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走进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乡土新闻走进高中政治课堂
【内容摘要】
“乡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最近发生在乡土上的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事务。让“乡土新闻”走进政治课堂,必须遵循三原则:时效性、积极性、关注度。巧用乡土新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成效。乡土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乡土新闻设问,问题情境自然;乡土新闻作题,题在外理在本;整合乡土新闻,形成校本教材。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新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走出了固有的教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政治课堂教学获得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乡土新闻、时效性、积极性、关注度、政治课教学。
很多人都有乡土情节,经常外出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如果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偶遇一个不曾相识但都在某一个城市出生(长期生活)的陌生人,乡音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自然而然地聊到家乡的人和事,老乡成了向别人介绍的常用词。老乡(同乡),小到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市。出国了,遇到中国人,大家自然是“老乡”啦。
发生在“乡土”上的事情,从“乡土”上走出的人物,自然就成为乡土人(同乡人)关注的热点。“乡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最近发生在乡土上的能够引起大家关注的事务。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成形成,认识事物的水准有待提高。
首先,让“乡土新闻”走进政治课堂,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时效性:新闻就是最近发生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时间久了,大家关注的热情也随之淡化。
2.积极性: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家乡充满热爱,对自己充满信心。激发大家(学生)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我是家乡人的自豪感。
3.关注度: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未必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不同的人群都会有符合这一人群特殊需求的关注的事务。
让乡土新闻走进政治课堂,必然增强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在政治教学中对学生传播乡土新闻,进行乡土乡情的教育,能有效地调动和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爱家乡的人,怎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润物细无声”
其次,选择使用乡土新闻的时机很重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才是正确的。
1.乡土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课题、任务和要求,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新闻导入新课,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讲述“民主决策”这一框时,我先展示了江宁正在建设中的地铁3号线。然后展示政府网上的“南京市地铁3号线站点设置方案征集”,并展示出网民的各种建议。针对网民的多种建议,南京市政府又召开了“南京市地铁3号线站点及周边
地区规划设计方案专家咨询会”,接着发布了“南京市地铁3号线站点设置公示”,最后确定南京市地铁3号线沿线各站点。设置问题:“在南京地铁3号线的整个决策过程中公民用了哪些方式参与决策?”对于南京地铁的建设,学生都很关注。此材料一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兴趣。
2.乡土新闻设问,问题情境自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学生与问题之间形成这样一种情境——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学生单凭现有知识暂时无法解决,于是形成认知冲突,在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激起求知欲望,形成一种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适时运用乡土新闻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新闻促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进而产生认同感。毛泽东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因此,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化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新闻(资料),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讲述“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框时,设置悬念:“你认为我们江宁民族关系做到了‘亲如一家’吗?你知道我们江宁的民族状况吗?”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我就事先布置学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然后用PPT做简单介绍,最后引导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乡土新闻作题,题在外理在本。
老师们都知道,考试不断新题层出不穷。2年内使用同一题目的试卷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因为时事发生不断,出题的资源没断。但是我们的课本相对稳定,在一定的时
间内几乎没有变化,版本不变,观点不变,道理不变,但课本的事例会有小的变化。考题在变,考点不变。要求在变,办法不变。考试的(能力)要求不断地提高,但我们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方法没有改变。在训练中提高,在提高中提升。
用“乡土新闻作题”,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首先是选择和学生所学教材相贴切的乡土新闻,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误导学生。其次是深挖乡土新闻,看到新闻背后的东西,想要表明的观点。最后是了解我们的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度,了解的程度,以及已经形成的观点看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好乡土新闻作题,作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观点的过程——运用课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实现,题在外(课本之外),但理在本(观点道理在书本之中)。
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顺利地吸收新知识,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故有知识。所以教学要注重巩固与运用,在运用中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运用学生所熟悉的乡土新闻(材料)出题,除了能巩固知识外,还能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讲完“政府的责任”后,我布置作业:[材料一]殷巷部分人因扩建诚信大道需要拆迁。拆迁户王某两兄弟由于公用老宅基地拆迁款分配问题闹得不愉快。甲认为自己在老宅基地上已建私房,补偿款理应归自己所得;乙认为宅基地有自己的一份,甲盖房时自己年幼且未征得本人同意,故要求分一半补偿款。在召开家庭会议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请你为兄弟俩出出主意,该如何解决纠纷呢?
[材料二]西祠胡同部分关于南京空气污染的帖子及相关事情的处理结果跟时间的展示。结合教材和材料,谈谈该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样就使学生结合最新的(本地)乡土新闻事件,把政治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不断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