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

合集下载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语言接触不仅对语言的传播、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化交流、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语言接触的背景和原因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和互动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

语言接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也日益增多。

2. 人口迁移和流动。

随着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增加,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

3. 文化交流和传播。

随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接触也越来越多。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语言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具体来说,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的借用和融合。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会相互借用和融合,形成新的词汇。

这些新的词汇可能会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语言的常用词汇。

2. 语音的变化。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发音系统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语音发生变化。

例如,一种语言的音韵系统可能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音韵系统的影响,使得语音发生改变。

3. 语法的变化。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可能会相互影响,形成新的语法结构。

这些新的语法结构可能会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语言的常用语法结构。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交流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例如,汉语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浅析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3400字

浅析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3400字

浅析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3400字语言接触是指在不同语言或文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流和互动。

通常情况下,语言接触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相互影响的情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导致了语言接触的日益普遍。

这种语言接触对语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接触现象、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负面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接触现象语言接触通常会导致以下几种语言接触现象:1. 借词:当一种语言接触另一种语言时,会出现词汇的借用,即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单词或词汇。

2. 讹译:讹译是指一种语言的词汇通过另一种语言的中介媒介而改变其含义的过程。

3. 语法迁移:语言接触还会导致语法的迁移。

在一些贫穷而文化程度低下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语法构造常常不规范,因此语法迁移的现象很普遍,即语言接触使语法元素或结构从一种语言中迁移到另一种语言中。

4. 融合:融合是指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相互混合并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语言汲取了两种语言的优点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

二、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直接和间接影响1. 语言形态的演变语言接触对语言形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两种语言相互接触时,它们的形态系统会相互借鉴、融合和吸收。

比如英语中的吸收形态,就是在逐渐演变中形成的。

具体来说,人们会将外来词语加入到已有词形中去,形成了许多新的形态,这些形态往往是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 词汇的演变语言接触对词汇的演变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两种语言相互接触时,它们的词汇就会相互借鉴、融合和吸收,逐渐演变为新的词汇。

比如现在英语中的"pajama",是从印度语中借来的单词,而现在已经成为了英语中的常见单词之一。

3. 语法的演变语言接触对语法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语言之间的语法元素会互相借鉴和吸收,新的语法结构就会逐渐形成。

《语言的演变》教案完美版

《语言的演变》教案完美版

《语言的演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1.2 教学内容语言的定义与特点语言的演变过程语言演变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二章:语言的定义与特点2.1 教学内容语言的定义语言的特点2.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第三章:语言的演变过程3.1 教学内容语言演变的原因语音演变的类型与实例语法演变的类型与实例3.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3.3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四章:语言演变的影响4.1 教学内容语言演变对交际的影响语言演变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语言演变对教育的影响4.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第五章:语言演变与语言政策5.1 教学内容语言政策的概念与类型语言政策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我国的语言政策及其对语言演变的影响5.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5.3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六章:语言演变与语言接触6.1 教学内容语言接触的概念语言接触的类型与实例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6.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七章:社会语言学的视角7.1 教学内容社会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在语言演变研究中的应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7.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7.3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第八章:语言演变与语言技术8.1 教学内容语言技术的概念与发展语言技术对语言演变的影响语言技术在未来语言演变中的作用8.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九章:跨文化交流与语言演变9.1 教学内容跨文化交流的概念与类型跨文化交流对语言演变的影响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适应与变体9.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9.3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第十章:语言演变的前景与挑战10.1 教学内容语言演变的发展趋势语言演变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应对语言演变挑战的策略与方法10.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十一章:语言演变与个体差异11.1 教学内容语言习得与语言演变的关系个体差异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语言演变中的年龄、性别和地域因素11.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11.3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十二章:语言演变与语言保护12.1 教学内容语言保护的定义与意义语言演变中对弱势语言的保护措施语言保护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12.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第十三章:语言演变与全球化的影响13.1 教学内容全球化对语言演变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扩散与接触全球化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13.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13.3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十四章:语言演变与教育14.1 教学内容语言教育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语言教育政策与语言演变的关系语言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4.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讨论语言演变的重要性和影响展望未来语言演变的研究方向15.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15.3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语言的定义与特点:理解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创造性、结构性、时空限制等特点。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王寅;严辰松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8)4
【摘要】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单向、有序、抽象化和专门化等特征.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它的动因包括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误用及语用因素.通常认为,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演变的方式有隐喻、转喻和主观化等.
【总页数】6页(P1-5,68)
【作者】王寅;严辰松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国外语法化理论探究——语法化的过程、本质特征和机制 [J], 赵学德;王晴
2.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语法化研究评述——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机制及动因探讨[J], 孙悠夏
3.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以"在"的语法化为例 [J], 王颖
4.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5.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互动愈发频繁。

这种语言接触不仅对人们的沟通方式产生影响,还引发了语言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及其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人类诞生以来,语言接触现象便已存在。

不同族群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和迁徙,使得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例如,汉语中的“沙发”一词就源于英语“sofa”,而英语中的“kung fu”则源于汉语中的“功夫”。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这种语言接触现象愈发普遍,语言的演变也愈发显著。

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过程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频繁,诸多外来词汇涌入汉语。

如“葡萄”、“骆驼”等源自西域的词汇,以及“市场经济”、“股份制”等源自英语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时至今日,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仍在持续。

互联网的普及,让全球范围内的语言接触更加便捷。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使用简化英文表达,如“3Q”表示“谢谢”、“BFF”表示“最好的朋友”,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普遍。

此外,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各种新型语言变体如网络语言、俚语等也不断涌现,丰富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

然而,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过度依赖外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影响母语的学习与传承。

其次,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与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green”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误解为“嫉妒”。

此外,随着语言的演变,一些传统语汇和地方方言可能会逐渐消失,这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加强母语教育,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和热爱。

其次,倡导跨文化沟通技巧,避免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与冲突。

同时,应重视对传统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以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延续。

此外,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机遇。

最新第六章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

最新第六章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

• 2.从影响时间上分,可分为长型和短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影响的方式上,可分为口语型和书面型两 类。
• Long time no se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借词进入到另一语言之后,时间长了就会有构 词能力。
• Bar 吧 酒吧 饮吧 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历时的角度看,一种语言的外来词有不同的 历史层次。

• 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影响和语言结构、功能的变 化。
• 由语言接触引起语言演变包括: • 1)语言结构的变化,包括词汇、语音和语法
的变化; • 2)语言功能的变化,包括语言功能的升降、
语言兼用、语言转用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葡萄、石榴、苜蓿、玻璃、狮子 • 菩萨、阎罗、僧、尼、和尚、塔 • 胡同、蘑菇 • 怎样区分新老借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想、具体、资本、演绎、劳动 • 哲学、主观、共产、归纳、经验、体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从境内外分,可分为境内影响型和境内外影 响型。

《语言的演变》教案完美版

《语言的演变》教案完美版

《语言的演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1.2 教学内容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语言的演变过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语言的概念1.4.2 讲授讲解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讲解语言的演变过程1.4.3 讨论让学生讨论语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总言的定义、特点和演变过程1.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二章:语言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进化理论2.2 教学内容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语言的进化理论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入语言的起源2.4.2 讲授讲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讲解语言的进化理论2.4.3 讨论让学生讨论语言的起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总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三章:语言的演变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因素3.2 教学内容语言的演变过程语言的演变因素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入语言的演变过程3.4.2 讲授讲解语言的演变过程讲解语言的演变因素3.4.3 讨论让学生讨论语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总言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因素3.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四章:语言的演变现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现象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规律4.2 教学内容语言的演变现象语言的演变规律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入语言的演变现象4.4.2 讲授讲解语言的演变现象讲解语言的演变规律4.4.3 讨论让学生讨论语言的演变现象和演变规律总言的演变现象和演变规律4.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五章:语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语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语言的演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入语言的演变对社会的影响5.4.2 讲授讲解语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讲解语言的演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5.4.3 讨论让学生讨论语言的演变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作用总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5.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六章:语言接触与借贷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接触的概念和结果让学生了解语言借贷的现象和影响6.2 教学内容语言接触的概念和结果语言借贷的现象和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语言接触的概念6.4.2 讲授讲解语言接触的概念和结果讲解语言借贷的现象和影响6.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语言接触和借贷的现象总言接触和借贷的概念、现象和影响6.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七章: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标准化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语言规范化的意义和作用7.2 教学内容语言标准化的原因和过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语言标准化的概念7.4.2 讲授讲解语言标准化的原因和过程讲解语言规范化的意义和作用7.4.3 讨论让学生讨论语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实际应用总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因、过程、意义和作用7.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八章:语言的多样性和保护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多样性的价值让学生了解语言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8.2 教学内容语言多样性的价值语言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语言多样性的概念8.4.2 讲授讲解语言多样性的价值讲解语言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8.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语言多样性和保护的实际意义总言多样性的价值和语言保护的重要性、方法8.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第九章:现代语言学理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理论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应用领域9.2 教学内容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理论语言学的应用领域9.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展示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性9.4.2 讲授讲解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理论讲解语言学的应用领域9.4.3 实例展示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的应用9.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业和测验成绩第十章:语言的未来与发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的前沿动态10.2 教学内容语言的发展趋势语言学的前沿动态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语言的发展趋势10.4.2 讲授讲解语言的发展趋势讲解语言学的前沿动态10.4.3 讨论让学生讨论语言的发展趋势和语言学的前沿动态总言的发展趋势和语言学的前沿动态10.5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业和测验成绩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引言重点环节:讲授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补充和说明:语言是符号系统,用于交际和思维。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变化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接触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并探讨语言变化的类型和机制。

二、语言接触的定义与类型语言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这种影响可能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社群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同一社群内部的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

语言接触的类型包括借词、语言融合、语际影响等。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1. 借词:借词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当一个语言的词汇无法满足交流需要时,人们会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

这些借词可能会改变原有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加新词汇或改变原有词汇的含义。

2. 语言融合:当两种或多种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时,会产生新的语言变体。

这种融合可能导致原有语言的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的变化。

3. 语际影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还会导致语音、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使语言的某些特征逐渐消失或产生新的特征。

四、语言变化的类型与机制1. 词汇变化:词汇是语言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新的词汇不断产生,旧的词汇逐渐消失或改变意义。

2. 语法变化: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包括句法、词法等方面。

语法变化可能涉及句子结构、词序、时态等方面的调整。

3. 发音变化:发音是语言的声音表现形式。

由于地域、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发音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不同方言或语族的出现。

4. 语言联盟与演进:在多种语言接触的环境下,一些语言可能通过联盟、融合等方式逐渐演变为新的语言。

这种演进过程可能导致原有语言的消失或新语言的产生。

五、实例分析以中国为例,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存在着多种方言。

这些方言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融导致了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普通话的推广使得一些方言词汇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同时普通话的某些特征也影响了方言的发展。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探索一、引言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语言的传播、交流与接触在人类的日常交流、国际关系和文化的互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伴随这些接触和传播过程,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在任何文化环境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篇论文旨在探索语言接触现象及背后的驱动力,并讨论由此带来的语言变化,同时从全球视野探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关系,以此探讨语言与文化发展的互动机理。

二、语言接触的背景与现象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现象在全球化、移民潮、文化交流等背景下愈发普遍。

语言接触的背景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等。

其表现为直接的语言接触(如语言的借词和语音、语法等的互相影响)和间接的语言接触(如文化的传播与接收等)。

三、语言变化的动力与表现语言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动力源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语言接触的背景下,语言的变异和变化更为明显。

这些变化包括词汇的增加或减少、语法的改变、语音的变异等。

此外,新的沟通方式(如互联网)的出现也对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pocket WiFi”成为日常用语中的常见词汇,这是由科技发展引起的语言变化的一个例子。

四、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的关联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由于语言的交流和传播,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元素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

这种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也是持续的,不仅涉及单一的语言或民族群体,也涉及到跨文化的互动和全球化的进程。

五、案例分析:多语言现象及其影响多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和变化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多语现象,如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实词虚化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

实词虚化,是语言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它指的是词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由原本具有明确实在意义的实词,逐渐发展出抽象或虚化的意义和功能。

这一概念涉及了语言使用习惯、语境变迁、社会文化影响等诸多因素。

在汉语中,实词虚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之”“者”“所”等词在古代汉语中曾是实词,但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它们的意义逐渐虚化,成为了连接词语或句子的虚词。

实词虚化的研究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揭示了语言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实词虚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交流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

实词虚化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交流中,准确理解词汇的实际意义及其虚化后的用法,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歧义。

对于语言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实词虚化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因此,对实词虚化机制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还能为语言应用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2、概述《演化而来的语法》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的。

《演化而来的语法》一书深入剖析了实词虚化的机制,为我们理解语言演化的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书以语言演化为主线,详细探讨了实词如何从具体的词汇意义逐渐演变为语法功能,以及这种演化过程中涉及的多种机制和因素。

该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实词虚化机制的全面分析,以及通过具体语言实例对这种机制进行实证。

作者不仅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实词虚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详细阐述了语法化、词汇化、语境化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该书还深入探讨了实词虚化与语言使用、语言接触、语言类型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揭示了实词虚化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目的方面,《演化而来的语法》旨在通过对实词虚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深化我们对语言演化规律的理解,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语言演变上课总结

语言演变上课总结

语言演变上课总结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在不断演变。

在本次语言演变的上课中,我们深入研究了语言演变的原因、类型以及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语言演变是通过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如下:1.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新的概念和想法的出现需要新的词汇和语法来表达,从而推动了语言的演变。

2.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语言演变的重要原因。

当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时,它们的语言也会相互影响,借鉴和吸收对方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3.科技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语言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的科技词汇、缩写词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了语言演变的重要推动力。

4.地理变迁:地理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的发展。

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等因素会导致人们使用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二、语言演变的类型语言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词汇演变:词汇演变是最常见和明显的一种语言演变。

它包括了新词的出现、旧词的消失和词义的变化等方面。

词汇演变可以通过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多种原因引起。

2.语法演变:语法演变是指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例如,古代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的变化,以及语法规则的简化或复杂化等都属于语法演变的范畴。

3.发音演变:发音演变是指语音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发音方式会发生变化,一些音素可能会消失,一些新的音素可能会出现。

发音演变可以通过地理变迁、社会交流和语言接触等因素引起。

4.语用演变:语用演变是指语言使用的变化。

它包括语气、语用标记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语用演变可以受到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由个人和群体的语言习惯引起。

三、语言演变的影响因素语言演变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语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越南语中的汉越文化词构词的发展演变摭谈陈

越南语中的汉越文化词构词的发展演变摭谈陈

越南语中的汉越文化词构词的发展演变摭谈陈作者:张黄黎黎明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2期内容摘要:曾有学者认为汉语和越南语有同源关系,如今却被确定为这是因接触而导致的相似现象。

越南语中的汉越词可以说是越南语的汉源外来词,而越南语词汇里汉越词在越南语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中国网络小说迅速风靡越南,小说的越南语版在越南极受追捧,外来汉越词不断涌入越南语词汇库里,使语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由此可见,汉越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章重点考察了汉越文化词的发展演变情况,研究对象包括早已借入的佛词和新借入的文学词汇。

关键词:越南汉越词语音古汉越词今汉越词1.引言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总是存在不变性和可变性。

语言在其所存在的时间内有了变化,我们将这段过程叫做语言演变。

吴福祥在《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提到,“很多语言学家主张,语言演变有‘内部因素促动的演变’和‘接触引发的演变’两种类别”。

所以想要考察一种语言的演变,不仅要在语言内部找出促动改变的因素,还应该仔细研究语言接触给受影响的语言所带来的后果。

吴福祥指出,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大概有以下几种:特征增加、特征消失、特征替代、特征保留。

而关于接触引发演变的手段,托马森将接触引发分为“借用”和“转用引发的干扰”两类。

越南语词汇中所保留下来的汉越词,正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词义的演变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尤其是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借贷的词语。

文章以现代汉越词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现代汉越词是否仍然保留了汉源词的意义,并考察了近几年借入汉源词汇的使用情况。

2.汉越词词义历史发展一般而言,研究外来词先要从“文化词”入手。

张永言先生在《词汇学简论》中曾指出:“就一个语言的词汇体系来说,其中最活动的部分(如有关文化的词,即所谓‘文化词’)最容易渗进外来词,而比较稳定的部分(如基本词汇)就比较不容易渗进外来词”。

因此,想要研究某种语言的外来词的词汇演变,从文化领域找出大量外来词之后进行语言对比,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语法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词汇的搭配和句子的构造,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表达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语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语法体系的起源,到现代语法理论的演变,探讨语法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体系的形成在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语法并不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在。

早期人类主要依靠语音、手势和图画等方式进行交流,语法规则还未形成。

然而,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法开始逐渐形成。

古代语法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期间。

在古代中国,汉语的语法主要注重句子的结构、字句的搭配和词的用法。

各种典籍和经典作品中都有详细的语法描述,如《诗经》中的格律、《论语》中的断句等。

这些文献为后来的语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类似的语法体系。

古希腊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的变化和搭配规则上,而古罗马则进一步发展了语法的研究方法和分类体系。

著名的拉丁文法家奎因提尔斯对拉丁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奠定了古代语法研究的基础。

二、语法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随着语言学的兴起,对语法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期间,语法研究开始注重对语言规则和结构的描述和解释。

一些语法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语法体系,如笛卡尔的分析方法和西门·德·萨西尔的综合方法。

到了19世纪,语言学界出现了形式语法(形式主义)和功能语法(功能主义)两大流派。

形式语法侧重于语法规则的推导和形式化表示,如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

而功能语法则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功能,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功能语法的代表性学派有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

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语料库的发展,语言学研究进入了数量化的阶段。

生成语法学派在这个时期提出了更为复杂和精确的语法模型,如普遍文法理论和转换生成文法。

这些模型通过算法和规则来描述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汉语作为世界上最数量庞大的语系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中国人使用汉语作为其书写和日常交流语言,而汉语在古今中外的演变史更是十分有趣。

像几个主要方言系统的形成以及其中的语言接触和衍生的语法变化,都是汉语发展史探究的有趣话题。

从汉语的文献史中可以看出,汉语从西汉以来,一直是以汉语的文稿、书面文化和方言语言来表现的。

汉语的文献史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让我们研究其发展史,而从汉语的文献史中流露出来的语法变化,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汉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在汉语语法史中,有很多因素促成了汉语的发展。

不同方言系统中不同方言的交互接触,是汉语语法变化最重要的一项原因。

汉语语法发展历史上,汉语本就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方言系统,比如古汉语、南方的客家话、西北的回族话等,这些不同的方言系统之间的交流接触,就构成了汉语语法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当古汉语和客家话以及回族话的接触,就造成了汉语语法中一些重要的变化,比如古汉语中的虚拟句式就在这种语言接触中衍变出来的。

另外,文化的传承也是汉语语法变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会推动汉语语法变化的发展,而且会把该语法变化直接纳入汉语文化的传承中。

例如,在西汉的魏晋时期,有大量的著作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语言习惯,这些文化和语言习惯都促进了汉语语法的一系列变化。

比如,大量研究表明,在魏晋时期,汉语普遍采用了文言文形式,也就是复杂句式的形成。

汉语语法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接触带来的技术变化及西方语言文化特征的影响。

随着与汉语语言系统外的其他语言系统的不断交流接触,汉语也受到外来语言系统影响而改变。

比如,考虑到西方语言文化的特征,有些汉语语法成分如介词和连接词,也有可能在受到外来文化特征的影响而出现变化。

汉语语法史上,语言接触与当地文化的传承以及技术变化等多种因素,都对汉语语法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接触,尤其是不同方言系统之间的语言交流,是汉语发展史演变的一种重要原因,也为汉语语法发展注入了活力。

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吴 安 其 [提要]语言接触对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

语言区域性特征往往是古代的某一类语言或方言的底层的表现,语言联盟这样的归纳不能代替发生学分类。

汉语方言先喉塞音的分布与古百越民族的分布相当一致,是侗台语语音底层的表现。

文白异读中文读声类和韵类的变化不是语音的借用,是模仿。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的认识始于十九世纪。

施莱赫尔的学生史密特(Johannes Schmidt)为了解释印欧语系任何两支语言之间都能找出特殊的相似点,而在地理上相近的语支相似点最多这种情况,提出“波浪理论”。

他说,不同的语言变化像波浪似地散播在一个言语地域,每个变化可以在这个地域的一部分彻底完成,同先前被另一变化所渗透的部分并不平行一致。

一波一波地回荡的结果形成了同语线。

另一方面,当时的学者不能解释标准语表现出来的语音的不规律的现象,推断标准语是混合的,希望到远处的乡下去寻找符合规律的语音对应。

但调查的结果使他们感到失望。

因此方言地理学提出:“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

”并以此与新语法学派的“语音规律无例外”的口号相对抗。

索绪尔把与语言有关的因素区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认为语言的“外部要素”不触及“语言的内部机构”而予以排除。

他说:“至于内部语言学,情况却完全不同:它不容许随意安排;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

”①梅耶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用比较方法来建立一些语言的历史,是因为我们确信,每种新的系统都应该从一种单一的系统出发来解释。

”②20世纪下半叶,语言接触的研究不仅仅关注接触的结果,还关注其过程。

主流派肯定混合语的存在。

③社会语言学在研究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演变的影响,“外部要素”不再排除在外。

一历史语言学中语言接触的研究语言接触已成为历史语言学主要内容的一部分。

如剑桥大学1977年出版的《历史语言学》*本文为2003年11月在广西大学召开的“语言接触和语言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言的修改稿。

简述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简述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简述
-----------------------------------------------------------------------------------------------语言演变是指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过程,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简述如下:
一、原因:
1、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化对语言起到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以及社会交往的变化,需要语言去适应和表达这些变化。

2、语言接触与交流: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也会促使语言的演变。

语言接触可以导致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借用,从而改变原有的语言形式。

3、语言习得和语言扩散:语言在传承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儿童的语言习得和传播扩散,可能发生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变化。

二、特点:
1、演变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语言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无
法完全控制或预测。

它是由许多个体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和习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产生多样性:语言演变导致了语言的多样性。

不同地域、群体或社会在语言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出现了新的方言或语言。

3、演变是渐进的:语言演变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代人都在对语言进行微小的调整和变化。

长期积累下来,才形成明显的差异。

4、旧词汇丢失,新词汇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词汇可能因为不再使用而消失,同时新的词汇也会被创造出来以适应新的概念和需求。

总之,语言演变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交流,并且给语言带来新的特点和多样性。

《语法化的界限》述评

《语法化的界限》述评
义语 言学 和 生 成 语 法 的盛 行 , 到 上 个 世 纪 7 直 O年 代 语 法化才 重 新 引起 语 言 学家 的兴 趣 。近 年 来 , 语
Jh ej n onB n mi a s出版社出版 , 全书共包括 1 篇 文章 1 ( 附加编者 的一篇 内容 简 介 ) 总 计 32页。这本 , 0
与词 汇化 、 态 化 以及 其 他 相 似 概 念 、 何 看 待 语 形 如 法化 与搭 配 (ol ain 的关 系 , clct ) o o 以及 如 何 分析 语 言
演变一元发生模 式的假设 , 目光投 向发 生在 语言 把
接触状态下的语法演变。再次 , 重视认 知和语 用推 理在语法化 中的作用, 强调从人类 的普遍认知机 制
语 法化 的 先 驱 Mel 最 早提 出语 法 化 ( rmmai ie lt Ga t .
c i t n 这 一术语(9 2 , az i ) lao 11 ) 并指 出语法化在语 言演 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是历史语 言学研 究语 法成分起 源和语法形 式变化的重要工具。但 是 , 由于结构 主
关 键词 : 法化界 限 ; 汇化 ; 能 变异 语 词 功
中 图分类 号 :3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9 40(060 — 08 4 H1 A 10 - 6120)1 01-0


引言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 来越 多的语 法现象 越 被挖掘 出来 。如何正确使用“ 法化” 一术语、 语 这 界
《 法化 的界限》 语 述评
赵 娜 杨 成 虎
(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浙江 摘 宁波 35 1 ) 12 1
要 :语 法化的界限》 关于语 法化研 究较新的一本论 文集。该论文集从不同角度 , 《 是 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May2008第31卷第2期Vol.31No.2现代外语(季刊)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在历时语言学领域,语法化理论框架已基本建立,并赢得了其应有的理论地位。

然而,先前的相关研究大多将语法化机制视为语言内在的演化进程(language-internalprocess)。

《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一书则选取不同的研究视角,试图探讨语言接触这一社会语言学现象在语法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是作者BerndHeine和TaniaKuteva继2002年携手完成《世界语法化词典》(WorldLexiconofGrammaticalization)之后,又联袂推出的一部语言学新作。

作为“剑桥语言接触研究”系列丛书中第一部综合性的单行本,它在语法化理论、接触语言学(contactlinguistics)和发生语言学(geneticlinguistics)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向人们展示了语法化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1.主要内容全书共七章。

第一章为“理论框架”(Theframework),着重介绍贯穿于全书的分析架构,包括核心概念、术语、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分析语言演变的理论基础以及识别语言演变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就方法论而言,作者将其定位于语言接触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从中作出相应的路径取舍。

此外,对本书独特的语言接触研究视角以及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具体阐述。

在语言运用中,由于话语者之间的频繁交流,不同语言(包括从渊源或谱系上看无甚联系的语言)之间已变得共享某些特定的语法结构。

本书作者将传播或复制某一特定语法结构或语法功能的原语言界定为模型语言(modellanguage,简称M),将接受或仿造这一语法结构或功能的语言称作复制语言(replicalanguage,简称R),而将语法结构或功能被复制的过程称为语法复制(grammaticalreplication)。

作者指出,语法复制可能涉及到任何一种语言结构范畴和语言运用领域。

语法复制以统一的方式去影响形态、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结构,以组织句子结构的相同方式去影响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

这样,相关语言的类型学意象或图景(typologicalprofile)便会经历显著变化,在特定情形下会导致出现次模标本或曰后补模式(metatypy),也就是说,相关语言之间获得了高度的互译性(mutualintertranslatability)。

第二章“关于语言运用模式之复制”(Onreplicatingusepatterns),着重讨论语法复制过程的若干主要阶段,探索语言运用模式对新语法结构形成所起的作用,并关注那些反复出现、虽未取得成熟语法地位但却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篇章单位。

尽管语言运用模式如搭配、常规表达(formulaicexpressions)和结构可能会在一种语言里实现语法化,但它们可能又会在另一种语言(即replicalanguage)里充当复制模型(replicamodel)。

这种复制往往产生这样的情形:一个已经在用的语言模式当扩展到新的语境或其它范畴之时,会变得更加常见。

这方面的例子则如:受英语之影响、操西班牙语、塞尔维亚语或其他代词脱落型(pro-drop)语言的美国移民现也开始使用代词作主语。

这种复制过程会衍生新的语法范畴,如冠词或实据标记语(evidentialmarkers),从而开始语法化进程。

本章的研究还旨在表明,由语言接触诱导的语言演变并非一个突变过程,直接从一范畴跃升到另一范畴或从一结构变为另一种结构,而是一个渐进的(gradual)过渡。

第三章“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区分两类由语言接触诱导的语法化:语言接触诱导的普通语法化(ordinarycontact-inducedgrammaticalization)和复制语法化(replicagrammaticalization)。

前者指M语言中某一范畴的存在导致R语言中的相应变化。

例如:(a)话语者注意到在M语言中存在着某个语法范畴Mx。

(b)基于R语言中可行的语言运用模式,话语者在R语言中创造出一个对等范畴Rx。

(c)为此,他们借助语法化的普遍策略,使用结构Ry以便生成出结构Rx。

《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湖州师范学院林有苗BerndHeineandTaniaKuteva.2005.LanguageContactandGrammaticalChange.Cambridge:CUP.xvii+308pp.ISBN0-521-84574-2(hardback).林有苗(d)他们将Ry语法化为Rx。

而后者的情形则是,操R语言者不是借助于普遍策略,而是运用一种类推的公式[My>Mx]:[Ry>Rx](p.92)来复制他们认为已在M语言中发生过的语法化进程。

在此,作者举例分析,认为中国人的英语和新加坡人的口头英语中,往往使用“have”(=Ry)来表示“存在”(=Rx),其实质就是复制汉语中已经发生的从领属动词(possessionverb“有”)到存在标记(existentialmarker)(=My>Mx)的语法化过程。

作者还回顾、引用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情形与例证,旨在表明语法复制是一普遍存在的过程。

该过程(即语法复制)与不是由语言接触而诱导的语法化均使用相同的概念资源,而且遵循相同的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原则和渐进性(gradualness)原则。

然而,复制范畴(replicacategories)毕竟不等同于其相应的模型,原因在于,复制范畴的语法化程度要相对低些。

这一特征需要区分复制语法化(replicagrammaticalization)和多义复制(polysemycopying)或语法仿造(calquing),后者在复制语言里并不涉及一个渐进的语法化过程。

第四章“类型演变”(Typologicalchange),讨论语法迁移(grammaticaltransfer,即语法复制)对于相关语言之结构所产生的多种蕴涵意义。

还着重讨论一种语言的类型学意象即整体类型结构如何随着大规模的语法复制而发生演变。

由语言接触而诱导的语法化对一种复制语言可能会产生结构上的影响,包括新范畴的出现,表达同一范畴的新旧结构的共存,范畴扩展、异化及迁移,以及对业已存在范畴的重构并使之等同于某一模型范畴(modelcategory)。

语法复制也可能对该语言(指复制语言R)的整个语法范畴产生影响。

例如,原先以体为核心的(aspect-oriented)尼罗河语言(Niloticlanguages)在班图语言(Bantulanguages)的影响下已发展出复杂的时态标记。

第五章“关于语言学地区”(Onlinguisticareas),介绍“语法化地区”这一概念。

在作者看来,通过调查语法化地区,即“一组在地理上毗邻并且由于语言接触而经历相同的语法化过程的语言”(p.182),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地区间的联系。

研究表明,语言地区方面显现的一些特征有助于语法化地区这一领域的分析。

还发现,语法化地区的界限不一定与相应的语言地区界限共同拓展或延伸,但可能比后者更清晰,因为后者涉及到许多限定特征,而并非所有的特征都属于同一类型。

第六章“复制的局限”(Limitsofreplication),涉及复制现象赖以发生的环境特征以及这一过程所受到的可能限制。

研究问题包括类型上的限制、复制与借用、复制与磨损间的联系、书面语篇的作用等。

此外还列出了其它需要做进一步调查研究的课题。

第七章为“结论”(Conclusions)部分。

作者从若干方面对全书进行了总结。

2.主要特点首先,本书的突出贡献在于它把语言接触现象引入到语法化研究领域(Bruyn2006)。

毋庸置疑,从语法化视角来考察语言接触现象,或者说,探讨语言接触现象如何影响语言的结构,力图揭示出话语者转换使用语言结构的机制与动因所在,这在当今语言学界都是具有一定新意与价值的。

况且,它以丰富的语料令人信服地表明,在研究语法演变过程中考虑语言接触这一特定情形确实不无必要。

研究还表明,语言间的结构迁移是系统而规则的,并遵循着语法化的普遍模式,而非像先前认为的那样它是一个不规则的过程。

作者还认为对于语言结构及其演变的内在解释与外部解释两者之间绝非相互排斥。

第二,作者在书中对语法化基本特征的把握比先前的多数研究都要更加准确些。

她们在语法化特征的概括上至少具有两点新意:一是作者就自己所界定的语法化提供了原则性的识别方法。

她们列出了语法化的四个参数(parameters)(p.15),并在书中不时引用:(1)扩展(extension),指当语言表达式延伸到新的语境时产生新的意义;(2)去语义化/语义虚脱(desemanticization/semanticbleaching);(3)去范畴化(decategorialization),指形态句法属性的丧失;(4)侵蚀/语音削减(erosion)。

二是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不同的语料,并把这些语料同语法化四个参数联系起来考察和讨论。

第三,本研究就一些复杂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作者不像其他语言接触研究者认为的那样:社会语言学语境与语言接触密切相关,语言演变受特定的社会语言学语境要素的影响;而是认为,语法复制相当程度上独立于社会语境因素之外,它可能会在各种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发生而且其呈现形式似乎并不受到这些要素的显著影响。

作者援引很多例证来说明语言复制的方向是交互的(reciprocal)。

例证表明说话者在一语(L1)中复制二语(L2)的某一语法范畴,或在小语种(minoritylanguage)中复制优势语言(dominant213《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language)中的某一语法范畴。

但相反的情形同样存在。

语法结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移范围比学界先前认为的要广。

此外,针对语法化过程与克里奥语(Creole)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界曾有不少疑问。

而本研究表明,这些土语(vernaculars)并非例外,它也说明语法化这一现象常常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语法化可能包括跨语言间的特征复制,但本书作者却把它看作是基于模型语言(M)结构而在复制语言(R)中的新结构创建。

她们还认为,语法化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认知创新(cognitivecreativity)产物。

总之,创新意识在作者的观点与立场中显得至关重要。

3.不足之处首先,作者的研究试图表明语法化不同于一般语言接触现象,但在这一点上实际做得并不非常成功。

例如,她们在第一章,后来又在其它章节反复使用一定篇幅来区分语法化与磨损(attrition)、趋同(convergence)、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