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及其影响
清末新政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清末新政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开端,是以一段不平常的社会改革为标志的。
1901年,清政府发布“变法”上谕,宣布进行改革,实施新政。
于是,在1901年——1911年的这段时间里,清政府“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在“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各个方面,逐步推出了各项改革措施,较大程度改革了旧的封建体制,史称“清末新政”。
可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它最大的成就是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自由,这对于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实际上是直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应该说,中国人获取自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
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
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财产所有权的限制。
这严重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
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
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官府批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说到底,这是制度问题:传统中国没有经济自由。
因此,各行各业要办点当时的新经济,无不碰到官方批准这一难关。
这个障碍是怎样打破的?1895年7月,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历经6次内外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国家内外交困,迫使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能不作出重大调整。
1903年8月,清政府设立商部掌管铁路、矿务、工农、通商事务。
1904年初又接连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等一系列经济专门法。
清末新政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影响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在清朝末年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的衰落,但最终却未能取得成功。
然而,清末新政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方面
清朝新政的推行,试图推动政治体制与时俱进,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洋务机构、推行洋务运动、试图借鉴西方制度,推进政治现代化,但由于推行时间短暂,改革力度过大等原因,改革失败。
但新政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
经济方面
清朝新政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改革税制、加强对外贸易、鼓励技术进步等措施,试图振兴国民经济。
同时,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方面
清朝新政的影响也在社会领域得以体现。
新政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兴起。
同时,一系列社会改革也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埋下了种子。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虽然未能实现其最初的目标,但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随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更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契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强化法治建设
清末新政时期,法治建设滞后,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当今社会应 强化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文化创新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过于保守,未能激发民族文化的 创新活力。当今社会应积极推动 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外交困境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外交处境十分困难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革命力量的兴起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革命力量开始兴起,他 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朝政府,试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02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
总结词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培养新 式人才。
经济改革需与民生相结合
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措施未能充分考虑民生福祉 ,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3
文化教育需注重本土化
清末新政的文化教育改革未能充分考虑民族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分析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改革派与保守派利益冲突
清末新政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改 革的进程和效果。
对未来的影响
历史遗产
清末新政留下了丰富的历 史遗产,为后来的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了经验和教 训。
对未来的启示
清末新政对未来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
对未来的挑战
清末新政也给未来带来了 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 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经济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详细描述
晚清新政的影响
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童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
之后清政府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分子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委以重用。
影响综述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政治影响一、政治机构的改革,客观上使封建国家机构设置逐渐趋于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政治机构趋于专门化,是封建国家体制迈向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针对当时官制“职任之不明”,“权限之不分”,“名实之不符”的弊端,决定“分职之专任”大力推进官制改革,:首先是裁汰部分冗衙,增改一批新衙,并对一些部院进行调整。
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影响
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影响
1. 清末新政那可是一场大变革啊!就好比家里要重新装修,什么都得变一变。
比如废科举,这可太重要了!以前读书人为了科举拼命,现在路一下子宽了,不是只有那一条道了。
这不是给大家更多机会了吗?
2. 还有练新军,哎呀呀,那就是给军队来个大升级呀!就像给战士们换上了新装备,更厉害了呢!像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那可牛了!
3. 设立商部呢,不就是鼓励大家去做生意嘛!就好像打开了财富的大门,让大家都去闯荡闯荡,说不定就发财啦!
4. 派遣留学生也是很重要的举措呀!让年轻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不就像给他们插上了翅膀,能飞得更高更远!詹天佑不就是留洋回来的嘛!
5. 整顿吏治,这就好比给官场来个大扫除!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清理掉,让官场更干净,办事效率更高!
6. 编练警察,这可是新鲜玩意儿!以前哪有这个呀,这就像给城市请了个保镖,维持秩序更有保障了!
7. 奖励实业,那就是给搞实业的人发福利呀!让他们更有干劲,工厂不就越来越多啦?这对国家发展多好呀!
8. 清末新政还搞了预备立宪呢,虽然最后没完全成功,但也是个尝试呀!就像试着去走一条新的路,虽然磕磕绊绊,但也有进步呀!
9. 办新式学堂也很关键呀!让孩子们学新东西,不再是死读书,这不是给未来培养人才嘛!
10. 清末新政的影响那可深远了呀!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篇章,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也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呀!总之,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呢!
我的观点结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尝试,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清末新政
评述”清末新政”(内容\原因\结果\影响)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加上列强在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背景)于是,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军事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满篇“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
而且先后有《钦定大清报律》、《报纸条例》等出台,伪立宪的嘴脸暴露无遗。
关于清末新政研究的几点思考
05
清末新政研究的现实意义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要点一
要点二
清末新政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 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改革之一,其对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不容忽视 。
01
实行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
02
设立议会,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改革官制,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
03
提倡女权与国民平等
提倡男女平等,赋予妇女一定的权利和地位。 实施一系列政策,保障妇女权益和地位。
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缠足等封建陋习,推动妇女解放。
03
பைடு நூலகம்清末新政的影响与作用
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
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清末新政的诸多措施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的民族 独立和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04
清末新政的教训与启示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振兴 商业、发展工业、创办银行等,以期推动国家现代化。然而 ,这些改革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到民生改善与社会福利的重要 性,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
推动现代化进程
01
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现代
化措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改革经济体制
02
清末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设立银行、发展工业
、推行商会和农会等,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完善交通和通讯
03
清末新政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必
清末新政的历史贡献
清末新政的历史贡献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政治改革运动,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如设立内阁、实行宪政、推行选举制度等,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为国家的政治体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清末新政在经济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开放对外贸易、推行货币改革、实行税制改革等,打破了封建闭关锁国的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第三,清末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设立学堂、推广普通教育、改革考试制度等,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这些改革措施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基础,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提供了条件,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清末新政在社会改革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如废除苛捐杂税、推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妇女解放等,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桎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权益的保障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清末新政在文化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措施,如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知识、推广新文学等,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这些改革措施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思想的解放提供了条件,为国家的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政的历史贡献不仅体现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上,更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改革过程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改革内容★★军事——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经济——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育——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议
清末的“预备立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立宪政体 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近 代化性质的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民主制度建立的 有效尝试。
第二,清末预备立宪使当时的国人受到一次全方 位的民主训练,从舆论宣传、集会结社、议员选 举,议会活动等方面,人们从不同层次第一次亲 身体验了民主的政治生活,这有助于他们民主政 治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设立“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和各省 “咨议局”.
第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尝试建 立地方自治制度。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 查馆和资政院将《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 《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上奏, 当天即经批准公布。这就是所谓的《钦定宪法大 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1905年是个关键之年:
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汤化龙、谭延恺、丘逢甲分别建起湖北宪政筹备会、湖 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等团体,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 东京建立政闻社。
主要政治活动:一是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 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二是 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了一个《奏定 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对 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 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实施。
(3)军事方面,废除旧的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 载汰旧军,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
(4)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 即改变原业的君主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度,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清末新政历史贡献
清末新政历史贡献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面临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危机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介绍清末新政的历史贡献。
政治方面,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实行了新式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和合理。
其次,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多个省和直辖市,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此外,清政府还建立了一套现代的法律制度,推行了宪政改革,试图实现君主立宪。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得到了发展,电力、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清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措施,提倡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教育方面,清末新政重视教育的发展。
清政府兴办了一大批学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仅在城市中兴办了许多学校,还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农民学校,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清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为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军事方面,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清政府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清政府还兴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和军事人才。
这些军事改革措施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军事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推动力,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清末新政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1901——1911)一、背景1、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清政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征厘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新的特权。
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5.来自西方的变革压力列强也要求清政府实行某些新政,因为一个顽固守旧的政府是不利于它们的“以华治华”方针的,而仿行西方的新政,在本质上就是按照它们的需要来改造中国,去掉那些不便于它们在华扩张的制度,建立起适合它们扩张的制度,二、内容(一)清末新政:1901——19051.目的: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的统治;2.内容:①经济:奖励实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商法;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②教育:废科举,办学堂(高等学堂、中小学堂、女子学堂、各类职业技术学堂);派遣留学生;推行新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③军事:建立练兵处,编练新军;铁良和袁世凯在北京训练八旗兵军制改革的意义:1、一支与旧式军队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军队开始具备了基础。
有知识的军事学堂毕业生于军事留学生排斥与取代了旧式军官而成为军队的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
2、大量军事学堂的建立与军事留学浪潮,为清末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了近代军事指挥艺术,具有专门技术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为军队现代化的前途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3、军事改革,从根本上对中国社会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有所冲击。
清末新政的影响
二、经济早期现代化
1903年设立商部,(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 主管商务、工矿、铁路、电信、金融、农桑畜牧 1906年设立邮传部,将铁路、电信、航运从农 工商部分离,分工更为明确。
三、中国军事早期现代化
停止武举,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培养新 型军官,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四、中国法制早期现代化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具有浓厚的封建 性,但也承认了人民有一定的权力,如言论、出 版、集会结社的自由,非依法律,不得加以逮捕 和监禁,财产和居住不得无故加以侵扰等。
第二,违背太平天国以来汉族地主地方势 力日益扩大的总的趋势,一味加强以满洲 贵族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迫使汉族官僚离 心,失去了自己统治基础的又一部分。
1861-1900的40年中,清政府任命的总督44个,其 中汉人占33个;同一时期任命的巡抚117个,其中 汉人104人。以载沣为首的清廷在新政的后期企图 扭转这个趋势,一味扩大强化中央集权,扩大满 洲贵族的势力,结果适得其反,将汉族地主阶级 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失去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 持。
最典型的例子1911年5月成立的内阁,是整个国人 的寄托和期盼,结果宣布,全国哗然,13名阁员 中,满人9,汉人4。9名满人中皇族占7人,被嘲 笑为皇族内阁,国人对清廷的信誉度一下子降到 零。 地方方面,剥夺总督巡抚的兵权、财权,全部集 中到中央。 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地方官员、汉族地主官僚几 乎没有人为清政府殉葬,他们几乎都站到了清政 府的对立面
清末新政内容 一、政治早期现代化
1909年各省成立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的雏形, 1910年中央设立资政院,作为国家议会的基础,而 咨议局、资政院的议员,绝大多数是通过选举产 生的。宪法方面,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废除军机处,1911年5月成立了内阁(皇族内阁)。 经过新政,设立了外交、农工商、学部、法部、 邮传部、巡警部、陆军部、海军部、度支部、理 藩部等部,国家机构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简述清末新政
简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清朝晚期的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
它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以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和挑战。
下面将简要介绍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这就是清末新政的来源。
清末新政的核心是推行“变法”,旨在推动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
政治上,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设立了内阁制度,实行了议会制度,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此外,还进行了法律和教育改革,力图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和人民的教育素养。
经济上,清末新政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式的税收制度,鼓励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还进行了农业改革,试图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清末新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崛起。
新政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改革者,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新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阻力,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试图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
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新政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基础,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等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同时 推动君主立宪制,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结词
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参政议政
政治改革
详细描述
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扩大士绅 等阶层的参政议政权,试图通过 社会力量的参与,缓解社会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总结词
改革司法制度,建立近代法律体系
详细描述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司法制度,建 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近代法律体系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司法 公正性和效率。
政治改革
总结词
整顿军队,提高国防实力
详细描述
清政府通过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更新等手段,提高国防实力,以应 对国内外安全威胁。
经济改革
总结词
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
详细描述
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发展实业,包括设立商部、制定奖励工商实业的 法令、建立各级商会和农会等,以振兴民族经济。
03 清末新政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
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尝试建 立现代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促 进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振 兴实业、修筑铁路、发展邮政和电信等,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
社会改革
新政改革了教育体制,建立了新式学堂, 推广了现代教育,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 流和融合。
经济改革
总结词
改革币制,统一金融市场
详细描述
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统一金融市场,建立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
文化教育改革
总结词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
详细描述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新式学堂,推广 现代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化人才。
论清末新政的历史影响及失败原因
学科分类号 040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姓名:施高锋学号:0815404001系别:人文教育系专业:人文教育专业指导教师:朱尚华副教授起止日期:2011.11—2012.52012年5月13日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Key word (I)一、前言 (1)二、清末新政的实施背景 (3)(一)中国传统的治理结构 (3)(二)清末的治理危机 (4)1.满清帝国的人口过剩危机和农业歉收 (4)2.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4)3.地方主义的兴起 (5)(三)地方自治 (5)三、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6)(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6)(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7)(三)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8)(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8)四、清末新政没能拯救清王朝的原因 (10)(一)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10)(二)地方督抚对改革态度冷淡、倍加阻挠 (11)(三)众多中小官吏对新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 (12)(四)盲目仿效日本立宪做法 (15)五、清末新政的影响 (17)(一)清末新政的消极作用 (17)1.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17)2.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17)3.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18)4.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 (18)(二)清末新政的积极作用 (18)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8)2.政权机构变化 (19)3.编练新军 (19)4.开展新学教育 (19)5.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20)6.促进民主革命 (20)六、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2)论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及历史影响摘要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 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 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 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 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 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 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 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 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改 王朝自我挽救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客观而言,清末十年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 在改革进程中,废除科举制度,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形成近代军事制度;奖励实业刺激了经济发展;法制改 革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不只是继承了洋务运动,而且在广度和 深度上都超过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然而,这一切都不 能挽救满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其原因不止一端: 第一,“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彼此背离。 第二,清王朝假“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并没有
二、过程: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 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 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 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 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 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 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 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 新政措施蓝本。之后在1901-1905年陆 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比较 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 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 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 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注意:从近代化角度 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政体 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 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 可以这样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 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 的潮流。
对清末新政的全面评价
对清末新政的全面评价
1、积极影响:
(1)推动经济自由(最大自由)发展;
(2)中国法律现代化;
(3)政权机构现代化;
(4)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
(5)新学教育兴隆;
(6)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7)客观上促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增加人民负担,尤其是税收负担;
(2)致使北洋军阀崛起;
(3)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4)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强化国家封建机器;
各方评价:
1、“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辛亥革命史》
2、“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3、“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地条件……”——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
(3)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4)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新政的影响与革命的兴起 廢除科舉考試
士子原有出路中斷
(從軍)
練新軍
新階層: 士兵
(出身較好,有較高文化,易接受新思想)
新階層:軍官
(在日本軍事學校留學,接受革命思潮)
新政
官派赴日留學
新階層:留學生
(受日本戰勝俄國強烈刺激,民族主義高漲,轉而排滿)
在中央機構中增加滿人權力 謀求削弱地方督撫權力
各省大員(督撫)不滿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1901-1911)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迫于列强压力,列强需要清变法;侵略中国的需要,洋人朝廷需要采
原因:取一些调整延续统治,新政的整个精神是赋予中国政治更强的买办性;同时,练兵筹饷则是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机构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巩固统治,新军阀的产生)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真改革” 从背景、动机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出于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动推行新政,有其真的因素。 从内容看,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官制、修刑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范 围很广,很多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实现。 从结果看,新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影响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 变法,尤其在政治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实践;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从内阁成员名单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内阁成员13名,满族9人(皇族7人),汉人只有4名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 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 西洋各国(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考察政 治。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最后, 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 月宣布实行“新政”,并为此陆续在 中央行政机构、军事、工商业、法制 和学制等方面推行了一些改革,迫于 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 “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 日本的君主立宪的方案,又于1911年 设立由13人组成的内阁,一场政治革新 看似有序地进行着。
63556 73703 90095
4、新政的实际效果及其原因 、
A、实际效果 对于实际效果,可以从清廷被立宪派、 维新派、革命派和代表列强的袁世凯四者 “群殴”的惨剧可知 ,效果似乎不大理想, 并且由史实知道新政之后仅仅1年,清政府 就在革命和袁世凯的逼宫下而灭亡,所以 可以说,新政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6、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条件。我 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育 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为社 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保持青 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以上如有不当之处 敬请指出斧正
11社工唐亚维
B、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政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 新军”、“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 上促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军事制度的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 发培植、壮大了力量,同时促进中国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深远影响 新政为资产阶级宪政制度进行了大力宣传, 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制度目标向宪政化 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范例。同时,新政虽是一 个清政府自欺欺人骗局,但客观上为中国社 会进行了民主启蒙的作用,为民主观念深入 人心做了一个前奏,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 了思想基础。
B、原因 根本在于清政府虽然避免在镇压立宪派 的国会请愿运动时暴露真相,但在搞“皇 族内阁”时暴露了底牌,伤透了立宪派和 维新派热忱的心 。代表社会有志之士和人 民的革命派本来就看不惯清政府,清政府 这么一折腾,还把本来自己的支持者立宪 派和维新派很多人投逼到革命事业中去了, 使得自己更加孤立,加上持实权的袁世凯 强势“逼宫”,清政府不就范也不行了, 于是,中国最后一个正经的封建王朝---大 清,就亡了。
B、“外患渐轻”。自1894年同盟会成立以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大 大小小的起义,使得清政府受到极大地冲击, 为缓解压力,清政府在表面上实行与革命派政 治意图相似的新政,为的就是能够取得革命派 的认可,投机地化解外患。 C、“皇位永固”。可以说,如果能够做到“内 乱可弭”和“外患渐轻”,“皇位永固”就是 自然的事,因此,“皇位永固”才是清政府搞 新政的根本目的。
5、新政的历史意义 、
新政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A、直接影响 新政中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设立, 对资产阶级各派和全国人民无疑是个天大的玩笑, 其真实的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使得民众对清政府 彻底失望和资产阶级立宪派和维新派的离心,清 政府从此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这无形之中为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帮助,加速了清 王朝的灭亡。
C、文化改革
• 文化改革主要是废除科举制度,采用西方近代 学制,大力倡导工科,开办新式学堂,并派遣 留学生出国深造,以实现理想中的自强。
*学制改革前后比较
• • • • • • • • • • • 时间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学堂数 769 4476 8277 23862 37888 47995 59117 42696 52500 在校学生数 毕业生数 6912 31428 69475 2167 258873 2303 545338 8064 1024988 19508 1300739 14846 1639641 23361 1284965 1600000 教师数
然而,搞出的宪政似乎不像政治西化,反 而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众所周知," 预备立宪"中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 纲》,其中,费尽心思的14条法令就有9条 是维护君上大权的,囊括行政权、军权、 司法权等,而且随附的9条臣民的权利与义 9 务中,似乎大多数是服从统治的义务而非
国民的民主权利。
* 钦定宪法大纲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 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 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 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 处罚。 四、 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五、 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六、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 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八、 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 仍照旧输纳。 九、 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3、新政的内容 、
从新政的内容来看,可以说“预备立宪”和 设立“皇族内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步, A、“预备立宪”: 所谓的立宪,其实就是主要来自日本的舶来 品。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失败后,上层掌权者和 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产生“国民劣根性” 也正常不过了,加之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日本小 国经过全盘西化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并打败了自己, 清政府难免会失去昔日的自信而且深信,日本式 的宪政很优越,至少能够保护自己,于是“预备 立宪”自此而出。
A、“内乱可弭”,这里的内乱指满、汉官吏权力 斗争的问题。 清末时期,由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借机 不断扩大势力并已经成为一个汉族官僚集团,政 治上需要在清廷中享有更多话语权,其意图自然 与满族当权者形成明显冲突,满汉官吏的权力斗 争趋于激烈。而新政之中设立内阁,在名义上吸 收包括汉族地主官僚在内的实权持有者,就恰好 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足其权力需求(最后证明被欺骗了)。
清末新政及 其影响
一 、清末新政的简介
1、时代背景及大致过程 A 、20世纪初,以康、梁为首的戊戌变法 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 中国掀起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沦为帝国主 义列强的傀儡而充当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国人对此十分愤恨,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 高涨。
B、设立内阁 内阁的设立,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施压而清政府 又不得不应付形势而造成的。由资产阶级议会制 共和制的规则可知,内阁总理真正掌有国家大权, 当内阁进行表决决定国家重大事务时采用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而清政府一定不会愿意在最关键 的内阁上输掉,于是就在13名内阁大臣中安排 了7名皇家的人,外界谑称“皇族内阁”,于是 内阁也就变成了皇家的了。
2、新政的目的 、
偌大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时向时 局“投降”并非是口服心服的,百足 之虫死而不僵,一种政治敏感性很容 易使今人想到它肯定在“作弊”争取 苟延残喘的时间。正所谓守业更比创 业难,清政府出这张“立宪”的牌来 敷衍立宪派和维新派的一些人无疑是 维护爱新觉罗家(慈禧家?)的家底, 因此,说到目的,细化起来主要有以 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