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第1单元 第2课 李白诗四首
2016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2 李白诗四首》课件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 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 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 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 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 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 背诵课文是重点。
题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抒情手法:
(1)寄情于物。“明月不归” (2)拟人手法。 “白云愁色”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 蓄。
3、诗歌风格: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 而又飘逸。
丁都护歌
诗眼: 苦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石扉 fēi
.
澹澹 dàn
訇然 hōng
魂悸 jì
怳 huǎng
信 确实
为何从“瀛洲”谈起?
语 谈到、说起。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或 有时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 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使
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瀛洲 虚
陪衬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天姥山 实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女形象,活泼可爱。
语言特点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新自然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事:动词,侍奉
“梦游天姥”
留别。借“梦游天姥” 抒发感慨,向东鲁朋友 及自己人生过去告别, 以诗明志---对黑暗现实
高二语文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2 李白诗四首》ppt课件
明确: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
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
栏 目
链
使用语言技巧。比如《越女词五首(其三)》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 接
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
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
链
接
“水浊”“壶浆半成土”写纤夫生活条件恶劣,此处运用细节
描写的方法,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正面描写: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歌
声凄切哀怨,泪下如雨,直接点明行役之苦、心境之哀伤。
(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 显著的特色。请从《越女词五首(其三)》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第三句“明
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用
栏
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 目
链
厚重蕴藉。
接
《丁都护歌》
这首诗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
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前六句写暑天拖船之苦。“一唱都
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
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充
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
(3)《丁都护歌》写纤夫之苦,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侧面描写:首句运用环境烘托,写河流两岸巨商富贾们的
栏
目
生活,衬托纤夫们的贫苦。“吴牛喘月”侧面写盛夏酷暑难当。
高中语文:《李白诗四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79张PPT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3.《丁都护歌》采用白描手法,形成了李诗的另一种 风格,请具体分析白描手法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明确】李白正是以质朴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辛 酸的河工拉纤图,透过诗句读者仿佛看见了当时两岸 众多的富商、瘦骨伶仃的船工、浑浊成土的壶水、拉 不尽的巨大磐石;仿佛听到了河工的劳动号子,伤心 的歌声,催人泪下的呻吟。正是这种白描手法形成本 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4.有人说“佯羞” 二字是本诗写得最传神的字眼,请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明确】“佯羞”二字极精彩,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 又羞涩不好意思的心理与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透过这两个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层层的荷花丛 中,那位采莲的姑娘正从荷花荷叶的缝隙中偷偷地窥 视着客人。鲜艳的花朵与美人的脸庞相互映衬,这和 谐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梦心醉。
相传太湖盛产观赏石,中原官府纷纷用来建造园 林,而太湖石开采之后要用人力转运到江边,再靠水 路运输,船工触热拖船,就饮浊水,辛苦异常。诗人 目睹此景,因用当地古曲题目写下这首《丁都护歌》, 可谓落笔沉痛,含意深远。
【作品简介】 1.梦游仙界明心志 从表面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
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 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绝不同于 那种完全置身于事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 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 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 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表现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 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 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备选要点】 1.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描绘梦游之境的?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2 李白诗四首》学案2(无答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2课《李白诗四首》【指导语】: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请细细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鉴赏“梦游”的意境;领会作品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3.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
3、鉴赏“梦游”的意境。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留给后人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2、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2李白诗四首
4.诗中写洞内建筑陈设、仙人衣着举止、鸟兽的吹 打驾车等,突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绘这样的仙境: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 寄予深切的同情。
4.《越女词五首(其三)》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 赠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 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 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三、文学常识 古诗常见意象
令人神往、神仙众多,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 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 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二、阅读《哭晁卿衡》,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标题中的“哭”字在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 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
不到三年 (公元 744 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 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 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 745 年),他离家南下准 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
2.《哭晁卿衡》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 五年(717 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 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 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 篇唱和。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 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 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提示:抓住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 适当运用修辞)
再现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 而来下。
仙境之中浩浩青天深不见底,日月交辉喷 射出霞光万千,烟雾缭绕中的楼台宫阙霎那间 金银闪耀、熠熠生辉。狂风挟裹着万丈金光, 在高低起伏的山峦间呼啸而行,霞光瞬间点燃 了苍翠的山峦。风停了,缭绕的白云、疏落的 宿雾抹去了天和地的界限。一片霞光在天边燃 烧,天地之间涂成一片嫣红,各路云神身穿幻 彩的霓裳,从霞空翩然而至。
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奉 诏到京城长安。临走之前,他给妻儿留下 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狂放之歌。在长安,他不改狂放本色, 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 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
这首诗是李白受到权贵排挤,在离开 长安后的第二年(745年)写的。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 梦的人是幸福的。
大声诵读梦境部分,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2)这段梦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一、两个)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2)找出几组(2-4句)自己最欣赏的句 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美在何处。
(提示:联系诗人所见、所为、所感去品味、想象)
再现
殿
诗
上
中 诗仙——
脱
无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靴
敌
(杜甫《春日忆李白》)
江
酒
头
里 酒仙——
披
称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锦
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狂
才
名
气 谪仙——
直
公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李白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李白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5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被后人誉为“诗仙”,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以为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
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一年后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本诗是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
《哭晁卿衡》晁卿衡,即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丁都护歌》云阳(今江苏丹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由于逆水运行,船工拖船而上的艰苦可想而知。
李白目睹实际情景写下了这首反映纤夫悲苦的诗。
《越女词五首(其三)》诗人很年轻就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
作者根据途中见闻,写下了这首诗。
古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使用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李白诗四首丁都护歌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丁都护歌一、教材分析《丁都护歌》是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课《李白诗四首》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正值酷暑,诗人见民夫为统治者长途运送巨石不胜辛劳悲苦,深表同情之余,遂命笔为之一呼。
本诗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通过对本诗的教学,使学生从中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爱民惜民的启发和教育,熟悉并运用本诗的白描、用典手法,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李白的生平简介及其思想意识。
技能目标:1、理解本诗是怎样体现纤夫之苦的。
2、学习本诗的白描、用典手法。
3、学会鉴赏诗歌。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的高尚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诗是怎样体现纤夫之苦的,学习白描、用典手法。
四、教学思路、方法以朗读贯穿课堂,鉴赏时以“苦”架构课堂进行细析并学习本诗的白描手法,以学生讨论、回答为主,老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归纳要点。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李白的相关资料,初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说起李白的诗歌,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吟起他那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千古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虽然不是很多,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丁都护歌》却是很突出的篇章,是李白现实主义诗篇中的一首杰作。
这节课请大家一起来聆听李白的《丁都护歌》。
二、学生介绍作者李白,老师引导学生侧重从李白的生平、思想、性格和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介绍。
三、欣赏图片。
俄国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观看中国纤夫的生活写真照,创设氛围、意境。
四、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第2课 李白诗四首
诗歌鉴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写瀛洲,以虚衬实,天姥始终可一睹 其真容。 写五岳、赤城和天台,运用比较、夸 张、陪衬等手法突出天姥的雄峻巍峨 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 望,为下文仙境梦游埋下伏笔。
梦醒之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
诗中主要形象: 征帆 蓬壶 明月 碧海 白云 苍梧
晁衡高洁的人品如 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 明月般皎洁,其遇 罩着海上的苍梧山, 难如皓月沉大海。 好像在沉痛地哀悼晁 衡的仙去。 用拟人手 用比喻手法,带出 无限惋惜和悲愁。 法,通过写白云有愁 来写诗人自己之愁。 这两句对晁衡作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诗人的 无限怀念之情。
思考探究:
诗中描写神仙世界的诗句寄寓了诗人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描写了一个自由、快乐、 无忧的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 冷酷、黑暗形成了强烈对比,在 此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现实黑 暗的强烈不满。
艺术特点:
(1)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 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抛开现实 时空的牵制,任意驰骋想象。 (2)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 间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 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 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
哭晁chá o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 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 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 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 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 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 传说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注】此次海上遇难,晁衡未死,他随风飘至 海南,辗转回到,继续仕唐,于大历五年卒于 长安。
第一单元2李白诗四首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越女词五首(其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 赏析诗句,分析诗歌形象,把握诗歌主旨;2. 领会诗歌的美好内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二. 过程与方法:1.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2. 学习诗人运用想象与联想来丰富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手法,学会感受诗歌的美好。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好内容,得到情感的薰陶,丰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在诗歌鉴赏中如何融入想象与联想。
[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和要点]一、导入新课从古代诗歌中劳动妇女的形象导入本诗要分析的采莲女形象。
二、诵读全诗,正音,疏通字词。
字音字义:耶(yé)溪棹(zhào):船桨佯羞:假装害羞。
三、本诗的风格:诗风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明确: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四、提问:诗歌的美在哪里?明确:在于诗歌的文字;在于诗歌的意境;在于读者的品味。
更重要的是,想象和联想,使诗歌美感无限。
五、诗歌对想象与联想的要求:尊重作者的创作(真);投入美好的情感(善);进行审美的拓展(美)。
明确:以诗歌内容为基础,以审美和品鉴为目的,以美好的情感为导向,对诗歌进行联想与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展示最美丽、最动人的生活内容。
六、本诗涉及的实际情况:时间:五、六月黄昏时地点:耶溪荷花丛中人物:采莲女、客事件:采莲女采莲,见客来,移船入荷花丛中回避,佯羞而笑。
七、本诗联想与想象的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完成):1.从时间着手:傍晚将近,夕阳近山头,红霞缀天边,暑热已散,锦鱼跃水面,归燕飞柳巅。
2.从地点着手:耶溪东去清水流,波光正粼粼。
木舟缓驶荷丛动,莲叶何田田。
3.从采莲女的角度入手:人数(一个两个还是成群结队?)年龄(少女少妇还是年老沧桑?)容貌(貌美如花还是颜容丑陋?)衣着(衣装可人还是褴褛不堪?)猜想结果:一个穿着浅绿色长裙的、活泼可爱的美丽少女。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一单元2李白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doc
2李白诗四首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热爱祖国大好河这位诗人是谁?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
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
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课内挖掘】李白与晁衡:李白离开京城长安。
但听说挚友晁衡要归国,也赶来送行。
之后,李白便到金陵一带游览去了。
但没过多久,就传来晁衡船队海上遭遇风暴,已溺死在茫茫大海中。
李白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悲痛欲绝。
于是,当即写下《哭晁卿衡》。
在李白心目中,这位晁卿,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德高尚。
因而,诗人把晁卿比作天上的明月,其人品像明月一样高尚、高洁、高贵,给予这位异国之友以高度评价。
【课外运用】阅读友谊(节选)西塞图说:“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友谊。
而真正的友谊都是大家一直渴望的,我也不例外。
友谊是不分国界、不分年龄的,友谊就像是初春里的第一缕阳光般柔和、温暖,友谊就像是幸福乐曲里的一串串动人的音符,为你的人生谱写下灿烂的一笔。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友谊佳话。
当时日本有个学生晁衡留学中国,学成后受到皇帝器重,留在朝廷内做官。
其间,与李白、王维等结识,并成为至交好友,一起饮酒,吟诗唱和。
在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乘船返国办事省亲。
但没过多久,就传来船队海上遭遇风暴,晁衡已溺死在茫茫大海中的消息。
李白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悲痛欲绝。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2 李白诗四首》教案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 李白诗四首》作者介绍: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李白字太白,号谪仙、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
他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特点: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译: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译: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一单元第2课李白诗四首
第2课李白诗四首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被后人誉为“诗仙”,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以为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
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一年后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本诗是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
《哭晁卿衡》晁卿衡,即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晁衡返日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丁都护歌》云阳(今江苏丹阳)地近太湖,太湖盛产观赏石,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由运河经云阳运到长江口再转运到中原各地供建造园林之用。
由于逆水运行,船工拖船而上的艰苦可想而知。
李白目睹实际情景,写下了这首诗。
《越女词五首(其三)》诗人年轻时就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
作者根据途中见闻,写下了这首诗。
古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使用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习目标 1.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慢性格。
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3.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应。
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为世人所理解,被人当作“大言”来耻笑。
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名句识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考点演示诗中“大鹏”这个意象如何理解?答案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后随家人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
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同往山东游览。
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这已是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哭晁卿衡》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就在这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失友之痛。
《丁都护歌》天宝三年,李白毅然离开长安,开始游历山川,期间,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政治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
天宝六年,李白漫游于丹阳横山一带,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诗,反映纤夫之苦。
《越女词五首(其三)》诗人李白在年轻时就立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
本诗就是作者就途中见闻写下的一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少女的诗,表现了少女的年轻多情、善良美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渌.水荡漾清猿啼(lù)(2)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3)水澹.澹兮生烟(dàn)(4)忽魂悸.以魄动(jì)(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fēi)(6)怳.惊起而长嗟(huǎnɡ)(7)吴牛喘.月时(chuǎn)(8)君看石芒砀.(dànɡ)(9)见客棹.歌回(zhào)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求:寻找(2)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过(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著:穿上(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5)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饶:多(6)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佯:假装3.填空。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5)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6)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一、结构图示《梦游天姥吟留别》⎩⎪⎪⎪⎨⎪⎪⎪⎧入梦之由(海客……东南倾)高大雄伟(对比、衬托)梦游(我欲……烟霞)⎩⎪⎨⎪⎧来到剡溪凄清幽静(景色渲染)登山游历高峻雄奇(正面、侧面)忽遇仙人光怪陆离(铺叙、正面)梦醒(世间……开心颜)蔑视权贵(直抒胸臆)二、要点赏析1.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下列问题:(1)李白这首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作的,简要回答为什么要采用“梦游”这种形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梦游”的形式,更便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想象和夸张的才华,随意挥洒,吐尽胸中块垒。
(2)“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飞”与“送我至剡溪”中的“送”有何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诗中梦境的描写与诗的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梦境的描写是为诗末的抒情服务的,梦境和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抒情则展示了诗人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个性受到压抑的愤懑。
2.阅读《哭晁卿衡》,回答下列问题:(1)标题中的“哭”字在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的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婉的气氛。
(2)请谈谈“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或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自己无限怀念之情。
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而亡就如皓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一样;后一句以景写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白云写得满脸愁容,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着晁衡的逝去。
3.阅读《丁都护歌》,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哪两句对“苦”字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分析“苦”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上句写船夫的劳动条件,含有三层意思:①由于天气酷热,久旱不雨,使河水变浅,暗示一个“热”字;②由于水浅,拖船也就更加艰难,点出一个“难”字;③由于拖船运石之多,致使河水格外浑浊,人们口渴欲饮而不得,暗点一个“渴”字,可偏偏又找不到一滴能止渴的清水。
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简直到了令人不堪的地步。
“苦”亦就不言而喻了。
下句“壶浆半成土”,是对“水浊”的程度作具体说明。
你看,盛在壶中的水,竟然一半是泥土。
既然连一滴水都弄不到解渴,恐怕吃饭就更成问题了。
(2)“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心理描写。
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特定环境下,被迫拖船运石,而且运石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修建宫室园林,是在为他人卖命。
想到这些,他们的心情多么的悲苦啊!于是他们就自然唱起了声调哀切的“丁都护歌”,借此来泣诉自己内心的苦痛,真是一声歌声一行泪,令人不堪听闻。
这寥寥十个字,就把船夫忧伤的心情、愁苦的面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4.阅读《越女词五首(其三)》,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群活泼可爱、有点羞涩的采莲姑娘形象。
她们见有陌生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假装难为情就不出来了。
(2)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
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
三、疑难探究5.请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天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
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