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文言虚词的8大推断技法

合集下载

推断文言虚词八法

推断文言虚词八法

推断文言虚词八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例:(2007年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案】B【解析】A项“则”为承接连词“就”;C项“者”为助词,可译为“……的人”;D项“之”为代词,代事。

【点悟】B 项“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根据句意“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到管子”,就可确定“于”是介词“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句意是“天下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会想来向大王倾诉”,确定“于”是介词“向”。

从而推断B项是可选项。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课件
列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对推:从位置上看“谷”与“死”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异室”与“同穴”意思
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 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 ③说说下列几组字词的含义,了解字形结构与字词含义的关系。
购、贷、货、赊、贼
形推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造,到……去)(走字底) ③ 购、贷、货、赊、贼(与财物、钱财有关)
声 答案见下页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声 推 通 假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 ②群臣百官皆畔。(畔,同“叛”)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④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 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指,通“旨”。) 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 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 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 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 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 是宾语;由此可确定“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 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 是中心词, 鄙贱”是定语,所以“ 应是助词,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 “的”。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 可有可无,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 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是主语, 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 “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 用。 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动词, 答应” 后的“ 也是动词,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 担负” 可以推知“ 这样我们可断定“ “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 担负 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一、位置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名、代动、形名、代例如: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二、删除观察法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如:1.余嘉其.能行古道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三、结构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嘻,危乎.高哉.四、对照比较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2、石之.铿然有声者3、夫晋,何厌之.有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侵之.愈急6、何以.战五、词性记忆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非、微、靡;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

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几年高考题型,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语境推断法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2004年高考题中“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联系前文的“冬日无被,尝浣衣”,应解释为“竟”。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再如“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二、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03年春季高考“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

第二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用法不同。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

文言文专题2: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文言文专题2: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 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 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 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七、对句互推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文言文中排比 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语言现象很 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 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 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例如:于、以
连词是一种虚词, 它不能独
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 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 用。
并列连词:有 和、跟、与、同、及、而、况、 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连词:有 则、乃、就、而、于是、至 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等。
转折连词:有 却、但是、然而、而、偏偏、 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句例推断法
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
相如闻,不肯与会 宋何罪之有?——《公输》 何餍之有 何陋之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隆中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标志确认法
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
被动句的标志:见、于、 为……所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 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 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 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 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 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 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1.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 问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感叹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择连词 是…还是,
4.助词
夸夸其谈
相当于“而”
路漫漫其修远兮
音节助词
练习:
一定

语有狼段意曰①那么,::叼 “狐那其其 其谓中一 如狼的而 猛曰啖 犬:之 何“, ?羊得 ”肉饱狐其你其间鲜的口于乎福犬!。曰君果”:是其
怒“,羊其数那无詈闻lì言邪还,,是其其一言畏定不主堪人入邪耳?,及君其乃嬉无逐所,
D人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 而法? 或:连词,可译为“或 者”

2024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2024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噫”“呜呼”等。
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二、语气揣摩法
有些虚词用法可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1、推断“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僧欲去故土而1之南海,询于高僧。久2之,
高僧不3之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4之二策, 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5之于高僧:“此何难6 之有?”高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3、代词,可译为他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 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 文章。由此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 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八、语境分析法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结合 上下文来判定虚词含义。
【焉】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5、第二节: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5、第二节: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第二节: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主讲:杨老师
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1. 2. 3. 4. 5. 6. 7. 8. 句意分析法 上下文推断法 带入筛选法 位置推断法 交换理解法 结构推断法 句例推断法 标志确认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 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下列句子中的“其”意义、用法与 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
• 例子:
秦王恐其破璧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 同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蟹六跪而二螯 C、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二、上下文推断法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将何辞以对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不亦说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疑问代词(副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2.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 “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在这里 剑溪之水出焉
从那里
五、交换理解法
如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 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 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 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解释,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学案一、方法指导:(一)位置推断法(语法结构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最基本的方法莫过于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句中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状] 谓+(定)宾名、代动、形名、代●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试一试:用位置推断法来推断下面句中“之”的用法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就不同。

所以备考期间要熟记一些典型虚词在特定位置的常见用法。

例如: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但是有时候可以做主语的定语。

例如:“其.贤不及孔子”?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试一试:总结一下“乎”用法的一般规律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②叫嚣乎南北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美哉乎,山河之固⑥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二)对应互译法(以熟解生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试一试:用对应互译法来推断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三)标志识别法●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再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 ”“若……何? ”“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 “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三、虚词的复习方法
(1)归纳积累,辨析异同 归纳积累,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 复习过程中,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 、 复习过程中 , 要通过阅 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 结合文中的典型句子不断练 要树立全句意识, 习 , 要树立全句意识 , 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来准确理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要识记那些要求务必掌握的 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日积月累, 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日积月累 , 自然就能得心 应手。 应手。 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 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 , 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大 不相同, 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 不相同 , 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 , 在感叹句中助感 叹语气, 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 叹语气 , 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 , 答题时切忌生硬 地胡乱套用。 地胡乱套用。
难 道
带入筛选法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围着它又围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
不下去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攻 不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而陋者乃 而陋者 乃:副词,可译为“竟” 副词,可译为“ C人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人益之, 损之,胡可得而法? 人益之 连词,可译为“或者” 或:连词,可译为“或者”
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 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概念的词。 概念的词。 例如: 例如:方、但、益
2.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 2.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
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 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 。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 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居心叵测: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7
(2)虚词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 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噫吁嘘,危乎高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者也","也乎哉","也欤"
(3)凝固现象(复音虚词、固定句式) "如…何"、“无乃”、“何其”、“足以”
8
虚词在全国卷中的考查一般以翻译题的形式出现,在翻译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译出的虚词—— 换
二、判断词性法 在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中,有很多
词身兼两类词性,甚至是多类词性。只要能根据上下文语意的 联系,确定这个词在几个句子中的词性不同,那么其用法也就肯 定不同了,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其”不充 当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解析] 本题可采用“同位互推法”。 如C、D两项的句式相同, 所以加点词的用法也都相同。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者来到(他家里)。(于是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者
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说:“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到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虚 一 代词
人称代词(吾、尔、汝(女): 第一、二、三、谦、敬 指示代词(是、此、彼、兹): 近指、远指 疑问代词(何、奚、焉):代人、代物、代处所
二 副词 (其、乃、且)程度、范围、时间、语气、频率、谦敬

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方法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
五、看具体语境 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
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伏焉较”灵即活“,伏要在确那里定”一。个虚 ①词针的针用丛法棘就,必青须麻联头系伏语焉境(蒲作松具龄体《分促析织,》做)到 ②“故字为不之离说句,,以句俟不夫离观篇人”风。者得焉。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词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其而以 焉 乃所者与 于则若为 因何且也乎
文言虚词用法 推断“七看”
借一助、语看法语结法构结分““ 的 “ “抚构宾之妪她析之”语”””可,是,。是以代动可动词词译推宾,“为短断代抚语文”,言“偏 “ 语 间 词 “虚仲正 和 , ,之 的尼词短 中 是 可” ”之的语 心 结 译用 。闻, 语 构 为在用”之 助定法是 。
六、看删换变化有替些换文的章方虚法词来的推用断法。,删可除以或通替过换删虚除词或后 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 词 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合关系又可分为 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 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 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 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河水很清并且有涟漪 )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是文言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它们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和文言断句规律,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1. 虚词:夫、乎、者、而、之、所、若、其、焉、以、兮、矣、哉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词语、引导语气、表达感叹等作用。

例如:“夫人者,必有褒于是之德也。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中的“夫人者”起到引导词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夫人”的评价。

2. 断句规律:句读、平仄、呼应、省略、倒装文言文的断句规律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它注重平仄和呼应的配合,也常常使用省略和倒装等手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这句话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断句方式,给人以节奏感和韵律感。

3. 虚词与断句的结合运用在文言文中,虚词和断句常常结合运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夫人者,必有褒于是之德也。

故曰‘人之云亡如此’。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中的“夫人者”起到引导词语的作用,而断句“人之云亡如此”则表达了作者对夫人的评价和推断。

4. 虚词与断句规律的变化虚词和断句规律在不同的文言文体裁和时代中有所变化。

例如,在《红楼梦》中,虚词的使用较为丰富,断句规律也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红楼梦》)这句话中的“时光荏苒”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断句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词语的差异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文言虚词常常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而现代汉语词语则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夫人”在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对某一人的评价,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已婚女子。

6. 文言虚词与断句规律的学习与运用学习文言虚词和断句规律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写作文言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文言虚词和断句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可以在写作文言文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法三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 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 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 “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体 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 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年四十 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 《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八、故事编写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 “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曰:非然也
B.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知弗若欤
C.惟弈秋之为听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 且秦强而赵弱
解析: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 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 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D 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技法四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 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 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 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 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 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 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 势”。
技法二 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 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 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 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 “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 “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 译为“跟”。
下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检验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的 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以”为连词, 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 “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而”; 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词,代 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学案二 文言虚词的8大推断技法
基础排查
(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 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 求学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
应用 体 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
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 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 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
_(_后__来__)因__事__被__关__进__东__郡__发__干__县__的__监__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监狱长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 _经__》__的__有__关__问__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 体 验《2魏.略阅》读曰下:面刘的备文屯言于文樊,城完。文是后时题曹目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 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 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 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 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 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 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 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 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2)所谓“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就拿文言虚词“以”来说,它有时充当 介词,有时充当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 意义。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
文言虚词 的8大推 断技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