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小论文
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涌入,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思考摘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心智的成长与成熟。
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该文以《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命运起伏为例,揭示了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远大前程》;皮普;外国文学教学;价值观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国民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多种价值观共存。
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也深受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物化、矛盾化等特点。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1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视,但网络和各种媒体中不乏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报到,如国家观念淡化、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学习上急功近利,部分大学生人生职业理想缺失,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其中部分女大学生沉迷于各类选美选秀,功利型婚恋观念严重,傍大款,充当外围女等。
大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摇摆,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的特殊环境下,他们无所适从,加上对某些贪污腐败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许多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陷入迷惘,不知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该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把金钱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抑或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民国期刊翻译概况民国时期刊物众多,具体来看,登载外国文学译文的刊物主要有三类:首先是一般性的杂志,虽然不是专门的文学期刊或翻译刊物,但出于文化启蒙以及促进社会变革等目的,也刊载了一定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刊物的代表如《新青年》《少年ZG》《现代》等;其次是文艺期刊,尤其是文学社团的机关刊物,如文学研究社的《文学旬刊》,制造社的《制造》季刊,新月社的《新月》,未名社的《莽原》,学衡派的《学衡》等,都将外国文学的翻译作为刊物的重要内容;最后在30年代还出现了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杂志如《译文》《西洋文学》等,为该时期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各类刊物由于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不同,以及文学倾向的差异等,在译介的方式、内容和侧重点方面也多有不同。
《新青年》在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中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据统计,1915~1921年的6年时间里,该杂志共发表了约128篇翻译作品。
其中日本文学作品数量最多,共有35篇,占全部翻译作品的27%。
其次是俄苏文学作品,共有18篇,占总数的14%,重点译介的作家有易卜生、王尔德、莫泊桑、屠格涅夫、泰戈尔等,译者则包括了陈独秀、、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名家。
在它之前,期刊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主要受利益驱动,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并不太看重文学性,不以艺术价值为评判标准,而相对注重文学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对国外通俗文学译介较多。
但自《新青年》开始,文学翻译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将外来文学翻译作为引进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在办刊之初,陈独秀就提出“,西洋所谓大文豪,所谓代表作家,非独以其文章卓越时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
《新青年》曾先后翻译了屠格涅夫、王尔德、易卜生等国外名家作品,很多都是国内的首次翻译。
对易卜生作品的一系列翻译,更突出体现了该杂志的翻译特点。
对此有准确的评述,《新青年》译介易卜生,“在于借(易卜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他们“注意的易卜生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
外国文学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外国文学论文浅析《复活》《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
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复活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
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
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
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
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
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
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
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
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
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
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
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
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
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外国文学史论文----《希腊悲剧的艺术成》
希腊悲剧的艺术成就———之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艺术创作及分析内容摘要: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而希腊悲剧的前身就是酒神颂歌。
古希腊悲剧大约诞生于公元前的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及其著名作品分别是: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此称“三大悲剧”,“三大悲剧”的产生过程就是悲剧从幻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
这在戏剧领域内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
关键字:古希腊悲剧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悲剧的艺术创作古希腊悲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它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主政治的衰落而衰落;它也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一、古希腊悲剧的产生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其大多取材于神话,其内容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
但是它反映的却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无论是神与神之争,还是人与神之争,实际上都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的反映。
悲剧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一般没有悲观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奴隶主民主派的自豪感。
希腊悲剧是诗剧,其诗歌艺术继承了史诗和抒情诗的传统。
最初的诗剧采取“三部曲”的形式,三个剧本在题材与思想上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
由于种种演出条件的限制,所以剧情比较单纯,事件进行的时间不太长,演出地点也没有过多的转移。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悲剧诗人,流传至今的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
他们的悲剧创作反映的是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1.埃斯库罗斯诗人埃斯库罗斯约于公元前525年生于依洛西斯他的父亲欧福里翁属“欧帕特里得尔”,或者说雅典的古老贵族。
埃斯库罗斯是否真的是依洛西斯秘仪的传人不得而知。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外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教学不仅传授文史文艺知识,培养解读批评文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篇一一、前言探究外国文学在我国的交流以及发展,不难看出,外国文学令大众基于汉语环境欣赏了不同国家文学风貌,并令我国文化资源全面丰富,令中西方话语的交融逐步渗透至我国文学领域内。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突破了界限,并蕴含了一种潜在的同质化风险,可激励民族主义,掀起反全球化的呼声。
基于当前背景,应科学探究外国文学与文化内涵,开创属于我国的话语系统,有效的明确文化身份。
二、立足本土文化,基于外国文学开创我国话语系统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就全球化以及本土化展开探讨,足以见得创建我国话语系统的科学重要性。
外国文学评论便开辟了有关文化变迁以及融合的专栏,学者们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张德明指出,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令本土文化的保护与捍卫呼声进一步增强,并变成政治冲突的又一个焦点。
其主张,应注重研究民间知识,基于其不可通约以及移译性特征,可映射出更加真切原始的民族文化。
更多学者普遍认为,新时期,探究中西方的比较文学才是重中之重,并渐渐从外国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探究逐步转变成中国文学位于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传播与推广。
我国国人要快速的加入到国际理论的争鸣之中,立足本土文化,开创基于外国文学的我国话语系统,进而真正的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这正是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策略。
由此不难看出,未来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学术探讨显现出我国学者面对文化霸权以及原教旨主义的碰撞环境中,立足本土文化,树立公平合理的原则主动积极参加行业全球性对话交流的决心。
同时勇于基于全球化发展以及本土化交流互动中创建我国话语系统,显现出我国文化应有的主体意识。
三、明确文化主体意识,提升外国文学研究水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创建我国外国文学探究话语系统,应合理明确文化主体意识。
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学作为我们学院新开设的研究方向备受关注。
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如何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呢?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一些范例及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范例解析1、《毁灭王朝》浅析中国独立电影《毁灭王朝》是一部描写年轻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迷茫、孤独及探寻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的作品。
通过对电影中主人公代表性形象的剖析,本文探讨了电影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该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各异,但对生活的态度却有些类似。
影片导演通过独具匠心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年轻人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种种压抑和不安,使得观众在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的同时,也领悟到影片所表达的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
本文既分析了影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探讨了影片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文字与影像交织的阐述,让读者能够对影片有更加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2、《人间失格》中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人间失格》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文学作品,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抨击。
作品中的主人公阿Q使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感伤悲,他的形象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道风景。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解析,本文探讨了作者借助阿Q形象所表达的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反思。
论文中通过对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社会的背景,详细探讨了作者的用意与思想,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写作技巧1、选好研究对象这是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前提。
应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以确保论文的深入性和研究价值。
2、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在选择好研究对象后,应对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确保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选好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应当立足研究对象,考虑对文学作品中具体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人生观等方面的研究,营造出独具创意和思想性的论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文学,外国文化的产生伴随着外国文学的出现,从公元前开始,就涌现出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标志着外国文学走向发展的顶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文学发展的高潮。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篇一《东方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外国文学课程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水平,而且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式乃至树立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外国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发展及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进历史,还包括各国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同时外国文学教学还涉及世界各国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等问题,所以外国文学具有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作家作品多的特征。
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并有一定难度,但它确实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外国文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一门必修课,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它不但要增进大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了解外国社会和文化,具备全球视野。
外国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窗口,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会更加能够担当起新时代的接班人的重任。
但是长期以来,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都是注重欧美文学的讲授,而忽视了东方文学的讲授,对于大学的课程安排来说,东方文学的讲授变得非常不现实,有时仅仅变成装饰性课程,这不仅仅是因为课时太少,还因为长期以来对于东方文学的不够重视引起的。
在国内大学中文系关于外国文学史的讲授大部分是以欧美文学部分为主的讲授,只有少数涉及到东方文学部分,就算是教材上有,也因为课时的缘故,很多外国文学教师不得不放弃对东方文学史的讲授。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外国文学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和阐释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外国文学课程具有时间跨度大、内容多、系统性强、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表现为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的结果是相关文学知识的强行记忆,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基于“动”式教学的改革理念,怎样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引进了“习明纳尔”(Seminr)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习明纳尔教学法简介“习明纳尔”是英文Seminr一词的音译,来源于拉丁文Seminrium,基本含义是人们常说的“专题讨论会”、“研究班”、“研习会”,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
是西方发达GJ大学文科教学的基本形式。
它起源于英国,流行于欧美,经过不断改造,现已在世界大多数GJ广泛采纳。
习明纳尔(Seminr)教学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怀的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
该模式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
习明纳尔教学法的实施方式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整节课讨论,也可以用几分钟讨论;既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
教师可根据具体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二、外国文学教学中习明纳尔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采纳传统的教师讲授和习明纳尔(Seminr)两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数具体安排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时间和形式,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英语文学类论文
关于英语文学类论文文学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结构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一:古英语文学研究在文化发展领域,相对于文艺复兴之后和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研究而言,古英语文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几乎很少有人关注。
在文学史上,古英语文学的评价、古英语诗歌与散文研究、古英语文学译介,对于后来人研究文学精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简要分析,古英语文学研究述评方面的内容,旨在更好的促进古英语文学的发展。
前言:通过研究资料发现,古英语文学是英国文学的发端,也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古英语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欧洲文学传统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国内学者对于古英语文学的介绍和论述,最早是在国内学者编写文学史著作的时候。
通常情况下,古英语文学的文学史主要分为三类,包括欧洲或西洋文学史、英国文学史、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和中世纪英国文学史。
一、古英语文学对欧洲史诗传统的继承在古英语文学研究述评分析过程中,古英语文学对欧洲史诗传统的继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都知道,在公元前12世纪末,欧洲进入了荷马时代,其经历了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度的社会发展阶段。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史诗作品,其中包括了《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伊利昂纪》主要描写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奥德修纪》则主要描写了希腊英雄奥德修在特洛伊战争后还乡的故事。
通过具体的研究资料发现,这两部作品在欧洲史诗传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人研究欧洲同时期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资料。
二、古英语文学对早期欧洲英雄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为了更好的研究古英语文学的发展脉络及过程,对古英语文学对早期欧洲英雄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方面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对古希腊时期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那一时期的欧洲人非常崇尚勇敢、坚持方面的英雄品质。
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
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文学是人学”,在人类开展的过程中,人类在不断地围绕着人类自身进展书写着,“人”贯穿于始终.人文精神以不同的姿态表达在外国文学不同时期的作家创作中,各个时期各具特色,但本质上都呈现出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及人性的高贵等特点.第一,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方面,古希腊-罗马文学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记忆,反映了原始初民与自然别离之后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它以神话、史诗或悲剧的形式出现,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以“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原始人本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系中,以主神宙斯为首,都极为注重人的本性的张扬.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有一那么故事,是关于宙斯和欧罗巴的,宙斯被阿芙洛狄忒的箭射中,于是爱上了人间女子欧罗巴,但惧于赫拉发怒,他变成一头牛,在吸引欧罗巴爬上他的脊背后,飞越过千山万水后终于在一片水草肥美的大陆上着陆,并最终收服了欧罗巴,那个地方便以“欧罗巴”命名,即现在的欧洲.这是一那么关于欧洲历史的美丽传说,但其中宙斯作为宇宙主神,为了博得一名女子的喜爱,不惜变成牛,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取悦于她,既表达了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更表现了对人的世俗本性的肯定和张扬.《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游历及回到家乡消灭觊觎他财产的贵族后和家人的团圆,同样展示的是以生存为根底、以合生命原那么为价值取向的世俗人本精神.同样,文艺复兴中兴起的人文主义文学,将人的位置加以提升,注重人的世俗生活,坚信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肯定人的权利,用理性反对蒙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以人为本.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艺术笔调将人文精神阐释的最全面、最完美,在他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创作中,以人欲天然合理为原那么,让美战胜恶、爱情战胜偏见、友谊消弥仇恨,正面传达了以善良、无私、坚毅、真诚、宽容为前提的理想精神.在历史剧创作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诗歌和喜剧中的理想精神内涵.而个性解放口号下的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欲望的满足却带来了社会的罪恶,悲剧创作主要描绘那颠倒的时代,欲念为所欲为的逼真图景.哈姆莱特的忧郁、李尔王的刚愎、麦克白的野心、奥瑟罗的轻信,都反映了作者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第二,在重视人的自由与尊严方面,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开展,但带有更加强烈、更加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以“自然法那么”和“天赋人权”的理论,来反对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旗帜.卢梭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彼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管善与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侮辱的还击,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出现,历经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事业悲剧后,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理———“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开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在创作中张扬绝对自己及强烈的主观性.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等,将人的自由与尊严提升至理想境地.拜伦笔下的唐璜冲破禁欲主义,与贵夫人朱丽娅恋爱,在荒岛生存危机中保持人性,与海盗女儿海黛幸福地自然相爱,在土尔其宫廷、俄土战场、欧洲上流社会的欲海、血海中保持人性;他天真纯洁热情、富于人性、酷爱自由,“是一张白纸,作者用‘人类感觉的永恒色彩'在上面涂抹出’人性图画”(雪莱语).整首诗充满了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被压迫者的战斗号召,在深入批判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律及道德风气的同时,表达了宽恕、仁慈、博爱等理想.第三,在注重对理性的追求方面,中世纪被看作是欧洲最为黑暗、蒙蔽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宗教神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反映的人主要表现为向神的归附.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但丁,在其名作《神曲》中,以中世纪梦幻文学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由原罪、惩罚至获救的深邃主题,隐喻人类灵魂、探索人生至善之路.这一过程中,诗人在维吉尔、贝亚特丽丝的带着下,幻游三界,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其中,维吉尔代表理性和哲学是很有象征意味的,说明人只有借助理性,才能区分善恶,抵御私欲丑恶的诱惑.但以希腊罗马哲学为内容的理性达不到至善的终极目标,还必须通过信仰或爱的浸润,才能到达至善之境.所以,让代表信仰和爱的贝亚特丽丝带着诗人游历天堂,表现了作者要到达自我完善的终极追求,也是这个时代对宗教理性推崇的表现.现实主义文学延续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形成了“真实”、“写实”等原那么,在客观再现的过程中,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表现了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在处理冲突中,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理性对原欲的贬抑与限制,并由此对人物作出道德评价,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巴尔扎克通过《人间喜剧》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描绘了人被金钱异化的历史悲剧,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高老头》是其中一部,它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里奥老头的“父爱”悲剧和拉斯蒂涅良心堕落的故事为主要线索,形象地描写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阶级的日趋没落与资产阶级步步进逼、日益上升的阶级变化,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金钱占有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消灭性的腐蚀,控诉了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的罪恶.为了承载上述内容,作品是通过两个人物的塑造完成的:一是高老头的形象.从社会角度看,他是拜金主义社会牺牲品典型.从个人性格矛盾上看,他是封建宗法制家庭观念与资产阶级金钱享乐意识冲突中丧失理性控制的“盲目父爱者”典型.因此,他是一个在新旧交替时代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者典型.二是拉斯蒂涅的形象.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他外省,是一个破落贵族子弟,年青漂亮,聪明机灵,单纯善良.他来到巴黎大学苦读法律,以求进身之阶.巴黎的花花世界给了他强烈的刺激,“出人头地的渴望,加强了10倍”,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诱惑,便遍寻家谱,终于找到了在巴黎贵族区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以之为引进人,顺利地踏进了上流社会,在学习“人生三课”,历览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社会的种种悲喜剧之后,性格蜕变,最后走向了堕落(在另外几部小说中,写了他的丑恶履历).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客观地再现了十九世纪社会现实中金钱的罪恶,理性地批评成为巴尔扎克惯用的利器.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作家创作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精神以它特有的内涵呈现于其中,强调了人对自身地位、价值和理性的追求,重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外国文学课程主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对文学作品进展欣赏、理解及分析等,它本身是一种知识教育的过程.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完人理想、人的精神文化品格以及当代人文精神”,这既是时代的诉求,更是学生身心安康开展的精神食粮.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第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具有主导性,并具表率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喜好、品质等素养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昆体良认为,“假设教师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视教师如同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学生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引导学生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进展渗透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详细可从三个方面做起:①加强对外国文学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文学现象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的动态开展过程.从横向联系上讲,外国文学课程把文学现象放在特定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考察,以期更好地理解它的特点和意义,更深入地解读它.从纵向动态开展过程上讲,外国文学课程关注历史的、开展的线索,追踪源流,强调文学现象的宏观系统性,从而更恰当地了解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地位、特色、奉献及影响.同时,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将人文精神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填补知识的空白点,提高专业水平.②注重对外国文化知识的涉猎,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文化、时事等相关领域.文学的产生、开展往往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相关,因此,在讲解作品时,了解与文学开展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并涉猎相关知识,把握作家作品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将作品的分析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进展,在了解哲学思潮、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外在因素的同时,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拓展知识视域,开阔心胸和眼界.③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判断.审美能力是对美的欣赏、品味及创造的能力,是合理判断、分析、评价文学创作的内因.因此,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把握安康的审美观,通过培养审美情感来逐步提升审美敏感度,在审美实践中获得美感,并深化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彰显审美创造性,为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提升内在的审美修为和赏析能力.由此,通过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扩展相关的知识范围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三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要不断地完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完善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加到对人文精神的思考中,这对于文化疏导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详细可从三个方面做起:①在授课前设置能够引发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作品、查找资料,增强阅读体验.②在授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入相应的视频选段,利用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特点,直接以视听的方式将陌生的、难于理解、抽象的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材料重点展示(如与特定时代同时出现的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增加学生的印象.③增加课堂讨论的学时,给学生展示个人见解的时机,以不同的视角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强化人文精神,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教授狄更斯的《双城记》为例,在上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双城记》,了解其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事件,初步感受作品的人文气息,并思考“哪些人物能表达人文精神”的问题.在上课时,结合作品中的人物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卡尔登所经历的不合理、不人道的事情来谈他们面对困境、苦难、公理、正义时的态度及所作的抉择.其中,主人公梅尼特医生,是作者赞赏的理想人物,在与各类人物交往联系中被塑造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他否认贵族统治者的种种恶行,但对革命者暴力复仇行为的道德理想也不认同,相较于法国大革命中极端利己复仇的行为,更具有人性意味.其中以视频的方式播放梅尼特医生在面临抉择时的内心独白选段,增强学生的视听效果,加深印象.这样结合详细作品的分析,将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国文学化入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中.课程接近尾声时,总结《双城记》,将狄更斯以冷静的现实主义笔触传达的宽恕、仁慈人道主义思想加以概括,并以文学联系当下生活,引导学生在汲取知识的根底上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得到人格的提升.由此,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完善和改良,可以在外国文学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有效地将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以期开阔学生的心胸,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3结语外国文学是一门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地感受异域文学“史”的开展,更要体悟各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通过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中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感知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感知世界、认识人生、表达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能从更高层面上感知异域文化,开展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在理想的指引、境界的提高和激情的点燃后,成为真正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的全面开展的人。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向世界文坛展示了英美文学的丰富内涵、人文主义情怀,还向世界民众呈现了英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篇1论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改进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新立体化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跨文化人文精神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困境。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都被大幅度地压缩,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文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形象性,且精美凝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选择,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高校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形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文学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1.感受语言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学生可以接触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
英语表意功能强,或典雅深邃,或诙谐幽默;或含蓄婉约,或明快粗犷。
其凝练精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英美作家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英语音乐性的韵律美,品味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韵律等特征让读者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力,使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8篇)Introduction:Foreign literary text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any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heir teaching deserves special importance in any educational setting, whether it be academic or non-academic. Howeve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language,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and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that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learners. This paper aims to highlight eigh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and suggest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1. Reader-Response approach:The reader-response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reader's interpretation and reaction to the text. This approa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the text and respond to it based on their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Instructors can facilitate this approach by encouraging open discussions and allowing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rea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ext.2. Trans-cultural approach:The Trans-cultur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ultures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ffect the text's interpretation.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y using relevant exampl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3. Thematic approach:The Thematic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ext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how the theme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facilitate this approach by creating thematic lesson plans that emphasize the theme of the text and asking students to analyze how the theme develops throughout the text.4. Critical approach:The Critical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through a critical lens, such as feminist, post-colonial, or Marxist criticism.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critical theories and how they can apply them to literary analysis.5. Historical approach:The Historic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ext, including the author's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ents of the time, and how they influenced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ow it influences the text.6. Structural approach:The Structural approach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how it affects the text's interpretation.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literary techniques such as foreshadowing, symbolism, and imagery and how they can be used to create meaning in the text.7. Comparative approach: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involves comparing two or more texts and analyz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genre, style,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by comparing different works from the same author or different authors.8. Creative approach:The Creative approa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own literary works based on the text. Instructors can use this approach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creativity, writing skills, and literary technique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poems, or plays based on the text.Conclusion:In conclusion, foreign literatur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ny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Instructors can us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each foreign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reader-response, trans-cultural, thematic, critical, historical, structural, comparative, and creative approaches. These approaches offer different ways to engage with the text,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mote cross-culturalunderstanding.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that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learners.。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论文
学号:2011214478 姓名:张宇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外国文学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分析摘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代表,这部小说通过描写老渔人圣地亚哥捕鱼的冒险经历,把作者一生所赞美和推荐的硬汉形象及人文精神提到了哲理的高度,表现出圣地亚哥的自信、乐观、顽强的毅力以及不服输的精神,从而对圣地亚哥百折不挠、永不服输、自信乐观而又悲壮的“硬汉”形象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其硬汉本色。
关键词:《老人与海》;硬汉形象;硬汉精神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塑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对以往作品中塑造的“硬汉”的发展和升华,是“硬汉”形象的代表,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简单、悲壮感人的故事:老渔人圣地亚哥接连在海上打了84天鱼,却一无所获,是收网不干,还是继续到更远的深海去捕鱼,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必须选择的重大问题,不顾同伴的嘲笑、伙伴的离开,老人依然选择了后者,第85天他依然驾孤舟独自出海。
经过三天两夜的拼战,他终于捕获到一条比他渔船还大两倍的大马林鱼,可是归途中却招来了鲨鱼,被成群的鲨鱼吃掉。
尽管老人奋力抗击,不断地驱赶着鲨鱼,但大马林鱼最后还是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空骨架。
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圣地亚哥不断承受着不幸命运的挑战,以他的勇敢、坚毅、顽强一次次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极限挑战、战胜厄运并超越它。
作者通过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圣地亚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拼搏、永不放弃、自信乐观而又悲壮的“硬汉”形象。
整篇小说通过老人的行动在努力体现着一种精神即: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你永远打不败他。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他失败了,但他在精神上却赢得了胜利,赋予了自己的存在以意义和价值。
一、《老人与海》中硬汉形象的解析(一)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是一个很好的捕渔者,可是他“倒了血霉”,独自在湾流中连续捕鱼84天,却没逮到一条鱼。
外国文学论文-最新范文
外国文学论文篇一:外国文学开题报告书说明1.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2. 课题来源分为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教师的科研任务;社会有关单位委托的课题;其他来源。
3.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篇二: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分析张如怡201300051104中文2班【论文摘要】:哥特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哥特小说的创作热潮,许多作家或多或少地将哥特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艾米莉·勃朗特则把哥特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入到了《呼啸山庄》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迷幻色彩。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哥特,《呼啸山庄》导论《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艾米莉·勃朗特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
《呼啸山庄》中充满迷幻色彩的哥特风格的描写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看点和值得品读研究的的细节。
但是它在出版之初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反而被一些学者斥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一部作品,受到激烈攻击。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掘,特别是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风格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紧张、刺激的阅读快感。
本文将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有不少研究人员已经从上述几个个方面分析了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的运用: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艾米莉在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场景构筑、主题、人物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蒲若茜的《与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认为小说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小说的范式,触及了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层面,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外国文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美育与德育外国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2、美育与德育外国文学论文3、从传统到生态外国文学论文4、经典建构外国文学论文5、提升学生文学涵养的外国文学论文全文总字数:11689 字篇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论文(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想学生真正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必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作品,感受作品自身的美。
教授学生正确恰当合适有用的阅读方法对理解作品内涵有重要意义。
如比较式阅读是比较有实效的阅读方法,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比较式阅读方法就是将至少两种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有横向中外比较,也有纵向历史比较;有题材种类的比较,也有内容角度比较等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为吸引当属中外作品的比较了。
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可将其与中国的《牡丹亭》进行比较。
创作时期上两者仅相差三年。
《牡丹亭》中,主人公杜丽娘表达自己情感方式非常中国化,十分含蓄婉转。
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将之付诸于梦里,在梦里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表达自己的爱意。
深受传统文化与封建礼仪教诲的女主人公的爱含蓄而缺乏奔放之感。
但是同一时期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示显出不一样的爱情观。
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世俗的枷锁,挣脱家人的阻挠,勇敢相爱。
在对对方的爱的表达中,真挚而热烈,奔放而热情。
与中国传统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这也正体现出异域文化的特质,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能更好的感受到异域文化的特点,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运用比较阅读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再如,学习《堂.吉珂德》时可与《阿Q正传》作比较等等。
这就不一一罗列了。
此外,还有情境式阅读,迁移式阅读等较好的阅读方式。
有个好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理解难度,更有利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
而教师作为引导者能够恰如其分的指导学生正确恰当实用的阅读方式,那课堂教学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格列佛游记》中看小人国家庭责任观与中国家庭责任观的差异摘要:通过对《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分析,探讨小人国的父母同孩子的家庭责任观念,正确理解小人国中的家庭责任观,以便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有所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小人国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观小人国的家庭责任观
一、小人国的家庭关系现状
在小人国里面,男女的结合是基于伟大的自然法则,是为了人类繁衍生存的需要,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是出于一种性欲的需要,就同其他的动物一样,而不是情感的共鸣。
正因为如此,他们从不认为孩子该为父亲赋予他生命,或是母亲将他带到人世而承担任何责任。
在他们那个国度里,父母亲并不想要生儿育女,因此,他们便认为,父母是不能胜任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
为此,他们在每个城镇都设有公办养育院,所有的父母,除了村民和工人,在自己的婴儿满了二十个月后,一定得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养育院去抚养和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在小人国中,孩子将近两岁时便离开了父母。
在男孩养育院,他们受到荣誉、正义、勇敢、谦虚、仁慈、宗教、爱国等等方面原则性的培养教育,除了短暂的吃饭、睡觉时间以及包括身体锻炼在内的两小时娱乐活动之外,他们总有些事情要做。
孩子们绝不准许同仆人交谈,只许一小伙或大群地在一块儿玩耍,还总得有一位教师或者助教在旁,这样他们就不会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幼年时代染上愚顽的恶习。
一年中父母亲只准看望孩子们两次,每次看望的时间只有一小时,见面和分别时可以吻一下自己的子女,但那种时候总有一位教师在旁,他们不允许做父母的窃窃私语或对孩子表示爱抚,也不允许他们带进玩具、糖果之类的礼物。
在女孩养育院,高贵人家出身的女孩子所受的教育大致和男孩子差不多。
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都得在符合自己身份的养育院中度过,并且同父母亲近的机会特别少,甚至连父母亲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意的机会都不给予。
在这样的一种家庭关系中,父母和自己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疏离。
二、中国家庭责任观的内涵
一般来说,所谓责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按照社会要求所承担的任务或者使命。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责任的定义是:“(1)、分内应作的事,例如:尽责。
(2)、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例如:追究责任。
”1家庭责任观就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安全的、伦理的、情感的等等多种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任何人的需要及其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现实世界。
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家庭责任观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在封建社会,拥有三妻四妾对
家庭的男主人来讲并不意味着他的家庭责任观念的缺失。
但在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当代社会,重婚、纳妾则被视为对家庭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会受到法律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第五版
的制裁。
结合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责任观的看法,家庭责任观的具体内容有:
(一)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观念
在社会关系中,亲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十分注重家庭
关系的国度中,亲情关系更为重要。
一个人爱家庭未必爱他人社会,但爱家庭是爱他人、社会的前提。
爱是家庭责任的生命,没有了爱,家庭便失去了灵魂。
孔子提出的“仁爱”是家庭伦理道德永恒的基石。
仁爱即爱人,在家庭范围之内即是爱亲,亲情之爱。
“爱人”始自爱家庭之亲人,推而广之,便可爱他人、爱社会。
在家尊重父母、兄弟姐妹,在外才有可能关爱他人,进而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儿女孝敬父母,一是由于自然的血缘亲情关系,从孕育至来到现实世界,父母给予了我们的生命,子女是父母的骨肉,子女的诞生成长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根;反过来,子女孝敬父母则天经地义。
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
”又曰:“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可见懂得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这是人的自然天性。
二是由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不仅给儿女生命,而且为了儿女的生存与成长,付出了最艰辛、最忘我、最执着、最精细的贡献,付出了苦与累,付出了汗水与乳汁,付出了一辈子的温暖与慈爱、欢愉与悲忧,甚至付出了血与泪。
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是最无私的,为了抚养自己的子女,父母不惜倾注全部身心和精力,甚至牺牲自己
的一切。
(二)尊重他人、友爱兄弟姐妹的观念
尊重他人则是对人要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自古以来,兄弟姐妹关系被认为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
兄弟姐妹关系之所以有着亲密的性质,一是因为兄弟姐妹是血缘近亲,彼此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密感;二是因为兄弟姐妹是同辈伙伴,年龄相近,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
孔子常将父兄与“孝”“悌”并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他还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弟”。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悌”是对兄长的尊敬。
而荀子的思想更为全
面一些,他认为:为人兄应“慈爱而见友”;为人弟应“敬诎而不苟”。
通过儒家这些言论我们不难看出,“悌”是“孝”的下衍,是对兄长的敬重。
《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敬爱兄长,兄弟和睦,又可称作友。
因此,不仅对自己的兄长要尊敬和友爱,而且对同处在一个大家族的姐妹同样要友爱。
三、小人国家庭责任观
在小人国中,他们的家庭责任观具体表现有:一是父母没有一定要承担生儿育女,责任,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生儿育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何种好处。
即使子女诞生在这个家庭中,并不意味着父母一定要行使其抚养的权利。
二是父母只负责在他还未从事某项工作之前的开支。
三是子女在有了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以后,并不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
责任,也不需要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
四、小人国的家庭责任观和中国的家庭责任观的差异
在小人国中,家庭责任观可谓是十分淡薄,而其具体表现有:一是父母的家庭责任感比较弱。
作为父母,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充当的这个角色。
子女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个包袱,非常希望把这个包袱赶快卸下。
因为他们并不想要生儿育女。
而在中国,一直奉行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
二是子女的家庭责任感特别弱。
因为他们不认为孩子该为父亲赋予他生命,或是母亲将他带到人世而承担任何责任。
而在中国,作为子女,一定要懂得尊敬长辈和孝敬父母,子女是父母亲给予了生命,父母将子女辛辛苦苦抚育成人。
因此,作为子女,一定要懂得感恩和报恩。
古语云:“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三是尊重他人,友爱兄弟姐妹的观念淡薄。
因为在他们一岁多的时候就被父母分别送到了不同的地方进行教育。
在他们被分开之前,互相都不怎么认识对方就被分开了。
到他们长大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有个姐姐或妹妹。
当然他们从小都没有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就不可能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源亲密感”,更加不能谈所谓的友爱兄弟姐妹。
五、结语
《格列佛游记》既是一本享誉世界的讽刺小说,又是一本受众多人喜欢的儿童文学著作。
但在小人国这一章中,小人国的家庭责任感观念让我们十分震惊,同中国的家庭责任观相比,更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其差异性之大。
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此读本时应当用智慧双眼去挖
掘其中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应当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
六、参考文献:
【1】(英)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孙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1) 【2】陆昊.未成年人家庭责任观念与学校德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