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合集下载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则和责任,并形成积极的品德观念。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1. 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基础。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互信、尊重和支持的关系。

在进行矫正工作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需求,并与学生共同制定矫正计划。

2. 建立适当的纪律在学校中,纪律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该确保学生遵守校规和课堂纪律,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

同时,教师应该教导学生纪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纪律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和学校安全。

3. 制定明确的矫正计划矫正学生不良品德需要制定明确的矫正计划。

计划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应该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便制定最有效的计划。

4. 实施积极的鼓励机制积极的鼓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品德的重视。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认可和肯定。

同时,教师还应该建立奖励机制,让学生有所期待,并有动力改变自己的不良品德。

5.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关键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承担责任,并给予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责任感。

6. 思考问题的根源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时,教师应该思考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心理障碍等方面。

在制定矫正计划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以便制定更有效的计划。

7.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个性化的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变自己的不良品德。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自己的不良品德。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需要教师具备耐心、关爱和专业的态度。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作为一名学生,品德良好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但是现实中,学生品德不良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偷窃、欺凌、吸烟、早恋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个人原因外,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针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下面进行一些浅谈。

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是塑造个人品德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对学生的品德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文化艺术作品中的不良内容、网络上的低俗信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品德不良的倾向。

二、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是影响个人品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家庭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比如溺爱、过度保护、对孩子放任不管、人云亦云等,都会导致孩子的品德不良。

此外,家庭中的不良关系、家庭暴力等问题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三、校园文化问题校园文化是学生品德的重要形成环境,而当前一些校园文化存在双重标准、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校内欺凌问题、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也会对学生品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矫正措施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品德素质,首先要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注社会、珍视生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帮助学生解决困扰。

二、建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品德问题,家庭和学校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尤其是家庭教育,父母要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示范,做到言行一致,同时适当开展一些品德教育活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加强对学校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环境,学校要建立健康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强调学生品德的重要性,以文化引导学生,让学生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学生的品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如果其品德不良,就会对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采取有效的策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品德教育中注重一以贯之的教育。

此项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线,每位老师都应该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中。

要以人格塑造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友爱互助、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品德教育评价体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品德,什么是不好的品德,对于好的品德应予以肯定,而对于不好的品德应予以批评和纠正。

只有通过一种一以贯之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差异化的品德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性格和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在品德教育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注重启发性教育,激发学生自觉提高品德素质的自觉性,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鼓励学生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不断提高其道德水平。

要加强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仅只有在校内进行,还应该延伸到社会、家庭乃至虚拟空间。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品德教育,还应该排斥一切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对学生的侵蚀。

学校还应该积极与家庭和社会配合,形成合力,让学生全方位的受到品德教育。

在具体实施品德教育策略时,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品德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策略。

要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做到心灵契合,让学生喜欢上品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在家庭层面,家长也要做到言传身教,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和方法。

1. 增强学生对良好品德的认识和重视。

学校应该加强对品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让学生理解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2. 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学校应该制定清晰明确的学校纪律和行为准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应该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和教育。

3. 设计个案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开展个案式的教学活动,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矫正和教育。

对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认识到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承担责任、自觉遵守纪律,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领导才能。

5. 提供良好的榜样和引导。

学校应该选拔出一些品德优良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他们可以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帮助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人格修养和品德素养方面的相关课程和活动。

6.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品德培养的两大重要阵地,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并制定家庭协议,让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7. 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表扬。

对于在品德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学校应该适时给予奖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良好品德的价值和价值认同。

8.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良品德往往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责任,精心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矫正和教育。

学校也需要与学生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形成一支有力的合力军,共同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第一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
浅谈形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摘要: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他们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不良品德行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影响,学校的“教育不当”等,而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

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关键词: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心理因素;矫正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中学生中形成的不良品德行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我们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已迫在眉睫。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但他们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问题学生。

具体来说,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形成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工作站:宝坻电大专业:教育管理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写作提纲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在学习、思想品德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而表现在行为上不服从教育、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思想品德方面1.自我为中心。

2.缺乏正义感。

3.缺乏远大理想。

〈二〉、学习方面1.在学习策略上具有盲目性、随意性。

2.在学习方法上不会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三〉、心理方面1.人际关系2.性心理3.情绪和意志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不良影响1.言传身教差。

2.教育方法不当。

3.家庭关系不和。

〈二〉、学校教育不力1.重智轻德。

2.个别教师素质不高.〈三〉、社会消极影响1.市场经济的冲击。

2.不良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毒害学生健康成长。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其自控习惯〈三〉、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教育管理本科摘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由于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违纪现象。

本文分析了“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从“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自控能力”;“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几方面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行为不良矫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自觉与不自觉的违纪现象。

有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犯错的根源,只是面对结果,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加剧了学生的错误行为。

如:有的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违纪行为采取斥责、挖苦或驱逐出教室等方法,以终止这些行为;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无能为力,采取交给校领导或家长去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品德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果父母缺乏道德教育的意识,或者自身就存在不良品德,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品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给予适当的约束和教育,孩子容易产生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不良品德。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反之,如果学校忽视品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再次,社会化也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社会中存在各种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品德的影响。

此外,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也会引诱学生走向不良的品德道路。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品德培养,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社会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

总的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等方面。

矫正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不良品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如何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加强德育教育、建立良好的规则制度、引导自主学习和开展心理辅导等几个方面,提出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加强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

一个好的德育课程应该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义、善良、忠诚、公正,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如何表现自己的良好品德。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德育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德育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影响,自觉抵制不良品德的诱惑,愿意积极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以自我成长为生命根本目标。

建立良好的规则制度。

规则制度是管理学生行为的有效手段,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

学校应制定合理的规则制度,让学生能够清楚知道规则的准则、执行标准以及后果。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制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依照规则进行惩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加强自我约束,逐步形成自己的正确思想。

引导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目标,并指导他们制定可行的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都不同,所以学校也应该提供不同种类的学习资源,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更多的、更合适的学习资源。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使他们意识到学好知识、修好德行需要努力,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学习方式,提高自我造诣和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辅导也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手段。

学校应该设立专业心理辅导专家团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面对学生不同的情感问题时,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其消除负面情绪,克服压力。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

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

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摘要:当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存在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隐患,学校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其后果不言而喻。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造成初中生品德不起行为的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又从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心理动机和抓住有利时机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两个角度提出矫正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启迪。

关键词:初中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受错误的道德支配从而违反道德规范,导致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道德过错行为,其外在的表现是小偷小摸、痞子习气、打架斗殴等。

最近,有关权威部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3-15岁的初中生是品德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这说明初中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稳妥而扎实地做好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要矫正品德不良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只要这样才能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学生的品德是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

要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必须从学生的主客观两方面入手。

初中时期是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发期,在这一年龄阶段,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能够独立地接受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念。

模仿和学习自己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他们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由于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加上自制力比较差,因而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从而沾染恶习,成为品德不良行为的问题学生。

二、造成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原因概括来说,造成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从而衍生了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其道德认识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一些道德要求和标准,从而导致脱离实际,道德观念错位,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二)异化的人际关系在离异家庭或者父母关系异常的家庭中,学生往往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表现出的行为有懒惰、撒谎、无礼、捣乱等。

这些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可能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

及时采取正确的矫正方法是对不良品德进行有效改善的关键。

造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

个人因素是首要原因之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自身心理发展不平衡、生理变化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品德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不和谐、家人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等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学校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不良的管理制度、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例如道德风气不佳、社交媒体的不良影响等。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

家长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给予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家长要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寻找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其次,学校教育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育机构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最后,社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正确的道德教育影响,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总结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要想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入手。

家长、教育机构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正确的道德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改正不良品德,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浅谈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和谐成长的过程,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显得尤其迫切。

要引导现代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及时发现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不良品行的成因,寻找矫正不良品行的策略,适时干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不良品行;成因;矫正策略不良品行是指“那些与社会道德不相吻合甚至是相违背的道德行为”,它是人的品德现象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不良品行的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其消极作用却不可忽视,它在整体上不仅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妨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而且在局部上阻碍青少年智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他们良好的品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初中阶段是人的品德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把好这个学生品德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关口,抓住关键时机,趁早发现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及时矫正,这不仅是当下初中德育工作的迫切任务,更能为他们往后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问题,与同行交流探讨!一、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主要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金钱至上,拜物主义等腐构思想和宣扬黄色、淫秽、凶杀、赌博、迷信等腐败文化沉渣泛起,严重危害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风气,是造成辨别是非能力低和抵制能力差的中学生品行不良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环境因素当今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以下几种不良情况:1.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偏差。

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相当欠缺。

2.父母因经商或外出打工。

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代管,认为只要给钱,孩子身体健康,到学校读好书就算尽到了义务和责任,完全没有自己要好好培养孩子良好品行的意识。

3.父母教育方法有欠妥当。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简单粗暴,认为打、骂能解决问题,一切都怪孩子,不寻找家长自身的原因,久而久之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处在中学阶段的孩子正是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非常时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思进取,恶性循环。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品德的情况。

这些不良品德可能包括不诚实、不守规矩、不尊重他人、懒惰等。

这些不良品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也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所以,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

1.正面引导。

在引导学生改正他们的不良品德时,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

我们可以先提醒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的错误行为,然后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为正确的方式。

例如,当学生向其他人撒谎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学生诚实。

2.激发内在动机。

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来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例如,当学生不守规矩时,我们可以让他们想象不守规矩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如违反规定可能导致被惩罚,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守规矩的意愿。

3.设置目标和奖励。

我们可以与学生合作制定目标,然后为达成这些目标设立奖励。

这可以激励学生行为正确的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与学生合作设定每周检查的行为目标,如按时完成所有作业、诚实守信等。

当学生实现这些目标时,我们可以为他们发放证书、奖章或者其他小礼物,以此激励学生积极改善不良品德。

4.强化行为。

当学生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强化行为的方式帮助学生继续保持这样的行为。

例如,当学生遵守规定、交友得体等行为时,我们可以给予正面评价和鼓励;反之,当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批评或者惩罚来使他们明确了解不良品德行为不被接受。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心和关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并与他们合作解决问题,这样会让整个过程更有意义且有效。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差、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父母离异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不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不良、同龄人错误观念的影响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矫正措施: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有耐心地和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做好家庭教育。

2. 学校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中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提供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成长潜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学生的品德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在学生时期,培养良好的品德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剖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矫正措施。

首先,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原因三个方面。

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常常会对孩子的品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任性和自私,使得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

另一些家庭则存在着家庭暴力、家庭纷争等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家长过分追求学术成绩,忽视了品德培养,也是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单一化的观念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形成了挑战。

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物质追求和竞争导向,忽视了人的素质和道德。

学生可能在这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下,过分追求成绩和物质享受,缺乏对社会责任和他人福祉的关注。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沉迷于虚拟世界、缺乏沟通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等。

另外,个人原因也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都会影响他们的品德发展。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成长环境不良、性格乖张、情绪不稳定等原因,产生了懒惰、自私、不负责任等品德不良的行为。

针对学生品德不良的现状,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矫正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

父母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并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此外,家庭教育也要注意平衡学术成绩和品德养成,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教育也应加强品德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和校规校纪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此外,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学生的品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在当前社会中,一些学生存在着不良品德行为,如懒惰、撒谎、吝啬、自私等,这些不良品德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进行矫正,以期让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白,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等形式,在学生心中种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校应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举办品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品德评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人格修养。

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矫正其不良品德行为。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批评和教育,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与家长和社会进行合作,共同关注并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家长和社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和监督者,他们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家长和社会进行合作,协力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引领他们走向健康成长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教育措施不力,德育管理系统形同虚设,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教育观念落后,缺少奉献服务意识,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有的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加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二)内因,即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动机。

道德上的无知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榜样的影响,没有奋进的目标等等,是学生产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

由于这些学生对物质欲望比较强烈,往往会为其所驱使,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困扰而产生不良行为。

2、道德意志力薄弱。

这些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往往对真善美、假恶丑缺乏辨别能力,人云亦云,容易接受不良的引诱,行为盲从,结果往往是非不分;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同学之间轻微碰撞产生摩擦不会冷处理,更不会主动检讨作自我批评,而是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恶言对骂,拳脚相向,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3、情感狭隘偏私。

在他们的道德情感中,江湖义气往往占有主要位置,以致于为了哥儿们的事可以两肋插刀,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强人出头。

有求必应,有请必到,过高地估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是越帮越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行为习惯不良。

他们往往以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来谋求私欲的满足。

如果这种行为方式得不到及时地矫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心理定势,形成不良习惯,时间越长,矫正越难,后果越严重。

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策略时势和环境造英雄。

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身体、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坚定的爱国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创业者。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因此,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

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内心深处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就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

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娱乐场所,对无证摊贩及一切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要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要不定期地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

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为青少年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开设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球类、棋类活动,读书活动,或开设各种辅导讲座等,正确引导青少年,这有利于疏导中学生的不良心理,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育。

(1)学校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

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

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

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

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进常规归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真正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群体去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高中里可以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

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家长来给学生作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

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德。

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

因为班主任素质高低对于一个学风、班风都优良的班集体的形成甚至校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班干部榜样引领作用大小是班集体道德认识、道德评价和判断的“晴雨表”。

班风好的集体,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不易蔓延,没有市场。

即使发生了,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而班风不好的集体,则违纪现象不断,品德不良学生不但不感到孤立,反而在错误的舆论中得到鼓舞。

在这样的班级,要对品德不良的学生进行转化,难度很大。

因此,学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和责任感、感恩等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素养,为子女树立榜样,逐渐拓展和子女交流的空间,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和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

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培训学校活动,提高教育子女的经验,与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长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总之,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