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c817d5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7.png)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e8a7d1de28ea81c758f5782b.png)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 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 到威胁。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二) 第一次浪潮时期的环境问题
第一次浪潮,即原始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时期。这 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使用农具,建立灌 溉系统,过定居的生活等,人们不再频繁迁徒了,解决了 生存的危机,有稳定的生活,但是,“刀耕火种”,“反 复弃耕”导致土壤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使沃土变成了不 毛之地。这就是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第二个环境问题。
拯救地球
环 境
世 界 关 注 的 焦 点
发 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 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诞生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 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 科学。 它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 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环境学概论
主讲教师:李剑 曲阜师范大学
2010.08
农 业 现 代 化
科技发展
人类生活水平 的提高
工业技术
自 然 资 源
人口过剩、粮食短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
人类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破 坏,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大气污染
水土流失
水体污染
垃圾围城
矿山开采,破坏森林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则更明确地指出,“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组成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0218f1e964bcf84b9d57b77.png)
环境学基础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以人类世界社会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主体。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基本规律,它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
4、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5.环境质量:环境要素(水体、大气、土壤、生物)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环境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7.污染物:进入环境系统,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的各种物质。
6.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成。
5、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填空1、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过程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人类创造本身多样性、人类创造结果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作用界面多样性、作用方式多样性、作用的过程多样性)。
2、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相互依赖性、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3、五大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短缺、资源缺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4、环境的功能特性:灾害放大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现性、持续反应。
5、人类与环境和谐程度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与人工环境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
三、解答题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过去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答:1影响的范围不同②危害结果不同③污染源不同④突发事件多,严重污染广,经济损失大⑤人们关心的重点和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⑥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2.环境问题的特性: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3.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和地域化4.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作用5环境问题可控性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有何特点?答: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39538ad0d233d4b14e69aa.png)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
![环境学](https://img.taocdn.com/s3/m/765cff1afad6195f312ba6b4.png)
第一章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1、环境(广义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参考答案: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主体的不同,是各种学科研究的环境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客体的不同则是各子环境之间的差别所在。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学与环境基本规律参考答案:环境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阐述环境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
环境基本规律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规律规则和五律协同四项基本原理。
2、环境多样性参考答案: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人与环境和谐参考答案: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4、环境承载力参考答案:“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5、人口容量参考答案:“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
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6、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参考答案: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
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
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
环境学原理复习内容
![环境学原理复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5b0151dfc4ffe473368abdb.png)
qV 1
m
qVm
解:假设完全混合意味着湖泊中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等于流出水中的污染物质 量浓度
输入速率
qV 2
输出速率
qm1 qV 11 qV 2 2
qm 2 qV m m (qV 1 qV 2 )
降解速率
qm r k V
qV 1
m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
间,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联系,这些信息对调节生
态系统各种生物组分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 生物而言,生态系统的信息有: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营养信息
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维持系统内生物生存与演替的前提条件,所以生态 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 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 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 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二、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 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 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 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 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件下的瞬时增长率。它是恒定的、最大的。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 当环境是无限制的情况,如空间、
2.种群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4.生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 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5.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 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 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 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6.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之间通过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发生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稳定的自然系统,称为生 态系统 。
环境学各章复习提纲
![环境学各章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9abb271cb7360b4c2e3f6457.png)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什么是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2、环境要素的基本属性是什么?3、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什么?4、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什么?5、环境多样性包括什么?6、当前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7、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的5个层次是什么?8、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估算指标有哪些?9、什么是人口容量?影响因素有哪些?10、什么是环境质量?11、什么叫五律协同?第2章人口与环境1、农业文明阶段人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试用从环境学角度阐述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口“增减循环”的现象?3、人口爆炸对矿产资源的压力表现为哪两个方面?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大气环境1、什么是煤烟型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形成条件)2、什么是交通型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形成条件)3、光化学烟雾造成的主要危害和原因是什么?4、世界3大酸雨区,中国4大酸雨区?5、直接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什么?6、一氧化碳有何毒性?7、二氧化硫有什么危害?8、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气体有哪些?9、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10、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有哪些?第四章水环境1、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钢铁、石油石化2、水资源的特性?作用上的重要性、补给上的有限性、时空上的多变性、利用上的多用性中国只有北方缺水?3、水资源短缺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种?资源型短缺、水质型短缺4、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有哪些?(论述)5、中国洪灾的特点?一是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二是受灾面积广6、人为原因引起洪灾有哪些?都市化、修堤筑坝、毁林荒地7、什么是点污染源?什么是面污染源?8、工业废水的特点?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9、主要的水污染物质有哪些?10、BOD5是什么?11、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12、骨痛病是由什么引起的?13、水俣病是由什么引起的?14、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什么?15、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各是什么?16、工业废水的特点是什么?17、试述工业水污染的预防措施。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27a1200740be1e650e9a4c.png)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为改造的因素的总和。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不至受害,自然环境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本底值:自然状况下,其本身的能量值。
4、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下,其对进入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的能力。
5、环境要素(环境基质):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问题:广义: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产或生活,甚至是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
狭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
分类:1)一是原生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2)二是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迅速发展引起的。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作用,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分类: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污染性质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按环境要素(形态)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污染和电磁污染8、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酸雨蔓延(五)森林锐减(六)土地荒漠化(七)大气污染(八)水污染(九)海洋污染(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五、中国面临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2.土地荒漠化加剧3.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4.森林资源不容乐观5.草原退化日趋严重6.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7.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8.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失严重环境质量1、环境保护答: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f66754903169a4517723a3f1.png)
环境学基础.pdf特此鸣谢所有为本资料付出努力的热心同志!小恺工作室〓环境学基础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第 1 页共10 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述1.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3.环境要素特点:1) 最小限制律,即整个环境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即木桶原理)。
2) 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 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
4) 环境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首先从演化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其次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联通过能量流与物质流实现。
4.环境结构:是指环境要素的空间与时间的配置关系。
5、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5.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组成环境系统。
6.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性、灾害放大性。
第二节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狭义的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广义的环境问题将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和自然两部分,概念略)2.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和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原因)。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次生环境问题,因此此处给出次生环境问题的概念: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3.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1)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导致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学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学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972d005ee06eff9aef807e3.png)
环境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原理课程编码: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onspectus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环境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以地球科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系统讲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有关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紧扣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巨系统的内在规律;探讨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为进一步学习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环境前沿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使环境专业一年级学生对本专业的主体内容及知识涵盖有初步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课程安排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既阐明了基础知识,又介绍了热点前沿。
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大信息量的获得;开阔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环境学基本的专业素养及专业兴趣。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其基本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介绍与讨论: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问题;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管理学;环境伦理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旨在预防污染的清洁生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环境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接触当前环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能够从科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环境意识,能从问题的表现分析其实质。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特征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三章人口与资源教学基本内容:从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人口问题和我国人口政策。
环境生态学_第一章_绪论)
![环境生态学_第一章_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7d6e3cbd64783e09122bf1.png)
2.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区别是什么?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的科学。
以人为中心来探讨其生活环境的科学 ;
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原理、规律及 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3.根据你个人的理解,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和研究
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
桑基鱼塘工程 稻田养鸭除蟹 放蚁保柑技术 养鱼除草熟田 桑羊互惠结构 牧鸭治蝗(现代)
环境生态学的任务及发展趋势: 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退化系统的特征判定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措施的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三)环境生态学的任务及发展趋势
环境生态学的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 (既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
滇 池 的 水 葫 芦
环境生态学
(选修课,32学时)
授课班级:环境工程
《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绪论
生物与环境 种群生态
• 第七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 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 第八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 影响评价
• 第四章
• 第五章
群落生态
生态系统生态学
• 第九章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 第六章 生态系统服务与主• 第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 续发展 要生态系统功能
2.2007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是什么?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1db8a402768e9951e738ed.png)
933 环境学(初试大纲)考查目标《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 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
3.考试题型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考查内容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
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
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
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水环境1.水的自然循环(图p5)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
环境学概论总论
![环境学概论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5b31e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c.png)
环境学概论总论第⼀章总论结构第⼀节环境及其组成1.环境的定义2.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3.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4.环境分类5.环境的功能和特性第⼆节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2.环境科学的分科第三节环境问题和保护1.环境问题2.当代的环境问题3.环境保护第四节可持续发展1.概述1).什么是发展2).发展的含义3).发展应解决的问题4).限制发展的因素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第五节清洁⽣产1.概述2.清洁⽣产定义3.清洁⽣产与可持续性发展4.实施清洁⽣产主要途径5.产品的⽣命周期第⼀节环境的定义⼀、环境的定义:指影响⼈类社会⽣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然因素总体,包括⼤⽓、⽔、海洋、⼟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物、⾃然古迹、⼈⽂遗迹、⾃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是指由于⼈类的活动⽽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地球环境由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组成。
⼆、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和⼈⼯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种本质属性,并能⽤定性和定量的⽅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质量是由环境中已有的和进⼊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环境质量包括⾃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物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质量包括社会中的经济、⽂化、美学等状况等。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三、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环境结构的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
环境系统的特性:1)最差(⼩)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四、环境分类分类原则:即按照环境范围的⼤⼩、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类对环境的作⽤、以及环境的功能来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类环境则不一样,除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 外,主体——人类可以“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 行为、“有意识”地改造客体世界,通过智力活
动创造出人工物品、人工环境以及其它自然界本 身不能自发形成的事物。
• 所以,人类环境的范围要大得多,除自然环境以 外,还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如城 市、住房、工厂、火车、潜艇、航天飞机、社会、 文化、经济、伦理等等)。
湿地系统(植被,饵料,水面和其他生物);周边农田, 迁徙路线上的落脚点等。
•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 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 种因素的综合体。
• 也就是说,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其主体 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相关事物,其 涉及的范围之广泛是其它学科所研究的环 境所无法相比的。
• 人类是地球自然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 然环境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太阳、月亮以及地球上的大气、水、土壤、岩石、 生物等,不但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提供了生命的支持系统,还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活动提供了食物、矿产、木材、能源等原材料和 物质资源,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环境密 不可分。
自
人
然
工
图1-1 人类的环境
人
环
环
境
境
二、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 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 量和现象的总体。
•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 在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的总称,即地球的空间环境、 阳光、地磁、空气、气候、水、 土壤、岩石、动植物、微生物 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 的总和。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误将人类环境等同 于自然环境,没有能够准确地抓住环境科学研究 的客体,也就难以揭示环境问题、环境现象背后 存在的规律。
• 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主体的不 同:
• 人类环境的主体是具有复杂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 的人;
• 自然环境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事物(包括人的生物 属性在内),不存在复杂的智力活动和精神世界。
第一节 环 境
• 神奇的宇宙孕育了万物,创造了生命,进而逐 渐演化产生了人类。
•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环境,同时也不断 地改造并逐渐创造着人类自己的环境。
一、人类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 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 中心事物是环境最主要的属性,代表了环境服 务的对象和重点,是环境的主体。
• 从远古至今,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创造了丰富多彩、 堪比自然界鬼斧神工的人工事物。
• 人工环境就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带有目的的创造 性的劳动所形成的,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 志,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 由于带有人类智力劳动和创造的痕迹,与自然形成的环境 在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差 别。
• 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生物圈的范围内,随着科学 技术水平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深至岩石圈内部,远及外太空。这样一来,人类 自然环境就几乎包含了以太阳、地球和月球为主 要内容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三、人工环境
• 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 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 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科学从兴起到形成只 有三四十年的历史。
• 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些零星、分散的工作,到 70年代初才初步汇集成一门具有广泛领域和丰富 内容的学科。
•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 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 环境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阐述环境科学体系中 最基本的问题,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 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 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以及规则规律原理。
环境学
前言
• 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 对环境科学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 认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有无类:自然,
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规律。
• 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环境学的任 务在于揭示环境基本规律。
• 四个基本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人和环境和谐 原理,规则与规律原理,五律协同原理。
• 五律协同原理是宏观环境调控的基本原理,也是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终归宿。
• 环境规律具有独立性,他不从属于自然规律,环 境问题的出现并不违背自然规律,人和自然和谐 是一个不完整的理念,它只是人与环境和谐的一 个组成部分。
• 环境规律与生态规律的本质区别在于主体的不同, 生态规律的主体是生物,环境规律的主体是智慧 人,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生物人服从 生态规律,智慧人遵循环境规律。
• 与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环境客体,这 些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 环境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存在着 与“辐射半径”相当的有效影响半径。
• 主体的不同是各个学科所研究的环境之间最根 本的差别;客体的不同则是各子环境之间的差 别。在生态学中,研究主体是生物,其环境就 是生物周围相关事物的集合。
背景材料——《宇宙与人》
• 科教片《宇宙与人》及其同名的科普读物,从 宇宙的物质结构和演化动力,星系的产生、演 化和死亡,核能原理和应用前景,太阳系的构 造,地球生命产生、演化直到人类诞生等方面, 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视野客观地描述了宇 宙和人类的起源、发展、进化以及宇宙与人的 相互关系,并将宇宙大爆炸、生物进化、原子 核能、核聚变、大陆漂移、日心说等理论有机 地贯穿其中。
• 建议将环境科学的学科结构概括为1+4+X。1为环 境学,4为环境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科学,X 为建立在1+4基础上的环境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
目录
• 本书共有十章 • 第一章开始主要讲述了大气,水,土壤,
物理,生物,人居和景观环境问题 • 第十章主要谈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