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活动案例;《圆的面积》活动案例(小学数学)。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活动案例;《圆的面积》活动案例(小学数学)。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一活动案例要求:请提交一份在教师支持下学生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

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

活动案例——《圆的面积》一、问题情境《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初步认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教学时首先用PPT创设情境: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里,有几个工人在建筑一个大花坛,花坛是个圆形的。

一个要人叔叔提出了问题:“这个圆形大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然后引入课题:同学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求这个圆形大花坛的占地面积也就是求圆的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那么,我们怎样求圆的面积呢?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下面是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提出问题: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几何画板动画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教师引导: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演示揭疑。

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教师边说明边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教师继续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演示。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5.3圆面积3——圆面积公式解析教案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5.3圆面积3——圆面积公式解析教案

数学是我们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而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好圆面积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案5.3圆面积3中重点讲解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圆面积公式的意义、应用方式以及优秀教案的设计方法等方面,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圆面积公式的意义圆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之一,而圆的面积也是我们在初中数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

当我们谈到圆形面积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圆面积公式。

圆形面积公式是:S=πr²,其中,S为圆形面积,π为圆周率,r 为圆的半径。

通过圆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所给定圆的面积。

从概念上来说,圆面积公式是由两个基本形状相互结合而成的。

作为几何图形的一种,圆形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最突出的便是有着“无限个点相等距离于圆心”的性质。

与此同时,通过数学,我们也可以计算出π的值,从而找到正确的圆面积。

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圆面积公式。

二、圆面积公式的应用方式通过圆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在实际运用中,通过求出圆面积,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在教案5.3圆面积3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公式的教学:1、计算圆的面积这是圆面积公式最常用的应用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计算出圆的面积。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3cm,圆的面积就是S=πr²=π3² ≈ 28.27cm²。

2、计算圆外切或内切正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圆外或者圆内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相关联。

这样,通过圆半径的长度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例如,在教案中设计一道题目,如下: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4cm,求出其外接圆的面积。

解:对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先求出正方形的角线d=4√2 cm,求出圆的半径r=d/2=2√2 cm,使用圆面积公式S=πr²,求得圆的面积S≈17.79 cm²。

3、计算同心圆间的面积差在具体应用中,我们还可以将圆与其内外各一个相同的圆相关联。

(完整)《圆的面积》重难点分析

(完整)《圆的面积》重难点分析

《圆的面积》重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圆的面积》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圆形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曲边图形,图形“由直到曲”的背后隐匿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数学思想,蕴含着巨大教育价值。

在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是从长方形、正方形开始的。

通过在长方形、正方形里摆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摆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每行个数乘以行数,即长方形的长乘宽来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是所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又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面积计算的方法。

同时,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有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体系。

其具体过程如图所示:《圆的面积》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具体说有如下三点: 1.《圆的面积》是知识体系的转折点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直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由直到曲”的起点;圆的面积是六年级第二学期学习圆柱、圆锥的基础,也是初中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

因此,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圆的面积是在圆的认识、圆周长基础上进行的是形成“由直到曲”认识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此外,圆的面积也为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

《圆的面积》是数学思想的渗透点在《圆面积》的学习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的方法,极限思想,对应思想……而对于学生来说其中最为陌生的就是极限思想,这是学生第一次的真切感悟和经历,是从有限到无限,初步渗透极限思想的关键点。

3。

《圆的面积》是培养学习方法的促进点在《圆面积》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这是以前学习方法的一个巩固和延续。

但以前的转化都是将“直到直”,而当下要实现“曲到直”,学生不免会产生一种顾虑—-还能转化吗?转化的学习方法是普适的吗?当问题解决后学生会对“转化"这一学习方法产生新的认识。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准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使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水平,增强空间观点,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理解圆”、“圆周长的计算”。

如果圆的半径用r 表示,周长怎样表示?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2.出示教具圆,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还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又通过让学生摸、比划、说出圆面积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又能够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

特别是圆周长的一半这个知识点,为推到长方形的长做好铺垫。

】二、提出猜想、初步感知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1)师:请认真观察这三个圆,你发现了什么?(占平面的大小不同即面积不同)(2)猜猜:圆的面积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相关系?(板书:半径:r)(3)师:你能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吗?(不准确,圆是曲线图形)那怎么准确计算出圆面积的大小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引发学生思考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相关,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三、实验操作、推导公式1.感受转化,渗透方法师:大家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学生回忆后汇报,教师演示,激活转化思路)2. 第一轮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师:想想看,圆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是否能够化曲为直呢?生:剪圆。

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第6课时圆的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第6课时圆的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后,我可以提出问题:“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推测出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吗?”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将思考和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后,我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圆形物体,并计算其面积。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将以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圆形物体(如圆桌、圆形蛋糕等)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知道圆的直径,我们能否计算出它的面积呢?”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第6课时中,学生将学习圆的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
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解释其含义。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会结合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圆的面积公式。我会首先介绍圆的定义,然后通过动画展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我会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如何运用该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意使用人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和有趣。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1)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1)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保康县实验小学汤小华本案例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

片段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出课题电脑显示:圆形草坪的实际情境图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生1:我发现了五个工程师在铺草坪生2:我发现了花坛是圆形的生3:我发现了一个工程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给这个花坛铺上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师:你们知道怎么办吗?生:只要知道圆形花坛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草皮的面积师:只要知道圆的面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评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揭示课题时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爱数学的兴趣。

片段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想从这节课中学会什么知识?生1:怎样计算圆的面积?生2:计算圆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生3: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师板书:圆的面积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电脑显示:三个半径不同的圆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猜想生:圆的面积和半径的长短可能有关(板书)师: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生:第一个圆的半径短,面积小一些,半径长的,面积就大师:是不是和半径有关呢?下面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评析】:这一探索性的设问,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后面得出圆面积公式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

片段三:唤醒知识经验,促进有效迁移,化“曲”为“直”电脑显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当初是怎样推导出它的面积的?生1:长方形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

(电脑显示)生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可以用切拼方法(电脑显示)(师板书:切拼转化)师:“切拼转化”有什么好处?生1: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生2:把不懂的问题变为可以解决的问题师:也就是“化未知为已知”(板书)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圆形该用什么办法来探究呢?想一想生:用“数方格”的方法争论后得出结论:麻烦、局限性、不准确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生1:把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生2: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是“方”的,这个是“圆”的,怎么转化呢?生3:可以象学习圆的周长一样,把“曲”的变为“直”的生4:但以前是一条线,可以拉开,可是现在求的是一个面,要怎么办呢?生5:可以用切拼的方法师:切开了再转化?生1:可是怎么切呢?生2:沿着直径切下去电脑显示:师:出现了什么?生:两条线段师: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步“化曲为直”(板书)【评析】:让学生讨论并再现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刺激,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争论,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即就是“转化”的思想。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一. 教材分析《圆的面积﹙一﹚》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于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调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对于圆的面积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问题解决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用具:准备一些圆形的物品,如圆形的饼干、圆形的纸片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圆形的物品,如圆形的饼干、圆形的纸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形状,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说课稿及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说课稿及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说课稿及案例分析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又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对于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需要理解圆的半径与面积的关系,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2.难点:理解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圆的模型、直尺、圆规等教具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圆桌、圆盘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面积。

2.新课导入:介绍圆的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

3.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展示环节: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练习环节: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关键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圆的面积公式:S = πr²2.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面积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3.推导过程:通过割补、近似等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圆的面积”案例分析

“圆的面积”案例分析

学生课堂2020 年 5 月30一、政策依据和工作思路 六年级的学生是刚刚从小学升上来的,思维水平还停留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于几何图形的拼割与转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之前学习圆的周长与扇形弧长公式之间的联系时,发现学生对于图形的整体和部分的认知上理解不够,这节圆的面积重点在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需要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拼凑出不同的图形,再由拼出的图形推导和理解和圆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那么这节需要学生有一定是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我想到用几何画板,来揭示其他图形与圆之间的关系,并再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引导学生理解“化曲为直”和“无限逼近”这两个数学思想。

二、实施过程和特色做法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过程,在第一次上课时,我先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就是将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借由这个方法来研究今天要学习的圆的面积,接着帮助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把圆进行等分,然后进行拼凑出熟悉的直线图形在来推导圆的面积,教学过程如下:教师:在研究圆面积之前,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的面积了。

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

教师:以前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时候,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他们的面积的?引导学生复习“割补法”,从中得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以前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帮助学生找到求圆的面积的方法,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分别是八等分和十六等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拼出熟悉的图形,再研究圆的面积。

(让学生尝试拼图,学生可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图形,以平行四边形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同学们,说说你拼的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把八等分和十六等分的圆做一下对比哪一个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十六等分)教师:你们说拼的是平行四边形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说不是?(让学生进行观察,底边是有弧度的,而平行四边形的底边是一条直边)再打开几何画板,在几何画板中动态的展示等分拼出的图形,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观察,总结出结论。

“《圆的面积》教学与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与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题目:
姓名:石光群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
E-mail: gqshi@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教案设计
/view/863d21a70029bd64783e2cf1.html课件第6页
”表示,再算一次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学
,圆外正方形面积是4×r×r,
七、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难点。

在前面圆周长的学习中,学生对曲线图形的基本研究方法——化曲为直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体验,但对于圆的面积推导中这种极限思想学生却是首次接触,要让学生探究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我所做的,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创
(注:此教案设计属本人原创。

)。

第24章圆-与圆有关的面积计算(教案)

第24章圆-与圆有关的面积计算(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圆的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椭圆面积:通过计算一个长轴为10厘米,短轴为6厘米的椭圆面积,让学生了解椭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特别是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
-掌握圆环、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尤其是圆环面积计算中内外圆半径的区分;
-椭圆面积公式的应用,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椭圆面积计算模型。
-圆环、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椭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展学生的几何知识面。
举例解释:
(1)圆的面积:通过实例,如计算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的面积,使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圆环面积:计算一个外圆半径为6厘米,内圆半径为4厘米的圆环面积,让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3)扇形面积:计算一个圆心角为90°,半径为8厘米的扇形面积,使学生掌握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十分活跃。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对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小组讨论中,我也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依赖思想,需要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引导过程中,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圆的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在这一环节,我也发现自己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不足,部分小组讨论时间较短,影响到了讨论的深度。

《圆的面积》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圆的面积》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本次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题目是《圆的面积》,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探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概念,以及如何应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圆的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3. 通过课堂练习和个人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和计算技巧;4. 督促学生深刻理解圆的面积及其应用,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在以下方面:1. 引导学生理解圆形的面积是如何定义和计算的;2. 帮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将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 课后练习的设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圆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主要在以下方面:1. 让学生理解圆形的面积是如何定义和计算的;2. 帮助学生确定应用该公式的问题类型;3. 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计算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难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次教学流程安排为:1. 引入: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圆的概念;2. 讲解:分步骤讲解如何计算圆的面积;3. 实践:引导学生可以在贴近生活的问题中应用公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4. 深化:加深学生对圆形面积概念的理解,包括计算公式的演变和特殊类型问题的处理方法;5. 应用:在特定类型的问题中应用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熟练掌握。

6. 总结:总结本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检验和测评。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案例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引导式教学”的方法。

引导式教学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并跟踪监督他们的思考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引导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手段本次教学案例采用了以下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采用 Powerpoint 或 Prezi 这样的工具可以展示动态、有趣和清晰的 PPT 展示,便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课堂实录设计及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课堂实录设计及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课堂实录设计及案例分析一、课堂实录设计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物体(如圆形的饼干、硬币等),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圆的面积=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的面积与半径有关?2. 探究圆的面积公式(1)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尝试用手撕、剪等方式将圆形纸片变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形半径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πr²。

(3)教师引导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为圆的面积公式:πr²=πr×r=r²π,即圆的面积=πr²。

3. 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花坛,要求学生计算花坛的面积。

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得出花坛的面积为πr²。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场合会用到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举例说明,如计算圆形桌面的面积、圆形草坪的面积等。

4.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圆的面积公式及应用,并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圆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实录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总结,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实际应用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反馈在课堂实录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圆的面积公式的兴趣。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际问题,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圆的面积》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圆的面积》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圆的面积》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经历猜想、计算、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自觉使用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点。

2、在推导公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水平和初步的推理水平;充分体验数学图形的美妙变化,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习信心。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能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在数方格、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学生将圆转化为长方形并发现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过生日都要吃生日蛋糕(出示两个蛋糕图片),根据你们的经验,放这两个蛋糕的圆形托盘的大小一样吗?(课件出示托盘)生:不一样。

师:什么不一样?生:大小不一样。

师:圆形托盘的大小指的是什么?生: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就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课件闪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悟:1、课件出示:书103 例7图。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2、猜倍数:师:现在请你猜一猜,圆的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倍?为什么?教师出示课件演示3、验证猜想:师:到底是不是3倍多一些呢?我们现在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字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师:图中每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么?原来我们数方格的时候,不满一格算半格,这里有两格特别接近满格,(课件闪烁)我们数的时候安满格计算。

通过数圆的面积,得到整圆的面积,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填表、计算,汇报小结: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得到了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想知道圆的面积到底是多少,看来还需要知道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推导公式:1、复习原来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通过转化推导圆的面积(1)学生想办法试一试。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计算公式。

①学生小组合作剪拼圆,汇报交流8等分的16等分的师:每份的弯曲度?底呢?(生:越来越直了)想像一下,假设把圆平均分成100份,200份,随着平均分成的分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简直就是一个长方形)仔细观察,拼成的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生答,师板书。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案例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圆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②掌握圆的面积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③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②注重学生的发现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的相关知识2、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开始活动通过简单的导入,让学生对圆的面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引起学生对于圆的面积的兴趣。

2、探究活动①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圆的面积,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②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求出半径,从而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③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多组数据比较圆和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加深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

3、讲解活动教师讲解圆的面积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记忆。

4、拓展活动通过对不同点的讨论,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对圆的面积的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应用实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的面积的使用方法。

5、总结活动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圆的面积的认识,对于圆的面积的掌握更加严谨深入。

四、教学节奏设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搭配,合理控制教学过程中的节奏,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思维刺激,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表现与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本教学案例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作为下次教学的改进依据。

六、教学策略本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启发式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通过对不同点的讨论,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对圆的面积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

圆的体积和面积

圆的体积和面积

圆的体积和面积一、引言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其中,圆的面积和体积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公式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圆的面积和体积。

二、圆的面积1. 定义圆的面积是指一个圆形所围成区域的大小,通常用单位平方(如平方厘米)表示。

2. 公式计算圆的面积需要使用圆周率π,其值为3.1415926...。

根据定义可知,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所围成区域的面积为πr²。

3. 实例分析例如,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形所围成区域的面积为25π平方厘米(约78.54平方厘米)。

4. 圆环面积当我们需要计算两个同心圆之间环形区域(即圆环)的面积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π(R²-r²))。

其中R表示外层圆半径,r表示内层圆半径。

三、圆的体积1. 定义一个立体图形所包含空间大小称为其体积。

对于一个球体来说,其体积被称为球的体积。

2. 公式计算一个半径为r的球体的体积可以使用以下公式:(4/3)πr³。

3. 实例分析例如,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球体的体积为(4/3)π1000立方厘米(约4188.79立方厘米)。

4. 圆柱体积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πr²h。

其中r 表示圆柱底面半径,h表示圆柱高度。

5. 圆锥体积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圆锥的体积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1/3)πr²h。

其中r表示圆锥底面半径,h表示圆锥高度。

四、应用案例1. 地球表面积和体积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天体。

根据测量数据可知,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1公里,极半径约为6356.8公里。

因此,地球表面积约为510,072,000平方公里(约196,935,000平方英里),地球总体积约为1.08 × 10¹²立方公里(约259,875,159立方英里)。

2. 建筑物空间设计在建筑物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大小和形状。

优秀教学案例选编(2篇)

优秀教学案例选编(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优秀教学案例层出不穷。

本案例选编旨在展示优秀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案例一:小学语文《猫》教学案例1. 案例简介《猫》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一只猫的相处过程。

本案例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亲情,培养爱心。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猫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②作者对猫的感情是怎样的?③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3)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4)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培养爱心。

3.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最后,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培养爱心。

三、案例二: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案例1. 案例简介《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本案例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勾股定理。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探究新知教师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寻找答案。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

(4)应用新知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3.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交流分享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面积》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然而据了解,很多教师只是在对外公开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用甚至不用,多数老师仅仅把现代教育手段用作电子黑板,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的感觉,并未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并不说明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功能性较弱。

本课题组成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努力经过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研究,试图阐明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实践认识和理性思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如果“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单凭文字的讲解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会遏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单靠想象很难理解,而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本课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
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的预习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是对圆的特征及面积的公式有肤浅的了解而已,还处在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之中。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的割补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把剪刀,4张圆纸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采用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式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
经验得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圆的面积的含义
老师利用课件演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提出什么是圆的面积这个概念,屏幕出现动画:一只斑马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树上,斑马绕树一周跑动的轨迹,动态的展示出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的周长让学生自主归纳。

然后老师利用课件中平面图形面积表格的演示,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点。


(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教师提出本堂的教学任务:怎样求圆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先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逐一课件演示,使学生领会到将一个图形(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已知的问题、知识),从而推导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方法。

2、引导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应把圆转化成什么已知(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
3、老师利用课件演示:把圆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正方形),然后,把每一份再接再2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当把一个圆分割成16等分,也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当把一个圆分割成32、64等分,也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近似于长方形。

由于在拼接的过程中,图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圆的面积等于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媒体显示后学生尝试,研究转化过
程:首先,在剪的时候,不能随意剪,要沿半径剪,并且要等分。

我们先从最少的情况来研究:把圆两等分再拼。

(生操作)怎样能不能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不能。

)那就在此基础上继续等分再拼——试试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
4、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宽相当于圆的
让学生讨论之后动笔试一试,看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重点详细讲解。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c/2)×r
(3)揭示字母公式,验证猜想
s=πr2
5、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简单应用:结合例题,启发学生:计算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最后的小节: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

四、案例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节课从计算飞镖板图的面积情景入手,也就是要知道圆的面积。

这样的教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
数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精神。

这节课我在学生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时,继续让学生探索,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发现利用等积变形也可以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多层次的实验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形象的感悟中体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中先是将圆分割为许多同样的小扇形,再拼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等四边形等。

这个演示把动静有机结合,呈现分割、拼合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并对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当圆分割成的小扇形的份数增多时,每个小扇形的曲边就会逐渐变直,所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圆分割成的小扇形无限增多时,所拼成的图形便转化成了长方形,从而可准确地求得圆面积。

这一教学片段,学生非常自然地体会了用“无限逼近”来求得圆面积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演示起到了适时启发、疏导作用,使抽象的公式变得具体,易于接受,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极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