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河 北 青 年 管理 干部 学 院 学报 2 0 1 3年 第 2期
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一I I 一0 8
作 者 简介 : 邰文燕 , 女, 南 京 大 学 政府 管 理 学 院 行政 管 理 系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公共 政 策 与 政 府 治 理 。 3 5
为 。政 治参 与影 响 了政治体 系 的运行 规 则 、 运行 方式 和政策 过程 , 体 现 了公 民在政治 生 活 中的地 位与作 用, 是其 实 现政 治权 利的重 要方 式 [ 6  ̄ 2 0 7 。 在 现代政 治学 研 究 中 , 政治 参 与一 直是一 个 富有魅 力 而 争议 极 大 的 概念 。政 治 参 与涵 义 的界 定对
过 全 民公 决来 决定 重大 国事 [ 7 1 2 7 6 。 2 .选举 。选 举是 由组 织 、 动员 、 投 票等 多 个 连续 的政 治 活 动组 成 的 一种 政 治 行 为 。选举 的前 期 活 动需 要更 多 的主 动性 。在诸 多 政治 参与 方式 中选举 规 模 最大 、 影 响 亦最 大 。选 举 过 程不 仅提 高 了候 选 人 的动员 组 织能力 , 而 且训 练 了公 民的政 治 能力 , 提高 了他 们政治 参 与 的热情 。
为” [ 2 ] 5 。第二 , 政治 参与 是一 种 出于 自愿 的活动 。帕特 里 克 ・ 孔奇认为: “ 政治 参 与 是在 政 治 体制 的各
个层次中, 意 图直 接或 间接 影 响政 治抉择 的个别 公 民 的一 切 自愿 的活 动 。 ” [ 3 3 第三 , 著 名 的《 布 莱 克威 尔
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大 学生作为边 缘公 民与 国 家的权 利 、 务和 责任之 间的 关 系。 高校 大 学生政 治参 与 作 为 政 治现代 化 的重 义 要 内容 , 学界 对 其进行 了广泛 的研 究 , 依 然存在 着一些 问题 , 但 影响 了大学 生政 治参 与的 有序性 。从 概念 、
2 1 第 1期 0 2年 1月
E O 0 I经 N 0 I L发E E O ME T C N M C A济 与 社 A 展 P N DS C 会 D V L
V L 1. o1 O .O N .
J AN. 0 2 2 1
高校 大 学 生政 治 参 与研 究 综述
娄淑华 , 张丽敏
( ) 治参 与 的界 定 一 政
实 施监 督或 施加 影 响 的政 治行 为 。 【 具有 代 表 性 ”4 的论述 如上 , 其他 领 域 的研究 则 主要从 中引入 。 综 上所 述 , 由于 各 国学者 所 持 的政 治视 角与 思 维方式 不 同 , 对政 治参 与含 义 的理解 和认 识也 就 其 不尽相 同。而其 不 同 的界 定 在 抓 住 政 治参 与 的某 些基 本 内容 的 同时 , 又各 自片 面强 调 了其 中的某些 特点 , 时 无 形 中又 把 某 些 政 治 参 与 行 为 排 除 在 有 外 。概括 起来 , 者们 的主要 分歧 一般 体现 在政 治 学 参 与是 否包 含非 法 的政 治行 为 、 一些被 动员 起来 的 .
与 的界 定也 必然 影 响 学 界 对 大 学 生 政 治参 与 概 念
的界定 。
网络时代国内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综述
大学生是富有知识和活力的一个群体,是中国执政党的优秀后备军和生力军,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1]网络的出现及快速发展虽然使大学生有了更大的政治参与的可能,但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让他们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和他们对党的信心。
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问题研究。
现将国内近几年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网络时代国内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近年来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这说明了网络确确实实在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及其方式。
其中,多数学者认为,网络给大学生政治认同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不仅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通过网络更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的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繁多而复杂,大学生对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知识、观点缺少辨别和选择能力,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主流与多元。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坚定的政治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相信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能有质的飞跃。
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范围,使他们能与更丰富的群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但是,交往群体的负面观点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和认识。
[2]特别是一些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着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主流与多元性并存的现状。
正如施丽红等在《试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状》一文中所说,在网络这个广袤的海洋里,容纳了绝大多数的文化表现形式,冲击着我国主流文化,大大削弱了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引导作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重点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法、效果评估、未来发展趋势和创新案例。
在强调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挑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通过此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特点、方法、评估、发展趋势、创新案例、重要性、挑战、发展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向网络空间延伸,互联网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进现代化教育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能够实现即时互动、全球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性。
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信息泛滥、真伪难辨、传播速度快等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其特点、方法、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参与度和互动性。
通过利用网络平台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育内容。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交流。
网络思政工作情况汇报
网络思政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同事们:近期以来,我单位在网络思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我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网上宣传针对当前热点议题,我单位加强了网上宣传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舆论关注重要事件,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新媒体平台上,我们开设了专题栏目,定期发布相关文章和视频,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和参与讨论,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网络舆情监控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舆情中的问题,我单位加强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通过引入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建立了完善的舆情监控体系,能够对各种网络舆情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舆情中的问题和风险,为及时回应和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网络意见调查为了更加贴近群众,我单位积极开展网络意见调查活动,定期向群众征询意见和建议。
通过发起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有效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四、网络安全保障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我单位加强了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通过提升网络防火墙、加强数据加密、加强审计监控等手段,增强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有效防范了各类网络安全威胁,保障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网络宣传素材建设为了提升宣传效果,我单位加强了网络宣传素材的建设工作。
通过加强摄影、视频拍摄、文案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升了宣传素材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了一批符合宣传需要的精品宣传素材,有效提升了宣传效果。
以上就是我单位近期网络思政工作的基本情况,希望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给予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不断加强网络思政工作,提升网络宣传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谢谢!。
政治研究综述模板(超强整合)
政治研究综述模板(超强整合)政治研究综述模板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治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们通过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政治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不同研究方向的核心问题和方法。
进展政治制度研究政治研究者一直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关注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研究重点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议会制度等。
方法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和理论建构。
政治权力研究政治权力一直是政治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者们探讨了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用,揭示了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各种力量在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案例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政治经济研究政治经济研究关注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和政策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学者们对政治经济因素在全球化、贸易政策、经济不平等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广泛探讨。
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和游说团体分析。
政治行为研究政治行为研究关注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参与中的行为和动机。
学者们研究选民行为、政治参与、政治社交网络等,以揭示政治行为背后的因素和模式。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结论政治研究领域在不同方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进一步研究可以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以上综述提供了政治研究的一个超强整合模板,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研究目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拓展。
网络民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向
学
术
探
索
2 01 3年 4月
A pr ., 20 1 3
Ac adem i c E xpl or at i on
网络 民主研 究 综 述 及 发 政 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摘要 : 网络民主是 当今政治学领域的一个研究 热点 。作为对现实 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 响的民主形式 , 网络 民主
吸引 了众多研究者 的 目 光 。本文简要分析 了网络民主的研究意义 , 梳理 了近年来中西方对 网络 民主的研究成果 ,
并简单分析了网络 民主发展 的方 向。 关键词 : 网络民主; 研究现状 ; 民主政治 ; 民主发展
作者简介: 张欧 阳, 男,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2 0 1 0级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
1 9
网在很 多 国家 被广 泛 应用 于 电子政 府 、 政 党 选举
年代十大新趋 向》 一书 中, 重点讨论 了网络对代
议制 民 主 的影 响和 网络 对 政 府 的影 响 。他 认 为
互联 网对 社 会 生 活 的方 方 面 面 都 产 生 了深
刻的影响 , 也给 民主政治 生活带 来 了巨大 的冲
击, 为 民主政 治 的 发 展 创 造 了 新 的 机 遇 、 环 境 和 条件 。“ 如果所 有公 民都 能 顺 利地 拥 有 丰 富而 多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1 2 Z D & 0 5 8 )
“ 政 治性 ” 的 力量 。 自其诞 生 以来 就 不 断 向政 治 生 活渗 透 , 不仅 影 响传 统 的 政 治制 度 、 政 治 结构 、
我国网络政民互动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政民互动研究综述作者:李朔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06期摘要: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时代要求以及公民逐渐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互联网问政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在强大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在逐步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政民互动的过渡。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对我国的网络政民互动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得到我国网络政民互动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问政政民互动公共管理一、国内外网络政民互动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中鲜有对于网络政民互动的研究,相近的研究内容是“网络政治参与”或“网络民主”,而这一类型的研究起源于对于网络民意的研究,关于网络民意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0年左右。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1983)中提出了“信息政治学”这一概念,开创性地引领了网络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并提出了可能带来的隐患。
美国学者乔万尼·萨托利在其著作《民主新论》(1993)中阐释了对网络社会中政治参与的研究,他指出“在网络社会中,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特别事务共同关注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和政治家听到。
”[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46.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1995)一书中首次提出“网络民主”这一概念。
格莱姆·布朗宁在《电子民主:运用因特网改革美国政治》(1996)一书中从以电子民主为切入点,对公众政治参与进行研究,表达了网络视角下的政治参与给传统政治参与带来的变革。
在此之后,“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民主”等概念在凯文·希尔和约翰·休斯共同出版的《网络政治学》(1998)等书中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以上这些西方学者的研究历程以及研究成果为我国网络问政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指导。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是一个当代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以下是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1. 媒介民主化和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为民众提供了更多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该领域的文献研究了新媒体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政治参与等。
参考文献:- Dahlgren, P. (2005).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2(2), 147–162.- Coleman, S., & Blumler, J. G. (2009).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社交媒体和政治参与: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献研究了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活动、网络民意调查和社交媒体对选举影响等。
参考文献:- Gil De Zúñiga, H., Diehl, T., & Mihailidis, P. (2012). Social Media Use for News and Individuals’ Social Capital, 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7(3), 319–336.- Vaccari, C., Valeriani, A., Barberá, P., Bonneau, R., Jost, J. T., Nagler, J., et al. (2016).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Twitter Users during the 2013 Italian General Election. Rivista Italiana di Scienza Politica, 46(2), 215–248.3. 谣言传播和政治信息流动: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还带来了谣言传播和假新闻的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综述
第2 8卷 21 00年
总 第 10期 2 第 3期
科 学 ・ 济 ・ 会 经 社
S ENCE ・ CI ECoN0M Y ・S CI Y o ET
Vo . 8, S 12 um No. 2 10 N o 3,2 0 . 01
新 时 期 大 学 生 政 治 参 与 意 识 的研 究 综 述
Ab ta t o s iu n s f oi c l a t i ai n i t e i o a t a t o e au t eg n r l e e o e p l i a p r cp — sr c :C n co s e so l ia r c p t p t p i o s h mp r n c v l ae t e ea v l ft oi c a ii a t f t h l h l a t i ai n i e r f c st ef t r f h e eo me t f u t t d mo r t o i c , n ly c o s e s o l ia r c p t n w ea af t u u eo e d v lp n rsae e c ai p l is a d p a p t p i o n e h t oo c t a mp r n o e i o s u t n o o il tp l ia ii z t n N v r ee s h r t l x s s me p o l mswi olg n i o t t l n c n t ci fs ca i o i c l v l ai . e e t l s ,t e e s l e it o r b e t c l e a r r o s t c i o h i h e su e t c n co s e s o o i c lp rii ain i e r . Va iu t d e a e b e o e b c d mi n u ie st t d n s o s iu n s f p l ia at p t n n w e a t c o r s su i s h v e n d n y A a e a o nv ri o 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展开研究。
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点,探讨了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然后,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传播不畅、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
接着,展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等。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展望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水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综述、定义、特点、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对策建议、展望、不足。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各类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等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网络环境建设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现代化水平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一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和法律观念,这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及时的信息资源,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政治传播作为政治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界定了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后,文章从多个维度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政治传播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图景,为推动政治传播学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政治传播理论概述政治传播作为传播学与政治学交叉的重要研究领域,旨在研究政治信息在政治体系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流动、交换、共享和反馈的过程与机制。
它不仅是政治体系运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公众政治认知、态度形成和行为选择的关键途径。
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理论研究,深受国内外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政治环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涵盖了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功能、模式、策略、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为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传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方面,当代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传播活动,它涉及到政治信息的生产、流通、交换、共享和反馈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政治传播的基本过程,对于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传播的功能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政治传播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政治动员、政治决策、政治监督等多种功能。
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政治体系,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提高政治效率、实现政治民主等。
在政治传播的模式方面,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模式,如“双向互动模式”“参与式传播模式”“网络政治传播模式”等。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
政治 参 与的 主体 , 以 网络 为媒 介 , 通过 政治 信息
网上 发 布 、 网上 选举 、 网上利 益表 达 、 网上评 论 、
网上 讨论 、 网上 民意调查 、 网上 信 访等方 式参 与 政治 生活 并 试 图影 响 政 治 过 程 的 行 为 。 ” 邢 建 华则 简单 概 括 为 : “ 大 学 生 网 民通 过 网 络 平 台
首先 , 从理 论背 景上 讲 , 最为相 关是 民主政 治理论 与 网 络社 会 理 论 。在 政 治 参 与 理论 上 ,
( 一) 大学生 网络政 治参 与 的 内涵界 定
从 已有 的研究 看 , 大学 生 网络 政 治 参 与 的 内涵 来 自于一 般意 义上 的 网络政 治参 与概 念 的 延伸 。赵 雪 芬 认 为 , “ 一 个 国家 的 大 学 生 作 为
电子邮件 、 聊 吧等 发表 自己的政 治 意见 和看法 , 传 播 自己 的观点 和理 念 。在现 实政 治参 与途 径
缺 乏 的情 况 下 , 网络 政 治参 与 的以上 特 点 使 大 学 生 对其 表 现 出很 大 的热 情 , 成 为 时政 信 息 获
取 的 主要来 源 。
陆士 桢从 背景 理论 和基础 理论 两个 层 次对青 年
大学 生 网络政 治参 与 的理论 研究 可 以对其
网络 政 治参 与 的相 关理 论 进 行 分析 , 对 大 学 生
现状 研 究 提供 理 论 基 础 和支 撑 , 是 不 能忽 视 的
重要 方 面 。
网络政 治参 与理 论研 究有 一定 的借 鉴意 义 。
第 1 2期
郎君立 : 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 网络Hale Waihona Puke 治参与研究述评 5 3
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政治参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政治参与意识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等方面密切相关。
三、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以下问题:1.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现状如何?2.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某市一所高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
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五、研究结果1.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政治参与持积极态度,认为政治参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他们也表达了一定的担忧和困惑,如不知道如何参与、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
2.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高中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产生了影响。
其中,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家庭因素是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形成的基础,而学校因素则是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提高高中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的建议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学校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三是加强社会教育,拓宽高中生的政治参与渠道和方式。
六、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家庭背景的高中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差异。
当今社会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参 与的研 究主要 集中于概念界定 、 现状 以及 对 策 等方面 , 并取 得 了阶段 性的进 展 , 给 将来 大 学 生参政 的合 法性和提供 了可靠的理论依 据,
和 坚 实 的理 论 基 础 。
杨 光斌 都将政 治参 与的 主体 限定 为平 民 就像我 国学者褚松伦 所描述 , 大学 生群 体
主化 和现代化 的重要 方式 。近年来 , 国内 为大 学生参 政主要 是参 与者 的意识 和行 的过程 中存在较 强 的务实性 。在公务 员
外 学者 都非 常重视 政治参 与相关 课题 的 为两者之 间的相互联 系 、 协调 和统 一的社
等招聘考 试 中 , 有些 职位要 求党员 身份 , 研究 , 并取 得 了显著 的成果 。然 而对 于 会行 为 。而 另外 一些学 者则认 为大学 生 因而许多大学生积极递交入党 申请书 , 参
“ 政治参与 ” 的概念本 身 , 还存在较 大的争 参政 , 简而言之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使 加党课 培训 , 只是为 了获取更 多的就业 机
议。
用某些方式和通过一些渠 道 , 自主或 被 动 会 。
国外学 者对 政治 参与 的概念 研究 起 的对政 治产 生影 响的行为 。或有 着 明确 步较早 , 其 主要代表性观点如下 : ( 1 ) 亨廷 顿和纳尔逊在 《 难 以抉择—— 的动机 , 或是潜意识被动驱使等 。
治参 与就 是平 民试 图影响政 府决 策 的活 与的利益出发点 、 但 由于受一 些客观 因素 的影 响 , 其政 政治参与的显性和隐性 养 ,
动。 ”
表 现形式 , 阐释 了对 大学生政治参与 的看 治参 与 的行 为 往往 跟不 上 意识 的提升 。 ( 2 ) 我 国学 者在 此方 面 的研究也 取得 法 。 大学生 已经具备 了政治参与 为大学生更好 的政治参与提供 了理论 从意识上讲 , 的基 础 , 不过 , 对一 些实 际的事实 事例 的
2024年个人政治学习情况总结样本(三篇)
2024年个人政治学习情况总结样本____年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探索政治领域的一年。
我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和资源中获取了丰富的政治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中。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在____年的政治学习情况。
首先,我参与了一些在线政治学课程和学习项目。
这些课程包括政治思想、国际关系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逐渐掌握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分析和理解政治事件和现象。
同时,我也学习到了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和文献综述等。
通过这些课程和学习项目,我拓宽了我的政治学知识面,并提高了我的学术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我参与了一些政治学相关的研究和论文写作。
我选择了一些与我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
我阅读了大量的政治学文献和研究成果,掌握了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以支持我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这些研究和论文写作,我了解到了政治学的研究过程和思维方式,并提高了我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积极参与了一些政治学相关的社会活动和组织。
我加入了学校的政治学研究会和辩论社团,参与了一些政治讨论和辩论活动。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辩论,我不仅锻炼了我的辩论能力,还深入了解了不同人的政治观点和立场。
此外,我还参与了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和志愿者项目,了解了政治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并体验到了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____年的政治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政治学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和概念,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因此,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
其次,政治学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和争议,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论。
在处理这些问题和争议时,我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和客观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
最后,政治学研究和实践需要与其他领域和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
因此,我需要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政治问题。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比较研究综述
地 位 、作 用 和 行 为 选 择 。 党 的 十 六 大 报 告 提 出 “ 扩 大 公 民 有 序 的 政 治 参 与 ”, 十 七 大 报 告 进 一 步 要 求 “ 各 个 层 次 、 各 个 领 域 扩 大 公 民 有 序 政 治 参 与 ”, 从 提 出加 大 解 决 扩 大 公 民有 序 政 治 参 与 问 题 的力 度 。 大 学 生 是 我 国 公 民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他 们 具 有 较 高 的 知 识 水 平 和 文 化 素 质 ,其 政 治 参 与 无 论 是 对 个 体 政 治 社会 化 ,还 是 对 国家 民主 政 治 发 展都 具 有 重 大
・
7l・
《 中共太原市委 党校 学 ̄) 00 2 1 年第 1 期
当然 ,各 种 理 性 也 会 发 生 碰 撞 。 二 是 大 学 生 政 治 冷 漠 现 象 突 出 。 与 上 述 判 断 相 反 ,这 种 观 点 认 为 大 学 生 正 逐 渐 远 离 政 治 现 实 , 不 愿 积 极 参 与 政 治 ,产 生 “ 政 治 化 ” 现 象 。 张 树 辉 非 黄 永 红 等 指 出 , “ 治 冷 漠 ” 越 来 越 成 为 当 代 大 学 政 生 政 治 参 与 的 突 出 特 点 。 李 智 、 刘 洪 玲 强 调 , 作 为
一
利 主 义 色 彩 , 只 是 为 了 能 够 更 好 地 就 业 。 政 治 参 与 偏 重 于 关 注 与 自己 生 存 、发 展 直 接 相 关 的改 革 。
除 以 上 三 种 典 型 的 观 点 外 ,也 有 学 者 提 出 大 学
生 政 治 参 与 的 矛 盾 说 。 认 为 革 命 时 期 的 大 学 生 对 社 会 体 制 是 持 批 判 、反 对 乃 至 推 翻 的 对 立 态 度 ,新 中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最新)
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8)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17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17)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票。从而告别代议制民主。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是
以直接民主代替间接民主。同时,只要达到法律允
许的参政条件,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
的政治主张,这种权利不受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影
率从13.8%提升至加.2%付【”J。 2011年4月24日,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 实验室”发布了国内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
和交流州bj。论坛认为“政务微博”、“微博问政”已 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政府社会管理与公 共服务的新型沟通平台和重要课题。人民网舆情监 测室还就政务微博发布了《微博官民互动案例调研 报告>和《政务微博地图与指数>,为政务微博的使 用者提供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价值参考。
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中
2012年6月 第6期总第220期
理论擎刊
Theory
Jen.2012
No.6 Ser.No.220
Journal
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宋超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擅薹】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前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成果主要涉厦网络政治参与的概惫、特征、背 景和条件,以厦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类型、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现状;综述 【中圈分类号]1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缩号】1002-3909(2012)06-0104-05
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参与目标以及参与的方式手 段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例如,李斌认为网络政治参 与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 政治参与就是“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 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州IJ‘nⅢ。他在专著 《网络参政>中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傲了一个更 详细更全面的阐述,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 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 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 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 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竹L 2j m” 郭小安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在公民借助于网络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生活的行为,表现形态非常多 样化。只要是参与行为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到政治生活,如政治交流、政治谣言、政治 传播、政治宣泄、政治选举、政治结社等,都可以成为 网络政治参与。”…‘丌鼬螂’ 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是从一个比较宽泛 的视角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于传统 政治参与概念中的分歧忽略不计,更多的是从传统 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相比较的角度对网络政治 参与进行定义:就政治参与的主体而言,网民或者公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 络已经超越了技术的范畴,成为影响政治、经济和社 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网络政治参与也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 径,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问题。本文拟对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进行 初步梳理、总结和评析。综合来看,我国对网络政治 参与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关于“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的研究 对于概念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学者 们在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要对网 络政治参与的概念进行界定。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 政治参与是从传统政治参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对传统政治参与的一种延伸与补充。 众所周知,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 差异,学术界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 分歧:一是在政治参与的主体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政 治参与的主体包括全部公民,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 参与的主体只是一般的公民而不包括职业政治家及 政府官员。二是在政治参与的形式方面,参与行为 是否应该合法。有的学者认为只有依据法定程序参 与政治的行为才能称之为政治参与,也有学者认为 非法的或者非制度化的行为也应该纳入到政治参与
程靖在<微博问政: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课题》一
文中将微博分为领导人微博、两会微博和地方政府 微博,认为当前的微博问政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 具有激发网友参政热情、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和推
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等积极的作用,并提出来“要
充分认识微博问政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创 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意义,注重微博问政的理性 参与和制度建设,贯彻群众路线,努力探索引领微博 问政的良好方式和科学路径州”J。 就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而言,陈戈寒依据不同 的角度将网络政治参与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 与、回应性参与和主动性参与、实名参与和匿名参 与、理性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网络群体参与和网络个
与政治,互联网技术有可能会被一小部分人——诸
如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所控制。同时。网络也可能会
被特殊利益集团所利用、网络政治参与会助长无政 府主义行为和非理性倾向等。
胡同新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一 文中就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具有正负两个 方向,“就其正向民主化价值而言,网络政治参与削 弱了信息集权控制的能力、增加了政治参与手段和 途径、凸显了少数派权利。其负向民主化价值表现
项目“公共交通管理的公众参与研究——以济南市公交都市建tt为O,I”(项目蜘号:R201225)的阶段性成果。
104
万方数据
件也会进行关注;就参与的形式和手段而言,网络政
治参与更加直接化和技术化。 二、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特征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进行了概括 和归纳。多数学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网络政治参 与的特征进行归纳,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信息技 术和传统政治参与相结合的产物,继承了传统政治 参与的一些基本特点,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 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网络政治参与在 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内容等方面也体现出自身 的特点,具有直接性、开放性、隐蔽性、互动性、便捷 性等等特征。例如,李尚旗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 征是“平等的参与主体、自由的参与空间、低成本的 参与手段、虚拟的参与身份州4】。 还有的学者提出辩证地看待时络政治参与的特 征,赵银红从网络技术“双刃剑”的本性出发,认为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双重性的特征:“既平等又不平 等,既体现理性又体现非理性,既是低成本的又是高 成本的州“o 也有一部分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网络政治参 与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化建琼对当代中 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网 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民 在参与过程中不认同现有的政治权威,违反宪法和 法律设定的秩序;二是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缺乏 独立做出价值判断的理性;第三是公民参与范围超 出其能力所及,参与力度超出社会承受力和制度供 给的范畴州…。学者陶建钟通过对“杭州事件”的具 体分析.对网络政治参与组织性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认为“杭州事件”作为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典型案 例,。表明网络政治参与正在由虚拟世界向现实世 界迈进,由非组织性向组织性方向转化”【引。 三、关于。网络政治参与”背景、条件的研究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 件,梁彩香在其硕士论文中归纳了网络政治参与兴 起的政治、技术和社会背景:“代议制民主危机、政 治民主化趋势是推动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与发展的政 治背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直接推动力,也是其 发展的技术背景,也是直接推动力;社会经济的进步 以及公民意识的增长等社会方面的发展进步则是网 络政治参与兴起的社会背景¨“。
告>,报告采用数据抓取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响,是无差别的平等参与。与此相反,另一种相对悲
观的观点认为,互联网技术是一个可以用来施加影 响的工具,网络技术的复杂化会妨碍公民平等地参
运用附鹪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对新浪网等微博运营
商认证的政务微博数据进行了全面跟踪,并按照使
用者类别、行政职能部门、行政地域区划和行政级别 等进行多维度细分,对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进 行了详细分析和解读。根据该报告,“全国机构微 博数量多于官员微博数量,南方省份发展政务微博 的意识更强.官员开通微博的行政级别呈现金字塔 型分布,县处级官员的微博数量规模最大,而高层的 官员则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州“-。 2011年8月25日。人民网、腾讯网在杭州举办 了“首届微博问政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论坛 的目的是“探讨政务微博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
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构成了公民网络政治参
与的现实基础。一方面.“网络普及率稳步提高,互 联网深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促进了国民经 济发展,加快了信息化进程,互联网综合服务应用多 样化,应用前景广阔,国家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互联网管理日趋规范,网络传播比较充分地实现了 公民知情权¨…。在社会条件方面,“改革开放促进 了经济增长,经济自由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 了现实基础,而随着社会利益分化,公民有了进行利 益表达的愿望和要求,这使得公民政治参与在自主 性方面得到增强,社会政治资源日益由高层向底层, 由政府向社会流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和效能有 所提高;改革开放使政治体制发生了较大转变,为政 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良的政治环境和更为优 化的实现机制”pJ。 四、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类型的研究
在可能使信息集权控制更加隐蔽、加剧信息两极分
化,甚至造成网络无政府状态”¨“。 正如人们把网络技术视为“双刃剑”,对于网络 政治参与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要从利弊两个方面 去看待。结合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作为中国 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网络政治参与对于中
路,增进主流媒与地方各级党政机构之间的沟通
讨,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政治博客的引导:
“开展完善网络沟通机制、保证信息公开与准确、做 好应用导向政府网站等有效整合与引导;科学制定 相关法律;强化政治博客信息把关人的引导作用;发 挥舆论领袖政治博客的影响力;提高公众的网络参 与水平以及加强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网络抵御能 力等”[12]。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2010年起,微博作为
相对于选举、信访等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方
式而言,网络政治参与有了更多的参与途径和参与 方式,网站、邮箱、论坛和博客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公 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化建琼认为当代中国网络 政治参与的形式有“网络舆论、政治性论坛、政治博 客、网络签名、网络公祭等州…。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分别对网络政治参与的 形式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张乐克、刘慧娴在<网络 时政论坛: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中“对我国网络时政 论坛的兴起、特点和网络时政论坛的发展现状以及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加强网络时政论 坛的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1。。湖南大学杨钦涵 的硕士论文《我国政治博客的功能》对政治博客的 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对我国政治博客的 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与传统政治类新闻的比 较,探讨了政治博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博 客的沟通功能、监督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和政治象 征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政治博客的负面效应 以及如何有效引导政治博客功能的发挥进行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