部使用。
口阿斯匹林160my-240my/d,50-200mg/d,倍他乐克50-200mg/d。
卡托普利37.5-200mg/d,或依那普利5-10mg/d。
仅一例因心动过缓,未用倍他乐克,因血压低未用卡托普利。
(2)溶栓治疗:尿激酶150单位加入生理盐水60ml半小时滴入。
继予肝素7500iu,皮下注射,q12h。
3例发病2-6小时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3)ccs-2治疗方案:(研究用约):立即口服阿斯匹林162mg,氯吡格雷75mg。
静脉缓慢注射倍他乐克针剂5ml/支×3,持续2-3分钟,推注后2分钟测心率和血压,对心大于50次/分和收缩压大于90mmhg/,则给予下一支,共三次。
(4)基础治疗:上氧:初发时3-5l/min。
肌肉注射度冷丁50-100mg止痛。
口服果导片0.1、三次/d,保持大便通畅,绝对卧床休息2-4周。
(5)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
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早)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一次,第一小时总量不大于300mg,维持量1-4mg/min,维持2-3天后改为心律0.1-0.2g,3--4次/d。
房性心律失常,若合并心衰,选用西地兰0.2mg静注。
严重窦缓(心率小于50次/min),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用阿托品0.3mg静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给皮质激素加阿托品。
1.2.2对照组:由于未规范诊疗常规,本组病例因接诊医生经验不同,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病例诊疗方法欠妥。
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
(1)诊治正确:15例中占7例。
治疗方法同常规治疗组(即静脉用消酸甘油,加镁激化液,果糖二磷酸纳;口服阿司匹林,倍他乐克,acei)。
其中一例(发病两小时)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2)诊治欠妥:15例中占8例。
治疗方法:静脉用药,以中药注射液为主。
2例用腹蛇抗栓酶0.5-10单位,加入5%葡萄糖250-300ml静滴。
2例用降纤酶10单位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滴。
一例用脉络灵20ml加入5%葡萄糖200ml静滴。
一例用血活素20ml 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滴。
一例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
一例用次五加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200ml。
7例均同时给予10%葡萄糖50ml加atp20-40mg、辅酶a100单位、细胞色素15mg、10%氯化钾10ml、25%硫酸镁6-8ml,其中3例加普通胰岛素4-10单位。
全部7例均口服消心痛10mg,3次/d,心痛定10mg,3次/d。
(3)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已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仍用利多卡因;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未作适当扩容;出现心源性休克未用硝普纳、硝酸甘油;对心电图已出现明显st段弓背向上抬高的早期ami表现未能识别,而误认为变异性心绞痛,未能接受早期静脉溶酸治疗。
2 结果2.1近期疗效:病死率,生存率:2.1.1治疗组,12例中,生存11例,死亡1例。
死亡率为8.3,生存率为91.6%。
5例入选ccs-2患者全部存活。
死亡病例为下壁,右室梗塞合并二度房事传导阻滞,低血容量性休克,糖尿病患者,经积极抢救存活14天后卒死。
该例发病已超过12小时,未溶栓,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在第二天口服。
2例合并严重肺部感染,肺水肿的广泛前壁心梗患者,因及时抢救,用ccs-2方案,尿激酶静脉溶栓,控制肺部感染而痊愈。
一例下壁心梗合并重症哮喘的患者,因处理得当而获救。
2.1.2对照组:15例中死亡6例,生存9例,死亡率40%,生存率60%。
在诊治正确的7例中,全部生存,无一例死亡。
在诊治不当的8例中,有6例死亡。
其中,在2例接受腹蛇抗酸酶的患者中,一例死亡;两例接受降纤酶的治疗患者中,一例死亡;接受血活素、脉络灵、生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的患者各死亡一例。
8例病人全部口服心痛定、消心痛治疗。
在6例死亡病人中,下壁、右室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例;下壁、心内膜下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胰腺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糖尿病1例;下壁心梗3例,其中一例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
2.2远期疗效:2.2.1治疗组:存活的11例中,仅一例患者在出院后一月因劳累(乘飞机,登山旅游)再发心梗,在外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其余10例生活自理,正常生活,工作。
2.2.2对照组:存活9例中,一年后死于室壁瘤破裂一例,死于再发心梗一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存活7例。
3 讨论3.1 ami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病死率高,抢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要熟识ami的临床表现及早期mi心电图的改变以及各期的演变规律和特征,熟识心肌酶的动态变化规律。
早期正确诊断ami,正确合理处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近10年来,ami的诊疗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但具体到不同的医院和不同的医务工作者,临床诊疗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因而死亡率差距很大。
规范ami的诊疗方法是提高基层医院诊疗ami的当务之急,可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
3.2 近十年来治疗ami的临床水平已有很大提高,通过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ami早期运用阿司匹林、倍他乐克、acei可改善ami 生存率。
isis-2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ami患者35日血管性死亡率下降23%,再梗塞率下降5%,非致死性中风下降50%,且在发病24小时内运用效益一致。
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禁忌证及副作用少,耐受性好,已被aha/acc推荐心梗的常规药物。
isis-1试验表明,ami症状发生12 小时内应用倍他乐克可使7日血管性死亡率下降15%,1000例受治者可挽救7例,效益在第一日即出现,维持一年以上,同时倍他乐克可使室颤发生率下降15%,再梗塞率下降18%。
aha/acc指出心梗发生12h以内无倍他乐克禁忌者无论是否再灌注治疗,均以倍他乐克治疗。
大型临床汇总分析表明:acei在ami早期(发病后36小时内)与后期(3日以上)应用均可降低病死率及心衰发生率,但早期治疗病死率改善优于后者。
1000例受治者挽救5例。
同时指出心梗伴有左心功能不全或临床心衰,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心率大于100次/分,收缩压大于120mmhg的患者应予使用acei,而心率小于60次/分、下壁或右室梗死伴血压不稳者慎用。
氯比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为抵克力得的改良剂型,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起到治疗作用,用于高危心血病患者,副作用小,且疗效略好于阿司匹林。
在几项大规模研究中证实了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
近年来在安置冠状的动脉血管支架的病人中,进行的研究发现,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及抵克力得进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降低病人术后死亡率以及其他血管阻塞性并发症的发生,较单用阿司匹林疗效更佳。
动物实验及其他基础研究提示,ami时提高血液中镁的含量,可以减少梗塞面积,并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达到降低死亡率,改善病人预后的目的。
对于镁剂治疗心梗,至90年代,共进行了多项小规模的临床实验,综合分析7项小规模的临床实验的数据,显示镁剂治疗可显著改善心肌梗塞的临床预后,治疗组病史率有所下降。
但也有临床实验研究表明,镁对ami的生存率无影响。
在ami病人中进行对比溶栓和不溶栓治疗的多项大规模随机临床实验均一致显示:溶栓治疗可使梗塞后一个月的病死率显著下降,且生存疗效可持续数年。
溶栓治疗可使广泛的ami患者受益,尤其对有st段抬高或束支传导阻滞,症状出现在12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下降更为肯定。
对前壁st段抬高梗塞治疗的绝对临床收益最大。
但溶栓当天死亡率反较对照组增加,原因可能为与再灌注后心脏破裂有关,使用倍他乐克第一天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23%,提示溶栓早期使用倍他乐克有积极意义。
硝酸甘油:可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冠脉痉挛,缩小梗塞面积。
但也有临床实验研究显示硝酸盐类对ami的生存率无影响。
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认为硝酸甘油对ami的治疗确有疗效。
在低血压,低血容量或心动过速时慎用。
果糖二磷酸纳、激化液:可促进心肌代谢,可能有挽救频死心肌,缩小缺血范围,防止梗塞扩展,加快愈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