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州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摘要:在对崇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该市范围内地质灾害种类及发育特征和规律。采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法对该区域地质灾害进行分区,在ARCVIEW软件分析下,对崇州市地质灾害分布特点进行划分,据此将该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4个大区。最后根据该市地质、地形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市地质灾害防治提出防治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区划;崇州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越来越严重,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已成为当前社会一项重要任务,研究与防治地质灾害是地质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各区域研究及全球关注的焦点[1]。
崇州市属于四川盆地山地向中心平原的过渡地段,因此在地质环境上具有复杂性特点,地质灾害在边缘过渡带具有高发性、危害性大的特点。对崇州市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山地与平原过渡带地质特点,灾害孕育机理,在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对于类似区域的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可以提供借鉴。
1.崇州市地质环境特点
崇州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背靠龙门山,面向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和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以北东向的龙门山隆起褶带、雾中山褶断带和成都凹陷为主,龙门山隆起褶带是褶皱、断裂活动强烈,多期复合、规模巨大的构造带,由一系列北东向隆起、坳陷、单式和复式褶皱,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逐渐降低,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类型,全境以街子镇、三郎镇、怀远西山为一线,线之西北为山地,线之东南为平原、丘陵地区,西北部多有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海拔最高处为苟家乡境内大雪塘主峰,达5364m。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560m,最低点为三江镇境内之蒙渡,海拔高度仅480m。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高山区占了全市总面积的38.4%,低山和丘陵为8.7%,平坝为52.9%。市境内河流稠密,水系完整,属岷江流域水系,主要河流有3条:西河、黑石河和金马河。
2.崇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 地质灾害概况
表1 崇州市主要地质灾害统计表
崇州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中西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平原,广大的西部地区为低山—高山地貌,西部低山区断裂褶皱的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因地形切割深,相对高差大,此类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基础条件。加之本区降水量丰富,多暴雨天气,以及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引发条件。受前述自然条件的控制,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不稳定斜坡次之,泥石流灾害较少。各类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崇州市西南和中西部山地和丘陵地区,特别是西部区域为地质灾害频发区。崇州市主要地质灾害区域及类型见表1.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由于崇州市西南部、中西部和东南部地质、地貌不一致,因此造成崇州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受区域地貌特征、岩土性质及水文条件的控制,各类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地形变化大,切割深的各乡镇。综合分析崇州市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点,具有以下规律:
2.2.1地域性规律
地质环境条件的不同,造成灾害类型的差异。崇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既有高山、丘陵也有平原地区。位于西南部的高山、丘陵地区地质构造上属于龙门山隆起褶皱带、雾中山褶皱带,该地质构造带构造活动活跃,断裂较多,该区域地层破碎严重,节理极为发育。加之区域内岩层复杂,三大岩类分布其中,其中尤以沉积岩中软硬岩层互层区域,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另外在高山、丘陵区域由于大部分区域存在坡陡、上覆岩层岩石破碎、表层坡积物厚度大,且较为松散,在外在条件诱发下,极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如崇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滑坡和崩塌,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区和中西部丘陵区。尤其是西部山区的鸡冠山乡、文井江镇灾害点最多。
2.2.2 相关性规律
主要指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相关性,如各类灾害与降水和冰雪融水密切相关;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也在很多程度上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与地貌特征、岩土类型密切相关。崇州市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该区域年平均降雨量为1012.4mm,但时间分布上不均匀,大部分降雨量都集中于夏季,特别是6-9月为降雨集中期。这一时期也是崇州市地质灾害高发期。崇州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多,但由此也改变工程活动区域地质平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区域,地质灾害相较其它区域发生概率要大的多。
2.2.3 诱发性规律自然因素的不平衡性、突发性以及人类不贵发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诱发或加重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如每年夏季的强降水、地震的突发性、人类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形成的人工边坡都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如统计数据显示,崇州市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点为43处,约占总地质灾害的37.07%。
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防治分区
根据崇州市在2008年后地质灾害现状及自然条件、地质环境以及人类各项活动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对评价区域地质环境、人文环境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防治。
3.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
3.1.1 危险性评价模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信息量评判法。该方法通过某些因子对所提供的研究对象的信息量的计算所得的综合评价值来实现,亦即用信息量的大小来评价影响因子与研究对象关系的密切程度,其评价模型为[2]:
3.1.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对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主要优点就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灵活、适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该领域多位专家的经验对每个因子进行比较判断和赋值得到一个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到每一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指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连续进行并能随时改进,是比较方便有效的计算方法,其确定权重的工作程序如下[3,4]:
首先选定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打分,根据打分表,构造判断矩阵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