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光谱分析的进展及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2023-11-06
目录
•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概述 • 原子发射光谱仪 • 分析方法与样品处理 •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 •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优缺点 • 研究成果与应用实例
0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发射光谱学的方法,通过对样品中原子 或离子的特征光谱进行分析,实现对其成分和含量的测定。
原理
当样品被加热或受到能量激发时,原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并释放出特 征光谱。通过对这些光谱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发展历程与重要性
发展历程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自19世纪末发展至今,经历了从经典光谱分析到现代光谱仪 器分析的演进过程。
重要性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材料科学 、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03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用于研究复杂样品中元素的 含量、分布和化学形态。
05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优缺点
优点
高灵敏度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检测到低浓度的元素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无需样品处理
原子发射光谱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 处理,可以直接进行分析。
快速分析
该方法可以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大大缩 短了分析时间。
发和激发。
光谱仪的构造
包括入射狭缝、准直镜、光栅 、聚焦镜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射狭缝。
光谱仪工作原理
样品被激发后,原子会产生不 同波长的光谱,通过光栅分光 后形成光谱,再经过聚焦镜聚 焦到出射狭缝,最后由检测器
进行检测。
光谱仪的分类与特点
原子光谱分析法及其应用
原子光谱分析法及其应用概述:原子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原子在特定能级间的能量差,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本文将介绍原子光谱分析法的原理、仪器和应用。
一、原子光谱分析法的原理原子光谱分析法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
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会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并在返回基态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形成特定波长的光谱线。
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元素发射或吸收的光谱线来确定其存在和含量。
二、原子光谱分析法的仪器1.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AAS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谱线来确定元素含量。
样品先被蒸发成气态,然后通过光谱仪测量吸收光强度。
吸收光强度与元素浓度成正比,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可以得出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2. 原子发射光谱仪(AES):AES通过测量元素发射的光谱线来确定其存在和含量。
样品被加热到高温,使元素原子激发到高能级,然后通过光谱仪测量发射的光强度。
发射光强度与元素浓度成正比,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三、原子光谱分析法的应用1. 环境监测:原子光谱分析法可用于检测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如铅、汞等。
通过分析大气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可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
2. 食品安全:原子光谱分析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元素,如铅、镉等。
食品中的有害元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分析食品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医药研究:原子光谱分析法在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药物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可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纯度,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4. 材料分析:原子光谱分析法可用于材料的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
通过分析材料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可以确定材料的组成和性质,为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依据。
总结:原子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研究和材料分析等领域。
我国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和应用认识和体会。
我国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和应用认识和体会。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利用元素原子在吸收外界能量时发生电子跃迁
的特性,对该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该技术的出现对于识别和分析痕
量元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我国原子
吸收光谱法的发展也逐渐成熟和完善。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化学分析领域中的应用非常普及。
它可以精
确测定金属、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分析等多个领域中的元素含量,广泛应
用于水、土、气等环境研究领域中。
其次,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地质勘探领域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
它
可以成像探测各种矿物元素,追踪地球内部构造,甚至可以探测除铀外的
各种矿物元素,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矿区勘探等领域。
此外,原子吸收光谱法还可以在工业制造领域中用于气体分析,如蒸汽、燃气、化学品、粉尘等,可用于鉴定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无毒有害物质。
原子光谱法的特点和具体应用
原子光谱法的特点和具体应用一、引言原子光谱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析化学方法,通过测量原子(离子)在特定能级之间的电磁辐射吸收或发射来获得样品中元素的信息。
本文将重点介绍原子光谱法的特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应用。
二、原子光谱法的特点1.高选择性和灵敏度原子光谱法能够对不同元素之间的能级进行准确测量和分离,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利用不同元素的特定能级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中多个元素的同时分析,且在低浓度下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析灵敏度。
2.宽线性范围原子光谱法的线性范围广,能够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同时进行准确测量。
这一特点使得原子光谱法在不同样品中测量元素含量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3.无需样品预处理相比其他分析方法,原子光谱法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步骤,可以直接对样品进行测量。
这一特点简化了分析流程,同时减少了样品损失和误差的可能性。
4.高分辨率原子光谱法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测量结果。
通过细致调节仪器参数和优化实验条件,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尤其在复杂基质中的准确性更为突出。
三、原子光谱法的具体应用1.火焰光谱法火焰光谱法是原子光谱法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利用样品在火焰中的燃烧产生的火焰光谱,通过测量吸收或发射光的强度来分析样品中的元素。
火焰光谱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农产品品质评价等领域。
2.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吸收光的强度的方法。
它基于原子在特定能级间吸收特定波长光线的原理,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来推断样品中目标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药物分析、矿产资源勘探等领域。
3.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基于样品中目标元素发射光谱的分析方法。
它利用目标元素在电磁场激励下发射特定波长的荧光光谱,通过测量发射光强度来推断样品中目标元素的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法在金属材料分析、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4.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一种测量样品中元素发射光强度的方法。
原子光谱的原理及应用技术
原子光谱的原理及应用技术1. 引言原子光谱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它利用原子吸收、发射和荧光等现象的特性,通过测量与光谱相关的物理量,来获取样品中元素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光谱的原理及应用技术。
2. 原子光谱的原理原子光谱技术主要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
原子的能级结构是由电子在原子内的能量分布决定的,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则是指光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这些原理,可以分为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等不同的光谱分析技术。
2.1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是利用样品中的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进行吸收的现象进行分析的技术。
通过测量被吸收的光的强度或者吸收系数,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存在及其浓度。
2.2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是利用样品中的原子在受到激发后发射特定波长的光进行分析的技术。
通过测量发射光的强度或者发射线的相对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存在及其浓度。
2.3 原子荧光光谱原子荧光光谱是利用样品中的原子在受到激发后发射特定波长的荧光进行分析的技术。
与原子发射光谱不同的是,原子荧光光谱在激发光消失后,仍可以从样品中观察到一段时间的荧光信号。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含有微量元素的样品。
3. 原子光谱的应用技术原子光谱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分析等。
3.1 环境监测原子光谱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中重金属的分析。
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潜在风险,因此对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原子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为环境保护和健康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3.2 食品安全检测原子光谱技术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元素分析。
食品中存在着各种元素,一些元素的超标或者缺乏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通过原子光谱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元素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保障食品质量和人体健康。
3.3 药物分析原子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及应用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原子吸收光的强度来确定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其原理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原子能级发生跃迁的现象。
1.原子能级跃迁原子中的电子存在不同能级,当原子吸收外部能量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这种跃迁过程可以通过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实现。
2.光谱特征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独特的能级结构和跃迁特性,因此它们对特定波长的光具有特定的吸收能力。
通过测量并分析吸收光的特征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元素浓度。
3.原子的光学吸收特性原子的吸收光谱通常呈现为锐利而离散的吸收线,称为谱线。
每条谱线对应于原子能级间的一个跃迁过程,其位置和强度可用于确定元素浓度。
应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领域:1.环境监测原子吸收光谱可以用于测量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
例如,通过分析大气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评估工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食品安全原子吸收光谱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如铅、汞和镉等,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3.药物分析在药物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原子吸收光谱可用于确定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和杂质。
这有助于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纯度。
4.冶金行业原子吸收光谱在冶金行业的合金分析和金属中杂质检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合金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5.地质勘探在地质勘探中,原子吸收光谱可以用于分析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
这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和环境地质研究非常重要。
原子吸收光谱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高灵敏度:原子吸收光谱可以检测到极低的元素浓度,通常在微克/升至毫克/升的范围内。
•广泛适用性: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样品类型,包括溶液、气体和固体。
•准确性和精确性:原子吸收光谱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可以提供可靠的结果。
局限性:•单元素分析:每次只能测量样品中的一个元素,因此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不适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
原子光谱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原子光谱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原子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
它通过测量原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所发出的特定波长的光线,来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原子光谱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原子光谱的基本原理原子光谱的研究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
原子能级由一系列不同的能量值组成,电子在这些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
这些特定波长的光线称为谱线,通过测量谱线的强度和位置,可以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二、原子光谱的研究方法1.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是通过测量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来研究原子结构的方法。
在实验中,通过将光源通过原子样品,测量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就可以得到原子吸收光谱。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元素种类和浓度。
2.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是通过测量原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所发射的特定波长的光线来研究原子结构的方法。
在实验中,通过激发原子使其跃迁到高能级,然后测量发射的光线的强度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原子发射光谱。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元素种类和浓度。
3. 原子荧光光谱原子荧光光谱是通过测量原子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跃迁时所发射的光线来研究原子结构的方法。
在实验中,通过激发原子使其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测量发射的光线的强度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原子荧光光谱。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元素种类和浓度。
三、原子光谱的应用1. 元素分析原子光谱可以用于元素分析,特别是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药物检测等领域。
通过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以确定元素的存在和浓度。
2. 原子结构研究原子光谱可以用于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测量原子的发射光谱,可以确定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跃迁规律,进而了解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化学性质。
3. 物质识别原子光谱可以用于物质的识别。
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具有独特的特征,通过测量样品的光谱,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元素种类。
4. 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原子光谱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如原子吸收光谱联用质谱技术、原子荧光光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等,为分析化学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光谱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现代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大的测量范围,较强的选择性等优点,在化学分析、环境分析、生物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分析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 一、原子光谱分析研究进展原子光谱分析是一种用来测定物质或样品中各元素成分及其含量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将样品中的物质放入高温的电弧中,使其发生电离而产生原子,然后通过离子源将原子加速,使其出现不同的能量层次,从而产生不同的光谱图谱,从而实现对样品中元素的测定。
目前,已发展出多种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如X射线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原子共振光谱、电感耦合等体等,为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随着近年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子光谱分析也在不断发展,如多元素分析仪的发展使得单仪器多元素分析成为可能;微型化使得原子光谱仪器尺寸减小;多样化使得原子光谱仪可以测量多种不同样品;实时性使得原子光谱仪可以实时检测样品中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高性能使得原子光谱仪可以测量样品中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的低浓度。
##### 二、原子光谱分析在化学、环境、生物分析中的应用1. 在化学分析中,原子光谱分析可以用来测定各种样品中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如铁、钙、镁、锌、铜、锰、钼、铬、锡、钒、钽、铅、镉、铝、钛、钇、钇等金属元素及相应的氧化物。
此外,还可以测定一些有机物中的元素,如氮、氧、碳、氢、氧氮化合物等。
2. 在环境分析中,原子光谱分析可以用来测定大气、水体、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如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氟、氯、氮氧化物等。
此外,还可以测定一些有机物中的元素,如甲醛、氯乙烯、氯乙烯等。
原子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原子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药物分析是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至关重要。
而原子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已经在药物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原子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原理和优势。
一、原子光谱技术的原理原子光谱技术是一种利用原子或离子的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测量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发射或散射光信号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原子光谱技术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荧光光谱(AFS)和原子发射光谱(AES)等。
其中,原子吸收光谱是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它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吸收光的强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的金属元素。
二、1. 药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金属元素在药物中的含量和形态对于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原子光谱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药物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如铁、锌、镁等。
例如,对于一些含有铁元素的补铁剂,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可以确定其铁含量,从而确保其药效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药物中有害元素的分析药物中存在的有害元素,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原子光谱技术可以对药物中的有害元素进行快速、灵敏的分析,如铅、砷、汞等。
这对于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3. 药物中活性成分的测定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是药物疗效的关键所在。
原子光谱技术可以用于测定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如氨基酸、糖类、维生素等。
这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 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药物在人体内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原子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药物代谢产物中的金属元素和有机物,从而了解药物代谢的途径和机制。
三、原子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优势1. 灵敏度高:原子光谱技术可以达到ppb(10^-9)甚至ppm(10^-6)级别的灵敏度,能够满足药物中微量元素的测定需求。
原子吸收光谱AAS的原理与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AAS的原理与应用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定义2.原子吸收光谱发展历史1802年 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中存在很多暗线。
1804~1820解释了暗线是太阳周围大气对太阳光辐射产生了吸收。
1860年系统研究了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光谱,证实了Na产生的光通过Na蒸汽时会引起Na谱线的吸收,认为任何物质能发射特定的波长的辐射就能吸收该波长的辐射。
1939年报道了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空气中的汞。
1953年 Walsh建议使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955年 Walsh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由于激光、电子学、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也日臻完善。
3.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与特点3.1原理3.1.1共振线和吸收线共振发射线: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产生的发射谱线。
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
特征谱线: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和外电子排布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或由第一激发态跃迁返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而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不同而各有其特征性,所以这种共振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3.1.2吸收定律透过光的强度与原子蒸汽的厚度的关系,服从朗伯定律式中kν是基态原子对频率为ν的光的吸收系数。
3.1.3谱线轮廓及变宽的原因1.谱线轮廓:原子群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吸收线)并不是绝对单色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
Kν是光源辐射频率的函数,因此透射光的强度Iν随光的频率而变化。
最大吸收对应的频率V0称为峰值吸收频率或中心频率。
峰值吸收处的吸收系数K0称为最大吸收系数(或峰值吸收系数)。
在峰值吸收一半时(1/2K0),吸收线对应的频率范围称为谱线的半宽度。
表征吸收线的轮廓特征的值:中心频率和半宽度。
中心频率由原子的能级分布特征决定,而吸收线的半宽度除本身具有的自然宽度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及利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及利用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方法,其主要通过对样品中元素产生的光子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实现对样品中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主要介绍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元素分析、化学态分析、表面分析、合金分析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原理及应用。
1.元素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元素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样品中元素的种类进行识别和定量测定。
其基本原理是每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因此会在特定的能量条件下发射出具有特征波长的光子。
通过对这些光子的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含有的元素种类。
在具体实践中,原子发射光谱法通常与火花、电弧或激光等激发源配合使用,以产生足够的光子用于检测。
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元素,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例如,在地质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常用于测定岩石、矿物等样品中的常量、微量和痕量元素。
2.化学态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化学态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元素产生的化学键合状态进行分析,以了解元素的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等信息。
不同化学态的同一种元素在原子发射光谱法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波长,这是因为不同的化学键合状态会导致元素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
例如,在环境科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分析水样或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学形态,以了解这些元素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生物毒性的影响。
3.表面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表面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进行分析,以了解样品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成分和结构等信息。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面分析,如金属、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等。
在具体实践中,原子发射光谱法通常与离子束铣削、等离子体刻蚀等手段结合使用,以制备干净的表面样品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氧化、腐蚀等行为,以及表面涂层的质量检测和评估。
原子光谱学的历史与发展
原子光谱学的历史与发展原子光谱学是一门研究原子发射、吸收和散射光的学科,它的发展与原子结构理论的演进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原子光谱学的演变。
一、历史回顾原子光谱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气体放电现象,并发现气体放电产生的光线具有特定的颜色。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光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探索。
在1830年代,德国科学家冯·斯特劳斯发现了氢光谱中的一系列谱线,并将其归因于氢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原子光谱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其他元素的光谱特征。
1860年,德国化学家基尔霍夫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一系列暗线,这些暗线与地球上的某些元素的光谱线相匹配。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太阳和其他星体组成的研究。
二、发展进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原子光谱学得到了迅猛发展。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解释了光谱线的产生机制。
他认为,原子核中的正电荷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能级跃迁和光谱线的出现。
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兴起,原子光谱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特征。
这一理论为原子光谱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0世纪中叶,原子光谱学进一步发展,涉及到更多元素的研究。
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的谱线,并通过比较光谱特征来确定元素的存在和浓度。
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天体物理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随着科学仪器的进步,原子光谱学的研究手段也得到了改进。
20世纪末,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地测量和分析原子光谱。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和激光诱导荧光光谱(LIFS)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原子光谱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应用前景如今,原子光谱学已经成为化学、物理、天文学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被广泛应用于元素分析、材料表征、环境监测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等方面。
在元素分析方面,原子光谱学可以精确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浓度和组成。
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AES)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
它基于原子在光激发下吸收能量并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原理。
下面是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一些应用领域:
1.环境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用于分析环境样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如水中的铅、汞、镉等。
它能够提供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分析结果,帮助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
2.食品安全: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食品中有害元素的测定,如水产品中的汞、海产品中的镉等。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3.质量控制: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例如,在金属冶炼和制造工业中,可使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对金属合金和其他材料进行成分分析,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4.地质矿物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地质探测和矿物分析中具有重要应用。
它可以用于分析岩石和矿石中的元素含量,帮助研究和勘探天然资源。
5.药物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制药行业中被广
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药品中残留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摘要】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概述和应用价值,接着对其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创新进行了详细探讨。
结合研究进展,分析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了它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关键词: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创新、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影响、应用价值。
1. 引言1.1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概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的分析方法,利用原子在光激发下吸收特定波长的能量并发射特征光谱的特性进行元素分析。
其原理是原子在高能级激发后会回到基态并发射特定波长的光谱线,每种元素都有独特的谱线,通过测量这些谱线的强度和波长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不需预处理样品、非破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品分析、地质勘探等领域。
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精度和灵敏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1.2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价值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领域以及工业生产等方面。
在环境监测方面,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含量,包括汞、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通过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出环境样品中的各种成分,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如铁、锌、镉等,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和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原子发射光谱是一种利用原子在高温或高压下被激发而产生的光线进行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原子被加热或激发后产生的特定频率的光谱线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元素及其浓度。
原子发射光谱的原理基于原子的激发和跃迁过程。
1.1 原子的激发和跃迁在原子发射光谱中,原子首先被加热或激发,使其内部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
这些跃迁会产生特定频率或波长的电磁辐射,也就是光谱线。
原子跃迁的能级差决定了产生的光谱线的频率或波长。
1.2 光谱仪的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实验中使用的光谱仪是通过将原子发射的光线分解为不同频率或波长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光谱仪包括单色仪、光栅光谱仪和干涉仪。
单色仪是一种使用光栅或棱镜分离光束的光学仪器。
它通过调整入射光线的角度或光栅的间距,将不同波长的光线分散,形成可观测到的光谱线。
光栅光谱仪通过使用光栅的光栅片或光纤间隔和替代的相位差,使光线发生干涉,将光线分散为不同的频率或波长。
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进行测量的仪器。
它通过将光束分为两条,经过不同的路径后再合并,从而产生干涉。
通过调整干涉仪的结构,可以观察到不同频率或波长的干涉条纹。
2. 应用原子发射光谱广泛应用于材料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医学诊断等领域。
2.1 材料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可以用来确定材料中的元素组成和浓度。
例如,在金属矿石和合金中,原子发射光谱可以用来分析元素的含量,并确定材料的质量和纯度。
2.2 环境监测原子发射光谱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分析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并确定其浓度。
原子发射光谱还可以用于检测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监测空气质量。
2.3 食品安全原子发射光谱可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例如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通过分析食品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可以评估食品的安全性。
2.4 医学诊断原子发射光谱在医学诊断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原子发射光谱可以用于分析血液、尿液和组织样品中的元素含量,从而帮助诊断疾病、监测药物治疗和评估病情。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表征、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利用原子的能级跃迁过程发射或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辐射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应用范围广泛,准确、快速、无损伤等特点使其在分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仪器设备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新型的仪器设备能够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更低的检测限、更宽的测量范围等特点。
热解原子吸收光谱仪(THGAAS)和冷原子荧光光谱仪(CAFS)分别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中引入了新的测量原理和装置设计,使得样品处理和检测方法更加先进和灵活。
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通过不同的激发源和检测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元素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一方面,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激发源、辐射源、脉冲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如射频辉光放电、电感耦合等新型激发源的应用,使得分析方法更加灵活和高效。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了其他技术,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等,实现了多元素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分析。
数据处理和软件应用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和软件应用是实验结果的重要环节,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的发展,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数据处理和软件应用方面也得到了不断创新。
数据处理软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更加直观和准确。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仪器设备、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些创新与发展使得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如仪器设备的高成本和复杂性、特定元素的检测限制等。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及其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及其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AAS)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原子吸收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吸收光线,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样品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本文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仪器设备、分析过程以及其在环境、医药、冶金等领域中的应用。
1.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于原子的量子力学原理,通过外加能量(通常是热能或电磁辐射)使原子中的电子跃迁到高能级并被激发,随后电子又会自发跃迁至低能级,释放出与跃迁能级差相等的光子,产生特定波长的吸收光谱。
这些特定的波长受到吸收样品中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存在与否、其浓度以及样品基质的影响。
2.仪器设备: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样品池、单色仪、检测器和数据记录仪组成。
光源通常是用于产生特定波长的光,如空心阴极灯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透明源。
样品池包括气体燃烧炉和液体样品池,用于将样品中的元素原子化。
单色仪可以选择性地分离特定波长的光线,以避免干扰。
检测器通常是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用于测量样品中的特定波长的光强。
数据记录仪用于记录并分析测量结果。
3.分析过程:首先,将待分析的样品制备成合适的形式,如溶液、颗粒或气态样品。
然后,使用合适的方法将样品原子化,例如通过灰化加热、火焰燃烧或化学分析转化。
原子化的样品进入样品池并与光源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进行相互作用。
通过单色仪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线,并使用检测器测量光强。
测量结果经过校准和计算后,可以得到样品中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浓度。
4.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广泛应用于环境、医药、冶金等领域。
在环境领域,它被用于监测水、土壤和空气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如铅、汞和砷的含量。
在医药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金属微量元素的测定。
在冶金领域,它可以分析矿石中的金属含量,以及合金中的成分和纯度。
总之,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种准确、灵敏且广泛应用的分析技术。
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和应用
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和应用产生原理原子光谱是指由原子吸收或发射光线所产生的光谱。
它的产生原理可以从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原子的能级结构是指原子内部电子所处的能量状态。
原子的电子绕核运动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能量状态,即不同的能级。
当外界的能量作用于原子系统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或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
这种跃迁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发射,即光的吸收或发射。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电磁辐射理论来解释。
原子吸收光的过程中,光通过电磁波作用于原子电子,使得原子电子跃迁到高能级。
原子发射光的过程中,原子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释放出能量作为光。
因此,原子光谱的产生可以通过原子吸收或发射光的过程来实现。
应用原子光谱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光谱分析:原子光谱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来分析物质的组成。
通过观察物质吸收或发射的光谱特征,可以判断出物质中存在的元素和化学组成。
这对于材料的质量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能级结构研究:原子光谱还可以用于研究原子的能级结构。
通过分析原子的光谱特征,可以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能量状态和能级间的跃迁规律。
这对于理解原子的量子力学行为和研究光谱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3.核物理研究:原子光谱在核物理研究中也有应用。
一些特定元素的原子光谱可以用来研究核结构和核反应等问题。
通过观察原子核的光谱特征,可以获取有关核的能级和能量的信息。
4.医学诊断:原子光谱还在医学诊断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原子光谱可以用于检测人体组织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从而诊断出一些疾病和病理变化。
这对于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5.光谱仪器的研制:原子光谱研究的进展推动了光谱仪器的发展和应用。
一些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光谱仪器被开发出来,用于实时监测和分析物质的光谱特征。
这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仅是原子光谱在部分领域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原子光谱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拓展和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进展及应用一、进祥系统G.E.BaMescu认为,在一个样品的整个分析过程中,取样和进样部分应占40%,测量占20%,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占40%。
取样和进样系统的可靠性代表着分析化学家技术水平的高低。
近年来,电热蒸发技术(ETV)与流动注射技术(n)的应用,使电感锅台等离子体光谱(ICP)与微波等离子体(MIP)的进样系统有较大改进。
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简化了分析过程。
(1)电热蒸发技术电热蒸发技术目前已成为ICP的一种较通用的进样系统,适合于固体粉末样品的直接分析和微量液体样品的分析。
电热蒸发系统代替气动雾化器作为ICP的进样系统,使样品的传输效率提高,检出限降低1—2个数量级。
固体粉末样品可用500一700微升的样品杯来代替称重,液体样品的取样量为微升。
将样品置于石墨桥上,石墨桥密闭后与ICP炬管直接相通,通大电流加热,最高温度可达2900K,使样品完全蒸发和原子化后进1CP炬管。
固体样品的常规化学处理耗时长、空白高、灵敏度低,田由执兹常林术育按讲行固体粉末样品的分析可以克服以上缺点。
G011nch等曾用以上ETV—ICP系统进行了多元素同时测定,分析了合金钢、碳化硅、淤泥、土壤以及灰中的痕量元素,基体干扰通过选择蒸发时间来消除。
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1%,动态线性范围为104一105,用不同标样制作同一个分析元素的工作曲线,线性很好。
电热蒸发技术的最大问题是Iv—VI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REE)和碳形成难熔的碳化物,很难蒸发,从而使这些元素的信噪比低、记忆效应较严重。
江祖成等人用聚四氟乙烯(PTFE)作氟化剂,使Ⅳ—Ⅵ族及稀土元素分析的检出限降低了1—2个数量级,并且基体效应减小,固体样品的颗粒效应也明显减小,允许进行直接固体粉末样品分析的颗粒尺寸增大了15倍。
他们使用该氟化剂,用ETV—ICP系统分析了生物样品中的Cr、B、Mo、V和REE。
(2)流动注射进样系统流动注射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率的液体样品的分离和富集技术c41,近年来用于作ICP和MIP的进样系统,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样品传输效率高;所需的溶液样品量少,一般仅为30一300微升;此外,可以分析高盐分样品溶液,即使注入含盐量为40%的样品溶液,也不会堵塞雾化器。
用FI—ICP在线分析钢铁中硼元素时,流动注射系统有效地消除了基体铁对硼灵敏线的光谱干扰。
当样品溶液经过用732阳离子树脂填充的交换校时,铁离子留在了阳离子交换柱中,而含硼的样品溶液直接进入ICP被测定。
金钦汉等人,将流动注射技术应用于作微波等离子炬(MPT)的样品在线宫集系统,降低了MPT的检出限,减小了基体效应。
首先,蠕动泵使样品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柱,分离基体,待测元素的溶液被富集后,经过雾化器进入MPT。
当用硫代树脂填充交换柱,1mol/L的盐酸作淋洗液时,Cd、Cu、Mn和Zn的检出限可分别为3.6,2.2,3.1和1.8ng/m1。
该方法能有效地消除易电离元素(EIEs)对测定的影响。
但是,流动注射作为ICP的进样系统有二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流动注射离子交换柱所用的淋洗液不能是有机溶液,国为有机溶液容易引起ICP的等离子体焰熄弧。
第二,FI—ICP所产生的测量信号为短信号,而大多数商售的ICP测量系统在设计时末考虑测量短信号的问题。
黄本立、王小如等人用活性碳作吸附剂,硝酸作淋洗液,并开发了测量短信号的测量软件,用FI—ICP进行了雨水、海水等样品中的多元素同时测定,预富集可达4—87倍,RSD为l一3%,检出限为0.01一0.1ng/ml。
为了减小氢硼化钠对测量的影响,他们又在流动注射的系统中采用了一个薄层流动氢化物发生器。
分析As、Se和Sb的检出限可分别为0.63,2.41和0.20ng/m1。
(3)其他国体样品的进样方法目前,用火花光源作为ICP的固体样品进样系统已商品化,美国Thermo JarretlAsh公司推出的ICAP 6lE多通道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就装备有火花固体样品进样器,可以直接测量液体样品或固体样品。
林守磷等人用连续激光蒸发技术作为ICP的固体样品进样系统,定量地分析了地质样品中的微量Ba和Sr。
分析检出限可以与ICP溶液进样系统相比较。
激光蒸发技术避免了化学处理难溶地质样品时的困难,同时也减小了试剂对空白的污染。
此外在进样方法方面,直接注射雾化器(DIN)及射流超声雾化器(JETUSN)的研究结果也很有意义。
二、光源电感锅合等离子体光谱仪由于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基体效应小以及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但是,ICP的工作气体是氨气,氮气消耗量大,而氖气的生产并不普遍;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析样品需经过化学处理变成溶液才能进行分析。
微波等离子体(MU)具有功率小,线性范围宽,对非金属元素的分析灵敏度高等特点,应用也很广范。
但是,光谱学家寻求灵敏度高、基体效应小、样品预处理少的光源的研究是一直在进行着的。
刘克玲等人Ll z’用改造的等离子体炬管产生了3.2—4.2kW的纯氧等离子体,冷却气流速和中央管出气口的孔径大小是较关键因素。
氧等离子焰的温度可达9600一10200K,主要由O、O—、e—等粒子组成。
等离子体外层的温度较低、稳定,主要由O和O2组成。
计算机所进行的数学模拟结果支持了实验所得结果。
水的引入可增加原子线的强度,同时也将等离子体温度提高了1000一1500K,这是由于水产生的氢具有高的导热性,增加了等离子体内能量的传送所致。
杨荒原等人研究了2kW、40MHz的纯氧ICP,并对氧ICP的元素检出限与员ICP进行了比较,只有当元素的电离能与激发能的总和小于氧的电离能时,氧ICP才具有与氛ICP 相同的灵敏度。
纯氧ICP的一般元素检出限比氖ICP差10倍,但是比空气比P要好。
金钦汉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类似于ICP炬管的微波等离子体炬管MPT。
由三个同心的铜管组成,载气和样品的气溶胶通过内管进入微波等离子体,外管作为微波槽,通过维持气体。
对大多数难激发元素,MPT的元素检出限要低于一般的MIP的元素检出限。
MPT的动态线性范围一般为l03一104,而相对标准偏差为5%。
此外,裸线微波光源(StriP—1ine microwave source)和石墨炉高频等离子体光源(PAPES)具有功率低、成本低、可以测卤元素等特点。
后者已商品化,加拿大Aurora仪器公司最近推出的A12000原子吸收石墨炉高频等离子体光谱仪,在用石墨炉烘干、灰化和原子化样品的同时,在石墨炉内产生一个低功率的氖或氦的常压RF等离子体,激发出强的原子辐射和离子辐射。
三、分光器和检测器、中阶梯光栅具有色散大的特点,虽然在70年代就商品化,但是,由于当时作为光检测器用的光电倍增管体积大,与中阶梯光栅光谱仪的配套不能充分发挥中阶梯光栅的优越性。
近年,电荷注射固体检测器(CID)和分段电荷耀合检测器(SCD)的出现,与中阶梯光栅光谱仪的配套,使ICP、MIP无论在灵敏度还是在分辨率的提高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
CID检测器仪的配套,使ICP、MIP无论在灵敏度还是在分辨率的提高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
CID 检测器可以有512×512个点阵,或称感光点,每个点阵就是一个硅型金属—氧化物电容(MOS)。
当光线照射在某一个点阵上,便产生电荷储存在该MOS电容中。
每个点阵相当于一个光电倍增管,一片CID就相当于26万多个光电倍增管,可以同时储存2万条光谱线的信息供随时调用。
CID能覆盖170一900nm的整个波长范围,与中阶梯光栅交叉色散系统连用,可以同时测用。
CID能覆盖170一900nm的整个波长范围,与中阶梯光栅交叉色散系统连用,可以同时测量二维光谱,使新型的ICP光谱仪兼具多通道和单道扫描式ICP的特点。
目前商售的用于ICP的分段电荷精合检测器SCD,由于采用于燥过的氮气将检测器冷却至一40℃。
噪音低,而在紫外光谱区(UV)的量子效率很高,动态范围宽。
因此,SCD是目前较理想的1CP检测器。
SCD检测器共分224个可直接寻址的分段,或称子阵列,每个分段有20一80个感光点。
因此。
SCI与中阶梯光栅配套的ICP光谱仪可以同时测定5000条以上的光谱线,它既具有多通道ICP可以多元素同时测定的优点,又具有扫描式ICP光谱仪可以任意选择分析线的优点。
读出速度为40微秒/感光点,暗电流为l00个电子/感光点/秒,而RSD为0.1%。
四、激发机理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等离子体激发机理的研究仍在继续。
张展霞等人将Monte Carln随机模拟的数学方法用于探讨ICP中元素Mn的激发和电离问题。
首先假设当观察时间很短时,ICP中原来相互关联的激发、电离、去激发和复合等过程可以看成是相互独立的。
随机模拟的结果表明,当亚稳态Ar原子密度大于1011cm—3时,Pening电离过程是Mn在激发和电离过程中的主导过程,电子碰撞、辐射复合和辐射衰变过程也起重要作用,其他过程所起的作用甚微,随机模拟所求得的Mn原子数密度和离子数密度与Furuta等人的实验结果一致。
B1ades等人认为,由于ICP电子密度较高;相对来说,处于亚稳态的员原子数很低,故Pening 效应在比P的电离和激发中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相反,电子碰撞的作用在很多场合下,特别是对许多金属元素的激发是主要的,故认为接近局部热平衡模型(C10se—to—LTE)对比P光谱能做近似的描述。
但是用该模型所计算出的离子与原子的发射强度高于实验测量值。
’黄矛等人认为,导致C10se—to—LTE模型理论值与实验值不符的原因在电子温度7。
的计算方法有误;在C01se—to—I,TE模型中,电子温度Te是根据测得的电子密度Te按局部热平衡LTE的公式算的;而实际上,Te的测量值比计算值要低。
用电子温度Te的测量值代替计算值再进行计算,就能解释上述C10se—to—LTE模型所存在的实验与理论不符的现象。
此外,他们对算值再进行计算,就能解释上述C10se—to—LTE模型所存在的实验与理论个得阴现思。
此外,他们还用Thomson散射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比P的激发温度随能态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Thom—son散射实验证明,ICP中的自由电子基本遵守Maxwell分布,但是高能电子数有可能高于热平衡值。
这些高能电子有利于高能态的激发,因而形成激发温度随能态升高而升高的规律。
微波等离子体MIP激发机理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
金钦汉、黄矛等人认为,与比P 这类复合等离子体相反,MIP是电离等离子体,其电子在电磁场中的加热过程极迅速,而且加热几乎是在整个等离子体区进行。
电子在很短的时间和很短的距离上获得巨大的能量,它们与中性原子的碰撞多半是非弹性的,故气体温度较低,而电离和高能态激发的几率却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