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

合集下载

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

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

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语言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是俗语的一种。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很多记载,特别是在元、明、清时代的戏曲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

见于古代典籍中的谚语,到现在还大多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因为它们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所以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谚语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它是用相似的事物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根据本体和喻体关系的不同,这些谚语中的比喻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谚语采用借喻的形式,只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

如:1、比如一边有财有势,那趋财慕势的多只向一边去。

这便是俗语叫做“一帆风”,又叫做“鹁鸽子旺边飞”。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O)鹁鸽(即家鸽)喜欢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

比喻人大多趋财慕势,往兴旺发达的地方去。

语含贬义。

2、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红楼梦》六回)比喻富贵人家再艰难,也比普通百姓强。

3、百姓既没有钱粮交纳,又被官府鞭笞逼勒,禁受不过,三三两两,逃入山间,相聚为盗。

“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此人姓范名汝为。

(《警世通言》卷一二)比喻群体中没有首领,就成不了大事。

[二]谚语采用暗喻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构成本体和喻体。

如:1、王夫人道:“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样呢?”(《红楼梦》八一回)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父母想管也管不了。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儿。

(《红楼梦》一一回)指人的祸福(多指灾祸),像风云一样难以预测,说来就来。

3、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

谚语修辞浅析(修辞学论文)

谚语修辞浅析(修辞学论文)

浅析谚语修辞摘要:英国作家培根说过:“一个名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都可以在其谚语中找到。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觉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特点(一)思想内容大多数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不少谚语以通俗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①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Time tries all things.(实践检验一切。

)⑤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 so gold tries the men. (试金石试金,金子则考验人。

)大多数谚语来自生活,总结人们的生活的经验。

如:①慢工出细活。

②三个和尚没水喝。

③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④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服马靠鞍。

)谚语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很多谚语反映了世态炎凉、尔虞我诈以及阶级社会的种种丑陋面。

如: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②有钱能使鬼推磨。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谚语依存于社会生活,它与本名族特定的历史、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各个具体的表述上,各个名族不尽相同。

如:在提到某人,某人就来了的时候,汉语的谚语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而英语的对等谚语是“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

许多汉语谚语与农业有关,因此就有了“瑞雪兆丰年”“”。

而英语中的谚语却与航海有关。

如: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It is safest sailing within reach of the shore.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二)语言特点1》富于形象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阐述道理,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然后再用这个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谚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简练有力、深刻含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通常是通过对人们的生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委婉体现,来表达
深刻的哲理或道理。

在修辞学中,谚语常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通过巧
妙地引用谚语,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起到强化论点、加深情感等多种效果。

谚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大众化:谚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文章
中引用谚语可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使文章更加贴近大众。

2. 形象化:谚语常常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众人皆知的道理
或劝诫,可以有效地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3. 强调效果:大多数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或智慧,通过巧妙
地引用谚语,可以起到加强修辞论点的效果。

4. 表现气氛:通过妙用谚语,可以为文章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气氛,如温馨、幸福、疑虑、忧虑等。

总之,谚语作为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还可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俗语中的修辞现象

浅谈汉语俗语中的修辞现象
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I . 神话寓言 ( 5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 ( 6 )跳进黄河洗不清
( 7 )吃 不 了兜 着走 ( 8 )八仙 过 海 ,各 显 其 能
2 . 历史故事 ( 9)只许 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 宋・ 陆游 ( 《 老 学庵笔记》 ) ( 1 0 )太岁头上动土 ( 汉・ 王充 论衡 ・ 难岁 ) ( I I )半路上杀 出个程咬金 (《 说唐全传 》 )
对 徐宗 才、 应俊玲编著的 《 常用俗语 手册》 ( 1 9 8 5 )中的 l l = 4 7 条 俗语 修辞 格的 使用颡率进行分析 统计如下:

乏 1 :
I 比喻 l 对偶 I 夸张 l 对比 I 借代 I 顶针 I 双关 I 映衬 I 回环 I 析字 I 镶嵌 1
( 1 2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 明・ 罗贯 中 《 三国演义》 )
3 . 宗 教 用 语
( I 3 )不看僧 面看佛 面
( 1 4 )急来抱佛脚

( 1 5 )佛在心头过,酒肉穿肠过
从 以上三种类型 中的各条俗语我们可 以发现:俗 语是中华 民族各地 区传统文化历代相传 的集 中体现 ,它反映了各个历 釜
(3 )孟 尝君 择舍人 以为 武城 吏, 而遣 之 日: “ 鄙语 岂不 日 ,借 丰者驰 之 ,借衣 者被 之 哉 ?” (《 战国
策》 )
( 4 )野语有之 日: “ 闻道百,以为莫 已若。” (《 庄子 ・ 秋水》 )
以上的 “ 野语 ” “ 谚” “ 鄙语 ”发展到今天 ,大致相当于如今所说 的俗语 。俗语的内容包罗万象 ,是 因其来源 所决定
俗 语 的历 史 源 远 流长 ,早 在 先 秦 文 献 中就 有 记 载 ,例 如 :

中国古代寓言中修辞的好句

中国古代寓言中修辞的好句

中国古代寓言中修辞的好句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

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比如写月的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宋子侯《董娇饶》)、“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白居易《客中月》)“今宵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零》)“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杜甫《北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应当承认,上述诗句对月的描写,不可谓不鲜明,但还不能说是生动。

而如下两例: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②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白居易《春题湖上》)以上两句一个比喻天上月,一个比喻水中月,生动至极。

“露似珍珠月似弓”,在月光的照耀下,晶莹的露珠犹如熠熠闪光的珍珠般闪闪发光,那天上的新月也正像弯弓一样斜挂在天上,十分生动、逼真。

“月点波心一颗珠”,“点”用为动词,这里有“点缀”“映印”的意思,是说天上的明月点缀在西湖之中就好象一颗闪光的夜明珠一样,构思非常巧妙。

同样是写月,但由于使用了比喻修辞格,其表达效果有了明显的不同。

比喻的修辞格在诗歌中使用极其广泛,下面再试举几例: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硕人》⑵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⑶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其五)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⑸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修辞手法在古代寓言中的巧妙运用

修辞手法在古代寓言中的巧妙运用

修辞手法在古代寓言中的巧妙运用古代寓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传递深刻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观念。

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辞手法可以使寓言故事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中的道德教诲。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修辞手法,探讨其巧妙运用。

首先,比喻是古代寓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故事中的人物、动物或事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或事物进行类比,达到明确表达的效果。

例如,《狐狸与葡萄》中的狐狸试图够到高处的葡萄,但最终无法够到,于是心生嫉妒,说葡萄是酸的。

这个故事中的狐狸比喻了那些因为得不到而嫉妒他人的人,葡萄则象征着他们所嫉妒的事物。

通过比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例如,嫉妒是因为自己无法获得而自我安慰的表现。

其次,对仗也是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句子中的词语进行对称的排列,使句子更加韵律感和美感。

例如,《狼和小羊》中的“你为什么喝我的水?”“我怎么可能喝你的水?”这个对仗结构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容易记住故事中的道理。

对仗的运用使寓言故事更加优美,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再次,排比也是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进行并列排列,使句子更加有力和强调。

例如,《乌鸦和狐狸》中的“乌鸦叫得好,狐狸跳得高,真是一对好朋友。

”这个排比结构使故事更加生动,突出了乌鸦和狐狸之间的友谊。

排比的运用使寓言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最后,夸张也是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夸大故事中的人物、动物或事物的特点,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例如,《乌鸦和狐狸》中的狐狸夸张地说乌鸦的歌声是“美妙的交响乐”。

通过夸张,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夸张的运用使寓言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在古代寓言中的巧妙运用使故事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比喻、对仗、排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寓言故事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中的道德教诲。

谚语中的比喻手法

谚语中的比喻手法

作者: 王道成
出版物刊名: 运城学院学报
页码: 53-54页
主题词: 比喻词 语言效果 杨文奎 口是心苗 反喻 罗李郎 五杂俎 天部 绯衣梦 顾起元
摘要: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

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浅谈汉语俗语中的修辞现象

浅谈汉语俗语中的修辞现象

浅谈汉语俗语中的修辞现象摘要:俗語是一种通俗而且广泛流行于人民群众之间的短语,记录了群众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经验,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到如今,经过数代人的使用和锤炼形成了意思新鲜、形式生动、道理透彻的特点。

文章采用统计法和归纳法,借助前人研究成果,从俗语来源、俗语的修辞格、语音修辞三个方面来对俗语进行分析阐释,以到达对俗语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汉语俗语修辞现象引言俗语又叫俗话,是一种通俗并且广泛流行于人民群众之间的短语,记录了群众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经验,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

【1】俗语语言简洁、生动,道理深刻,在人际交往的口语使用甚至文学作品中见到的频率越来越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从俗语的历史来源、俗语中的修辞格和俗语中的语音修辞三方面对俗语进行分析解读。

一、俗语的历史源流俗语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例如:〔1〕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2〕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那么度之;宾有礼,主那么择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3〕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战国策?〕〔4〕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

〞〔?庄子·秋水?〕以上的“野语〞“谚〞“鄙语〞开展到今天,大致相当于如今所说的俗语。

俗语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因其来源所决定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5〕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6〕跳进黄河洗不清〔7〕吃不了兜着走〔8〕八仙过海,各显其能〔9〕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10〕太岁头上动土〔汉·王充?论衡·难岁?〕〔11〕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说唐全传?〕〔1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13〕不看僧面看佛面〔14〕急来抱佛脚〔15〕佛在心头过,酒肉穿肠过从以上三种类型中的各条俗语我们可以发现:俗语是中华民族各地区传统文化历代相传的集中表达,它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百姓们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生动形象、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富于变化,充实了我们对传统语言学中书面语的研究。

汉语谚语中修辞手段运用研究

汉语谚语中修辞手段运用研究

汉语谚语中修辞手段运用研究
汉语谚语作为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熟语的一种,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智慧的结晶。

而汉语谚语在其形成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在其流传使用的过程中,这些修辞手段又对其所处语境起到了独特的相互作用,使产生于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谚语这种熟语凸显了与其它熟语形式的不同之处。

本文通过对汉语谚语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段进行了穷尽式的总结与分析,通过举例分析了汉语谚语中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并指出了不同修辞类别的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谚语产生的不同的修辞特性,重点论述了谚语的功能中谚语修辞手段的运用与语境的独特关系和谚语中修辞的运用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何必愁六经” 援手笑迎不自闭” 骄若立耳驴” 徒苦脚板皮” 、“ 、“ 、“ 等 ,都 是黔北方言 的化 用 ,清新 自然,通俗生动 ,极富生活气 息。 杜甫是名符其实的语言大师,他作诗以 “语不惊人死不休”来 自励 。 他在创作 诗歌时都要经过 严谨推敲 , 精心锤炼 , 力求达到 “ 字 字精辟 ”的语言 效果。正 因为如此 ,他 的诗歌常 常因个别字眼 的准 确传神而 有点睛之 妙 。如 “ 穿花蝴蝶深深 见 ,点水 晴蜒款款 飞”, 这一联 作者体物 精微 ,笔 中含情 ,充成。 叶梦得 《 石林诗话》 “ 称 诗语忌用巧太过, 然缘情体物, 得意场” 、 久识此君 “ 无热性, 要宜肥地必凡才” 等等, 炼字句
自有天然之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 穿花’二句, 深深’ 精准,意境独辟,意蕴深醇,令人味之不尽,嚼之无穷。 字若无 ‘ 字, ‘ 穿’ 款款’字若无 ‘ 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 点’ 注释:
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第卷第三期总第期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王文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州捅妥谚语的长期使用其价值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谚语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能更精炼明白准确地传情达意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为人们所重视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21 0 0年
《 田师 范 专 科 学校 学 报 》 ( 和 汉文 综合 版 )
的确 , “ 深深 ”二字与蝴蝶 在花 间翻 飞,如隐如现 ,应 “ 穿”: “ 款 款 ”二字 写蜻蜒贴 水而飞 ,缓振 双翅 , “ ”,情 意宛然如真 。再 点 如 “ 云岩际宿 ,孤 月浪 中翻 ” 这里写 薄云因暮 色绵延看上 去仿 薄 佛凝 滞 一般 , 用一 “ 宿 ” 字 ; 写西 阁临江处波嘴 浪急, 月亮 仿 佛在水 中随波浪翻 滚,用一 “ ”字 ,都各 得其妙 。还 有如 “ 吹 翻 风 客衣 日杲果 ,村搅 高思花冥冥 ” !、 “ 碧鸟逾 白,t青花欲燃 ” 江 h 等美妙绝 伦的诗句 , 均是通过精 心锤 炼然后得其 神韵的经典之作 。 郑珍继 承 了杜 甫 “ 语不惊人 死不休 ”的炼字炼 句精神 ,他 在青 少年时期 丰下的扎 实小学功底 , J ‘ 为后来的诗歌创 作奠定 了坚 实基础 。 他强调 作诗 “ 诚小技,亦从学养化 ” ,而所谓 “ 养 ” 来源 于 “ 学 则 破 万卷 ,理万物 ” 他在 《 诗示诸生》中说 : 固宜 多读书,尤贵养 论 “ 其气 。气正斯 有我,学赡乃 相济 。 ’ 了多读 杜韩之 “ ” 除 经典 ”之作 外,他还 强调要 “ 捣烂经子 作酵 泥 ” ,由于既有坚 实的小学基础 ,又 有囚饱读诗书而具有的丰厚 “ 学养” ,郑珍的炼字炼句炼意技巧,也 运用得 出神入化 。试看 《 南阳道 中》 : 先 车雨过尘 方少,未夏村 明望不遮 。林脚天 光如野水 ,麦 头风 焰度晴 沙。春当一 L己犹无燕 ,地近南都渐 有花 。昼 睡。分今减 半, 卜 : : : [ :1 : 1 0[1: ]2] o:1[ :3] 4[ 13] 1 4 6 1 [ ]1 [ : 1 2: : 13 3 [ 1 13 [ ]]]7 8 92 2 2 33 ] 2 33 5 6 [ :3:3 - ]4] 2白 巢经巢诗 3 [ [ ]4 [1: ] 敦 7 8 9 0 4 钞笺注: 巴 书社,96P56 蜀 1 ,1 、 9 0 1 4 17、 36 1 3 13、 1 、 3、 2、 1、 59 55 1 、 03 5 、 46 11、 2 、 1 13 4 2 50 1 、 9、 9 1 、 2 3 2 2 2 4 2 4 2 7、 7、9 、1、1 2 8、57 4 . 3 11 0 2 、 8 0、 8 0 7 、5 5 : 胡先 胡 2 骤. 先骊论文集・ ] 读郑珍 《 巢经巢诗》M. 文学出皈 1 0 E 人民 ] 社, 9 , 9 P5. 3 3 1 钱仲脱 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 ・ 3 ] 论近代诗四十家: . M 齐鲁书社, 9 , ] 18 3 P1. 5 5 : 陈田. 纪略丛编[ . 1 民出 5 ] 黔诗 M 贵4人 版社, 9 , 2 , : 18 P8 9 8 1 : ]1_1 [ 11: 51 ] 8[ ] 7 l 1 " 4 1 [ [ :2 : :2 仇兆鳌. ] o 2[ : 5 6 2 7 2 9 杜诗详注 : 中华书 局, 99 P9、 1、 1、5 、 5、 7、 4、 49 20 13、 17. 35 34 36 2 38 42 46 16、 4、 1 . 8 4 : 钟惺. 8 ] 唐诗归叫 . ]中华书 局,1 5 P3. 9 , 37 8 : 沈德 唐 裁集[ . 9 潜. 诗别 ] I 上海古籍出 I = 版社,1 5 P7. 9.8 7 6 : ] 嗣爽. M. 海古籍出皈 I王 】 杜噫【 上 ] 社,1 3 P 5 9 ,4 . 8 0 : ] 修,宋祁 新 l 欧阳 3 . 唐书[ , 书局,1 5 M 中华 : 9 ,卷二 7 百十九 . 1 ] 涤非. 2 肖 4 杜甫研究[ . M 四川大学出 : 版社, 95 P8 18, 7 . : ] 得. 林诗话 . 2 叶梦 石 6 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 社,1 5 P2 9 , 1. 9 7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编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编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

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

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一)谚语定义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

[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

”[3]《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4]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修辞手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修辞手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表达人或事物的内在品质无法用外在形容或测量来准确判断的意思。

这种修辞手法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议论文或谚语中,通过对比或类比的方式,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人不可貌相这一修辞手法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写道“人怨废井深,鸡鸣旬夜渴”。

“废井深”“鸡鸣旬夜渴”这样的修辞手法,将人们的心情和内心冲动进行了巧妙地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海水不可斗量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找到。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的不满,常常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方式来表达。

他用了很多“海水不可斗量”的修辞手法来强调现实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深刻而生动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愤怒和对理想的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修辞手法也常常出现在议论文或谚语中。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来理解人和事物。

比如人们常说“书不能借,人不能借”,用这样的谚语来告诫人们,表明同样是借物,却需要看清借物者的信誉和品行,使人们明白了人和事物的内在品质无法通过外在形象来准确判断。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修辞手法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有效手段。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修辞手法都在传达一种思想和观念,引导人们去观察和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

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使得我们对人和事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注重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更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文学作品、社会谚语以及日常生活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探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修辞手法的深刻内涵。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编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编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

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

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一)谚语定义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

[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

”[3]《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4]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高考语文常用的谚语及解释

高考语文常用的谚语及解释

死未悔”、“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这些古诗文将成为新一轮的热词,或许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

行百里者半九十总理原话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

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释义出自《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言末路之难也。

”意为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

这句俗语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也说明要完成最后百分之十的工程,却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此语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华山再高,顶有过路总理原话同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释义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

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

《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

《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

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

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总理原话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

释义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

出自《全唐文》卷六百十《刘禹锡十二·子刘子自传》。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总理原话释义出自屈原《离骚》。

意为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绝不后悔。

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总理原话(两岸)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

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释义兄弟间虽然有一些摩擦,但还是一脉相连的亲缘。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1前言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

谚语是历史上长期流传,表达民俗,含有深刻社会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

它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熟语形式。

谚语中一部分出自典籍或民间性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民间口耳相传。

谚语内容丰富、运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而面,例如:有关饮食保健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关行走坐卧的谚语:只要迈开两脚,哪愁千里迢迢有关衣食的谚语:人是衣裳马是鞍有关时令节气的谚语:二月二,三月三,淸明寒食过三天有关医药卫生的谚语:伤筋动件一百天教人勤奋学习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农事的谚语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

谚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

本文就汉语谚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谚语的例子来展示其修辞之美。

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在论及汉谚语时说:谚语在民众艺术上所以有留存的余地,与其说由于它的内容幽玄深邃,不如说它形式的奇峭警拔,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密切的联系。

语言接受文化模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修辞手段,调度语言元素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和态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

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苴擅长具象思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

这样的思维倾向形成汉民族审美观念:就是以形象为美、含蓄为美。

比喻、起兴、借代、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谚语中显得特别活跃。

2汉语谚语修辞之美的表现手法2.1精彩的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

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

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一)谚语定义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

[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

”[3]《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4]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1.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意思:三个才能平庸的人,如果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够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

强调人多力量大,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 出处:来自民间俗语。

- 造句:这个项目很复杂,但是我们不用太担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一起想办法肯定能做好。

- 小片段例子:甲:“这数学题好难啊,我想了半天都没思路。

”乙:“我也不会呢。

”丙:“咱们一起讨论讨论呗。

”甲:“就咱们几个这水平,能行吗?”丙:“怎么不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呢。

你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不定就找到解法了。

”最后,他们真的通过共同讨论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就说明啊,很多时候大家一起想办法,力量真的很大。

2. 谚语:“人心齐,泰山移。

”- 意思: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连泰山这样的大山也能移动。

表示团结力量大。

- 出处:中国民间俗语。

- 造句:只要我们人心齐,泰山移,再大的困难在我们面前都不算什么。

- 小片段例子:一群小伙伴要一起搬一个很重的大石头,石头太大了,一个人根本搬不动。

甲:“这石头太重了,咱们放弃吧。

”乙:“不行啊,要是我们都齐心协力呢?人心齐,泰山移啊。

”然后大家一起用力,真的把石头移开了。

所以啊,团结起来就能创造奇迹。

3. 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意思: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

多用来比喻做了什么事,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 出处:《涅盘经》。

- 造句:你每天这么努力学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 小片段例子:老师在课堂上说:“同学们,学习就像种地一样,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甲:“真的吗,老师?”老师:“当然啦,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你看小明,他每天认真做功课,读很多书,他的成绩就很好。

你们要是也像他一样努力,也能有好成绩的。

”所以啊,我们的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

4. 谚语:“瑞雪兆丰年。

”- 意思: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语言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是俗语的一种。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很多记载,特别是在元、明、清时代的戏曲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

见于古代典籍中的谚语,到现在还大多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因为它们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所以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谚语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它是用相似的事物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根据本体和喻体关系的不同,这些谚语中的比喻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谚语采用借喻的形式,只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

如:1、比如一边有财有势,那趋财慕势的多只向一边去。

这便是俗语叫做“一帆风”,又叫做“鹁鸽子旺边飞”。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O)鹁鸽(即家鸽)喜欢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

比喻人大多趋财慕势,往兴旺发达的地方去。

语含贬义。

2、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红楼梦》六回)比喻富贵人家再艰难,也比普通百姓强。

3、百姓既没有钱粮交纳,又被官府鞭笞逼勒,禁受不过,三三两两,逃入山间,相聚为盗。

“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此人姓范名汝为。

(《警世通言》卷一二)比喻群体中没有首领,就成不了大事。

[二]谚语采用暗喻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构成本体和喻体。

如:1、xx道:“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样呢?”(《红楼梦》八一回)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父母想管也管不了。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儿。

(《红楼梦》一一回)指人的祸福(多指灾祸),像风云一样难以预测,说来就来。

3、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

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何人?(《警世通言》卷二二)养育儿女是为了年老时有人赡养,就像蓄积粮食为了饥荒之年不至于挨饿一样。

[三]谚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作某事物的喻体,后一部分是对这一事物的状态、性质等进行补充、说明或描述。

如:1、古人说的好:“手插鱼篮,避不得腥。

”一不做,二不休,左右帅领家兵杀那和尚去来。

(《西游记》八六回)比喻已经插手某事,就脱不了干系,爽性干到底。

2、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水浒全传》八回)处在别人家的低矮的房檐下面,不敢不低头走路。

比喻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不得不受些委屈。

3、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三国演义》三二回)箭已经搭在弓弦之上,不能不射出去。

比喻情况紧急身不由己。

4、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人家夫妻好端端的,拆散了是为甚么来?(清·随缘下士《林兰香》)指流言蜚语就像龙泉宝剑一样,能置人于死地,而又杀人不见血。

比喻“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古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人类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着的修辞格”。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所以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谚语中比较常见。

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古代谚语描绘事物具体生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鲜明。

二、对偶对偶,是一种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

它又分为正对和反对。

[一]正对。

正对就是出句和对句意思相同或相近。

如:1、俗语有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你当初有钱是个财主,人自然趋奉你;今日无钱,是个穷鬼,便不礼你,又何怪哉!(《醒世恒言》卷三七)指世态炎凉。

有钱有势时,会有人巴结;一旦失势无钱,便遭人冷遇。

2、常言道:“事有凑巧,物有偶然。

”(《醒世恒言》卷三六)指事物有偶然性和巧合性。

3、长儿是个小厮家,眼孔浅,见了这钱,不觉贪心又起;况且再旺抵死缠住,只得又攧。

谁知风无常顺,兵无常胜。

这番头又轮到再旺了。

(《醒世恒言》卷三四)风不可能经常是顺的,军队也不能永远打胜仗。

常指事情不能总是一帆风顺的。

4.前两遍石桥全无湿气,今番雨后难行也。

若是三尺四尺,不多步儿也还好处,这三丈多长哩!下面不测深渊,可是取笑得的……却不道风急雨至,人急智生。

(《平妖传》一O回)风刮得急了,雨就会到来;人到了危机的时候,往往会突然想出应付的办法来。

[二]反对。

反对就是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正好相反或相对。

如:1、蒋爷走到哪里,他追到哪里。

蒋爷一想,不敢和他交手,净跑也是无益于事。

常言一句说的好:逢强智取,遇弱活擒。

忽然想出一个主意来。

(清·石玉昆《小五义》一一O回)碰到强大的对手,用智谋战胜他;遇到弱小的对手,要用实力去活捉他。

指对待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对付。

2、只因艾虎给的银两恰恰与锦笺救了急儿,所以他深深感激,时刻在念。

俗话说得好:“宁给饥人一口,不送富人一斗。

”是再不错的。

(《三侠五义》一OO回)宁可给饥饿的人一口饭,也不要给富人一斗粮食。

指救人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3、常言:“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你两个已是见过话,只顾使性儿到几时。

(《金瓶梅词话》七六回)甜言美语,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使人感到温暖;恶意伤人的话,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会使人感到心寒。

指人说话要讲究,不要恶语伤人。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同比喻一样最深入人心的一种修辞格”。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5页)因此,它也同比喻一样,在古代谚语中较为常见。

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不但使谚语在结构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增强,而且在内容上更加概括、凝练和集中。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而又使人感到合理的修辞方法。

它又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一]扩大夸张。

扩大夸张就是将事物尽量向多、长、高、大、快、强等方面夸大。

如:1、我不如你有担待。

你做中堂的是宰相肚里好撑船。

我生来就是这个脾气不好。

(《官场现行记》二七回)指人胸襟宽阔、度量大,能够容忍和宽恕别人。

2、古人有言:“至诚金石为开。

”到了成亲之后,女儿仗着一片血诚,或者可以感格得过来,也未可定。

(清·吴趼人《恨海》一0回)诚心诚意能感动一切,甚至连金石也会为之裂开。

3、古人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当初贫困之日,低门扳高,求之不得;如今掘藏发迹了,反嫌好道歉起来。

(《警世通言》卷二五)指人贪心不足。

4、虽蒙老兄拔救,但他寡妇人家的女儿,当不得外人谈论,俗说“舌头底下压杀人”,老兄高明之士,求详察。

(明·李清《梼杌闲评》一一回)指流言蜚语能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缩小夸张。

缩小夸张就是尽量将事物向少、短、低、小、慢、弱等方面缩小。

如:1、我常说:“酒肉兄弟千个有,急难之时一个无”,除非你我兄弟可称知己。

俗言说得不错:“万两黄金易得,一个知心也难求。

”(《济公传》一二六回)指很难找到知心的人。

2、“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张郃虽有罪,乃魏王所深爱者也,不可便诛。

(《三国演义》七0回)一千名士兵容易招募,一个好将领却很难寻找。

意思是说将才难得。

3、伯华在家,终日孝顺力田,家道颇是温厚,奉养无缺。

果是:万两黄金未为xx,一家xx值钱多。

(明·xx《xx二集》卷六)指一家人能安乐和睦过日子,比拥有万两黄金都可贵。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事物形象进行渲染,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突出,引起人们更为丰富的想象。

四、排比排比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列在一起,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强调被描写的事物,使之更加突出。

如:1、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

”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有,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水浒全传》二十六回)比喻处理事情、审理案件要注重证据。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管子·修权》)作一年的计划,最好是种植粮食;作十年的计划,最好是种植树木;作长远的终身计划,最好是培养人才。

3、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鲁达心慌抢路,正不知投那里去的是。

(《水浒全传》三回)指人处困境时,急于满足临时需要而无法选择。

排比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谚语中使用它能够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

但是,因为谚语要求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而排比句一般字数较多,句式较长,这和谚语的特点不太适应,所以古代谚语中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较少。

五、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手法。

如:1、“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好个爱八哥儿,在外头什么人不见,偏来了就有人冲了。

”(《红楼梦》六九回)比喻彼此不相干的人或事,不会互相妨碍。

2、罢哟,你不用打趣我了,老鸹也别笑话猪黑,你为什么因为婚姻不遂作践了自己的身子?……这会子还敢笑话人来了。

(《续红楼梦》二一回)比喻彼此都有缺点、毛病,谁也不用笑话谁。

3、安老爷xx道:“他有多大的学力福命,敢说这等话!”安太太道:“这可就叫做小马儿乍行嫌路窄了!”(《儿女英雄传》三三回)比喻刚出道的少年,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这世界没有他发挥才能的地方。

4、走在边山,三爷有点自负。

xx说:“三哥,别把话说满了。

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设若咱们走在树林,有个闷棍手抽后就是一棍,你敢准说躲闪的开吗?(清·石玉昆〈〈小五义〉〉九九回)比喻本领再高强的人也会有疏忽、懈怠的时候。

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谚语能使人对它所表达的内容产生鲜明的印象,从而引起共鸣。

六、对比对比,就是把相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

如:1、xx道:“郭先生,自古…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是我们养他的不是了!”(《儒林外史》二二回)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一斗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帮助贪得无厌的人一石米,他会与你反目成仇。

一般指帮助人要看清对象。

2、常言道: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既张木匠的儿子恁般聪明俊秀,何不与他说,承继一个,岂不是无子而有子。

(《醒世恒言》卷二O)比喻刻意做的事情往往办不成,而无意做的事情反倒意外地成功了。

3、君子千言有一失,小人千言有一当。

他不知是我,若知是我,怎么敢骂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元·关汉卿《鲁斋郎》一折)指君子说话多了也可能有失言而不当的地方;小人说的话也可能有得当的地方。

4、俗语有两句道得好:“命若穷,握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化作布。

”总来只听掌命司颠之倒之。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迷信的人认为,穷与富是命中注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