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及 其影响
一 、清末新政的简介
1、时代背景及大致过程 A 、20世纪初,以康、梁为首的戊戌变法 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 中国掀起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沦为帝国主 义列强的傀儡而充当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国人对此十分愤恨,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 高涨。
6、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条件。我 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育 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为社 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保持青 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以上如有不当之处 敬请指出斧正
11社工唐亚维
2、新政的目的 、
偌大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时向时 局“投降”并非是口服心服的,百足 之虫死而不僵,一种政治敏感性很容 易使今人想到它肯定在“作弊”争取 苟延残喘的时间。正所谓守业更比创 业难,清政府出这张“立宪”的牌来 敷衍立宪派和维新派的一些人无疑是 维护爱新觉罗家(慈禧家?)的家底, 因此,说到目的,细化起来主要有以 下三点:
B、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政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 新军”、“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 上促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军事制度的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 发培植、壮大了力量,同时促进中国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深远影响 新政为资产阶级宪政制度进行了大力宣传, 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制度目标向宪政化 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范例。同时,新政虽是一 个清政府自欺欺人骗局,但客观上为中国社 会进行了民主启蒙的作用,为民主观念深入 人心做了一个前奏,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 了思想基础。
然而,搞出的宪政似乎不像政治西化,反 而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众所周知," 预备立宪"中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 纲》,其中,费尽心思的14条法令就有9条 是维护君上大权的,囊括行政权、军权、 司法权等,而且随附的9条臣民的权利与义 9 务中,似乎大多数是服从统治的义务而非
国民的民主权利。
* 钦定宪法大纲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 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 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 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 处罚。 四、 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五、 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六、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 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八、 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 仍照旧输纳。 九、 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B、“外患渐轻”。自1894年同盟会成立以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大 大小小的起义,使得清政府受到极大地冲击, 为缓解压力,清政府在表面上实行与革命派政 治意图相似的新政,为的就是能够取得革命派 的认可,投机地化解外患。 C、“皇位永固”。可以说,如果能够做到“内 乱可弭”和“外患渐轻”,“皇位永固”就是 自然的事,因此,“皇位永固”才是清政府搞 新政的根本目的。
B、设立内阁 内阁的设立,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施压而清政府 又不得不应付形势而造成的。由资产阶级议会制 共和制的规则可知,内阁总理真正掌有国家大权, 当内阁进行表决决定国家重大事务时采用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而清政府一定不会愿意在最关键 的内阁上输掉,于是就在13名内阁大臣中安排 了7名皇家的人,外界谑称“皇族内阁”,于是 内阁也就变成了皇家的了。
B、原因 根本在于清政府虽然避免在镇压立宪派 的国会请愿运动时暴露真相,但在搞“皇 族内阁”时暴露了底牌,伤透了立宪派和 维新派热忱的心 。代表社会有志之士和人 民的革命派本来就看不惯清政府,清政府 这么一折腾,还把本来自己的支持者立宪 派和维新派很多人投逼到革命事业中去了, 使得自己更加孤立,加上持实权的袁世凯 强势“逼宫”,清政府不就范也不行了, 于是,中国最后一个正经的封建王朝---大 清,就亡了。
5、新政的历史意义 、
新政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A、直接影响 新政中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设立, 对资产阶级各派和全国人民无疑是个天大的玩笑, 其真实的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使得民众对清政府 彻底失望和资产阶级立宪派和维新派的离心,清 政府从此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这无形之中为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帮助,加速了清 王朝的灭亡。
A、“内乱可弭”,这里的内乱指满、汉官吏权力 斗争的问题。 清末时期,由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借机 不断扩大势力并已经成为一个汉族官僚集团,政 治上需要在清廷中享有更多话语权,其意图自然 与满族当权者形成明显冲突,满汉官吏的权力斗 争趋于激烈。而新政之中设立内阁,在名义上吸 收包括汉族地主官僚在内的实权持有者,就恰好 能满足其权力需求(最后证明被欺骗了)。
63556 73703 90095
4、新政的实ຫໍສະໝຸດ Baidu效果及其原因 、
A、实际效果 对于实际效果,可以从清廷被立宪派、 维新派、革命派和代表列强的袁世凯四者 “群殴”的惨剧可知 ,效果似乎不大理想, 并且由史实知道新政之后仅仅1年,清政府 就在革命和袁世凯的逼宫下而灭亡,所以 可以说,新政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C、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 月宣布实行“新政”,并为此陆续在 中央行政机构、军事、工商业、法制 和学制等方面推行了一些改革,迫于 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 “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 日本的君主立宪的方案,又于1911年 设立由13人组成的内阁,一场政治革新 看似有序地进行着。
3、新政的内容 、
从新政的内容来看,可以说“预备立宪”和 设立“皇族内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步, A、“预备立宪”: 所谓的立宪,其实就是主要来自日本的舶来 品。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失败后,上层掌权者和 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产生“国民劣根性” 也正常不过了,加之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日本小 国经过全盘西化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并打败了自己, 清政府难免会失去昔日的自信而且深信,日本式 的宪政很优越,至少能够保护自己,于是“预备 立宪”自此而出。
C、文化改革
• 文化改革主要是废除科举制度,采用西方近代 学制,大力倡导工科,开办新式学堂,并派遣 留学生出国深造,以实现理想中的自强。
*学制改革前后比较
• • • • • • • • • • • 时间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学堂数 769 4476 8277 23862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在校学生数 毕业生数 6912 31428 69475 2167 258873 2303 545338 8064 1024988 19508 1300739 14846 1639641 23361 1284965 1600000 教师数
一 、清末新政的简介
1、时代背景及大致过程 A 、20世纪初,以康、梁为首的戊戌变法 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 中国掀起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沦为帝国主 义列强的傀儡而充当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国人对此十分愤恨,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 高涨。
6、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条件。我 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育 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为社 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保持青 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以上如有不当之处 敬请指出斧正
11社工唐亚维
2、新政的目的 、
偌大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时向时 局“投降”并非是口服心服的,百足 之虫死而不僵,一种政治敏感性很容 易使今人想到它肯定在“作弊”争取 苟延残喘的时间。正所谓守业更比创 业难,清政府出这张“立宪”的牌来 敷衍立宪派和维新派的一些人无疑是 维护爱新觉罗家(慈禧家?)的家底, 因此,说到目的,细化起来主要有以 下三点:
B、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政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 新军”、“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 上促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军事制度的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 发培植、壮大了力量,同时促进中国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深远影响 新政为资产阶级宪政制度进行了大力宣传, 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制度目标向宪政化 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范例。同时,新政虽是一 个清政府自欺欺人骗局,但客观上为中国社 会进行了民主启蒙的作用,为民主观念深入 人心做了一个前奏,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 了思想基础。
然而,搞出的宪政似乎不像政治西化,反 而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众所周知," 预备立宪"中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 纲》,其中,费尽心思的14条法令就有9条 是维护君上大权的,囊括行政权、军权、 司法权等,而且随附的9条臣民的权利与义 9 务中,似乎大多数是服从统治的义务而非
国民的民主权利。
* 钦定宪法大纲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 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 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 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 处罚。 四、 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五、 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六、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 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八、 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 仍照旧输纳。 九、 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B、“外患渐轻”。自1894年同盟会成立以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大 大小小的起义,使得清政府受到极大地冲击, 为缓解压力,清政府在表面上实行与革命派政 治意图相似的新政,为的就是能够取得革命派 的认可,投机地化解外患。 C、“皇位永固”。可以说,如果能够做到“内 乱可弭”和“外患渐轻”,“皇位永固”就是 自然的事,因此,“皇位永固”才是清政府搞 新政的根本目的。
B、设立内阁 内阁的设立,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施压而清政府 又不得不应付形势而造成的。由资产阶级议会制 共和制的规则可知,内阁总理真正掌有国家大权, 当内阁进行表决决定国家重大事务时采用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而清政府一定不会愿意在最关键 的内阁上输掉,于是就在13名内阁大臣中安排 了7名皇家的人,外界谑称“皇族内阁”,于是 内阁也就变成了皇家的了。
B、原因 根本在于清政府虽然避免在镇压立宪派 的国会请愿运动时暴露真相,但在搞“皇 族内阁”时暴露了底牌,伤透了立宪派和 维新派热忱的心 。代表社会有志之士和人 民的革命派本来就看不惯清政府,清政府 这么一折腾,还把本来自己的支持者立宪 派和维新派很多人投逼到革命事业中去了, 使得自己更加孤立,加上持实权的袁世凯 强势“逼宫”,清政府不就范也不行了, 于是,中国最后一个正经的封建王朝---大 清,就亡了。
5、新政的历史意义 、
新政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A、直接影响 新政中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设立, 对资产阶级各派和全国人民无疑是个天大的玩笑, 其真实的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使得民众对清政府 彻底失望和资产阶级立宪派和维新派的离心,清 政府从此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这无形之中为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帮助,加速了清 王朝的灭亡。
A、“内乱可弭”,这里的内乱指满、汉官吏权力 斗争的问题。 清末时期,由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借机 不断扩大势力并已经成为一个汉族官僚集团,政 治上需要在清廷中享有更多话语权,其意图自然 与满族当权者形成明显冲突,满汉官吏的权力斗 争趋于激烈。而新政之中设立内阁,在名义上吸 收包括汉族地主官僚在内的实权持有者,就恰好 能满足其权力需求(最后证明被欺骗了)。
63556 73703 90095
4、新政的实ຫໍສະໝຸດ Baidu效果及其原因 、
A、实际效果 对于实际效果,可以从清廷被立宪派、 维新派、革命派和代表列强的袁世凯四者 “群殴”的惨剧可知 ,效果似乎不大理想, 并且由史实知道新政之后仅仅1年,清政府 就在革命和袁世凯的逼宫下而灭亡,所以 可以说,新政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C、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 月宣布实行“新政”,并为此陆续在 中央行政机构、军事、工商业、法制 和学制等方面推行了一些改革,迫于 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 “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 日本的君主立宪的方案,又于1911年 设立由13人组成的内阁,一场政治革新 看似有序地进行着。
3、新政的内容 、
从新政的内容来看,可以说“预备立宪”和 设立“皇族内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步, A、“预备立宪”: 所谓的立宪,其实就是主要来自日本的舶来 品。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失败后,上层掌权者和 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产生“国民劣根性” 也正常不过了,加之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日本小 国经过全盘西化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并打败了自己, 清政府难免会失去昔日的自信而且深信,日本式 的宪政很优越,至少能够保护自己,于是“预备 立宪”自此而出。
C、文化改革
• 文化改革主要是废除科举制度,采用西方近代 学制,大力倡导工科,开办新式学堂,并派遣 留学生出国深造,以实现理想中的自强。
*学制改革前后比较
• • • • • • • • • • • 时间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学堂数 769 4476 8277 23862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在校学生数 毕业生数 6912 31428 69475 2167 258873 2303 545338 8064 1024988 19508 1300739 14846 1639641 23361 1284965 1600000 教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