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测试题及答案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一、填空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次)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

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了解或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经历或感受、体验或体会、探索。

(2次)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次)6.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7.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8.《标准》中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

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2次)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次1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11.“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探索性原则、。

12.评价主体多样化是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评价。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距离》教案(优质精编)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距离》教案(优质精编)

《认识距离》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是有关观察并动手操作的一节课。

本课时要求学的内容是在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中,结合具体事例和动手测量的过程,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在测量距离时,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有点难度。

《XX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例2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经验,例3是测量线段的长度,学生也非常熟悉,课堂活动中,要根据教材的建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看图讲故事,看图回答问题,实际测量,体会线段和距离的意义。

通过估计和测量活动,学生对两点间的线逐步由生活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距离概念的过程。

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包含: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同学们掌握两点间线段最短。

本课教学采用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操作、并辅以“观察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知两点间的距离。

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画一画”“说一说”等的能力,能对画图产生浓厚兴趣的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已经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等知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等方法,能够根据生活情境“看图讲故事,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获得动手做等方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观念的提升。

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同学们掌握两点间线段最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心得体会数学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心得体会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心得体会1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

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源于生活。

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三)江苏省金湖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许万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生敢想、想说、敢做,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探索、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并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进行合作交流呢?一、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是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是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儿童在孩提时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生不忘。

杨振宇博士也感:“中国的儿童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儿童动手兴趣浓。

主要原因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可以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探索和发展思想的材料和工具,并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因为学生对操作有兴趣,喜欢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尤其是一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更需要给学生提供可感知实物模型和可动手操作与实验的材料,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与实验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

同时又培养动手与实验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人教版本十二册)时,很多老师都采用自己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是记住了公式,也能够套用公式计算,但这种方法太陈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动机,殊不知学生多么想跃跃欲试,亲自动手实验。

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

全班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一、三小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二、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验证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很快就有了实验结果:一、三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另外两个小组都得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开展活动课的探索-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开展活动课的探索-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开展活动课的探索《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往往只侧重于教育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题海战术”,而学生只知道机械式地反复操练、模仿,在大量的解题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获取解题经验。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数学,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厌学情绪。

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

1.什么是数学活动课“数学活动”就是在数学游戏、探究实验、引探训练、实际问题探究等形式下,依据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使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生活科学问题,从而使学习过程由纯粹讲授知识转变成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应用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同时考虑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尊重个性,尊重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数学活动课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接经验和及时的信息,促进学生情意、动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项目和方式。

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

2.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2.1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活动课应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选择意识与投入意识、自我表现意识、以及强烈的创造意识。

这是活动课的灵魂,也是活动课方案设计的主旨。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

数学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2.2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一、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空间与图形”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他分支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作图、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形成的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掌握的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体验的有关图形变换、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分一分,甚至是独立进行设计等活动,能加深对图形多方面的亲身感受,这不仅为研究的特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所以有人说“做”比“看”获得的感悟要多得多。

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过程。

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这种思维特点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体验,让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小学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小学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1《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朱敏老师执教的《万以上数的认识》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的这些理念。

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数感。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所以朱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现实的素材,如出示水立方等图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大数,利用一本字典的页数、一盒订书钉的个数、一面报纸的字数,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猜一猜、想一想等数形结合的方法,推算出“十万”有多少;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一千张纸有多厚,进而推想出十万张纸竟然有三层楼那么高,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了“十万”有多大;通过亲自经历数一分钟的辛苦,让学生体会到数一亿下的感受。

另外,朱老师又借助计数器强化数感,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拨珠、数数进一步理解了“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抽象化。

二、自主构建,合作交流,建立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建立了“十万、一亿”的表象后,就要学习数位、记数单位、十进制记数法、数位分级等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数位、记数单位、十进制记数法等知识都是数学概念,朱老师让学生独立自学,把数位顺序表填完整,让学生通过举例、交流等方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她还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数位分组等知识。

在汇报时,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理解“亿级、万级、个级”表示的意义。

整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有张有弛,有静有动,有探索、有交流,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建立了有关数位的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内容要有利于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学习数学的学习情感。

自主探索能找出规律、特征,联系实际生活,加强交流,通过观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

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内容,引导学生实践,逐步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的能力呢?其见解如下: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基本特征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学生能动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

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

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评价学生,实现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

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过程。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

让学生敢说,帮助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想,去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让学生多看,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

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

放手让学生讨论与交流,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自身的生活、学习才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小学数学2022版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9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2022版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1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

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

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

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教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今天褚艳春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特级教师引领课,《研究性课题:购房中的数学》。

褚老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使学生真正体会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褚老师也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一节课通过学生阅读材料,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在分析具体问题中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本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研究性学习,关于研究性学习我们如何开展,如何实施褚老师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我们现在所讲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以“导”为主,将探究的空间让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并亲身经历了“买房、贷款、还款”的过程,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在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探索,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颖、具有挑战性的探究空间。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尝到了探究的甜头,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通过本节课,我们发现实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情境式”问题提出数学情境是指具有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因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数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中“合作交流”论文

数学学习中“合作交流”论文

数学学习中的“合作交流”摘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方法。

那么在课堂教学之中如何组织合作交流才能保证效果呢?注意在知识的生长点上组织,有助于知识的内化;注意在理解的疑难之处组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注意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组织,有助于学会学习。

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这一数学现实出发,面对实际问题情境,经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得出数学结论,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一种学习活动。

而合作交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注意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组织合作交流,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为发挥课堂教学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认知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数学思考的问题,创设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

这样,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就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焦点。

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经验,这还必须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合作交流,通过语言文字、实验操作等载体,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才能据为己有。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情景中提出求和的问题,再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

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基础,学生能想到用竖式计算,但在计算的过程中会碰到新的问题:“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这是本节课新知识的生长点。

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并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操作小棒,学生会整捆的和整捆的相加,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即4根加上6根正好是10根,能捆成1捆。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浅谈论文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浅谈论文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在融洽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时机安排随意性、组织策划的欠周密性、学生参与的不均衡性等问题,致使小组探究或浮光掠影或偏离正题,造成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使小组合作学习得以优化呢?一、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又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后,组织小组讨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通过讨论,学生们认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因为乘法算式写起来、读起来、算起来都比加法简便,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5篇)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篇1《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一个教学课时。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其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知识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

所以,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

教学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已有圆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动有趣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教师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学生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然而,“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要求圆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

”等等,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只有两条线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形式现实,着眼现实未来”的宗旨。

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篇2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课件出示情境导入,生动有趣的动画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首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元硬币来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也有人说,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活动的教学。

但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肯定要挤占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的时间,进而可能影响考试成绩。

你是如何处理这个矛盾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之所以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会挤占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的时间,认为会影响考试成绩,那是因为老师没有很好地去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使之流于形式,导致效果不佳,影响了学习成绩。

其实,一些知识并不需要老师去多讲,学生自己动手一操作,比老师讲千遍万遍的效果都好,学生记得更牢。

这正印证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的格言:“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所以,我认为这不存在矛盾,老师讲和学生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如果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那么花再多的时间也值得。

不过,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群体,那就是学习困难生。

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时候可能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懂。

那么,老师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多提问,多辅导,多帮助,他们身上多花时间。

这样,就不会影响成绩了。

其实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只要花少量的时间做练习,就够了。

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第一篇: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近几年在许多课堂中光有热闹的景象,其实却缺乏成效。

每每公开课老师都要用到小组合作形式,学生看似忙碌地准备,小组看似热闹地讨论,阵势很足,但都是花架子,老师让学生在不该讨论处讨论,在不需合作处合作,毫无意义;而学生也根本不会合作、不会交流。

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这些困惑着。

之后我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作了一个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中儿童合作交流能力发展经历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关注和研究,我发现让学生“经历”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会合作交流实属正常,但重点是要培养,如何培养,那就是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来发展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我积极倡导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方式,始终坚持从儿童合作交流的经历入手来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技能,努力为儿童的合作交流经历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儿童的合作交流经历作科学的引导和培养,重点围绕优化培养儿童合作交流的兴趣、习惯、方法等,来坚持让儿童在经历中体悟,在经历中内化教育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合作交流能力发展的目标。

但在实验中还存在的一些困惑与不足之处,有待我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1、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要使其达到同一层次的目标,太不现实了。

如何使他们的层次不要拉得太大?2、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时要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可以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如何有效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及家长也成为共同参与评价主体中的一员?3、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定性的方法评价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如何科学的把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不足,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总之我认为我在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评价方面还有待摸索和改善。

新课标

新课标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引导与学习的自学要互相补充。

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

一、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备课的时候,预设非常重要,哪里需要学生探索,教师要精心准备,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自主探索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

教师一定准备好探索的材料,设计好探索的情境、问题和任务。

设计的探索任务要做到难以适度,探索难度不易太大、否则学生探索不出来。

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课,这个老师要讲解“分数化成小数”,第一个环节先探讨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教师设计了一下问题:(1)师生写了十多个分数(2)请学生分析这些分数有哪些不同。

(3)让学生合作将这些分数全部化成小数。

(4)根据学生的反馈,分成两类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和化成无限小数的分数两类。

(5)探索: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结果,学生无从下手,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也没有探索出来,教师再三启发,学生才有点发现。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索是有条件的,问题一定经过老师的处理,太宽了学生解决不了;太深奥了,超过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探索不出来。

刚才提的这个案例,老师可以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去探索,不能在课堂上随意写几个分数。

如果教师设计的探索问题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学生探索不出来,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二、探索中教师有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学生在探索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问题,需要老师的介入。

但是什么时候介入,有一定的技巧。

过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索,就可能阻碍他们自主发现结论的机会。

过晚,学生可能出于失控状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茫然。

所以,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分析,看学生是不是自己能够探索出来,探索过程中出错很正常,出现错误,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小组的同学有反驳的,这样会促进学生思考逐步改正,最后也能探索出来。

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

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

开展自学探究活动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开展自学探究活动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开展自学探究活动实践《数学课程标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统得过多、过死,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研究探索的过程,尤其缺乏大胆创新和表现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着眼于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努力解放学生的学习个性,突出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对构建开放性的自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有益的探索。

所谓自学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的有效的自学活动机会,使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认为,自学探究活动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有益尝试。

下面我粗浅地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具体做法,请专家指教。

一、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当然的主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我的课堂中,我始终坚持先学后教,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参与,允许犯错误,师生间平等讨论,互帮互学,教学相长。

数学—浅谈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

数学—浅谈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

浅谈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而“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数学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意义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调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获得真切、可信的知识。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动手参与操作实践活动,这是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图形表象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经过学生亲自操作实践而归纳出来的结论,他们就会更加印象深刻,因而记得牢,用得上。

二、开展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活动的具体做法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编成4—6人小组。

例如:一个班通常采用六人小组三面围坐的形式。

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使每组保证都有三类学生,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尖”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这样编排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近几年在许多课堂中光有热闹的景象,其实却缺乏成效。

每每公开课老师都要用到小组合作形式,学生看似忙碌地准备,小组看似热闹地讨论,阵势很足,但都是花架子,老师让学生在不该讨论处讨论,在不需合作处合作,毫无意义;而学生也根本不会合作、不会交流。

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这些困惑着。

之后我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作了一个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中儿童合作交流能力发展经历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关注和研究,我发现让学生“经历”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会合作交流实属正常,但重点是要培养,如何培养,那就是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来发展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我积极倡导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方式,始终坚持从儿童合作交流的经历入手来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技能,努力为儿童的合作交流经历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儿童的合作交流经历作科学的引导和培养,重点围绕优化培养儿童合作交流的兴趣、习惯、方法等,来坚持让儿童在经历中体悟,在经历中内化教育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合作交流能力发展的目标。

但在实验中还存在的一些困惑与不足之处,有待我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1、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要使其达到同一层次的目标,太不现实了。

如何使他们的层次不要拉得太大?
2、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时要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可以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如何有效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及家长也成为共同参与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3、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定性的方法评价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如何科学的把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不足,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总之我认为我在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评价方面还有待摸索和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