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细胞的能量代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5%氧自由基来自呼吸链,单电子漏给分子氧是其生成的主 要原因。
凋亡: 细胞色素c
第二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一、mtDNA
1. 16569bp (剑桥序列)的裸露、双链闭合环状分子 2. 编码22种tRNA和2种rRNA,13种呼吸链酶复合
体。占线粒体全部蛋白质的10%。
3. 1~数百个拷贝,突变率高。
线 粒 体 的 半 自 主 性
线粒体内膜
mtDNA
线粒体外膜
转录
氨 基 酸
tRNA 小rRNA 大rRNA
RNA 聚合酶
核糖体小、大亚基 氨酰tRNA mRNA
三羧酸循环 可溶性酶 氨酰tRNA 合成酶
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 DNA复制有关酶 mt核糖体蛋白
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
三、线粒体蛋白质的运送
导肽: 细胞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含有一N-末端的导 肽,含20-80个疏水氨基酸残基,含识别线粒体的
完整 线粒体
超声波处理
整个电子传递链存在 于内膜本身 氧化磷酸化作用则由 ATP酶复合物来承担
磷酸化 电子传递
重建
亚线粒 体小泡
电子传递
2017/4/19
尿素或胰 蛋白酶处理
光滑 小泡
亚线粒体小泡的产 生和重建实验图解
氧化还原能(毫伏)
NADH脱氢酶 复合物
b-c1复合物
细胞色素氧化酶 复合物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
组成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4. 异质性
5. 母系遗传
6.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有差异。
密码子 哺乳动物线粒体 酵母线粒体 “通用”遗传密码 UGA 色氨酸 色氨酸 终止 UAA CUA AGG 蛋氨酸 亮氨酸 终止 蛋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精氨酸
mtDNA
编码:22种tRNA 和2种rRNA, 13种呼吸链酶复合体。
点(每个β亚基1个)。
• F0: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成一
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
ATP synthase
转子:γ和ε结合,调节三个 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 定子:a、b2和δ组成,连接 α3β3与F0
信息,具有指导线粒体蛋白运输进入线粒体的功
能。
跨膜转运:前体受体内室切去导肽折叠
解折叠重新折叠(分子伴侣)。
第三节 线粒体 的生物发生
一、线粒体的增殖
原先存在的线粒体经 过生长和分裂而来。 1. 隔膜分离:由内壁向中心 褶皱将线粒体分为2个。 2.收缩分离:中部缢缩拉长。 3.出芽繁殖:
心肌细胞和精子尾部的线粒体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部位 单胺氧化酶 外膜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内膜 β -羟丁酸和β -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基质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膜间隙 酶 的 名 称 部 位 酶 的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名 称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 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一个细胞色素b。 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 (无H+泵出)
电子流方向
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及其氧化还原势能
2017/4/19
自由能(千卡)
1 O2 2
2017/4/19
213
亚线粒体小泡的分离与重组
ATP合酶(ATP synthase)
• F型质子泵: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
F0(基部)。
• F1: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3个ATP合成的催化位
②CoQ:细胞代谢和细胞呼吸的激活剂增强特异性免疫。
③NAD+:治疗进行性肌肉萎缩症等
四、线粒体与疾病
克山病:心肌线粒体病,缺硒引起心肌损伤为主要病变的地
嵴少不完整,对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偶联产生影响。
方性心肌病。硒对线粒体有稳定作用,缺硒导致线粒体膨胀、
衰老:细胞内自由基的源泉,是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
◆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 ◆化学渗透假说几点说明: ·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 ·膜应具有完整性 ·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
四、线粒体与疾病
1. 肿瘤细胞:无氧糖酵解,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
嵴减少。
2. 代谢变化:肿胀、结构改变,如巨型线粒体。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荣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渗透假说内容: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 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 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
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
H2O/O2最高)
◆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 质侧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
ATP合成酶(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分子结构
◆线粒体ATP合成系统的解离与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与 ATP合成是由两
个 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F1颗粒具有ATP酶活性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 通透性较高。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 折叠形成嵴(cristae)-基粒。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
底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生物 氧化
糖酵解:细胞质基质。 乙酰CoA生成:线粒体基质。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基质。 电子传递偶联的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的功能
真核细胞线粒体中代谢反应图解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 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思考题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与疾病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三羧酸循环: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产生(线粒体)2ATP; 产生 6NADH(线粒体),生成 18ATP; 产生 2FADH2(线粒体),生成 4 ATP
总计生成
36或38 ATP
思考题
1、如何证明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作用是由两个不同 的结构系统来实现的? 2、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
3、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包括1cyt c1、2cyt b、1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 (2个来自UQ, 2个来自基质) ◆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
2. ATP合成酶
3.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酶的定位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4、由核基因组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是如 何运送至线粒体的? 5、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6、简述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
1. 形态:粒状、杆状、线状等
2. 大小:直径0.5~1m,长1.5~3.0 m
3. 数目:在动物细胞中平均有数百个。
4. 分布:生理功能旺盛、需要量较多 的区域。
NADHO2: 3ATP/2e;
FADH2 O2 : 2ATP/2e
生物氧化产生ATP的统计
一个葡萄糖分子经过细胞呼吸全过程产生多少ATP? 糖酵解: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4 ATP(细胞质) 己糖分子活化消耗 2 ATP(细胞质) 产生 2NADH,经电子传递产生 4或 6 ATP (线粒体)净积累 6或8 ATP 丙酮酸氧化脱羧:产生 2NADH(线粒体),生成 6ATP
3. 微波照射:线粒体粘连、空化、紊乱。
4. 缺血时:功能由弱到停止。
四、线粒体与疾病
5. 药物和毒物:
①抑制氢或电子传递的物质,如阿米妥、氰化物
②不抑制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而是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如2,4-二硝基酚
6. 与疾病治疗:
①cyt c:增强细胞氧化,提高氧的利用。治疗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二. 线粒体的起源
1. 内共生学说: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
的细菌和蓝藻长期进化与宿主细胞间
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大部分遗传信息转移
到细胞核上。 2. 非共生起源说:真核细胞前身是一种好氧 细菌质膜内陷、扩张,将基因组包入其 中分化形成。
内 膜
祖先 细 真核 胞 细胞 核
内共生学说
Summary of the major activities during aerobic respiration in a mitochondrion
0.3:1(内膜);1:1(外膜)
◆DNA和RNA
三、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
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
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 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yt a, cyt a3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
形成水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
二 . 线粒体遗传系统与核 遗传系统的关系
1. 线粒体能够独立地复制、转录和翻译: DNA、RNA、核糖体 呼吸酶复合体、ATP酶、cyt b的亚基
2. 转录和翻译过程依赖核,受核的指导和控制。
90%的蛋白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运 输至线粒体中; 内膜上的其它蛋白、基质中及外膜的蛋白核糖体 蛋白、聚合酶、氨酰tRNA合成酶。
◆
基粒:有柄的小球体
由头、柄和基部组成,是ATP 酶复合体,存 在于在线粒体内膜的内表面嵴膜上。
头部:具ATPase活性 和F1抑制蛋白 柄部:OSCP 基片:疏水蛋白 嵌于内膜中
抑制剂
F1因子
可溶性ATP酶
对寡酶素敏感 的蛋白(OSCP)
F0因子
疏水蛋白(Hale Waihona Puke BaiduP)
能量相关的蛋白:
1.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
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ATP合成酶作用机制—Banding Change Mechanism (Boyer:结合变 化和旋转催化机制——旋转催化假说 1979 ; Walker:牛心线粒体F1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ATP酶的晶体结构 1994 )
凋亡: 细胞色素c
第二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一、mtDNA
1. 16569bp (剑桥序列)的裸露、双链闭合环状分子 2. 编码22种tRNA和2种rRNA,13种呼吸链酶复合
体。占线粒体全部蛋白质的10%。
3. 1~数百个拷贝,突变率高。
线 粒 体 的 半 自 主 性
线粒体内膜
mtDNA
线粒体外膜
转录
氨 基 酸
tRNA 小rRNA 大rRNA
RNA 聚合酶
核糖体小、大亚基 氨酰tRNA mRNA
三羧酸循环 可溶性酶 氨酰tRNA 合成酶
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 DNA复制有关酶 mt核糖体蛋白
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
三、线粒体蛋白质的运送
导肽: 细胞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含有一N-末端的导 肽,含20-80个疏水氨基酸残基,含识别线粒体的
完整 线粒体
超声波处理
整个电子传递链存在 于内膜本身 氧化磷酸化作用则由 ATP酶复合物来承担
磷酸化 电子传递
重建
亚线粒 体小泡
电子传递
2017/4/19
尿素或胰 蛋白酶处理
光滑 小泡
亚线粒体小泡的产 生和重建实验图解
氧化还原能(毫伏)
NADH脱氢酶 复合物
b-c1复合物
细胞色素氧化酶 复合物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
组成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4. 异质性
5. 母系遗传
6.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有差异。
密码子 哺乳动物线粒体 酵母线粒体 “通用”遗传密码 UGA 色氨酸 色氨酸 终止 UAA CUA AGG 蛋氨酸 亮氨酸 终止 蛋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精氨酸
mtDNA
编码:22种tRNA 和2种rRNA, 13种呼吸链酶复合体。
点(每个β亚基1个)。
• F0: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成一
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
ATP synthase
转子:γ和ε结合,调节三个 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 定子:a、b2和δ组成,连接 α3β3与F0
信息,具有指导线粒体蛋白运输进入线粒体的功
能。
跨膜转运:前体受体内室切去导肽折叠
解折叠重新折叠(分子伴侣)。
第三节 线粒体 的生物发生
一、线粒体的增殖
原先存在的线粒体经 过生长和分裂而来。 1. 隔膜分离:由内壁向中心 褶皱将线粒体分为2个。 2.收缩分离:中部缢缩拉长。 3.出芽繁殖:
心肌细胞和精子尾部的线粒体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部位 单胺氧化酶 外膜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内膜 β -羟丁酸和β -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基质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膜间隙 酶 的 名 称 部 位 酶 的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名 称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 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一个细胞色素b。 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 (无H+泵出)
电子流方向
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及其氧化还原势能
2017/4/19
自由能(千卡)
1 O2 2
2017/4/19
213
亚线粒体小泡的分离与重组
ATP合酶(ATP synthase)
• F型质子泵:分为球形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
F0(基部)。
• F1: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3个ATP合成的催化位
②CoQ:细胞代谢和细胞呼吸的激活剂增强特异性免疫。
③NAD+:治疗进行性肌肉萎缩症等
四、线粒体与疾病
克山病:心肌线粒体病,缺硒引起心肌损伤为主要病变的地
嵴少不完整,对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偶联产生影响。
方性心肌病。硒对线粒体有稳定作用,缺硒导致线粒体膨胀、
衰老:细胞内自由基的源泉,是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
◆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 ◆化学渗透假说几点说明: ·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 ·膜应具有完整性 ·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
四、线粒体与疾病
1. 肿瘤细胞:无氧糖酵解,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
嵴减少。
2. 代谢变化:肿胀、结构改变,如巨型线粒体。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荣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渗透假说内容: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 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 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
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
H2O/O2最高)
◆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 质侧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
ATP合成酶(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分子结构
◆线粒体ATP合成系统的解离与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与 ATP合成是由两
个 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F1颗粒具有ATP酶活性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 通透性较高。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 折叠形成嵴(cristae)-基粒。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
底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生物 氧化
糖酵解:细胞质基质。 乙酰CoA生成:线粒体基质。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基质。 电子传递偶联的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的功能
真核细胞线粒体中代谢反应图解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 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思考题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与疾病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三羧酸循环: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产生(线粒体)2ATP; 产生 6NADH(线粒体),生成 18ATP; 产生 2FADH2(线粒体),生成 4 ATP
总计生成
36或38 ATP
思考题
1、如何证明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作用是由两个不同 的结构系统来实现的? 2、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
3、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包括1cyt c1、2cyt b、1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 (2个来自UQ, 2个来自基质) ◆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
2. ATP合成酶
3.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酶的定位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4、由核基因组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是如 何运送至线粒体的? 5、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6、简述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
1. 形态:粒状、杆状、线状等
2. 大小:直径0.5~1m,长1.5~3.0 m
3. 数目:在动物细胞中平均有数百个。
4. 分布:生理功能旺盛、需要量较多 的区域。
NADHO2: 3ATP/2e;
FADH2 O2 : 2ATP/2e
生物氧化产生ATP的统计
一个葡萄糖分子经过细胞呼吸全过程产生多少ATP? 糖酵解: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4 ATP(细胞质) 己糖分子活化消耗 2 ATP(细胞质) 产生 2NADH,经电子传递产生 4或 6 ATP (线粒体)净积累 6或8 ATP 丙酮酸氧化脱羧:产生 2NADH(线粒体),生成 6ATP
3. 微波照射:线粒体粘连、空化、紊乱。
4. 缺血时:功能由弱到停止。
四、线粒体与疾病
5. 药物和毒物:
①抑制氢或电子传递的物质,如阿米妥、氰化物
②不抑制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而是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如2,4-二硝基酚
6. 与疾病治疗:
①cyt c:增强细胞氧化,提高氧的利用。治疗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二. 线粒体的起源
1. 内共生学说: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
的细菌和蓝藻长期进化与宿主细胞间
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大部分遗传信息转移
到细胞核上。 2. 非共生起源说:真核细胞前身是一种好氧 细菌质膜内陷、扩张,将基因组包入其 中分化形成。
内 膜
祖先 细 真核 胞 细胞 核
内共生学说
Summary of the major activities during aerobic respiration in a mitochondrion
0.3:1(内膜);1:1(外膜)
◆DNA和RNA
三、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
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
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 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yt a, cyt a3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
形成水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
二 . 线粒体遗传系统与核 遗传系统的关系
1. 线粒体能够独立地复制、转录和翻译: DNA、RNA、核糖体 呼吸酶复合体、ATP酶、cyt b的亚基
2. 转录和翻译过程依赖核,受核的指导和控制。
90%的蛋白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运 输至线粒体中; 内膜上的其它蛋白、基质中及外膜的蛋白核糖体 蛋白、聚合酶、氨酰tRNA合成酶。
◆
基粒:有柄的小球体
由头、柄和基部组成,是ATP 酶复合体,存 在于在线粒体内膜的内表面嵴膜上。
头部:具ATPase活性 和F1抑制蛋白 柄部:OSCP 基片:疏水蛋白 嵌于内膜中
抑制剂
F1因子
可溶性ATP酶
对寡酶素敏感 的蛋白(OSCP)
F0因子
疏水蛋白(Hale Waihona Puke BaiduP)
能量相关的蛋白:
1.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
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ATP合成酶作用机制—Banding Change Mechanism (Boyer:结合变 化和旋转催化机制——旋转催化假说 1979 ; Walker:牛心线粒体F1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ATP酶的晶体结构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