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后”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

宋丹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1班200702040142

摘要本文探讨了心理压力的定义与性质、80后面临的心理压力状况、80后心里压力形成的原因和缓解心理的措施四个大问题,由浅入深地探索了“80后”心理压力。

关键词 80后心理压力缓解压力的措施

“80后”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即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群。目前,80后年龄正处在20岁到30岁之间,心智逐渐成熟,伴随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多。

心理压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消极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有,正处于人生奋斗年华的80后更不例外。如何正确面对心理压力,缓解心理压力,相信是每个80后需要必修的一课。

80后主要分为两个群体,一是80后大学生,他们还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二是80后职场新人,他们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参加了工作。我们只要从这两个群体着手,来研究80后的心理压力。

1.心理压力的理论模型

1.1早期压力理论模型——GAS三阶段模型

Selye(1936)提出的GAS三阶段模型是关于压力研究的早期模型,该模型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压力反应模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警觉反应阶段(Alarm reaction)、阻抗阶段(Stage of resistance)和枯竭阶段(Stage of exhaustion)。警觉反应阶段又细分为振动阶段和逆向振动阶段。其中,警觉反应阶段是大脑控制使身体做出应付压力的准备阶段,它由各种生理变化所组成,这些生理变化使受到威胁的有机体能迅速地恢复正常的功能。首先引起压力的外界刺激因素使人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化学反应,这称为“振动阶段”;然后,身体开始动员精力去应付外来的压力,这称为“逆向振动阶段”。如果个体继续置身于这个压力的情境中,便会出现阻抗阶段,即个体对压力来源进行阻抗。此时在警觉反应阶段被搅乱的生理历程,都恢复到正常状态,受到威胁的人会开始通过实际行动去尝试解决问题,包括采取积极的方式和消极的方式。如果问题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解决,则身体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如果个体继续暴露于有伤害性的压力来源中过久的话,就很可能无法维持其阻抗反应,这时就进入了枯竭阶段。此时,第二阶段出现的某些器官或系统的适应机制所产生的能量已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返回到警觉反应阶段,再动员其他系统或器官去应付造成压力的因素;另一种则是导致个体的死亡。

1.2刺激说理论模型

刺激说认为压力是一种作用于个人的力量或刺激,从而导致人的紧张的反应。它把压力看成是人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紧张、恐惧等,强调的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这是早期对压力分析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Weiss(1967)在他的模型中提出了社会支持、个人性格特征、组织因素是压力反应的直接经历和缓解器。他把压力区分为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其中短期反应主要表现为紧张,而长期反应则表现为疾病。这一派的理

论模型主要集中注意于压力刺激的实质,关心压力的来源是什么。主要强调了压力的外部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个人对压力程度的感知和评价,也没有注意到对压力反应的处理策略。

1.3反应说理论模型

反应说认为压力是由于环境刺激物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的反应。这一理论把压力看成是人的主观感受,它着眼于人们对待压力的体验和认知;并且认为压力是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它强调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反应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Quick等。Quick (1984)从对压力的处理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个压力的预防管理模型,不仅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而且还从压力的积极的和消极方面把压力源、个人对需求的预警反应、预防管理哲学等三个方面结合了起来,提出了对工作压力进行预防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4刺激—反应说理论模型

刺激—反应说认为,压力是个人特征和环境刺激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过程。刺激—反应说不仅考虑了紧张和反应,而且还考虑了个体特征及对待压力策略等方面。到目前为止,代表刺激—反应说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1.4.1过程导向模型

McGrath(1976)提出了过程导向模型,他把压力看作是四个阶段的封闭式环形圈状,确定了四个过程与四个类别联系的一致性,其中四个过程主要包括评价过程、决策过程、绩效和结果,而四个类别则包括情景、认知情景、选择反应和行为。评价过程是把情景和认知情景联系起来,而决策过程则是把认知情景和选择反应联系在一起的,二者都是一种生理反应。这个模型主要反映了处在压力过程中的个人对压力的认知评价。

1.4.2个体—环境适应模型

Cooper和Marshall吸取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的成果,从管理工作压力的角度提出了个体—环境适应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当个体的主观动机或愿望与客观环境所提供的满足(工资、待遇、地位等)产生矛盾时就造成个体的工作压力,因此,工作与个体特征相适应决定着工作压力的反应程度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症状,这个不相匹配越大,个体的工作压力也越大。同时,他们指出,引起人们工作压力的原因除工作本身和组织中的关系以外,还包括组织外的关系。Cooper还与Sloan及Williams一起,于1988年设计了一个工作压力指标体系——OSI(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该指标体系由三个大部分组成,共有七个量表,含167个问项,从工作压力源、个性特征、控制源、应对策略、工作满意感、生理健康状况七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压力状况。

1.4.3交互理论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认为传统的压力研究将环境条件和个体特点或者看作是分离的,或者看作是静止的、不变的。因此,Lazarus(1966)提出了交互理论。交互理论的两个主要原则是:①在面临一个情景时,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②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超越独立的个体与环境的结合,它们的关系总是在变化着的。如果一个个体—环境的关系是有压力的话,首先,个体要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工作与个人有重要关系。第二,只有当个体做出外部或内部的要求使用或超出了自己的资源的评价时,心理压力才会发生。Lazarus的交互理论模型中的核心概念是评价过程。根据Lazarus的研究,外部刺激通常被人们评价为3种:伤害、威胁、挑战。压力的产生取决于两次评价:在初级评价中,个体考察面临的情景对自己的重要性,找出是否存在压力源;在二级评价中,个体考察的是自己所具有的应对资源。应对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当个体将所面临的情况评价为可以由自己的行为控制时,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占主导,而当个体认为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