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心理学(第7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理论提出“子弹论”.
2.1935年新行为主义者提出S-O-R理论, 强调中间变量的重要作用.
主要影响:
3.20世纪40年代,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一系 列的传播效果有限理论。中介因素主要包括:传 播主体的制约、媒介自身条件制约、意见领袖 的影响、媒介环境的制约。这些理论都旨在强 调,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主体行为 反应绝非符合SR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模式,而 是与各种中间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密切相关。
(二) S-0-R理论
1935年托尔曼首创 “中介变量” 概念。 .
1.观点
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 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 理状态.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1)需求变量的本质是动机, 包括各种生存 要求。
2)认知变量是能力, 包括对象知觉、运动 技能等 。
行为公式:
第7章
行Baidu Nhomakorabea理论 与
影视传播
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
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
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皮亚杰: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
1980 ) 是当 代世 界 著名 心 理学 家 和教 育 学家 。 1896年8月9日他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认知结 构-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 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 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 ;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成 熟、物理、社会环境、平衡过程 。
目标 本章学习应掌握
行为反应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影视创作中的行为反应特征 影视受众的行为反应特征
第1节 行为反应理论与影视传播
概述:
1.行为理论: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 (S-R理论)
2.新行为理论: 1930年托尔曼、勒温等提出S-O-R理论
3.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等提出. 学 习四过程 (一)注意过程 (二)保持过程 (三)复制过程 (四)动机过程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庆祝新片展览月
的招待会上为《五朵金花》拉开序幕时所 言:"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作一种能反映 伟大时代的新风格----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风格。"
3)对政治进程的反思性创作
1976年文革结束,反思“文化大革命” 中国电影开始:
A.转向艺术探讨、转向世界潮流; B.转向百姓娱乐需求,继而步入新的 历史发展时期。
一、行为反应理论
(一) S-R理论
1913年华生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 看到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
S
R
(刺激-反应理论)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 的创始人。 1878年1月9日 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 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 。
Watson,john Broadus
a.民族文化:
1987电影《红高粱 》张艺谋
b.娱乐文化:
1987 《代号美洲豹 》张艺谋 1988 《银蛇谋杀案 》李少红
c.商业文化:
2004. 《十面埋伏》张艺谋
2005. 《无极 》陈凯歌
2. 主观价值理念对创作行为的影响
1)价值观、文化观与创作行为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事物存在价值的 评判标准,创作者具备或者信仰什么样的 价值观,他们就会遵循什么样的价值体系 去确定作品的题材、创作的视角以及表现 的方法 .
(1878—1958)
1.主要观点:
1)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 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2)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 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 .
2.主要贡献
1)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
法上益趋精进。
3.不足:
将人的意识与行为对立,使心理学研 究成为无思维存在的机械反应性研究。 .
(一)创作行为分析
“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 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不意识到水 的存在一样,但传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 等于水对鱼的重要。如果污染的水会令 鱼死亡,那么污染了的传媒环境对社会 成员会构成什么影响是可想而知了。”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1. 客观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1)对政治背景的反映性创作
1.托尔曼: B = f ( S·A )
B为行为变量 ; S为情境变量 ; A为前提变量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 B=f(P·E)
B为行为变量 ; P代表人 ; E代表环境
二、影视传播中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界行为反应理论的发展也对大众传 播学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影响:
1.20世纪初西方盛行刺激-反应理论.大众传
C.创作行为中突显使命感和伸张道义的自 觉性.
1982电影《城南旧事 》
1981电影《小街 》
4)对政治发展的同步性创作 A.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影视界开 始走向多元化时代。
B.第五代电影人出现(张艺谋、陈凯歌、胡
枚、李少红等)
C.注重现实主义表现:探索中国电影 的娱乐化、商业化走向,追求艺术化 的个性表现。
20世纪30、40年代,救国、救家、救自己是中国 电影创作的主要主题.是时代政治背景下的特有产物。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十字街头 》1937海报
2.对政治环境的适应性创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影视创作的繁荣与衰落始终是与政 治环境紧密同步。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中国处在新旧体 制、新旧思想、新旧思维的改变与转换的政治背景。新旧两 种电影创作规则的融合和兼顾。
电影《我这一辈子 》
电影《南征北战 》
1956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提 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等.
电影《青春之歌 》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
《五朵金花》: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片, 先后在46个国家上映,打破了我国电影 国外发行的记录,并被誉为“编导好、演员 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 片。该片还获得了1960年第2届亚洲电影节 最佳导演银鹰奖、最佳女演员银鹰奖章。
2)关于文化观:
文化观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现 状的真实写照,与社会同步发展;
文化观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指导和制约着 社会成员的价值倾向和行为选择;
文化观是一种潜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审美 标尺,审视着世事的美丑、善恶……
3)特定时代.特定价值观念与特定创作行为
2.1935年新行为主义者提出S-O-R理论, 强调中间变量的重要作用.
主要影响:
3.20世纪40年代,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一系 列的传播效果有限理论。中介因素主要包括:传 播主体的制约、媒介自身条件制约、意见领袖 的影响、媒介环境的制约。这些理论都旨在强 调,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主体行为 反应绝非符合SR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模式,而 是与各种中间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密切相关。
(二) S-0-R理论
1935年托尔曼首创 “中介变量” 概念。 .
1.观点
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 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 理状态.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1)需求变量的本质是动机, 包括各种生存 要求。
2)认知变量是能力, 包括对象知觉、运动 技能等 。
行为公式:
第7章
行Baidu Nhomakorabea理论 与
影视传播
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
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
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皮亚杰: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
1980 ) 是当 代世 界 著名 心 理学 家 和教 育 学家 。 1896年8月9日他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认知结 构-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 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 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 ;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成 熟、物理、社会环境、平衡过程 。
目标 本章学习应掌握
行为反应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影视创作中的行为反应特征 影视受众的行为反应特征
第1节 行为反应理论与影视传播
概述:
1.行为理论: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 (S-R理论)
2.新行为理论: 1930年托尔曼、勒温等提出S-O-R理论
3.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等提出. 学 习四过程 (一)注意过程 (二)保持过程 (三)复制过程 (四)动机过程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庆祝新片展览月
的招待会上为《五朵金花》拉开序幕时所 言:"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作一种能反映 伟大时代的新风格----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风格。"
3)对政治进程的反思性创作
1976年文革结束,反思“文化大革命” 中国电影开始:
A.转向艺术探讨、转向世界潮流; B.转向百姓娱乐需求,继而步入新的 历史发展时期。
一、行为反应理论
(一) S-R理论
1913年华生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所 看到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
S
R
(刺激-反应理论)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 的创始人。 1878年1月9日 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 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 。
Watson,john Broadus
a.民族文化:
1987电影《红高粱 》张艺谋
b.娱乐文化:
1987 《代号美洲豹 》张艺谋 1988 《银蛇谋杀案 》李少红
c.商业文化:
2004. 《十面埋伏》张艺谋
2005. 《无极 》陈凯歌
2. 主观价值理念对创作行为的影响
1)价值观、文化观与创作行为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事物存在价值的 评判标准,创作者具备或者信仰什么样的 价值观,他们就会遵循什么样的价值体系 去确定作品的题材、创作的视角以及表现 的方法 .
(1878—1958)
1.主要观点:
1)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 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2)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 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 .
2.主要贡献
1)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
法上益趋精进。
3.不足:
将人的意识与行为对立,使心理学研 究成为无思维存在的机械反应性研究。 .
(一)创作行为分析
“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 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不意识到水 的存在一样,但传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 等于水对鱼的重要。如果污染的水会令 鱼死亡,那么污染了的传媒环境对社会 成员会构成什么影响是可想而知了。”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1. 客观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1)对政治背景的反映性创作
1.托尔曼: B = f ( S·A )
B为行为变量 ; S为情境变量 ; A为前提变量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 B=f(P·E)
B为行为变量 ; P代表人 ; E代表环境
二、影视传播中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界行为反应理论的发展也对大众传 播学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影响:
1.20世纪初西方盛行刺激-反应理论.大众传
C.创作行为中突显使命感和伸张道义的自 觉性.
1982电影《城南旧事 》
1981电影《小街 》
4)对政治发展的同步性创作 A.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影视界开 始走向多元化时代。
B.第五代电影人出现(张艺谋、陈凯歌、胡
枚、李少红等)
C.注重现实主义表现:探索中国电影 的娱乐化、商业化走向,追求艺术化 的个性表现。
20世纪30、40年代,救国、救家、救自己是中国 电影创作的主要主题.是时代政治背景下的特有产物。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十字街头 》1937海报
2.对政治环境的适应性创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影视创作的繁荣与衰落始终是与政 治环境紧密同步。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中国处在新旧体 制、新旧思想、新旧思维的改变与转换的政治背景。新旧两 种电影创作规则的融合和兼顾。
电影《我这一辈子 》
电影《南征北战 》
1956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提 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等.
电影《青春之歌 》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
《五朵金花》: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片, 先后在46个国家上映,打破了我国电影 国外发行的记录,并被誉为“编导好、演员 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 片。该片还获得了1960年第2届亚洲电影节 最佳导演银鹰奖、最佳女演员银鹰奖章。
2)关于文化观:
文化观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现 状的真实写照,与社会同步发展;
文化观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指导和制约着 社会成员的价值倾向和行为选择;
文化观是一种潜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审美 标尺,审视着世事的美丑、善恶……
3)特定时代.特定价值观念与特定创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