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42908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9.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背景和登基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唐朝的建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
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与唐太宗的关系。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唐朝的疆域和唐太宗的登基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贞观之治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对贞观之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包括重视法治、选拔贤能、勤政爱民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唐太宗的言论和事迹,分析其治国理念的具体表现。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贞观之治的政治成就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期间唐朝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成就。
3.2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期间的政治改革,如整顿官僚制度、选拔贤能等。
贞观之治期间的政治成就,如国家安定、社会繁荣等。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贞观之治期间的政治改革和成就。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贞观之治期间的政治改革过程。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经济与文化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期间唐朝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2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期间的经济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贞观之治期间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和科学进步。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贞观之治期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贞观之治期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认识。
第五章:贞观之治的影响与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对唐朝历史和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5.2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对唐朝历史的影响,如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后世对贞观之治的评价,如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贞观之治对唐朝历史和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贞观之治的评价和看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3c41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2)掌握唐太宗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认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之前时期的区别。
(3)结合历史资料,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2.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如何评价唐太宗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建立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初期最杰出的皇帝是谁?他统治时期有哪些成就?”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提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
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突出贞观之治的特点。
5. 案例分析:选取有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如:“魏征劝谏唐太宗”、“贞观之变”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 请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提问:“唐太宗的统治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影响?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02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202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5585e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6.png)
202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202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
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68b2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0.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认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风采。
2.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在贞观年间的特点,把握唐朝盛世的原因。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查阅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唐太宗在处理外交与民族问题上的策略。
-结合所学,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3.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篇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简短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小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提问、讲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登基前的经历、登基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推行科举制度等。
-军事方面: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平定突厥、吐谷浑等边疆民族,巩固国家统一。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f0a1f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7.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背景和登基情况。
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贞观之治的定义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家世、教育背景、军事成就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第二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主要措施。
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整顿官僚制度、选拔贤能等。
这些改革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军事扩张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军事方面的扩张政策。
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包括对边疆的征战和对外交往。
这些政策对唐朝的疆域、国力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政策的影响。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政策的动机和意义。
学生通过地图分析,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理解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这些发展对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640e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6.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2)掌握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认识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以往朝代的治理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贞观之治与其他朝代治理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情况。
(2)提问:同学们知道唐太宗统治时期的一个著名治世吗?2. 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21页,阅读“贞观之治”部分。
(2)思考:贞观之治的含义是什么?它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的治世之一?3. 课堂讲解:(1)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要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贞观之治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6.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1页,总结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并简要阐述贞观之治的含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的理解。
3. 学生对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的认识。
4.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a570e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a.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篇一」课标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3、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二、难点: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教学方法:“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052b9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4.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唐朝的历史背景;唐太宗的即位;贞观之治的定义。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第二章:唐太宗的即位2.1 课程背景了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2.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理解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2.3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即位背景;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第三章: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3.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特点。
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
3.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贞观之治的特点。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特点。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4.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4.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理解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4.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4.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第五章:贞观之治的文化与科技5.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文化与科技,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文化科技成就。
5.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文化与科技,理解贞观之治的文化科技成就。
5.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文化;贞观之治的科技成就。
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文化科技成就。
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6.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
6.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理解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
6.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4ddf9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9.png)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重点,强调“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拓展建议:
(1)深入阅读历史文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阅读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历史文献,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对唐朝历史的理解能力。
(2)撰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读书笔记,通过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参与学术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学术讨论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辩论,提高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创作历史短剧:组织学生分组创作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历史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和剧情设计,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5)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如唐太宗的陵墓、宫殿遗址等,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唐朝的历史氛围,增强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和理解。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板书设计
(1)板书标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政治改革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官僚机构、严格选官制度
(3)经济成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4)文化成就:文化繁荣,杰出文化人物
(5)外交政策:对外开放,建立友好关系
2.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1)图文并茂:插入唐太宗画像、贞观之治时期的文物图片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2.教学难点:
(1)政治改革措施的实施及影响:让学生理解唐太宗实施政治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具体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整顿官僚机构、严格选官制度等,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b7110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04.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
2. 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成果,贞观之治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定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分析: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总结:对贞观之治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通过对比唐太宗与其他唐朝皇帝的治理成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贞观之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治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深入思考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加深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研究。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fa3f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e.png)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2)掌握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3)认识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唐太宗的统治策略;(2)运用比较法,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树立学生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2. 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3.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2.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 参考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论文、书籍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贞观之治?它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的鼎盛时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2)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
3. 课堂讲解:(1)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2)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等;(3)阐述贞观之治对唐朝的影响,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际地位提高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才能振兴。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7. 作业布置:(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际地位提高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1bc48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9.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及其登基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生平事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唐太宗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兴趣。
第二章:贞观之治的含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内容:解释“贞观之治”的概念,介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在政治体制改革、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的举措。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理解唐太宗的政治改革。
第四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实行均田制、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教育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提倡儒学、重视教育、搜集图书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及其影响。
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士农工商的分工制度等。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制度。
第七章: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对外战争、建立朝贡体系等。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唐太宗的外交决策。
第八章:贞观之治的文化繁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的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539d4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掌握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唐朝其他时期的不同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 教学难点:(1)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唐太宗时期各项改革措施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提问:你们知道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治国策略?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比较唐太宗时期与唐朝其他时期的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能够取得贞观之治这样的成就?5. 总结归纳:(1)总结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强调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 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唐朝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8d15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6.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
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新授讲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40793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0.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eb2d9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1.png)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贞观之治教案优秀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
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
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8c91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6.png)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谦虚、勤政、爱民、敬业等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繁荣昌盛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故事,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形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其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2.分析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归纳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选择一位你敬佩的历史人物,了解其事迹,结合唐太宗的优良品质,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阐述该历史人物对你的启示。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d1818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d.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认识其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
2. 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认识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 通过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出生、登基、在位时间等。
2. “贞观之治”的含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3.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含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出生、登基、在位时间等。
3. 讲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4. 分析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治世,如汉武帝的“文景之治”、康熙的“康乾盛世”等,分析其异同。
2. 探讨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
七、教学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基本问题,如唐太宗的登基时间、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等。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0bd4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c.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及其治下的“贞观之治”,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以及贞观之治带来的繁荣。
1.2 学习目标了解唐太宗的生平背景;掌握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政治改革;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章:唐太宗的生平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唐太宗的肖像,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外貌特征,激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的出生背景、早年经历、登基过程以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
2.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唐太宗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第三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的“仁政”、“德治”和“科举制”等治国理念。
3.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治国理念在实际政治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政治改革4.1 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为什么说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带来了贞观之治?4.2 教学内容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整顿吏治、严惩贪污、选拔贤能等。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改革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第五章:贞观之治的繁荣5.1 导入提问:贞观之治时期,我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5.2 教学内容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繁荣。
5.3 课堂展示让学生通过PPT、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贞观之治的了解。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六章:贞观之治与儒家思想6.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唐太宗是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理念中的?6.2 教学内容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分析唐太宗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治国实践中,如重视教育、崇尚礼义等。
6.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在推行儒家思想方面的具体措施,如兴办学校、选拔儒士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6b7e4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9.png)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背景及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
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和贞观之治的提出。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 讲述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发展。
2. 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提出。
3. 通过图片展示贞观之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
4. 引导学生讨论贞观之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举措。
培养学生对政治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举措,如废除了世袭制、实行科举制度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1. 讲述唐太宗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举措,让学生了解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政治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 引导学生讨论政治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政治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举措。
培养学生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举措,如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1. 讲述唐太宗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举措,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 引导学生讨论经济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章:唐太宗的文化建设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举措。
培养学生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举措,如推崇儒学、修建学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教师小结: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布置作业:列表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六、板书设计:唐王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原因:吸取了隋亡的教训贞观之治措施用人制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赋役制度:减轻赋役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律法制度:修订法令,删繁就简结果: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案设计说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
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二、教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学情学法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